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臣妻-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说不清了,正文不会特别写明了
  如果对太后先帝辜先生的往事,感兴趣的人比较多,想知道先帝到底是不是老狗的人比较多的话,会考虑正文完结后,详细写他们的番外,番外篇幅长短看反响


第70章 下沉(一更)
  她说了这句,见榻上裹着锦被的皇帝,身体慢慢蜷缩地更紧了,关切问道:“皇儿,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太后如是问了几句,皇帝都不回答,太后心系爱子,起身近前,将他拂拢在面上的手臂拉开,见皇儿红着一双眼,就像小时候那样,登时愣在那里,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能感觉到皇儿有心事,但不知道他为什么事,能在这样的年纪,还红了眼睛,怔怔地在榻边坐下问:“……怎么了,孩子?”
  皇帝道:“……只是昨夜梦见了父皇,今天……就总是想到父皇……”
  ……先帝确也驾崩在一个这样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如果弘儿是她和鹤卿的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美满的家庭里,会见到父母两心相许、恩恩爱爱,可是他不是……他的先帝的孩子,他的母亲并不爱他的父亲,只当君主侍奉,他的父亲,也并不爱他的母亲,只当是后宫佳丽中的一位寻常妃嫔……
  方才弘儿说,先帝临终时,曾问她来世愿不愿意做他的妻子,或许弘儿以为,长久的年月陪伴下,先帝对她抱有些许情意,为母后半点也不爱父皇,而感到伤心……
  但弘儿不知道的是,先帝在最后的时刻,已经病糊涂了,说他第一次见她时,濛濛烟雨之中,她穿着一身天水碧的裙裳,擎伞走过石桥,满城的黛绿山水,都在她身后失了颜色……
  但无论是在长乐宫中的抬眸一瞥,还是在芳华林中的真正相见,她都穿着身为乳母的浅月白色宫衣,哪是什么天水碧的裙裳,又有什么伞与石桥呢……
  临终之际,先帝糊涂了,记忆混乱,也不知看到梦到了什么场景,也不知把她当成了什么人,拉着她的手唤“卿卿”,说对不起她,没有让她做到皇后……
  她哪里知道先帝把她当成了谁,哪里知道谁是“卿卿”,怎敢接受这一句“对不起”,只是随口接话,安抚将要离世的先帝道:“臣妾所有,全赖陛下天恩垂怜,不敢再奢求更多……”
  先帝问她:“……来世……来世卿卿可愿做朕的妻子?”
  她本该安抚意识不清的将死之人,可是,她想到与鹤卿的约定,连一句安抚的谎话,也迟迟说不出口,直到先帝那只修长有力的手,在她手中冰凉无力地滑落,也没有说出先帝想听的答案。
  这在不明就里的皇儿看来,是不是觉得他母后有些绝情……是不是在替他仙逝的父皇抱屈……
  太后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只能握住皇帝的手,慢慢道:“情之一字,半分也勉强不得,所以就算嘉仪那样痴心爱慕明郎,母后也从来没有开口让你下旨强令他们成亲,你才二十岁,还年轻,又做了六七年天子,已经习惯了九五至尊,高高在上,一些事,或许一时想不明白,母后与你父皇相伴多年,又生有你和嘉仪两个孩子,怎会没有半分情意,只是那情,并非男女之情罢了……”
  皇帝道:“儿臣晓得。”
  太后拧了榻旁盆架里的湿毛巾,要为皇帝擦脸,皇帝伸手接过道:“儿臣自己来,母后已在这里坐看许久了,应也累了,还是回慈宁宫休息吧。”
  太后慈爱道:“母后不累。”
  皇帝坚持道:“母后还是回宫去吧,您总坐在这里看着,儿臣也睡不着,若您不慎染上病气,那儿臣更是要寝食难安,病也好不了了……”
  太后无奈,只能道:“那好吧,哀家回宫去了,你要按时吃药,朝事先搁一搁,别太劳神,先把病养好。”
  皇帝一一应下,坐起身来,目送太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寝殿后,随手将那湿毛巾搭在面上,人往下瘫去,倦乏无力地仰面躺在榻上,面上一片阴冷,像是置身在冰冷的湖水里,不断下沉。
  有天光粼粼地照着湖面,他渴求抓住那束光,渴求那光能照在他身上,可那光不肯施舍他半分,他只能下沉……下沉,最终重重地摔落在湖底,被黑暗与冰冷,全然吞噬。


第71章 死亡(二更)
  圣上龙体不适,已有五六日未曾临朝,这样的时长,是从前未有之事,已有臣工担心,圣上的病,或许不是对外所说的“偶感风寒”那么简单,为此忧心忡忡,祈佑圣上病势速轻,龙体早日康复。
  而圣上的岳母兼姑母——华阳大长公主,却嫌圣上的病势太轻,简直恨不能圣上就此缠绵病榻,无法临朝。
  这三四年暗斗下来,她的权势已大不如前,眼看圣上再如此联合世家打压下去,不出一两年,就能对她秋后算账了,到时候,不仅她会彻底失去权柄,有性命之忧,她的女儿淑音,也会失去皇后宝座,而她那个离心的儿子明郎,或许能逃过一劫,但他从此,也不过就是圣上手中的一个傀儡罢了,是他向天下人展示“仁义”的工具,明郎一生一世,都不会有半点实权在手,只是个为圣上“打杂”的“劳碌命”,更别提光复武安侯府,为他母姐报仇了。
  华阳大长公主心中忧愤,满园白雪红梅再美,也没有半分赏看的兴致,随手折揉了新开的梅花,任片片香红,在掌心飘落。
  心腹侍女素芝侍奉公主多年,能猜到大长公主殿下,正为何事烦心,她轻声劝道:“公主吉人自有天相,风风雨雨这么些年,什么难关都能淌过去,纵是当年定国公那样要命的大事,最后不也逢凶化吉,眼下只是一时受挫而已,公主不必太过烦忧。”
  回想多年前生死一线的险境,华阳大长公主心中,泛起淡淡哀思,若是沈郎仍在人世,仍可像对付定国公那般,与她携手打破目前困境,她又何必,只身一人,如此烦忧……
  这些年,她心中一直存有疑虑,沈郎的身体,虽因曾经征战沙场留有旧伤,但并不严重,怎就在新帝登基不久后,突然恶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染疾病逝?!!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她一直疑心,沈郎的突然身死,是当今圣上,在背后下的黑手……
  虽然,当时他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可在后宫坎坷艰忍地长大,又一一击败劲敌,赢得夺嫡之争,一颗心,早就炼得冷硬,为了身下金銮宝座的安稳,为了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秘密杀死助他入主东宫的权臣兼岳父,又有什么良心不安?!这样的事,在史书中记得还少吗?!!
  怎能忘记一身素衣、送沈郎下葬时的肝肠欲断、痛彻心扉?!
  心有多痛,疑心就有多重,刻骨的怨恨,就有多深,沈郎去后,她接掌了他所有的权势,原想好好培养明郎,母子同心,令他从旁相助,结党揽权,可明郎却死活不肯相信她的疑心,一口认定,今上是他的兄弟,绝不会做出暗害他父亲的歹毒之事。
  三年下来,她骂了不知多少遭,打了不知多少遭,明郎竟仍对今上信任有加,忠心耿耿,没有半点动摇,春闱中了探花后,不愿助她夺权的明郎,即向圣上自请外放,去了青州三年,最后娶了那么一个上不得台面的低贱女子回来,丢尽了她的脸面。
  华阳大长公主想到这么个“逆子”,正是愈发心烦时,见另一名侍女红蓼,趋近前恭声道:“公主殿下,侯爷回来了,人在侯府大门外跪着,请与公主殿下相见。”
  华阳大长公主闻言冷哼一声,“你去问他,将休书带回了没有?若带了,就跨过武安侯府的门槛,若没有,回他在明华街的‘新家’去,我只当没有他这个儿子!!”
  红蓼遵命去了,不久又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回复道:“回公主殿下,侯爷说他没有休书带来,也永不会将休书带来……”
  华阳大长公主并不意外这个答案,冷道:“那他回来做什么?!”
  红蓼双手呈上一只紫漆木匣,“侯爷带来了这个,让奴婢转交给公主殿下。”
  华阳大长公主抬手将匣扣拨开,见里头是一只绣着金丝牡丹的香囊,看花样形制,倒合她的喜好,她将香囊系带解开,朝手心倒了倒,滚出了数颗香雪糖,颜色糯白,味道甜香,应是刚放进去没多久的。
  ……明郎给她一包香雪糖做甚?
  华阳大长公主疑惑不解了片刻,忽然脑中一闪念,想了起来。
  明郎后来虽中了探花郎,但其实小的时候,并不爱读书认字,成天爬树下水,叫他父亲十分头疼,一次,明郎逃了学业,上房揭瓦,彻底惹恼了他父亲,被罚去祠堂跪上一夜,不许吃晚饭。
  她心软舍不得,但见沈郎正在气头上,是劝不住的,遂上前假装推了明郎一把,骂了他一句,实则将一只装有香雪糖的牡丹香囊,悄悄塞入了明郎的袖中。
  明郎就把这包糖当成了晚饭加宵夜,第二日被从祠堂放出来,人虽然是恹恹乏乏的,但也没有如他父亲所想,饿到知错,无人时,明郎扑入她的怀中,笑嘻嘻地仰着小脸道:“以后儿子也给母亲塞糖。”
  她笑点了下他的额头,“谁人敢把你母亲关起来?!要你塞什么糖?!”
  明郎想了想道:“那儿子卧冰求鲤、彩衣娱亲……”
  她笑看他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也是难为他这不爱念书的小脑袋了,笑着抱住他道:“好了好了,知道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
  明郎认真点头,“儿子长大一定好好孝顺母亲。”
  ……她以为当时的明郎还不懂事,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将这牡丹香囊保存至今……
  华阳大长公主回忆着旧事,双眸渐有些湿润,但不过一瞬,还是甩手将这香囊掷回了匣中,背过身冷道:“去告诉他,这样事事忤逆母亲的孝顺儿子,我要不起。”
  武安侯府位处宣平坊,周围所居人家,也都是皇族世家,来来往往的华丽车马中,多少道目光,悄悄望向跪在侯府门前的年轻男子,小声议论着武安侯府的家事,以及那位身在明华街的楚国夫人。
  冬日冷风肆虐,如刀子般割向人面,跪在门前许久的沈湛,双腿已经僵疼,他望见红蓼又捧着那方紫漆木匣走回,心中已知母亲态度,扶着长青的手,慢慢站起,将那紫漆木匣抱回怀中。
  红蓼小心地觑着侯爷神色道;“……公主殿下说……说'这样事事忤逆母亲的孝顺儿子,我要不起'……”
  沈湛听了这话,也未再说什么,只是抱着木匣,缓缓转身离开了这里。
  回明华街家中的马车上,他打开木匣,手抚着匣中那只牡丹香囊,又想起了妻子的那只蘅芜香囊。
  ……那只香囊,至今仍无踪迹……
  ……那一天,妻子身边的碧筠说,那日出宫后,妻子去了皇城西街的山风斋里,买黄州产的素雪纸,可他当夜派人去问过,妻子出宫后,根本没有去过那里……
  ……那她去了哪里……又为何不与他实说……
  或是不久前在侯府门口,吹了太久的冷风,沈湛隐隐感到有些头疼,他抬手阖上了匣盖,手按着眉心揉了许久,仍无法缓解这种疼痛,最后索性放弃,倦怠地靠在车壁上,闭上双眼,任自己沉沦在一片黑暗中,获取片刻的安宁。
  休养了五六日,温蘅身体已经大好,这些天,圣上自然无法来纠缠她,她心里,为另一件事忧切不安。
  从前写信寄回家中,父亲总是很快回信,可是这一次,已经快两个月了,父亲仍没有信来。
  父亲的身体,有些小毛病,如在天气骤然转冷时,双腿会隐隐有些疼痛,温蘅担心父亲是不是旧疾加重,抱病在身,所以才迟迟没有回信,她放心不下,想去哥哥那里问问他,父亲有没有给他回信,人刚换了衣服、披了御寒的斗篷,准备出门,就见自家的马车停在了门前,明郎手里拿着一方紫漆木匣,从车上走了下来。
  沈湛见妻子身披斗篷,似是要出门,问道:“这是要往哪里去?”
  温蘅如实道:“我有事找哥哥。”
  沈湛抓着木匣的手,微紧了紧,他走近前,将妻子身上的斗篷拢紧了些,“天冷得很,你病刚好,还是在家里多歇息吧,有什么事,让下人去一趟就好了。”
  温蘅看沈湛面色不太好,说话的声音也有些沙,握住他的手,亦是触感冰凉,担心问道:“明郎,你哪里不舒服吗?”
  她心系夫君,也就暂不去青莲巷了,一边牵着沈湛的手回海棠春坞,一边吩咐侍女快去煮碗热热的姜茶送来,并将室内炭盆快些燃上。
  沈湛人坐在坞内桌边,顺手将手中木匣搁放在桌上,温蘅见了问道:“这是什么?”
  沈湛不语,温蘅看了他一眼,自己将匣盖打开,连里头盛放着一只双面皆绣着金丝牡丹的湘罗香囊,虽然做工极其精美,但有使用过的痕迹,不是簇新物事。
  温蘅好奇地看向沈湛,沈湛见妻子这样看他,静了静道:“……女人送的。”


第72章 呆症(三更)
  温蘅轻嗤一笑,再看沈湛那认真到近乎凝重的表情,唇际笑意更浓,慢慢扶桌坐下。
  沈湛怔望着她道:“……你不问问我,是哪个女人送的吗?”
  温蘅如他所愿,手托着腮,含笑问道:“是哪个女人送的?”
  沈湛见妻子毫不在意的样子,心像是被人攥在手里捏住,憋闷地难受,是因为不在乎,所以毫不在意吗……
  侍女春纤端新煮的姜茶呈上,温蘅将姜茶碗塞到沈湛手中,“来,暖暖手。”
  她看沈湛人怔怔的,捧接过姜茶碗,就心不在焉地低头要饮,忙拦道:“烫!等等再喝……”
  沈湛被这一声唤惊回神,看妻子关切地望着他问:“怎么了你?魂不守舍的……”
  “……没什么……”沈湛低声说了这一句,还是忍不住看向妻子问道,“……你……你不吃味吗?”
  温蘅见他是因为这个而魂不守舍,含笑摇了摇头。
  沈湛问:“……为什么?”
  ……明郎在外怎会有风月之事,怎会对不住她……是她,对不住他……
  唇际的笑意渐渐淡去,温蘅握住沈湛的手,轻轻地说了两个字:“信你。”
  只这两个字,却像是有千斤重,沈湛心中一颤,像是无法面对妻子温柔的眸光,低下头去。
  他望着碗中散冒着热汽的姜汤,冰冷的心,也似被这些薰腾的热汽包围捂着,冷热交加,沈湛捧着姜茶碗的手略动了动,低道:“……我……我今日听到一桩奇事,是永州那边的一件案子,一户人家的亲姐弟,竟违背世俗伦常,有了男女之情,明为姐弟,暗似夫妻……”
  温蘅闻言微蹙眉头,“人伦纲常,怎可违背……”
  沈湛的目光,静静地落在妻子面上,“……也许是情难自禁……”
  温蘅摇头,“纵是心中有情,也该抑制,今世既为亲人,便是无缘,万不可越雷池一步,礼仪纲常,是人伦大道,如果不加克制,任性逾越,人与畜牲何异?!”
  沈湛见妻子神情认真,字字像是出自肺腑,半分也不假,又想她方才那真挚的一声“信你”,心乱如麻,半晌也理不出个头绪。
  温蘅看他刚才急着要喝烫嘴的姜汤,这会儿热汽渐散,却又迟迟不喝了,笑催道:“快把姜汤喝了吧,去去寒气,再不喝,就快凉了。”
  沈湛低头喝了两口姜汤,搅得心里头辣辣的,忍不住问道:“……你方才说有事找慕安兄,是什么事?”
  温蘅听了沈湛这问,淡淡的忧愁又如轻烟拢面,“已经快两个月了,父亲一直没有给我回信,我担心父亲会不会是身体不适,想去哥哥那里问问他收到信没有……”
  沈湛闻言想了片刻道:“我直接派人去青州琴川一趟吧,让人亲眼看看他老人家的身体,纵是岳父有回信来,或为让子女宽心,不会实言,还是派人去亲眼看看为好。”
  依温蘅之心,自是恨不得亲自回青州琴川城,看望侍奉父亲,可她知道,她离不开这天子脚下……
  温蘅强压下心中的阴霾,点了点头,“谢谢你,明郎。”
  沈湛默了默道:“说什么谢呢,我们……是夫妻啊……”
  温蘅浅浅一笑,没再多说,只是催促沈湛快将姜汤喝完,她托腮在旁看着,眸光无意间掠过匣中那只牡丹香囊,忽地想起,有一个人,是极爱牡丹的。
  温蘅悄看向沈湛双膝处,见膝处袍布,隐隐有些发灰,像是曾久跪过,心中已猜知他今日去了哪里。
  ……从前,她以为她与明郎是天赐良缘,以为只要他们相爱,便万事皆足,岂知人世多艰,有歹毒严烈、手段阴狠的公主婆母,也有人面兽心、不仁不义的君王兄弟……
  ……她可以一世不见华阳大长公主,可明郎不能,那是他的生母,十月怀胎,生养之恩不可不报,她与华阳大长公主水火不容,明郎就将一直夹在她们中间,左右为难……
  ……她不愿与那万人之上的君主有任何纠葛,可皇权如天,她一忍再忍,只盼他早些烦腻,断了此事,可恨君王一再纠缠不休,就算她拿“明郎已起疑心”来逼他,也不肯放手……
  沈湛心乱如麻,温蘅心中亦有千愁万绪,“和离”二字,自明郎摔马昏迷后,她再没有提,原想忍等圣上腻味后,就此将这污脏之事彻底压下,与明郎粉饰太平度日,可惊鸿楼那日,圣上的态度叫她绝望,如若圣上仍要继续纠缠不清,是否要再向明郎提出和离,她怎能一世如此欺瞒明郎……这样的事,又怎么瞒得住一世……长痛不如短痛,下定决心与明郎断了这名分,无论他如何恳求,是不是对他更好……
  温蘅垂下眼帘,以掩饰眸中的暗色,她似是百无聊赖地拨着腕处的玉镯玩,心中却想着建章宫里,那位病中的帝王。
  就此一病不起才好,她才可清静度日,抑或高烧不退、烧昏脑袋,将她彻彻底底地忘记,如此,人世再无牵扯,才是解脱。
  这一次,她的“诅咒”没有应验,圣上的病,一日日地好起来了,不出三四日,就回到了朝堂之上,稳定臣民之心。
  温蘅担心圣上再来纠缠,但六七日过去,碧筠都没和她说什么幽篁山庄,如此算来,她已近二十天,都没有被逼着与那人相见,这是这四五个月里,清静时间,最长的一次。
  温蘅心想,也许那日在惊鸿楼,圣上虽说什么“终有一日会欢喜”,但她的话,其实还是到了圣上的心里,也许圣上决定罢手了,至少,他在犹豫……
  如此思量,温蘅终日低沉的心绪,终于略轻快了些,且将圣上抛到脑后,现下她心中最为关心担忧的,就是父亲大人的身体。
  这日雪霁初晴,温蘅去京郊翠山大佛寺礼佛,在大雄宝殿拈香叩拜,为父亲的身体祈福完毕后,被僧人引至禅房用茶。
  温蘅随那僧人步入禅房之中,却见禅房茶桌旁背坐着一年轻男子,轻尘飞舞的透窗日光中,身影熟悉之极。
  温蘅一惊要走,然那僧人已经快步退下,碧筠也已拉着春纤垂首出去,“吱呀”一声,阖上了房门。
  温蘅暗暗攥手成拳,忍耐着心中的惊怒之火,看着那人起身转看过来,也不屈膝行礼,只是压着嗓音冷冷道:“臣妇那日说的还不够清楚吗?!陛下是要等着明郎来‘抓奸’,才肯罢手吗?!!”
  皇帝望着她眸中明显的戒备与愤怒,沉默片刻,轻道:“朕有事要告诉夫人”,微顿了顿,“是你父亲的事……”
  如火燃烧的满腔愤怒,立被惊惶冲没,“……父亲……”温蘅一怔惊问,“……臣妇父亲怎么了?”
  皇帝边将手探入袖内,边提步上前,却见她下意识后退了半步,登时足僵在原地,微抿了抿唇,慢将袖中一道奏折取递与她,“……这是青州刺史递送至吏部的人事折子,你看看。”
  温蘅朝皇帝看了一眼,因心系父亲,也顾不上保持距离,上前接过奏折,忙打开看去。
  皇帝无声静望着身前的女子,望着在心底描摹了无数遍的清致眉眼,连日来的相思之苦,终可暂解。
  ……想见她,每一天都想见她,可是不能……在知道“明郎已起疑心”后,在听母亲说“半点可能也没有”后,明明知道他和她的缘分,该彻底断了,可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她,相思一寸千万缕,他困在了这张日渐收紧的情网里,出不去了……
  ……他忍耐着,压抑着,在看到吏部递呈的这道折子后,心中第一反应竟是,终于有理由可以见她了,光明正大的……
  ……可他心里同时也很清楚,哪里是什么光明正大呢,他只是终于找到了相见的借口,他终于见到了她,也并不满足静静相望,他想要抱她入怀,他想要告诉她,他有多想她,明郎离不了她,他也像中了蛊般,离不了了……
  皇帝负在身后的手,暗暗攥紧,心忧父亲的温蘅,丝毫不觉,她见奏折中只提说父亲病了,无法胜任经学博士一职,却没说是什么病,急切抬眸看向皇帝,“刺史大人只说父亲病了,到底是什么病?”
  皇帝道:“朕已让人详问过了,是呆症。”
  温蘅怔住,“……怎会……父亲年不过半百,怎么会……”
  晶莹的泪意,涌上瞬间通红的双眸,手中的奏折,也“啪”地一声掉落在地,温蘅脑中一片混乱,心像是被人狠狠揪住,快要喘不过气来。
  皇帝看她这样,下意识抬手,要将她揽在怀中抚慰,幸而手刚抬起,就已生生忍住了,他躬身将那道奏折捡起,正要开口安慰,就见她泪意盈盈地看了过来,“……臣妇要回青州……”
  她看他不说话,急得声调提高,手也紧紧地抓住了他的衣袖,“臣妇要回青州琴川,臣妇要回去照顾父亲,陛下,让臣妇回去吧……臣妇求您了,臣妇要回家……”
  这最后一声“回家”,已然带上了哽咽的哭腔。


第73章 情丝(四更)
  皇帝忍住揽她入怀的冲动,只道:“夫人别急……”
  温蘅怎能不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宛如晴天霹雳,将她的心,都震碎了,她心忧父亲,将先前的冷淡防备都先抛下,只是苦苦哀求身前的天子,“陛下,让我回家吧……”
  皇帝道:“夫人无需回青州……”
  他才说了这一句,就像是火种,点燃了身前女子心中隐忍的怒火,温蘅见无论她如何恳求,圣上就是不肯松口答应放她回家,原本哀求牵袖的手,因心中的着急愤怒,忍不住朝他锤去,口中亦吼道:“你让我走!父亲病了,他一个人在琴川要怎么办?!我必须回家,你放我回去!!”
  她越是着急就越是生气,连身份礼仪都忘了顾忌,只觉面前这男子,简直是天下第一可恶的恶人了,害得她对不住明郎,身陷泥潭不说,现在她父亲病了,都不许她回家探望照顾,真是无情之极!!
  皇帝被生锤了几下,终是忍不住顺势握住了她的手,连忙解释道:“天底下最好的大夫,都在宫中太医院,朕让青州刺史派人护送你父亲入京治病,御令已经秘密传下去了……”
  他看温蘅怔住,握她手的手又紧了紧,继续道:“青州没什么好大夫,夫人回去,又能做什么呢?还是将你父亲接入京中治病为好,夫人且在京等着,有朕的秘密御令,护送的人定然不敢怠慢,路上一定会照顾好你父亲,平平安安地将他送入京中,不会有任何差池的。”
  温蘅听着圣上的话,想了片刻,才发现自己的手,被紧攥在圣上手里,她连忙用力抽出,皇帝一下子手中空空,心也像是跟着空了。
  温蘅垂下眼,努力平复了下心绪,轻道:“……谢陛下……”
  她默了默,好似也无话可说,并不想再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道:“臣妇告退。”
  皇帝看她微低着头、向门边走去,很想开口留她,可唇颤了颤,却不知该说什么,来见她的理由已经用完,他已没有理由开口留她……哪怕仅仅是留坐一会儿,说上几句话而已……
  禅房门被“吱呀”一声打开,皇帝看她即将跨过门槛,融入外面的天光中,心中的怅惘酸涩,全都往上涌,直冲到嗓子眼,令他忍不住嗓音沙哑地低低说了一句,“朕这些天,很想夫人……”
  她听见了,离去的身影微定了定,但还是抬步跨过门槛,头也不回地离开,清纤背影,如惊鸿一掠,飞入冬日天光中,再也不见。
  满目所望,唯有淡薄的冬阳,像被天公筛去了全部的光与热,半分暖意,也落不到身上,皇帝人站在原地许久,不知怎的,又想起了初见那一日,他遥遥见她站在绿萼梅下粲然一笑,又遥遥见她踏雪远去、身影消失不见。
  那时,他以为她是皇后选来分宠的良家女子,遥遥一见,目光就忍不住在她身上停留,却因前朝之故,“矜持”着不肯上前与她相见,不肯让人知道,他第一次见她,就已心生亲近,就已在心里留下了影子。
  他想,来日方长,日后总会再见,他目望着她的身影远去,直到消失,心中以为,这只是他们缘分的开始罢了,却没想到,那遥遥一望,就是结束,恰如现在,只能望着她离开,一个人被留在原地,退无路,进无门。
  佛寺钟声在晕黄暮光中沉沉响起,惊得栖息寒树的老鸦,纷纷展翅飞起,聒噪群叫,落叶聚还散,寒鸦惊复栖,可离去的人,不会再回来,种下的情丝万缕,也无法一根根剔除,相思相见知何日,此生此世,难为情……
  暮钟声声,推撞得日光愈冷,天色苍茫,赵东林走近门边,朝内轻道:“陛下,该回宫了……”
  皇帝的神智,被这一声轻唤,唤回神来,可心,早已不知沉落何方了,他握紧手中那道奏折,缓步踱出了禅房,吩咐道:“去相府。”
  裴相人从官署回府没多久,连官袍都还没来得及换下,就听门上来报,“圣上驾到”,登时既惊又惑,忙携一家老小,至门前跪迎。
  圣上只让裴相留陪说话,令他人皆散,裴家老小又都退下,裴相请圣上至厅中用茶,圣上却道“不必”,只说,“丞相且陪朕在府中走走。”
  裴相遵命道“是”,其时天色微黑,他亲自提灯在旁,引着圣上在自家园子闲走,心中暗忖圣上御驾来此,是为何事。
  经一道临水长廊走着走着,圣上忽地出声问道:“朕听说,你这宅子,原是定国公府?”
  裴相恭声回道:“是,定国公谋逆被诛后,先帝将定国公宅,赐给微臣,做了相府。”
  圣上笑问:“满朝文武,怎就独独赐给了丞相?”
  裴相两朝为相,辅佐君王父子,先帝心思深沉,不苟言笑,他为人臣时,小心翼翼,奉命唯谨,今上虽常笑语,明面看似宽宏大度,但骨子里却有几分像先帝,圣心难以揣度,喜怒难辨,他实不知圣上突然来此为何,突有此问又是为何,只能恭谨回道:“微臣妄揣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