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嫡长女[封推]-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开盘口的商人则是直接想爆粗了:我操,怎么会是这样的价格!这下,绝对是赔了!
议事厅内,谢同甫听着杨简锐公布的价格,一时不能反应过来。这个结果,真的是超出了他的预期,怎么会是这样?他悠闲的心情,顿时就没了,觉得原本喝着甘香的云雾茶,苦涩难以入口。其实,他忘记了,这云雾茶,本身就有一种淡淡的苦涩味道。
沈则敬听到这个结果,也不能置信。他原本沉下去的心,随即上扬起来。两千万两!杨家最后的出价,竟然是两千万两!这比他们昨晚商定的价格,还要多出五百万两,比倚邦商团出的价格还要多两百万两!
怎么会这样?沈则敬想不明白。但是他知道,西宁道基础定矣!
正是这多出的二百万两,使得杨家稳稳当当地站在倚邦商团的前面,获得了西宁道矿藏的五年经营之权。
步出屏风的杨家商团,接受着在场所有商人的目光注视,脸上满是笑容。三次竞价已经过去了,杨家商团已经赢了,自然可以轻轻松松地笑出来。胜者,是应该有这个荣誉和资格。
落败的倚邦商人们,气色当然不好看。然而却没有愤恨难堪。能够出到这个价格,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最后还是输了。财不如人,算不如人,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所以曹家很快就带着倚邦商人转身离去了。他们没有认股成功,这里已经没有他们的事情了。
杨步勋看着离去的倚邦商团,脸上虽然轻松笑着,然而背后都湿透了,那是吓出的一身汗!他想起了刚刚经历的挣扎,心里仍是一阵后怕,好险,好险。
半刻钟之前,已经到了出价的最后时间。杨家商团内,杨步勋提起笔,又放下,反复几次。他总觉得,如果按照商定的一千二百万两填上去,那么肯定会有变故!原先,这不过是一种直觉,现在,则变成了一种肯定,他觉得,这个价格,肯定有问题。
随即,他想到了昨晚和沈得善他们的商定,便觉得将最高的那个价格,一千五百万两填上去,这是他们综合了西宁道矿藏各方面的情况后,得出来的价格。再高,那么付出的要比收益的多,就可能会亏损了。
杨步勋正想将这个数字交上去的时候,忽然原先外出的仆从就匆匆赶回来了,他还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话都说不出来,可见赶得厉害。随即,他也顾不上再做口形了,直接低低地说道:“沈公子说……倚邦商团……互市那里,有一大笔资金,约……约千万之数……”仆从喘着气,将刚刚得到信息说了出来。
他在半路,遇到了紧急跑过来通知的连山,丝毫也没敢耽搁,就死命往昆州府衙赶了,就怕出价已经送出去了。幸好,幸好,还来得及。
千万之数?直接将杨步勋的后背震出了一身冷汗,倚邦怎突然多出这么多钱财?然而时间紧迫,他根本就来不及多想,外面已经再三催交出价了,他便匆匆填上了两千万的数字,交了出去。
他只祈求这个数字,这个对于他来说,天一样大的数字,能够帮助他赢了这一局,先度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接下来要面临的事情,那就另外再想办法了。
沈家和杨家联合起来做了这么多事情,最主要的,就是为了今天这个结果,到了这一步,一定不能输!这是杨步勋心中坚守的事情。
所幸,终于他们还是胜出了。这一刻,杨步勋除了感谢满天神佛,倒不知道该如何反应了。其实他们胜出与满天神佛没有多少关联,但是精神念力,乃是世上最崇高的信仰。
议事厅内,沈则敬看着谢同甫有些溃败的脸色,笑着说道:“谢大人,我们移步均安楼吧。现在是到点用午膳的时候了。我们还得感谢杨大人走这一趟呢。”
听到这一句说话,谢同甫的脸色差点就变了,然而他毕竟还是久经锻炼的人,最终还是说了这一句:“是啊,是到用午膳的时候了。杨大人,有请……”
一旁的赵钰罡则始终憨厚地笑着,眼中,看不出什么深意。
御史中丞杨简锐看着议事厅中的暗涌,周正的脸上也闪过一丝玩味的笑意。果然,詹事大人的嫡长子,极得詹事大人的风范,这一句话,真是腹黑得让人想发笑呀。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御史中丞杨简锐,恰好也是太子詹事府右庶子。
均安楼的酒席结束之后,杨简锐并没有多加停留,就离开了昆州。临行之前,他还表示,回到京兆之后,会将这一次认股的情况,详细汇报给户部尚书江成海知道,还道这一个认股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可堪垂范云云。
这话,听得沈则敬心情无比愉悦,看来杨简锐是深谙伤口撒盐之道啊,尤其是他有着周正的相貌,说着这么正经的话语,更是喜感十足。
很快,沈则敬就知道了杨步勋最后为什么填了两千万,原来还是叔父让人及时通知的。现在,他就和沈得善等人讨论着此事。
“益儿的消息来得太及时了。一千万两,不是个小数目,互市那里怎么就突然多了这么一大笔钱了?还被倚邦商团用上了,差点就赢了我们。那笔钱财,要弄清楚来龙去脉才行。这里面,有古怪。”
说这话的,是沈则远。在接到沈余益消息的时候,他来不及多想,匆匆让连山将这个事情告诉杨步勋。到现在,认股一事已经尘埃落定,他才想起当中要注意的事情。
这钱,是从哪里来的,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互市的?沈余益只从西燕商人那里听到互市这个事情,当中细节,却怎么都无法查探出来。
“先去查探各钱庄近日是不是有这样大的一笔进账,然后再查查各派商人,是否听到什么风声。如果不是通过钱庄,这钱,还真不好查。”沈得善也说话了。他深知蛇有蛇道鼠有鼠路,这么大的一笔钱出现在互市,来路太多了,怕是不好查。
在商事庶务的处理上,沈则敬认为沈得善和沈则敬要比他做得好,对此,也没有什么可行的建议,他只是向他们说了谢同甫在议事厅之上的表现。
很显然,谢同甫是知道这一笔钱财的,倚邦商团就是他的底牌。说不定,这笔钱和谢同甫有关。若是这笔钱是谢同甫放进互市里面的,他一个文官,去哪里找那么大的一笔钱财?就算是二品大员,就算是这么多年他收受了李家的各种孝敬,也不会一下子拿得出那么多本金的。
须知道,杨家所报的那个数目,已经集合了胡氏安和堂、沈家和彭瑾的大部分财力了,那么谢同甫的钱财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沈则敬的话语,让沈得善和沈则远一时沉吟。这笔钱财,就算短时间内查不出来,也是重点关注的事情。
“仔细说起来,曹家的风度,倒是不错。败了就离开了,没有拖泥带水,看着也是果决的家族。”钱财的事情,半会也说不清,沈则敬又拉拉杂杂说了一些话语,其中就提到了倚邦商团的曹家。
“曹家有子弟是茶马司使。茶马司筹建的时候,我们出过资产帮忙营建,我对曹家的子弟,印象也不错。如今想来,反而有些奇怪,他们为什么也想来蹚这趟浑水了?”沈则远想起了早些年去互市的事情。
“若是有机会去倚邦,就可以知一二了。这些,都不急。现在认股这个环节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程序虽然没有要特别注意的,还是要将它妥帖走完。”沈得善为人慎之又慎,最关注的还是西宁道矿藏的后续事宜。
西宁道矿藏归属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认股,这个环节已经结束了,一半份额落在了以杨家为首的杨家商团手中,这事,就没有什么好关注的了。接下来的程序,不过是按图索骥,将手续、资金抵押等一一做完,杨家商团就顺利接收了西宁道矿藏这门生意。
当然,这是律法上的。杨家若要真的完完全全接管这门生意,使得这门生意有序、稳定前行,还有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沈得善和杨老爷子已经达成共识,有的是时间来慢慢平整这一切。
在明面上,西宁道矿藏是归杨家打理,杨家占据着西宁道矿藏的最大份额,但实质上,杨家、沈家、胡氏安和堂、彭瑾这四方占有的份额是一样的。
这四方,共同打理着西宁道矿藏的生意。矿藏开采、矿工服役、运转流通、收益分成等,都不再是一家的事情,大家同心协力,集合了众多智慧,最大限度地将矿藏这门生意通过正常有序的运行,实现其作为昆州第一该有的利润和地位。
那些所谓的两成收益等孝敬,自然是没有了的。最后,这利润收益的大头,送去了京兆户部,剩下的,才是四家平分。
这些,都是以后慢慢顺平的事情。
第三百二十一章 归心
当西宁道矿藏归属尘埃落定之后,还有一件事,是沈则敬极为关注的,那就是重选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事情。
李家出事,原本文镇药市行会会长李次山已伏诛。文镇药市行会会长的位置,一早就空了下来。药市行会之中,核心大八大药商,也各自有了不同造化。
紧紧跟随杨家脚步的罗、施两大药商,最近是赚得盆满钵满,在药市的影响力无形中也大了起来。
而一向和李家亲厚的另外五大药商,则是连遭损失。他们除了后悔自己眼光不行投资失利之外,倒也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说到底,都是争利而已,既然已经跟错了队伍,那么重新站一次,就好了。
在这方面来说,做生意的,比为朝官的,风险要小得多。毕竟,在朝为官,一旦站错了队伍,那就没有重新站一次的机会了。
所以最近这五大药商,对杨家是无比亲近和热情。有眼睛的人都看见了,杨家和昆州刺史沈则敬交情很好,杨家又拿下了西宁道矿藏的经营权,若论风头正盛,这西宁商道之上,就数杨家了。
再加上杨家又是昆州数一数二的大药商,这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之位,定会落在杨家人头上。虽然新的会长还没有最后定下来,甚至,都没有什么风声传出来,但是这核心的八大药商早就认定,杨步勋会是下一任药市行会会长了。
在昆州内城西北的张宅,张老爷子在抱恙几天后,精气神也渐渐恢复了。距离昆州府衙认股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张老爷子总会时不时想起那日,特别是最后杨家和倚邦商团相争的惊险一幕。
在那个时候,张老爷子就知道,张家只是谢同甫用来迷惑杨家的一个幌子,或者说,是挡在倚邦商团前面的炮灰。
怪不得,怪不得,谢同甫每每造访,虽然无比热情,许下的只是将来的保证,却没有任何其他实质的支持,可恨自己感念谢同甫的看重,还想着家族再进一步的时候到了,谁知……谁知……
“万望父亲保重身体为上。此事虽让人忿然,却也不是一无得着的。起码,孩儿觉得,能被拿来当幌子,何尝不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只要我们认清家族的未来,坚守下去,也不会太差,起码不会像李家那样,合族都灭了。”
张老爷子的嫡子张经纶这样说道,语词颇为中肯。
李家前一刻势盛独大,下一刻倾覆殆尽,这样强烈的对比,深深撼动了张经纶的心。在李家出事的那一刻,张经纶在愕然惶恐过后,感到一种深深的幸运:幸好张家只是三家之末,幸好张家子嗣不茂,幸好幸好。
再怎么子嗣不茂,都能长久繁衍生息下去,而不像李家一样,势盛在昆州无其余人家能及,族中子弟众多家财层叠,可是,还不是连根苗都没能留下来?李老爷子谋划一生,还不是老死在狱中?显赫辉煌的李家,如今还不是住进了西苑贫苦的百姓?
汲汲于富贵,最后竟不如戚戚于贫贱!转瞬辉煌,转瞬倾覆,这样的对比,张经纶自认无法接受,他原本就不多的带领家族奋起拼杀的信心,更是被摧毁得一点都不剩了。
他只是想着家族能够保存下来,就是幸事了,何必一定要爬到昆州之首?在张老爷子参加矿藏认股之前,张经纶就是反对的。如今事既不成,他反而觉得有一种安心。
张家守成的族策,到了张经纶的这一代,已经多年了,就促成了他如今这样的想法。
在风云色变的局势里面,有人锐意进取,最后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飞冲天,从此站在顶端,这样的人,出现在历史里面;也有人心有戚戚,选择了退避低沉,安守本分,求得一家一心的安和平淡,这样的人,存在于当下生活。
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人生的智慧。杨家和张家,或许就是代表了这两种选择。
“也罢,你说得也对。我都这等岁数了,是该颐养天年了,不然像李公绪那样,临老过不了世,那就太惨了。”听了张经纶的话语,张老爷子良久才长叹道。
“老太爷,老爷……刺史府派人送来帖子了……”就在他们父子说着话的时候,张家管家匆匆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张帖子。这帖子,是门房刚刚送过来的,昆州长官的帖子,门房和管家都不敢耽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张老爷子的手上。
“邀我过府一聚?这是为何?”张老爷子在看过帖子之后,感到无比疑惑,又极为忧虑。自己和沈则敬一向不亲厚?怎么突然会有这样的帖子?刺史府的用意,是善还是不善?
这该不会是沈则敬想为杨家出头,借着名目敲打自己一番吧?——张老爷子很清楚,杨家,一向是亲近新任的刺史沈则敬的。
还是,因为张家早前和李家有过姻亲关系的原因?想要让他们醒目一起些?——张老爷子也记得,早前自己家族一向是跟在李家后面的。
李家合族灭,还夷三族,张家也和李家有过联姻的,原本他们还惴惴不安,恐怕自己在李家三族之内,却没有想到沈则敬认为李老爷子作为李家族长,是首恶,遂将三族定义为李老爷子的“父、母、妻”三族。
李老爷子都已经是那样的岁数了,父母妻三代之人基本都凋零了,这样一来,倒少了很多人被问罪,张家就在顺利撇清关系之内。
作着这种种考虑,张老爷子对于沈则敬的用意,真是摸不清了。
可是,当张老爷子去到刺史府,听清楚沈则敬的意思时,他不禁惊愕地瞪大了眼睛,沈则敬说的是什么?自己没有听错吧?
可是,沈则敬再一次笑着说话了,那一番话语在明明白白提醒张老爷子:自己没有错,沈则敬说的就是那个意思,希望张家能够担当起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一职!
“药材生意,在昆州,仅在矿藏之后,甚是重要。万望老爷子尽心竭力,选出最优秀的张家子弟,来担任此一职。文镇药市行会,有御赐的‘天下第一行会’的匾额,这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相信老爷子定能将药市行会打点妥当,让其无愧于这个御赐称号!本官作为昆州刺史,定会一力支持行会的发展!”
沈则敬抚了抚胡子,话语既慎重又充满期许,听得张老爷子一愣一愣。他没有想到,沈则敬找他来,是为了这事情。药市行会会长的位置,以往一直是李家把持住的,现在,李家没有了,所有人都会以为是杨家接上,可是,为什么会张家呢?这真的让人想不明白。
“张家子弟不丰,恐难担当此重任。还请刺史大人另请贤能……”不解过后,张老爷子回话了,他想着,沈则敬是不是在试探他,是不是在评估张家有威胁,故而他这样谨慎回答道。
“老爷子谦逊了,张家也在昆州三家之列。论能力,定必不差,如今。本官认为张家能担当会长位置,就不会看漏眼。实不相瞒,杨家以后将会全力经营矿藏生意,做不来会长一职。请老爷子放心。”沈则敬知道张老爷子心有顾虑,又说话了。
他语词真切,眼神诚恳,让张老爷不得不相信,或许,这是真的?
“老爷子请放心。李家的事情,绝对不会牵涉到张家。况且,药市行会会长一职,五年内不沾药材生意的,这正好适合张家的实情。若是老爷子能够将药市行会的局面扩大,实是美事一桩,也不废本官在各大药商面前一力推举张家的心思”沈则敬继续说道。
“可是……可是……”张老爷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没有想到,沈则敬找他来,是为了这个事情,是为了硬要将一个馅饼塞到他手中。可不是,文镇药市行会会长就是一个大馅饼!
“老爷子切勿推却了。本官就任昆州刺史以来,虽和老爷子交往不多,却对老爷子也是有所闻的,张家担任会长,绰绰有余。”沈则敬这几番说话,是经过仔细考量的。
沈则敬这几番说话,是实情,却又不仅仅是如此,之所以让张家担任药市行会会长一职,有着多重考虑。张家在昆州,是排得上名的,况且他们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和志向,沈则敬要的,不是打沉张家,而是将他们收拢。
独木难支,他作为昆州的执政官,自然要尽可能收拢各方势力。这样,各项施政措施才得以顺利进行。他来昆州这里,不是为了灭李家打张家,更重要的,是为了西宁商道,是为了这昆州一地的清明!
势不可占尽,杨家若是再担任药市行会会长一职,把持了昆州前两门生意,怕会重蹈李家的覆辙,这是要避免的。
收拢人心、平衡势力,这是一方执政官必修的技能,沈则敬要在昆州有所作为,那么,尽可能联合昆州的势力,就成了必要做的事情。
张家担任药市行会会长,再合适不过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政绩
没过多久,文镇药市行会会长的人选就定下来,竟然是张家的张经纶!这个结果,让不少药商吃了一惊。可是对这样的结果,药市行会内核心的八大药商,却很平静。
早前,昆州刺史沈则敬就约了他们前去了,说道文镇药市行会会长的任职规定要求还是不变,若是有担任了药市行会会长,其家族五年内就不得沾手药材生意。为此,沈则敬还推举了一个人选,那就是张经纶。
张家垄断了昆州林木生意,药材虽然也沾手,却只是极少的份额,若是当选药市行会会长的话,这一点药材生意,可以随时抛去,倒是符合那条规定的。
对于沈则敬的提议,杨老爷子和杨步勋,是乐见其成的。有李家覆灭的血淋淋例子在前,杨老爷子也深以为戒,知道势不可占尽的道理。有张家担任药市行会会长一职,对于杨家来说,才能腾出更多的心力去打理西宁道矿藏的事情,杨家,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杨老爷子和杨步勋想事情如此剔透,让沈则敬点点头,果然,有这样的族长和核心子弟,杨家势起的时候,真的是到了。若是杨家一直这样拎得清,贪欲不会太盛,那么西宁道的局面一旦打开,西宁商道,定会记上杨家千秋一功。
随着张经纶出任文镇药市行会会长一职,文镇的药市和昆州的药市,已经没有太多可说的地方。以守成为主的张经纶,上任之后的措施,都是以维持药市稳定为主,这让经历了三七之药那种大起大跌的药商们,定下心来。
自认股之后,杨步勋也将矿藏经营归属的程序都走完了,可以开始着手矿藏的事宜。当初在认股之上报的那个数目,一半的认股资金作为抵押,被封存在昆州府衙;剩下的一半,才是真正用于矿藏上的资金。
当杨家真正插手进西宁道矿藏的时候,才知道这里面隐藏着的弯弯道道太多,就算彭瑾早前盘下一些小矿场,对于矿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杨家提供了不少建议,但是杨家还是觉得捉襟见肘,资金不够,事情太杂,任务太重……
是以杨老爷子亲自带着杨从南、杨步勋等人,小心翼翼地开展着矿藏经营的工作,试图将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带到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这一段时日,是杨家众人最艰难的时日。
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这样。
胡不涂再次来到了西宁道昆州这里,这一次,他也是为了西宁道矿藏的事情。胡氏安和堂,也有着和杨家一样的份额,自然,对这门生意,也是无比看重。早前,胡不涂已经将大部分所需的资金送来昆州了,这一次,又带来了不少,倒可以解杨家的紧缺之急。
药市那里,有渐渐归心的张家,矿藏这里,有心腹亲近的胡不涂和杨家,按理说,沈则敬这个昆州刺史,应该感到日子颇为顺畅才对的。事实上,他最近感到焦头烂额,有一种所有事情才刚刚开始的焦虑。
李家虽然被灭了,但它毕竟是昆州第一的家族,无论是官场、商道还是别的方面,都和李家牵涉甚深。在处理完矿藏和行会会长这两件事之后。沈则敬和沈家众人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昆州,萧条了!
首先,是昆州的人口减少了很多,特别是昆州内城居民,几乎是锐减了十分之一。李家作为昆州第一家,与其有亲有故的人家很多。在李家出现望君归之后,有一些谨慎的人家就全族出逃了,在夷三族旨意出来之前,又跑了一批家族,还有一些人家,感觉昆州乃多事之秋,打着趁早远离风雨的打算,又外迁了不少。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是会出现大问题的。人,才是一切的根本。这些人家出逃或者外迁,直接影响的,就是昆州的民生商事。
从长远来看,暂时还看不出什么后果,但是短时来看,药农、菜农们就发现,自己的药材和瓜菜开始滞销了,生活开始艰难了,有些底下百姓甚至在想着,是不是应该举家搬迁到南州、桂州等地了……
其次,是民心惶惶。有些和李家沾亲带故的人家,总是担心会受到株连的影响的,虽然最后侥幸逃了出去,没在三族之内,却总会担惊受怕;还有人不知道这里会继续发生什么事情,甚至普通百姓,对于昆州府衙的一举一动都甚为关注,生怕又出了什么灾难,这样日子就更难过了。
人口减少、诸事萧条、民心不稳,这对于一个地方执政官来说,是无比重大的问题!若是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昆州的人口一定会继续减少的,没法留住人,就无法聚财,更加不能实现开拓商路这样的事情了。
为此,沈则敬心忧如焚。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留住昆州的居民,还要想办法吸引其余地方的人口过来,只要人口一增多,众多药贩、小贩、大商就会陆续来到昆州,昆州的局面就能活过来了。
是以沈则敬和杨步云等官员,在日夜苦思,以便早点出台应对这种局面的政策,而沈宁和如流处等人,则是尽可能地搜集昆州城里的状况,为昆州府衙提供民情、数据等方面的资料支持。
通过众人的齐心协力,一条条意在消弭李家影响、激活昆州局面的政令,从昆州府衙里发出去。
减免赋税,这主要是针对昆州商家来说的。凡是在昆州本地从事各门生意的,都有相应的减免赋税政策,有些行业的减免年限,甚至在三年以上,比如下海捕捞这一类;凡是外地的客商,在昆州城内做生意的,也免掉一年的赋税……
只有想在昆州做生意的,昆州府衙就会一力支持,提供种种政策上的资助,免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有其余的政策,比如官府出面,为部分小商家牵线,让他们可以接触到有需求的商家,以便买卖的顺利进行,省了很多中间功夫。
一时间,不少外地的行商、货商,都想来昆州看个究竟。当他们来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果真是如此,那可真是一块福地了,有了官府作为大靠山,那比自己单打独斗要有胜算得多啊,有志于从事商事的,很快就在此地安置下来。
开垦荒田。这主要是针对昆州下层的百姓来说的,在昆州辖境之内,有着数量众多的荒田,原本一直是归属官府的,但是官府没有足够的人手开开垦,便渐渐丢荒了。现在,普通百姓只要有能力去开垦这些荒田,并且缴纳少量的押金,就可以拥有自己开垦出来的荒田,就成为有田地之人了,这一个政令,同样适合于外地的百姓。
换言之,只要有手有脚,能够开垦这些荒田,伺弄好这些庄稼,那么一家大小的饭食就不愁了,甚至,还有了田产。虽然是贫瘠的荒田,但是对于那些世代都穷苦的百姓来说,这就是一笔天大的财富了!
这样一来,昆州的穷苦百姓几乎是全动员,甚至,外地很多百姓也纷纷往昆州赶来,就是为了能够抢到一块荒田,怕落在别人后面。因为昆州府衙也说了,荒田有限,谁先到先开,谁就先得。
在此过程当中,沈则敬还约见了昆州辖内有名的大商人,平息他们因为李家而惴惴不安的心情。沈则敬说了,只要他们好好做生意,那么就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最后还表示,希望这些大商人和昆州府衙共度时艰,只要昆州局面活过来了,那么这些大商人的日子也能红火的。
昆州府衙出台的种种政策,使得外地的百姓纷纷涌来昆州,当然原本就在昆州的百姓,就更不想离去了。有了人口,其余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昆州的局面,已经基本能稳定下来了,萧条的景象,渐渐消失。
除了这些政策,更让昆州百姓和官员感到振奋的,乃是新接手矿藏生意的杨家和胡氏安和堂的最新发现。他们这两家,在昆州西北一带,发现了一条新的矿脉!
在这条矿脉下面,隐藏着大大小小的矿藏,保守估量,竟然能占昆州原有矿藏量的三分之一。
新矿脉的消息一出,京兆户部的官员就坐不住了,户部侍郎张段带着转运司的官员,亲自来到了西宁道昆州这里,以带领和协助杨家、胡氏安和堂全力勘探、开采这个新矿脉。
在昆州刺史沈则敬的护航之下,张段和杨家、胡氏安和堂的矿藏开发运转等事宜,得到了最迅速、最有效的运转,数量众多的矿产被开采出来,运至军中和大永各地。原本捉襟见肘的矿藏生意,渐渐开始盈利,昆州送往户部的赋税就增多了。
这些,都是一步步发展的事情。
沈则敬就任昆州刺史,只是短短几个月,却做了不少事情。先是查办了李氏谋反一事,立下了大功;又繁荣了昆州的商事,使得这里人口增加,诸事繁荣;现在,还是在他执政期间,昆州发现了新矿脉,这矿脉,将为大永带来福祉。
沈则敬这样三重政绩令得监国太子大悦,下令嘉奖沈则敬,将其擢升为正四品上的官职,这样一来,他就连升了两等。
同时,鉴于昆州越发繁荣,朝廷下令,将昆州从中州升为上州,仍是沈则敬任刺史,昆州府配设的别驾、长史等官职自然是相应升等调整。
昆州的局面,已经活过来了,但是对于京兆来说,最艰难的时候,或许才刚刚开始。
第三百二十三章 再度入局
京兆,户部尚书江成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