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荣耀-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报告的鄂勒哲遣部将萧亮、员成率兵突至,击溃李与敬部,杀死戴列孙。一场混战下来,军民死伤无数,尸体塞满了大街小巷,李与敬只身逃走,降于吴县常遇春。松江为箫亮、员成所据,然后又是一番烧杀掳掠,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

在南边一片混乱中,李伯升也开始渡江了。他吸取了赵打虎的经验教训,先是在泰兴虚张声势,大张旗鼓地准备渡江,等到定远军水师围过来时,他立即在孤山经马驮沙(今江苏靖江)渡江。马驮沙是江中的沙洲,李伯升利用这个便利,以它为跳板,在江阴附近的石牌戌登岸。

等到定远军水师闻讯赶过来时,李伯升已经渡过了两万多兵马。看到定远军水师云集,他果断地停止运兵,后续部队撤回北岸,只让水师围歼了留守在马驮沙的一千多人,打了一只小苍蝇。

李伯升不急于去救援常熟,而是把江阴城围起来,日夜攻打。江阴守军是从滁州调来的两个守备团,野战能力或许不行,但是凭借坚固的城墙守城却绰绰有余,而且城里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粮草、军械等等都足够,所以在李伯升的围攻下屹立不动。

而傅友德也不管江阴城,反而围着常熟城一顿猛打,而且是不求攻破城池,只求把守军打残,箭矢、投石不要钱地往城墙上扔,反正他后面有水师保证,可以从江宁、当涂源源不断地获取补给。

城里的张士德吃不消了,他原本就只带了五千兵马,几经消耗就快见底了,于是就派人趁夜偷出城去,一路奔江阴,向李伯升求援,一边浮水过江,向高邮告急。而傅友德对这些报信的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偷越过防线。

接到弟弟几乎是用血泪写的告急信,张士诚也着急了,尽管张士德在信中提醒道,这可能是定远军的阴谋,他还是派出信使,连连催促李伯升赶紧去救援常熟。

李伯升虽然知道常熟不好救,但是他清楚张士德在张士诚心里的地位,只好万般无奈地从江阴撤军,步步为营,向常熟进发。

等到李伯升走到范蔡港时,傅友德突然率部撤离了常熟城。看着外面空无一人的营寨,张士德不由心里一惊,知道大事不好,连忙派人去向李伯升报信。而他自己却不敢出城半步,只是派侦骑出去侦查。因为他知道自己这点残兵,守守城还能勉强支撑一二,一旦出城到了野外,不知道藏在哪里的定远军大军一围过来,估计连渣都没得剩。

接到张士德报信的李伯升也是大吃一惊,定远军以往的战绩已经告诉世人,定远军不但能征善战,它的将领也是极其狡猾,李伯升可不敢掉以轻心。

李伯升赶紧就地驻扎,大修营寨鹿栅,积极备战。谁知道过去三日,连定远军的哨骑都没有看到一个。狐疑不已的李伯升不知道定远军卖的什么葫芦,但是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犹豫许久,最后下令全军拔营继续东进。

李伯升刚一动作,定远军就像是从地里钻出来的一样,邓友德的旗号,胡大海的旗号,华云龙的旗号,王弼的旗号,来回地变幻,而且声势浩大,仿佛数万定远军全来了这里一般。

李伯升可不敢相信这些是定远军的主力,因为主将傅友德的旗号没有亮出来。他尝试着进攻定远军,谁知道这些人油滑的很,一触就走,根本不给李伯升摸清实力的机会。但是李伯升一旦要动身走人,这些军队又像牛皮糖一样黏上来了,让李伯升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就这样,耗费了两天时间,李伯升连二十里路都走不了,一百多里外的常熟城是遥遥不可及。

这一天,张士德又派人来送信,说他撒出去寻找定远军踪迹的侦骑伏击了一支定远军的送信小队,缴获了一封送往福山港定远水师的书信。书信中叫水师不要再往福山港运粮草、军械了,改为往刘家港运送,再由那里转运。张士德分析道,可能是南边吴县、嘉兴一线的战事发生了变故,傅友德所部可能南下去支援去了,所以才要水师将粮草辎重运往刘家港,因为那里水路直通昆山,而昆山离吴县非常近。

李伯升非常赞同张士德的分析,他们对南线战事的情况知道的不多,但是以他们的猜想,元廷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富庶重要的平江、湖州、嘉兴等地,一定会竭尽全力反击。虽然朝廷江浙行省的实力已经大损,但是一旦拼起老命来,应该也够定远军喝上一壶的,所以傅友德部率军南下支援是很正常的事情。李伯升认为,相比之下,常熟远没有平江等地重要,因此他判断傅友德的算盘是先尽量拖住自己,然后尽快解决南线问题,再回师围攻常熟。

想通之后的李伯升当即决定,不管定远军的骚扰,加快步伐向常熟进发,争取早日与张士德会合。而随着李伯升改变策略,定远军的骚扰也更加频繁和猛烈起来,已经到了日夜不停,以死相拼的地步。

看到这个情景,李伯升更加坚决了自己的判断,于是就分出数千精兵应付定远军的骚扰,主力脱身出来,全力东进。

这一日,李伯升率部来到东蔡河,这条河虽然不宽,但是足以挡住军队的去路。李伯升已经顾不上什么了,下令拆毁周围的民居,用收集来的渔船、木板等材料勉强搭建了一座浮桥。时间不等人,他派出的五千后卫正在苦苦坚持着,不让定远军靠上来,李伯升必须抓住一切时间。

前军开始过河,半个时辰后过去了大约六千人,这个时候,有眼尖的军士发现上游顺流快速的漂下三十多艘小船,上面似乎还有人在操船,所以速度极快。

李伯升心里泛起一阵不安,几天下来,他已经被定远军一连串的行动搞得有点晕头转向,分不清哪些是虚哪些是实,这在兵法上是大忌,现在突然又出现这些船只,难道定远军有阴谋?

漂下来的船只离浮桥没有多远时船上骤然燃起了大火,而船上的人纷纷跳水游走,任由火船撞向浮桥。

“不好!”李伯升不由大叫一声,简易搭建的浮桥可经不起这么一烧,但是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十多艘火船迅速将浮桥吞噬,在大火中,浮桥上的军士们纷纷向两边逃散,中间来不及逃的只好往河里跳。

正当李伯升看着已经化成火龙浮桥在想着对策时,一阵马蹄声穿过噼里啪啦的火声从东岸传来,一支骑兵突然出现,大约有两千人,正迅速地向乱作一团的前军冲去。

完了,前军完了!这是李伯升的第一个念头,由于渡江的问题,他带的战马不多,所以全军几乎没有成建制的骑兵,而前军更是如此,现在他们刚刚渡河,还来不及整队,而且又亲眼目睹自己的后路被烧了,军心不稳,两千定远军骑兵已经足以在这荒野之上打垮他们了。

李伯升隔着不宽的东蔡河,看着自己的前军被骁勇的定远军骑兵赶得狼奔鼠窜,不少人倒在环刀之下。定远军转战千里,数次大败元军,自然缴获了不少蒙古人酷爱的战马,而淮西民风彪悍,男子多善骑射,所以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不是什么难事。

一阵号角声悠悠地从远处传来,李伯升不由长叹了一口气,傅友德以前名不见经传,世人都把他当成刘浩然的义兄和麾下的一员猛将,但是想不到他居然能用兵如神到这个地步。不过想想也是,如果他没有两把刷子,刘浩然也不会把北路重任交给他。

先是疑兵计,让自己相信他已经率师南下支援去了,然后利用各种条件把自己的兵力分散开,逐一歼灭。自己原本有两万五千多精兵,兵力上勉强还能与定远军勉强抗衡,现在后卫去了五千,估计是凶多吉少,前军六千人正被两千骑兵赶得满地跑,自己手里现在只剩不到一万五千人,定远军已经占据兵力优势,加上一连串的打击,己军士气大落,这一仗的结果也差不多已经注定了。

李伯升万般无奈地传令各部整队列阵,而定远军的两个长矛大方阵也缓缓地压了过来。看了一会气势如虹、如山如林的定远军,李伯升叫过旁边的副将:“你带着几十个精兵,务必渡过大江回高邮,把战事的详细经过告诉王爷(张士诚),并转告我最后的劝告,定远军军士凶悍,将领狡诈,实乃我军最大的威胁,请王爷万不可再轻视,不要再轻易派兵南下,能和则和,不能和许些好处也要与他们交好,否则我军危矣!”

“元帅!”副将知道这话里的意思,也明白李伯升的打算,不由含泪叫道。

“去吧,一定要活着回到高邮,转告我的话,不要让我和数万将士白白牺牲!”李伯升大吼道。

看着副将一行人在远处消失,李伯升拔出剑,大吼一声:“儿郎们,奋力杀敌!不要让定远军小看我们!”

看到李伯升率领部众冲了上来,邓友德在旁边提醒道:“傅将军,敌军是背水一战,我们要当心。”

傅友德摇摇头答道:“可惜李伯升不是韩信,邓将军,等到两军交战,你率领骑兵从左翼冲击敌军侧翼,我会传令下去,在右翼给敌军放开一个口子。你冲散敌军后,发现他们开始溃散时就衔尾追击。”

“是!”

傅友德最后挥挥手道:“传令下去,全军进攻!”

张士德在常熟城等待李伯升的援军,左等右等却等来了两千多溃兵,从这里惶恐不安的兵士嘴里得知了战事的经过,东岸的前军被杀散,六千人只逃出这么些,而西岸的主力被定远军大军包围,几经冲击已经崩溃,众人从右翼的缺口冲出,结果被邓友德骑兵追杀无数,而李伯升估计也陷在军中了。

张士德不由大惊,连忙收拢这些败兵,然后紧闭四门,加强防守。不一会,定远军的骑兵来到城下,封锁了各门出路。第二日,定远军主力齐至,又重新把常熟城团团包围,战事似乎又回到原来的情景。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十七章 战东南三

张士诚接到副将转告的话,不由愣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过了两日,少数逃过江的败兵把战事的最后结果也带了回来,李伯升战死,两万五千多精兵除了逃入常熟城的两千多,一部分战死,其余一万五千多投降。

接到这个消息,张士诚君臣都陷入了沉寂之中,为了南渡夺取东南,他们已经先后搭进去五万多精兵,虽然张士诚号称拥兵二十多万,但是真正的精兵并不多,五万多兵马已经让张士诚大伤元气。

继续南下还是放弃?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了几天,张士德派来的信使也到了。定远军虽然把常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对于张士德派往江北的信使却抓少放多,其中用意不言而喻。

张士德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诱饵,专门用来吸引自家兵马南下,然后让定远军一口一口吃掉。在信中,张士德劝自己的哥哥,放弃江南,全力经营江北淮东。他的想法与李伯升相似,尽快与定远军讲和,那怕许些好处也行,张士德甚至向张士诚建议,万一局势紧张,不妨再接受元廷的招安。而他自己也做好了身死的准备,只是请哥哥好生照顾好他的妻儿。

看完书信的张士诚不由大哭,他们兄弟四人从小相依为命,在艰难中生活,感情极深。当初起事的时候,张士诚已经死了一个弟弟张士义,难道现在又要看着另一个弟弟陷于死地而不顾吗?

“王爷,二将军说得极是,但我们南取江南却是势在必行。”大将吕珍开口道。

“为何这么说?”张士诚不由一愣,连忙抬头问道。

“现在江北淮东粮草缺乏,各地都陷入了饥荒,而环顾四地,有粮食的只有江南。”吕珍答道。

张士诚点点头,脱脱率数十万大军围攻高邮,虽然没有打垮自己,但是把这一带祸害得不行,现在后果已经出来了,各地的农田大部分荒废,到处都在闹饥荒,而相对而言江南战事不多,土地又富饶,出产颇丰,所以囤积了不少粮食,这也是当初张士诚被朱英一鼓动就急忙南下的原因之一。

“吕将军,依你之见该如何办?”张士诚沉吟一会,从心里还是对江南不死心,于是便开口问道。

“回王爷,以属下愚见,定远军在与我军两次交战中虽然皆胜,但是其本身消耗也不小。而且他们还要两线作战,一路防御我们南下,一路要与元廷行省争东南,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加上他们的地盘总共就只有那么大一块,这段时间连续的激战,我相信他们在粮草和兵源补充上也非常吃力了。”

吕珍的一番分析让张士诚频频点头。

“因此,我军只要解决渡江的问题,能够在南岸集中一支大军,击破定远军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占据了常熟、江阴一线,定远军就要陷入南北受敌的危险,我军可乘势南下,再破定远军南路大军,而元廷行省的军队在与定远军的激战中已经损耗不少,估计已经无力对抗我们,到那时我军便在东南独大,以摧枯拉朽之势尽收其地。”

“好!”张士诚大声叫道,吕珍这番话让他看到了希望,“不过这渡江一事该如何解决?”

的确,定远军水师是横在大江上的一根铁链,让张士诚这方非常的被动。

“王爷,我们前两次渡江准备不够,所以才让定远军水师得逞。我们不如暂缓一段时间,尽收江北的船只,然后再声东击西,全力渡江。定远军水师虽然猖狂,但是挡不住我们船多。只要我们运送足够的大军到南岸,这些船只就算全毁了又如何?只要我们占据了东南,定远水师也就成了无根之萍,我们可以南北两岸封锁,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还如何横行大江。”

听完吕珍有点孤注一掷的建议,张士诚又陷入了沉思,要是万一再失败,自己可就真的是伤筋动骨了,到时说不定连江北的地盘都保不住了。但是江南的诱惑太大了,让张士诚委决不定。

“那九六怎么办?”张士诚突然问了一句,九六是张士德的小名。

“王爷请放心,定远军把二将军当成了诱饵,就不会轻易去动他。定远军非常清楚,常熟城失陷,我军就少了一个南下的借口和理由,我想定远军将领不会如此愚蠢。”

“好,就这么办了!”张士诚最后拍板道。他原本就是赌性极重的人,当年在泰州起事,占据高邮,都有赌一把的因素在里面,当初想渡江南下又何尝不是赌一把。既然如此,不如再豪赌一把。

既然决定下来,张士诚就全权委托吕珍去操办。在吕珍忙着调集兵马,征集船只的时间里,北路开始暂时的平静下来。傅友德依然围着常熟城,甚至为了避免城里因粮尽而出现变故,他还往里面运送了一批粮食,让张士德吃不饱也饿不死。正如吕珍所料,傅友德比谁都希望张士德坚持得更久一些,以便吸引更多的张军南下。

龙凤二年三月,沉寂一段时间的南线战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常遇春开始动作起来。

从龙凤元年十二月到二年的一月,常遇春风卷残余般的攻陷了湖州、平江两地,然后在嘉兴一线与元军对峙起来。而嘉兴的元军以苗军为主力,外加征募的当地的青壮,有近四万万之众,主帅正是苗军元帅鄂勒哲。

对付凶名在外的鄂勒哲,猎人出身的常遇春把他当成了一头恶狼,除了勇猛,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从一月开始,常遇春只是用少数兵力进行试探,寻找鄂勒哲和元军的弱点。

常遇春先是遣仇成攻淀山湖,准备以松江吸引苗军分散兵力,以便各个击破。谁知箫亮、员成一箭未发,带着掠来的女子玉帛,趁夜奔嘉兴,将松江让于仇成。

常遇春看到此计不成,反而使得苗军兵力更加集中。尤其是苗军先锋吕才率七千精锐,背靠嘉兴大营,扼守运河要道王江泾。常遇春看到苗军占据地理险势,兵连一处,数量又远胜自己,于是便放弃了强攻,派人寻找潜伏在昌化、于潜一带的偏师冯国胜部。

接到消息的冯国胜与张铨于二月底在于潜叫口镇亮明旗号,然后一口气攻陷了兵力空虚的临安、余杭,威胁元廷行省治所杭州城。接到消息的元廷行省丞相达实特穆尔连忙遣平章政事遵达实理带着由数千地痞混混组成的军队出城迎战,结果在十里铺被冯国胜伏击,全军溃败,遵达实理战死。

接到噩耗的达实特穆尔一边派人向鄂勒哲报信求援,一边整理财物,带着家眷乘船沿着钱塘江逃到富阳。其余官吏守军听说丞相都跑,也一哄而散,把杭州让给了冯国胜,行省平章政事庆图等人被俘。

听说杭州失陷,鄂勒哲觉得机会来了,他依仗自己兵力雄厚,决计分兵南下救援。他命吕才、吕兴率一万五千退守嘉兴,防御常遇春;命蒋英率五千人从大麻、塘栖南下,直扑余杭,切断冯国胜的退路;命董旺率一万人走崇德、长安,沿运河直下杭州;自己与刘震、朱诚率两万主力,走海盐黄湾,直奔杭州。并传下军令,只要将士用命,破敌复城,不禁军纪三日,任由众军在杭州抢掠。

命令一出,众军欢呼雀跃,士气高涨,于是三路并进,誓破敌军。

听说苗军已动,常遇春留仇成进逼王江泾,并虚张声势,牵制嘉兴两吕所部,自己率领五个步兵团一万五千人急行军,经南浔、乌镇南下,并在皂林渡过运河,从董旺部身后擦过,然后直插硖石。他的战术思想非常明确,趁苗军分兵之际,找到他的主力,将其一举攻破。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都是被刘浩然灌输的,现在被常遇春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月初十,在黄湾东大尖山,一路疾奔的定远军堵上了苗军主力。

鄂勒哲虽然大吃一惊,但是他很快就稳下神来,排好军阵,与定远军对决。不过常遇春先发制人,先给鄂勒哲来了个下马威。他先是亲率五百骁骑,直冲敌阵,来回冲杀,踏敌斩首无数;接着是皂袍将丁德兴又率一千骑兵,沿着缺口直杀进去,东冲西突,又是横尸累累;最后是花云带着仗剑营,以秋分扫落叶之势横扫敌阵。三板斧下去,苗军的前军被击溃,死伤数千。

但是苗军的主力却秋毫未伤,他们从湖广行省湖南道招募来的苗僚侗瑶勇士,喜穿斑斓衣,陪草裙,围兽皮,凶残好斗,又能团结一气,他们在小铜锣的敲击声中向定远军发起了反击。两军激战在一起,战场犬齿交趾,全绞在一起了。一方进退有度,军纪严明,一方凶狠灵活,悍不畏死,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从上午一直杀到下午都未决胜负。

而接到的消息的董旺连忙率军从长安驰援,在他的严令下,一万军队拼命地赶路,而这个时候的东大尖山战场局势微妙,只要哪一方获得援军,就有可能获胜,而定远军一败,就有可能陷入重重包围之中,万劫不复。

常遇春三次亲率精兵向苗军中军发起进攻,但是都被顽强的苗军挡了回去。几番交战,常遇春都觉得疲惫不堪,从兴军之时起,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顽强凶悍的军队,居然能够前仆后继地凭借一定的地理优势挡住定远军长矛兵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看来以前小瞧他们。常遇春也暗自庆幸以前在嘉兴没有贸然从正面对他们发起进攻,要不然在苗军的支撑下,自己可能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现在的常遇春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冯国胜的身上。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定远军,不过他眷顾的理由非常充分。冯国胜与常遇春共事已久,一向都配合默契,而且又一同受到刘浩然的军事思想熏陶,对各自的战术战法非常熟悉。所以冯国胜接到常遇春的初步战术想法立即起兵攻打杭州,为常遇春创造机会。在攻陷杭州后,冯国胜并没有固守城池,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消灭苗军主力,他这六千兵马在杭州守不了多久。

在接到侦骑回报的苗军分兵路线,冯国胜很快把注意力放在了东路鄂勒哲的身上,因为他的想法和常遇春不谋而合,只要打垮了鄂勒哲的主力,其余两路就不足为患了。于是他趁夜弃城而出,在雷山一待命,并广撒侦骑,探知战场的变化。

冯国胜几乎是和董旺同一时间接到东大尖山的消息,也是立即下令急行军。但是训练有素的定远军比董旺部还是要快上一步,冯国胜提前一个多时辰到达战场。

冯国胜连气都不喘,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的兵力投入到苗军侧翼,这位以擅于侧击而在定远军将领中闻名的年轻将军又一次显示出他的本事来。他把自己手里的两个步兵团排成前后两个方阵杀入苗军右翼,连绵不绝而且异常坚决地冲击很快就把苗军从中截断。而看此情景,常遇春也立即下令总攻,督令各部只准进不准退。

受严酷军纪淬炼的定远军踏着自己同伴与敌人的鲜血和尸体,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去,他们不会顾及左右和后背,只关心前面的敌人,而手里的长矛也只向一个地方而去,对面敌人的胸膛。

在激战中也疲惫不堪的苗军在半个时辰后终于顶不住了,先是少数开始溃散,接着是更多的人溃散,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而苗军的致命弱点也开始暴露出来,他们军纪涣散,打仗全凭一时之勇,当这股勇气泄掉之后,就如同江堤溃口一样不可收拾了。

部将刘震、朱诚、李子文、金希伊、王彦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鄂勒哲被俘,后因作恶累累被绞杀,两万苗军死伤一万五千余,其余或溃或俘。

常遇春留下少数部队打扫战场,看押俘虏,然后率部转过身来迎战董旺部。董旺手下的一万余人大部分都是当地征集的青壮,战斗力与苗军主力有天壤之别。看到主力大败,主帅被俘,士气是一落千丈,董旺更是见势不妙,掉转马头就跑。

常遇春击溃了鄂勒哲、董旺两路大军后,蒋英见势不妙,连杭州城都不敢入,直接过新溪奔富阳,与达实特穆尔会合。

常遇春也不追击,也不转身入杭州,而是挥师北上,从南边逼近嘉兴。

吕才、吕兴在常遇春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与箫亮、员成意见不一,两吕主张投降,而箫亮、员成自觉在松江作恶多端,估计定远军饶不了自己,谢玉玺和鄂勒哲的榜样摆在那里,于是坚决不降,主张南下去富阳。

吕才、吕兴见劝服不了箫亮、员成二人,而常遇春又时时逼迫,于是就设计擒杀了他们,奉二人的首级举嘉兴城向常遇春求降。

孤守富阳的达实特穆尔见收复杭州已无望,只得引蒋英部移驻绍兴。时元廷太尉纳琳奉大都之旨重建江南御史行台,自任行台御史大夫移驻绍兴,见达实特穆尔投奔,连忙出城接应。而蒋英自持“护驾”有功,拥兵自重,骄横跋扈,为害地方。达实特穆尔和纳琳恐其有异心,便在府中设宴,款待蒋英,然后举杯为号,拥出卫士,将其乱刀砍死,并尽收其部。

第二卷 称雄江南 第三十八章 战东南四

就在常遇春与鄂勒哲斗智斗勇的时候,吕珍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开始着手渡江。三月初,他遣人攻克了马驮沙,做出要在这里渡江的架势,然后又在通州静海虚张声势,把定远水师引得两边跑。最后,吕珍在泰兴集中了数百艘船,扬帆南下。等到定远水师闻讯赶来,吕珍已经渡过了近四万精兵。俞廷玉和廖氏兄弟无奈之下只好围着张军的这些民船攻打,也算是泄愤。

吕珍稍一整顿兵马,开始准备行动。这时已经成为孤城的常州城里发生了变故,城中富商黄贵甫正在四处寻找新靠山,由于傅友德的任务是围常熟,所以也顾不上这一头,让黄贵甫很是失望。现在听说江北张士诚遣大将吕珍率数万大军南下经略,不由大喜,连忙遣人前去洽谈,愿意以为内应。

接到消息的吕珍正中下怀,立即率军南下。他的兵马刚至,黄贵甫的家丁趁夜打开了北门,大军一拥而入,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取了常州城。而一直在苦苦守城的万户府知事刘良见城破,投水自尽。其子刘毅为报父仇,怀揣利刃,日夜守在黄府门外,终于抓住了一次机会将黄贵甫刺死。吕珍感刘毅纯孝,便将其释放,却将黄府家产尽数没收,以为军资。

吕珍占据常州后,继续不管常熟,反而遣部将史文炳率兵攻陷了南边的宜兴州,直接威胁到了定远军腹地应天府。

局势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围攻常熟的傅友德有点进退两难。真如吕珍所料,经过两次激战,傅友德所部兵力也损失不少,所以经过补充,但是八个步兵团依然无法满员,只有两万左右。而且经过三、四个月的激烈战斗,定远军水陆两军近十万人,还有数万降兵俘虏,已经把应天等地的存粮吃得差不多了,现在供给已经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而吕珍所部已经超过他的将近一倍,这仗不好打。

傅友德故技重施,加强攻打常熟城,而张士德也识破了他的用意,咬着牙硬抗,就是不派人出去求援。相持了十几日,张士德已经力竭,而吕珍却在常州、宜兴纹丝不动,反而累累遣兵向应天府的潥阳进行试探性的进攻。

傅友德知道常熟城已经失去诱饵效果,干脆一鼓作气攻陷常熟,俘获了张士德,然后留兵驻守,主力向西运动。当他来到无锡城下,城里的百姓早就翘首以待,杀官举城归附。而就在这里,傅友德接到常遇春的通报,他已经与冯国胜合兵一处,解决了苗军鄂勒哲部。

傅友德不由大喜,这意味南线部队的八个步兵团可以抽调出一半的兵力来支援自己,加上自己的部队,在兵力上已经与吕珍部不相上下了。既然如此,傅友德决心利用吕珍短时间里不清楚南线战事变化的机会好好运作一番。

接到傅友德传信的常遇春也立即行动起来,他东拼西凑,把四个满员的步兵团交给冯国胜,由他和花云、赵大勇、张铨统领,然后沿着运河向无锡进发,与傅友德部汇合。而廖永安、廖永忠率领三营水师一万余人,从江阴河进入运河,也在无锡与傅友德汇合。

三支军队合在一起有四万多人,他们水陆并进,沿着运河浩浩荡荡向常州进发。

吕珍也在常州思考着下一步,应天府是定远军的腹地,也是个大泥坑,自己要是敢往里面踏进去一步,江宁的刘浩然绝对可以动员出十余万大军来围剿自己。吕珍不知道江南行省的军制,他只是依据常理来判断,刘浩然这么大一片地盘,至少也应该有个十几万军队吧,除去在东南作战的数万人马,吕珍知道应天府等待自己的有多少军队。所以吕珍只是派史文炳率五千兵马轻取宜兴,然后摆出威胁的姿态,他的目光还是放在常熟和傅友德身上。傅友德在等待吕珍暴露出弱点,他又何尝不是在寻找傅友德的弱点。这就好像两只势均力敌的老虎相搏,都在谨慎地试探着,等待着。

吕珍很快就接到傅友德攻陷常熟、俘获张士德并进军无锡的消息,他对傅友德的当机立断感到敬佩,既然自己不上当,不往常熟那个坑里跳,傅友德也没有继续留着常熟的必要,而且如果继续留着反而为将来的战事增加了一个不确定因素。第一个回合,双方算是打了平手,吕珍取得了常州、宜兴,把刀尖放在了江南行省的胸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