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事简单!”李隽想也没有想,道:“我早就想好了,履善还在挖金矿,可以拨出一笔银子出来。所有的官员、吏员都要捐出他们俸禄的一成支助教育。这还是不够,我去给皇后说,要她带头把宫里的金银首饰全捐出来,这又是一大笔银子。最后,宫里的生活从朕开始,每顿饭就实行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一汤,若有违者,驱逐出宫。”

听了李隽这话,李庭芝眼里涌现出了泪花,向李隽拜倒,哽咽着道:“皇上仁德!皇上是大宋朝,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仁君!功德无量!仅此一件就会为后人千秋万代颂扬!”

第162章 废除科举

战争时期属特别时期,大权在握,好多事情可以从权处理,再者战争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人们都去关注战争的输赢去了,只要打赢了,无论你做过什么,他们都会认可,都认为你是对的。

有一条关于改革的历史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位改革家要想推行改革,必须要和守旧势力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人们都有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于旧有的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接受新的生活,无论你的改革主张是多么正确,可以说主张越正确,遇到的阻力越大,这是造成好多改革家总是为他同时人所不齿的原因,而历史却恰恰相反,认可他们的行为。

对于那些既得利益者来说,他们更是不能容忍改革,那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点在历史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商鞅变法就连秦国的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来反对。当秦惠文王看到商鞅改革带来的巨大好处时,他又积极维护起来,并没有因为商鞅割了他老师的鼻子而废除“商君之法”。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隽才决定趁这段时间对南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李隽相信等到战争不再吸引人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内政上来时,那时他们方才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他们已经适应了改革,他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就不会有对改革的抵触,只有对改革的认可。

现在,李隽不得不对改革阻力重新审视了,因为他遇到了空前的压力。到现在为止,李隽对南宋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进展也还顺利,阻力虽有却没有这么巨大。唯有他对教育的改革却遇到了出乎想象的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于其他,而是来自于儒生们的反对。

儒家自从汉武帝独尊之后,一家独大,儒生们更是自以为是,以为读了点“圣贤之言”就了不起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以为自己就才堪经国了,历来是不把其他学派、学说放在眼里。对于别的声音往往扣上一顶异端邪说,邪辟之言之类的大帽子,行打压之实。

李隽推行全民教育,触动了儒家的神经中枢,照这样下去,儒家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能再束缚人们的头脑,他们的好处也就没有了。李隽开办新学的圣旨一下,在儒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名儒”立即给李隽上书,疾言“新学之害,害无穷也!此邪辟之说,虚妄之言,不能经国,不利民,不聚财,当禁而止之。”

李隽一天不知道要收到多少类似的上书,堆在他的案头上足足有三尺之厚。李隽估算了一下,要是他每本都读的话,没有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李隽现在是个国事缠身的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心思去理睬他们。

收到第一道上书时,李隽还有兴趣浏览了一下。到后来,上书越来越多,李隽理都懒得理,把上书往案头一放,道:“看他们有多少,等他们不说了用尺来量量,看有多厚。”以李隽想来,只要过一段时间,“时间会医治一切伤痛”这一真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就不会再闹了。历来算于遗策的李隽这次却失算了,儒生们闹得是越来越厉害了,原先只是上书疾言一通,也还罢了,可以当作愤激之言。现在倒好,居然叩阙,三百多儒生跪在皇宫外的广场上,要求面圣陈意,请求李隽废除新学,还儒家正统之位。

历朝历代对书生是没有办法,这些人是打不得,关不得,更杀不得。要是一个不好,给历史让上一笔,就会留下污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留下千载骂名,是以历代君王对儒生们是小心翼翼,能不得罪最好不要惹。

李隽深知其中的厉害,拍拍额头,嘀咕一句道:“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尽添乱。”重重一下拍在儒书们的上书上,一抹冷笑出现在嘴角,道:“我就去会会你们,要是给你们就把新学给废了,我就不叫李隽。”大步走出御书房。

广场上直挺挺地跪了三百多儒生,跪在最前面的儒生叫贺书仁,个头不小,足有七尺,要是用儒这自吹的笔调来描写他的长相的话,应该是“身长七尺,昂藏一丈夫,头戴儒冠,身着儒服,儒雅不凡”。

贺仁书手里托着一封联名上书,这联名上书号称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至少是一万儒生签过名的,可以想象得到上书李隽要求废除新学他们是何等的热心。

这些书生也真够厉害的,跪了三天三夜居然没有倒下,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滴水未进,李隽派人送来的饭菜动都没有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以绝食的办法来向李隽施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吃,而是吃多了的话,要上茅厕,就不一定再跪得下来。

都知道吃多了,喝多了,拉撒问题也就频率高了,会给他们的行动带来负面影响。那些自称绝食的人并不是绝欲,而是不得不为。

段干木带着几个侍卫走了过来,对儒生们道:“皇上有旨,着儒生们到集英殿相见。”话一说完,转身说走,理都不理他们。

李隽终于露面了,对于贺书仁他们来说,算得上是天大的喜事,忙站了起来,跟着段干木去了。不少儒生跪的时间太长了,腿脚麻木,站立不稳,摔倒不少,闹了不少笑话。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隽对文天祥这些大臣是礼节周全,很是和气,对这些儒生却没有什么好感,坐在椅子上看着贺书仁他们,脸上没有一点表情,好象跪得脸有菜色的贺书仁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贺书仁他们向李隽行礼,跪下道:“草民参见皇上,万万岁,万万岁。”按照他们的想法,李隽应该是要他们平身,赐座,好言安抚一通,再给点吃给点喝。儒生料事十算九不中,这次也不例外,根本就不知道李隽的打算,还一个劲往好的方面想,可能是得了妄想症的缘故。

李隽根本就没有要他们平身的意思,过了好半天才道:“把头抬起来。”

看来平身赐座这些事没有希望了,贺书仁心里咯噔一下,依言抬起头来,不安地看着李隽。李隽缓缓开口道:“你们疾言上书,痛陈新学之害,陈述儒学主张,也不是没有道理。儒学在华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不少历史名臣都是儒家出身。朝庭现在处在战争时期,与蒙古人这仗打得是很艰苦,这种劳民伤财之事,谁也不愿意看到,朕决定接纳你们的主张,与蒙古人休战讲和。”

休战讲和一说是儒生们上书中提到过的事,他们认为只要废除新学,大兴儒学,仁义大施,纲纪得张,蛮夷不战而退,就可以休战讲和。李隽提到这事,他们真以为李隽采纳他们的建议了,无不是大喜,山呼万岁。

李隽不动声色,接着道:“要讲和嘛,总得要一个人去大都走一遭。你们都是饱读诗书的鸿儒,博学多才,淹贯古今,朕想过了,就从你们当中挑选一批人去大都走上一遭,成功了裂土封王,失败了就不要回来了。”

裂土封王,可是重赏中的重赏,儒生们因跪地时间过长而失去了光彩的眼睛一下子又亮起来了,跃跃欲试。可是,李隽接下来的话一下子把他们的积极性打消了,李隽说的是:“朕的要求是蒙古人退回长城以北去,把华夏的土地全部归还给朝庭,向朝庭称臣。朕的要求不过份吧?你们谁去?”

李隽一点不过份,长城本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在处在蒙古人的控制中,气煞多少志士,拿回长征,是多少仁人志士的心愿,李隽这话是百分百在理,谁也无法反驳。

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李隽提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谁也不敢接这差事。李隽看着贺书仁,道:“贺先生可有意去大都走一遭?先说清楚,朝庭没时间等,给你两个月时间,你能不能完成?”

这是撞枪口的倒霉事情,贺书仁就是再有十个胆子也是不敢接,忙找借口道:“皇上,为朝庭出力,是草民的本份。只是,臣突患恶疾,难以行走,时有狂言,恐难如皇上之意。”他的心思也够细密,怕李隽说派人送他去就是了,才另加了一个时有狂言来打消李隽的意图。

李隽眼光从一众儒生脸上扫过,看着谁谁就是一副胆颤心惊之状,好象李隽明亮的眼睛是阎王的化身似的,让人惊恐。

“就这点胆色,还敢来疾言上书,连点书生意气都没有。”李隽在心里很是瞧不起他们,站起身来,道:“对了,朕现在要告诉你们,朝庭现在全力进行战争,没有时间,也没有银子来举行科考,科考之事就暂时中止。至于什么时间恢复,看情况吧。”话一说完,也不等贺书仁他们有所反应,大步而去。

贺书仁他们原本以为他们会挣回儒家的地位,万未想到居然连科考也没有了,一个个呆若木鸡,傻愣愣地跪着。直到段干木带着一帮如狼似虎的侍卫过来,把他们象赶猪一样轰了出去。

这一停止就再也没有恢复过,科考制度给封存在历史中了,新学大兴之后,百业兴旺,人们再也不记得科考一事了。

李隽早有废除科考之意,新学办起来,考试制度只能有一种,要是有两种考试制度的话,对新学极为不利,只是没有抓住机会。科考制度要是明令废除的话,阻力会非常之大,大得超乎想象,别的不说恐怕连文天祥这一关都过不去。

朝中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九是从科考出身的,要是明废,影响实在是太大,李隽也不敢轻易冒险。明废不行,就来个暗废总行了,李隽只说不举行,没说废除,实是务实的高明手段。

文天祥,李庭芝,陈宜中,黄永善,沈毕他们在座,敬聆李隽的高见。

李隽看着他们道:“朝庭推行奖励科学,技倡技术的新政策,这科学技术自然是会创新,朝庭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技术问题,也就是技术专利局。对于新技术,可以申请专利,科学家可以从中获取回报,可以有更大的精力和更好的条件来从事科学研究。”

专利局是现代物事,已经为世界所认同。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专利技术的古代,那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多么的困难,吃喝经费问题会占去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研究科研的时间自然是少了。

要是科学家可以从专利中获得回报的话,生活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研究,这实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李庭芝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马上就明白其中的好处,赞道:“皇上所言,实是高明。臣以为,就是那些祖传的秘方秘技,也可以申请专利,要他们明白这些都受朝庭律法的保护,可以安心地为老百姓造福。”

在没有专利的古代,一旦有了新的发明,老百姓往往是秘技自珍,一代一代相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祖传”的由来。祖传对于那些有秘技秘方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可以吹牛“我的祖先如何如何牛”。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有点悲哀,因为老百姓从中享受到的好处少得多了。

现在的南宋对技术的需要已经是共识,只要能够促进技术的开发与革新,文天祥他们自然是会乐意去做,文天祥赞同道:“祥甫所言极是有理,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保护技术也不行,会造成秘技自珍,造福老百姓也就谈不上了。皇上,臣以为,朝庭应该加强立法,设立一部专门的法典来保护。”

李隽还没有发表看法,陈宜中点头道:“皇上,履善之言正合臣意。臣已经在着手起草保护技术的法典了。”

“好啊。”李隽也未想到陈宜中这个原来的逃跑大王居然有这等见识,非常满意,道:“这立法是必然的。朝庭还要制订出推广技术的措施,要使得开发出的技术能够适应需要,不能浪费过多的资源。另外,朝庭也要出一笔银子,专门用来进行基础研究,对于那些有前途,影响广泛而又无法在短期内获利的技术进行开发。”

“化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朝庭一定要尽早把化学搞出来。有了化学工业,好多事情就好办了,可以这么说,有了化学工业,大宋朝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今天请来黄永善和沈毕两科学家的原因,我交给你们两人一个任务,就是马上组织一批人,对基础化学进行研究,务必成功。”

李隽说得郑重,可以想象得到化学工业的重要性,黄永善和沈毕忍不住兴奋起来,道:“遵旨。”只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化学工业,有些为难地看着李隽。

李隽明白他们有点迷糊,道:“你们要研究化学工业,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批炼丹家,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就行了。当然,不是交流他们长生不老之术,而是要交流他们如何炼丹以及在炼丹中发现的可贵现象。另外,还可以找一批聪惠的孩童进行培养,培养成我们的化学家。我这里有一个玻璃的配方,你们先把玻璃制出来,一切都好办了。”

熟悉科技史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化学的前身就是炼金术,这是西方的称谓,在中国的称谓就是炼丹家。那些在炼丹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炼丹家们,其实就是优秀的化学家,只不过当时化学还没有发展起来,还在雏形期。炼丹家发明的东西真的不少,火药就是炼丹家无意中发现的。

在当时条件下,要想找到熟练的化学工人,除了炼丹家,再也不找不到了,李隽才把主意打到他们头上来了。

古代的炼丹家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很受人尊重,清高自傲,不会下山的。李隽这话着实有点让黄永善和沈毕为难,二人互望一眼,为难之极地道:“皇上,这能行吗?”意思是说,怎么把这些人请得到。

李隽笑着道:“就说朝庭要举办一个炼丹大会,他们自己就会来。”这些隐居高人们一向自重,但是最想得到的就是如何提升炼丹技术,羽化升仙,达到长生不老在目的,朝庭举办一个炼丹大会,他们还不乐疯?还有不削尖了脑袋往里挤的,那是非来不可。

李隽的话音一落,一片轻笑声响起。李庭芝他们再也忍不住了,笑出声来。他们是万万想不到李隽会撒这么大一个谎,由不得不笑。

这道旨意一下,不仅催生了南宋的化学工业,还使得“山林隐逸之士俱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隐居深山去炼丹了,都跑去学化学去了。

炼丹中发现的可贵现象在玻璃的帮助下,可以发展成一门技术,可以申请专利,获得丰厚的回报,谁还跑到深山老林里去炼丹,过那种名为“吸朝露,饮甘霖”,实则餐风露宿的苦日子?

这道旨意还有一个很好的后果,就是炼丹家绝迹,再也没有人仰慕隐居高人了,也不会有人再梦想着羽化升仙,长生不老了。这个存在了数千年、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传说,给李隽轻轻一语终结了。(按:据考证,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却没有发展成化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使用透明的玻璃器具,使得很多非常宝贵的现象没有给观察到,最终使得化学成了“进口货”。)

第163章 扬州会战

就在李隽对南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同时,各路大军按照他的部署,进展顺利,捷报频传,凯歌高奏,大片大片的国土被光复,取得了宋王朝历史上第一个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国土,檀道济的北伐与之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据《元史》记载,张弘范能征善战,很得忽必烈的赏识,曾经付与他大权,要他率军扫荡南宋余部,他自己向忽必烈进言,要求自己当副手,另派一名蒙古将领来主持大局,忽必烈没有同意,把他的权力放在蒙古人之上,由此可见此人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

谁也不能否认,张弘是一等一的人才,军事才干非常杰出,他一家三代都以军功起家,在元朝位极人臣。只可惜这样的人才不能为南宋所用,却为异族效力,实是让人痛心。

张弘范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干,很得忽必烈的赏识,一向少把人瞧在眼里的神人郭侃对他也是青眼有加,郭侃率军南下江南时,派他去淮东地区,与史天泽一道,收拾淮东乱局。

张世杰率军援救扬州,轻兵急进,千里奔袭,一举解了扬州之围,和李庭芝在高邮再败史天泽之后,本来有机会把史天泽彻底赶出淮东地区,由于阿术去了郢汉之间,淮西吃紧,两人不得不放弃这一机会,率军西进,准备渡过长江,驰援江南。这才使得史天泽有机会收拢残部,稳住蒙古人在淮东不多的几个地方。

张弘范一到淮东地区,接收了史天泽的军事指挥权,积极策划反攻。他抓住宋军在江南与郭侃大军大战无暇他顾,淮东兵力空虚的有利时机,率兵猛进,一举攻占了不少地方,最后兵临扬州城下,再围扬州。

扬州自从上次给张世杰解救之后,不到半年时间,这座历史名城、战略咽喉又一次被围。对于扬州的重要性,张弘范自然是知道,这是淮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淮东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咽喉,只要拿下扬州,一切都将会改观。因而,张弘范指挥元军对扬州城实施猛攻,他可不想犯史天泽上次犯过的错误,在胜利即将到手时却给张世杰破坏,没有拿下扬州不说,还吃了败仗,差点连在淮东地区的基地都给丢了。

李庭芝离开淮东时,把淮东事务交给助手姜才处理。姜才忠义过人,英勇善战,审时度势,知道扬州兵少,不可能守得住所有的地方,以他现有的兵力也不可能实施反击,决定放弃那些不重要的地方,集中兵力守住扬州,等待朝庭援军。当时,李隽率军在江南与郭侃大战,胜利在望,只要江南一胜利,援军必然赶到,到那时,里应外合,打他一个大胜仗也不是不可能。

姜才的处理很是得法,淮东地区的宋军集结在扬州,也有五万之众,面对张弘范八万大军也是不落下风。

可惜的是,姜才的副手朱焕在巡城时给流矢射中,不治身亡。历史上的朱焕是个叛徒,正是他出卖了扬州,也正是他的谗言,才有李庭芝和姜才给蒙古人杀死的悲剧,也许历史重来就是为了诛灭他这种叛徒,才让他中流矢而死。

史天泽急急忙忙走进张弘范的帅帐,施礼道:“大人召末将前来,不知道有何要事?”

自从扬州战败后,史天泽是流年不利,连战皆败,在高邮一战中要不是给部下拖着跑掉,肯定成了李庭芝和张世杰的俘虏。这位攻打襄阳的一手实施者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英风豪气,变得有点颓丧了,直到张弘范率军到来,才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恢复了昔日的风范。

张弘范把手里的情报递给他道:“你看看吧。”

史天泽接过看了一遍,忍不住脸上变色,道:“大人,这,末将愿意去阻止他们来援。”情报报告的是赵良淳已经率领十五万大军赶来扬州,要是赵良淳的十五万大军赶到的话,再加上扬州城里的军队,宋军就有二十万之众,张弘范在扬州的军队只有八万,兵力悬殊太大,自然是要吃亏。

史天泽也是一代名将之才,不会不明张弘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要史天泽马上率军去阻止赵良淳,他自己好集中兵力猛攻扬州城,争取在赵良淳赶到之前一举拿下扬州城,到那时一切都会改观。

“嗯,这事非你莫属。”张弘范对史天泽的理解力很是满意,道:“你也得小心点,现在的宋军不是往日的宋军了,战斗力提升了不少,不再是一触即溃之军。忠和之败,给他们增添了锐气,一句话:一切小心行事。”

在攻打襄阳之时,史天泽是一手实施者,而张弘范还是他的部下,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张弘范居然变成他的上司了,自己反倒要听他的指挥,一想起这事,史天泽的心里就有一种别扭感,应道:“遵令。”

送走了史天泽,张弘范马上召集众将道:“你们听着,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给你们三天时间拿下扬州,要是拿不下,我要你们的人头。去吧。”

“遵令。”张弘范治军极严,众将虽是不满他的高压政策,还是不得不领命。

张弘范望着阵势整齐的三军,很是满意自己的成就,一下拔出弯刀,高举在头上,大声训话,道:“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我现在命令你们在三天里拿下扬州城。扬州城里有美女、金银珠宝、奴隶,这些都是你们的所爱,他们都应该属于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草原上的雄鹰们,展开你们的翅膀,飞上蓝天吧!”弯刀对着扬州城一指,呐喊一声:“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数万蒙古大军嗥叫着这位天才的军事统帅的名字,如狼似虎一般向扬州城冲去,黑压压的,好象涌动的潮水。

一时间,扬州上空给成吉思汗的呐喊声所笼罩,仿佛响起无数个惊雷,地动山摇,风云为之失色。

他的演说无异于一道屠城令,张弘范这人有着杰出的军事才干,治军也极严,抓住文天祥之后以礼相待,还命自己的侄子拜文天祥为师,没想到历史重来时,他在扬州的作为却是如此的让人吃惊,居然要屠城了。

蒙古军队冲到城下,架起云梯开始攻城。宋军在姜才的指挥下,沉着应战,箭矢如雨,对着蒙古军队招呼。

扬州虽然给围住了,但是此时的扬州和给张世杰解围时好得多了,战争物资的贮备多得多了,各种武器足够,宋军根本就用不着考虑节约,只管猛射就是,不一会儿功夫,城下就堆积了厚厚的一层尸体。

按照张弘范刚才训话的意思,那就是打进扬州城,可以为所欲为,金银珠宝、美女、奴隶、杀人放火之事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些正是蒙古人的最爱,已经给张弘范鼓起贪劲的蒙古士卒哪里还会惧怕,好象性命不重要似的,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尸体往前冲。

历史上对游牧民族的评价是“利则进,不利则溃散”,被成吉思汗打造出来的蒙古军队其勇悍更甚其他游牧民族的军队,只要命令一下达,有利也进,无利也进。死伤虽然惨重,也是不能让他们却步,一往无前。

城上的火力太猛,好象一架贪婪的绞肉机在无情地吞噬着蒙古人的生命,尸体是越积越厚,血水是越来越多,来不及浸入土里,流进了护城河,把护城河染成了红色。阳光下的护城河上漂浮着厚厚一层红色的液体,格外醒目,也格外美丽。

史天泽骑在马上,不安地看着前方,问身边的小校,道:“你们看清楚了?”

“回大人,小的看清楚了。真的是南蛮一队骑兵,排着好长的队伍,至少有两万人,朝这里开过来。”小校信心十足地回答,道:“大人,小的亲自去看的,不是听别人汇报的。”

这个小校说得一点没错,在一天前正有一支南宋骑兵部队直朝史天泽所在的位置开去,得到这个情报后,史天泽流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干,决定来上一次大伏击,把南宋这支处于行进状态的骑兵部队给干掉。

哪里想得到,一天过去了,这支骑兵部队居然没影了,按照他的推算,早就该进入伏击圈了,一等再等之下,他自然是要焦虑不安了。

史天泽相信小校就是有十个胆子也是不敢撒谎,道:“再探,多带点人,一定要搞清楚情况。”

“遵令!”小校领命而去。

解晋站在路边,望着疾进的骑兵部队,人如龙,马如虎,气势不凡,很是满意这种成就,对身边的欧军行笑道:“史天泽这头蠢猪给我们耍了,我敢打赌,他现在是傻傻地等待。”

欧军行也是一位优秀的骑兵指挥官,和解晋很是谈得来,两人的看法往往是不谋而合,解晋把他向李隽推荐,李隽也认为他的才干不错就提升起来,做解晋的副手。笑道:“这都是大人的妙计,先向着他的大军疾进,到了晚上再来一个掉头,向西北疾进,绕开他,再猛地一个大转弯,就到了扬州。大人,我也敢打赌,等我们打掉张弘范时,史天泽也还不会知道我们到了哪里。”

解晋拍拍他的肩,道:“这主意你不是也有份吗?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主意。甩开史天泽,直趋扬州,干掉张弘范,再回头来收拾他,也不迟嘛。”

“用兵嘛,就是要这样忽东忽西,让敌人摸不着头脑,这仗才好打。”欧军行点头赞同道:“到我们回头时,史天泽可是插翅难逃!”

张弘范紧紧握着拳头,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静静地看着扬州城下的交战,眼光最后落在了护城河上。此时的护城河里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具尸体,也不知道有多少血液,只知道整个护城河都是血红色,整个扬州上空散发着一股浓烈的血腥气,这是张弘范野蛮进攻的报应。

扬州本就是重地,历朝历代没少花银子缮修,李庭芝出镇扬州后更是下了大力气加固扬州的城防,这防御工事自然是坚不可摧。张弘范缺少回回炮这样的攻城利器,为情势所逼,不得不野蛮进攻,妄想凭着蒙古人的武勇,一举破城。

姜才的军事才干也不错,再加上李庭芝把扬州之兵打造成一支精兵,能攻善守,张弘范要求三天内拿下扬州自然是不切合实际。其实,张弘范心里另有打算,要是三天内拿不下扬州就撤退,等待时机再卷土重来。

他的计算不可谓不精,只是他已经没有时间了,因为解晋统帅的两万骑兵部队已经赶到扬州了。

解晋对霍去病很是佩服,认为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然而他自己的作战风格也酷似霍去病,用兵如天马行空一般,无拘无束,让人摸不着,找不到,总是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刻,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这次,他就耍了一个漂亮的花招,绕开史天泽,直趋扬州,而史天泽现在还象愣头青似的在到处找他。

站在山岗上的解晋望着打得如火如荼的扬州城,嘴角一抹冷酷的笑容出现,道:“张弘范,你这奸贼,你的末日到了!”一拉马缰,胯下战马如风般驰出,飞奔到阵前,对着大军训话,道:“大宋朝的勇士们:你们期待已久的时刻到了!为国立功的机会已经降临!用你们手中的宝刀写下流传千古的神话吧!这神圣的时刻,将会为后人传颂!你们的子孙将会为你们这一刻的勇敢行动而自豪!”猛地拨转马头,呐喊一声:“皇上万岁!大宋朝万岁!”手里的宝刀高举在头上,耍出一朵漂亮的刀花,怒吼一声“杀!”一马当先,率先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