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帝师[全五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听门首有娇音响起:“玉机姐姐在么?”我俩匆忙收泪。一回头,却见柔桑亭主俏生生立在门口,身后是信亲王世子高旸。
柔桑身着淡黄小袄,像一朵迎春花扑进我怀中,又拉着玉枢的手不放。我笑着扶好她,方行了一礼。
高旸这才缓步而入。自从上次在甬道一别,我和他足有三个月没见。他又高了一些,两颊冒出零星痘点,一张脸脱去了稚气的轮廓,圆湛中微露棱角。一身竹纹长衣,腰下丝绦万缕,风度翩翩,悠然闲适。我和玉枢连忙上前见礼。
高旸蹙眉道:“这是怎么了?好好的哭什么?”说着看一眼隐翠,笑道,“这件衣裳我见玉机妹妹穿过。难道你们两个为争衣服,所以恼了?”一语言中症结,玉枢赧颜垂首。
我笑道:“我和姐姐才不会为了一件衣裳起争执。”
忽听柔桑娇声道:“玉机姐姐,我都有好几日没见你了,好容易我让表哥带我来,你只顾着和他说话!”
玉枢忙拉了柔桑的小手,带她到院中的石桌边坐下:“世子与亭主请稍坐,奴婢去沏壶茶来。”犹豫片刻,又叮嘱我好生作陪。
三人围着石桌坐定,我笑道:“亭主怎么到这里来了,长公主殿下知道么?”
柔桑翘起双唇,赌气嗔道:“母亲不准我和大表哥去花园放风筝,真讨厌。”
我知道熙平长公主对女儿期许颇高,有时不免管束得严些,柔桑为此常向我们抱怨。我瞟了一眼高旸:“世子怎能将亭主带到这里来,也不多叫几个人跟着。”
高旸抱屈道:“柔桑一下课就央我带她放风筝,姑母不同意。她又逼着我带她来这里,差点将我的袖子扯破,难道我不带她来么?你这院子里又有什么吃人的物事,难道除了你们姐妹别人都来不得?”
不待我说话,柔桑便叫道:“玉机姐姐别怪表哥了,是我让表哥带我来的。我好久没见姐姐了,难道就不能来看看姐姐么?”
高旸道:“我们还是回去的好。巴巴地过来,有人还不领情。”
我忙起身行了大礼:“世子玉趾光降,奴婢惶恐。言行无状之处,还请殿下宽宥则个。”
高旸笑道:“既赔罪了,孤便不与你计较。”说着示意我坐下,“只是我们四个白坐着,做些什么好呢?”
柔桑拍手道:“我要听玉机姐姐讲故事。”
高旸接口道:“这个主意妙。今日晴好,梨花开得又盛,我们就坐在梨树下听玉机讲典故,岂不甚好?常听姑母说玉机熟读史书,今日该当领教。”
我掩口笑道:“原来并不是为了看我,都是为了听故事。”
柔桑一双小手不知什么时候已搭在我左臂上,将我推来搡去,口中不停说道:“玉机姐姐快讲故事给我们听……”
正闹着,玉枢用竹盘盛着四只德清窑白瓷茶盏走上前来。雪亮的茶盏中漂着几片新茶,娇绿点点,煞是动人。玉枢一边奉茶,一边笑道:“茶虽算不得好,却是今春的新茶,恭请世子与亭主品尝。”
高旸端起茶轻轻一嗅:“新茶的气味虽不够醇厚,却有天然的清新之气。”茶香袅袅散开,高旸目光闪亮,似晨雾中高挂东方的启明星。
柔桑伸着舌头道:“好烫!”
玉枢忙接过柔桑手中的茶盏:“平日里长公主总是说茶要缓缓饮,您又不记得了。”
柔桑嘻嘻笑道:“怕什么,母亲又不在这里。”说罢直嚷着要听故事。
我想了想道:“前些日子,我整理旧日看过的书、写过的字,竟被我发现一样好东西。”
柔桑长长的睫毛似蝶翼忽闪:“什么好东西?”
我笑道:“是我小时候读书的涂鸦,足有二十来张,上画了些典故。如今只听我一个人说,也无趣得很,不如将这些画拿出来,每人拣选自己喜欢的或知道的,讲一个与其他人听,岂不更好?”
高旸道:“这个好,既有画可以看,还可以听典故。”
柔桑嗫嚅道:“我不知道什么典故……我还小呢……”
玉枢连忙开解柔桑:“那么多画,其中定有亭主知道的,一会儿定让亭主先挑。”柔桑仍是怯怯:“如果我还是说不出呢?”
玉枢笑道:“若真说不出,只管叫玉机替您说一个新鲜有趣的。”
柔桑顿时展颜,拍手道:“这样好,玉机姐姐快拿画来。”
我进屋取了旧画,柔桑一把抢了去。玉枢一面帮她翻找,一面笑道:“亭主莫急。”
柔桑抽出一张画来,兴奋道:“这个我知道,夫子讲过。”
但见画上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立于堂下,神色坚毅,据理申诉,堂上的官指着地上的钉板,横眉冷目。
柔桑朗朗道:“这画说的是诸娥救父的故事。前朝有一个女孩叫诸娥,她才八岁。她的父亲被一个恶官冤枉,说是贪污了朝廷的粮饷,被判了死罪。诸娥和舅舅为替父亲伸冤,前往京城告御状。京官接了状纸,却说民告官必得熬过滚钉板之刑。诸娥毫不犹豫,忍住剧痛,挨过刑罚,终于为父亲洗雪沉冤。这便是诸娥救父的故事。从此以后,若有哪个女孩事父母至孝又刚烈不屈,便将她比作诸娥。”
我和玉枢立刻拍掌叫好,高旸道:“柔桑的年纪虽然小,可是也很有学问。”柔桑喜滋滋地露出天真的笑容。
我将画推到高旸面前,恭敬道:“也请世子抽取一张,奴婢们洗耳恭听。”
高旸笑道:“不用翻了,就这一张画最好。”说着掀起面上一张。画上一对兄弟,年长的在田间劳作,年幼的在屋里读书。高旸道:“德宗时的翰林学士、刑部侍郎李建,幼时家贫,他的哥哥李造举债供他读书,一生务农,不曾为官。李建后虽通显,却以清俭著称。”
玉枢奇道:“这二人一读书,一种田,殿下如何便知这就是李造与李建兄弟?”
高旸不理她,将画儿倒扣在桌上,向我笑道:“这手足情深的典故,我说得对不对?”
其实高旸只不过说了一个故事,何曾成为典故?然而我也懒怠反驳:“殿下所言甚是。李氏兄弟的故事在唐书中不过寥寥数语,殿下竟记得如此清楚,果真博闻强识。”
高旸摇一摇折扇:“可惜我就没有这样的好哥哥,一心一意地待我,将好东西都让给我。”
高旸是信王府的嫡长子,自出生便被立为世子。别说信王府,便是长公主府,只要他开口,没有得不到的人与物事。不知他还有哪些不足,无端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正没理会处,忽听玉枢道:“这样生僻的典故,也只有世子殿下与妹妹知道罢了。”顿了一顿,又笑道,“如今我们抽画说典故,不知可也能成为一典?”
我一笑:“梨花清茗,赏画说典。还有亲王世子和亭主在此,平添了许多的富贵气。”
高旸摆摆手:“什么亲王世子,只不过白吃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正说着,一朵梨花落在画上,高旸拈花一笑,“今日的美事,可以叫作梨花忘典。”
玉枢笑道:“这里谁忘典了?”
高旸睨我一眼,向玉枢和柔桑道:“玉机读书贪多嚼不烂,焉知不会忘典?梨花忘典,正应了今日之事。”玉枢与柔桑相视一笑。我撇一撇嘴,不理会他。
当下玉枢默默抽了一张。画上一个帝王打扮的男子高坐在步辇上,向地上一个宫嫔模样的女子伸出右手,女子在下辞谢。玉枢微笑道:“这叫作却辇之德。汉成帝邀请班婕妤同乘,婕妤道,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5',因而辞谢。后世用却辇之德比喻后妃之德。”
柔桑奇道:“什么叫作三代末主乃有婢女?难道不是所有的主君都有婢女的么?”
众人大笑。高旸忽然道:“玉枢难道有志成为贤妃么?可如今进宫的是玉机,若要成为贤妃,也当是玉机。”
玉枢顿时满脸通红,垂头道:“奴婢失言。”
我不觉厌恶:“我既画了,姐姐就能说,有何失言之处!”说着翻出一张画,但见一美人坐在镜前细细描画两颊的红梅,“这张典故,叫作梅花妆。”
柔桑拍手道:“我喜欢母亲作梅花妆,姐姐快说。”
我缓缓道:“武则天每对朝臣,令上官婉儿伏于裙边做书记。某日婉儿好奇,抬头窥探群臣,被武则天以镇尺击伤面颊。伤愈后留疤,婉儿便以梅花贴在双颊,遮饰疤痕。谁知这竟为她增添清丽之色,梅花妆自此风行宫闱,传至本朝,深受女子的钟爱。”
高旸若有所思,并不说话。柔桑不解:“玉机姐姐,我听不懂。”我点头道:“待亭主长大些自然明白。”
柔桑蹙眉道:“这个故事不好听,玉机姐姐,还是说别的吧。”
忽听门口有人叫道:“谢天谢地,亭主在这里,让奴婢们好找。”原来是柔桑亭主的奶娘领着一干女人到了。高旸甚是扫兴,拉起柔桑的手道:“柔桑,我们回去吧。”
柔桑不乐:“我还要听玉机姐姐讲故事。”
高旸笑道:“今日她已经说了最好听的典故了。你不明白,表哥回去慢慢说与你听。”说罢向我凝视片刻,与柔桑前呼后拥地离开了。
咸平十年四月初二,是我入宫应选的日子。这一日春阳煦煦,温暖宜人。我上着丁香色木槿暗纹绸衫,下着紫藤长裙,外笼银纱,以紫晶坠裾。动有潋滟柔光,行若深涧流水。母亲为我梳了一对螺髻,两颊贴上梨花钿。稚嫩圆润的脸庞虽娇美,却多了一双刻板无趣的笑靥。我的发丝未够健壮,因此平时并不梳髻,只用发带绑束。此刻高挽双髻,略加妆饰,仿佛一下子大了好几岁。
母亲为我仔细整理了衣衫,不禁赞道:“长公主的眼光果然不错,这身衣衫确是气派。”
我抬起一只脚,不停地踢着裙角的紫晶:“女儿更喜欢隐翠。”
母亲忙按住我不安分的小腿:“隐翠到底素简了些。你是长公主府出去的,穿得太寒酸,实在不像话。听说前些日子殿下还给了你两个丫头,你怎么不要?”
我挽上披帛,对镜往发髻上簪了一枚青金石花钗:“我知道,与我一道进宫的小姐都有丫头服侍,所以长公主特意调两个丫头来服侍我。但我不能要。”说着自镜中定定看着母亲,“一来我自己也不过是个丫头,二来,万一选不上,我还得回来,到时候这两个丫头我自是没脸留着。何况气派不气派,和有没有丫头服侍,并不相干。”
母亲点头赞道:“难为你想得周到。”说罢为我系上一只月蟾纹碧玉佩,轻轻道,“但愿我的玉机蟾宫折桂,一鸣惊人。”
妆饰完毕,于是去上房拜别父亲。父亲打量我一身装束,连连点头:“我儿定能中选。只此一件,虽然你回复卞姓,但日后在宫中,你还是要说自己姓朱,知道么?”
我盈盈拜下:“女儿谨记。女儿若能入选,定不忘父亲素日的教导。察言观色,谦恭勤谨,以保全自身为要。若余一丝能为,定以光耀朱氏门楣为己任。奉养双亲,照顾幼弟。还请父亲母亲放心。”
父亲扶起我:“你若中选,便从此留在宫中了。虽说宫中的嫔妃皇子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人应恭敬有礼,广结善缘,不可自傲轻慢,与人争执。我和你母亲虽望你高升,但更望你平安。”
我心中不舍,流下泪来。
玉枢在庭院中为我送行。她用石绿色丝线在隐翠上绣了几片竹叶,做了一个香囊。香氛澹澹,不绝如缕,内中盛的正是我们一起晾晒的梨花。
玉枢哽咽道:“虽然不能穿隐翠进宫,但戴着这个香囊,总胜过什么也没有。这竹报平安的花样,是我的一片心意。”说着,亲手将香囊系在我的腰间。我甚是感动,日前的些许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朱云一味躲在房里哭泣,不肯出来。我只得在窗外嘱咐他孝顺父母,好好读书。父亲和母亲不免又多说了几句,直到前面来人催促。我只得擦干眼泪,拜别双亲,跟着来人去见长公主。
踏出自家的院门,哪怕还在长公主府中,心情立时变得不同。从此以后,一切都要靠自己了。我悄悄解下玉枢所赠的隐翠香囊,藏在袖中。
来到上房,长公主仔细打量了我的衣衫妆饰,只说我没有像样的头面,又赏了我一对紫玉钗。她亲自为我戴好,一面殷切道:“你自小在府中长大,孤将你和柔桑一样看待。如今你要进宫去了,孤有几句要紧话要叮嘱你。”
我连忙退后一步,郑重拜下:“奴婢恭听长公主殿下教诲。”
长公主端坐垂眸,语气意味深长:“出身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英雄不问出处,在宫中只要做好本分,自然有圣上和娘娘赏识你。切记,千万不要做出画蛇添足的事情来。”
我心中一凛,恭声答道:“是。”
长公主又道:“服侍天家子孙不同于服侍妃嫔。你身为女官,既是仆,又是师。不但要照料陪伴,更要教诲引导。你知道么?”
我忙道:“宫中的姑姑都向奴婢说了,奴婢明白。”
长公主忽然俯下身来,一缕幽香萦绕不绝。不知怎的,我忽然出了一身冷汗。只听她沉声道:“你日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说不定权倾天下,又说不好成了阶下之囚,一文不名。”
听到“阶下之囚”四个字,心头猛地一跳,不禁一怔,“什么?”
长公主又坐直了身子,香气倏忽淡去,重压亦烟消云散。“一切都靠你自己,也要看你的造化。”
我伏地叩首,一一领受。长公主微一抬手,我缓缓站起,端立一旁。长公主笑道:“柔桑舍不得你,她下了课就过来与你告别。”
正说着,忽听门外小丫头道:“信王世子到了。”
只听呼啦一声,高旸几乎是摔帘子闯了进来,草草向长公主行了一礼。长公主斥道:“怎么这样慌乱,一点亲王世子的教养也没有!今天不用读书么?怎么这会儿有空过来?”
高旸笑道:“今天玉机妹妹入宫,我怎么能不来送送?因此特向先生告假。”
长公主冷笑道:“你定是诓骗先生偷偷溜出来的,要不然怎么连衣裳都来不及换,袖口上的墨迹又是怎么回事?”只见高旸只穿着一身家常牙白色暗云纹锦袍,仔细一瞧,果然袖口有几个墨点。
高旸嘻嘻笑道:“姑母别恼,侄儿领罚就是。玉机妹妹,你出来一下。”说罢也不等长公主点头,不由分说便拉着我离开了上房。几个内侍要跟上来服侍,都被他打发回去。我二人一口气奔到后花园的蔷薇架旁。
蔷薇花静静绽放,清香袅袅。紫晶坠角流光盈盈,化出如梦如幻的雾气。我与他一时默默无言。良久,高旸道:“玉机妹妹,孤原以为你一心想入宫为妃。自忘典之日,孤方知你志不在此。”
我垂头道:“奴婢一早言明,入宫只是做个侍读的女官而已。”
他连忙道:“是孤愚钝。望妹妹不要恼了才好。”
心中有淡淡的离愁别绪。我微微一笑:“世子即使误解了奴婢,奴婢又为什么要恼?入宫之后,想要再和世子随意说说话,也是不能的了。”
高旸郑重道:“那也未必。你若不做嫔妃,十年之后,便能出宫。到那时,孤还在这里等你。”他极快地在我手中塞了一样东西,“口说无凭,以此为证。”说罢拔腿便跑了。
哐啷一声巨响,蔷薇架竟然被他撞倒在石子漫铺的小路上,蔷薇花如流火在地上蜿蜒。我伸掌一看,原来是一串羊脂白玉珠。
我呆了好一阵子,眼见众人扶起花架,摘掉了被压坏的蔷薇,方才被簇拥着回到上房。高旸早已离去。恰巧柔桑到了,将一串珍藏了许久的玻璃珠子挂在我的胸前。长公主笑道:“很好看,柔桑很用心。”我忙谢过柔桑,柔桑亦依依不舍。长公主安慰了好一阵子,她才肯回去上课。
柔桑走后,长公主方才问我:“世子与你说了什么,他竟不向本宫告退,一溜烟回府去了。”我不敢隐瞒,将高旸的话一一告知。长公主叹道:“想不到他对你竟有这份心意,想来你是愿意的了?”
我忙道:“奴婢惶恐。”
长公主叹道:“你有十年的时间,尽可慢慢思想。”
我将白玉珠双手奉上,长公主推却道:“留着吧。世事无常,留心看吧。”只见玉珠质如飘絮,溶溶如月色在手心打转。只听她又道:“这羊脂白玉珠是王妃所赠,世子甚为钟爱,你要好好保存才是。”
我将玉珠笼在腕上,恭声答道:“是。”
公主微微一笑,恳切道:“孤向来看重你,一来,你是忠仆之后,二来,你确是好孩子。孤冷眼看着,玉枢虽为长姐,却还不如你心里有主意。”说着抚了抚鬓边的碎发,家常的赤金束发金钗在发间微微一闪,“你今日一去,前程似锦,若得了富贵,可别忘了府中旧人。”
我连忙跪下:“殿下的恩德,奴婢永世不忘。无论奴婢身在何处,此心此躯,永为殿下驱策。”这番话实实出自于我的真心,因我从未忘记那双玉兰花绣鞋,是如何改变了我们母女三人悲惨的命运。
长公主示意丫头扶我起身,满意道:“孤舍不得你入宫,却更不忍将你埋没于府中。不单是你,将来本宫也会为玉枢谋一个好前程的。”
我忍不住问道:“玉枢将来也要入宫么?”
长公主笑道:“傻孩子,哪能人人都入宫?你放心,本宫绝不会叫她吃亏。”
眼底浮上热泪。忽听外面慧珠说道:“殿下,时辰到了,车马齐备,玉机姑娘该启程了。”
长公主携起我的手,亲自送我到门口。父母早已和婢仆们候在道边。母亲一见了我,眼圈立刻红了。长公主握住我的手,缓缓道:“愿玉机的品貌才德为人赏识,有朝一日衣锦荣归。你的双亲姐弟,乃至于孤,都以你为傲。”
我将眼泪藏起,款款拜下:“玉机愿长公主殿下福寿安康,太平长乐。”
长公主眼角微泛泪光。慧珠扶着我,缓缓走下台阶,上了一辆青绸小车。赶车的王大娘放下车帘,我亦狠心不向外看。车动了,我方取出帕子拭泪。
袖子滑下,腕间的羊脂白玉珠莹润而饱满。我不知道高旸为何会有这样的念头,然而心中不无暗喜。车行得远了,我这才将隐翠香囊取出,系在身上。启帘向外探看,但见青石板路上,长长的车影似一道眷恋的心念,越过护城河,绵延至朱红色的宫墙下。
我问道:“这是到皇城了么?”
王大娘道:“回姑娘的话。我们现在皇城西边,正向北走。一会儿从皇城西北角的修德门入宫。”
听她这样恭敬地回话,我不觉一怔:“大娘何须这样客气。我并不是什么姑娘。”
王大娘笑道:“姑娘如今是待选的女官,身份贵重。老奴不敢放肆。”
我默然。我何曾成了“姑娘”?我不过是长公主府的家奴。长公主若疼我,便荐我入宫搏个前程。若她无心于我,我便在府中配个小厮,庸碌一生。
从长公主府到皇城,只是换了一个更大的牢笼。然而即便两处都是牢笼,世人依旧会向往更大更高的那座。我暗暗叹了口气道:“王大娘言重了。”
第三章 锦素沈沈
马车于黄昏时分到了修德门,王大娘扶我下车。门官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穿一身青色圆领袍。见我下车,一面打量我的装束,一面堆下笑来:“这位必是熙平长公主府的朱姑娘吧?快请进,其余六位姑娘都到了。”然而见我只有王大娘一人陪伴,又道,“奇怪,别的姑娘都带着丫头,怎么姑娘你……看来姑娘只能独自入宫了。”
我行了一礼:“多谢大人提点。”又向王大娘告别,“天色已晚,大娘快回去复命吧。”
王大娘道:“是。姑娘一切小心。”
我点点头,转身走入修德门。碗大的铜钉隐在城门道的阴影之中,兽头衔着铜环轻轻叩击城门。城门在侍卫的合力下,缓缓合拢。王大娘立在马前目送我入宫,一身青影渐渐隔绝在朱门之外。
守门官道:“下官带您进城。这里是外城,内城门还要向东南走上一里多地呢。”
我若入宫做了女官,哪怕是末品的女巡,也是从七品的名衔。只是我朝初立,宫中为节省国帑,不仅沿用前朝宫女,且很少选女入宫。当今皇帝登基十年,身边也只有大婚时的一后二妃。既然连妃嫔都未选过,女官就更无从谈起了。这门官自称下官,倒也并不错。门官乃是九品小吏。
我欠身道:“还未请教尊姓大名?”
门官笑道:“下官名叫李瑞。姑娘且等一等,下官去唤轿子。”说罢转身进了值房。
我抬头打量四方。修德门西边是一排值房,东边是捣练厂,乃是宫人们浣洗衣衫的地方。捣练厂的侧门朝值房开,几件雪白的纱衣和披帛晾在竹竿上。晚风阵阵,纱衣如雾气飘荡。
李瑞领着四个人抬了轿子从值房中出来。见我呆望捣练厂,也不搅扰。不一会儿,一个青衣女子走了出来,关了捣练厂的侧门。
我笑问:“听闻入宫遴选的有八位姑娘,大人说在我之前有六位姑娘进了宫,那还有一位姑娘呢?”
李瑞道:“姑娘有所不知,这第八位姑娘是自幼长在宫中的,因此并不从下官这道门进宫。”说罢掀开轿帘。我上了轿,李瑞送我去内宫北门。
掀起窗帘,但见朱墙耸峙,绵绵不尽。碧瓦湛湛,流光溢彩。忽见左首宫墙的色彩变得鲜明起来,似乎是新粉刷过一般。我不禁问道:“这墙色倒还新鲜,请问是什么缘故?”
李瑞道:“这墙里面还是捣练厂。只是十年前被轰塌过,后来重新筑起,那颜色自然比前一段轻些。”
我恍然道:“十年前……”
十年前,庆国公和锦乡侯作乱,当今皇帝高思谚还是太子的时候,便以厉害的火器在此阻截两府亲兵,因此轰塌了宫墙。炮声隆隆,弹火横飞,血肉成泥,呼号惨怛,本朝的“玄武门之变”,却不知是何等惨烈情形。正思量间,轿子到了金水门。
李瑞在外道:“姑娘,请下轿。”话音刚落,一个内侍掀起轿帘,接着一个宫装女子上前扶我。只见她大约和母亲差不多年纪,身着藕荷色半袖纱衫,挽着如意高髻,簪着两朵杏色宫花。眉目清秀,神态可亲。
我向她福了一福:“有劳姑姑。”
她连忙还礼:“姑娘客气。陆贵妃的旨意,今晚入宫的姑娘都是贵客。奴婢芳馨恭候多时了。”
我一笑:“折芳馨兮遗所思,姑姑的名字可是来自《九歌》之《山鬼》?”
芳馨笑道:“姑娘好学问,奴婢的名字是陆贵妃起的。”
我点点头,仰头细观金水门。但见城门深凹在宫墙之内,形成一个瓮城。城门两侧的宫墙上东西相对两座巍峨门楼,足有三层之高。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遥想当年高思谚带领士兵,在此居高临下,以子母微炮不断轰击,叛军焉有生理?我又望向正北方的外城玄武门。若当时玄武门紧闭,这便是绝好的瓮中捉鳖之所。玄武门楼头再布下伏兵,南北夹击,内城稳如泰山。地利和器利,有谁堪敌?
玄武门正缓缓合拢。夕阳如灼,高墙镀了一层血色,于富丽之中,更显苍凉。帝王之家,高处不胜寒;皇位之路,以白骨铺就。
我收敛神思,向李瑞告别。金水门里早有一乘步辇候着,芳馨扶我坐好,四个小内监抬起,又快又稳地穿过一道拱门,进了一处花木繁盛之所。忽见长长一溜蔷薇花架沿宫墙而立,开得如云似火。我抚着腕上的白玉珠,不禁出神。
忽听芳馨笑道:“这一面蔷薇是陆贵妃命园匠栽种的。”
我衷心赞道:“真好。”
芳馨笑道:“姑娘现在还算不得入宫。待姑娘在宫里住下,才知道这宫中真正的好处。”
我笑道:“究竟有何好处?”
芳馨笑道:“自然是圣上与娘娘们都温和慈善,惜老怜幼。姑娘若做了女官,便是这宫里除却天家,最尊贵的人了。”
我不禁好笑。“温和慈善”之人,如何敢在金水门楼上,亲眼观摩子母微炮如何将数百血肉之躯轰成齑粉?“惜老怜幼”之人,又怎忍心将废骁王年仅四岁的长子丢在刀斧之下?手握权柄的人,以万事万物为心,又或无心。
我抚着紫纱裙,心中一动:“皇后娘娘可是喜爱紫色?”
芳馨望一眼我的紫衣,笑道:“皇后娘娘素来钟爱紫色。”说着向南面一指,“那边种了许多紫藤花,供皇后娘娘春日赏玩。”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见小池边长长一溜木架,紫藤花累如悬铃,灿若华锦。
皇后爱紫,熙平长公主便命我着紫衫入宫,其意图再明显不过。只听芳馨又道:“皇后见到姑娘这身衣裳必定喜欢。”
我紧紧攥住隐翠香囊,沉默不语。芳馨亦不便再说,遂一路无言。向东穿过御花园,便是一条南北长街。桐槐杏柳的枝叶从两侧墙内探出,春天的气息绵绵密密。忽见远处巍巍殿宇拔地而起,遂问道:“前面是什么地方?”
芳馨笑道:“前面便是姑娘要去的延襄宫了。”
步辇向左一转,停在一座院落之前。抬眼一看,牌匾上以端正隶书写着“延襄宫”三个大字。间架严整方直,笔锋劲中带柔。向左望,便是皇帝高思谚所居的定乾宫的东侧门。
转过大禹治水浮雕照壁,芳馨扶我走进一处十分宽敞的院落。主殿坐落在约丈许高的石台上,甚是深阔。两侧配殿略低,但也筑于十来级石阶之上。墙角立了几只贮满水的影青釉大瓷缸子,正中一棵大槐树有车轮粗细,已斜斜倾倒,用石柱支撑。槐树四周以空心白瓷砖围住,夕阳下莹莹如玉。枝叶横逸在东配殿上,郁郁葱葱。树下一张石桌、数只石墩。
芳馨笑道:“听园匠说,这槐树少说也有两千岁了。”
我笑道:“这树如此苍老,依它而建起的宫室必得有巍巍雄壮的气派才行。”
芳馨道:“可不是么,整个后宫里,延襄宫是最高的。”
我环顾四周,但见主殿名为定川殿,东西两配殿名为陂泽殿与度山殿。远古时大禹定九川,陂九泽,度九山,与庶稻鲜,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正是因为这份功业,才得为舜之嗣。这老槐从远古而生,披戴着先人与天争功的志气,才得如此繁茂青翠。
定川殿高阔,以九根盘龙木柱支撑,高逾三丈。殿门与长窗洞开,殿中青帷随风拂动。上首一张楠木雕龙宝座。上有匾额,书写“九德咸事”四个大字。
《尚书》有言,“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是为择臣九德。定川、陂泽、度山俱言禹为舜臣时,殚精竭虑治水之事。宫名叫做延襄,定是皇家对股肱之臣源源不断、后来居上的期望。虽只是选拔女官,却选在这样一座气势雄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