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帝师[全五册]-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绿萼掩口一笑:“就知道姑娘惦记着那些火器。”
  我嗯了一声,淡淡道:“不错,别的火器也就罢了,那柄双管铳是一定要带上的。”
  仿佛从正门走到堂屋的片刻,天就黑了半截,于是吩咐摆膳。刚刚坐下,还未提起竹箸,便听见一阵又快又重的脚步声。小钱忽的掀开帘子,险些被门槛绊了一跤,好一会儿才站定。绿萼一面为我盛汤,一面笑道:“钱管家日理万机,游刃有余,今日怎的如此慌张?”
  小钱喘着粗气,满脸通红,眼中却全是狂喜之色。我又是诧异又是好笑:“究竟怎么了?慢慢说。”
  小钱颤抖着双手,把手心里皱成一团的白麻帕子一边慢慢展开,但见是一枚黄澄澄的三才梭。我摸一摸颈下,这才想起我今日并没有戴三才梭。于是笑道:“你怎的将我的三才梭拿出来了?”
  小钱颤声道:“大人仔细瞧瞧,这并不是大人的那一枚。”
  我拈起那枚梭,这才发现上面并没有穿丝带的小孔,并且比我的那枚更新更光亮。“的确不是我的。究竟是哪里来的?”
  小钱道:“才刚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自称刘钜,在外求见。奴婢见天晚了,让他明日再来,他便给了奴婢这个。”
  仿佛从记忆的最深处传来一丝触动,然而我又实在想不起这“刘钜”究竟在哪里听过。绿萼道:“刘钜……奴婢似乎在哪里听过。”
  银杏道:“奴婢从未听过这个人。”
  我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自近来之事,回溯到徐嘉秬与红叶的死。再睁眼时,天已全黑了。“我想起来了。当年文澜阁的韩管事和他的娘子有一个遗腹子,就叫作刘钜。那时他还只有十一二岁,如今十八九岁,这年纪也对得上。”
  小钱恍然大悟:“是是是……就是这个刘钜。大人命奴婢接济韩管事的娘子和那孩子,不但将韩管事留下来的银子都交给了他,还添了一百两给他。如今想来,这刘钜的确有一些眼熟。”
  绿萼笑道:“奴婢明白了,因为姑娘当年对他母子有恩,所以这孩子便知恩图报。随周贵妃学艺有小成,便回京来打听究竟是哪位贵人给了他们母子那么多银子。这才在景灵宫救了姑娘的性命。”
  小钱一拍手道:“正是如此!”
  银杏笑道:“姑娘就像秦穆公赦免了盗马的人一样,是好人有好报。”
  好人有好报么?那我做的那些恶事,又几时得报?事情已过去了数年,我反倒不急:“‘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21'找了几年找不到,今日却来了。那就快请刘公子进来坐。再备一桌酒菜,既是故人之子,自然要好好饮几杯了。”
  不多时,小钱引了刘钜进来。但见他身材修长,侠骨青衫,眉目疏朗,俊逸如松。虽非出身望族,却有一股迥然不同于寻常公子的清贵之气。他的长剑和暗器囊袋,都在入二门前交予小钱。他彬彬有礼,上前一揖:“刘钜出师下山,特来拜见君侯。刘钜谢君侯赠金养母之德。”
  银杏和绿萼都在我身后暗笑。银杏悄声道:“还挺俊的呢!”绿萼横了她一眼。
  我笑道:“刘公子不必言谢,那都是令尊的遗物。”
  刘钜大约想不到我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和出身,不由一怔:“虽然是在下生父的遗物,也亏得大人费心送出宫来。若母亲没有这些银两度日,在下也不会放心出京,更不会遇见恩师,学得一身本事。究本溯源,都是大人的恩德。”
  我笑道:“当年刘公子在景灵宫已救了我一次。论理,当是玉机多谢公子才是。公子一身好本领,正该为国效力。玉机恰巧还有一些能为,愿为刘公子在军中谋一职位。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刘钜淡然一笑:“在下浪荡漂泊,恐怕不惯军中拘束,不劳君侯费心。”
  我原本以为刘钜在我封侯以后来访,是希图我的报答。我最大的报答,便是尽所能给予他富贵爵禄。然而他并不要。我几乎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惭愧了:“玉机曾遍寻救命恩人而不得,不想刘公子今日驾临敝处,玉机幸甚。玉机糊涂,还没问刘公子有何指教?”
  刘钜欠身道:“不敢。刘钜早已说过,今日是来谢君侯的赠金之德,别无他意。”
  我不禁失笑:“不敢当。且公子已经谢过了。”
  刘钜道:“所谓谢,自然要有所报答。听闻君侯有意出京游历。在下功夫尚可,愿保大人路途平安,以报大人养母之德。”
  我奇道:“公子怎知我要出京游历?”
  刘钜笑道:“这件事在京中并不是秘密。”
  刘钜不肯说,我也懒得追问。何况我身边正缺一个可靠的人保护我和银杏出游。我转头笑道:“银杏,你说呢?”
  银杏抿嘴一笑:“奴婢不敢擅作主张,一切全凭姑娘做主。”
  我微微一笑,将小钱给我的那枚三才梭又抛给了刘钜:“那就多谢刘公子了。”
  朱云与顺阳县主高曈成婚后,我如愿以偿带着银杏和刘钜离开了京城。高曜微服祖饯于道旁。是日天高云淡,旷野的风飚劲苍冷。衣衫贴在身上,猎猎作响。高曜作诗饯别,我答以萧衍的《临高台》: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离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他的江山,正是“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第七章 或出或处
  我天南海北,游历多处,只在每年元日回京朝觐。史易珠终究耽于家业,没有随我出游。
  我走后,高曜为了追封生母为皇后,与礼部打了几个月的笔墨仗,终于在明道元年秋下诏追封慎妃为后,谥号“思幽”。
  高旸和启春回了西南。西北却吐蕃,西南通蒲甘、升龙、真腊。平南诏,拓地千里。明道五年,信王高思谦薨,高旸回京继承爵位。迁兵部侍郎、左将军、殿前都指挥使。
  明道元年夏,昌平郡王高思谊回京,并奏请立佳人苗若兰所生长子高晦为世子。第二年,高思谊自请去西北从军,抵御回鹘寇掠。封右将军、凉州太守,总西北六州军事。明道五年封昌王。
  明道三年,睿王高思诚与王妃邢茜倩生长子高昀。高思诚上奏言高晖继嗣睿王府是先帝的遗命,身为人臣当尊奉不移,故不立高昀为世子。高曜嘉赏高思诚的忠心,另封襁褓中的高昀为临川郡公。
  明道五年春,高曜大婚,迎立柔桑为后。封昱贵太妃之子高晔为濮阳郡王,玉枢之子高晅为东阳郡王。
  明道五年夏,太皇太后尚青云崩。因太皇太后的丧事,我不得不提前回京。每年朝觐,我都去济慈宫向太皇太后陈述一路的见闻。自高思谚死后,太皇太后的身体越来越差,即使高思谊回京也并未给她带来多少欢愉。太皇太后自幼习武,我从未想过她这样快便去了。我甚至以为,我会死在她的前面。
  国丧中,贞妃李芸生皇长子。寂静多年的皇城,终于又响起了婴儿的啼哭。丧事过后,我本想离开京城,因皇长子的降生与高曜的挽留,我只得过了新年再离京。
  明道五年九月十二,皇长子满月。今晚有宫宴,小简亲自来侯府请我入宫赴宴。因国丧刚过,皇子满月的庆典取消,当夜宫宴,既无美酒,又无歌舞,只集宫中至亲小宴便罢。出宫开府的亲王郡王与亲眷都不在其列。
  午歇起来,便沐浴熏香。因连年奔波加之守丧劳累,临镜细看,满脸的风霜倦色,唇角眼角有几条细纹散漫地洇开,肌肤粗糙干冷。绿萼细细为我搽胭脂,脂粉却像西北荒漠的浮沙,不论喜怒,稍稍一动眉眼,便落在襟前。好容易匀帖了,却失于浓艳。我忍不住抚颊道:“这些年,当真是老了。”
  这几年,府里全靠小钱和绿萼支持。我不在,绿萼便是说一不二的半个主子。她身着牙白半袖,胸前垂着七彩璎珞。头上绾着高髻,簪一朵水绿宫花,俨然有当年芳馨的模样了。细细算来,她只比当年芳馨初见我时小四岁而已。若依旧在宫中,也是众人敬仰的姑姑了。
  绿萼没好气道:“姑娘整日在外面,新年回府也不过三五日,除了进宫向两宫请安,便只是陪着老夫人,连婉太妃和王爷、公主都没去看过。但凡能多留两日,好好歇息些日子,何至于容颜凋零?人的路都是自己拣的,姑娘又何必怨?”说罢把菱花镜往妆台上一丢,镜子滑出半肘,连带我的容颜一闪而逝。
  我也不生气,只拣了一支青玉长簪在指尖打转:“我原本以为太皇太后会长命百岁的——”
  绿萼把珠花上的明珠一粒粒拨正,哼了一声:“姑娘当真以为谁能真的长命百岁?!”
  我笑道:“即便不是百岁,以太皇太后的身子,活到八十岁应当无碍。”
  绿萼取过帕子,一面摩挲着珠子,一面叹道:“恕奴婢直言,太皇太后六十岁驾崩,尚可。”
  我叹道:“她本是山野女子,在宫中抑郁多年,又没有勇气像周贵妃一样毅然出宫,便只有困死。断剑含光能出宫去,好好的一个人却不能。这便是命。”
  若在五年前,绿萼对我这番“兴”和“比”定然感慨不已。如今却毫不留情:“姑娘是说,自己像太皇太后一样,在宫中多一日,便少一日的寿命?依奴婢看,分明是多奔波一日,便少一日的寿命才是!”不等我说话,她又拿出说了一百次也不止的话抱怨起来,“银杏和刘钜也是,整日撺掇着姑娘往外去。姑娘的身子本来就不好,这
  样奔忙,别说容颜,只怕性命也难保!还有,今天进宫,瞧姑娘如何面对婉太妃!”
  我淡淡一笑,镜中脂粉的颜色虽好,眉眼却越发清冷:“‘五年再闰,天道乃备。’'22'今日我与玉枢姐妹相见,她必定不恼我了。”
  绿萼撇撇嘴,又不屑道:“什么‘天道乃备’!姑娘不敢见婉太妃罢了!这五年里,姑娘是一句也听不见,奴婢不知听老夫人念叨了多少,耳朵都快穿了。”
  因我一直不肯听从母亲的安排嫁人,为避免与母亲争吵,便长年在外。母亲自是拿我没有办法,银杏随我出去了,绿萼便听了不少抱怨。我忍不住发笑,拉起她的手道:“我知道这些年你辛苦了,我必好好赏你。你说说,你想要什么?”
  绿萼叹道:“姑娘已经把这么大一间新平县侯府赏给奴婢了,还有什么可赏给奴婢的?姑娘不若把老夫人哄好了,奴婢的耳朵清净了,便是最大的赏赐。”
  我笑道:“你放心,我这就入宫,先去济宁宫见姐姐,再回来劝服母亲。”
  绿萼稍稍平气,这才为我簪上珠花:“姑娘当真敢去见婉太妃?”
  我笑道:“这是自然。我又没做错事情,为何不敢见她?五年未见,我不信她还要赶我出来。只是……”我固然没有对不起玉枢,但今夜入宫,却有一人至今令我惴惴不安,“有一人,当真是有些不敢见。”
  绿萼道:“姑娘说的是华阳长公主么?”她夺过我手中的青玉长簪,在珠宝盒子里拨来拨去,话也是叮叮当当地响,“依奴婢看,姑娘是得小心些才是,最好带着刘钜,让刘钜带着含光剑入宫去。”
  我忍不住笑道:“入宫怎能带男子?更不能带兵刃了。”
  绿萼嗤的一笑:“华阳长公主整日随昱贵太妃习剑,自从信王王妃回京后,又常去王府切磋。如今长公主集两家剑术之长,听说出剑比弹子还快。”
  “又胡说了。臂力怎比火力?剑再快,也比不过弹子。”
  绿萼恍若无闻,不无讥讽道:“姑娘不但要时时把刘钜和含光剑带在身边,更要把火器也带着,进宫就像出京游历一般,这样才万无一失呢。”
  我把帕子揉做一团,摔在她怀里,笑斥:“你的脾气是年年见长。我看旁的都不必带,带你便足够了。”
  济宁宫移植了桂花树,深碧浅黄,馥郁飘香。听雪楼前落了一地灿烂星子。一大一小两只木马摇摇晃晃,廊下还放了一个小小的兵器架,刀枪剑戟齐备,只是比寻常兵器的短了许多,想是给高晅练武所用。一高一矮两个红衣女孩披散着头发,弓着腰拾取地上的桂花,装入囊中。两个乳母在身后催促道:“二位殿下,该沐浴了。”
  年长的真阳直起腰笑道:“急什么?四哥哥还没有起身呢。再说,孤要等母妃梳妆好了,亲自给孤与妹妹梳头。”年幼的寿阳瞪着大眼睛,安安静静地点头。
  高晅是咸平十六年五月出生,算来已是九岁半,再过三两年,也到了出宫开府的年纪。想是三个孩子都长大了,各有各的性子,玉枢一人应付不过来,以至于就要开宴了,高晅睡着,真阳和寿阳却在不紧不慢地拾桂花。两个乳母又说了许多好话,小姐妹只是把香囊拢在鼻端不停地嗅着。
  蓦然想起年少时和玉枢一道收集梨花晾干了做香囊,也是这般相顾洋洋,谁喊也不理会。仿佛世上再没比这个要紧的事情了。年少时不知何以如此要好,长大了也不知何以渐行渐远。
  我上前道:“让姨娘给你们梳头好不好?”
  真阳转头一瞧,吓了一跳:“母妃……”她定定地看了一会儿,摇头道,“不,你不是母妃。”
  寿阳拉一拉姐姐的袖子,轻轻道:“是姨娘回来了么?”说着睁大眼睛打量我,双唇紧抿,似在努力思索。想是多年未见,她不似小时候那般亲热地扑入我怀中了。玉枢的三个孩子之中,寿阳与我最亲近,她不到两岁我便亲自教她认字了,如今却生疏至此。多年不见玉枢,直到此刻我才生出一丝愧悔之意。
  “是姨娘回来了,姨娘给寿阳梳头好不好?”说着我蹲下身子。
  寿阳本向真阳身后躲,但是两个乳母都认得我,纷纷笑道:“这是二位殿下的亲姨娘,快让姨娘抱一抱。”寿阳这才顺从地任我拉起她的小手,慢慢展开欢甜的笑容,“好!”
  我笑道:“母妃在做什么?寿阳带姨娘去见母妃好么?”
  寿阳右看一眼真阳,左看一眼乳母,见乳母眼中满是欢愉鼓舞之意,这才道:“母妃在梳头。寿阳带姨娘去见母妃。”说罢拉着我的手进了屋子,一路上了二楼,指着那一面熟悉的山水云母屏风道,“母亲就在那里。”说罢放脱了我的手,钻到屏后,嘻嘻笑道,“母亲打扮好了么?姨娘来了。”
  玉枢的身影像一道柔和的春风,俯身将寿阳抱在膝上。她的声音比五年前略微低沉:“姨娘已经好多年没来听雪楼了。寿阳想念姨娘了么?”
  寿阳娇声道:“姨娘就在外面。”顿一顿,又道,“母亲,是真的。”
  忽听小莲儿道:“好像是有个人站在外面,奴婢出去瞧一瞧。”说罢走了出来。小莲儿上着淡藕色半袖,下着天青罗裙,梳着十字髻,正中缀着一簇玛瑙攒成的宫花,淡雅而不失明快。如此出挑的打扮,是宫中有年资得宠信的姑姑才能有的。
  小莲儿本以为我是私自上楼的宫人,正待板起面孔,待看清是我,顿时错愕不已。她正要下拜,我无声止住,遂笑道:“姐姐,我进来了。”
  明道元年早春的一天,我也是站在这里,也是这样说。屏后是长久的沉默,隔着五年的时光和这座屏风,玉枢仿佛在细细体味当前的真伪。良久,屏上身影一动,玉枢淡淡道:“你别进来。”
  “姐姐还在恼我?”
  玉枢叹息道:“你难道没有听过‘时不久居,事不常兼,已过而追,虽悔无及’'23'?你若肯早一两年来,我倒许你进来。”
  我笑道:“我偏进来。”说罢转过屏风。但见玉枢坐在妆台前,慌张拿起帕子拭泪。寿阳连忙捏起衣袖往玉枢的脸上擦,玉枢忙握住了女儿的手,微笑道:“寿阳该去沐浴更衣了。”
  小莲儿连忙跟了进来,笑道:“大人有四五年没来了,奴婢这就沏茶去。”又向寿阳道:“殿下沐浴后,母妃和姨娘可以一道给二位公主殿下梳头,可好?”
  寿阳举手笑道:“好!我要姨娘给我梳头。”
  小莲儿笑道:“好殿下,一会儿自然是姨娘给殿下梳头。”说罢看了我一眼,双目顿时红了。
  寿阳下楼后,我缓步上前,一手扶上玉枢的左肩,微微一笑:“姐姐,我回来了。”
  玉枢身子一扭,挣开了我的手,依旧头也不回:“你还知道回来!”
  镜中映出我与她相似却迥然不同的容颜,厚厚的脂粉和绿萼高超的手艺仍然掩不住我满脸的风霜与落拓。我笑道:“姐姐还怨我么?”
  玉枢哼了一声,别过头,依旧拭泪:“如何不怨?都是你的错。你一走了之,母亲便怪我,说我故意让你不痛快,生生把你逼出皇宫,逼出京城。你说,是我将你逼出京城的么?”
  我不觉好笑:“当年母亲为了姐姐,也没少怪我。姐姐就忍一忍吧。”
  玉枢愈发没好气:“母亲整日在我这里抱怨,你这辈子是嫁不出去了。亏得你求了圣上,母亲常日进宫,我足足听了五年的轱辘话。你倒说说,这好端端的侯府不住,为何偏偏要出去喝风?”
  我笑道:“姐姐知道的,横竖是嫁不出去了,在府里,或是出去喝风,都是一样荒废光阴。出去还能见些世情冷暖、人间疾苦,自然比在府里好。对不对?”
  玉枢忍不住嗤的一笑,这才转过身来斥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拿着太皇太后的含光剑出去游山玩水,四处管闲事。你的荒唐事,京城里传得街知巷闻。”说着一指头戳在我的眉心,“你怎么就这样不让母亲省心。”
  我硬着脖子受了她这一戳,生疼。玉枢见我不避,终是收了大半的力气。我对镜揉着发红的眉心,淡淡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24'。”
  玉枢瞪起眼睛,口气像是训斥女儿:“仗着读过两句书,整日强词夺理!还是这样涎皮赖脸的。”
  直到此刻,我方与她对面而坐。玉枢花貌如昨,一身水绿长衫似碧水淌过,温婉之余,更添平静与沉稳。我这才拉起她的手,淡淡问道:“这些年姐姐过得好么?”
  玉枢道:“你也瞧见了,便这样吧。”
  我笑道:“姐姐还是和当年一样美,看上去不像真阳和寿阳的母亲,倒像是她们的大姐姐。”
  玉枢这才抬眸细细打量我,目中闪过讶异与痛惜:“你却……有些与往年不同了。”
  我笑道:“寿阳是姐姐最小的女儿,如今都快七岁了。玉机也是近三十的人了,怎能不老。”
  玉枢叹道:“我知道你整日风尘仆仆,只是你也太不爱惜自己了。御药院有许多养颜的方子,我拿些给你,你回府去调理两个月,便能恢复旧日容貌。”
  当年她怨我,也痛恨自己。自从我在听雪楼被赶出来,便再也没去瞧过玉枢。与其用千言万语去劝说,倒不如用漫长的时光令她忘记与醒悟。醒悟了,自然就忘记了。我甚是欣慰,微笑道:“我的容貌美不美有什么要紧?姐姐和从前一样美,才是最要紧的。”
  真阳和寿阳沐浴后,我和玉枢一道给孩子们梳头。奈何我手笨,把寿阳扯痛了,梳好的半个发髻也歪歪倒倒、毛毛糙糙。玉枢笑道:“小孩子的头发细软,你的手艺只怕是不行。还是在一旁坐着等我。”坐了一会儿,眼见天都黑了,高晅才刚刚从浴桶中爬出来,又扭来扭去不肯好好穿衣裳,乳母手忙脚乱地哄了半日。两个女孩子又为一朵小小的宫花争得不可开交。霎时间,听雪楼乱成一团,玉枢上楼又下楼,哄了这个又劝那个,出了一身热汗。
  我坐在楼下呆看着,不知要不要上楼去看高晅,更不知如何调和真阳和寿阳。两姐妹也甚是知趣,不论如何争吵不休,也不寻我来评理。我干脆充耳不闻,命绿萼拿出随身携带的书,坐在灯下读了起来。玉枢下楼来,见两个女儿几乎要把宫花撕扯成两半,我却事不关己地坐着,顿时有些气急败坏:“她两个都要打起来了,你却像个没事人一般。”
  我微微愕然:“小孩子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商议。小时候我们两个吵闹,母亲也是不理的。”
  玉枢气得脸都白了:“你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她恼怒得几乎要把发髻上歪斜的一大团牡丹花摘下扔在我的脸上,我下意识地举袖遮脸。玉枢颓丧道:“罢了罢了!你也不必在这里坐着了,先去延秀宫吧。若我当真迟了,也好代我谢罪。”说罢背过身去,一把夺过寿阳手中的宫花,为真阳戴上,又教训寿阳,“姐姐年长,要尊重姐姐。”眼见寿阳扁一扁嘴要哭,又拣了一朵更大更娇艳的花塞在她的手中,“不许哭!”
  一瞥眼,却见绿萼拼命忍着笑。出了济宁宫,暗红宫墙满满迫在眼前,却觉清冷空旷。“许多年没有回来,竟不惯如此吵闹了。”
  绿萼哼了一声:“姑娘这话,好像是说从前便很习惯如此吵闹一般。”
  我自觉失言:“你越发刁钻了。”
  绿萼道:“当年东阳郡王殿下摔断了鼻梁骨,姑娘也不肯进宫来瞧一瞧,着实是狠心。奴婢若是婉太妃,今日便不让姑娘进这个门。”
  我叹道:“当年玉枢两次将我赶出听雪楼,我如何还敢去?既然太医都医治妥当了,贞妃也处置得果断——”
  绿萼却毫不留情地打断我:“横竖婉太妃也没有怪姑娘,姑娘又何必解释?”说着把双唇抿成薄薄一线,终是没忍住,“倒显得心虚!”
  我几乎能感觉到新升未满的明月把我的脸照得变了色,口气不自觉严厉起来:“绿萼,你说什么?”
  绿萼低头噤声,却不肯告罪。我俩在长得望不到尽头的宫墙之间冷冷对峙,众人都远远的不敢上前。绿萼咬着唇,忍住不哭。我竟不知道这些年我不在京中,她对我的怨气竟如此之深。这也难怪,我不在,绿萼一个人要应付母亲的抱怨,还要时常入宫代我看望玉枢,自是承受了不少怨气。她背负着我一走了之的惭愧和困惑,必定心力交瘁。我叹道:“你回听雪楼吧,一会儿和姐姐一道去延秀宫。”
  绿萼一转身,泪水顿时滚落。青裙如烟,散出一地红尘。她仓皇失落的背影像一抹无力回生的幽灵,无声跳跃着,越来越暗,终于消失在济宁宫的后门。我无奈地想,也许她早该嫁人了,却为我蹉跎至今。终究是我对不住她。
  怏怏不乐地来到延秀宫,我勉强撑起笑意。这五年过得太过逍遥率性,牵动唇角,竟微觉生硬。我几乎忘了,整日挂着礼仪与程式的笑容,正是我沉浸半生、习以为常的日子。今夜反倒不惯了。
  我本以为我是来得最早的,谁知慧太妃比我更早。
  因慧太嫔数年来在济慈宫服侍太皇太后有功,且一直安分守己,于是高曜晋封她为太妃。连月劳累,慧太妃的脸又长又尖,昔日灵动的丹凤眼因着数年的修炼,沉寂如一潭死水,甚至见到我这个仇人,亦兴不起半点波澜。她像我八年前初见时一样,身着银绿色衣衫,既淡雅又不失华贵。我与她彼此客客气气地问了安,便各自落座,相对默然。
  不多时,华阳长公主与祁阳长公主来了,后面跟着正四品女典封若水和正六品女校龚佩佩。华阳已是十五岁的娉婷少女,一身海棠红蹙金玫瑰长衣,正是当年陆皇后最喜爱的颜色,又有几分升平长公主的高华气度。她的眉眼有高思谚的英气,口鼻似陆皇后的柔和,虽并不是一等一的美人,却神采飞扬,令人一见倾心。祁阳长公主十三岁,亦身着红衣,只是跟在姐姐的身后,静默无闻。
  我连忙站起身,上前见礼。华阳目光明亮如剑光,笑着将我上下打量一遍,仿佛在找寻猎物身上的弱点。当年华阳躲着我也许是因为几分惧怕,如今的华阳,却是无忧无惧了。“原来是玉机姐姐回来了,当真是好。怎不早进宫来?彼此当多走动才是。”
  彼此多走动?何等讽刺。
  我恭敬道:“微臣游荡江湖,荒疏岁月,恐不谙宫廷礼仪,失礼于各位娘娘与公主。”
  华阳笑意明快,“正因许久不回,玉机姐姐才要早些进宫来才是,如此方不至于生分。”
  我忙道:“长公主殿下教训得甚是,微臣领旨。”
  华阳淡淡一笑,拉着妹妹的手,远远走开,飘然落座。龚佩佩本想上前寒暄两句,因祁阳长公主走开只得作罢。
  封若水上前行了一礼,笑道:“姐姐总算回宫来了。”只见她一身象牙色暗云纹对襟窄袖长衣,袖口露出窄窄一段青灰色的衬衣,似高天上飘着几朵泫然欲泣的云彩。秀发蓬松,只簪了一枚翠玉珠钗,凝练而飘逸。
  我笑道:“妹妹一切可好?听说妹妹在文澜阁教皇子公主们读书,宫里连侍读女官也不用请了。大家都尊称妹妹为学士,妹妹果然成了宋若昭一般的人物。”
  封若水笑道:“多年不见,姐姐一见面就打趣我。”
  不一时,昱贵太妃、沈太妃与淳太妃带着孩子们都来了。孩子们都长大了,濮阳郡王高晔已经十岁有余,几乎与母亲昱贵太妃等高。三位太妃保养得宜,与往年并无不同。三人都淡淡的,带着宁静慈和的喜悦笑容。玉枢带着三个孩子和乳母丫头,浩浩荡荡地最后才到。当下昱贵太妃与玉枢坐在上首。昱贵太妃以下依次是淳太妃、沈太妃、华阳长公主与龚佩佩。玉枢以下依次是我、封若水与慧太妃。祁阳长公主随华阳长公主一处,其余皇子公主都随母亲落座。


第八章 未盛之明
  时辰到,帝后并肩上座,贞妃李芸坐在高曜的身侧。高曜一身浅墨色银丝龙纹交领长袍,束着墨玉冠,乌发下一张脸略显苍白。笑容满溢之时,显现出他的母亲思幽皇后裘氏的轮廓中特有的硬朗。高曜如今是二十岁的青年,君临天下已有五年,转眼又做了父亲。裘皇后泉下有知,定然欣慰。
  高曜与柔桑并肩落座时,我忽然想起十五年前,高思谚和周渊一同来长宁宫灵修殿看望高显和高曜时的情景。夫妇二人并肩坐在榻上,笑吟吟地听高显和高曜两兄弟各自夸耀。高显顽皮,还故意藏起了父皇的龙纹白玉佩,高思谚一笑了之。那时裘皇后还是皇后,锦素踌躇满志,我却为乳母王氏烦恼不已。十五年的时光,便这样过去了,座上璧人已换做高曜和柔桑。
  我是真的老了。只要我一坐在宫中,总会觉得最初的日子才是最好的。
  柔桑身着浅秋色重练广袖长衣,挽着绛紫披帛。鬓发如雾,疏疏垂下几缕赤金流苏。虽没有盛装,质朴沉稳中,却更见高贵端庄。年轻的好颜色如黄昏的天际透着最后一丝日光的流云,藏也藏不住地光彩照人。
  众人行礼罢,乳母便将皇长子抱了上来。柔桑接过,抱在怀中。高曜笑道:“今日家宴,不必拘束。”话音刚落,高晔和真阳等五六个小孩子便忙不迭地围住柔桑,贪看她怀中的孩子。孩子们第一次看见才满月的小小婴儿,都十分新奇。真阳、寿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