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帝师[全五册]-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初五这一日,封羽顶着毒日头进宫奏事。回了几件政事后,他小心翼翼地说起立太子之事:“启禀陛下,国不可久无储贰。今举国议论立储之事,已有一年。陛下迟迟不下诏,朝议喧哗,人心沮浮,中民怀虑,四夷观望,实无益于国事。微臣请立弘阳郡王曜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社稷,安定人心,则四海宴然,万邦宁定。”
  像之前数十次对话一样,皇帝像核对戏词一般熟稔而疲惫:“为何要立弘阳郡王?”
  尽管已经说过多次,封羽依旧恭敬而从容。然而我们三个人都知道,君臣之间每多一次这样的对话,高曜离太子之位就更近一点。群臣的请求像入秋的凉风一般不徐不疾,寒意却步步紧逼。封羽微微一笑:“弘阳郡王度田驱盗,简吏肃风,入宿出战,叩幕受降,功业冠绝,此忠义。为母守陵,险至灭性,为兄祈神,以身代之,此孝恭。不蓄豪奴,不惑淫嬖,不好犬马,不受私谒,此清廉。诸皇子中,论长论贤,实无出其右。”
  皇帝懒懒道:“朕还有三个儿子,他们长大了未必不如弘阳忠孝仁义,未必不如他功业大。朕看……”他接过薄胎白瓷药碗,暗褐色的药汤成半片荫翳,“三皇子晔就很好。”
  封羽微笑道:“三皇子晔母昱贵妃,清贵有德,立皇子晔,想来群臣并无异议。只是不论皇上喜欢哪一位皇子,还请早立为好。”
  皇帝苦得皱起眉头,咂了咂嘴,无言可答。于是他转头问我:“朱大人,你说呢?”
  我慢慢放下朱砂笔,仿佛很沉重似的。朱砂墨沁满毫毛之间的每一丝空隙,像天然而然、无所不在的法统和皇权,把人心涨得饱满而无所适从。然而许多人不明白,“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221'“聚则万乘,散则独夫,朝作股肱,暮为仇敌”'222',如何维持与延续,尽在这支秃笔所挥的方寸之间。如今我日日握着它,运转如意。
  我站起身,不慌不忙道:“微臣不敢妄言政事。”
  皇帝笑道:“你在青州可不是这样说的。”
  我欠身道:“小小青州,怎同紫阙?微臣已言尽于荒野,尽随弥河水而去。伏请圣躬独裁。”
  皇帝淡淡一笑,将药一饮而尽:“罢了,那就拟册皇太子诏书来看。”
  我和封羽都知道,迟早会有这一日,因此也不如何惊异,甚至懒怠抬眼相视。他依旧低眉顺目,我又拿起了朱砂笔。封羽更像怕他忽然变卦似的,忙长声道:“微臣遵旨。微臣这便回中书拟诏,微臣告退。”皇帝疲惫似的合上双眼,没有理会封羽。封羽这才看了我一眼,躬身退了出去。
  我照旧拿起一本奏疏,一目十行地读完,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记得。只得集中精神,从头看起。我还算镇定,那些字却先欢快地飞了起来,浮光掠影地在我眼前一扫而过。我执笔的手依旧宁定,只是不敢抬头,不愿皇帝看到自我心中满溢而出的喜悦目光。
  虽是不动声色,长久的沉默亦能让他觉出不寻常。我正要开口禀告,忽听皇帝吟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说着深深长叹,“果然‘羽翼已成,难动矣’。”
  我淡然道:“殿下有人望,新君有威望,宗庙社稷才能后继有人。”
  皇帝哼了一声:“这都要多亏你。你是他的侍读,你把他教得很好。”若在平常,这话无疑已含了八分疑虑两分杀机,此时听来,不过是强弩之末的喑哑镝鸣。
  我不理会,只淡淡道:“难道陛下不想立弘阳郡王殿下么?”
  皇帝道:“你日日在朕的身边,朕想不想,你不知道?”
  我微微沉吟,起身离座,深深拜下:“古人云:‘患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为’'223'。陛下知之亦为之,实后宫之福、群臣之福、社稷之福,更是天下万民之福。”
  “起来。朕……并非不愿立弘阳郡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灰黄的脸上洇出黯淡的红,有被看穿的慌乱和赧然,“弘阳忠孝贤良,你这个侍读有功,你想朕如何赏你?”
  我笑道:“陛下早已经奖赏过了。”
  皇帝一怔:“几时?”
  我笑道:“咸平十三年春天,陛下亲口说微臣的侍读做得好,将微臣由女史升为女校,后来便命微臣去文澜阁校书。难道陛下不记得了?”
  皇帝的指尖点在额角,笑叹:“你不说,朕险些忘记了。一晃也有好些年了。朕来问你,你是什么时候下定决心,一心一意扶他到太子之位的?”
  他的口吻是不经意而充满柔情,却又让人不寒而栗。若认真说起来,大约是废后之前,皇帝去长宁宫陪伴高曜堆雪人的那一日。也许更早,徐嘉秬和红叶溺死在文澜阁的那一日。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又或者,是我入宫那一日。不,也许我根本不必下决心,因我此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高曜。我不慌不忙,再一次拜下:“微臣只是尽侍读的本分,不敢冀望非分之福。”
  皇帝笑道:“朕不信。你实话实说,朕绝不怪罪。起来回话。”
  我并没有起身,而是对着御案的桌角微微出神,语气亦真亦幻:“微臣一入宫,便立志好生辅佐弘阳郡王殿下。”
  “一入宫?”
  “是。微臣入宫时,殿下是皇后之子。既是嫡子,做太子不是名正言顺么?”
  皇帝的病弱和恍惚已经掩饰不住他深藏多年的愧意:“是了,这宫里也曾有皇后和嫡子。”说着再度合上双眼,叹道,“朕累了,今日不听政了。你退下吧。”
  我忙道:“陛下,还有两封灾异急报没有处理。”
  皇帝虚弱地一笑:“灾异急报,你又不是没处理过,你自己瞧着办吧。”
  虽然朝中处理灾异是有成例的,但是没有皇帝在御书房,我不敢动笔。等到他用过午膳,我又去求见,那时他正欲更衣午睡,不得已方寝殿召见。
  寝殿燥热,药香和龙脑香混成一团。皇帝的声音透过重重帘幕,嗡嗡地空响:“之前处理过那么多地方灾异,该派人的派人,该派粮的派粮,该革职的革职,这还要朕再教你么?”
  我坚持求见,无非是为了等他这一句话,以示不敢自专:“是。微臣领旨,微臣告退。”于是躬身退到寝殿门口,正要转身离去,忽听他道:“且慢……”
  我忙站住了:“微臣在。陛下要微臣将这两封奏报复述一遍么?”
  纱幕微微起伏,他坐在龙榻边,似乎摆了摆手,弯着腰撑住床沿久久不动。好一会儿,他才懒懒道:“灾异是丞相的事。此事你不必批复,交还给中书便是。别忘了命人誊抄一份,送给苏参知。”
  我先是一怔,随即震惊,双手一抖,两封奏疏都掉在了地上。幸而脚下是绵软的地毯,奏章如枯叶落地,微尘不起。原来,他竟是这般不情愿。我极力抑制住不平的口吻:“微臣遵旨。”
  皇帝又道:“以后除却反叛用兵这等大事,你只管自己先回了,得空再说给朕听。”
  我应了,然而等了许久也不见他再说话。忽见小简无声无息掀了帘幕出来,低低道:“朱大人,陛下已经午歇了,您也回去歇一会儿吧。”
  从仪元殿出来,我险些一脚踩在门槛上。绿萼忙扶住我,打量我的面色:“姑娘刚才进去的时候还好好的,这是怎么了?”
  午后的暖风吹得我背后发寒,我微微一颤,恍惚道:“他们要辞官了。”
  绿萼更是不解:“谁要辞官?”
  我叹道:“没有谁……”见绿萼面有忧色,遂笑道,“陛下午后叫了师广日来弹琴,咱们就好生在漱玉斋歇息半日。明天休沐,也该回家看望母亲和弟弟了。”
  白日骄阳似火,半夜竟然落了几点雨。早晨启窗一瞧,阴云压顶,凉风紧贴在胸前,有些透不过气。噗的一声,绿萼一早穿好的茉莉小花环从妆台上滚落在地。我俯身拾起,茉莉花落了一地。
  绿萼忙关了窗道:“今天倒不那么热,正好出宫去。”见我绾着发梢出神,又道,“要回家去,姑娘该高兴些才是。”
  我抚胸道:“不知怎的,心有些慌。”
  绿萼笑道:“姑娘是近乡情怯吧。”自从回京后与母亲不欢而散,半年中不过回府两次,母亲一直淡淡的。若说“近乡情怯”,倒也不算错。
  我踢去地上的碎花,叹息道:“就说宫里还有要事,早去早回吧。”
  车马到了侯府正门,远远只见八个家奴相对垂手恭立,鸦雀无声。绿萼笑道:“这也奇了,从来没见他们站得这样好的。”马车再近些,忽见朱云从石狮子后面跳了出来,笑吟吟地迎了上来。
  绿萼道:“怨不得站得这样好,原来公子盯着呢。”
  朱云从未站在正门口亲自迎候过我。我一面扶着他的手下车,一面笑道:“今日这样有闲情,竟亲自在门口等我?”
  朱云笑道:“我一是来迎接二姐,二是有些要紧的事情要告诉二姐。”
  我笑道:“何必这样忙,等我见了母亲再说不迟。”
  朱云道:“本来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细想之下,等二姐进了这个门,便不由我说了算。见了母亲,就更来不及了。”
  我笑道:“如此郑重?究竟何事?”
  朱云将我引到石狮子后,命绿萼和小厮都退了下去:“是这样的。母亲近来常去白云庵,和一个叫作明虚的姑子很谈得来,于是带回家供养,常日深谈佛理。”
  “母亲常日无事,这也不稀奇。只是这个明虚是什么来历,须得打听清楚。”
  “母亲说,明虚是在白云庵挂单的姑子。”
  “有度牒么?”
  朱云微微冷笑:“她的度牒是咸平三年所授,但我去祠部郎中毛大人那里查过了,咸平三年的应给度牒的名额中,并没有叫作明虚的姑子的。”
  绿萼和银杏默然恭立,侍卫森列车驾两旁,风掠过皮甲有沉闷的声响。我的声音亦被吹散了:“云弟,你很小心。”
  朱云慨然道:“自从父亲去世,二姐又一再嘱咐,我如何能不小心看管这个家?”
  我笑道:“如此看来,这本度牒是伪造的。可是当年为了逃避赋役,当野和尚、野姑子的也很多。况且当年朝廷为了筹集军费,也曾把空白度牒拿去卖了不少。”
  朱云道:“我明白,有度牒的未必是真尼姑,没度牒也未必是假尼姑。只是野和尚、野尼姑,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可是伪造度牒……二姐当知道伪造文书印纹是个什么罪。”
  我颔首道:“轻则流放,重则杀头。这个明虚若没有度牒也就罢了,伪造度牒,当真居心叵测。”
  朱云笑道:“二姐这个‘居心叵测’用得好,分明是为了取信于母亲。我在佛堂外,亲耳听见她对母亲说,母亲有大富大贵之相,命里注定先贱后贵,且贵不可言。”
  我不禁笑道:“我们一家先贱后贵,全天下都知道,何用明虚来看相?那母亲是如何作答的?”
  朱云道:“母亲说,长姐是皇妃,我们一家本就富贵已极。明虚却道,长姐虽是皇妃,宠却宠矣,贵不尽然,母亲的贵全因二姐而来。”
  我微微冷笑:“我?”
  “可不是么?”朱云两手一摊,“唉,倒显得我这个独子是可有可无的。”
  我不禁在他手心里拍了一下:“你明知道她不怀好意,还信她胡说?”
  朱云笑道:“我自然不信她。二姐今日回来,母亲肯定会让二姐去见一见那个明虚。我已将事情都告诉二姐了,如何戳穿那个明虚,就看二姐的了。”
  我在他肩头戳了一记,冷哼道:“你很幸灾乐祸。”
  朱云肩膀微斜,我这一指如戳在水中。他笑嘻嘻道:“我在朝中早就听人说,二姐一言以黜,一言以擢。大人们都想要结识二姐,巴结二姐,连我也沾了不少光。明虚一个野尼姑,自然不在话下。”
  我拂袖道:“谁耐烦和她周旋,我先回宫了。”说罢转身欲行。
  朱云忙拉住我的袖子道:“二姐就这样回去了?母亲问起来我怎么答?”
  我拂开他的手,佯为作色:“我知道,你不想当着母亲的面戳穿明虚,让母亲难堪。我呢,也不是不想代你做这件事,反正我在母亲眼中已经是个恶人了。只是……”我叹息,口气转而庆幸,“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千万马虎不得。”
  朱云一怔,愕然道:“不就是一个骗子姑子么?何至于性命攸关?”
  我淡淡道:“当年李渊的功臣裴寂,先是听了沙门法雅的妖言而不上报唐太宗,后又有一个狂人称‘裴公有天分’,裴寂很害怕,更不敢上报,于是命家奴恭命杀了这个狂人。后来恭命背叛裴寂,便将此事报知朝廷。唐太宗大怒,罗列了四条罪,‘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224'。裴寂最后被流放去了静州。”
  朱云瞪着眼:“二姐……”
  我又道:“这是远的,便说近的,咸平十八年西北天子气之事你还记得么?你应当知道,皇帝忌讳这些事。覆辙之戒,不可不鉴。”
  “二姐的意思是……”
  “我见那个明虚不打紧,若她口吐妖言诳语,也说一句‘女录有天分’之类的话,我是告诉圣上还是不告诉圣上?是杀了她还是由着她造谣生事?岂非进退两难?”
  朱云恍然:“二姐所言有理。”又有些不甘心,“只是一场好戏竟看不到了。”
  我笑道:“明知是试探与陷害,就不要往里踩了,小心玩火自焚。皇帝治罪的时候,可不管这个明虚的度牒是真是假,她是真尼姑还是野尼姑。”说罢抬高了手拍一拍他坚实的右肩,“我回宫去了,你自己想法子和母亲说吧。”
  朱云焦急唤道:“二姐——”
  我笑道:“这一次要多谢你,若不是你小心行事,我说不定便着道了。你想法子把她赶走便是了,可以悄悄的,也可以大张旗鼓,只是别让母亲难堪便是了。”说罢跳上车,逃跑一样的离开了侯府。朱云狠狠拍着石狮子的脑袋,恨声道:“若让我查到是谁在害我们家,必要把他戳个透明窟窿!”
  绿萼放下窗帘,面有忧色:“公子好像很生气。姑娘为什么不进去?”
  我握紧了拳,叹道:“家里布满了地雷,进去就要粉身碎骨,我可不敢。”不待绿萼再开口,我便问银杏道,“这些日子我一直忘记了问你,沐芳和采衣如何了?”
  银杏小心翼翼道:“采衣因得姑娘青目,漱玉斋的人都巴结她,反倒是沐芳,很不得意。不过她终究也不敢说什么。”
  我冷笑道:“敌人都踩到我侯府的门口来了,我也没必要再容忍。你去和采衣好好说说这个道理,让她想法子把沐芳赶出漱玉斋。要晓以大义,更要分析利弊。”
  银杏不敢怠慢,恭谨道:“奴婢明白了。”


第四十二章 万方有罪
  待休沐回来,御书房的书架上骤然多了十几封奏疏,还没来得及堆叠齐整,像是要争先恐后地站出来宣读似的。原来是群臣纷纷以灾异上书,言治国之弊,忧国之情。最后两封,是封羽和苏令同时上书引灾异辞官。心跳得厉害,我死死地攥着奏疏,不让呼吸声惊扰了身后的宫女和内监。
  因是两相一同辞官,事关重大,我不得不一字一字念给皇帝听。待听到“臣请引咎归乡,以销邪萌,平海内之心”时,已是午时。皇帝饿了,抚着肚腹道:“准他们辞官。传膳。”
  两相辞官后,中书令王大人和尚书令柯大人一同举荐前些日子上书整顿吏治的中书舍人白子琪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封羽的职位。皇帝准了。
  这几年相位频繁更迭,封羽再登相位不过年余,便又辞官了。连玉枢也忍不住问我道:“我听说封大人和苏大人一起辞官了,究竟是为什么?不是说陛下很喜欢封羽,特意将他从岭南赦回的么?”
  经过大半年的相处,寿阳已与我十分熟识。我一面在小纸片上写字教她认,一面满不在乎地笑道:“灾异频现,两位丞相引咎辞职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玉枢扁一扁嘴,甚是不满:“不是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225'么?如何有了灾异,却还是宰相辞官?”
  我笑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226'”
  玉枢故意抢了我手中的笔,引得寿阳咿咿呀呀地要。玉枢晃一晃笔:“什么阴阳四时的?好好说话。”
  我笑道:“姐姐能说出‘阴阳四时’,就是体会到其中真味了。阴阳四时不调,就会灾异频现,这难道不是丞相的错么?”
  玉枢道:“分明就是代君受过的。”
  我笑道:“总不能让皇帝退位吧。其实辞了官还能再启用,起起落落也甚是平常,将来未必不能再做丞相。何况,辞官是轻的,汉朝还有丞相因灾异自尽的呢。”
  玉枢诧异道:“谁?竟这样想不开?”
  我抽出她掌心的笔,教寿阳拿好:“汉绥和二年,荧惑守心,皇帝下书对宰相翟方进道,‘欲退君位,尚未忍’‘君其自思,强食慎职’'227',翟方进当日便自杀了。”于是便教把着寿阳的小手写了一个“了”字,寿阳一遍又一遍地念起来。
  玉枢好奇道:“那封、苏二位大人不会也……”
  我抬眸一瞥,不觉好笑:“不会的,姐姐放心好了。”
  玉枢傻傻问道:“你如何这样肯定?”
  我又教寿阳写了一个“何”字,头也不抬道:“我猜的,姐姐随便一听便好。”寿阳抓着那张“何”字,念念有词道:“何……何……为何?为何?”
  为何?皇帝特意将两封灾异急报丢给封羽和苏令处置,便是在暗示他们引咎辞职。因为形势逼得皇帝不得已立了高曜为皇太子,他心中很不痛快。两位丞相也知趣,竟毫不留恋相位。其实辞官并不要紧,只要性命还在,他们于新君有定策之功,一定会在高曜那里获得丰厚的回报。
  自从皇帝下定决心立高曜为太子,便泄了气一般,懒怠再处置奏章了,只在巳正到午正听政一个时辰。中秋临近,宫中饮宴显著多了起来,他喜欢在宴席上看几个孩子跑来跑去,甚至拖着病体气喘吁吁地下去捉他们。自然,更少不了玉枢曼妙的歌舞和师广日的琴声助兴。有两次,我在宫宴上得知有急报送入宫中,不得不离宴处置。皇帝挥挥手命我自去,依旧沉浸在诗酒歌舞中乐此不疲。
  中秋前的一日,御史大夫施哲进宫来奏事。因是东宫旧识,皇帝便在龙榻上歪着接见。施哲行过礼,方才抬眸看皇帝的脸色。他眉心一耸,眸中忧色如云雾弥漫。他侧头看了我一眼,我微微叹息,摇了摇头。
  皇帝虽合着眼睛,却似乎听到我和施哲无言的交谈,抚一抚尖瘦的下颌,微笑道:“怎么?寻月未见,朕已经病得你认不出来了?”
  施哲躬身道:“陛下气色不佳,还请保重龙体。”
  皇帝这才睁开眼:“百官之中,朕最怕你这个御使大夫来。你一来,说明朝中又哪里不好了,非要说给朕听。罢了,你坐着说,朕歪着听,彼此都省力。”
  小内监搬了绣墩进来,施哲缓缓坐下,面色凝重,又似在思索:“陛下所言甚是。所以臣非到圣上召见或万不得已,是不会入宫面圣的。”
  皇帝道:“究竟何事?”
  施哲道:“是关于颖妃娘娘的,事关宫闱,臣不敢擅自处置。”原来颖妃父兄的罪,是施哲在查。也是,自施哲入官场,凡与皇家密切相关的案件,哪一桩不是施哲奉命查处?
  皇帝道:“有罪证了么?”
  施哲道:“咸平十七年史家在朝廷放新币一事上的非法获利已不可考。”
  皇帝皱了皱眉头:“不可考?不可考是何意?”
  施哲道:“回陛下,我朝禁止金银矿坑,但不禁铜铁。当年史家与各矿主定下买卖合约,搜罗铜器,不过是在商言商罢了。臣查遍了史家每一个往来亲朋和家中的仆从,他们都说,史家从未透露出一星半点关于朝廷铸发新币的机密,只是命家人买铜、买矿。臣没有证据,不能单凭街头巷议就定史家这条罪。”
  皇帝微微冷笑:“朕便知道你没有用刑,你不用刑,能问出什么实情?众人自然都推说不知道。”
  施哲起身笑道:“臣的确没有用刑。容臣斗胆请教圣上,圣上真的想让臣用刑么?”
  皇帝凝视片刻,施哲也不回避。好一会儿,皇帝支起身子,哧的一笑:“整个朝中,也只有你敢和朕这样说话——连你哥哥也不敢的。”施哲深深一揖。皇帝接着道,“既然你说史家无罪,那就无罪吧。”
  施哲笑道:“陛下不以财物治人之罪,实是仁圣之君。依微臣浅见,铜可铸币,哪怕严刑峻法禁止私铸,只要准许民间开矿,便与铸币无益。史家借此获利,正因为此。”
  皇帝道:“依你该如何呢?”
  施哲道:“臣以为,当禁铜,由国家专榷。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228'朝廷法令不全而望民自律,臣窃以为不可。”
  皇帝笑道:“那就依你,此事可议。”说罢转头向小简道,“传旨三司,着与尚书省廷议铜铁专榷之事。”
  施哲道:“启禀陛下,廷议旷日持久,只怕龙体吃不消。臣以为,还是在政事堂议为好,只要写个奏报上来,陛下慢慢斟酌便是。”
  皇帝微微沉吟,颔首道:“罢了。那就改为堂议好了,朱大人去代朕听一听。”我正要推辞,他又道,“你不必露面,就在后面坐着,好生记下来,回来一五一十告诉朕。”又向小简道,“让他们把政事堂好好布置一下。”小简出去传命,我只得领旨。
  施哲道:“史家还有一罪。史慕义在崇州造谣,说国家要改币制,引得物价腾踊,史慕义获利颇丰,这条罪证据确凿,无可抵赖。参照旧年赵雩造谣抄卖纸钞的罪,该抄家处死。”
  皇帝嗯了一声:“依你说,该怎么办?”
  施哲道:“若圣上将此事交给御史台,自然是依法严办。”
  皇帝道:“颖妃筹措军饷,揭发国蠹有功,朕怎忍心将她的家人治罪?”
  施哲道:“可许以功折罪,亦算公允。”
  皇帝揉一揉双颊,似把思绪也揉搓成了曲折紧致的一团。他努力抽检剥离,终是力不从心地长叹:“免死,抄没家资,流边的流边,官卖的官卖。至于颖妃,朕自有处置,且容朕想一想。”
  施哲忙道:“陛下圣明。”
  一时施哲退了出去,皇帝疲惫地倚在榻上,合目问我道:“你说,朕当如何处置颖妃?”
  颖妃自入宫为妃以来,可说从无过犯。我缓缓放下笔,起身叹息道:“陛下不该处置颖妃娘娘。”
  “为何?”
  “颖妃娘娘是我大昭的功臣,若非她想出来放钞的法子,又助陛下整治土豪,如何能在数年之间就天下一统?娘娘入宫多年,家中的事恐无法全然知晓,尤其是作奸犯科之事。所谓‘王德圣政,不忘人之功,采其一美,不求备于众’'229'。更何况……”忽然想起当年我和史易珠谈论封羽父女的罪来,不禁感慨,“‘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史家男人的罪不当由颖妃娘娘来承受。”
  皇帝道:“朕已经饶恕了她的家人,就是让她将功折过的。若对她宠秩依旧,恐天下人不平。”
  他既然早有决断,又何必来问我?也罢,最多不过是降位罚俸、禁足思过,还能将颖妃打入冷宫么?我微笑道:“一切但凭圣断。”
  皇帝道:“传旨,降颖妃史氏为嫔,降居侧殿,俸秩降一等。”小内监赶忙去传旨了。
  颖嫔。易珠初入宫时,便被封为颖嫔,七八年下来,竟又回到了原处。不,或许还不如当初。至少那一夜,她是一枝独秀的。然而我心中并不觉得伤感。
  一回到漱玉斋,便见玉枢遣了小莲儿来问颖妃降位之事。一时间丫头们都围了上来,探头探脑地听着。我笑道:“你们的消息倒快。平日里尽关心娘娘们的事了!”
  小莲儿道:“颖妃娘娘那样得宠,还进过小书房,一朝得罪,如何不关切?”
  我坐在秋千架上歇脚,叹道:“的确是降为嫔了。”
  小莲儿道:“大人就在旁边,也没劝着么?”
  我晃了晃身子:“我劝过。不过陛下自有考量。也许……谁又知道呢?”说着淡然一笑,“外戚胡作非为,惹了众怒,宫里的娘娘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就算被降位、打入冷宫甚至处死,都不冤枉。这个道理,对玉枢,对我,也是一样的。”
  众人都静了下来,面面相觑之间,颇有几分伤感。小莲儿忽然道:“也就是说,杨贵妃死得不冤枉?”
  我一怔:“当然不冤枉。”
  午后起身,正在迷蒙之时,绿萼走了进来,隔着帐子都能看见她一脸的不快。我自掀了帐子下榻,笑道:“你在漱玉斋也算横行霸道了,银杏又给你不痛快了?”
  绿萼扶我坐在妆台边,道:“姑娘,颖妃娘娘已经得到旨意,这会儿正在搬屋子。内阜院还专门派了一个脸色很臭的姑姑在章华宫看着,防贼似的。”
  我叹道:“不过是晌午才传旨的,这会儿就要赶出来么?慧贵嫔当真一点情面也不给。”
  绿萼嫌恶道:“她巴不得颖妃娘娘栽跟头呢。这会儿还不使劲踩?”
  我微微冷笑:“慧贵嫔也不容易,为了报家仇也算竭尽全力了。只不过和锦素一样,都是糊涂人罢了。更衣,我要去瞧瞧颖……嫔。”
  来到章华宫,果然见颖妃奉敕旨,正在迁居。一个马脸姑姑忙忙碌碌的,把每一件物品都摸了个遍。颖嫔命人搬了张椅子坐在宫苑当中,拿了一本书翻着,遮住了大半面孔。
  马脸姑姑又恭敬又倨傲:“颖嫔娘娘千万不要怪罪奴婢,实是圣旨已下,奴婢违拗不得。”
  颖嫔不理会她。马脸姑姑仿佛一拳打在了风里,翻了翻眼睛,讪讪不语。淑优也只管给颖嫔添茶,眼也不抬一下。辛夷则忙着在侧殿中清点物事。只见颖嫔一身天青色齐胸襦裙,洁白的眉心间一点红蕤舒展如双翼,高髻绾得一丝不苟。我一颗心顿时放下了大半,上前笑道:“妹妹怪会忙中偷闲的。”
  颖嫔忙放下书,起身迎接:“从前忙的时候养下的习惯。若不能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这日子越发不能过了。”说着向我屈膝行了一礼,“姐姐怎么这会儿来了?”
  我还礼道:“我不放心你,故此来看看你。”说着默默看了一眼马脸姑姑,马脸姑姑见挨不过,只得过来请安。
  我嫌她碍眼,便道:“姑姑回去歇息吧,难道娘娘还会把东西都变没了不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