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华来仪-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燕清歌何不利用姑母留下的东西,往燕允身上狠咬一口呢?
  她似是无奈似是坦然的笑了笑,道:“事关燕家,还请王爷同意了明婉的要求,明婉才敢将上头的内容告知王爷。”
  “好。”萧立的语气淡淡的,却答得十分干脆。
  燕清歌有些不可置信,抬起头看向他,确定萧立的确是同意了她提出的交易,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姑母批注的两笔进账,似乎都与我二叔有关。姑母在批注里说了,她怀疑二叔是钱州通源钱庄背后的东家,但苦于没有证据。这本账簿半真半假,里头的所有名头都经过伪装,只有流动的金额是真的。姑母说从账目的流向来看,何家做的应该是倒卖军械,军械的源头极有可能是某个有封地的王爷或者公主。这些黄金白银都是我姑母瞒着何家人藏起来的,为的就是一日事发,能借由这本账本和金银保全燕家。批注里写的就是这些。”
  燕清歌把自己的想法说成了是燕宁的意思,反正这批注很长,旁人也看不懂,用这个名头糊弄过去也不会引人起疑。
  “王爷或者公主。”萧立重复了这一句,挑眉道:“你姑母倒是有见识。”
  燕清歌一噎。
  萧立显然已经察觉到这一点是燕清歌的猜测,这才挑出来说的。
  大夏经历过夺嫡之乱,到了崇武帝便没有把众皇子下放到封地的习俗,是以眼下有封地的王爷不过寥寥几个守着弹丸之地的郡王,而有封地的公主,便只有当今陛下的庶妹——康和公主了。
  这位康和公主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角色。
  她身为先二皇子的胞妹,曾经是站在与崇武帝对立的阵营里的,但由于她老实本分,没有做过任何参与夺嫡的事情,所以在二皇子一派败落之后,为显仁慈,崇武帝还是留了她一命,将她软禁在了封地里。
  随着崇武帝登基的日子变长,京中不少人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是叛党的公主的存在。
  一直以来,康和公主都表现得如同她的封号一般和顺,但燕清歌知道,这位公主骗过了天下所有人,她是先二皇子的策士军师,即便被软禁在封地也不安分,干起了私造军械的勾当。
  上一世,赵修齐买下徐意,就是为了让他潜入康和公主身边,成为最受宠的面首,引得康和公主心甘情愿与赵修齐合作,为他的夺嫡大业提供了又一大助力。
  而赵修齐登基后,立即卸磨杀驴,命徐意杀了康和公主,再将康和公主的那块封地和几座富饶的铁矿山都纳入囊中。
  对于康和公主,燕清歌虽然只是略有耳闻,但在何家以私囤军械落罪之时,燕清歌就怀疑起了康和公主,更别说燕允还参与其中,今日见到这本账簿,那么大的军械流动,更是让她确定了心中的猜测,这批军械的来源就是康和公主,错不了。
  不过这么有模有样的猜测,需得对朝堂之事了解甚深,不像是燕宁一个内宅妇人能有的见识。
  会被萧立看破也是正常,但燕清歌不会这么简单就被他诈出来,便挺直了腰杆,道:“姑母是燕家嫡长女,有些过人的见识也不奇怪。”


第九十三章 连夜
  燕家嫡长女是有资格带兵的,把这个名头摆出来,饶是萧立也不会固执的追究下去。
  “何二夫人的猜测我知道了。说你的要求吧。”他道。
  “军械一事是燕允一人所为,但只要找到证据,燕家少不了要抄家流放。燕家大房无辜受累,明婉不能帮了王爷却坑了自家人。是以明婉想尽快分家,将二房逐出族谱,自此大房二房井水不犯河水。为此,需要找王爷借个得力的人,帮明婉把戏给做全了。”
  燕清歌本来不想那么快就动二房的,但这本账簿一旦牵扯出来,大房必定会受牵连。
  所以她决定,不仅要分家,还要彻底将燕允一房逐出族谱,彻底断了他与燕家的关系才行。
  “可以。”萧立也没问她借人要做些什么,又十分干脆的答应了下来。
  北疆战事未歇,若此时闹出什么事情动摇了燕家大房的地位,于朝堂不利。只要查出来真是燕允一人所为,那么燕清歌的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
  燕清歌再次施礼道谢,起身后才道:“明婉前后几次得王爷相助,心内感激,却想斗胆问王爷一句,王爷为何会出手相帮?”
  说起夏王,人人都只道他凶残暴戾,燕清歌却得了他明里暗里几次帮助。还有上次萧立对她说的那句“多谢”,她实在想不通其中的原由,只得当面来问一问了。
  萧立望进她那双疑惑的眸子里,确定她是真的不知道缘由,于是也不点明,答道:“不过是随性而为。”
  这根本不是燕清歌想要的答案,但萧立没有给她再问一次的机会,转身吩咐了神机营的人几句,便把她带到了地面,一如来时的姿势,单手抱起她就往回赶。
  时辰已经不早,略过屋顶时,燕清歌还恍惚听到了打更的声音。在百里庄里耽误的时间实在久了一些,也不知道红柚青兰两个丫头会不会急得哭出来。
  就在她走神的时候,萧立忽然开口了:“明日我就要出京去剿匪,我让玄乙守在你在院子里,有什么事你吩咐他就是。”
  剿匪?
  燕清歌隐约记起来,前世的这个时候似乎有听过匪贼猖狂的风声。不过她活在内宅,那些山匪也只敢在京外嚣张,与她没什么关系,便也没有留意过。至于后来这些匪贼如何被打压,她也记不清楚了。
  这一世的萧立没有昏迷,以皇帝对他的器重,让他出京剿匪也是自然。难怪他说事情紧急,原来是有这一层原由。
  燕清歌点了点头:“好。”
  接着便是一路无言,萧立将她完好无损的送回房,又留了玄乙在院子里,便立即带着人消失了。
  燕清歌实在忍不住,用袖子掩着打了一个哈欠。
  这一折腾都快三更天了,红柚和青兰无比煎熬的等了这么久,总算盼着燕清歌回来,两人都好一阵哭,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姑娘身后多了一个人。
  “玄乙大人是王爷派来帮我的。”燕清歌解释道。
  玄字辈四大统领虽然是暗卫,却也是在神机营里有实职的武官,燕清歌这一声大人并不唐突。
  青兰见这人正是将她吓唬得半死的那个侍卫,不由得怒目相视。
  她也想明白了,这个玄乙就是想让她乖乖进屋通报,可不管怎么说,也不用拿她的小命来开玩笑吧。好好说明来意,她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
  如此想着,青兰憋了一肚子的火。却碍于姑娘的面子,只得悄悄跺脚,把这口气咽了下去。
  不过青兰忘了,大晚上的在姑娘院子里看见一个外男,任谁都会大喊有贼,哪里还会等他说明来意。玄乙用的虽然是下下策,但也是唯一能不惊动任何人的法子。
  但青兰可不会这么想,她受了好一通惊吓,对玄乙彻底没了好印象。
  玄乙并不知道青兰心下的波动,面无表情的拱手道:“当不得郡主一声大人。”
  脸上的困意实在太过明显,燕清歌扯起嘴角笑了笑,道:“虽然时辰已经不早了,但我有些事要麻烦你连夜去办。”
  “郡主请吩咐。”
  燕清歌轻声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红柚和青兰两人听得睁大了双眼,就连玄乙毫无波澜的表面之下,都对这位明婉郡主的手段感叹了起来。
  高,实在是高!
  “在下这就去办。”眼看没多久就要天亮了,玄乙留下这句话便离开了安歌院。
  燕清歌忍不住又打了个哈欠,该安排的都已经安排,便让两个丫鬟张罗梳洗入睡了。
  ……
  这一日早晨,燕清歌罕见的晚起了半个时辰。昨夜在百里庄的那番折腾着实累着她了,直到红柚说玄乙已经回来,她才打着哈欠起身。
  接下来的每一刻,都容不得她松懈。
  梳洗完毕后,用过早膳。燕清歌带着青兰紫萝一起去了藤青院看望老夫人,丁怜卿早早已经守在了那里,而伤了手腕的燕清楣和唯唯诺诺的燕清悦也都到了老夫人床前。
  见一向请安最积极的燕清歌来得最迟,燕清楣本想讽刺她几句,却记着燕允的教导,甜甜的唤了一声:“三姐姐。”
  燕清歌点了点头,给丁怜卿行礼道:“见过大嫂。”又道:“两位妹妹早。祖母如何了?”最后这一句问的是张妈妈。
  张妈妈行礼答道:“回郡主的话,老夫人昨日夜里醒过一次,喝了药又睡下了,早晨刚用了些清粥。大夫来把过脉,说暂时只得卧床养着,等元气恢复了,或许还能下床走动走动。大夫还吩咐了,老夫人需得静养,众位姑娘一片孝心的确难得,但一切还是以老夫人身体为重,有大少奶奶在旁看着就行,日后就免了晨昏定省的请安吧。”
  “大夫说的自然是有道理的。”燕清歌点了点头,对着燕清悦和燕清楣道:“我们还是先回去吧,可不能扰了祖母养病。尤其是五妹妹,身上有伤就别出来走动了,万一又有什么不长眼睛的惊着了你,再摔一次可怎么是好?”
  燕清歌故意提起她那一日丢脸之事,燕清楣顿时恨得牙痒痒,她扭头瞪了燕清悦一眼,干巴巴的说着:“多谢三姐姐关心。”便跺脚走远了。


第九十四章 道士
  燕清歌则不急不慢的向丁怜卿告辞,还对张妈妈叮嘱道:“李妈妈既是病了,就有劳张妈妈好生照顾着,这藤青院上下都指望着张妈妈来整合整合,莫要生出什么乱子来才好。”
  “不用郡主吩咐,这也是奴婢应该做的。”张妈妈立即讨好的笑了,眼里的那一抹意味深长却没有逃过丁怜卿的眼睛。
  原来这张妈妈早就成了念念的人……
  丁怜卿一颗通透玲珑心,立即就猜到了燕清歌这么说的意图,也笑道:“李妈妈是老夫人身边的老人儿了,爱主心切,一时病了也是值得称赞的事,我也会派人去好生照顾一番,张妈妈有什么难处,只管说与我听就是。”
  有她这个执掌中馈的大少奶奶在后头撑腰,张妈妈行事会更加方便。
  燕清歌不由得心里一热。丁姐姐还是这般不遗余力的对她好。
  于是深深福了一礼,告退。
  今天已经耽误了不少时辰,燕清歌便也不打算去校场了,正巧在回安歌院的路上,被燕准派来的人叫去了正堂,说是今天二老太爷和四老太爷会来看望老夫人,让燕清歌一起过去迎一迎。
  燕家是个百年大族,极注重嫡支的正统。
  燕清歌的祖父,便是大老太爷,与二老太爷是同母兄弟,而四老太爷则是庶出。大老太爷死后,族长一位由燕准继承,二老太爷也成为了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四老太爷则与旁支的几位老太爷一同把持着族里的庶务。
  因着嫡支的族长长年在外征战,族里许多大事的决策权便落到了几位长老手中,尤其以嫡支嫡出的二老太爷为尊。
  若要把燕允逐出族谱,没有二老太爷在场可是不行的。
  燕清歌勾起一抹笑,款款迈着步子往正堂去。
  与此同时,燕家大门外头忽的热闹了起来。
  燕府的位置正处于人流来往较大的热闹之处,由于燕家数百年来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百姓们对燕家都怀有一种说不出的敬重。每逢燕家打了胜仗,便经常会有三三两两的百姓到燕家门口跪拜称谢。而燕家的家丁也从未驱赶过这些人,百姓自发的行为,拦也拦不下来,再者这也不是今时今日才开始的事,而是近百年来都有的,也不会引来上位者的忌惮。
  事情就发生在燕家热闹的大门处。
  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踱步路过燕家大门口时,忽的驻足掐指算了起来。他算卦时的神情着实算不上明朗,这便引得不少人都停了下来,投来或是好奇或是关切的目光。
  好一会儿,这个道士才放下手,径直上前对着燕家守门的家丁道:“贵府可是打算要分家?”
  多亏了丁怜卿安排人传出去的流言,不过一日的光景,不仅燕家上下知道了燕老太爷托梦说要分家的事,连外头不少人都听到了风声。
  “对,燕老太爷托梦来说要分家,不分家就会有大祸哩!”不知是谁,在人群里替家丁回答了道士的话。
  闻言,那道士立即露出焦急的神情,连连道:“不能分家不能分家!燕家时运不济,正好碰上个不大不小的劫数,撑过这段时日便可,也不会伤了燕家的根本。若是此时分家,散了燕家的气数,那才真真是大祸临头!”
  这话一出,围观的百姓都议论了起来。
  现在人人都知道燕老夫人中风了,之前听了燕家传出来的意思,是因为没有分家而引来的祸端。而这个道士竟然说不能分家。名不见经传的道士说的话,哪里能跟燕老太爷亲自托梦相比。
  只见燕家家丁怒目相对:“你这道士,竟敢质疑我们老太爷的意思!先人托梦,还能有假?”
  道士连忙打了个手势道:“无量天尊,贫道并无冒犯贵府老太爷的意思。只是方才掐指一算,发现燕家时运不济,极有可能是动了祖坟风水的缘故,敢问是否出现过挪动棺位的事情?”
  守在门口的两个家丁对视了一眼。
  的确出现过……半年前族里的三老太爷下葬,本来看好的安棺位置里有一块坚硬无比的岩石,便换了块地方。
  这件事应当只有燕家人知道才对。这道士居然能算出来。两人看向道士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慎重。
  “正是因为风水有变,才导致邪祟入侵,缠了燕老太爷的气,使得燕老太爷在托梦时做出了对燕家不利的指示。这并非是燕老太爷的意思,而是邪祟的意思啊。”
  道士说得郑重其事,而燕家家丁的神情变化也落在了众人眼里,顿时,道士的话变得可信了起来。
  悄悄听着人群中对自己有利的议论,道士心中暗暗得意,面上却更加深沉,他一甩拂尘,道:“燕家男儿保家卫国,贫道不能眼睁睁看着燕家迎来祸事,于百姓不利,于天下不利,这才斗胆道破天机,信与不信全在燕家,贫道仅言于此。告辞。”
  最后光风霁月的这一番话,让众人对他的信任度从五成变成了九成。
  立即,就有百姓劝起了燕家的家丁:“这位道长说得不无道理,不如先告诉燕大将军知道,要是燕家真的出了什么事,我们老百姓心中也不安啊!”
  “对啊对啊!”不少人都附和了起来。
  而那道士一如他来时的飘然模样,端着仙风道骨的架子缓缓踱着步子,眼看着就要离开。
  就在家丁要叫住他的时候,人群里陡然冒出一个充满怒气的声音:“你们别信那个假道士的话!他就是个骗子!前些日子他去我家说家妹命苦,克夫克子,这才搅得家妹跟李秀才的婚事都黄了,结果家妹在齐光寺算了一卦,说家妹旺夫旺子,是难得的好命相。我这才知道,这道士是收了李秀才家的十两银子,故意抹黑家妹,好让李家退婚的!今天这道士在燕家门口装神弄鬼说这一番话,指不定收了谁的银子,要让燕家分不了家,好大祸临头呢!”
  说话的正是城东临水楼的王副掌柜,不少人都认识他,也知道王家姑娘跟李家的婚事告吹的事情。
  听王副掌柜这么一说,所有人都反应过来,自己是被那个道士忽悠了!


第九十五章 二老太爷
  毁了王家姑娘的名声和婚事不说,竟然还要让燕家大祸临头,这个道士,真该狠狠揍一顿。
  可还没等义愤填膺的百姓们追上去,那道士就跟脚底抹了油似的,一溜烟儿就跑得不见了。
  而这一幕正好落在准备进府的二老太爷和四老太爷眼里。
  二老太爷是个炮仗性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的,立刻就吩咐人下去捉拿那个道士,还是四老太爷在旁边劝了好一会儿,这阵怒气方才下去了一点儿。
  此时在正堂等待着的燕准和燕清歌两人,还不知道外头发生了什么事。
  燕清歌早膳用得不多,此时就着热茶吃了两块点心,觉得肚子差不多饱了,便问燕准:“爹爹,大哥和二哥不来吗?”
  “他们今日要当差。”意思是燕准特地请了假。
  燕清歌“哦”了一声,心下了然。爹爹这是打算传授她燕家的秘传之术了。
  凡是燕家嫡长子女,都需在族长和长老的见证下,跪在祠堂前头立下血誓。
  保证会牢记燕家教导,将所学之物传承下来,并且只传与下一代的嫡长子女,不得泄露半分给除此之外的任何人,否则就会不得善终。
  看来二老太爷并不只是为了探望老夫人才过来的。
  没过多久,便有人来报说两位老太爷进府了。
  燕清歌立即跟着燕准迎了出去。
  按照身份来说,燕准是族长,不必去二门迎接两位老太爷,但他是晚辈,为表尊敬,从正堂出去迎接的礼数还是该有的。
  刚走出去没多远,就见二老太爷气冲冲的往正堂来,那健步如飞的样子,连府里的小厮都跟不上,而四老太爷则拄着拐杖落在后头。
  “二叔,四叔。”燕准不慌不忙的行礼。燕清歌也跟在后头福身叫着“二爷爷、四爷爷”。
  二老太爷见了燕准,脸上的怒色才缓了一缓,往正堂里头走去,待两位老太爷都进了正堂,燕准和燕清歌才跟进去。
  下人上了茶,二老太爷端起来喝了一大口,总算把心里的那股子火气给压了下去。
  燕准坐在下首问道:“二叔这是怎么了?”
  二老太爷黑着脸,还是四老太爷把外头的事情说了一遍。
  燕准听了,也没有什么多余的反应,显然是没放在心上,二老太爷便哼了一声:“准儿,我不是我说你,你带兵打仗是厉害,但也不能太忽视这些算计,今天这个道士,府外的人只当是谁跟燕家有仇,但你还不清楚吗,跟燕家有仇的人家谁会用这么拙劣的手段?依我看,此事十成十的,就是你那清贵弟弟搞的鬼!”
  清贵弟弟。
  燕清歌不着痕迹的笑了。这位二爷爷说话还是那么刻薄。
  燕家分明是权贵,如今的地位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偏偏权贵家里出了个要标榜自己是清流文人的燕允。
  燕准不在意,觉得自己的庶弟只要不给家里人添乱,便随他去了。但二老太爷看不习惯,他也是上过战场立过军功的人,以自己的武家出身为傲。若燕允是自己考上的功名,他也没话说。
  偏偏燕允的官位是靠着燕家的荫荣和他原配岳家的关系才谋来的,这就让二老太爷看不上了。
  再加上这么些年,燕允在官场上的动作,他一边靠着燕家的名望往上爬,一边尽力撇开燕家的武人做派,竭力往清流文人那边靠。即便燕允给自己赚来了好名声,还是瞒不过二老太爷,他吃过的盐比这些小辈吃过的米都多!
  燕允这种阳奉阴违的人,为了往上爬什么都做得出来,他怎么可能会同意分家一事!所以今天大门外的那场闹剧,二老太爷第一时间就猜到了,一定是燕允搞的鬼。
  偏偏燕准是个不想事的,二老太爷便摆出了二叔的架子,把燕准教训了一顿。
  “这个府里除了他,还会有谁不想分家?少了燕家的庇护,他那官位难不成还能像之前那般顺畅的往上升?要我说,在大哥走的时候这家就得分干净,要不是那时候世道乱了,哪里还有他燕允借着燕家往上爬的日子?”
  二老太爷反复敲打着燕准:“二叔把话撂在这里,无论如何尽快分家,出了天大的事都得分家。”
  长辈发话,燕准自然只有应下的份。
  二老太爷见燕准听话,心里的火也消了不少,四老太爷便趁这个时候把话题引到了老夫人身上,询问老夫人如今的情况。
  燕清歌上前一一答了,最后还感叹道:“祖母身子弱,最是注重养生的了,吃食从来少油少盐,竟还是中了风,可见祖父托梦所言不虚。”
  这话引得四老太爷摇头唏嘘,却让二老太爷的心思顿了一顿。
  几人又说了一会儿话,便有小厮带四老太爷去院子安置。两位老太爷会在燕家住上一晚,明日再回府。
  四老太爷走后,燕准和二老太爷便带着燕清歌去了祠堂。
  按规矩来说,女子是不得入祠堂的,但燕家嫡长女身份特殊,是以燕清歌再一次走进了祠堂。
  与上一世一样,燕清歌先在祠堂内焚香、滴血立誓,聆听族长和长老的教导,再从燕准手里接过她需要记住的第一本书——燕家特有的暗号。接下来,她的任务就是想办法把这本书啃透。
  要想掌握燕家其余的秘传之术,必须先学会破解暗号。因为其他的内容全部是用暗号写的,就藏在燕准书房的密室里。
  不过燕清歌早已将书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了,就不用像上一世那般,想尽办法防着自己的两个教养嬷嬷,半夜偷偷将书硬塞进脑子里。
  幸好,即便上一世单纯如她,也还是分得清轻重,将燕家的秘传之术守得死死的,并未叫任何人诓骗了去。即便是后来赵修齐对她所学之物起了觊觎之心,也没能从她嘴里抠出半个字来。
  “这三天你且将书背下来,三天后来书房验收。”燕准道。
  燕清歌知道,等她把暗号全部背下来,这本书就必须立即销毁,不能留下任何痕迹。于是点头应下,二老太爷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了些鼓励的话。
  从今天起,她便成为了燕家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女。


第九十六章 蹊跷
  再说燕允那边。
  今日上首突然派了成堆的差事给燕允,把他忙得团团转。他知道,燕家将要分家的消息传了出去,那些看他不爽的人立马出来蹦跶了。
  一想到燕老夫人中风前都还要摆他一道,燕允就气得牙痒痒,那药怎么没让那老太婆早点闭嘴。还有大房丁氏让人传出去的流言,他根本来不及阻拦,一天的时间就传得沸沸扬扬。他只有主动提出要分家,才能留下一个好听的名声。
  燕允回想起今天同僚对他的冷嘲热讽,眼底闪过一丝阴狠。
  分家了又如何,只要他们二房跟大房关系紧密,总归他还是能得到助力的。为了达到目的,奉承逢迎又有何不可?
  咽下自己心中那一口无法疏散的郁气,燕允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等到夜幕渐深燕允回府,听手下的人把今日之事禀报上来之后,燕允才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那个道士是怎么一回事?
  这件事看起来像是与燕家有仇的人花钱请了道士来搅和分家一事,目的是让燕家大祸临头,但真的会这么简单吗?
  有胆子与燕家结仇的人家,怎么可能会用这么拙劣的手段?还那么巧,当场就被人揭穿了。
  燕允的直觉告诉他,那个一直看他不爽的二老太爷已经把疑心指向了自己。
  究竟是谁要算计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他已经十分干脆的同意了分家一事,就算有人攀咬起来,他也根本不会畏惧。难不成,是后面还有什么他想不到的事情在等着他?
  燕允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他把自己的心腹叫进来:“你暗中去查一下那个道士,不要叫人发现。”
  心腹应声退下,燕允的眉心却久久没有散开。
  ……
  ……
  ……
  事情很快就有了进展。
  这日半夜,燕家突然热闹了起来。
  门房的小厮被人吵醒,肚子里窝了一团火,打开门一看,竟然是一个官老爷打扮的人领着一小队官兵站在外头,小厮立即一个激灵,醒过神来。
  那个官老爷十分客气的开口道:“下官乃京兆尹赵泉。有急事求见燕大将军,劳烦通传一声。”
  什么样的大事,竟要京兆尹连夜亲自来访?
  小厮可不敢耽误,立即跑去通报。
  玄乙隐在暗处,发现另一个小厮趁所有人不注意,偷偷往西苑的方向跑,便出手一个石子,把他砸晕在了路上。
  果然如郡主所说,门房有燕允的眼线。
  燕准原本已经睡下,听人通报说京兆尹有事,便立即派人将赵泉一行人请了过来。
  赵泉也是从睡梦中被人吵醒,知道这种烦躁的心情,于是第一时间上前赔罪:“惊扰燕大将军安眠了,下官实在心中有愧。”
  燕准摆手:“在军营里已经习惯了,不知道鞑子什么时候会打过来,得随时准备着才是。赵大人不必介怀。不知大人深夜来访,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说来话长,事关贵府二老爷,下官只得冒昧一回。”赵泉话音刚落,就有官兵把人带了上来。
  一个是被放在担架上的重伤男子,一个是已经没了气儿的黑衣人。
  燕准顿时皱起了眉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赵泉清了清嗓子,将事情原委道来。
  原来,夜晚官兵巡城的时候,在一间小屋附近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跟过去一看,便见那人跳进了小屋里。
  原本这么点事情,并不会让他们追上去,但那屋子里传来的救命声,却是不能忽视的。
  官兵闯进去,便见一个黑衣人正把剑从地上不停哀嚎着的男人身上抽出来。
  顿时黑衣人和官兵好一通搏斗,最终还是让黑衣人逃了出去。官兵们立即出去追捕,只留了一个人下来替地上那个挨了一剑的男人请大夫。
  那个挨了一剑的男人,正是昨日上晌在燕家门口招摇撞骗的道士。
  幸好那一剑没有要了他的小命,大夫给他止了血,上了药。那个道士便死命拽着官兵的袖子,说他要报官,要告燕家二老爷谋杀。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燕家二老爷是正经的朝廷命官,最重要的,他还是燕家人啊!
  官兵本想甩袖走人,却见自己兄弟走了过来,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这下官兵可不敢走了。
  那个逃跑的黑衣人手脚非常快,眼看就跑得不见了踪影,但没过一刻钟,便有人拎着昏迷的黑衣人交到官兵手里。
  那人正是拿着神机营令牌的玄乙。
  他冷冰冰的道:“这人是燕家二老爷身边的。叫你们大人去给燕大将军卖个人情。”
  玄乙的意思,就是夏王的意思。
  京城里大大小小的事没有能瞒过神机营的,玄乙既然把黑衣人给抓来了,这就说明他不仅清楚事情经过,还亲眼看到了他们这群官兵如何办事不利的。
  再加上他说的这句话,顿时就有聪明人听懂了话里的意思。
  这是让京兆尹悄悄把人送去燕家,交由燕大将军定夺呢。
  说得也是,燕二老爷手下的人犯下命案,若不闹出去,便是京兆尹和燕允官官相护,若是闹出去,便是燕家颜面无存。折中一下,交由燕大将军处理是最好的。
  于是有人立即禀报了京兆尹,连夜带着人就往燕家来了。
  “事情就是这样,下官无能,那黑衣人在路上醒了,发现被抓立即就咬舌自尽,没能活着带到大将军面前。但黑衣人的身形和凶器都是对得上的,有一队官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