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淬中华-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华与众不同的经济改革方案以及不时冒出来的一些新鲜名词,立时就把在场的众人吸引住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在内的所有人都禁不住纷纷议论起来,就连康有为亦皱着眉头苦苦地思索着什么……

“冯大哥!”正当冯华与谭嗣同、梁启超进行讨论之际,贺菱儿突然在后面拽了拽他的衣服。

扭过头,冯华小声问:“菱儿,干什么呀?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咱们回去再说。”

“冯大哥,你快看,西边大槐树下那个穿黑衣服的,不就是那天救我的那个年轻小伙子吗?”贺菱儿一脸兴奋地说道。

心中猛的一跳,冯华连忙转头看去。果不其然,大槐树下那个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正是自己久久不能忘怀且救了贺菱儿一命的神秘年轻女子。不知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感受到了冯华那灼热的目光,年轻女子忽的转过头来,两人的目光再次像那日在船上一般对视在了一起。不过,她仍然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转身向人群外走去。

看到救命恩人又要离开,贺菱儿不由得急了:“冯大哥,我和芳儿过去看看那位姐姐!”

贺菱儿的突然决定,打了冯华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他回答,贺菱儿已经拉着龚芳溜出了人群。没奈何,冯华只得向李九杲使了个眼色,让他叫两个侍卫跟上去进行保护。不过,与年轻女子的再次相遇,却让冯华的心中又一次掀起了滔天巨浪。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09~10章

第九章侠女人未识

冯华看似平静地在屋中来回跺着步,其实心中早已经乱成了一团,晚饭都已经吃过一段儿时间了;可贺菱儿和龚芳却还没有回来。虽说有卫士跟着保护,可强烈的责任感还是让他感到很是担心。不过,在担心之余,冯华又隐隐的对菱儿她们的归来怀有一点儿期待:那个神秘的年轻女子究竟是何身份?自己心中那些说不清楚的谜会不会随着菱儿她们的归来而一一解开?与那个年轻女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相逢偶遇,让冯华此刻也禁不住有些莫名其妙的意乱心烦……

戌时末,贺菱儿和龚芳终于在冯华和李九杲地焦灼等待中姗姗归来。暗暗松了一口气,冯华面孔一板沉声问道:“菱儿、芳儿,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现在才回来?”

自从回到异世之后,冯华比以前愈发显得沉稳了。虽然他轻易不发脾气,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地位的提升以及在义勇军中威信的日益增高,他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来。

此刻,冯华脸色一沉,让贺菱儿和龚芳都不禁感到有些心惊肉跳、噤若寒蝉。二人连忙站直了身子,眼皮儿下垂,头也不敢抬,唯唯诺诺了半天才由贺菱儿先说道:“冯大哥,对不起了!我们今天去追那位姐姐,本想拜谢完她的救命之恩就马上回来,谁知相互攀谈之下却异常的投缘,一时聊得痛快就忘记了时辰。不过,这位秋姐姐可真是一位了不得的奇女子,我长这么大除了冯大哥你以外,还真没有谁让我如此佩服。芳姐,你说是不是呀?”贺菱儿说到这儿,红扑扑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向往的表情。

“冯大哥,菱儿说的没错,这个秋姐姐能文能武、性情温和爽直,别看只比我们大两三岁,可是没有一样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龚芳也是一脸兴奋地证实着贺菱儿的说法。

“秋姐姐?”冯华心中微有所动,但却并没有往下深想,只是感到非常的惊奇:要知道,贺菱儿和龚芳这两个丫头虽然是从山沟儿里出来的,但是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俊俏的容貌以及在义勇军中受到的全方位锻炼,已经足以让她们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二人平时也是自视甚高,就连很多的男子都并不放在眼里,这个“秋姐姐”到底是何许人?竟会让她们如此佩服!

脸色稍微放晴朗了一些,冯华点点头:“嗯,算你们说的还有道理,这个秋姐姐到底是什么人呀?”

看到冯华已经不怎么生气了,贺菱儿和龚芳一下子都来了精神,两人立即一前一后地唧唧喳喳介绍起来。

“这个秋姐姐叫秋瑾,是浙江绍兴人,今次是随着他相公一齐来到京城的,目前暂时住在宣武门外的湘潭会馆里。今天,她也是听会馆中的同乡说‘抗倭英雄临榆镇总兵冯华受湖南名士谭嗣同邀请要到浏阳会馆赴会’,因此再次女伴男装偷偷溜出来观看。冯大哥,你现在可真是大大有名啊!”

“他丈夫是湖南湘潭人,前些时日刚花钱谋了一个部郎的京官。对了,他们进京的日子跟咱们还是同一天呢……”

看来贺菱儿和龚芳与秋瑾聊得确实非常投脾气,她们对秋瑾的情况了解得还是相当详细清楚。然而菱儿她们后面说的话冯华却什么都没听进去,此刻他的脑子里已经混乱成了一片,惊异、酸涩和惆怅等各种说不清的感觉不停地在脑海里盘旋回绕:这个第一次让自己感到心动的女子竟然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女英雄——“鉴湖女侠”秋瑾,又是一个让自己非常佩服的人,真是造化弄人呀!虽然秋瑾的婚姻并不幸福,将来也会离家出走,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可是眼下她毕竟已经成家了,自己难不成要……

其实最让冯华感到困扰的还不是这一点。自从知道这个年轻女子就是秋瑾,他心中就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慕的感觉,不过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每当想到令自己钟情心动的人竟是秋瑾,冯华心中就有一种亵渎女英雄的感觉,并且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大哥,你怎么了?难道这个秋瑾有什么问题?要不我去调查一下!”发现大哥有些心不在焉,而且脸色也阴晴不定,李九杲不由得出声询问道。

“啊!到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感到有些惊异,一个年轻女子竟然会如此了得,还让我们眼高于顶的菱儿和芳儿都佩服至此,真是不容易呀!”连忙收拾了一下心情,冯华掩饰性地开起了贺菱儿和龚芳的玩笑。

见冯华好像还有些不大相信,贺菱儿急忙再次补充着自己的看法:“冯大哥,我们说的都是真的,秋姐姐确实是人世间少有的一个奇女子。别看我们跟着冯大哥你明白了好多新道理,可是跟秋姐姐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子!”

贺菱儿一本正经的辨白,让冯华心中又是一阵苦涩: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当中,秋瑾的思想与见识无疑是最出色的,她绝对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唉!历史的风云究竟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眼前的这一切到底是命运对自己的捉弄,还是对自己的挑战?

五月的颐和园山清水绿,优美异常。淡蓝色的天空柔和明丽,与葱郁苍翠的万寿山、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蜿蜒幽静的后溪河以及点缀其间的楼阁亭廊,组成了一副赏心悦目的图画。

在邀月门到石舫的那条依山水走势而建的长廊里,大清国的那位老佛爷正在饶有兴趣地欣赏着枋梁上的那些彩绘图画,并不时地向随行的德龄公主等女官讲述画面上的典故、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东西虽然大家也都知道,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从没有听到过的样子和聚精会神的神态,有人还不时地为老佛爷的博闻多学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这条彩绘长廊,咸丰十年曾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之中,重修后慈禧命人从江南临摹了14000幅图画,彩绘于728米长的273间枋梁上。

看着太后兴致极高,李莲英一边小心地在前面引着路,一边轻声地向慈禧建议着:“老佛爷,今儿个没有风,咱们到佛香阁上遛遛吧!”

微微点点头,慈禧答道:“好吧!也好些日子都没到阁顶去过了,今儿个就上去散散心。”说罢,几乘软轿在一群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沿着通向山顶的114级石阶,向着佛香阁走去。

佛香阁是一个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它高四十一米,顶端同建在万寿山顶上的智慧海琉璃坊一般高,是全颐和园最高的建筑。站在佛香阁的游廊上,可以俯瞰昆明湖,遥望北京城,揽尽京师风光。

来到万寿山顶,慈禧才在德龄公主的搀扶下从软轿中走出,迈步走向佛香阁。待到得佛香阁顶,她已是浑身汗津津的,并不停地喘着粗气。轻轻地摇了摇头,慈禧叹道:“唉!确实老了。上这么一个阁子,就喘成这样,真是不服老不行呀!”

“老佛爷可不老,奴才比您还小十二岁,现在喘的不是更厉害。”李莲英的马屁功夫确实了得,他不说自己一路上跟在软轿后面屁颠屁颠地跑前跑后。

看了看太后没有不悦的表示,他又继续恭维道:“老佛爷,就凭您这身子骨儿,奴才看就是再有个三五十年也一点儿都没问题,咱们大清国还得靠老佛爷您给掌舵呢!”。

慈禧笑了,温声说道:“就你会说话,再活那么长时间还不成了老妖怪。再说如今皇上已经亲政了,还有什么事用得着我呀!”

“皇上虽然亲政了,但是到底还年轻,不如老佛爷您考虑问题全面周到。而且自从和倭奴签完和约以后,朝野上下都纷纷要求改革变法,像这样影响我大清盛衰的大事如果没有老佛爷您给把关,还不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李莲英小心地回着话。

听李莲英提到“改革变法”,慈禧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对了,昨个儿皇上还着人送来了一份儿变法方案,好像就是前些日子那个领着举子们去都察院上书的康有为写的。我看了看,你还别说这个康有为到确实有些见识,虽然其中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他对大清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却看得很清楚。看来,再守着祖宗的老规矩,一点儿都不变是不成了!”

“老佛爷英明,变法确实已是大势所趋。不过,此事毕竟事关重大,究竟该怎么变,还真得好好想想。”深明慈禧想法的李莲英乖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是呀!现在每个人都提变法自强,可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像那个康有为,如果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那大清的江山还不乱了;李鸿章要说也是个极有本事的人,可他搞了三十年的洋务,到头来还不照样输了个一败涂地。唉,变法到底该怎么变呢?”慈禧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见慈禧这会儿心情很好,又恰好提到这个问题,李莲英在一旁适时说道:“老佛爷真是睿智圣明,康有为的变法方案确实太理想化了,根本就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这两天,京城中都在盛传,那个取得辽东大捷的临榆镇总兵冯华与康有为就变法的观点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据奴才了解,冯华的想法跟老佛爷您到是很有点儿相似之处!”

“噢!冯华竟然对如何变法也有自己的设想?真没想到,他还是一个文武全才。”慈禧显然被李莲英的这番话勾起了浓厚的兴趣,稍微停顿了一下,她又接着问道:“冯华到京应该有十多天了吧!他还没见到皇上吗?”

李莲英躬了一下身子答道:“皇上这些日子身体一直不太好,还没来得及传唤冯华。”

点点头,慈禧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中,好半天她才对李莲英说道:“莲英啊!你回头给安排一下,本宫明天要见一见这个冯华。另外,你再仔细调查一下,冯华这些时日都干了些什么。”

“喳!奴才待会儿就去安排。”李莲英一面答应着,一面心中暗道:冯华,路已经给你铺好了,也总算对得起你那一份儿重礼,剩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把握了。

冯华早在来京师前,就对此行要拜会的人做了一番认真地考虑。除了翁同龢、孙毓汶等军机大臣以及各部院的长官外,李莲英也是冯华要拉关系的重点对象。虽然冯华以前最反感、最看不惯的就是请客送礼,对李莲英的印象也是坏到极点,但是为了让自己兄弟几人能在这个乱世之中生存下去、为了让义勇军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条件,他必须放弃很多固有的道德准则。

冯华非常明白,此次京师之行其实凶险异常,一招不甚就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如果能够走通备受慈禧宠爱的大太监李莲英的门路,将会非常有助于自己取得慈禧的支持与认可,最少也是不敌视。为此,他一到京师就先给与李莲英有结拜之谊的孙毓汶送了重礼,然后又通过孙毓汶送给李莲英5000两银票和二十颗上品松花江珠。

松花江珠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闻名中外,一向都是向朝廷进贡的供品,据说慈禧太后凤冠上那一百颗晶莹透亮的宝珠,就是上等松花江珠缀起来的。在冯华他们途经锦州时,贺国光交给贺菱儿的那个精致的雕花檀香木匣装的就是一匣子上品松花江珠。这匣江珠虽然不至于价值连城,但其价值在当时也是极为可观,为了怕冯华推辞,贺国光才并没有明说,只是交待贺菱儿到达京师后再转交给冯华,让他给一些重要人物送礼。由于知道李莲英非常贪财,因此冯华在5000两银票之外又加送了二十颗上品松花江珠,而这份儿重礼还真没白送,居然这么快就起到了作用。

冯华得到慈禧要见自己的消息也不由得一愣:真的是“天道无常,事与愿违”啊!此次京师之行还没见到光绪,却先受到了慈禧这个“老妖婆”的传召。慈禧究竟是何打算?自己又该采取什么对策?看来还要好好琢磨琢磨!

想到这里,冯华又抬眼看了看自己刚刚才完成的变革方策:“今日之世变,非独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皆所未有也。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海内志士莫不发愤扼腕,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窃以为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中国之变法当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旧兼学,不使偏废……”这篇借鉴自张之洞《劝学篇》的——《变法自强疏》应该可以得到慈禧的认可吧!

虽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模式在洋务派中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但真正被明确提出来却是张之洞发表于戊戌变法前的《劝学篇》。尽管它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也不具备与传统观念体系相抗衡的理论力量,可冯华知道在改革变法初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但能极大地消除保守派对变法的抵触情绪,而且亦可获得洋务派、温和派以及一部分维新人士的支持与认可。

前往颐和园的路上,马车一直都在肥沃的田地之间穿行,道路两旁的玉米地和高粱地绿油油的,让人感到了一股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可是此时冯华却根本无心观赏这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心中仍在反复地考虑着与慈禧的这次会面:如果自己的变法方案最终能够得到慈禧的支持,那么今后自己和义勇军的路都会好走许多,中国的未来也会发生更多的改变。

在两个小太监的引领下,冯华从东宫门进入了颐和园,穿过仁寿门,走过一处栽植古柏苍松,堆叠假山奇石的宽阔庭院,径直来到了仁寿殿。这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是平时皇上和太后朝会大臣、处理政务的场所。殿前的月台上,整齐而又对称地排列着象征帝王威严的铜龙、铜凤、铜缸和鼎炉。

仁寿殿富丽堂皇、宽敞明亮。远远望去大殿的中间有块高出地面一尺有余的地平床,在它上面的御案后赫然坐着一个身穿明黄色长袍、宫装打扮的女人,不用说这就是慈禧那个老妖婆了。深深吸了一口气,冯华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忽然一下子平静了下来:为了兄弟们以及义勇军的生存与发展,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要把握住此次机会……

第十章仁寿殿献策

仁寿殿上静悄悄的,除了冯华的脚步声再也听不到一点儿其他的声音,但冯华知道此刻所有的人都一定正在看着自己。未敢多作犹豫,他急忙趋步来到丹陛前,跪倒拜奏道:“临榆镇总兵冯华恭请太后圣安!”

“嗯,起来站着回话吧!本宫也早想见一见你这个抗倭英雄了。”慈禧的声音很是轻柔,而且还带着一丝亲切感。

“谢太后。”冯华恭恭敬敬地站了起来,亦第一次看清了这个控制中国几近半个世纪、被人们唾骂了百年的女人。

慈禧面色白皙红润,前额宽阔,黑黑的眼睛极有神采,高高的鼻梁以及宽厚的嘴唇给人一种坚毅的感觉。依旧乌黑的头发和保养得相当好的皮肤,一点儿都看不出来她已经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她身材娇小匀称,穿着一件绣有紫藤并用珍珠密密装点着的明黄色丝质长袍。衣襟最上面一颗钮扣上挂着一串硕大的珍珠,腰间两面还各悬着一个淡蓝色的绣花丝手帕和长黑丝流苏的香囊……

看着慈禧,冯华不由得微微有些发呆,他怎么也不能将眼前这个看起来还很年轻、慈眉善目、面带温柔笑容的宫廷贵妇与那个残酷无情、心狠手辣的老妖婆联系起来。

“冯华啊!这一次与倭奴一战真多亏了你,没有你在辽东打的那几场胜仗,灭了倭奴的一些威风,咱大清还不知道要多损失多少。本宫这一次一定要好好地封赏你。”慈禧语气极为温和地说道。

慈禧异常亲切的话语马上就让冯华回过神来,他连忙再次谢恩道:“辽东之役全赖皇上和老佛爷洪福齐天,再加上义勇军全体将士和其他各部友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方能获此大胜。冯华微末之功,被受为临榆镇总兵已经是受宠若惊了,如何还敢奢望再受封赏。”

“嗯,做臣子的不居功是应该的,但朝廷却必须赏罚分明,此次辽东大捷你之功劳实在无人可比,如不大力封赏岂不寒了全体将士和天下百姓的心。”慈禧再次认真地说道。

“谢太后恩宠,冯华今后必当尽心竭力效忠太后与皇上。”冯华边谢恩边在心中暗暗嘀咕:慈禧这个老妖婆搞的到底是何名堂?如果不是早就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就凭她眼前的这一番表现,自己还真备不住让她给蒙了。

很满意地笑了笑,慈禧忽然将话锋一转:“冯华,你留居海外多年,据你观察西洋各国的风俗政教与我大清相比孰优孰劣?”

由于对慈禧可能会问什么问题早就有所准备,冯华沉稳地回答:“回老佛爷的话,虽然欧美各国在许多地方不及我天朝大国,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西洋人造炮之精、车船之快、机器之能、楼房之高,我朝皆不如人;其重视商工、重视技术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慈禧点点头,继续说道:“冯华你对西洋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看来对如何变法也应该非常有心得。听说你前两日还把那个素负才名、狂妄自大的南海康有为给驳斥了,今天你也说给本宫听听。”

听了慈禧的问话,冯华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来临了。与康有为的那番论战可以说圆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但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而且还引起了慈禧的关注。如果自己的变法方案最终能为慈禧所接受,那义勇军甚至是今后整个中国的改革之路都会好走许多。

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冯华朗声答道:“启禀太后,关于变法冯华不敢妄言有什么心得,惟有一点儿愚见仅供太后参酌。中国自唐虞迄今,已历数千年。天地犹是也,而时则非也;天地无异也,而势则不同矣。盖今之天下中外广通,东之倭奴,南之法界,西之英属,北之俄疆,四面皆强邻,且电线铁路纵横于东西南朔,军声顷刻千里,兵革指日当前,我大清面临的乃是数千年未有的变局。如果还一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不但会因此失去民心,而且真的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然形势虽然危急异常,且非变革不足以救亡图存,但冯华亦认为变法仍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一步一步稳妥地进行。”

慈禧赞同地点了点头:“好!想法非常不错。冯华你虽然归自西洋,但变革的思路却真是难得的老成持重!此次败于倭奴后,包括本宫都明白我大清只有进行变法才能自强自救,然而真正能认识到变革艰辛的人却实在是没有多少。近三十年来,为了谋求咱们大清国的江山永固,本宫对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他们提出的学习洋务的设想亦很是支持,可是每每提出一项改革方案,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实施的效果也多不尽如人意。变法诚然乃是必须之举,可如果执行的不得法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效果。”

慈禧不急不徐说出地这番观点让冯华大感意外:以前虽然知道慈禧的思想并不守旧,也不反对变法,可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她对变法竟然还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慈禧看来并不是变法不可逾越的阻力,戊戌变法如果不是因为康有为和光绪操之过急,极大地触及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一大批守旧官僚势力的根本利益,它或许可以不失败的。百日维新表面看起来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但其根本却是一次帝后两党之间的权力之争,什么新与旧、正与邪之间不存在妥协的可能,都只不过是争权夺利的借口而已。其实很多矛盾虽然具有不可调和性,但在一定阶段内却完全可以做到尽量避免冲突,而且只要能够顺利让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坚持走下去,又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妥协的呢?

想到这里,冯华一面不露声色地拍着慈禧的马屁,一面拿出了那份儿自己苦心炮制出来的《变法自强疏》:“冯华一直以来都怀有报国的雄心大志,对如何变法自强也素来非常留心,可没想到太后您虽然远在深宫,但是对变法的这份儿见识却与末将经过反复考察、苦思冥想得出来的结果完全一致,真的是令冯华汗颜不已!太后,这份儿折子是冯华对变法的一些具体设想,本来是想等皇上病好即呈上去,现在既然蒙太后召见,就请老佛爷您先给看看。”

冯华的这几下马屁,虽然说的自己都感到有些恶心,但是却让慈禧听得很是舒服。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慈禧抬起带有指甲护套的手轻轻摆了摆:“本宫那有什么见识,只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要说具体该如何变法还要听你们的意见。”说罢,她接过小太监呈递上来的《变法自强疏》,飞快地浏览起来。

《变法自强疏》实际上是冯华以张之洞集洋务派学说观点之大成的《劝学篇》为基础,又融入了许多现代观点的综合性变法之作。全书两万多字,共分为务本篇、教育篇、经济篇、变法篇、军事篇五个大的篇章。其中《务本篇》是冯华下功夫最大的,虽然张之洞的《劝学篇》他因为特别的原因曾经看过不只一遍,可是对其中《内篇》中的关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之类的东西由于兴趣不大,实在是记得不太清楚了。没办法他只能凭着一些模糊的印象,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加上自己对中国固有文化精髓的深刻认识,拼凑了这篇“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天下有志之士何以救中国?惟务本以正人心,同心以救时弊,齐心以御外患耳。只有以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才能保中国之名教,兴中国之富强……”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务本篇》;而教育篇、经济篇、变法篇和军事篇的主要内容则与康有为、张之洞提出的意见并没有太大的出入,只是侧重点和具体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冯华的观点简而言之就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促进资本主义民办工业化、由下而上进行改革和迅速提高国防军事实力”等几方面的内容。《变法自强疏》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冯华版”的《劝学篇》。

《劝学篇》出版于1898年4月,出版后不久就被译成英、法两种文字,其中英译本还冠以《中国唯一的希望》的标题。虽然《劝学篇》中确实有一些宣扬封建糟粕的内容,在以后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也曾被骂得体无完肤,但是无可否认它所提倡的中体西用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情势。其说不但言简意赅,简便易行,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消除国人畏难苟且之心、规避守旧者的口实与梗阻,实在算得上是一篇“与时俱进”的好文章。

人们通常都认为,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维新派积极奔走、呼号的产物,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主持百日维新的光绪皇帝固然受到了维新派思想的强烈影响,起用了一批维新志士,但是他所推出的所有政策,都没有超越《劝学篇》所设定的改革范围。而作为百日维新纲领的《明定国是诏》更是综合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改革主张,毫无维新派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丝毫痕迹。《劝学篇》在刊行后,不但光绪皇帝认为其“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命令“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而且就连慈禧和顽固派也极力推崇、大加赞扬。

看到慈禧边看边皱着眉头露出思索的模样,冯华心中也有些忐忑不安:经自己改造、又提前三年发布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是不是还能受到慈禧的认同?如果不能,自己又该怎么办?

良久,慈禧才抬起头说道:“冯华,你的这篇变法方策立论极有见地,尤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更是让本宫也深有同感。不过在具体执行方面本宫还有一些疑问要同你商榷一番,如按你所说‘发展工商业不宜采取官办或官督商办等方式,应大力提倡民办、商办,而且还有什么经济结构也不合理,应加大轻工纺织业的投入’,这些观点听着是很有道理,可是改革变法是一件极复杂的事,你又如何可以保证按此实施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如果失败造成的损失可是相当大呀!”

自己的改革方案基本上获得了慈禧的认可,让冯华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躬了躬身,他胸有成竹地抛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独得”之见:“太后,凡变法都会有风险所在,这也是末将认为变法必须循序渐进的主要原因所在。对此,冯华以为可以在全国择一、二邻海近港之地划为经济特区,全面放开各种政策,对经济改革进行变革试点;与此同时各省则按自身的实际情况,由督抚稳步推行各种变革。特区的改革如能成功则可以在全国逐步推广之;如有不妥,也不会影响过巨,造成太大的损失,而且还能为今后更大范围的改革提供变法依据。”

冯华“建立特区”的新奇设想,犹如石破天惊一般震得慈禧目瞪口呆,好半晌才回过神来:“嗯!‘建立特区’好独特的设想。不过,此事本宫还要仔细想想,冯华你今日暂且回去,再把如何实施变法的具体步骤好好琢磨一下,以使其更加完备。另外,如今京城正是多事之秋,凡事都要详加考虑,切不可辜负了本宫的期望啊!”

慈禧开始的话语还非常温和,可是最后这一句却一下子严厉起来,那股子不带丝毫感情的阴冷感觉,即使是久经沙场、见惯世面的冯华亦感到心中一激灵:他奶奶的,慈禧这个老妖婆果然不简单,今后与她打交道还真是不能太大意。

连忙再次躬身拜倒,冯华恭敬万分地说道:“太后之殷切期望,实在令冯华感悚难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