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淬中华-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种“按倒葫芦起了瓢”的感觉。此前在鞍山城外,如果有充足的兵力和弹药,义勇军完全可以一口吃掉青冈联队;现在,他再一次面临着相同的情况。

理了理思路,冯华开始谈自己的看法:“青苔峪敌第五师团佐藤联队的覆灭,鞍山城外敌第三师团青冈联队的溃败和牛庄第九混成旅团的几乎全歼,已经打乱了日军三路合击田庄台的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极度不利的局面。”

看到刘坤一等人都露出一幅聚精会神、凝神倾听的样子,冯华喝了口茶水一口气说下去:“目前,在营口有宋大人、马玉崑、蒋希夷的部队两万多人,配有大炮40门。以这样的兵力如果单纯面对倭寇第二军第一师团的进攻,我觉得应该不会有大问题,但要抽调部队会攻海城,难免会有后顾之忧;在田庄台,驻有吴大人所部一万人,作为关外我军的后勤基地,还是要以严防有失为上,因此能够抽调的兵力也非常有限;在辽阳、鞍山方向,依克唐阿要时刻提防仍然停留在鞍山东面达拉河一带的日军第五师团。而海城方面,敌第三师团虽屡受重创,在海城内仍然有上万兵力。基于以上各点,我军能够参加海城攻坚战的兵力大概只有两万至两万五千左右。以此兵力去进攻据城而守的万余日军,其难度可想而知。”

略微停了一下,冯华又转过头对魏光焘和李光久说道:“况且魏大人、李大人所部和我属下的远征军大战方酣,人员及补给的损耗都非常之大,也亟需进行休整。不过,到底该何去何从还是要听钦差大人的指示。”

冯华的一番分析,说得刘坤一和在座诸人频频点头,李光久更是拍手叫好,叹服不已。

其实冯华还有说不出来的苦衷:除部队疲惫异常以及连续三仗造成义勇军伤亡800余人的严酷事实外,他们的弹药也已经所剩无几。虽然几次作战缴获了大批日军物资,但缴获的弹药只能用于缴获的枪炮,无名洞中新式武器的弹药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即使全部集中起来也根本不能够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而缺少了这些武器的支持,义勇军的战斗力也将大打折扣。

看到众人还在看着自己,冯华又接着说道:“我军保住鞍山、牛庄、营口不失,倭寇在海城的第三师团仍然是一支孤军,我们可以一边休整,一边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它的后勤补给线;还可以选一些狙击手,专门打他们的冷枪……长此以往,同样可以陷它于困境。”冯华的一套游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的战术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理论,让刘坤一、魏光焘、李光久和王英楷越听越觉得新鲜,越听越觉得佩服。

酒席宴上的气氛随着谈话的深入越发的热烈起来。交谈之间,刘坤一对冯华分析的国内外形势,列强的狼子野心,中日战争走向和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军队编制、训练、武器等事项的改革,均大为叹服。

看到钦差大人对时局的话题很感兴趣,冯华乘机阐述了对议和的看法,他说:“倭寇战也好,和也好,始终是服务于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目前,倭寇在关外已失去再战的能力;如果想从直隶登陆,面对着聂士成、徐邦道二位大人的精锐之师和罗荣光守卫的大沽炮台,又谈何容易;山东的日军如果一路打下来,其战线必将拉得很长,只要我军节节抵抗再辅以我刚才所说的麻雀战、袭扰战,卡断日军的补给线,此路倭寇终会成为一支孤军;日本国内虽然尚有后备部队,但俱是新兵缺乏训练与经验,真正要投入战争还有待时日。再说,战争已经进行了这么长时间,即使地大物博如我国都感到有些力不能支,倭寇区区弹丸小国又能好到哪去!别看他叫嚣的很凶,其实亦已是强弩之末,坚持不了多久的。我军急于求和只会助长倭寇的侵略气焰,并且让其得到喘息之机。”

看了一眼听得入神的众人,冯华接着说了下去,而且措辞更加的激烈:“妥协退让不但出卖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屈膝投降行为,而且苟安偷生的做法只会引来更多列强的窥伺。只要我大清能动员全国的力量坚持抵抗,以倭寇的国力、财力决不可能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

冯华的一番话使在座众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一时间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每个人对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都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冯华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也暗自喘了一口气,该尽的努力都尽了,一切就看天意吧!

冯华并不是一个莽撞之人,他的这番言词虽然看似激烈,但这其实是他根据各方资料,深入研究过在座诸人尤其是刘坤一的观点性格后才说出来的。他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争取到刘坤一的支持和帮助,义勇军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才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去影响和改变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否则振兴中华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刘坤一本来就有打一场持久战的念头,只是思路没有冯华这样清晰和条理分明。听了冯华的话,他先与在座的宋庆、吴大澂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点头赞叹道:“子夏所见不凡,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啊1虽然对方比自己小三、四十岁,但刘坤一此时却不禁生出了一种知己之感。

而吴大澂更是为吉林防军出了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说起吴大澂与吉林防军的渊源,那还得从1880年春天谈起。吴大澂跟随当时的吉林将军铭安办理边防,此时正值中俄关系紧张,东北边疆危机之时。吴大澂针对边防废弛,边地空虚的状况,与铭安联名奏请在吉林建立防军,并采取了自制新式火药、移民垦荒等种种防俄措施,可以说吴大澂就是吉林防军的缔造者之一。

吴大澂摸着他那两撇胡须,笑吟吟地说:“子夏年轻有为,可喜可贺!十年前,与法兰西在谅山交战,我曾奏请皇上,请准率领吉林防军三千赴滇、桂迎战。如今子夏的三千防军连战连捷,打得倭寇屁滚尿流,为我大清国扬眉吐气啊1

冯华以前只知道吴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和金石学家,并不知晓他建立吉军、加强边防,以及与沙俄会勘边界,据理争回被侵之珲春黑顶子地区和反对立约将澳门归葡萄牙管辖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听了这些往事,他不禁肃然起敬,站立起来重新施礼:“晚辈曾有幸拜读过恒轩(吴大澂的号)公的关于考释古文字、权衡度量制度的大作,实在使晚辈受益不浅,但晚辈更敬仰各位前辈的爱国之举1说着向在座几人深深一躬。几个老头嘴上谦让着,心中却不无得意。

只有吴大澂心中有些奇怪:自己的这些东西他是几时得见的?嗯,或许是在哪里看到的只言片语吧?虽然疑惑,倒也没有深究。

要知道吴大澂的几部著作,大多是他甲午战败、革职后,赋闲在家时整理成书的。来到异世后,冯华处处小心生怕不小心暴露了兄弟三人的身份,可此刻一时激动之下还是露出了一丝破绽。后来冯华反省自己的言行时,才猛然发觉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漏洞,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过后他一再告诫自己今后说话一定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得意忘形。

在座的几人都是主战派,刘坤一是更是湘系的元老,他本就对李鸿章多有不满,曾多次指责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而吴大澂在战争爆发后,也是激于义愤主动慷慨请缨,率湘军三万人赴辽抗日,所以众人才能谈得如此投机。

说起来或许让人感到奇怪,像魏光焘虽然与冯华相处的时间不长,年龄上也有差距,但却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有冯华和义勇军驻在牛庄他的心里异常踏实,现在包括李光久在内都已从心里上开始把义勇军看作自己人,并视为可以依赖的长城。

冯华对于刘坤一所说的,立即上奏皇上为自己请功之事并不十分在意。他心中高兴的是:终于看到历史开始改变了!他内心的喜悦、兴奋或多或少地反映到脸上。刘、吴等人看在眼里只以为这是年轻人新立战功,有些喜形于色的表现,他们不但没有责怪,反倒认为只要能好好加以笼络,这个冯华将来必会成为自己等人的得力臂柱。

最让刘坤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虽然统帅数万大军,此次出关也无必胜把握,初到山海关时他也曾考虑再三,始终不敢贸然把指挥部前移。如今突然冒出这么一支能征善战的吉军和有指挥才能的冯华,让他感到万幸。冯华打了胜仗,最露脸的自然是他这个钦差大臣。

他不妒忌这个年轻人的才华,自己毕竟老了,有这样的后起之秀,用他的话说:“国家幸甚!百姓幸甚!”况且以清卿(吴大澂的字)与吉军的渊源,或许能借助冯华和义勇军之力,让湘系东山再起。

看到钦差大人如此赏识冯华,作为举荐人的魏光焘和李光久自也是十分高兴,此次会面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第三十七章云起紫禁城(上)

辽东战场上一连串的胜利,让光绪皇帝这些日子心情一直特别好。当他满脸喜色、神采飞扬地走进景仁宫时,珍妃正和一帮宫女、小太监嬉闹,看到皇上驾到,众人忙不迭地赶紧行礼请安。

看到打扰了爱妃的玩儿兴,皇上倒有些过意不去:“朕要看看你们在玩什么游戏,继续吧!”

珍妃微笑着说:“臣妾已经尽兴了,这会儿臣妾要陪着皇上呆一会儿。”

虽然已被册封为恪顺皇贵妃,但珍妃到底没脱女孩儿家活泼的天性。一阵子地疯玩嬉闹,此刻的她早已是香汗淋漓、气喘吁吁,红扑扑的脸蛋益发显得光艳靓丽、娇媚动人。光绪盯着她那漆黑的星眸,开玩笑地说着:“陪着朕只呆一会儿?朕可是不干呐!朕是要在你这里过夜的呦。”说着,一把抓住珍妃的小手。

一向大方的珍妃此时既有些娇羞,又感到非常高兴,自中日开战以来,皇上可是有很长时间没这样与自己调笑了。

执着珍妃的手,二人一同进入了寝宫,珍妃也慢慢恢复了常态。她柔声询问道:“皇上,看您满脸的喜气,又遇上什么高兴的事情了?”

闻听此言,光绪喜滋滋地说道:“岂只是高兴?朕从来都没有这么快活过!告诉你,咱们在辽东牛庄又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一回可是消灭倭寇五千多人啊!”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虽然并不知道这一仗的真正意义,但珍妃亦由衷的感到高兴。

依旧兴致勃勃,光绪接着说道:“卿卿,你说这冯华当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不到旬日就三战三捷,还击毙倭寇两员大将,当年的曾国藩、左宗棠也不过如此吧?朕刚才把军机处前次关于擢升有功将士的奏折退了回去,让他们重新再议,朕这次要好好的封赏冯华!”

自甲午开战以来,军机议事从来都是争论不休。不是因为议和与抗战观点分歧,就是为了李鸿章贻误战机,给予何种处分而意见相左。为此徐用仪、孙毓汶等人还多次把状告到了老佛爷处。

此刻,军机大臣们对冯华的升迁问题亦是意见纷纭,双方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奕訢、翁同龢、李鸿藻和文廷式等人认为冯华年轻有为战功卓著,当此国家用人之时应予破格升迁;而奕匡、世铎、徐用仪、孙毓汶和刚毅则以冯华来历不明,当过土匪为由,主张低调处理。

光绪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争论不已、无尽无休的口头官司,自己亲政以来无论办什么事都没有痛快过。他虽然早就想把徐用仪、孙毓汶这些碍事的老家伙开掉,可是由于为太后所遏制,这也只能想想罢了。

徐用仪和孙毓汶都是慈禧的心腹,在“战和问题”上他们是坚决的主和。早在中日宣战前,他们就认为中日战事一起胜负难料,只会让各列强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因此始终反对宣战。当然,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慈禧太后的真正想法:太后虽然一向对洋人没有好感,但也决不愿轻易开罪他们,尤其是在自己六十寿辰之时,她更是绝对讨厌打仗。

军机议事散去后,光绪单独留下了翁同龢。由于心烦意乱他先背着手走了两圈,然后才皱着眉头说道:“师傅你说这徐用仪、孙毓汶怎么总是捣乱,冯华立了如此大功,他们竟然还主张低调处理。当此国势低迷之时,大大封赏有功之臣既能振奋我大清的国威,又能激励将士用命奋勇作战,此乃一举两得之事呀!”

说到这里,光绪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不光是徐用仪、孙毓汶,这会儿庆亲王也参合进来,朕就更不好办了;还有那刚毅,这次也跟着瞎搅和。师傅,我看干脆就不理会他们,直接起草谕旨如何?”

在军机行走多年、且老于世故的翁同龢听到皇上负气说出的这番话,虽然感同身受,但仍然慎重地说道:“皇上,此事还是不能操之过急,太后目前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臣已经向刘坤一和吴大澂详细了解了冯华的情况,此人不但才华出众识见过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而且他手中还有一支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精兵。这些年来,皇上虽然多次任命臣担任乡、会试正副考官,也物色、选拔了一些人才,但这些人大部分担任的都是御史言官、翰林编修等没有实权的职务。臣想,这个冯华如能供皇上驱使,将来必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只是此事绝不能让太后见疑,还是应先取得太后懿旨再办,方为上策。”

翁同龢自任会办军务大臣之后,因见清军腐败不堪再战,一直主张迅速编练一支采用西式训练的新军代替湘、淮等旧军。他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军事需要,还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都需要马上实行新军制度,只是因种种制肘,没有得行。翁同龢主张编练新军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他从皇上与太后的矛盾中已经隐约感觉到皇上要想真正亲裁国政,取得与太后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拥有军权,手中掌握一支精锐的军队。

甲午战争前,翁同龢因身为帝师权参机要,同当时中央不少部院衙门的负责人以及地方督抚将军、提督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常常彼此互通声气、相互援引。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父亲前大学士翁心存、兄长翁同书的故旧、门人、僚属,更多的则是他的同年、同值和同乡等。刘坤一和吴大澂就是其中的重要两人,尤其是吴大澂,他系翁同龢的江苏同乡,且同属苏州府。两人早在翁同龢就读苏州紫阳书院时就已相识,关系可以说极为密切,吴大澂遇事进京全都是下榻在翁宅。此次为了了解冯华的情况,他们两人已经通过电报联系了好几次。看到吴大澂和刘坤一对冯华都是交口称赞,而且又得知义勇军实行新式训练,拥有新式武器,翁同龢立即产生了笼络冯华,使其为皇上所用的想法。

光绪刚才说的其实也是气话,如今听了师傅的一番劝告后也知道此事至关重要,万万不能鲁莽行事。他点了点头:“就按师傅所言吧!”

送走翁同龢,光绪立即吩咐执事太监备轿去颐和园……

颐和园玉澜堂香气缥缈,慈禧太后佝偻着身子正在喷云吐雾般地抽着烟,虽然已经过完了六十大寿;但一向保养得非常好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出老态来。刚刚吸完这锅烟,执事太监来报,说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与徐用仪、孙毓汶等军机大臣求见。

慈禧放下烟枪,缓缓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奕匡、世铎、徐用仪和孙毓汶四人鱼贯而入,一字排开跪下叩头道:“恭请太后圣安!”

慈禧拉长声音说道:“起来吧,看坐!”

待四人就座后,才不紧不慢地问道:“有什么事啊?”

庆亲王奕匡向来不抢先说话,还是徐用仪抬起头回答:“老佛爷,恭亲王、翁同龢及李鸿藻等人力主对前些日子接连取得三场大捷的冯华予以重任,破格迁升,而且皇上也有此意。可是臣等觉得冯华此人虽然功劳甚大,但其来历不明,又出身不正做过土匪,只做一般升迁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将来会对我大清的江山永固留下隐患啊!”

听到这儿,慈禧没有好气儿地“哼”了一声,抢白道:“江山永固?倭寇都快要打进紫禁城了,你们说怎么个固法啊!现在不用冯华,还用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这样的废物?要不,你们也上前线给老佛爷真刀真枪地打出个样子来!”

看到慈禧发火,四个人连忙再次跪在地上叩头不已,太后不说话他们也不敢起来。过了许久,慈禧才发话:“都起来吧!”

四个人唯唯诺诺地爬起来,像四颗霜打过的茄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见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慈禧才把声音放缓和,安慰道:“行啦,都别哭丧着脸了,本宫也知道你们忠心耿耿。可冯华这个人是立了大功的,你们想想关东是我朝龙兴之地,要不是他挡住了日本人,盛京就危险了。盛京要是丢给了日本人,本宫也愧对老祖宗呀!记住了,现在是用人之际,有功者不升迁、不奖赏,岂不是杜绝了贤路,让天下人寒心?”

四个人重又俯下身子,把脑袋磕得像捣蒜似的:“太后圣明!”

慈禧摆了摆手:“坐着说话吧!”

待他们重新入座,慈禧才又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也不只是皇上有这个意思,刘坤一、长顺和吴大澂等人都有密折来京,他们皆众口一词的大力举荐冯华,这些意见如何能不加以考虑?况且辽东大捷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如今全国上下群情激愤,都把冯华看作是‘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人心所向啊!冯华这人我也派人专门调查过,他祖上确实是出海去了西洋,后来又辗转到了欧洲。他回国后因为搭救了一伙落难的土匪被奉为首领,尔后又引导这些人组织起团练走上了正路,这是引恶向善的好事啊!何况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英雄不看出身’的老话嘛1

当初冯华就考虑过:他们的身世来历如果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将来必会影响自己兄弟三人和义勇军的发展。为此,他在义勇军走上正轨之后,没少通过贺国光给吉林将军长顺和各地相关的大大小小官员送礼,不断的将他们三人的身世来历灌输过去。而这些人虽然觉得有些地方尚有疑问,但既然收了人家的重礼,自然一切都没有问题。现在,这一切的布置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挪动了一下由于久坐有些僵直的身体,慈禧继续说道:“托列祖列宗的福荫,天佑大清啊!闹长毛时出了个曾国藩,回疆作乱幸亏还有左宗棠,平捻、洋务又有李鸿章,如今倭寇入侵国家危难之时,平地里突然冒出个冯华,你们说这不是上苍佑护我大清吗?”

四个人连声称是,一起说道:“恭喜太后,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面带微笑的慈禧摆了摆手,略作沉吟后又接着说:“你们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这冯华一则年轻,二则嘛……到底是留过洋的人,不比你们这些老臣子,须有个老成持重,知根知底的人辅佐他才好。”

下边坐着的几个人都是老狐狸了,哪里还不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徐用仪抢先说道:“太后见教得是,臣等再多思考一下,考虑一个圆满的处理方案。”

慈禧刚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庆亲王有些犹豫地接口说道:“太后,按照防军、练军组建的规矩,兵将自召自选,兵部无权过问啊!”

看着这位脑筋不知道转个弯儿的王爷,慈禧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几人看着办吧!”

几个人都明白,太后的话已经点透,无需再多言,当下四人一齐叩头退出。

庆亲王等四人刚走了一小会儿,传门太监又来报,说是皇上驾到。慈禧听了一愣,忙让人通报请皇上进来。

门外传来光绪响亮的声音:“子臣叩请亲爸爸吉祥!”

慈禧不冷不热地说道:“皇上辛苦了,看坐吧!”

“谢亲爸爸!”

“皇上这个时辰过来可是有急事?”

刚坐稳了的光绪欠起身子,把一摞奏折送到慈禧面前说道:“主要是有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亲爸爸过目定夺。”

听了这话,慈禧心里很是舒服:看来他心里还是有我,遇到大事不敢自己独断做主,必要请示我才敢做。不过,她嘴上却装着很不在意的样子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呀?皇上自己决定然后报到母后这里就是了,非得皇上跑这么远的路到母后这里垂问?”

“人员的任命升迁事关国家根本,还是请亲爸爸定夺为好。况且,刚才军机议事时,徐用仪和孙毓汶提出这个取得辽东大捷的冯华来历不甚清楚,让子臣也有些犹豫。可是又想如此大功都不大力封赏,岂不让将士寒心、让天下人非议,所以此事一定要请亲爸爸给拿个主意。”

为了打消慈禧的疑心,光绪按照与翁同龢提前商量好的办法将这件事的决定权彻底交给了慈禧。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担心权力有失一直是慈禧最大的心病,此时听到光绪如此说她心里更舒坦了。

先点了点头,然后慈禧拿起几卷奏折随手翻了翻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了,赏罚分明是应该的。让军机处好好议一议,务必要人尽其才,不可让刚振奋起来的士气,再低落下去。”

“是,子臣知道了。”光绪恭敬地说道。

颐和园玉澜堂中一时间气氛异常的融洽,随后两个人谈论的一些轻松话题,让光绪和慈禧不时的发出两声轻笑,这些日子本有些冷淡的母子关系又好似恢复到了从前……

与慈禧共用过晚膳后;辰光已迟。面带着微笑光绪回到了景仁宫,珍妃赶忙奔出来迎接。看到皇上心情很好,行过礼后珍妃笑着问:“皇上,今儿个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告诉臣妾吗?”

光绪笑道:“当然可以了!卿卿,朕可有事情瞒过你吗?”

“人家知道皇上是最疼臣妾的嘛!”珍妃撒娇地说道。

二人并肩坐下后,光绪轻轻揽住珍妃的纤纤细腰,说道:“迁升冯华等人的事情,太后已经点头了。”

珍妃噘了噘小嘴道:“您是皇上,连迁升官员的事都做不了主?”

光绪解释说:“不是的,徐用仪、孙毓汶都是太后的人,在这件事情上一直作梗。本来朕是想一纸手诏就解决了,是翁师傅劝朕谨慎行事,师傅说这样的事情太后也未见得就会阻拦,何必非要硬对着干,现在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他在朕身边时常提醒,朕今后会少犯很多的错误。”

欢娱的时间总是非常短暂,光绪与珍妃卿卿我我的说了一会儿体己话,一转眼就到了他与翁同龢约定的见面时间。

看了看条案上的座钟,珍妃说道:“皇上快去毓庆宫吧,别让翁师傅久等,否则师傅会笑话皇上‘从此君王不早朝’,臣妾可担当不起!若再让太后知道,准会说我是‘狐媚偏能惑主’的!”

光绪笑道:“好啊,朕不早朝要晚朝,晚朝后我倒要看一看你这个小狐狸精是怎样惑主的?”

在毓庆宫的书房里,光绪和翁同龢为了冯华的擢升问题再次进行了细致的谋划。两个人在灯下娓娓而谈,一如往昔师徒二人在书房中的授读岁月。

听到翁同龢同自己探讨究竟将冯华任命到何处,光绪沉思了一下后说道:“师傅的意思,可是想让冯华离京师近一点儿或者能镇守一方要地?”

眼见皇上成熟多了,翁同龢心下甚是欣慰,点点头道:“皇上聪明睿智!”

“能留在直隶是最好的,不过想放到京师附近恐怕很难办到;放到辽东吧,按祖宗的规矩东北又不设总兵,这可如何是好呢?”光绪从小对师傅依赖惯了,遇到事情总想听听师傅的主意。

翁同龢早已胸有成竹:“皇上,临榆军政诸事虽划归奉天锦新营口道代管,但地属直隶,临近山海关。皇上有权根据国防、军事需要设置新的镇台,太后也没有理由反对,徐用仪等人更是没得话说。”

光绪闻言大喜:“对呀!朕就封冯华为新设置的临榆镇总兵,进可威慑辽东,退可护卫京畿。好办法,好办法呀!”

第三十八章云起紫禁城(下)

第二天清晨,在位于隆宗门五间房的军机值庐内,军机大臣们就辽东有功将士的迁升再次进行了讨论。

对刘坤一、长顺、魏光焘和李光久等人的迁升及封赏,众人很快就取得了一致意见,可对于冯华这些军机大臣们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虽然因为知道了太后的想法,徐用仪、孙毓汶等人在破格擢升冯华的问题上不再阻挠,但在冯华的具体任职上几个人的意见再一次出现了不同。

翁同龢奏道:“皇上,直隶提督叶志超现已革职逮问,遗缺可由冯华递补。”

他的话音刚刚落地,徐用仪马上跪奏道:“皇上,不可啊,此事万万不可!臣以为直隶乃拱卫京畿的重地,提督之职须由忠勇可靠之人担任,方为妥善之计。”

“冯华为国为民出生入死、血战辽东,大家都有目共睹,此等忠勇之士不可靠,谁人可靠?”翁同龢反唇相讥道。

看到翁、徐二人又要争论起来,不明就里的恭亲王奕訢虽然对徐用仪、孙毓汶三番五次阻挠对冯华的任用不满,但也觉得冯华担任直隶提督有点儿不合适。咳嗽了一声,他上前奏道:“皇上,老臣有话要讲。”

看到满脸皱纹,花白胡须的皇六叔给自己跪下,光绪皇帝忙说道:“恭王爷不必多礼,有话请讲。”

奕訢道:“冯华虽功在社稷,然毕竟任职时短,一下子即委以直隶提督的要职并不妥当。臣以为直隶提督遗缺可由聂士成递补,卫汝贵日前已被斩首菜市口,河州镇总兵遗缺可由冯华递补。”

这一番话,说得在座的大部分人都纷纷点头,觉得提议甚好。

翁同龢其实也知道由冯华出任直隶提督的可能微乎其微,之所以还提出来,一方面是抱着个能争则争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打着以进为退的算盘,希望在总兵的任命上能多掌握一点儿主动。见此情景,他再次奏道:“恭王爷所言极是,聂士成也确是直隶提督的恰当人选。但是,臣以为我朝主要衅端来自海疆、来自东北边境,将冯华的这样一支精锐之师放在陕西有点儿可惜了;况且现在辽东倭寇还需冯华之威予以震慑。”

虽然翁同龢绕个圈子反驳了自己,恭亲王倒也不以为忤,反觉得翁同龢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东北不设总兵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不能违背,一时间他也不由得沉吟起来。

奕訢心中顾虑的事情早有庆亲王奕匡和孙毓汶抢先说出:“皇上,东三省不设总兵,这是祖宗立下的规矩,万万不可违背!”

由于早已与翁同龢统一了意见,光绪闻听此言也点点头:“祖宗的规矩确实不能轻易废除,不过当此国家危难之际,有些事情也不可过于墨守成规。朕到有个想法,可以在直隶临榆加设一个新的镇台,任命冯华为总兵,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皇上圣明,此乃一举两得之法,臣以为这个提议甚妥。”光绪的话音刚落,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