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后锋-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疯,就应该知道不能与他硬拼,只要他的部队能突然出现在铁岭外围,那么,皇太极就只有“换防”。虽然数万大军的换防肯定会消耗一定的时间,让城里的官军有隙可乘,可只要抓紧时间,大部分还是会被他堵在城里地。他也不担心皇太极退到外围之后找他的麻烦,一来,皇太极即将粮尽,在没有得到足够的粮饷补充之前,招惹一支准备充分的精兵无异于自寻死路;二来,满清因为皇太极地所谓“妙计”,如今已经衰弱的厉害,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所以,在城里的官军还有战斗力的时候,八旗军不可能,也不敢冒着连续作战的危险来铁岭城下打野火;第三,在出兵铁岭地同时,小北荒的另一支军队也会向着开原以北进军。那里是满清如今的聚居地,也是皇太极最后地根基所在,自己的后路出了麻烦,给皇太极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继续留在铁岭城下转悠。
当然,这一切计划的前提就是他地军队能极为隐蔽的进至铁岭城下,在皇太极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出现在那城池的四周。
这种事情如果放在一般的情况下,自然是非常艰难的。可是别忘了,现在是冬天!冬天的原野,冬天地山地,那都是属于小北荒的战士们地。因为他们有着只属于冬天的绝对速度,也有着只属于冬天地绝对杀伤力!
……
祟祯十四年二月十六,夜!
铁城城上的大明守军突然发觉城外一片乱糟糟,好像是围在外面地清军在匆忙撤退。士兵们急忙向上峰汇报,继而,城内的高层全部惊醒。洪承畴亲自带人赶到了城墙之上,结果,他们却发现,一队黑甲黑骑的骑兵在那月光和城头火光映照的土地上正来回的奔驰。
那些黑色的战马高大神骏,甚至比清军攻城时,大家看到的皇太极等人所骑乘的战马还要高大的多。而除此之外,远处,整齐而又有如雷鸣般的踏步声也让城头的一众人等感到头皮发麻。洪承畴、邱民仰、杨国柱、王朴、王廷臣……铁岭城内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被叫到了一起,他们注视着城下黑蒙蒙的空地,就那样在森寒的夜里等了整整一夜。
十七日,清晨。
天刚蒙蒙亮。铁岭城内地守军便看到了城外那一圈圈地拒马。栅栏!里三层外三层。竟整个儿地把铁岭城给围了好几圈儿。
继而。日上三竿!
一队队黑衣黑甲地士兵排成了一个个整齐地方阵。犹如阅兵一样。一声不响地站在城下。站在那些拒马、栅栏地外围。这一站就是一个时辰!期间。在依旧有如刀割一般地寒风之中。这些方阵里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哪怕是一声咳嗽也没有。同样。也没有人哪怕只是晃动一下。之后。队伍突然解散。数万士兵倏然间变得散乱不堪。但两刻钟后。却又战鼓雷鸣!……集合!数万大军重新集合。只用了不到半刻钟!然后。又是站立。同样地一个时辰!一声不响地一个时辰!
直到正午过后。这些方阵才在号角地指挥下。踏着整齐如一地步伐。转身回营!
之后。铁岭城内外。重新陷入了寂静无声地状态。
据说。洪承畴和众总兵回到住所。一个个都呆坐着。整整一天多都没吭半声。
铁城内,军心大沮!
数万守军,在几天内只是不断地流传着一句话——“这仗,没法打!”
……
祟祯十四年三月,因满清大军撤退,铁岭又有小北荒大军合围,久战疲敝之下,祖大寿率众沿辽河回撤,意图回还锦州。然而,到达广宁之时,却又得知小北荒第三军已然占据大凌河与义州(辽东
个义州,大凌河以北),阻断了他回师之路。广宁寿坐困愁城,终于于樂祯十四年五月,接受了小北荒的劝降,率众投奔小北荒。
之后,祟祯十年六月,因为天气炎热,斩杀的战马肉不能长久放置,城内却又已经没有粮食草料,无法喂食,战马频频饿毙,期间又不断受到小北荒的招抚与劝降,士兵多有逃亡……最终,铁岭副将夏承德首先忍受不住,派人乞降。之后,七月初,夏承德与小北荒里应外合,第四军攻入铁岭。数万守军几乎不战而降,洪承畴意欲自尽,被部将所阻,遂与众人一起被俘。
而在洪承畴被俘之前,祟祯十四年三月,小北荒第二军由北方南下,奇袭满清后背。刚刚退至开原地皇太极匆忙之间无暇北顾,只能命多尔衮率军迎战。最后,多尔'虽勉强将约瑟夫等人击退,百姓牲畜却“被掳”甚多。之后,沃尔姆斯等人率领新编朝鲜军团北上,进至开原一带,与第四军一部兵马对八旗主力进行牵制。由此,皇太极对迁移百姓的控制力大为下降,百万民众纷纷南逃,并在小北荒军队的帮助下,回转辽东、辽西。因为实行了土改,朝鲜的经济得到了巨大地发展,楚钟南也可以轻松地从朝鲜调拨大批粮食农具,对南逃百姓进行安置。同时,宣传局也派出工作队,对这些受到满清伤害或者毒害的百姓进行教育宣传,使其对小北荒归心。
四月,楚钟南便率领各部军队,还有小北荒一干官员、将领进驻沈阳。
五月,楚钟南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邀请蒙古各部台吉前往沈阳见面。蒙古各台吉多有不至,楚钟南大怒,命第二军进入草原,对不合作者进行打击。尤其是对满清的铁杆盟友科尔沁部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同时,对愿意前往沈阳,并愿意与小北荒进行合作的各部台吉贵族,楚钟南又分别授予官职。许多小部落的台吉、族长、头人之类都被他授予了各级行政官地名头。使得蒙古大贵族与小贵族之间矛盾加剧。七月,武力压迫和内部分化共同进行的政策初见成效。内喀尔喀蒙古部出现大规模内乱,第二军奉楚钟南之命,迅速前往“镇压”,不久,内乱平定,内喀尔喀部被楚钟南分为几大行政区,一些原本只有百多族人的小台吉被楚钟南授予行政官职务,内喀尔喀初步成为小北荒地附庸。
八月,皇太极粮尽,又得知小北荒原本围困铁岭的主力部队已经休整完毕,正要北上。无奈之下,遂于深夜率四万八旗铁骑突出开原,向蒙古方向逃窜。但其所逃窜的方向为科尔泌部,该部首领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氏寨桑因为是满清铁杆盟友,早就被楚钟南命第二军进行过严厉的打击。寨桑早已远遁,科尔沁各部也被楚钟南强行分割,并取消了贵族封号,该部牧民也被收录入小北荒民籍之中!如今,被分配了牧场和牲畜,又受到了工作队地宣传教育的牧民已经对满清不抱任何好感,皇太极才刚刚到达科尔沁没多久,部下便在当地牧民的袭击下损失数百。皇太极大怒,有心血洗草原,却又受到了小北荒的压迫,尤其是此时追兵已近,又有坐镇内喀尔喀部的第二军由南方逼近,无奈之下,只能放弃报复,一边抢掠,一边向北逃窜。沿途之中,数万大军因为离心离德,多有逃兵。等他越过大兴安岭,逃入外喀尔喀境内之时,原本的四万大军仅剩不足两万。
祟祯十五年春节,楚钟南于沈阳建立“大明东北执政府”,辽东、辽西,东蒙古,奴尔干都司,小北荒以及朝鲜等地,除山海关至宁远一带依然还在战败而逃地吴三桂之手,其余尽皆被划入管辖区域。之后,辽东辽西被合并为辽宁省,东蒙古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奴尔干都司与原小北荒辖区被分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朝鲜被划为两部分,北为高丽省,南为三韩省。六省各设行政院主管行政,法院管理司法,检查院负责监督,各院长官均由执政府任命。楚钟南则为东北六省总执政官。
十五年二月,楚钟南下令改组全军。
小北荒各军更名为“大明东北戍卫军”,全军改编为五个军团。第一军团三万人,由沃尔姆斯任军团长,下辖三个师,为野战主力;第二军团两万人,全编骑兵,军团长约瑟夫,野战主力军团,暂时镇守东蒙古;第三军团三万人,各式大小战船千余艘,军团长李惟鸾,属于水军;第四军团四万人,为预备役军团,军团长祖大寿;第五军为守备军团,分别镇守各地以及朝鲜,人数达六万之巨,直属参谋部统筹,不设军团长。
三月,楚钟南命令第三军团带领第一军团第二师由海路南下,进兵山东登州!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两百零六章 孔有德南下
之官是一个牙人。
那什么是牙人呢?说白了,牙人就是中间人,或者中间商。旧时专用于称呼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
在西周时期,这种中介人称为质人,到了西汉就称作侩,最后唐朝以后才叫牙人。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会,称为牙行。正常的历史上,到了后世的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最兴盛的十三家。
不过,由于牙人多数狡猾,存在着侵渔百姓、欺行霸市、欺诈哄骗、钻营渔利、收取高额佣金、损害交易双方利益的行为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不鼓励牙行和牙人的发展,随着规范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数牙行和牙人被取缔或自行消亡。现代代替牙人的商业中介组织也就变成了各种交易所、信托公司、经纪人等等。
但是,与其他那些靠着其他行业进行撮合的牙人不同,王之官却是从事的另外一种活动。
他这个牙人,是真正的买卖“人口”的牙人,可是,他又不是人贩子。
事情其实是起于十几年以前。
王之官那时候只是登州码头上的一个小小的税吏。属于那种特遭人恨,又特别受巴结的一类人。不过,虽然从事的是让许多人仇恨的职业,在这乱世,王之官也只能勉强让家里人吃个半饱。
那一天,他亲眼看到几艘大船停泊到了登州码头,这些大船运来地木料、药材、皮草之类的货物,然后,又购进了茶叶、丝绸,甚至还有那种特别低级的瓷器件儿。同时,这些大船还不停的招收人手。是的,就是人手。
而几经来回,他通过收税,跟那支船队的人熟了以后,便辞去了税吏的职位,安心的给船队当起了牙人。他的任务只有一个:招人!不停地招人!尤其是青壮!
那只船队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趟,由最初的几艘大船,渐渐的发展成了几十艘大船,运走地货物和人口也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次,是孔有德叛军逃离登州水城之后的那一回。那一天,足足三千多人被一次性运走。
一开始,没人知道那些船是从哪儿来地。可现在,登州码头,乃至整个登州城的人都知道了那支船队的来历。
小北荒。
那个传说在去年把整个辽东,还有朝鲜都给占了,把屡次进犯大明的东虏鞑子给打跑了,还顺便把朝廷的十几万官军也给俘虏了,让北京的朝廷,让樂祯皇帝干瞪眼却无可奈何的小北荒。不过现在,听说人家已经改了名,是叫什么大明东北军了!王之官不明白,既然连朝廷的官军也打,连朝廷也不放在眼里,怎么又非要叫什么“大明”东北军?
不过,王之官倒是听说城里有传闻。说那楚钟南其实并不是姓楚,而是应该姓“朱”!据说这传闻是出自城里某个测字的先生,讲得是有鼻子有眼。比如:“楚”和“朱”音近,所以,楚钟南,很有可能就是朱钟南。而为什么这朱钟南会在西方归来呢?原因就更加简单了。因为他是当年逃亡南洋地建文帝的后代。当年永乐天子朱~起兵夺位,打进了南京城,皇宫失火,建文帝失踪。可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就那么烧死自己?所以,建文帝其实是在亲信的保护下逃出了南京,坐船出海去了。本来,建文帝是要在南洋积蓄实力,然后联系那些还忠于他的大臣,反攻大陆,夺回自己的大位的。可惜,永乐皇帝却是个喜欢赶尽杀绝的主儿,不仅把那些忠于建文帝的臣子杀得干干净净,还派出大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下南洋追杀建文帝本人。当时郑和率领的船队那真是非常的庞大,别说区区南洋,横扫天下也是有可能地。所以,建文帝无奈,只得西逃。可是,没想到,那郑和居然又追到了西洋!这还不算,一回两回没找到,那厮居然还接连找了六七回!
这么多的人在后面追着喊打喊杀,建文帝一个流亡天子又怎么可能躲得过?所以,只好再次转向,向北逃遁。并最终在北方定居了下来。因为路途太远,又是异国他乡,所以一直没能回来。只得在那化外之地定居,最后娶妻生子,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不过,天子终究是天子,即便是逃亡在外,也是不能堕了威风的,所以,传到朱钟南这一代,依然还有人护卫,这些人也是受到了当年保护建文帝逃跑地那些亲信的教导,又保护朱钟南回到了大明。
只是,朱钟南身上虽然流地是皇室的血脉,但毕竟是当年建文帝的后人,与如今的大明皇室是亲戚,更是仇人。所以,在进入大明之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将朱姓改为了楚姓,遂名:楚钟南!
这也是为什么小北荒虽然跟朝廷做对,却依然自号“大明东北军”的原因。
因为小北荒跟朝廷之间的你争我夺,说到底,都是老朱家的的人闹家事。所以,小北荒虽然可以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但对洪武皇帝定下的“大明”国号却是万万更改不得的。毕竟,当年的建文帝就是洪武爷亲自选定的继承人,那朱钟南也是洪武爷不知道多少代的重孙子!
传闻说的跟真事儿一样。要不是前几个月跟东北货船上的某个什么大副聊了聊,被对方取笑的体无完肤,王之官乍一听说之后,说不定还真就信了。
……
“你说那东北军连朝廷的面子都不卖,朝廷咋就这么咽得下去气?”
不管是先前的小北荒,还是如今的东北执政府或者东北六省,从来都是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可这些事情都不关登州府的老百姓什么事儿。哪怕大家伙儿都知道多年前把登莱一带,甚至还把大半个山东搅得天翻地覆,让老百姓活得水深火热的孔有德一干子人也是被小北荒地人救走的,大家依然没有对其有任何恶感。为什么?因为没有小北荒,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军,他们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活得这么“好”!
没错,登州府的大多数人现在还是吃不饱饭,大多数人也照样衣不蔽体。可是,小北荒在要人,东北六省也一直
!原本,只有一些实在是活不下去的人,为了一点儿或者几口饱饭,被王之官这样的牙人说动,坐上了那北去的船只。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传回来,大家已经知道。东北虽然一直战乱不停,可小北荒却安安稳稳,不仅如此,那里还到处都是荒地,肥的没法再肥荒地!只要到了地方,就有人分派土地、种子、农具,甚至还有耕牛,这还不算,到了小北荒,还有人教着识字,不学都不行!而他们需要做的,就只是老老实实种地,然后每年上交两成的收成。
那简直就是天堂!
而除了坐船去小北荒,去东北地人,留在登州城的,也因为东北方面每年都要在这里销售出大量的北方特产,同时购进巨量地货物,因而享受到了商旅往来的热闹。如今的登州,早早地就在当年孔有德等人的破坏之中重新发展了起来,人们也大多有活干,有事儿做,能挣点儿钱养家糊口。比起其他地方的苦日子,谁还会怪罪小北荒,怪罪东北?即便是本地的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那东虏鞑子厉害不厉害?几次杀进关来,北京城都差点儿没能守住,上回来的那多尔衮,连卢象升都打败了。就这,还不是照样被东北军的人打跑了?朝廷的十几万精锐,据说还是那最能打地洪承畴督师,也没能跑得回来。东北军这么厉害,朝廷还敢招惹?”
王之官身边是另外一个叫做杨清贵的牙人,两人同行,都是负责帮着小北荒招收人口的。两人和另外一些牙人得到消息,今晚东北方面会有船队开到登州码头,便提前带着联系好的那些准备“北漂”的人来到码头等候。长时间的交易,他们都明白东北那边的人极有时间观念,做事也快,如果来得晚了,估计着人家就不等了。那样的话,他们可又要把自己招收的人养上一个月了,那可是一大笔,而且人家东北方面还不管报销。
“咱们这个朝廷啊……”杨清贵摇摇头,把棉衣又使劲儿裹了裹,看看左右,突然又朝王之官眨了眨眼:“你说还行吗?”
“难说!卢象升卢大督师不是还在的嘛,听说皇上又重新启用了孙传庭,这两位可都厉害着呐!”王之官说道。跟小北荒交往地多,自然也难免的注意起时事来,而且,这也是小北荒地要求。因为他们也是东北那边了解中原局势的一个渠道。
“卢象升又如何?洪承畴带着十几万大军不也没能回来?孙传庭……哼,把人家关了那么久,就算放出来又有什么用?我就不信他能比得过当年地孙承宗!还有杨嗣昌吹得也挺厉害,去年不照样被张献忠奇兵打出了四川,连襄王都失陷了,最后吓得绝食而死?何况,河南还有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卢象升正被闹得焦头烂额,哪还顾得上什么东北军?”杨清贵冷笑道。
“那你说,朝廷不行了,谁能接上来?”王之官突然小心地问道。
“你说呢?”杨清贵原本想说是东北那边儿,可想了想,却又觉得不太有把握,便反口问道。
“难说啊。不过,这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两三家的事儿。”王之官轻轻叹了口气,又道:“反正,不管谁当了家,能把……呶!”用嘴朝城里呶了呶,“只要能把那位给收拾了,我就认他是好人。”
“……”杨清贵也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王之官说地是谁。登州总兵刘泽清,纯正的兵匪头子。自从此人崛起,占据了登州之后,这里的老百姓便没什么好日子过。有一回,这人的手甚至还伸向了来做生意的小北荒船队那里。结果,小北荒的十多艘商船拿大炮直接轰掉了城外的一个兵营,不足一千的水兵又把上万的登州兵堵在城里不敢冒头儿。自那以后,这码头才安宁了些。但是,也仅仅只是这里安宁点儿。登州城内依然被祸害的不浅,最后,还是一些和小北荒做过生意的商人求小北荒派人出面警告了一下刘泽清,大家才稍稍过得好了点儿。可是,毕竟小北荒的人是外来户,手再长也是有限。
“船来了!”
王之官两人没闷了没一会儿,就听有人在大声喊话。接着,众人看到远处黑乎乎的海面上,渐渐浮起了一盏盏的火光。这种情形大家都知道,那是船只越上了海平线。而数数那些闪闪的火光,足足四五十艘,能有这么大的规模的船队,也只有原先的小北荒,如今的东北军才能拿得出来。于是,王之官和杨清贵两人也顾不得叹气,赶紧招呼自己的人排好队,准备登船。
……
正好顺风,船队行进的速度很快。
不久,旗舰便首先抛锚停靠到了码头上。王之官等人没有急着把人往船上赶,而是纷纷上前排好,准备报上自己这回招收到的人数,然后按人头领钱。这也是小北荒做生意的风格,先给钱,再付货。当然,拿了钱想跑的人也是没有,只是听说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看来这回你们又发财了!”
王之官正在向负责登记的军官报上自己的成果,听到这句话,随意地抬头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了看。正瞧到有两个人并排地踩着木板从船上走下来。其中一个穿着普通的青布衫,跟平常来接收人口的小北荒负责人是一个形象,但另外一个却不同了,这人是顶盔戴甲,而且还不是小北荒水军那种只护着一些要害的甲冑,而是完完全全的钢盔钢甲!最让人心悸的是,那人的护肩上,还有一颗硕大的金星!跟小北荒打交道久了,王之官当然知道,那颗金星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少将!小北荒,不不不,东北军这回居然来了一个将军!?
想到平时自己见到过的最大的军官,也不过就只是个小小的少尉,王之官突然觉得,恐怕对方这回并不只是来接收劳力的。可不是来接收劳力的,又是来干什么的?东北六省距离山东可还远着呢!那名将军……
再仔细看了一眼火光下那名东北军的少将,王之官倏然呆住,紧接着,他居然一个踉跄,险些就这样跌倒在地。幸好,杨清贵就在后面,看到他站立不稳,急忙伸手扶住。然后,不等杨清贵开问,就见王之官颤抖着伸出手指向了那名东北军的少将:
“孔,孔有德!”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两百零七章 请您关照
有德绝对不是什么好人。
这一点,整个山东省的人都知道,尤其是接近登莱二州的,更是清楚万分。即便是事隔多年,孔有德在山东的名声虽然依旧很臭,但也很有威慑力。因为,当初孔有德率领叛军把山东,尤其是胶东一带给祸害的非常凄惨,而同样的,他所率领的叛军也一度将各路官军打得狼狈不堪。甚至于,附近的莱州城居然闭城半年之久,直到官军来援,总兵杨御蕃也不敢开城。
而现在,孔有德居然又回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整整一个师一万多人的兵力。
但是,他这一回不是来山东造反的。刚刚占领了差不多整个东北,楚钟南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口。
虽然有着满清放弃的上百万汉人,还有听到消息自朝鲜半岛回归的十多万人,再有就是小北荒这些年来接连不断的在关内招揽的二十多万人,但相比起东北六省的巨大疆域,区区百多万人又够什么用?他们连新成立的辽宁省的一小半都填不起来。至于其他省份,内蒙古和高丽、三韩这三个省倒是没有什么要人的意思,可吉林、黑龙江就几乎是千里没人烟了。两个省新任命的官员也不去任职,只是整天堵在沈阳执政府或者楚钟南的办公室门口,不要别的,就只是要人。
可楚钟南又能上哪儿去找人去?高丽和三韩两省是肯定不行的。就算能招,也只能招一小部分。这不是楚钟南民族歧视,实在是这时候的朝鲜只是初步被并入东六省的版图。虽然那些底层的小老百姓并没有什么不乐意的,可谁也不能保证全部的人都是这样不是?而且,朝鲜半岛上会说汉语地虽多,但相比起近两千万的人口,这些人依旧只是少数,楚钟南并不愿意再在吉林或者黑龙江形成一大片的非汉语地区。哪怕是宣传局和教育局正在朝鲜大力推行汉语教学,也必须等到许久之后才能见得成效。另外,东六省草创期间,南有大明王朝,内蒙古以西还有敌意浓浓的那些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即便是内蒙古境内,也还有一些残余的封建奴隶制死忠份子,北面也还有逃过了大兴安岭的皇太极……所以,一切都必须以团结稳定为主。按照后世地某句话,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于是,思来想去,还是只有打关内的主意了。
入关有好几条路。
第一条就是走山海关。可现在的山海关和宁远还在吴三桂手里,那货虽然被多铎和皇太极算计了一把,几乎全军覆没,但人家胜在逃得够快。早早地逃回宁远之后,又接收了不少铁岭城外官军地残兵败将,实力虽然稍减,但也没有损失太大。尤其是难能可贵的,这货趁着第三军出兵占领大凌河和义州的当儿,居然把锦州也给搬空了,使得麾下地人口和兵源大为增加。不过,楚钟南虽然并不在乎吴三桂的这点儿实力,但还不想在这时候就引起大明官方的过度紧张。
没错,生吞了洪承畴这一路大军,占领了几乎东北全境,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已经让大明朝廷极度愤恨和惊惧,但毕竟他还没有过山海关不是?山海关就是一条线!只要没过山海关,那一切都还好说话,相信大明朝廷那边也还可以勉强接受。因为,他只不过是顶替了当初地皇太极而已。既然大明能容忍一个女真族的外人占据东北,他身为一名汉人,对方自然更加可以容忍。只要樂祯没有那什么“宁与外敌,不与家奴”之类的王八蛋想法就好。
所以。他暂时还只能让吴三桂好好地呆在山海关里。
既然山海关现在还不好走。那就只有走另外几条了。到这里。楚钟南就得不佩服皇太极了。
古北口、喜峰口、马兰、居庸关。还有更西地地方……长城上地防线漏洞处处。而这几个口子又正好通着山西、陕西和京畿地区。这几个省份几乎就是大明最苦地地方!十多年来。饥荒。兵灾。连绵不断。十室九空。留下来地也几乎难以糊口。但这也就成全地楚钟南。刚刚俘虏地洪承畴及其所部兵马。正是来自九大边镇地精锐。那些将领也就罢了。可那些士兵却不会理会什么忠孝节义。这年头当兵。就是为了一口饱饭。之前。他们连军饷甚至都不“奢求”了。除了一些兵油子。或者有血债地。几个月地功夫。数万官军就有八成以上被东北军成功改编。有这些人带路。大明地长城防线几乎就是不设防。甚到于。留在各大边镇地官军士兵听到这些人带去地消息。竟有大多数都开始“北逃”。而除了这些。这些官军家里还有亲人地。有朋友地……东北六省一概接收。
可是。这很显然还不够用。
按执政府地计算。东六省起码能容纳千万人口。就算再差。也要三四百万。可满打满算。山西、陕西。还有京畿附近能招到东北地。顶了天能有几十万就不错了。而且这几十万还是老弱居多。那么。怎么样才能尽量地把地方填满呢?
通往关内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海路!
天津就算了。那里离北京太近,很容易让大明朝廷的官员们睡不好觉,所以,只有选登州!登州与辽东旅顺隔海相望,路程也近,坐船不到一天就到了。另外就是山东百姓生活困苦,在家乡呆不住,适合招揽。何况人都说山东大汉,一听就知道那里的人适合当兵。再者,小北荒这些年一直跟山东方面做生意,在那里也有人脉。
于是,楚钟南便下令水师加大在山东招揽人口的规模!但这件事被一军团二师师长孔有德听说之后,计划立即就发生了改变。
……
王之官和几个牙人颤颤悠悠地走在路上,看着就在几十丈远的登州城门,他的心突然加速地跳了起来。但是,回头看看身后那些似乎有些垂头丧气的几十名“货物”,再看看更远处那一望无际的黑暗,他只能壮着胆子向城门口走去。
“什么人?”
一行几十号人,刚接近城门就被城头的守军发现。立时,便有人喝问起来。
“是哪位将军在啊?小的王之官!”王之官上前几步,仰头大声喊道。此时,他感觉自己地心都快跳出腔子了。
“娘的,原来是你们这群人贩子!”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