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后锋-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轻轻地吐出了一口热气儿,看着在立即消散空中的白雾,洪承畴微微地摇了摇头。他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可远比在关内的时候要严重的多。毕竟,那时候他的敌人只是些拿着锄头木棍的乌合之众,可如今的敌人却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勇猛的两支大军。纵然自己的手下也换成了边军精锐,可是,精锐是精锐,恐怕还比不得八旗军和小北荒的各路兵马。

而且,大明边军的将帅也是出了名的骄横,这些人也不太好压服啊。

“老爷,邱民仰邱大人到了。”一个大约四十多岁,接近五十岁模样的中年人悄悄走上了这沈阳皇宫最高的阁楼,小心地在后面说道。

“邱民仰?他来做什么?”洪承畴皱眉问道。他倒是不怎么在意自己现在的位置。他的办公地点其实并不在皇宫之中,只不过是偶尔进来看看风景罢了。虽说这放到某些人眼里可能会有些犯忌,可当初陪他来的可有不少将领,辽东巡抚邱民仰也是其中之一。

“邱大人一脸喜气,说是来报喜的。”中年人躬身答道。

“报喜?”

洪承畴有些疑惑。年都过了,还有什么喜好报的?难道是朝廷那边又运粮来了?想到这里,洪承畴忍不住又是一阵郁闷。那皇太极撤了兵也就罢了,居然把辽东辽西的百姓也全都清空了。如今,两地几乎都是空的,几十里见不到一个人影,有也是

残,他就算想筹措点儿军粮也办不到。如今,大军后方运送,可刚刚经历了连年的大灾,又经历了十几年农民军暴乱的朝廷又怎么可能长时间地维持这个消耗?就算祟祯下令要优先补充他这里的粮饷,情形也依然十分紧张。现在,沈阳城里的粮食已经不够一个月的了,可后续的粮草还见不到什么影子。

“老爷,要不要他进来?”中年人又问道。

“我去迎迎吧。”叹了口气,洪承畴起身走下了阁楼。邱民仰是个有名的倔户,当年孔有德等人在山东叛乱,巡抚孙元化,余大成等人都说安抚,邱民仰却认为必须严厉镇压,否则必酿大祸。结果,后续的发展都几乎如其所预料。如今,此人被调任辽东巡抚,他可不愿意因为礼节上地原因与其结怨。而且,邱民仰也算是个有眼光的人,两人自从共事开始,在许多事上都达成了共识,洪承畴也希望这种友好的气氛能一直持续下去。要知道,先前明军在辽东之所以一再败于努尔哈赤,就很大地原因就是督抚不合。

……

“督师,快来看看,这是朝鲜那边送来的表章!”

邱民仰四十多岁,留着几缕长髯,面容清矍,人也很瘦,厚厚的棉衣挂在身上依然显得有些宽松。不过,大老远地赶过来,这位巡抚大人依然显得十分精神。看到洪承畴从楼上下来,冻得通红地双脸上立即就挂起了笑容。

“朝鲜?”

洪承畴一惊,紧走两步,从邱民仰手里接过那份文书便翻看起来。邱民仰也不管他,就那么在一边看着。

“邱大人,你相信这表章上所说的吗?”良久,洪承畴的目光从表章上收了回来,嘘了一口气,又向邱民仰问道。

“督师,您看呢?”邱民仰反问道。

这份来自朝鲜表章上的内容并不复杂,也说地非常直白。表章是由两个人共同书写的,其中一个就是先前的朝鲜国王李。在表章上,这位被楚钟南软禁在汉城的国王殿下非常谦卑地示,在自己的统治下,朝鲜百姓生活困苦,国内更是屡屡发生内乱,更有为数众多的官员士绅,为了保住自己地荣华富贵,不惜裹胁民意,逼迫他带着朝鲜投降女真人。这简直是身为国王的耻辱!如今,好不容易,满清被打退了,又重新退还了辽东辽西,朝鲜也不必于在对方地淫威下过活,可是,他这个国王却非常的不称职,也没脸再继续向大明朝廷效忠,更加没有资格继续担当大明地藩属,所以,他希望能够让出朝鲜国王的位子,请大明皇帝允准。而除了李所写地那份内容之外,还有一份则是出自小北荒之主楚钟南。在表章上,楚钟南以大明东北军总兵的身份先向祟祯皇帝问了个好,又接着向樂祯请功,表示自己在这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总算不付皇上重托,为大明驱赶侵略者立下了汗王功劳,而朝鲜却屡次投降后金,实在是不忠之极,所以,楚氏取代李氏是理所应当,他也绝对有资格担任朝鲜国王一职。并且,楚钟南还表示,如果祟祯皇帝像当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同意李成桂建立朝鲜一样,准许他在朝鲜立国,那么,他也将像李氏王朝一样,忠心耿耿地履行藩属国的职责。

而在求取国王之位的同时,楚钟南还用非常低劣的表达方法,“委婉”地表示了自己对撤向北面的满清势力的担心。他认为,皇太极绝对不会就此退却,那人只不过是想用这一招让大明疏于防范,然后率八旗军主力,将大明精锐一举消灭于辽东辽西,那时候,精锐尽丧的大明,将再也无法阻挡八旗虎狼的窥视,所以,在这个危险的时候,大明“最好”答应他的请求。因为,他楚钟南虽然是东北军总兵,能带领小北荒帮大明牵制满清。可是,他此时毕竟是身在朝鲜,名不正言不顺的,实在是不方便调兵遣将,所以,国王之位实在是不可或缺,樂祯最好答应他,还有李的“请求”!总之,通篇上下,楚钟南深刻的表现了一名粗鲁不文,得志猖狂的小人兼武夫的面孔。

“楚钟南此人不可信!”洪承畴将表章递还给邱民仰,又冷笑道。

“确实不可信。”邱民仰点了点头,“可是,此人势力庞大,又手握朝鲜。尤其是先前用了一招‘土地改革’,更是收拢了九成朝鲜百姓的心,如果不予他国王之位,我们与满清交手之时,他若是心存不满,在后面拖后腿,将大大不利于我军啊。”

“可如果就这么答应了,朝廷威严何在?日后又如何管理周边藩属各国?”洪承畴叹道。

“督师,此事还是你来拿个主意,然后以你我之名向上呈朝廷。”邱民仰知道洪承畴想听的其实就是自己的这句话,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楚钟南的意见。此人不好惹,心怀不轨,偏偏又确实有功于朝廷,头上也还顶着一个东北军总兵的帽子。虽说非常可恨地占了朝鲜,可当时的朝鲜也确实投降了后金,还派兵助后金打进了关内。再者,人家也没来抢辽东的土地,一副乖宝宝的模样……于情于理,他们都没有理由与其动手翻脸。而且,邱民仰也认为,如果真的能用一个朝鲜换取了小北荒的友谊,还有一方的安定,也未尝不可。

“也好。此事就交给我了。”洪承畴点了点头,又向邱民仰问道:“大人刚才不是说有喜事吗?喜从何来?”

“哦,其实也没什么。楚钟南派来的人送来了一些东西。”

“东西?”

“对。有火炮,火枪,刀枪剑戟,还有足足够我军用上两个月的粮草。”

“这么多?”洪承畴惊讶道。十几万大军两个月的粮草,这可不是小数目,即便是大明朝廷也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一次性送出这么多东西,难道,楚钟南真的是有意投向朝廷?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一百九十四章 洪承畴伐清

明朝廷已经烂成了什么样。纵然远隔千万里。楚钟南楚的不能再清楚。让他投靠过去。那还不如直接就投降满呢。至少。皇太极比那祟祯绝对要强的多。而且。他楚某人现如今的势力。真要是投降了满清。管他皇太极和多尔手段再强。也绝对阻止不了他进一步壮大。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前提。那是皇太极和多尔这些家伙会以大局为重。不记仇。不过。这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小北荒明明有了可以打败满清的力。又凭什么投降过去?自己当老大不好么。非要去自甘堕落的去当汉奸?

所以。楚钟南提供承畴粮草兵器。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就是:催促!

催促明军与满清尽…的开战。

洪承畴背靠大明。但他如今已经纠集了九大边镇十数万兵马。骑兵也有四万余人。虽说实力确实强大但是。楚钟南所知道的历史上。洪承畴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皇极打败了。连其自身也当了俘虏。并最终背叛了国家。转而为皇太尽忠去了。据闻。洪承畴最后奉命经略大清七省。堪称当时第一封疆大吏。军中翘楚。连后世赫赫威风的吴三桂也远远比不。并且。他还多次献计。为王朝完善了其国家机器。使其成功的一个武装强盗集团向正规的国家政权转变付出了诸多努力。

可是。这位洪老兄死后。却又被康熙乾隆等人列入了《贰臣传》不仅自己。子孙后代也尽了屈辱。

不过。不管怎么样。洪承畴本身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的松山之败。有很大的原因是洪承畴本人并没有能像在关内指挥镇压农民军一样。对麾下各军如臂指使。同时。还有来自后方瞎指挥又面对这个时代堪称是最锐的八旗铁骑。自然难免失败。

而现在却有了楚钟南。洪承畴又直接带兵进驻了辽东。那么。他与皇太极之间对决的结果不会改变呢?

楚钟南真的很想知结果。所以。他要在旁边使催促一下。而且。洪承畴所率领的这十几万人已经是大明最后的精锐。也可以说是大明在北方最后的一道防线不管洪承畴与皇太极的对决最终会是谁。楚钟南都不希望这支部队还可以回到原来的驻的因为。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做那个“渔翁”了!

……

祟祯十三年二月。大明京师一带经流言满天飞。老百姓。还有仕绅之间都纷纷传言。太极与洪承畴各自派人秘密会面。至于会面的内容。有人猜测是皇极自感力弱要求投降大明;有人猜测是洪承畴生怕步上袁祟焕的;尘。打算仗手上的大军造反。而约见皇太极。则是为了在自己出兵之时避免自己后方遭劫。所以约定皇太极共同出兵。瓜分天下……而了这直接“诽谤”洪大督师的流言之外朝廷上的官员之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些消息。比如:皇太极让出辽西。又从辽东撤兵。目的是为了诱使小北荒和大明共同进兵继而交战。好使满清从中渔利。可如今小北之主楚钟南忠于大明。先占据了辽东。之后遇到官兵又主动退却。将东交给了大。所以皇太恼羞成怒麾下八旗军已经跟洪承畴所率大军交战数次。明军战败洪承畴为了免受责罚。故而隐瞒不报。另外还有:洪承畴率领大明十数万精锐。野心膨胀。正在沈阳等的落拉拢诸多边军将帅。打算来一次辽东版的“陈桥兵变”。学赵胤演一黄袍加”……

如此类。不一而足。

虽说“谣言止于智”。可是。大明朝廷在的知这些“消息”之后。依旧人心惶惶。祟祯皇帝这回倒是坐住。只是下旨询问了一下洪承畴和邱民仰两人辽东的情形。洪邱二人自然如实相报。说明如今的辽东虽然有些形势紧张。但总体还算平静。皇太极那边也比较安宁。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而且。洪承畴还祟祯建议。认为大明虽然兵多将广但分驻各的。不能统一行动。分则力弱。所以。对付皇太极必须持重。主张慢慢进兵。不可再犯先的错误。祟祯将他的表章在朝堂上展示。并深以为然。

可是。虽然一时获的了祟祯的信任。可朝廷对于统兵大将不信任是历来就有的传统。虽然祟祯极力装出镇定的模样。最后却还是不的不按照朝中官员的提议。将与洪承畴齐名的另一员大将卢象升提调京师。而与此同时。大明皇宫里也开始流传了另一则谣言:满清皇太极其实早就为先前的举动到后悔了。只是。因为洪承畴的实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八旗军。所以才不敢妄动。故而只是拼命的派人向蒙古等的纠集人马。打算先整备人马。待到实力足够了。再重新南|与明军交战;而洪承畴也早就看出了对方的心思。也有意趁对方实力未济之时出兵。可是

督师大人却担心己灭掉皇太和八旗军之后。功|最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为了命。才迟迟不出兵。有意养贼自重!

一拨一拨接一拨…

必须承认。在许多时候。谣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当昏聩者占据了重要位置的时候。言的力量更是非同小可。祟祯虽然对大明的局势无能为力。也不能是昏聩者。不过。他的手下有许多昏聩兼混帐的官员。而且。祟祯自己也是一个耳根子软的家。

所以。在谣言流传一个多月之后。祟祯十三年四月。兵部尚书陈新甲在说服了祟祯之后。提出速战速决的方针。坚持要求洪承畴立即起兵攻打满清并提出'四道夹攻的建议。洪承畴不愿。位陈尚书派遣张若麒前往辽东游。同时亲自写信催促洪承畴出兵。但是。洪承畴此时却也探知了一:…消息。原来。太极强行将辽东辽西百姓迁往北方。虽然提供了粮食但满清本就在闹粮荒。粮食自然不足。所以。被强行迁走的一百多万人百姓已经些不稳的迹象。许多人开始南逃。甚至反抗。如今。皇太极正拼命的稳定局势但因为他还要分出大批兵力提防明军。以已经隐隐的有镇压不住的迹象。于是。洪承畴决定再等一段时间。等到满清内部真的乱起来之后。再乘机进兵。所以。他拒绝了陈新甲的建议。

然而。事情总是那样的让人难以预料。

去年。张献忠受熊文灿招抚。降谷城。可是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张献忠在谷城粮征税扩兵。向熊文灿“要挟无厌”。谷城知县阮之觉张献必然再反。并将自己的预测告诉了熊文灿。但熊文灿不相信。阮之无奈又奏闻朝廷。也没有获回复。然而。熊文灿。还有朝廷的那些大臣们却没有到阮之的预测居然成真了。祟祯十三年五月。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

农民军杀谷城知县阮之。火焚官署。挥军攻房县。而张献忠再次起兵之后不久。率起义军九营兵马受降于房县的“曹操”罗汝才也紧接着复起。两人合兵攻克房县。杀县令郝景春又连下西保康的。不久均州等的原本降明的农民军也相继再反。农民军声势再次大振。

大明朝廷知消息大为惊恐。命平贼将军左良玉率军追击张献忠。然而。左良玉进入房县之后没多。便被张献设伏围困。左军远道奔袭。粮草不足。锋罗被俘。左良玉大败而逃。军符印信尽失。士卒死伤逾万。

祟祯的知左良玉兵败的消息。大怒。下令首辅杨嗣昌督兵再战。杨|昌初到军中。便将原先主张招抚的熊文灿逮捕。不久。熊文灿被斩!杨|昌率兵进剿张献忠。张献忠屡战屡败。但总能迅速恢复元气。不过。看到前有大军阻隔。张献忠也只有转道进川。一路上。张献忠的势力愈发强大。进入四|之后。连续攻下大昌开县。北攻剑州。将入汉中。又攻绵州州。至开县。杨嗣昌知消息。率军进至重庆。招贺人龙左良玉等人来援。但两人然奉令。却始终不至。

而就在“八大王”张献忠横行四川的时候。先前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大败的“闯王”李自成的到天下再次大乱的消息。也从山中走了出来。并轻骑进入河南。在河南重新竖起了自己的大旗。没多久。便又拉起了一支新的闯军。同时。李自成还招揽了原大明尚书李精白之子李信。的到了举人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投靠。起兵过程中。李自成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李信改名李岩。编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并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闯军军纪肃然。迅速发展壮大。

起义军复起。刚刚出现的和平曙光又刹时熄灭。大明朝廷才刚有焦头烂额之感。蒲州府却又出现了大饥荒。全府上下。草木尽被吃光。官府在城门外掘坑埋饿死者。刚埋完。饥饿至极的饥民们就争相扒开土坑。到坑内割食死尸之肉。甚至还有父子夫妇相食。而蒲州大灾还没过。山东'州又起蝗灾。百树无叶。赤的千里。百姓掘草根剥树皮。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人多自竖草标求售。

……

接连不断的灾荒起义终于让祟祯失去了等下去的耐心。为了能尽早的从辽东抽兵南下镇压义军。这位可怜的皇帝陛下下令洪承畴听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早日解决虎视眈眈的满清。然后率兵南归。

无奈之下。洪承畴好尽起大军。进伐清!

第二卷 东北三国志 第一百九十五章 僵持

祯十三年十月,天气初寒。

洪承畴与辽东巡抚邱民仰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计策,兵分四路,一路由洪承畴亲自率领,出兵六万,自沈阳出,进驻铁岭,兵窥皇太极所在之地开原。同时,另一路兵马由大凌河出,由总兵祖大寿率领两万人马,向北进入内喀尔喀一带,意图直捣皇太极侧后;第三路兵马则由吴三桂统领,人数三万,沿辽河西岸北进,与洪承畴本部成并行之势;第四路两万兵马则由玉田总兵曹变蛟统率,经抚顺,过尚间崖,自东南方向进逼开原。四路兵马共十三万,其中马兵四万。然而,出于谨慎,洪承畴虽然受到了樂祯和陈新甲的双重催促,却依然下令各路兵马徐徐而进,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

不过,洪承畴虽然小心,但他的这一进兵方式却还是让许多人吃惊无比。因为,他的进兵方式,简直就跟当初萨尔浒之战时,明军的进军方法如出一辙。四路齐出,兵力分散,却要去面对全部退出了城池,在平原上虎视眈眈的八旗铁骑。要知道,现今的满清,也就是原先的后金军队在军事上的连连胜利的历史经验就是:其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其二,挥平原作战的优势,与敌人进行野战争锋;其三,挥聪明才智,里应外合。相反,明朝在军事上连连失败的历史教训就是:其一,不会使用“凭坚城,用大炮”的战略优势;其二,分散兵力;其三,弃能任庸。

洪承畴在这个时候确实不能采用“坚城利炮”的方法,因为樂祯和陈新甲都在后面逼着他前进;也不能算是弃能任庸,这一战,除了他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麾下九大总兵个个都是边镇出身,能征善战;可是……他分了兵。

正在开原的皇太极深知八旗军不善守城,本就决定野战求胜,看到洪承畴地这一进兵方式之后,立时大喜。立即命令刚刚获释的豫亲王多铎率领一万骑兵为先锋,前往尚间崖阻挡曹变蛟部,自己则与多尔衮亲率好不容易重新纠集起来的满清八旗与蒙古兵主力,总计五万人马,前往迎击洪承畴。希望能以迎头痛击之势,先一举将洪承畴击溃,彻底打破明军的信心,再回转兵马,将祖大寿和吴三桂各个击破。然后,与多铎两路夹击,将实力最弱地曹变蛟部消灭。可以说,凭借着八旗军的强悍战力,以及骑兵的速度,皇太极的计划有着很大的成功希望。

然而,皇太极没有想到,洪承畴的主力根本就是“银样蜡枪头”,在得知八旗主力已出开原,并且与其前哨接战之后,这支部队居然立即退缩回了铁岭,速度之快,根本一点儿都不像是一只由数万人组成的军队,反而好像是一支只有几千人地小股。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进击开原的主力,根本就是洪承畴所摆出来的诱饵,这位新任的蓟辽督师深知此战事关重大,压根儿就没打算跟皇太极野战,只不过是派了宣府总兵杨国柱带领一部兵马冒充主力,引诱八旗主力前往铁岭,预备以坚城消耗八旗兵力。在铁岭,楚钟南所奉送的各式火器,还有关宁一带的火器几乎已经全部集中了起来。坚城利炮,正磨刀霍霍!

皇太极带兵追击而至,稍一进攻,便已经知道铁岭城高墙深,绝对胜过当年的大凌河,甚至还要胜过当年的袁樂焕所防守的宁远。由此,他也知道洪承畴肯定提前部署好了防务,强行进攻必然会损失惨重,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了进攻,打算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可是,此时地情况对八旗军极为不利,祖大寿部正由内喀尔喀侧插而来,吴三桂也正沿辽河北进,即将到达铁岭附近,那时,祖大寿、吴三桂也可与洪承畴里应外合,将近十万兵马的合围,纵然八旗军精锐无双,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损失。而同样的,如果此时撤兵,也已经迟了。所谓进兵容易撤兵难,如果他这时撤兵,洪承畴必然会在后面紧紧咬住他的尾巴,让他难以迅速撤退。再,为了这一次的决战,皇太极仅留下了少数部队对北迁的那些汉人百姓进行镇压。要知道,当初强行将这些百姓迁移到北方,八旗军烧杀抢掠,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早就已经严重地激化了满汉矛盾。

如今,开原以北的一百多万汉人随时都有可能生暴乱,他如果北撤,极有可能会陷入困局,再被洪承畴在后面咬住,十有**会是一场大败。

眼见着自己将会陷入明军的反包围之中,皇太极与多尔衮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冒险分兵。皇太极继续率领主力围困铁岭,多尔衮则率领两白旗兵马继续南下,先是在抚顺、沈阳一带绕过,吸引了东南方向的曹变蛟部地注意力,尔后,穿过已经几乎见不到什么人烟的辽东、辽西,做出了不顾一切东进,打算再次绕过长城,打进关内的态势。

但是,一步错,步步错。

皇太极撤出辽东辽西。原因是他所建立地大清虽然拥有强悍地武力。但人口基数与经济实力都极为薄弱。之所以撤退。其目地是为了避免被小北荒楚钟南以蚕食地方式消耗掉大清本就不多地实力。避免国家经济被这连续不断地生磨硬泡而陷入崩溃。在大清实力大损之前。以大片地土地为饵。引诱小北荒与明军一战。自己却在北方休养生息。等着做那渔翁;而如果无法达到最理想地结果。也可以将小北荒主力从那一条大河。或一条条山脉地后面引出来。便于八旗军动反击。可以说。皇太极地计划也不能算是错着。但是。他却错误地估计了楚钟南等人地清醒度。在皇太极看来。大片地无主领地就在眼前。不管是谁都会不顾一切地将其收入囊中。而事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至少。关宁诸将。即便是祖大寿等优秀将领也没能挡得住这巨大地诱饵。甚至连大明朝廷也中了他地招。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楚钟南根本就不在乎辽东。事实上。早就越过了满清。而把目光投向了关内地小北荒。对明军地存在根本就是洞若观火。

而除了撤退所带来地战略影响之外。皇太极也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他这时已经无法做到“里应外

。尤其是张家口八大商家被灭。他失去了得到关内渠道。打进关内。进逼北京。如果放到以前或许还能起到一定地牵制作用。迫使胆小地大明朝廷四处调兵支援京师。可是。此时此刻。(奇*书*网。整*理*提*供)京师外围却还有着一员名将驻守。卢象升地存在。使得樂祯底气颇足。根本无惧于多尔衮叩关地姿态。使得多尔衮根本无法迫使四路明军中地任何一路后退。

……

祟祯十三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军进至三岔堡。大军与铁岭遥遥相望。多尔一度打进喜峰口。却无法调动明军。又受到了卢象升地全力抵抗。无奈之下。退回关外。不过。多尔并未就此回去找皇太极。而是绕道蒙古。从后方追上了祖大寿部。祖大寿此时距离铁岭已经仅有不到两日路程。但面对来自后路地威胁。也只有将兵力聚集起来迎敌。之后。两军交战数日。多尔所部长途跋涉。但八旗军战斗力却依旧胜过明军。祖大寿部虽全力抵抗。却依旧无法嬴得野战。反被多尔接连战胜了数次。祖大寿生怕被多尔衮在背后追击。不敢向铁岭方向退却。只得冒险设立阵地。建寨自守。而此时。东南方向地曹变蛟部也被多铎打败。带领残余地不足一万兵马向西撤退。与吴三桂汇合于三岔堡。多铎率军紧随曹变蛟之后。驻兵于三岔堡外。威赫吴曹二人。

战事进入十二月。明清两军陷入僵持。两军也呈现出了一种奇怪地对峙局面。皇太极依仗着八旗军强大地野战能力。兵围铁岭。洪承畴与麾下六万余兵马被困城中。而包围了铁岭地皇太极外围却又有着祖大寿和吴三桂、曹变蛟三部将近七万兵马。可是。同样地。祖大寿、吴三桂、曹变蛟三人外围。又有着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地将近两万人马。

**************************************************************

“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叠叠呀!”

战场就以辽东北部,距离楚钟南所在的朝鲜颇为遥远。但是,战场上地消息却通过快马,不住地向小北荒军委驻地呈报。面对明清两军如此怪异的态势,小北荒兼朝鲜最高执政官的楚某人也只有无聊地出一声感叹。

“洪承畴的计划原本是没错的。只要祖大寿和吴三桂能及时赶到,将近十一万人马内外夹击,就算皇太极再强,也只有夹着尾巴逃的份儿。可惜啊,多尔和多铎这两兄弟坏了他的事儿。”沃尔姆斯在一边摇头说道。战略计划其实并不需要多么复杂,越复杂反倒越难执行。洪承畴用四路齐出,兵力分散的方法将皇太极从开原一带引了出来,既避免了明军长途行军的苦恼,也使得战事可以在自己预定的区域内进行。这一招虽然行使起来很有些危险,却同样非常精彩。只是可惜,计划最后却还是出了那么一点儿差错。

“边军地战斗力虽然在整个大明数一数二,可惜,终究比不上八旗军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强悍啊。”孔有德抚着额头叹道:“皇太极早先被咱们磨去了那么多人马,如今的这六万兵力好不容易才集结起来,却硬生生地拖住了两倍还多的明军。这是差在根子上。”

“吴三桂、曹变蛟所面对的不过是多铎不足一万人马,却死守三岔堡不出,我看他们明显是想保存实力。”尚可喜叫道。

“那祖大寿呢?三万人马,面对多尔衮疲惫之师,不照样是不敢动弹分毫?他还是威震辽东十数年地名将呢。”刘黑子反问道。

“据我们的消息,铁岭内部足有马兵两万。这是洪承畴原本预备着内外夹击皇太极地时候准备用来追击八旗败军和牵制皇太极撤退的。可惜,这些人现在被困在铁岭城内。否则,有马兵相助,祖大寿他们也就不会困于多尔衮兄弟手里那区区两万骑兵了。”黑衫青年说道。

'|Qī|'“这些东西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不信祖大寿那些人会真地被不到一万骑兵困住。别忘了,他们的兵力可是足足有多尔兄弟地三四倍。”耿仲明沉吟道。

'+shū+'“别忘了还有一个皇太极。他虽然被围在里面,可是,他的四万兵马全都是骑兵。

'|ωǎng|'虽然表面上是被祖大寿和吴三桂围在了那里,可这个包围圈并不严密,而且只有两面,他完全可以调派出一部分,配合多尔衮和多铎夹击外围的明军,也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才对。”沃尔姆斯又道。

“你们这些人真是让人觉得无聊。按我的意思,既然他们已经打到了这个地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