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彻扫了一眼跪了满殿的诸侯公侯以及宗室弟子,没当皇帝之前,他根本想不到都是一姓的宗室诸侯中有着这么多肮脏和危险的事情。

他在翻阅了太常司的绝密记录后,心里阵阵绞痛。

乱伦,霸占民田,诬陷官员,这一桩桩的肮脏事情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在诸侯公侯中,没有沾上这些时期的少之又少。

这些还不止,他父亲留下的秘密竹简中显示,至少有七名诸侯存在着私自招募兵员,私自建造攻城器械,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淮南王刘安,根据潜伏在刘安身边的人报告,这位刘彻一直以来十分尊敬甚至敬重的长辈,在他的淮南国私自招募了超出高祖皇帝规定的一半兵力,其战斗兵力总计达到了十万余,对大汉构成了严重威胁,可以说,淮南王刘安的强大军队已经构成了对大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若不是他父皇早有准备,先一步完全的控制了淮南王军队大部分军官,若不是现在杀了他,会令其余诸侯不满,若不是看在同宗的份上,若不是李云直接劝戒他,请求他不要内耗,那么他现在就会令羽林军将这位看起来和善睿智的诸侯拖出去砍了。

可是他不能,除了上面这些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是天子。他要掌管四海之内,更要击败匈奴,一雪大汉帝国自高皇帝以来的奇耻大辱,所以他必须忍耐,必须蛰伏,因为他现在登基还不到半月,人心不稳,帝国的真正权利尚未完全掌握,所以现在过分的刺激诸侯的神经,是不可取的。

若你不能主动点交出军权,自己去做个安乐王。那么我的叔叔,你可不能怪我!刘彻脸色不变的想道,其实心中杀机早起。

“诸位爱卿,有事请奏,无事退朝!”刘彻开口了。同时也在暗中看着准南王的表现,这是他答应李云的,给淮南王的最后一个机会。倘若他不能抓住,那么不出三年,刘彻便会处理了他。

刘彻不是孝景皇帝,更不是孝文皇帝,对于淮南王,他并没他的父亲和爷爷那种情节,那种负疚感,唯一的感情便是刘彻小时候被来长安的准南王抱在怀里的时候,那时候刘彻还不是太子。所以淮南王很喜欢他,经常带刘彻到未央宫的御花园玩耍,那时候的淮南王是一名叔叔,是一名和善的长者,更是一名慈祥的智者。

淮南王刘安,嘴巴动了动,最终还是屈服了,他上前奏道:“臣淮南王刘安有奏!”

刘彻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他终于放心下来了,看来一场风波在它未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刘彻到底对淮南王还有一丝感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淮南王刘安是少数可以直接陪伴太皇太后的诸侯,要动他,就必须先过了太皇太后那一关。

“准奏!”刘彻点点头,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淮南王见了,心中最后一丝侥幸终于溃散,心道:“罢了,罢了,孝文皇帝死了,孝景皇帝对我一家也不薄,现在看样子,新的天子也不想赶尽杀绝,父王,不是儿子不努力,而是他们没有给儿子机会!”

刘安收起心中绝望的感情,奏道:“臣淮南王刘安,蒙孝文皇帝不弃,念在同宗,赏臣以一国之尊,数十年来,臣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忘却孝文皇帝之恩,今吾皇登基,而臣年老力衰,无法再掌一国之生死,图百姓之安乐,而臣膝下双子皆陨,世孙年幼,所以臣惶恐,请陛下助臣之治,下派官员,以治臣国,谴天兵,以安臣民!”

刘安的话有如一颗重镑炸弹在诸侯间响起,衡山王甚至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将眼睛看过去,只见刘安双目无神和他两眼相对,衡山王刘赐是刘安的弟弟,两人密谋了几十年,那里不知道兄长的情况,他见了两腿一软,知道若不赶快交出权利,那么他势必将死的很惨,忙急急出列奏道:“臣衡山王刘赐附奏,岂请陛下许之!”

刘彻很高兴,在经过几次礼节性的推脱后,刘彻假做被逼无奈只能同意这两位长辈诚恳的请求,同意派官员和军队去接受这两个诸侯的治下,同时同意了淮南王其余的请求,包括同意立他的爱孙刘旬为世孙,同时从国库中拿出大量钱财赏赐刘安兄弟。

李云在后面见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对于刘彻来说,他没有将一个隐患消灭的无声无息,而对于刘安来说,他保全了他一家大小的性命,更得以安享晚年,最重要的是,他不再需要日日担心,更不再需要处心积虑的谋划各项事宜。

卷五 牧守辽东 

第三节 高句丽

高句丽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游牧民族,它的起源众说分坛,历史学家们各自持着不同的看法。但在大汉的传统看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但是不同的看法也依然存在,也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扶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些便是李云所知道的东西,对于后世某棒子国叫嚣的所谓祖先,曾在网络上参与过辩论的李云很清楚,大量的事实以及科学考古研究证明,真实的古高句丽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彻底的完全的融入了汉民族,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这一点毋庸置疑!

至于棒子所说之高句丽,其实压根也不是真正的高句丽民族,唐代高丽王国是辽东汉人叛徒所建立的,而且也并不叫高句丽。而是叫高丽。对于棒子们地YY,李云只能说,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而李云在翻阅了大汉国历代辽东,辽西郡守关于对高句丽民族的研究和报告后,他再也不想也不需要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动武了。

原因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他动用武力,只需要大汉天子的一旨诏书。这个一直以来居住在辽东附近的民族以及他的数万铁骑就将成为他李云的力量。

按照历代郡守详细的报告,高句丽这个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受到了来自他北方的强力民族扶余的打击。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漫长的长白山和广阔的草原上,这两个民族已经撕杀了数个世纪,双方的战争已经达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而靠近大汉辽东和乐浪郡的高句丽人。却偏偏的和所有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被周天子驱逐的罪民,现在周王朝倒台了,因此他们在大汉成立之初就一直不懈的努力着向辽东当地大汉官员表达了强烈的要求回归中原的决心,他们认为几百年过去了,他们祖先的罪责已经成为过去,因此大汉应该按照五服体系中侯服的待遇将他们接回中原。

但是此事在被当地郡守直接上报给大汉天子后,出于避免刺激强大的匈奴。以及另一个游牧民族扶余的考虑,历代天子只好按下不发,却悄悄命令辽东和乐浪郡官员好好对待这个心向大汉的民族。按照天子的指示,大汉国边境的驻军对于这个民族十分友好,多次开放边关允许他们进入城市中躲避严寒,并在灾荒年月多次接济这个民族。

这样一来高句丽的历代单于更加心向大汉,这些年下来,在乐浪和辽东两郡内甚至遗留了大量不愿意回到草原的高句丽人。

在竹简中蹲了几天,彻底的弄清楚了高句丽是友非敌这个事实后,李云兴奋的直接冲进刘彻的寝宫,对刘彻挥舞着手中的竹简奏道:“陛下。臣还有一个条件,请陛下务必答应,只要陛下答应,那么朝鲜指日可平!”

刘彻不敢想象地看着完全没了以往冷静的李云如同一个拣到最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般,心里偷偷的笑了,若不是他现在已经是九五之尊,大汉的天子,恐怕他早就跑上去抢了李云手中的竹简了。

刘彻停下正在构思新赋的笔,对李云笑道:“卿何事如此高兴,快快说与朕听,朕听了后再做答复!”

李云将事情完完整整的说出来,最后奏道:“臣恳请陛下下旨,安抚此心系大汉之族,这样即可昭显吾皇仁德,四海归心之势,又可不费吹灰之力,凭空得到数万精锐,此于大汉百利而无一害之举!”

刘彻听了,脸上喜孜孜的,扔下手中的笔道:“此诚天助大汉!”

随即奋笔写下了一道诏书,交与李云,着他前往高句丽族中宣读,这道诏书中,刘彻先是大大的赞扬了高句丽不忘祖先的优良品德,接着封高句丽王为护辽东将军,品秩五千石,这便相当于一名御史大夫的品秩,更封高句丽王为辽东侯,世袭罔递,若不是高祖皇帝遗训,非刘姓不得封王,恐怕刘彻就直接赏下一个辽东王了。

但是在诏书的最后,刘彻暗示说,假如高句丽一族表现的好的话,那么刘彻并不吝啬赐其王为刘姓,这就意味着高句丽的王极有可能成为大汉历史上高祖皇帝灭英布后第一个非宗室弟子而为诸侯的人。

李云得了诏书,自然信心满怀,此去辽东之行,成功已经在握。

而刘彻更加高兴,他认为他登基不到一个月,就将有一个蛮荒之族归附,这对于刘彻越来越尖锐的侵略心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鼓励。

君臣二人四目相对,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亲密无间,如兄弟般的时候。

…………

四日后,李云带着卫青,李敢以及公孙鳌在数百名精心挑选的禁卫军士兵的保护下,踏上了奔赴辽东上任的道路。

在这之前,临邛的一切事务他都已经交托给杨谋管理,嘱咐他在明年开春的时候至少为李云的辽东建设准备好人力和物资,当然清单得李云到了辽东实地考察后才可列出。

另一方面,自然是商会的问题,这次李云上任辽东郡守,由于毗邻高句丽,所以李云令商人们准备好各种货物,其中包括玻璃等贵重物品,随他去辽东,用这些大汉普通的货物,交换大量大汉国紧缺的牛,马,羊等牲畜。

因此在禁卫军的后面,跟上了几十家大商号的运输队,大大小小的牛车,马车上堆满了丝绸,布匹,铁器以及盐等草原上难得一见的东西。

李云已经铁了心要在草原上赚大钱,而商会的商人们也乐的在军队的保护下经商,若是这次成功的赚到了大钱,他们甚至已经决定出钱向李云雇佣一支军队护送。

而事实上李云早已计划好了组织一支保镖队,专门用来护送商人,同时赚点军费。

李云本来就并不打算向大汉国库伸手要辽东的军赋,因为他要培养起商人们的责任感来,李云相信,有卫青指挥的辽东铁骑,一定可以为大汊赢得足够的荣耀和土地,到时候卫青势必和他的金主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李云深知卫青的性格,此人有恩必报,到时候这位注定不平凡的将军的将成为李云推动商人获得平等地位的有力伙伴。

但是当半个月后,李云一行从右北平城门出来,望着眼前的景象时,李云才发现自己原先估计的实在太乐观了。

出现在李云面前的是一大片的沼泽地区,据向导说,这片沼泽覆盖了整个右北平到辽东的主要的通道,唯一可直接到达辽东的办法便只有从朝阳县绕上一个大圈,才可以到达。而朝阳那边的路旷很不好,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供人们出行。

李云望着这片阻塞了自己财富道路的沼泽,恶狠狠的吐了一口唾液,咬牙道:“要想富先修路!”

他已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将朝阳那边的辽西通道修好,修宽,钱财自然有急于发财的商人搞定,可是人手的问题,却限制了李云修路的计划,因为他已经知道,整个将由他管辖的辽东郡,包含乐浪郡,总人口不到十万。

李云现在才知道了大汉天子为何屡次不同意高句丽的内附请求,原因并不是表面上说的怕匈奴发怒,而是辽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决定了大汉不可能在这个广阔的地区派出大军,因为朝阳那条辽西通道实在是太窄了,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大军的后勤消耗,所以历代天子不得不压下此事。

不过现在势成骑虎,李云即使想要刘彻收回诏书也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刘彻根本不了解这里的情况。年轻的天子早已经陷入了疯狂的兴奋中,是的,他没有理由不兴奋,登基才一个多月,就有一个小族要求内附,这足以说明,上天都站在他这一边,站在大汉这边,至于匈奴?刘彻什么时候怕过!

李云抬起头,他知道修上一条如此长度和整齐的大道,需要的人力不是一点半点,他估计至少需要动用十万民夫,才可以在半年时间初步修建完毕。

而大汉的朝臣根本不会答应动用这么多民夫,因为这很容易令他们想起秦始皇,李云咬咬牙,下定决心暗想“不知道朝鲜有多少奴隶?”

卷五 牧守辽东 

第四节 倭本是棒

从朝阳故道穿越到辽西地区,依托着长城的防御向东北走上七天,便到了合并后的辽东郡政府所在地,辽东城。

目前大汉在辽东这广阔的领土上,仅仅只有不到一万名驻军,其中骑兵不过二千余。由于辽东所需要的面对的来自游牧民族的攻击极少,所以辽东城的防御并不如大汉国其余边境要塞般严密,整个辽东城总记只有不到四千驻军,加上周围的平民,偌大的城市仅仅只有不到三万人口。

矮小的用土木搭建起来的城墙,看在从长安来的禁卫军士兵眼中,简直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给我一千骑兵,我就可以突破辽东城的防御!”已经被刘彻亲自任命为护辽东都尉的卫青指着辽东简陋的防御,不无担心的道:“大人,末将简直不敢相信,仅仅四千驻军在如此简陋的城防下就为大汉牢牢的守住了如此重要的渠道!”

李云对卫青的担心深以为然,辽东城位于大汉内地连接辽东数百里国土的最关键位置,它西靠长城,北瞰乐浪,是大汉军队进出辽东大地的最关键地区,因为出了辽东城,就是宽敞的东北平原。

可是在这之前,狭窄的辽西通道就像一根利刺,死死的抑制住了大汉国内地军队对辽东地区的大规模支援,假如辽东城被敌人占领,那么大汉将不得不面对丧失数百里辽东国土的厄运。

现在已经官升护东中郎将,辽东郡守食禄三千石的李云,眉头深深的皱了进去。

他现在才真正明白大汉历代的天子的苦衷。在辽东这样一个大汉军队鞭长莫及的地方,进行一场指在刺激匈奴,扶余。纯粹挑起战争的军事行动,毫无疑问的大汉几乎没有胜算,因为辽西地区漫长危险的沼泽,极大的钳制了大汉军队的行动规模,而草原上的骑兵则没有这种限制,匈奴人若想,那么十万甚至十数万骑兵将纷涌而至,辽东国土就将岌岌可危,一次性丧失数百里长的国土。这是大汉国任何一个天子都绝对不愿意承担起的损失。

想到这里李云摇摇头。对左右道:“进城再说!”便扬起手中的鞭子,策马进城。

李云知道,孝景皇帝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难题,当初和月氏使节商议的时候。孝景皇帝明知道辽西沼泽将成为大汉运输和军力调动的死结,却没有透露半点,李云真不知道孝景皇帝是相信他的能力,还是忘记了辽西沼泽的存在。

但是现在辽东城单薄的防御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一进郡守衙门和辽东上任郡守完成交接后,李云特意挽留了这位上任郡守,同时召集起包括卫青在内的十数名随行官员,商人一起讨论辽东面临的险恶处境。

上任辽东郡守谭铭现在已经被调任为李云副手,由于李云实际的三千石品秩以及护东中郎将的头衔。再加上谭鸣本是窦家的人,所以对于这个任命,谭铭这位出身兵家的中年将领秉承了大汉将领一直以来的传统,默默的接受了,而且由于窦婴答应他,此间事了,便调他去和匈奴接壤的边关任一地将军,对于这名从骨头到血液,都充满着战斗细胞的兵家将领来说,再没有比和匈奴人较量更令他满意的事情了,而待在终年没有战争的辽东,他都快闷出鸟来了。但是很快他就将发现,其实不需要去其他的方,辽东的战火已经足够令他兴奋!

因此会议一开始,这名性格有些张扬的将军便在得到李云同意后,开始向众人介绍起辽东面临的军事威胁:“在辽东西北,这块宽广的大草原上,高句丽与扶余人的战争已经打了几百年,现在相对来说,扶余单于莫西由于得到了匈奴军臣单于的支持,所以实力远超高句丽,扶余人喜欢将头发剪掉一部分,只露出中间一下撮,这个部族的人十分残忍,好杀,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身体上纹下一些奇怪的图案,据说这样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而且更加奇怪的是,这个部族的人以牙黑为荣,大人请恕末将直言,这样一个部族的存在绝对是对大汉国的严重威胁!虽然现在他们可战之兵不过七万,可是常此以往他们必然窥视我大汉富饶的土地,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匈奴!”

李云听了很奇怪,扶余在他的记忆中从未威胁到中原政权,但是看谭铭的样子不像夸大,而窦婴更曾说过谭铭“稳重坚韧,办事小心。”便问道:“谭将军此话怎么说?”

谭铭长叹一口气道:“扶余人可不仅仅是在草原上,他们更渗透进了马韩,辰韩等地,积极的扩张势力,据说更有一部分人坐着木板漂到了海的另一边去,由此可见这个部族的野心绝不仅仅在草原!”

谭铭深吸一口气,望着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的众人,指着地图道:“他们真正的目的我想最终就是从马韩,草原以及海上三面夹击我大汉,迫使大汉三线作战,宽广的草原将成为他们的天然掩护,广阔的大海将使得他们可以从任意一个登陆点偷袭我大汉腹地,而马韩复杂的地形则可成为他们撤退的倚仗!”

在其余人看来,谭铭说的虽然有点道理,可是从大海上攻击大汉,这根本就是说笑话,谁可制造出可承载数万甚至十数万大军的庞大远航舰队?要知道即使徐福的庞大远洋舰队也不过是搭载几千人而已。

李云却有完全不同的感觉,断发,纹身,黑齿,远航,飘洋过海这些从谭铭口中透露出来的事实毫无疑问地告诉了李云扶余族的后代是谁!

除了杀千刀的倭族还有何人?

而且铁一般的事实也准确的告诉李云。棒子和倭寇的共同祖先极有可能就是扶余。

此时国仇家恨累计到一起,李云眼中瞬间就冒出了吃人的火光。谭铭说的扶余三条进攻点,草原和马韩攻略相继失败,但是飘到了海上一个岛上的扶余人的后代倭人却实现了他们祖先的梦。庞大的倭人舰队趁着中原虚弱时满载着战机,军队,侵略中原,在那个血与火铸就的八年间,中原流了太多的鲜血。

燃烧的长沙,哭泣的南京,悲伤的上海,无奈的武汉,这一个个中原战略要地相继被摧毁。死亡人数不可累计。

现在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既然已经被找到。那么李云绝对不会介意背上一个屠夫的名号,不过现在他得做好屠杀的准备,把刀剑擦亮了,把弓弩上铉。将战马养肥了。

当然在这之前,他得将辽东城打造成天下第一要塞,高而厚的城墙,饱和繁多的守城器械,这样一个辽东要塞才可以最终成为不破的第一要塞。成为彻底消除隐患的最佳进攻点,以及复仇战争攻击发起的。

李云努力压制住心中的怒火,平静的对随行商人徐岩道:“徐老板,看样子得麻烦您带一份采购清单回临邛了!”

徐岩是蜀郡成都人,自小喜欢经商。对于冒险犹为喜欢,他认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钱,都最好是冒险得来,他有时候甚至幻想着指挥一支不亚于徐福远航舰队的船队远航到大海上,去赚取那些其余八洲的金钱。

听了李云的话,徐岩点点头,在商会中这么久了,徐岩清楚的知道,李云绝不会亏待商会的商人们。

果然,当李云将写好的庞大物资和人员清单交给徐岩时,这位细心的商人赫然发现,李云用来支付报酬的东西就是一个年产煤矿二十万万斤的大规模煤矿。而且上面标明了是露天的,徐岩当然知道一座如此大的煤矿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不知道李云要到那里去找一座这样的煤矿,但是他却毫不怀疑李云的支付能力。

因此当他看到清单上罗列的技术人员,资金以及海量的物资时,只是轻轻的惊讶了一声,清单的规模和范围虽然大,但是对于商会数百家大财团来说,这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些物资和技术人员都可以想办法弄到,但是煤矿却不是轻易就可弄到的,徐岩自然清楚一座年产二十万万斤的煤矿,足够令所有经营铁器的家族,打破脑袋。

李云自然是有十足的把握找到一座这样大的露天煤矿,根据他的了解,相对于在辽东大地下埋藏着大型露天煤矿,一座年产不足5万吨的小煤矿,简直不值一提。(汉代一斤约合现在228。28克,也就是两汉斤不足500克,20万万斤仅仅相当于5万吨)

徐岩接过清单,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接着李云便令商人们回去准备明天在辽东的贩卖,而他和谭铭,卫青,李敢等武将则开始针对目前的情况商议整编军队。

作为天子委派的护东中郎将,李云自然拥有着对整个辽东全部军队的直接指挥权,因此在整编方面,众人并没有多少意见。

于是在商议过后,李云正式决定了初步的整编计划:

任命谭铭为乐浪地区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李敢为副将,两人带从长安来的一半禁卫军前往乐浪城,密切监视乐浪附近的朝鲜人的行动,同时收拢分散在各地的军队,进行初期训练,一切暂时按照禁卫军的训练方法进行,同时组织人手,砍伐木材,积极建造防御器械,加固城墙。

而卫青这位千古名将自然是留在李云身边,以保障他的个人安全,李云可不想在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之前,就被人给喀嚓了!

不过这情况看在卫青眼中,却变成了李云在刻意培养他,栽培他,因此越发的积极整编训练辽东军队。

而李云则乐得其成,自己躲到辽东郡守府开始研究起如何配置军队器械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最佳小组作战方式。

……

嘿嘿……倭人的祖先确实绝大部分是扶余人,至于棒子嘛,估计有大半血统是……

卷五 牧守辽东 

第五节 大汉的打手(上)

假如有人问李云,他认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是谁,那么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那人,是庚子年下半岁,他在辽东遇到的高句丽人。

毫无疑问整个高句丽民族哈汉风气严重,高句丽的贵族每生一小孩,首先想到的不是和其余游牧民族一般请来巫师,宰杀牛羊,乞求长生天赐福,而是想方设法的从长城内的汉人地区请来一名汉人老者,按照汉人的礼节,洗浴赐福,抓周,更以取汉姓汉名为荣,至于寻常小民则只能羡慕这名贵族的阔绰,因为辽东汉人实在太少,而够资格主持这些礼节的老者更是稀少,所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奢求的。

就连高句丽的单于,也不喜欢族人唤他单于,而是喜欢摆弄着已经不知道转过几次手的那个周天子赐予原高句丽祖先韩侯的公侯证明,而高句丽的单于的名字更是早就改成了汉人的韩姓,高句丽现在的单于叫韩鲍,他的家族改韩姓已经足足有上百年历史了,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忘记了他原先应该叫什么名字。

毋庸置疑,任何一名大汉官员对于高句丽人中蔓延的这种普遍存在的友好风气十分赞赏,也正是因为高句丽人喜欢汉文化的原因,所以他们进出长城并不受到刁难,甚至有时候遇上雪灾,大汉的天子还会亲自过问高句丽人的生活问题。

而对于高句丽如此友好的态度,李云犹为欣赏,他带上一百名禁卫骑兵,统一穿上最好的盔甲拿上最优质的武器,以天使的身份前往高句丽人在草原的王庭。

一路上,听说这队骑兵是大汉天子的使节团后,高句丽人迅速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立场。许多高句丽牧民自发的为使节困送水,送干粮。以得到汉使赞赏为荣耀。

在这样一种被羡慕的气氛中,禁卫骑兵们对于高句丽人好感大增,见了高句丽人也不再那么紧张,甚至有几人还迅速的和高句丽牧民结成朋友。

高句丽人由于亲汉的关系。所以他们的王庭并未有离开长城多远,大概在长城以北约七十里的地方,那是一个水草丰盛的大牧场,而且四周是丘林地形,典型的一个可以凭险防御敌人进攻的地形。

一个中等的湖泊在高句丽王庭附近,湖中水草涟漪,这里实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高句丽单于韩鲍听说汉使前来,早带着王庭的三干多骑兵在这里恭迎汉使,他们这个民族想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已经幻想了几个世纪,可是战国时期,中原人内讧无暇分身来管他们,大汉建立后也由于种种原因以及限制。使得他们回归的梦想落空。

其实高句丽的要求不高,他们仅仅是想要大汉赐予他们一个空头身份,承认他们属于汉人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不必再用高句丽来称呼自己了,也不必在面对汉人的询问时扭扭捏捏的说出自己的民族,他们可以挺直了腰杆,对汉人说“我也是汉人!”

当然了,他们是游牧民族,永远也不会被人束缚和管辖,他们不喜欢这样,相对于汉人的生活,他们更喜欢自由,所以他们一直恳请着辽东郡守替他们向大汉天子转达他们希望成汉人。却并不希望大汉派官员管理他们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按照五服体系来管理他们,他们希望大汉承认他们的身份,然后他们按照五服中侯服或者要服的规矩,向天子进贡。

李云自然知道他们的想法,也理解他们的想法。

对于游牧民族,对于一个离开了中原几百年的部落,能做到这点已经相当的不错了,更何况他一直以来都希望找到一个代理人,大汉在草原利盖的代理人。

他考虑过月氏,可是月氏这个民族很难控制,李云可不敢保证月氏人的击败匈奴后,会不会和大汉反目,假如真是那样,那么大汉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他也考虑过乌孙,相对于月氏,乌孙人这个在他所知道的历史上比较亲汉的民族,同样令他不放心。李云可不想有一天乌孙骑兵取代匈奴骑兵成为大汉的心腹大患!

正在他难以抉择的时候,高句丽人送上门来了。

再没有比这个民族更符合李云心意的了,他实力小,总人口顶多不过十几万,能战之兵最多二三万,所以比较容易控制,更难得的是这个民族十分哈汉,十分的仰慕汉文化,甚至有不少贵族甘愿放弃高句丽的身份,带着全家跑到辽东城赖着不走,过了十来年,大汉政府也就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