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内总管-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好王承恩多了个心眼,若是改变了明朝历史,这笔巨款就永无见天之日了,没改变历史的话,等着十七年后李自成破京城搜刮出来!
从魏忠贤原来在宫里落脚的小院地底,挖出来五十两一锭,刻着‘永乐’二字的银锭整整二十八万锭,一千四百万白银,能顶国库整整七年的收入。
崇祯冷眼看着这些脏银从地下一箱一箱的搬出来,心中五味杂呈。这些魏忠贤的贪银和原东厂管事太监吐出来的脏银,接近两千万两的数目,不用增加农民赋税,光这些白银就够崇祯用个三四年的军饷,宫里的太监都如此,何况外面的官员!
崇祯第一次因为有了银子,反而陷入了无限的惆怅中!
“王承恩!”崇祯不知道该是愤怒,还是无奈。
“奴才在!皇上有何吩咐?”王承恩躬身在旁。
“给朕彻彻底底的查周延儒,就算他私得了一个铜板,朕也要他好看!你这‘廉正公署’尽快运作起来,朕对这些贪官污吏绝不轻待!”崇祯说完,脸色黝黑,一脸的愤愤不平朝乾清宫而去。
王承恩指示太监们将脏银全搬回内库,入库入册。看着一直颤抖着身子等待发落的原东厂太监一声冷喝:“全给我发配到边关,直到战死为止!”
丁离朝锦衣卫们一挥手,锦衣卫们一涌而上架起这些匍匐在地的太监们就走,凄厉的惨叫声一直在王承恩耳边回响……
“丁离,你挑点机灵的武监将这原来东厂的缺员补上,最好是手脚干净的,忠实度可靠的,人就由你负责!”
“小的明白!”丁离躬身在旁,一脸的冷寂,其实他早给王承恩刚才发觉魏忠贤藏银的手段征服得彻彻底底。
※※※※
跟习惯了王承恩,丁离的办事效率都提高了不少,只花了半天时间就将原来东厂管理层的缺位布置上了王承恩的人手,并开始运作新的‘廉正公署’。王承恩看着丁离忙上忙下,突然觉得该把卫大同给挖过来帮自己了,何况丁离总跟着自己办事情,自己府邸里容容的安全只能靠那些武监,若是来个刘太监那样的高手,怕是挡都挡不住。
王承恩对那个失踪了的刘太监总是心存阴影,这刘太监,武功太厉害了!因此,王承恩凭借着身份直接将卫大同调回了自己府邸,一方面保护容容,一方面也应付一下府邸里的事务,怎么说容容也是一个假死跟情夫私奔的贵妃,太抛头露面总是不妥!
王承恩处理好卫大同的事情,丁离亲自监管的‘廉正公署’就已经查到了周延儒的家底和大部分受贿记录。王承恩拿着丁离列好的周延儒家底和受贿记录清单,嘿嘿冷笑的同时,也惊叹原东厂特务机构打探消息的速度。
王承恩拿着周延儒的受贿清单连夜就到了钱谦益的府邸,两人寒蝉过后,王承恩说明来意,将周延儒的受贿的事情具实相告,并对钱谦益道:“钱大人,这可是个机会!”
钱谦益那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朗声道:“下官马上便通知所有东林大臣一起弹劾这周延儒和温体仁为首的齐楚浙党,王公公且放心,这次就算皇上不杀周延儒,他也绝对别想再为官了!”
“鄙人还有两件事情需要钱大人支持,其一,那晚倪大人整理的‘工商皆本’需要钱大人和东林大臣们的全力支持!”
“这个自然,本是兴国安邦之良策,下官和东林大臣义不容辞!”
“其二,站在皇上的立场上同意官办对外贸易机构,在泉州、明州(宁波)原有的对外通商口岸上再增加一个上海设为对外贸易口岸,推举鄙人为三地官办贸易机构的负责人。”
“什么!这——这开办对外贸易机构自然可以,可是增设口岸,大臣们可能比较难说服!”钱谦益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从倭寇海盗猖獗到现在的长毛老外无不对大明的海疆屡屡侵犯,‘海禁’就是因此才施行的政策,何况跟蛮夷做买卖,钱谦益总有那么点不屑,堂堂天朝岂能与蛮夷之邦互通有无!
事实上自宋代以来,中国人的海上贸易就走在世界前列,步伐之大令人瞩目。它为社会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令航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催生了大批商业城市和市民文化。这也正是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路径的源头。
但是到了明代,经济政策反而转趋保守。明太祖朱元璋希望恢复简朴的农业社会,实施“海禁”,将本应继续发扬光大的海上贸易大加钳制。后世朝廷也利用种种理由,时张时弛地维持海禁。
海禁阻塞了正常贸易,于是东南沿海走私横行,连带倭寇难平。汪直不过是把它做大做强了的典型而已。正所谓“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商转为寇”。明代建国两百后,政府面对冷酷的现实终于稍稍改变海禁政策——隆庆开关有限制地准许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可以说这也是拜汪直等人的“功劳”呢。
不过开关之后,虽然民间海上商贸大发展,但政府对于海上贸易还是消极的,更别提有什么类似西欧国家的那种鼓励、支持、资助海上贸易、探险的态度。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欧洲,没有大一统的帝制,邦国分立和政教争端的局面反而令他们的商业资本得以冲破樊篱;欧洲各国也在竞争中认识到商业资本的价值,大力支持海上贸易。中国与欧洲后来的差距由此拉开。
明末的通商口岸有广州、泉州、明州(宁波),而当时的上海是个县,但是当时的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可惜,上海在明朝还未被任何人发现它自身的商业价值,王承恩这个穿越客要进行对外贸易,怎么会放过上海这个后世的国际大都市呢!
所以王承恩准备给崇祯上的对外贸易试点条陈,上海是一定要的试点,为了上海王承恩甚至可以放弃当时有世界‘纽约’之称的泉州。
“鄙人只需要朝堂上的东林大臣站在皇上这边!钱大人可将东林大臣中参选内阁的大臣告诉鄙人,鄙人会在皇上面前全力举荐东林大臣!”
“这——”钱谦益闻及王承恩此言,面色凝重,欲言又止。如果内阁全是东林大臣,那么实际就等于东林党控制了整个朝堂,且莫说明朝政权的历史上东林党人屡屡不得志,光是被贬、被革、被害的东林党人都不记其数。最著名的就是天启帝年间的‘东林六君子’,死得那个凄惨呀!
好不容易挨到了崇祯上位,复员了很多东林大臣,可是这朝堂中以温体仁为代表的齐楚浙党却是东林党的最大劲敌。屡次两个政治派别交手都是东林党人处在下风,要不为了挤身崇祯的新内阁,痛恨宦官的东林党人首领钱谦益也不会去跟王承恩这个太监合作!
王承恩着看着钱谦益,无需出声,他知道钱谦益会自己衡量厉害得失。
良久,钱谦益深吸一口气,郑重的朝王承恩朗声道:“东林党人永远是王公公最坚实的支持者!”
周延儒受贿证据确凿,不用想崇祯绝对不会放过他;东林党人敲定,崇祯又支持王承恩去办试点,这官办的对外贸易试点也没什么大问题了;受周延儒受贿影响,齐楚浙党要在这界内阁胜出看来希望不大了;最重要的是王承恩竟然猜到宫中还有一大笔魏忠贤的藏银,经此一役,崇祯不仅仅对王承恩更为信任,更对自己官员的腐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这一切,温体仁、周延儒却一点都不知情,只不过温体仁知道了京城关于周延儒贪赃受贿的传闻,完全没放在心上,只是责怪周延儒行事太过招风,落人口实。
卷一 京城风云 章32 连升五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崇祯坐在自己龙椅上冷眼打量着脚下的臣子,脸上冷寂的神色,让朝堂上的大臣们心下彷徨不已,都在猜测是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只有东林人的大臣们知道,大明朝的今天,要有大事发生了!
“朕诛灭‘阉党’以来,这内阁一直空悬,今日便与诸位爱卿商议内阁成员,朕已看过众爱卿的举荐奏折,朕的意思是推举钱谦益、温体仁、倪元璐……七位大臣入阁,众爱卿以为如何?”
“臣有本奏!”周延儒率先步出朝臣对列,他吃惊崇祯的内阁名单怎么没有自己。崇祯见是周延儒,心下冷笑。浑然未觉自己要大难临头的周延儒继续道“天启二年浙江乡试,考生发生舞弊行为,钱谦益应犯有失察之过。臣以为若让钱谦益入阁怕有损国体,何况倪元璐为五品修编,五品官员入阁岂不是让天下百姓耻笑,请皇上三思!”
温体仁正准备出来支持周延儒,突然发现龙椅上的崇祯,看向周延儒的目光中鄙夷地神色一闪而逝,捕捉到崇祯眼神的温体仁浑身打个激灵,生生止住准备要步出朝臣队列的身体,心中一颤,暗道了声,糟糕!
温体仁不动,齐楚浙党的大臣们又有谁敢冒然出来支持周延儒!
周延儒心中纳闷,这温体仁今天是怎么了,不是都商议好用天启二年考生舞弊行为打击钱谦益和东林党人的吗?怎么现在却迟迟不出来支持自己?
周延儒朝温体仁连使眼色,温体仁却神色肃然,似未发觉一般,急得周延儒直想骂娘!
“臣有本奏!”一个东林党人大臣步出朝臣队列,躬身继续道:“臣以为,周延儒为何不在天启年间提及此事,偏偏要等到皇上登位,内阁从组,事隔五后再提及?实乃包藏祸心,居心叵测!”
“臣有本奏!”周延儒正想反驳,又一个东林党大臣步出朝臣队列,躬身道:“京城民间议论纷纷,这周延儒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天下岂有空穴来风之理,望皇上体察!”
“你诬蔑,简直是诬蔑——”周延儒在朝堂气急败坏的咆哮。一旁的温体仁偷眼打量了一眼龙椅上的崇祯,心道,今天这些东林大臣怎么全朝周延儒而去,好似预谋好了一般,而且崇祯为何还未发表任何意见,难道——!
“臣有本奏!”
“臣有本奏!”
……
东林大臣一个一个步出朝臣队列,接着是倾向东林党的大臣,最后是除了齐楚浙党的大臣,这些朝堂上的大臣几乎一致出来弹劾周延儒。官场就是如此,墙倒众人推,只有锦上添花,绝对没有雪中送碳的道理。温体仁已经觉得大事不妙了,因为他看到龙椅上的崇祯脸上满布杀机。
“周延儒!”坐在龙椅上的崇祯一声冷喝。
这周延儒正是极会查颜观色的人,他正欲与朝堂上弹劾他的大臣们辩论,听到崇祯的一声冷喝突觉不妙。崇祯的叫喝声里杀机四起,周延儒的冷汗顺着脑门而下,扑咚一声跪在地上,颤声道:“皇上,臣冤枉呀!”
“冤枉?哼——”坐在龙椅上的崇祯冷哼一声,朝钱谦益继续道:“钱爱卿,你前日奏折里所述官员徇私枉法,乃危害社稷之罪魁祸首,朕这几日深有认同之感。朕这里有个单子,钱爱卿就代朕念给这自称冤枉的周延儒听听,看谁冤枉了他!”
钱谦益赶忙步出朝臣队列,从小太监手中接过崇祯传递下来的单子,却正是昨日王承恩给他过目的周延儒家财及大体贿赂数目单子。
钱谦益清了一下嗓子,郎声道:“天启三年,扬州知府献金一万两与周延儒保官,天启三年……”
钱谦益每念一个字,跪在地上的周延儒心中就惊惧一分,连朝臣队列里默默站着的温体仁都冷汗直冒,心道,这崇祯什么对周延儒的受贿数目如此清楚!
等到钱谦益将单子一念完,温体仁竟然步出朝臣队列朝崇祯躬身道:“臣以为,臣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实该诛!”
“温体仁!你——”周延儒想不明白,这温体仁关键时刻不保自己,竟然还加上一脚。周围的大臣更是吃惊的看着温体仁,这些朝堂上的大臣谁不知道周延儒是温体仁一系的人马,这个时候竟然来这么一手丢车保帅,为了自己的仕途竟然准备致周延儒以死地,这温体仁也未免太心狠手辣了!
钱谦益更是暗自吃惊,要不是自己与王承恩结为一系,受了王承恩点拨,想要跟温体仁这样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的人斗,绝对讨不了便宜。温体仁这一手,完全出乎钱谦益的预料,他确实没想到温体仁会舍弃自己的左膀右臂。现在因为温体仁这一手,王承恩想要借周延儒直接打击东林党的政敌齐楚浙党,看来今次是没这个机会了!
好在内阁成员中五位是东林党人,倪元璐又是偏向东林党人的大臣,唯一就剩下温体仁了。可是钱谦益心中奇怪,倪元璐现在可是个翰林修编,五品官员,按照明朝官制,没上二品的京官可是连朝都不能上的,何况还是内阁?
“温爱卿之言有理。将周延儒给朕收监,革掉礼部右侍郎之职!家财入国库!”崇祯面色一肃冷声道:“诸位爱卿谁要是给朕查到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休要怪朕这个皇帝心恨!”
几名锦衣卫将跪在大殿已经呆滞的周延儒给架出了大殿,也难怪周延儒呆滞,早上还风光无限的一品大员礼部右侍郎,瞬间就成了阶下囚。崇祯后面的一句话,让群臣无不动容汗颜,就算以廉洁著称的东林大臣都有些心惊肉跳,包括东林领袖钱谦益在内,或多或少都收取过贿赂。
“这空闲礼部右侍郎一职,朕已有人选。宣倪元璐上殿!”
钱谦益闻及崇祯此言,突然明白了崇祯为什么要将倪元璐这个五品翰林修编也列为内阁成员,革周延儒的职,让倪元璐顶上,那不是正好入阁吗?而且还是一品礼部右侍郎,正好跟自己同阶。想通这节的钱谦益心头突然一震,崇祯这手很厉害,王承恩这个能揣摩崇祯心思的太监更厉害!难怪王承恩要特地去拜访一个五品的翰林修编倪元璐,将‘工商皆本’的奇策相赠。此时的钱谦益,突然觉得自己绝对是找对了王承恩,也庆幸王承恩选择了东林党,而不是齐楚浙党!
一会儿后,倪元璐匆匆进殿。崇祯站起身子朗声道:“宣朕旨意,倪元璐官封礼部右侍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跪倒一片。
卷一 京城风云 章33 太监封爵
“这内阁成员,众爱卿还有何异议?”
“臣——无异议——”
谁还敢有异议!这唯一有异议的周延儒瞬间就从礼部右侍郎变成了阶下囚!
“大明连年征战,内有乱民,外有后金,又恰逢连年大旱,朕每当坐在这龙椅上都如坐针芒!”
大殿下大臣寂寂无声,都知道崇祯一定有话要说。
崇祯面容一肃,朗声道:“宣朕旨意,朕登基三年内赋税免半!”
“皇上圣明——”倪元璐听到赋税三年内免半,这实出他的意料,减半成赋税这正是造福大明子民的举措,比倪元璐当初不加赋税的意思更为利民,所以倪元璐率先磕了下去朝崇祯鞠躬。只不过倪元璐心下奇怪,这样的话边关将士吃什么?军队拿什么去打仗?
朝臣也是议论纷纷,都在猜测崇祯为什么要这样干?
崇祯没给大臣们思考的时间,宣布了今日早朝的第三件事儿:“为增加赋税方式来源,倪爱卿曾给朕上了封赋税奇策的奏折,要不是宫中发现了大笔的藏银,朕也不敢将倪爱卿的赋税奇策拿出来与诸位爱卿商议。”听到崇祯说‘宫中发现了大笔的藏银’,简直给群臣来了一记闷棍,让群臣一时间惊懊莫明。
“倪爱卿!”崇祯朗声道。
“臣在。”倪元璐步出朝臣队列。
“将‘工商皆本’赋税奇策宣读出来,让诸位大臣议议。”崇祯鼓励倪元璐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倪元璐整理了一下思维,继续道:“古者生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农也……故激励之,方为赋税新源之根本!”
倪元璐不仅仅将王承恩的‘工商皆本’全转换为文言文,更是将如何实行以鼓励工商业发展,从中谋取赋税的方式罗列得一清二楚。大殿内的群臣闻及倪元璐此言,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好在东林大臣们有钱谦益提前打过招呼,虽然不清楚倪元璐这‘工商借本’的细节,也知道今日早朝有这回事儿,可是细听‘工商皆本’之后,方大赫!
一改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实行的明代重农业政策,这群大臣如何不惊。可是,倪元璐连升五级后,群臣那看不出崇祯对倪元璐的偏爱,一时间满朝文武大臣,就算是有心反对‘工商皆本’也得掂量一下崇祯会不会因此而恼怒!
何况今天的崇祯让他们觉得遍体生寒,不声不响就找齐了周延儒的受贿证据,瞬间革掉周延儒这个一品大员,换上个五品翰林修编倪元璐,这雷厉风行的手段连周延儒以往的支持者都不敢在朝堂上为周延儒说话。
“臣以为,倪大人所言不虚。吾朝正逢连年大旱,百姓本就收成甚微,收取赋税困难,而‘工商皆本’将赋税转嫁于工商业实乃现下最可行的增加赋税来源方式。臣认为可行!”自从那晚见识过王承恩的见解后,钱谦益与倪元璐卧席而谈,这‘工商皆本’如何实行,有很多实行策略都出自钱谦益的见解,支持倪元璐的‘工商皆本’也就是支持自己的政见,钱谦益自然第一个步出朝臣队列支持倪元璐。
东林党大臣见到东林领袖出头,那还敢怠慢,纷纷步出朝臣队列,躬身道:“臣等认为倪大人所奏‘工商皆本’可行!”
见如此情景,让温体仁心下暗暗吃惊,今天的东林大臣怎么都成了朝堂上的主角,而且崇祯的意思,以前的东林大臣可是反对居多,那有过今天君臣一体的景象!
“臣认为倪大人所奏工商奇策确实可行!”事已成定局,崇祯只要有东林大臣的支持,这倪元璐的‘工商皆本’绝对能通过的,何况以温体仁为代表的齐楚浙党大多来源于江浙商户世家,这‘工商皆本’本就对齐楚浙党有利,温体仁岂能反对。
作为齐楚浙党龙头老大的温体仁一支持,齐楚浙党大臣纷纷步出朝臣队列支持倪元璐的‘工商皆本’。事前王承恩还怕这创新的思维让明末的僵化文人反对,那想到‘工商皆本’竟然在朝堂上拨了个满堂彩!
世事就是那么难料,若是崇祯年间能有几个看透大局的能臣,明何以亡!
“哈哈——好!”崇祯看着群臣都对倪元璐的‘工商皆本’无任何异议,这一切如此顺利,那是他能想到的?满心欢喜的崇祯朗声继续道:“倪爱卿听旨,礼部右侍郎倪元璐全力督办工商业。礼部侍郎钱谦益、礼部尚书温体仁你二人需全力支持倪爱卿!需要人、物皆可直接向朕申请。”
“臣,领旨——”三人磕首道。
崇祯瞬间解决了三件事情,心中豪气顿生道:“宣,王承恩进殿!”
王承恩——心机深沉的温体仁听到崇祯宣王承恩进殿,心下一惊,今天这群东林大臣跟吃了‘牛鞭’一般个个雄起,绝对是王承恩在暗中支持的缘故。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承恩装模作样,磕首跪在大殿上。
“王爱卿平身。”崇祯脸上挂着笑,朝众臣道:“昨日在宫中发生了件大事,若不是王爱卿机敏过人,怕是魏忠贤藏在宫中的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就永无见天之日了!”
“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群臣倒吸口凉气儿!明朝整整七年的国库收入呀!殿内窃窃私语声此起彼浮,跟个菜市场一般。
“肃静!”崇祯吼了一嗓子,群臣顿时闭嘴。看来这个消息确如平地惊雷,崇祯昨日知道这笔白银比这群大臣也好不到那里去,给这笔白银惊得六魄去了五魄半!
崇祯继续高声道:“王承恩听旨!”王承恩和群臣赶忙跪下。“朕甚感王爱卿为君分忧之心实乃国之栋梁,特册封‘安国公’,赏赐王爱卿忠君之心!”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又跪成一片。不仅仅群臣心中纳闷王承恩这样一个太监都给封了个王亲国戚才能得到的爵位,就算王承恩自己也没料到崇祯之前什么都没跟自己说,现在就封了他‘安国公’的爵位。
满心疑虑的王承恩突然睹到龙椅上的崇祯拼命朝他巴眨着眼睛,王承恩略一思索,心下恍然,原来是这样!
高!实在是高!
明朝祖制,宦官是不能干涉外臣事务的。崇祯这一手封爵,让王承恩空挂个爵位,用皇亲国戚的身份去办官方对外贸易试点,不至于让大臣们认为宦官涉政,这样一来王承恩办官方贸易试点就名正言顺了。
谁说历史上的崇祯心大智疏?王承恩现在有被网络流言欺骗的感觉。
温体仁听到崇祯的册封,心中咯噔一下,莫不是将有什么不利的事情要发生?
“朕今天还想与各位爱卿再商议一件事情。王爱卿,将你的管办贸易试点的条陈说与众爱卿议议!”崇祯对王承恩满怀期待的道。
‘禁海’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开始实行。朱元璋是个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
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
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朱元璋当时还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朱元璋这乡巴老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王承恩正是要推翻明朝一直以来的‘海禁’,提倡对外贸易,让对外贸易带动明朝国内开始迅速发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过,王承恩知道一时间绝对撼动不了实行了两百年的‘海禁’,除非自己让这些大臣和崇祯看到实际利益。
因此,官办的贸易试点才是最可能被通过的,而且也是最符合现在明朝国家利益的方法。官办贸易试点,说白了就跟1984年的深圳特区一个样,是具有试探性特色的经济手段!
卷一 京城风云 章34 我要上海
“……奴才以为,在泉州、明州(宁波)、上海三地,利用海岸便利条件设官办贸易机构,与外夷互通有无,我泱泱天朝多有特产希奇之物,定可从这些外夷蛮子身上赚得丰厚银子。”王承恩叫奴才叫习惯了,一开口就忘了自己白捞了个‘安国公’应当以‘臣’称呼自己。
“臣以为不妥!”一个大臣步出朝臣队列,对崇祯躬身,然后对着王承恩道:“安国公此言差已!殊不知,我天朝祖宗法制、理学思想无不以圣贤为典,外夷蛮子如何知圣贤?何况我天朝世代自给自足,岂能与外夷蛮子互通有无?”
这番小农思想、以为自己就是老大的迂腐论调,让王承恩直翻白眼,心中暗骂,不妥你个娘呀!
王承恩正要出来反驳,又一个大臣步出朝臣队列,朝崇祯躬身道:“臣也觉得不妥!外夷窥视我泱泱天朝地大物博,从倭寇到现下盘踞澳门的长毛外夷,谁不是常犯我天朝海疆,扰我天朝百姓。‘海禁’为先祖洪武亲设,现下我天朝虽有通商口岸三个,却实为隐患,长此以往,定将国忧民患,这通商口岸定不能加,皇上请三思呀!”
“臣觉得不妥!”
“皇上,不能再开通商口岸了!”
……
眼看着大臣们一个一个出来反对王承恩的官办对外贸易试点,特别是要增加上海为第四个对外通商口岸,直接遭受到大臣的极力否定,现在,只有倪元璐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大臣没有出来反对,可是这群东林党大臣面色彷徨,看来也是受困于钱谦益,不敢出来反对王承恩的大臣。
王承恩直想骂娘,真是一群迂腐地八股文人!
王承恩为崇祯暗自捏了一把汗,要是这群大臣群起力策崇祯,就算崇祯是皇帝也得服软!
“臣认为安国公此策可行!”
如惊雷一般的言语在群臣中传出,只见才刚刚鱼跃龙门的礼部右侍郎倪元璐朝崇祯躬身行礼再次道:“臣认为安国公此策可行!并愿以臣头顶上的钨砂做保!”
这是第二声惊雷,群臣议论纷纷,纳闷这倪元璐才鱼跃龙门连升五级,难道连这么好的仕途都不准备要了吗?谁又知道倪元璐那晚上得到王承恩的‘工商皆本’奇思,早已经将王承恩看成奇人异士,原本高傲的心给王承恩征服得彻彻底底。
群臣正纳闷,只见钱谦益也步出朝臣队列朝崇祯道:“臣也认为安国公此策可行!”
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既然带了头,东林党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一个一个站在钱谦益身后道:“臣等认为此策可行!”
朝堂上瞬间分成两个团体,崇祯看着这些大臣,的脸上挂着无奈,他也不知道是该支持王承恩,还是该反对王承恩,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做生意赚银子那么简单。
王承恩要办官办对外贸易试点,崇祯之所以答应,是想着如果王承恩一经办成功,绝对可以带给大明带来丰富的财富,这点是最吸引崇祯的。若是失败了,不仅仅违反了祖制,还会给这群大臣马后炮一般的言语攻击‘看看吧!不听我的就这样!祖宗之法岂能说变就变!’。
崇祯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他也害怕失败。越是坚强的人越是脆弱!
王承恩看着龙椅上的崇祯举棋不定,一脸的作难神色,心下一叹息,这还是个十七岁的未成年人呀,自己怎么就忘了!想想自己十七岁的时候,每天下课都蹲在教室走廊看隔壁班级的班花,放学后窜到校门口看下课的美女,都干了什么事呀!而现在这个坐在龙椅上的十七岁少年,已经是管理一个国家的君主了,可是他毕竟才十七岁。自己是不是急于挽救危明,政策铺得太快,而忽略了崇祯只是一个十七岁少年。
退而求其次吧!只要拿下上海,只要上海!
王承恩朝崇祯跪下,朗声道:“皇上,奴才对大明之心可照日月,奴才对大明之情可悍天地。奴才只需要一个试点,若成功了,皇上再开也无妨!”
“皇上,安国公此言绝非虚假,臣之‘工商皆本’却正是……”一旁的倪元璐也跟着王承恩朝崇祯跪道,正要说出‘工商皆本’是王承恩的主意,给王承恩眼神急忙制止住,忙改口道:“却正是臣与钱大人合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