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五寨堡官兵们,以局为单位,整齐地围坐在后面,每人听着上面地歌曲,都是叫好不己,特别是那些中老军将身后的各个部将亲随们,个个都是涨红了脸,拼命的鼓掌。

和前些天不同,眼下这些外营而来的军将们,特别是他们的随从,虽说个个还是粗陋之辈,不过现在己经尽量装出文质彬彬的样子,语言举止会文明了一些,只鼓噪,不再动手,也不再污言秽语。

以前曾有一些人,入营来后,听唱歌时,不但如狼般地嚎叫,还对五寨堡军队中的女宣传队员动手动脚,当下被黄来福下令暴打一顿,赶出了军营,以后这些人也永远不要再想进入五寨堡的营地中。

消息传出后,各军营中人都是注意了自己,同时也告诫了手下将士,举止要有礼些,免得以后进不入五寨堡的营房内吃喝享受。同时各人心想:“难道这些什么的宣传队员,都是那黄来福的禁脔不成?只是这些女人的姿色很一般啊。而且,哪有哪个男人让自己的禁脔小妾出来抛头露面,唱歌跳舞的?”

说实在地,这些五寨堡宣传队地姑娘们,个个长得都很普通,城下的大明军营中,每一个营妓,都比她们长得漂亮。不过这些五寨堡宣传队地姑娘们,胜在个个健康活泼,鼓动性强,表演的众多节目都是丰富多彩,非常受各人欢迎。毕竟,那些营妓,只能让人有**上的享受,五寨堡宣传队的姑娘们,则是让人有种精神上的享受,极大的鼓舞了众军的士气。两者显然不能比。

短短几天,五寨堡的宣传队,就在城下的大明军营中,拥有了极大的声名,还有了一大批的粉丝。连三边总督魏学曾几个高层文官,都动了观看的念头。

此时,一个穿着五寨堡军服的宣传队员唱了五寨堡的堡歌,引起了巨大的欢呼声,而歌词中的内容,也让台下一干老将们若有所思。

她下去后,又有一个女队员上来,唱《兵哥哥》,和《咱当兵的人》,又是引起了巨大的欢呼声。麻贵,董一奎,董一元,李,李如樟几人还在咧着大嘴和身后的部将随从们一起大笑,萧如薰和李如柏则是若有所思,认识到这种宣传队,似乎对军心士气的有利之处。

歌曲唱完后,又是各种舞蹈,更是引起阵阵叫好,气氛非常热烈。

正在这时,江大忠走上前来,对黄来福耳语道:“少爷,宁夏巡抚朱正色有请。”

江大忠的嗓门一向大,就算他是耳语,旁边各人都是听得清清楚楚,一时间,各军将都是互视一眼,神情各异。

第128章 经验交流、开始攻城

黄来福换了一身便服,来到朱正色的营帐中,就算黄来福是副总兵,也需要经过种种复杂的盘查,最后才到朱正色的帐内,而且江大忠等亲随家丁,还要留在帐外。

果然高级文官待遇就是不一样,在朱正色的营帐内,还布置有一个书房,古香古色的,地面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气氛就是不一样。

帐内没有别的人,只有朱正色含笑地坐在一张书桌旁看着黄来福,他也换了一身的便服,三络长须,很有儒雅文人的味道。

在此时的大明中期,就是一镇总兵,见了巡抚,总督之类的文官,也要跪下磕头,更不要说黄来福只是一个副总兵了。黄来福没有迟疑,他跪下向朱正色磕头道:“末将黄来福,见过巡抚朱大人。”

朱正色等黄来福结结实实地磕了几个头,才伸出手道:“此时并末谈军务,黄将军何必多礼,请起吧。”

黄来福心中大骂:“没有谈军务……不用多礼,那你还看着我磕头?**!”

面上,黄来福却是满面笑容地起来,道:“巡抚大人宽厚,只是末将却是不可失礼。”

在朱正色赞许地点头时,黄来福话风一转,道:“未知朱大人招末将来,所为何事?”

朱正色抚须笑道:“也没什么事,只是招黄将军前来聊聊。他指着旁边的椅子道:“来,坐坐坐,在老夫这,黄将军千万不要拘束。”

黄来福谢过坐下后,朱正色道:“老夫也看过黄将军带的兵马,果是虎狼之师。有黄将军这样的兵马,真乃是朝廷之福啊。”

黄来福道:“大人过奖了,勤于任事,苦练兵马。这乃是末将的本份。”

朱正色点了点头。话风一转。道:“未知黄将军对眼下这场战事如何看法?”

黄来福道:“朝廷大军云集。用不了多长时间。宁夏贼总会平定。最重要地是平乱后地家园重建问题。”

朱正色觉得黄来福说话很新鲜。他指着黄来福笑道:“说得好。黄将军是说到老夫心里去了。”

他叹道:“纵观此次宁夏边军之乱。归其原因。还是宁夏镇缺粮少饷之故。如果边军粮饷充足。想必不会有此次之乱。只是宁夏地方残破。朝廷又用度紧张。拨粮拨饷。也是有心无力啊。老夫身为宁夏巡抚。将来要接这个乱摊子。也是头疼。”

说着他拍了拍自己地头。黄来福也是沉吟起来。身为后来人。他当然知道大明以后地财政情况。约从明中期起来。大明财政总收入一年约有三千多万两银子。看起来不少。这过这其中由中央支配地。只有几百万两银子。余者都由地方政府和各军镇分配了。

特别是各边镇。更是吃钱大户。北方多个边镇。到了万历年时。平时没有战事。一年地粮饷等各种支出都要八百多万两银子。其中三百多万两由中央支出。另外几百万两由当地各省和军屯解决。

比如说宁夏镇,共有马步官军七万余人。一年的粮饷是六万余两,不过这里的粮饷指的是京运年例银。一镇官兵,如果只有这么几万两银子是决对不够用的。余者还有折色银十万八千余两,民运草一百八十三万余束,屯粮料十四万八千余石,这些都是由宁夏镇附近各州县负责运送供给。

还有黄来福所在的山西镇,一年主兵,客兵银需要20万两银子,这指地也是京运年例银。此外还有屯粮二万八千余石。折色银一千余两。草九万五千余束,民运本色米豆二万一千余石。折色银三十二万二千余两等。这些都是靠山西省当地,或是从其它遥远的省份多个州县押解过来地民运粮饷。

大明边镇的供粮系统非常复杂,可说是盘根错节,一个府县,可能输送食粮及银两于十几个不同的军堡卫所。一个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不过百年来下,倒形成一个稳定的供应粮饷的系统。

如果风调雨顺时,加上边镇自己可以有一些军屯,这个边镇粮饷供应系统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随着天灾及土地兼并,还有种种原因,北方各省及边镇财政越来越靠中央供给,最后造成大明中央财政入不敷出,最后破产。

黄来福是知道历史地,以后的户部拨款,只会越来越困难,只有北边各省经济恢复,或是边镇屯粮能自己解决,才能走出这个死循环。

而且黄来福知道,宁夏镇的地理环境还是不错的,靠近黄河,拥有多个平原湖泊,灌溉方便。就黄来福知道的宁夏镇城周边,后世叫银川市地地方,就拥有耕地面积一百多万亩。还有黄河南岸的灵州城,后世称灵武市,也拥有耕地面积四十多万亩。

这些地方都是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从汉武帝时期,各代就开始经营,拥有非常完善和发达的灌溉系统。只要能好好地利用起来,养活整个宁夏镇的军民完全不是问题,根本不需要朝廷拨出那么一点的银子。

想到这里,黄来福道:“朱大人,宁夏乱起,地方残破,不过这也是个机会,将来重建后,很多东西可以重新洗牌,或许可以解决宁夏镇缺粮少饷的问题也说不定。”

朱正色道:“黄将军和老夫想的一样,久闻黄将军在山西镇屯田得力,很有自己的心得。未知在宁夏镇屯粮,黄将军有什么好地办法?”

黄来福沉吟道:“末将曾有观往日邸报,言宁夏镇极盛时,一年可屯粮一十万七千七百三十石,屯草二十三万五千二百束。此外便是各省的民运税粮,还有每年的京运年例银。”

黄来福微微一笑:“宁夏镇全镇,土地众多,灌溉引水方便,极盛时才屯粮区区一十七万石,就是我山西镇五寨堡一堡之地。一年屯粮也几倍于此。”

朱正色轻轻地咳嗽一声,不过没有说话。

黄来福道:“此后宁夏镇屯粮更是每况愈下,当然,这里面也是原因众多。往年极盛时,是因为边备振举,夷虏不敢侵犯,故人得以肆力农亩。收成颇多。又遇开中引盐,易于上纳粮草。官商两便。以后边备渐弛,夷虏不时侵犯,以致屯种失业田土抛荒,粮额亏欠。加以民运税粮,有司追征不力,年积欠数多。边粮越发缺乏。”

朱正色听得很仔细,他看着黄来福的脸,眼中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黄来福道:“当然,民运税粮不力,我们也不能怪老百姓不是。眼下年景不好,小民们也活得艰难啊。指望朝廷拨款也是艰难。最重要的是,军屯要跟上去,才是解决军队粮饷的最根本问题。”

朱正色点了点头。

黄来福道:“我想大明各边镇发展到现在,都和末将所在的山西镇相同。或是连年干旱,以致于大批的军田抛荒。或是军户良田为各个军官所占。或是军户良田为民户所占。或是军户良田为地方豪强所占。军田不重新回到军户们地手中,屯粮就是无望。”

朱正色皱眉无语。

黄来福微笑道:“当然了,那些被民户及地方豪强所占地军田,想讨回来的话。可说是非常地艰难。不过此次宁夏边军作乱,将来平乱后,作为乱贼,大多数军官们的田地会被充公,还有那个贼首拜,听说他的家族中,就占有宁夏边军十几万亩的良田土地。将来这些土地,可以重新分配给军士们,让他们屯粮纳粮。当然了。这远远不够。末将从宁夏镇一路而来,发现各地荒地众多。只要开垦起来,有水灌溉,这些荒地都可以成为良田,沿黄河一线,至少可以增加百万亩地良田地土。”

黄来福滔滔不绝地说了这么多,朱正色终于道:“黄将军所言甚是,开垦荒地,这是老夫早就想做的是,只是近年雨水稀少,水源越来越匮乏,大量地良田无水可引……”

说到这里,他想来了,他道:“听邸报上而言,黄将军在山西镇,是靠打地下灌井是吧?”

黄来福道:“不错,近年来虽雨量减少,地表无水,但地底下,水源还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这宁夏镇一带,末将敢肯定这里地下水非常富有。只要打出相应的灌井,足以灌溉众多的田地。”

他想了想道:“如朱大人需要的话,末将回山西镇后,可以遣派一些打制灌井的熟练工匠前来,协助朱大人打井。”

朱正色微笑道:“那敢情好。”

他叹了口气道:“打制灌井是一方面,最重要是,如何将黄河之水引用上来。黄河两岸地荒地众多,如有河水灌溉,这些荒地将来都可以成为良田。”

他皱了皱眉,道:“只是河高地面两丈,引水不便,该如何做呢?”

黄来福心中一动,他是知道黄河进入宁夏镇的情况的,由于黄河水进入银川等地平原时,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便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几米以上,成为地上河,和开封,华北平原等地差不多。

地上河形成后,河床不断上升,两岸地区每逢汛期便面临着洪水的威胁。除了水患不断外,灌溉引水,也非常不便。不过在历史中,朱正色治理宁夏黄河水患,还有灌溉引水时,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可能现在还没有这个灵感。

当下黄来福道:“末将想到了一个法子,不知可行不可行。”

朱正色道:“黄将军请说。”

黄来福道:“末将试想,宁夏黄河是地上河,有一定地水压,可否利用装粮食的瓷瓮,将瓮底打穿,对接起来,建成联跨黄河的虹吸管道,这样便可把黄河水调出堤岸,使无数荒地变成了良田。”

朱正色皱眉想了想,忽然他眼前一亮,黄来福说的什么水压,什么虹吸管道他不明白,不过用瓮底对接,调水出堤,他却是明白。大明朝时,这个知识,也有相应的明朝说法,黄来福不知道,不代表朱正色就不知道。

当下他喜道:“妙啊,妙啊,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可行。”

他按纳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身来,搽着手在帐内走来走去,最后他来到黄来福跟前,道:“黄将来,你这个法子,可是活民无数,怪不得人称你为粮神,果是奇思妙想不绝。”

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

黄来福心想:“你不知道,这个法子,在历史上,就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他正色道:“朱大人何出此言,这个活民良方,不就是大人自己想出来的吗?”他夸张地道:“末将可以想象得出,将来朱大人依法实施后,调水出堤,让无数的荒地变为良田,百姓争相称颂大人为万家生佛,并为大人建立生祠,青史留名,就在当下。”

朱正色更是激动,哪个文官不好名啊?特别是青史留名地名。

看着黄来福谦虚低调,将好处毫不犹豫地让给自己,朱正色一时有些哽咽,他一下子说不出什么,只是拍了拍黄来福的肩膀,道:“好,好,黄将军果然是……我很看好你……”

当晚,朱正色一定要留黄来福在帐中吃晚饭,就算城下大军经常吃不饱,但到了朱大人这个级别的,自然不存在这个问题。

晚宴丰盛雅致。宴中,朱大人连连劝酒,黄来福也放怀痛饮。

最后黄来福告辞出来时,被风一吹,他的酒意散了一大半,他呼了一声,心想:“妈的,应付这些家伙,比打一仗还吃力。”

万历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公元1592年8月4日。

离黄来福领大军来到镇城下七日后,到了这天,三边总督魏学曾和甘肃巡抚叶梦熊等人,关于是战还是抚的决议终于争出输赢,或许是魏学曾风闻万历帝对他招抚的议决很是生气,他不敢再坚持招抚的议决,而是决定继续攻城。

第129章 五路攻城

公元1592年8月4日,清晨,天气凉爽。

和前几日的松懈不同,今日的宁夏镇城下充满了紧张之色。各色的传令兵,巡视旗来来往往,给天地中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意。

在三边总督魏学曾和宁夏巡抚朱正色的中军营帐内,此时己是济济一堂,各色的军将云集。约黄来福时间早上七点钟,中军帐己是击鼓戒严,总督标下的亲兵们,个个排列整齐,全副武装,肃整站立。

中军辕门,大大开启,魏学曾和朱正色及叶梦熊几个领兵文臣,今日都是一身戎装。魏学曾坐在正上首,朱正色和叶梦熊分别坐在次下首左右一旁。各个武将,从宁夏总兵官萧如薰开始,麻贵,牛秉忠,刘承嗣,董一奎,李,黄来福,李如柏等人,一一上前向魏学曾跪拜行礼。

然后众武将依品级,分别站立在营帐东西壁下,那些中军官,次旗牌,营操书手,掌号吹鼓手等人,则环侍于中军帐外,随时听命。

此时众人都知道战议己决,魏学曾也不废话,直接传下各种命令,众将一一接令而出。按魏学曾等人的谋划,此次攻城,镇城下的平乱大军,除萧如薰等人留守中军外,共分五路进攻,董一奎攻其南,牛秉忠攻其东,李攻其西,刘承嗣攻其北,而麻贵与黄来福率游兵策应。

听到这个命令后,黄来福心下松了口气,依他来宁夏镇之前,在笔记本电脑中对于宁夏之乱时相关历史资料的了解,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数万的蒙古兵前来援助拜,将来自己的战场是在那。而攻打城池,就是拿人命往上填,黄来福可不想自己的精兵消耗在这。

好在魏学曾、朱正色等人也了解到这点。只是让他在和麻贵一起,随时领兵援助策应。

五寨堡军队排在中军位置的右边旁,每个军士,都是披挂整齐。个个牵着马,排着整齐的队列,旌旗猎猎,只是默然不语地站着。惹得他们旁边麻贵的旗下军队,不住地频频往这边张望。

黄来福接令出来后,回到自己的队伍上方,静静地等待命令。举目四望。城下地军阵是连绵不绝。而城上的宁夏叛军,似乎知道城下大明军队将要攻城了,个个惊慌地在城上来回跑动。

忽然中军位置一阵骚动,队形一分,一辆辆的火炮战车出来,却是甘肃巡抚叶梦熊领的战车营首先攻城。叶梦熊文才武略皆通,在明时以善炮战闻名,著有《筹边议》、《战车录》等书。此次叶梦熊带来地四百辆火炮战车,都是他在甘肃苦心编练的。

和以前大明军队中使用地重达600斤地偏厢车不同。叶梦熊这些战车。都是轻车式样。推挽仅用两人。登山涉水也不过四人。用起来较为轻便。轻车双轮向前。遮板稍后。上列刀枪6把。佛郎机2架。火箭三层。百子铳2函。轻轻着地。若有自行之势。

这些战车一直推到离城下不远地地方。此时宁夏镇城中。叛军使用地火炮弓箭。在前些时间地战斗中。大多消耗完毕。对于叶梦熊地战车营无计可施。眼睁睁地看着战车上地几百门佛郎机火炮齐轰。又用火箭攻击烧毁城楼。

各色炮弹在城上炸响。让叛军伤亡惨重。城楼被火箭击中后。又是烈火熊熊。城上地乱军呼喊奔跑。抬来各桶地水。用来浇灭。

炮击后。董一奎、牛秉忠、李、刘承嗣地四路大军。潮水一般地大明士兵们。抬着战梯。呐喊着开始攻城。黄来福也领军上马。领着二千三百五寨堡战兵。和麻贵领地几千军队一起。在各城门之间。往来呼喝策应着。

城上城下。喊杀震天。战事非常地残酷。大明平乱军队。架着战梯。蚁附攻城。而城上地乱军们。在拜指挥下。带着各家丁士兵们。则用滚木。擂石。往下还击。或是和那些己经爬到城头地大明军士们肉搏。不断有大明平乱士兵。才攀爬到一半。就被滚木击中。惨叫着坠到城下。

相对于攻城地大明军队们。黄来福和麻贵两人也不轻松。各城门不断传来有警。贼兵似乎是要出城出战。这是黄来福和麻贵地事。二人不断地率兵前往策应。和黄来福地士兵人人有马相比。麻贵地军队。则只有几百人有马。那些步行地士兵们。从各城门之间来回奔跑。很快就跑得个个气喘吁吁。

战事进行到白热化时,突然北城门大开,一个全身披甲,长得非常高大粗壮的年老叛军将领出来,领有约三百个同样全身披甲的家丁,个个骑在马上,大声狂叫着,似乎要突围出城。竟是拜见事情不妙,竟欲亲自往河套蒙古部落求援。在往日时,拜曾与蒙古首领力克结盟,呼应乱兵,不过由于拜困在宁夏镇城中,力克与拜无法协力,亦不敢复渡河深入。

此时黄来福和麻贵二人分别领兵在南门和西门上奔跑,忽然二人得到正进攻宁夏镇城北门的刘承嗣急报,黄来福忙下令江大忠领着三百家丁,麻贵也急忙命令自己的部将马孔英,麻承诏二人领着几百兵马前往阻击。

刘承嗣原是甘肃总兵官,不过由于在万历十八年七月时,青海地蒙古火落赤部进犯临洮,他领兵抗敌时大败,所以被贬为了甘肃副总兵官。此时他领有北路兵马,正在挥军急攻北城,忽然拜领有几百个强悍的家丁开门出来。

这些家丁个个都是蒙古人,又都是拜的铁杆心腹,己经全部豁了出去不要命了,被拜这么领军一冲,北路的大明军队不由大乱,眼见就要被拜突围出去。刘承嗣忙急忙向黄来福和麻贵求救。

黄来福这三百家丁们,一直养优不动,不论是人和马,都是非常精神。此时在黄来福一声令下,由江大忠的带领下,急速地来到北门。只见这里大乱,拜领有那几百家丁,正拼命冲出来。

江大忠大喝一声:“儿郎们,随我杀贼。”

三百五寨堡家丁齐声嚎叫,个个手持骑枪,密集的马蹄声踏在地上,其势有如雷霆。

拜正在领军大砍,拼命突围,他向来武勇,所挡在前面的大明士兵,纷纷被他砍翻在地。围攻的大明士兵们,见他如此强悍,纷纷闪到一边,眼见眼前一亮,己是要突出包围。

忽见前面蹄声如雷,几百个身披铁甲的骑兵滚滚而来,连他们身下地马匹都披着镶嵌铁叶地棉甲,气势惊人。

拜不由大吃一惊,心想:“这是哪只军队,如此武勇?”他脑中闪过前些天他在城上看到,那个晨跑操练时还披甲重负的五寨堡军队,心想:“难道是他们?”

拜地这几百家丁虽说都是亡命之徒,但见五寨堡骑兵如此气势,那骑枪的尖锐寒光直对着他们,也不由心慌,加上刚才他们杀了半天,早己精疲力竭了,哪比得过这些养精蓄锐的五寨堡骑兵?

又加上他们马匹的势头在种种阻拦之下,早己势尽,在江大忠领的三百五寨堡骑兵全速冲撞来时,等双方错马而过,只听惨叫声连连响起,眨眼间,拜带出来的三百家丁们,己是死伤一百多,而五寨堡骑兵们,伤亡则是寥寥无几。

江大忠领着骑兵们直冲而过,除了江大忠身壮如牛,使用的是铁枪外,余者骑兵们的骑枪,都是木柄骑枪,有刺中敌人的,大多从中而断。直冲了一回后,众人拨马回来,各人手上己是换了马刀。江大忠看马匹还旺,正要领军再冲一次,这时麻贵部将马孔英,麻承诏二人,己是领着几百士兵,狂喊而来。

拜长叹一声,突围是无望了,他一边领兵抵抗,一边缓缓地退回城内,而他的三百强悍家丁们,也损失了近半的人。

见拜退回,城下刘承嗣军队的手下,还有麻贵部将马孔英,麻承诏的手下,众人大声欢呼的同时,也奋不顾身地上前争抢地下拜叛军死伤者的首级,共割得了拜家丁们一百一十八人的首级。五寨堡军队静止不动,只是冷眼见众军争抢成一团,江大忠骑在马上,不由摇了摇头,同时心下也是愤怒,这群丘八,明明是自己领着将士苦战得来的成果,结果首级被他们抢去了。

不过江大忠知道,战功是明摆着的,自家少爷黄来福,定会为自己及兄弟们讨回功劳的。同时他心下也有优越感,这样乱抢首级论功,隐患多多,还是自家少爷定的集体战后论功制,来得高明。

第130章 军医、争功、李如松到来

回到黄来福身边,江大忠向黄来福告知了刚才的事情,黄来福冷静地道:“和友军的功劳纠纷,等乱事平定后再说,总之你们这次斩首数目118级,我会让何如镇记在功劳簿上,战后一起算。”

此时攻城战事己是结束,各路攻城大军,都是慢慢退回了各自的营房,只余城上城下青烟袅袅,狼藉一片。不久,又有一些大明辎兵出来打扫战场,医士们救护伤员。对于城下忙碌的各人,城上的叛军只是麻木地看着,并未作出任何动作,此时天气炎热,战死士兵的尸体如果不处理的话,有可能引发瘟疫。

此次四路攻城,大明士兵伤亡约有数百人,黄来福出战的三百家丁中,共有受伤七人。此次五寨堡随军远征的军中医士,约有几十人,他们在忙完了自家军队中受伤的将士后,便协助友军救护伤员。

眼下的大明军队中,军医制度算是完善,每一营兵中,都固定配有拿军饷的医士二名,医兽一名,并配有相应的救护药物。而在此时西方的欧洲军队中,还没有固定的军医制度,只有一些临时出战才受雇的医生和外科医生,并从负伤的士兵那里收取医疗费。这些欧洲外科医生当时的社会地位都很低,多是由一些理发师兼职。

而且此时西方军医救治的手法较为原始,比如他们为伤者截肢后,便使用烧红的烙铁烫伤口以防止出血。还有在救治那些被弹丸击中的伤者时,在弹丸从伤口取出后,还要将伤口张开,然后将煮沸的油倒入伤口中,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此时在大明各军营中。各营中的医士却是手忙脚乱的。因为伤者实在是众多。各方哭嚎叫骂声不绝,医士们正在焦头烂额,忽见有大批地五寨堡医士前来援助,不由大喜。

这些五寨堡军医,都是从五寨堡医馆中选拔,都是由五寨堡文卫局。通过高薪,向大明各地聘请地医生,由于他们待遇稳定,军中又对他们普遍尊重,所以个个都干得很欢实。现在的五寨堡军队。己经做到了一司五百人中,至少拥有十个医士。此次黄来福带着几千士兵前来,随军医士就有50人。以后黄来福还准备在五寨堡开设一所军医学堂,专门培养各种医士。**

在外营士兵的目光中,这些五寨堡医士们,每人都携带着一个专门的药箱,脸上还戴着一层白色的棉布块,这就是五寨堡的多层口罩,以防止传染疾病。这种口罩,在历史中。最早出现于1899年。在此时地历史中,本来是黄来福配给五寨堡水泥厂员工用的,后来在黄来福的命令下,被普遍用于五寨堡医馆,还有军队中。

由于五寨堡医士较多,加上他们救护的药物器械充足,因此除了那些重伤的伤员外,余者,皆顺利救护。这让五寨堡军队医士在各营中声名远播。连三边总督魏学曾等几个文官见了后。都是称赞不己。大大赞赏五寨堡军队救护友军地精神。

在城下各营将官忙完自家伤员救治后,战死将士的遗体也进行收讫。他们摘下各军士遗体腰牌,再对应军中名册,作为将来家中抚恤地凭证,按此时大明军中的抚恤条例,普通的士兵家属,将来可获得丧葬费一石米。而军官的遗孀子弟,可以凭袭战死者的月银全俸优养。

这个待遇,如果说此时大明的军将士兵都是习以为常的话,但按五寨堡军队的抚恤条例,又是大大不如了。****这让五寨堡各军士心中颇有优越感,心中凝聚力更强。也让风闻五寨堡军队待遇的许多城下军士,内心都是羡慕不己。

最后战死者地遗体们集体焚烧,有些势力的将官们,可以将骨灰运回故里埋葬。而那些普通的士兵们,只能安葬在这宁夏城附近了。

在各军救护伤员,办理后事的时候,此次战事攻城,各方间的论功也是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和黄来福相关的话题是斩杀拜家丁的那118颗首级,究竟该算谁的功劳。

这些首级中,虽大部分是五寨堡军队所杀,但首级分别抢在刘承嗣部地手下,有45颗首级。还有麻贵部地手下,有73颗首级。五寨堡军队中,一颗首级也没有。

在三边总督魏学曾的中军帐大营中,各营将官济济一堂,此时正传出激烈地争吵声。甘肃副总兵官刘承嗣涨红着脸道:“军门,如果没有标下将士的死力围截,最后黄将军和麻将军部卒哪能及时赶到,最后斩杀这些乱贼?因此标下认为,这些首级,我手下的儿郎们,应该占大部分,最少应该分得60具首级。”

说到这里,刘承嗣怒瞪了黄来福和麻贵一眼,特别是黄来福,他手下的军队吃得好,装备又好,早让他嫉妒。如果不是看在刚才五寨堡医士们救护自己受伤部下的份上,他早上前撕打黄来福了。

麻贵冷哼了一声,满是风霜的脸上也现出几分激动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