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吸引了众多人的好奇观看。
只见在水流的带动下,大碾石不停地转动着,不需要多久,一口袋的小麦便碾好了,引起众人的一片赞叹:“真是太快了。”比起以前自己的人力脱壳或是畜力脱壳,这速度,真是不能比啊。
小麦便碾好后,立时磨坊内的工人,还有大姑娘,小媳妇们,就拿出一些干净的扫帚,仔细地将糠米扫到一起,用簸箕装好,然后到一旁的车旁扇米。
很快的,在糠米放进车地粮斗。摇动转柄,米自动落进一个出口的口袋内。而糠则是从另一个出口而扇出,不需要多久,在妇女和磨坊内地工人们满脸细粉的时候。簸箕的糠米便扇好了。又是让众人一片赞叹:“好快啊,以前自己地手工人力扬米法,真是不能比……”
有了这种车,让五寨堡地居民们的糠秕分离工作大大减轻,而这种在汉朝时便出现在中国北方,后来失传。只流存在中国南方,并一直使用到21世纪,现在在一些中国边远山区还在使用的车,因黄来福的原因。又在五寨堡现出新的风采。
到了这一步,如果还要加工面粉的,又可以到一旁地水力石磨旁,将麦米磨成面粉,同样也是速度非常快,不需要多久,一口袋的麦米便磨好了。而且磨出的面粉质量好。
因方便快捷。加工费也不高,这座水力磨坊自建起后。就生意兴隆,除了堡内有限的几家有自己地畜力碾米铺坊外,大多数的五寨堡粮商们,都将自己的粮食运到清涟河边这座黄来福大水力磨坊来,付出一些加工费,就可以轻松地得到米面。还有五寨堡的军户们,也都是将自己的粮食,运到黄来福大水力磨坊来,或是直接来这里购买米面,反正堡内离这里也不远,走路要不了几分钟,就到了。
因为生意兴隆,引起了五寨堡一些商人们的注意,他们向黄来福和渠源锐试探,是否允许他们也在清涟河边兴建水力磨坊,不过出于垄断的目地,黄来福还没批准别地人在五寨堡兴建这种水车磨坊,不过他们可以和黄来福合资,将水车磨坊越做越大。
在黄来福大水力磨坊来内,石磨是最多的了,因为黄来福除用石磨来磨面外,还用石磨来榨油,或将来用来捣鼓羊毛,碾压皮革等。
这不,此时在离黄来福大水力磨坊来不远处,也有一个大棚,内中有一长排地石磨,这些石磨就是专门用来榨取五寨堡这次大丰收的大豆和油菜籽的。
今年五寨堡大丰收,大豆和各种油菜收获颇大,所以各类菜油的加工和豆类的制作相继开始。而为了榨油,黄来福在大水力磨坊来旁边,盖了一个大大的榨油作坊,专门用于制作五寨堡的各种油料。
还是依黄来福事先的安排,由黄来福出原料,出地盘及一部分的资金,渠源锐联合一些商人,出资金,出管理人员,招募员工等,负责将来的销量,并开始兴建各种作坊厂房,当然,在年底的分红中,虽然黄来福等军官,出钱最少,但分红是最大的。
同样的,出于垄断和最大利润率的目的,五寨堡榨油作坊只能有一家,称为大五寨堡榨油作坊,不过各个商人们可以和黄来福及渠源锐合资,出资多少,分红多少,将大五寨堡榨油作坊越做越大,形成农产品种植,原料收购加工,最后成品销售一条龙,降低了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实现利润率最大化。一家榨油作坊,由一家五寨堡军户所开,不过只是一座矮旧的平房,使用一些简陋的手法,如用一台装着铁碌的石碾子,还有几口大锅和一些草制作油。现在那家榨油作坊,早已关门大吉,业主投身到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去了。
在五寨堡大丰收后,地里的油菜籽收割、晒干之后,大五寨堡榨油作坊也开业了,由于原五寨堡军户们早已被各个农场吸引完毕,所以现在招募的员工,都是各个州县到五寨堡来的流民。坊招募员工的时候,可说是流民蜂拥而入,每月几钱银的工钱,是非常吸引人的。最后招募了一些工人,一些有榨油经验的大师傅。
当这天作坊的大门开业后,成为五寨堡同样吸引人关注的一个地方。指导,先用几口大炒锅里炒熟,这是需要力气的,工人们死力干,大师傅则是在一旁掌握火候。炒到差不多的时候,大师傅就会命人油菜籽倒入石碾或石磨的槽内,以前是用牛碾压,现在则是用水力。
油菜籽碾碎后,便拿到锅里去蒸,这里需要大师傅们亲自观察火候,火候一到,以前是用头上包了一层厚厚的铁套榨木撞击,由一些精壮汉子扶着榨木,人工撞击,但现在是用水力推动,就省力多了。不过碓棒的撞击声,还是非常大。下,油饼开始汩汩流淌,慢慢榨出油来,越流越多,油香在作坊内弥漫,经过几轮后,出油量开始减少,到最后慢慢流干,这样工作作结束了。
出了油后,便由工人们收集一处,运到库房内储藏,再由大五寨堡榨油作坊的股东们或提供五寨堡内军民食用,或运到各处贩卖,每天人来人往,运油的车马不绝,形成了一股繁忙的情景。
第66章 皇帝也来加股(1)
公元1590年10月1日。
离五寨堡大畜场不远处的一片棚房内,传来了猪的嚎叫声,这是兴建不久的五寨堡屠宰场正在杀猪。
在五寨堡大畜场各个畜生可以出栏后,20日前后起,在五寨堡屠宰场建好后,五寨堡各猪栏的生猪,还有马蹄坡圈羊场的羊,就开始屠宰。这些肉除了供应五寨堡的军民外,还将进入五寨堡各个加工厂,加工成火腿之类的副食品。
这片屠宰场占地颇大,足有几亩大,里面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同时还将严格按照相关的卫生条例进行,保证猪肉的健康。同时屠宰猪羊留存的皮毛、骨、脂肪等,也将收集起来,用于生产一系列的物品。
不过由于现在天气还不寒冷,所以生猪的屠宰还不能大批量进行,等到屠宰场内中的冷库修建好后,生猪及羊的屠宰,才可以大规模地进行。
不过话虽如此,由黄来福和各商人们合资,相关的大量副食品加工厂正在大力兴建中,以将来制作大量的腊肉、熏肉、火腿、培根,鱼干,鱼油,鱼粉等食品。还有鸡蛋和鸭蛋,已经开始制作成盐蛋和皮蛋,准备向外销售。
还有各种豆制品的加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种大豆,将被制成了豆浆、豆腐皮、豆干,豆豉、豆汁、黄酱及各种腐乳。豆瓣酱等,这些制品。将来都要贴上五寨堡地标签,向外销售。至于豆腐,由于境内的清涟河水顺着芦芽山而下,那河水地水质甘甜清纯,因此在山脚下开办了一家豆腐作坊,专门用来加工豆腐,做出来的豆腐洁白细嫩,很受五寨军民的欢喜。
这些食品厂及作坊们一开张,便吸引了大量的流民和各种大师傅前来应聘。一下子。五寨堡内闲着,无所事事的流民们大大减少,让五寨堡的治安压力明显减轻。不过随着各个工厂的建立,看到生存工作的机会,又有许多流民们从岢岚州,宁武关等地被吸引前来,这些人来时都是拖家带口。让五寨堡的治安压力又是大大加重。
当然,现在这些食品厂地管理招聘等都是由渠源锐等商人们在进行,他们也明显引进了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地一些先进管理经验,增强了五寨堡各食品厂的工作效率。
而这些大工厂的兴建,除安置了大批的劳动力外,也带动周边各种产业的诞生。由于这些工厂们吸引的都是壮劳力,而且工人们每月也有几钱银子,在他们的需求下,在工厂附近。各种着简易窝棚地小饭馆,小吃摊,还有各种摊贩集市等,也是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甚至还出现一些专运煤炭,专洗衣服,青楼暗娼等职业。
当然,这些工厂们现在都是兴建在堡外。主要是沿着五寨堡的各个堡门方向还有各个道路边上。关于这些工厂们的卫生及容貌规划,自然是由五寨堡城市管理局来管理。这些时间。局长何副千户和副局长李安百户及李成百户几人,就是泡在堡内,及各个工厂上,每天都是忙上忙下地工作着。
在那天五寨堡的会议后,分管五寨堡城市管理的三人,是精神大振,回去后,才用两天的时间,就在一个帐房的协助下,提交了局内的资金预算,在从黄来福手中拿到了初步的预算之后,三人就加快干了起来。
很快就招募了一批地手下,还有一些清洁人员,开始了五寨堡的清洁工作。这些清洁人员大约有十个,每人每月五钱两,负责堡内的卫生打扫,各人街包分段,每天清晨扫一次。这个工作在各人眼中可说是很清闲,钱粮又多,消息传出后,应聘者可说是挤破了头。
除了这些清洁人员外,五寨堡城市管理局招聘的其它管理人员,可说是各样杂事集在一身了,这些人,每天挂个牌子,要上街盘查各商店摊贩的卫生,盘查街上的人是不是乱吐痰,乱仍垃圾等,还有堡内各人的房屋是不是乱建,堡内地树木有没有人破坏,等等。在这些人地努力下,五寨堡只在十几天内,可说就是焕然一新,特别是五寨堡主街道大东街上,更是干干净净,片尘不染,除了堡内正在修葺的几条街,还略显杂乱外,堡中所有积年地垃圾,都被运走,所有的阴沟,都被清理一空。在吐一口痰,扔一次垃圾,罚款一钱银子的重罚下,五寨堡内的居民们,快速地改变了以前的不良习惯。
其实这些城市管理人员,每月的工钱也是五钱,不过由于黄来福规定,这些人上街管理,罚款除了一半上交管理局外,一半可以自留,所以这些人,每天干劲都很足,每天在街上走来走去,盯着各人的卫生情况。也让五寨堡内的居民们,现在看到这些管理人员,也有一种潜意识的害怕感觉。
现在,每天早上,五寨堡内的居民们,早上起来后,都会将家中的垃圾放在各街边的几个大桶上,到时由清洁工运走,而不是扔到街上就是,走在街上,也没有人再敢乱扔垃圾,随地乱吐痰。
至于在街上摆摊的摊贩们,虽然他们还是拥挤在各个街上卖货,但每个人都是自觉地拿了一个大桶,盛放一些经营后留存下来的垃圾,而不是象以前一样,仍在街上就是。这样下来,五寨堡虽是商贾众多,但街上却是干干净净,和以前比,是大大变了一个样。
至于堡外的工厂等地,黄来福规定实行片区管理,每个工厂的地段,实行自己的卫生管理。由五寨堡城市管理局每月下去抽查,自己片区卫生不过关地。将进行罚款。再加五寨堡城市管理局的规划,因此这些工厂们,也是建设得井井有条,没有新兴地方那种杂乱脏等毛病。
公元1590年10月3日。
五寨堡已经在清涟南岸边,初步兴建好了一家毛纺厂,名为五寨堡毛纺厂。
这也是由黄来福及五寨堡各个商人们合资兴建地,由于是手工作坊,因此厂内需要的工人众多,已经先后招募了近千人。一下子。在堡外窝棚的流民们。其中的青壮男丁们,被清扫一空,就是有许多健康的流民妇女及小孩们,都被招去了干活。而每月几钱的银子,让这些流民们,赚到钱后,就可以养家糊口了。
毛纺厂配套设施需要很多。棉纺织业差不多,如工人们就需要:普工、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以及刷边、运经、絷扣、接头等工人,加上染坊、踹坊、纺车坊、锭车坊、布机坊等一系列的设施,因此投资巨大。
虽说这种毛纺厂这种新生事物,盈利前景不知在哪,但有五寨堡各个农场成功的经验在前,又有黄来福和渠源锐毫不犹豫地投巨资,因此五寨堡的商贾们,也不再观望。都是争先恐后地投资,只惟恐黄来福不收他们地银子。而相关地技工师傅们,织机纺机等,都是渠源锐等商人们向岢岚州,太原等地招聘购买。在此时的大明,只要出银子,不愁买不到这些东西。
眼下的大明的棉纺织业非常发达。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中国百姓衣着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到了明万历时。大明的棉纺织业和棉布加工业,更是发展极快。在眼下的大明松江等地,就是天下地棉纺中心,以棉布衣被盛天下,在此时的苏州,民间机户至少在万家以上,雇佣的织匠数量非常可观,在苏州各地,每天的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当时大明熟练的工人们,纺者日可得纱四五两,织者日成布一匹。
由于此时的大明,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棉纺织业已经自成系统,竟争非常激烈,五寨堡想要与他们竟争,没有原料,又没有出色的技工,怕是没有一点优势。就是经营皮草,也竟争不过此时的外地晋商。所以黄来福纺织的目标就放在羊毛身上。
而此时地羊毛,除了制毡与毛毯外,很少有羊毛纺就的布匹衣料等,按历史,中国的毛纺织业要到左宗棠时,为了供应军需,才开办兰州织呢总局,生产军服用料。黄来福剑走偏锋就是在这。
按五寨堡毛纺厂的规模,需要的羊毛众多,五寨堡那区区的几千只羊,所产的羊毛自然是杯水车薪。因此,这段时间,五寨堡毛纺厂地商人股东们,就是四处收购羊毛,搞得周边一些军堡州县地羊毛价格大涨,就是一些商人们,看到商机,更是远远从一些蒙古部落收购羊毛后向五寨堡运来。
公元1590年10月4日。岢岚州,三井镇焦山村。
这天,整个村子都轰动了,因为村里的老羊倌杨大倌,家里养地几十只山羊,光下的绒毛,就卖了好几两银子,几两银子,放在焦山村,足以过个舒服的几年了。眼下这种年景,收的麦子就不多,加上交税,庄稼人一年省吃俭用,怕也挣不下一两银子,杨大倌此时得到的财富,在众人眼中,是一笔极大的巨款了,由不得众人不轰动。
此时在杨大倌的家里,已是挤满了村庄的人。所谓的家,只是一个漏雨的茅草屋,加上四面一堆要倒的泥巴墙,不过眼下杨大倌的却是红光满面,手上拿着白花花的银子,有些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杨大倌脸上满是密密的皱纹,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了,四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以前养羊,因为山羊毛没人收购,加上羊只经常死亡,所以一年下来,也是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苦日子。村里人闲他穷,加上他是外来户,所以到了现在,也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
“好了,羊倌,我刘某人做事就是爽快,以后你家要是还有羊毛,没话说的,有多少我要多少,记着这是我的名刺,我走了啊。”
一个福态的商人潇洒地将一张名刺递给了杨大倌,满意地吩咐一个伙计将收到的羊毛运到马车上运走,这些时间来,他东奔西跑,穿村过镇地收购羊毛,虽然辛苦,但收获也是巨大的,这些羊毛卖到五寨堡毛纺厂后,可以获得双倍的利钱,当然值得他风里来雨里去了。
“刘大爷慢走。”听福态的商人这样说,杨大倌忙恭敬地将他送出门外,直到商人远去了,才将那张颇有书香味的名刺小心收入怀中,虽说不识字,但将这位大爷的名刺收好总是没错不是?
此时,村中各人看杨大倌的眼神已是不同,个个都是笑容可亲起来,各人七嘴八舌地询问杨大倌那商人的事情,老村长更是邀请杨大倌晚上到家中做客,第二天更是传出村中的钱老汉有意将家中的女儿嫁给杨大倌的消息。
而杨大倌的经历,更是让村中人心动,眼下年景不好,地里刨食看来是不行了,听镇中人说,有很多人逃荒到五寨堡去了,光在五寨堡各个厂中做事,每月就有几钱银子,足以养家糊口,如果能招入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就更是得到了“铁饭碗”,这让村里一些年轻人心动,不过老人家还是恋土,不愿意去做外乡客,
眼下象杨大倌这样,是最好的了,可以不必逃荒,又可以稳定在家中足食,一下子,村中很多人都盘算起养羊来。
第66章 皇帝也来加股(2)
这是岢岚州三井镇焦山村的变化,在离三井镇几十里远的高家会镇上。
此时,在路口上,一个身着粗布衣裙,上面还有几块补丁,脸有菜色的少妇,正紧跟在另一个同样穿着布裙的中年妇女的身旁,二人说着话,进入了镇内。
高家会镇并不大,里面只有一条青石板街,两边是一些夯土墙垒的低矮破漏的房子,只有稀稀拉拉的几家商铺,卖着一些粮米杂货,此时街上走的青壮男人很少,多是一些衣衫褴褛的老人妇女,手上牵着一些小孩,个个脸上神情麻木,似乎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连镇上那税吏房的两个税吏都是坐在门口晒太阳,懒洋洋的相对无聊。
两个女人走进镇内后,那脸有菜色的少妇对那中年妇女道:“春姐,你说那拣羊毛的事,是真的吗?一个月下来,真可挣到两钱银子?”
中年妇女道:“啊呀,喜妹,你都问我八百遍了,你就放心吧,我这做姐姐的,什么时候骗过你?你姐姐这些天每天都在孙夫人那做事,还有假的不成?你这么勤快,不要说每月两钱银子,就是每月三钱银子,也不是挣不到。不过你也要想好了,这活一天下来,可也不轻松。”
那脸有菜色的少妇叫杨喜妹,就住在离镇边不远的地方,中年妇女叫吕春姐,是高家会镇内人,二人虽是一个住在镇东,一个住在镇西,但却是从小交好,而吕春姐由于家景会好一些。一向很照顾杨喜妹。
由不得杨喜妹反复问,现在她是真困难,家里老是饱一顿饥一顿的,就算她每天努力持家,基本上全家还是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加上生活来源极少,这个家很不好当,她是真想挣些银子。让家人能吃上饱饭,还有,家里的田税拖欠了几年了,镇里的税吏催得紧,今年怕是拖不过去了,如果能挣些银子,那是真地好。
杨喜妹家里有四个孩子,还有公公婆婆,都要靠她和男人养。她现在在家里,除了要帮男人干田里的活外。还要干家务,还要给人家做些针线活,每日不停,夜间做到鸡叫,才休息一会。这样一天可以挣个几文钱。
她全家七口人,每天要吃四升半米,为了让家里男人吃饱。她和婆婆两人,经常都是半饥半饱,还有孩子,也是经常饿得直哭。前一个月,更是针线活也没了,让杨喜妹更是担忧。
除了这些,还有田税的事,按杨喜妹家里的一些田地,被定为中田,每亩地需要纳银2分。包括了所有的耗银和附加税,还有摊入田土中的役。在往年风调雨顺时,税收一般占到农田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可以每年交清,留下家中一些粮米,过年过节时可以吃个饱。
不过从几年前开始,这年景不好。田地的收入越来越少。一亩地收不了几斗粮,有些年还一亩地颗粒无收。加上征收税粮折银地多,卖粮时,商人压价,换的银少,拿铜钱去换银,又银价太高,搞得手中的银子越来越少,加上田地欠收,最后结果是,家里每年的税粮都是拖欠,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
虽然税粮拖欠不是杨喜妹一家,而是高家会镇普遍的现象,不过小老百姓的,拖欠税粮,总是内心害怕担忧,能交清是最好的了。
此时听了吕春姐的话,杨喜妹欢喜的同时,道:“我们农家的,干些活怕什么,只要能挣到钱,再辛苦也不怕。”
随后她又奇怪地道:“奇怪了春姐,什么时候镇内出现有人收拣羊毛呢,以前可没听说过这事,那些养羊地俺也见过,从来没有人收过他们的羊毛?”
吕春姐说道:“这个姐姐就不知道了,听说是前些时间,有几个州城的大爷们下来收羊毛,将羊毛修整后,就运到五寨堡去,说是五寨堡搞了个啥子的毛纺厂,要很多羊毛,你说也奇怪了,这什么的毛纺厂要那么多羊毛做啥呢。”
杨喜妹只是喃喃道:“五寨堡……”
吕春姐看杨喜妹地样子,笑道:“喜妹,是不是想你家男人了,听说你男人前几天去了五寨堡做工?”
杨喜妹道:“是啊,我家男人听外村人说,那个什么五寨堡办了很多作坊工厂,正到处招人,只要肯干活,什么人都会要。现在农闲,我家男人就寻思着去挣些工钱,前几天,他和村里几个壮汉子们都结伴去了。”
吕春姐叹道:“是啊,最近镇里的男人都走光了,搞得俺家的男人也是心动,整天说想去五寨堡看看,看能不能挣些银子,唉,也不知怎么了,那五寨堡真那么好,一个个都往那儿跑?”
说到这里,她道:“好了,我们赶快去吧,等会迟了,孙夫人会不高心地。”她指着前面一座大屋道:“看,这不就到了。”
二人赶快往那边而去,随之涌入那座大屋的,还有一群的镇内妇女,都是听到消息后赶来的。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商人样子的人,正从屋内出来,指挥着一群伙计样子的人,将一捆捆羊毛抬入马车中,给镇内增添了几分商业的气息。
那座大屋离镇内的税吏房不远,一般来说,大明各个州县城为了催收田税,都会在各个村镇设立分支税站,高家会镇也设有一个税吏房,内中就两个税吏,一个叫李三仓,一个叫王登选。
看着杨喜妹和吕春姐等妇人走入那屋中,税吏李三仓道:“看来孙夫人的生意很火红啊,这些天我数了数,差不多有近两百个女人进入孙家做事了。而差不多今天,就有两批商人整好羊毛出发了。”
税吏王登选道:“孙夫人和那些商人的事,不是我们能管地。我们没有这个本钱和门路,羡慕也没有。那些镇里的女人们挣了钱也好啊,省得她们家地税银老是拖欠,她们交钱,我们也好交差。”
税吏李三仓叹道:“但愿吧,真想不干这苦差事了,你不催吧,收不上税款。挨上面的骂。你用强吧,要是逼死人命,可不得了,我可不想象齐大哥他们那样。”
大明的田地课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一年的税银可分七次缴清,一般田税按上田,中田,下田,分别征收五分银到五厘银的田税不等,收完税后会出具正确地三联收据:一联给收税人。一联给缴税人,一联给地方官存档。
高家会镇多半是一些中田,下田,每家每亩地一般征收一分银到二分银不等。不过就算这样,眼下这种年景。高家会镇中,没有几家是不拖欠田税地,每家拖欠五、六年的田税情况很普遍。甚至最高地拖欠十三年都有。
高家会镇中,前任两名税吏,就是对拖欠十三年田税那位老兄用强,搞得这位老兄家中的老父去跳河,被镇中的乡绅告上了岢岚州城,查了下来后,前任两名税吏都丢了饭碗,所以现在高家会镇新任的税吏李三仓和王登选,都吸取了教训,得过且过。反正拖欠税银的也不是他们高家会镇一家,而是整个岢岚州的普遍现象,法不责众了。
二人议论着,都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二人谈起眼下岢岚州各地火热的收购羊毛风潮,都有点心动,盘算着搞点本钱。改行算了。
二人这边热火朝天地聊着。那边中,杨喜妹和吕春姐已是进入了那位孙夫人的大屋中。
“你们不要叽叽喳喳的了。赶快干活。”
吕春姐带着杨喜妹进入屋内后,这是一个大四合院,此时各个屋前院后里面全是人,大多是穿着粗布裙子地妇女,这些人一边大声笑闹着,一边飞快地干着活,全部都是坐在地上拣羊毛,从粗羊毛中挑选中最纤细的部分。这些人中,很多人杨喜妹和吕春姐还认识,都是镇内的邻居们,现在全跑到孙家这里来做事了。
在坐着的人中,只有几个人站着,其中一个妇人不到三十,身着丝绸,脸色富态红润,正是屋内的主人孙夫人,她身旁一个妇女正在大声喝叱着,督促屋里地妇女们快些干活,正是孙夫人的贴身仆妇王氏。
吕春姐带着杨喜妹走到孙夫人面前,弯着腰笑道:“夫人,我带来了我的好姐妹来干活,请夫人赏她口饭吃。喜妹,这是孙夫人,赶快来拜见。”
杨喜妹忙上前裣衽行礼,道:“孙夫人好。”
孙夫人看了看杨喜妹,道:“嗯,看起去倒是个机灵地人,就收下吧,你好好干活,工钱不会少给你的。”
杨喜妹和吕春姐都是大喜,道:“谢谢孙夫人,谢谢孙夫人。”
很快,杨喜妹就在孙家开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生涯,按孙家给的工钱,每天捡一堆羊毛,给银一分,手脚快的话,一个月可得三钱银,这些钱,对杨喜妹来说,可说是久旱逢甘雨,因此她干得很勤快,很快,她便适应了现在的生活。
按五寨堡的标准,收购的羊毛,是按羊毛处理的价格而定的。孙夫人这样地处理,只是羊毛处理的第二步。
一般来说,羊毛纤维在用于纺织之前,须先经过初步加工,如采毛、分毛、洗毛、弹毛等步骤。
将落在地上的羊毛收集起来,称拾毛。从羊皮上采集羊毛,称采毛。象晋北地方的羊毛,一般每年可采毛两次。采了毛后,需分毛,从粗羊毛中挑选中纤细的部分。接着是洗毛,因为羊毛带有油脂砂土,纺前必须除去,方法很多,煎烧沸汤都可。或是将羊毛放入黄沙里,用手或用工具搓揉,也能达到除去油脂的效果。
羊毛洗净晒乾后,必须开松成单个纤维分离松散状态,并去除部分杂质,以供纺纱。古人用弓弦弹松羊毛,叫做弹毛。最后经过初加工的羊毛纤维,再经理顺、搓条即可纺纱织布。最后是染整,羊毛纺织便成了。
现在地岢岚州,出现了很多这种家庭似地手工作坊,将收上的羊毛,初开工后,一般是分毛和洗毛,再运往五寨堡,就可获得很大地利钱,因此很多富户,都是快速地行动起来。除了他们自己赚到外,也意外增加了很多地方的就业机会。
而象孙夫人这样的家庭手工作坊,只是岢岚州众多人中的一户,象杨喜妹这样的人,只是众多的女工中一员。
第66章 皇帝也来加股(3)
公元1590年10月10日
秋高气爽,天气还不是很冷,只需穿两层衣衫。
三井镇是岢岚北边第一大镇,位于岢岚通往五寨的咽喉要道上,此时在从西堡口至东堡口的大街上,正是一片吵闹,商队人来人往的,加上背包扛货的当地人,让一向冷清的三井镇热闹起来。
这些商队大多是运羊毛的商队,那些从高家会镇,李家沟,秦家庄,宋家寨,焦山,孟家坡,西张义庄,西坡等岢岚州各地收购上来的羊毛,集中运到三井镇,经过初步的加工后,再运到五寨堡去。而这次的五寨堡羊毛大收购,也让岢岚州很多地方都是活了起来。
“好了好了,收拾好,就出发吧。”
顾世铜一边指挥伙计们装货,一边大声说道。眼前是一个装载满羊毛的十多辆马车,如果运到五寨堡后,怕是要赚狠了。五寨堡毛纺厂建好后,由于需要的羊毛众多,顾世铜抓住机会,快速行动起来,利用自己是黄来福亲家的身份,很容易就和五寨几个商人合作,几人合资在三井镇建了一个榻房,专门收购羊毛羊绒,眼下已经是第三批的羊毛羊绒运往五寨堡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