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老相对而笑。一旁的王启年也是疑惑地对周文栋轻声道:“周兄,千户大人地稿子,是你写的吗?”
周文栋摇头道:“不是啊,怎么啦?”
王启年说道:“没什么。”心中却是不敢相信,没想到大人身为一个武将,竟写得出这种八股文似的文章,真是让人佩服。
黄来福地发言,在全场激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黄来福讲完后。便开始了表彰和颁奖仪式。
首先。是荣获集体一等奖地黄来福大田庄管事王伴哥上来领奖,黄来福颁给他锦旗一面,上面写着“先进团队一等奖”。旁边有一行小字:“五寨堡千户黄来福于万历18年赠黄氏大田庄。”等字样,锦旗由德润布庄所制作。
然后发给了他一个新制的木牌子,上面写着粮100石,盖着千户大印,还有一个小木箱。上面装着几十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粮三石或是若干石,在王伴哥下去后。依各个庄丁们和小管事的职份,人人发下去。散会后,庄丁们便可依着这牌子,到五寨堡仓禀中领取粮食。
当王伴哥取到锦旗和领粮的木牌子时,激动得全身直哆嗦,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一个劲地道:“谢谢千户大人,谢谢千户大人……”由于太过激动,以至于走路不稳,在下台时,一个不小心,差点踉跄摔倒,引来了台下一片善意的哄笑。
王伴哥满脸羞红地下去了,其它农场的总屯长,穿着自己家中最好的衣服,在黄来福报到名字后,也是一一上来。不过这些人并不比王伴哥好多少,当黄来福向他们颁奖,并对他们点头微笑时,很多人都是激动得站立不稳。
当这些总屯长们领到自己农场地奖励时,很多人都有如在梦中地感觉,想起以前饥寒交迫的日子,再想起现在的丰足生活,很多人都暗暗下定了决心,来年自己还要努力干活,为千户大人,为自己,继续博取着好生活。
而总屯长们回到台下,将小木箱的领粮木牌发下去后,各屯丁们,庄丁们的心情也都是非常高兴,人人都在底下讨论着,散会后领到粮,各人要为家里添些什么,大部分是要为家里的老婆孩子加些衣裳,而一些奖励更非厚的小屯长,总屯长们,已经在盘算是否将自家地破屋修葺一番了,或是如刘总旗一般,盖个新地砖瓦房。
整个颁奖仪式一直非常热烈,充满了欢声笑语,从一等奖到二等奖,到三等奖,黄来福对自己的诺言是一一对现。
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场内地屯丁们和庄丁们是充满了骄傲和满足之情,而外面看热闹的民户们则是羡慕得口水直流,恨不得自己很快也成为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屯丁们。而今天之后,他们回到自己的村里,想必又有一个长时间的好话题了。
而据黄来福估计,今年光这个丰收奖,黄来福就要付出粮食近二万石,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屯丁们得到越多,就代表黄来福获得的越多,黄来福很乐意这些屯丁们个个都能获得好收获。
只有旁边的黄思豪,杨氏,何副千户等人看了很是肉痛,不过看看黄来福毫不在乎的样子,各人心下又是暗暗佩服。黄思豪是感慨儿子长大了,那日制大水车时,自己给儿子两百两银子时,还要算了又算。而眼下近二万两银子,儿子却是毫不在意地使出去,不过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手下归心吧。有儿如此,自己也就放心了。
而何副千户,江百户,杨百户等人则是心内佩服,这种大手笔,只有千户大人才做得出,换了自己,就算有几百亩地,也只有每年收几石粮辛苦过日的份。唉,怪不到人家是千户,自己家世袭数十年,一直都是副千户,百户,总旗之类的。随即各人又想起黄来福答应的年底分红,各人都是心情激奋起来。
而王启年和周文栋二人,也是为黄来福的气魄所折服,心想跟着这样的主人,将来自己也会有一个好结果,前途不可限量,至少也是衣食无忧,二人都是心下庆幸跟对了人。
颁奖仪式完成后,何副千户最后作了总结:“感谢千户大人为我们的讲话,感谢千户大人为各人的颁奖,感谢千户大人鼓舞我们精神,感谢千户大人激励我们斗志,我提议用再一次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千户大人。”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最后他道:“好了,今天的表彰大会就到这里,大家都散了吧。”
五寨堡,大东街,祁县会馆旁。
大东街上人来人往,满是忙碌的人群。
祁县会馆的屋檐下,一些军户小孩们在铺着青石板的街上,不时地玩闹着,和以前的衣衫褴褛不同,眼下五寨堡的各个军户小孩们,个个都穿上了新衣裳。依自己家中爹娘的话,这一切都是千户黄来福大人带来的,大家一定要记得黄大人的恩德。
他们一边玩,一边唱着“五寨堡”,一边用好奇地看着各个米商从祁县会馆内走进走出,还有一些背米的流民苦力们,气喘吁吁地背着几袋沉重的米袋子,随着主人家,走进走出的。
“啊呀,这不是渠掌柜吗……”
“啊哈,原来是刘掌柜,您老好,怎么,您老也来进米吗?”
“呵呵,那不是怎的,还请渠掌柜行个方便,让我们刘家铺行,也能进个几石米,讨口食吃……”
渠源锐心情愉快地走进祁县会馆时,沿途而进,都是各商家巴结讨好的神情,让他的内心得到最大的满足。而渠源锐确实也有让人巴结讨好的本钱。
在各处州县都是年景不好,普遍欠收的同时,五寨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了四十多万石。
对于这些粮食,黄来福的盘算是,现今五寨堡内有新旗军1120人,这些人,一年约需粮一万多石。还有堡内的各个农场,有屯丁们五千多,一年需粮近三万石。加上五寨堡各畜场的畜丁们,五寨堡一年总共需消耗粮约需近五万石,黄来福决定今年留粮15万石。
其它的近三十万石余粮,就全部卖于渠源锐。按渠源锐和黄来福的契约,这些余粮,黄来福以每石粮银6钱的价格卖于渠源锐。
渠源锐再按自己和各商人的远近亲疏,每石粮加价不等地卖出,据他估计,这些粮卖出后,不但一年就可收回去年投资的五万两白银,还可净赚四万,近五万两的白银。
这种投资回报率真是惊人。
第48章 商贾云集
进入祁县会馆大厅时,渠源锐大哥渠良万已是迎了上来,满面笑容地道:“四弟,你回来了?”
渠源锐点了点头,眼见一向傲慢的大哥如此,他不由心中产生了一股快意。而这段时间里,渠源锐可说是在渠家说话的声音都大了很多,不论是父亲,还是大哥,二哥,三哥,都是对他笑脸相迎,让渠源锐颇有些意气风发的感觉。
前些时间里,在听说五寨堡大丰收后,渠良万立时赶到了五寨堡内,这几天,他可说是磨在了祁县会馆内,一定要渠源锐给他三万石粮,还要颇为优惠的价格,念在是自己大哥的份上,加上老父也送来了一封信,渠源锐今天决定给渠良万一批粮,价格也相对便宜些。
二人坐定后,德叔送上了茶,渠良万又陪笑地道:“四弟,你看,大哥前几天和你说的关于粮食的事?”
渠源锐缓缓地喝了口茶,道:“大哥,你知道现在五寨堡商贾众多,大家都想要粮,小弟也没办法,最多只能挤给你三万石粮了。”
渠良万听了渠源锐前面的话,还有些脸色不好看,以为渠源锐要拒绝自己的请求,没想到急转直下,渠源锐竟给了自己三万石粮,他不由满面笑容,站了起来,亲热地过去搂着渠源锐的肩膀道:“四弟,你对大哥真好,大哥不会忘了你的。渠源锐道:“我们是兄弟嘛,小弟不帮你,谁帮你呢?”
正在这时。德叔走过来,看了渠良万一眼,道:“四少爷,外面又有几个客人要见你,您看?”
渠良万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之色,随即满面笑容地道:“四弟有事就忙吧,不过不要忘了你答应的事,大哥还有事,就先走了。”说着他笑呵呵地告辞了。
渠源锐站了起来,长伸了个懒腰。叹了口气:“忙啊,真忙啊。”
确实,这段时间内,五寨堡内除了黄来福外,就数渠源锐渠掌柜最忙了,每天,他都要会见无数的商人,除了原来商定合作地一些商家,如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外,还有一些小商人,也是经常地找上门来。
今年大明各处年景不好。粮少人多,各地粮食更是显得供不应求,在一片惨淡中,五寨堡这个暴出大丰收的新大粮源就显得特别注目。特别是听闻千户大人将近30万石粮都卖于了渠源锐后,堡内的商人们更是疯狂了,这么多粮,如果自己能从中抢一点,那获利就非常丰厚了。
眼下粮食可说是个好东西。需求是有多少要多少。不说别的,单是九边各个军镇,对这粮食的需求就是个无底洞。五寨堡这几十万石粮,无论运到哪个军镇中,都不会冒起多大浪花,再来一百万石,各地也决对轻松吃下。
特别是五寨堡靠近各边镇卫所。从这里买粮运粮后。路途便捷,比起从汉中。晋中,甚至江南等地运粮,可节省成本多少?因此,这些天中,来大东街祁县会馆拜访的人流可说是络绎不绝。
而对于眼前地情形,原本在堡内开设分店的那些李家,侯家,潘家等大商贾们,他们家族中原本来的初衷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新冒出的粮源,对五寨堡原来这样一个小军堡并不是报有多大的期望,但现在五寨堡的表现真是出于他们的意料,他们家族中已经有人商定,是否将五寨堡作为以后自家重点经营的大粮源之一。
不说渠源锐在价格上,货源分成上与各个商人扯皮。当然,商人们都是精明的,他们不会花费过多地时间在这方面上。很快的,渠源锐就和各个行商牙商们商定了一系列的买卖事宜。没过多久,载着五寨堡的粮食的车马便开始向各个州县边镇贩运。
近九月份时,五寨堡内更是商贾云集,各地粮商米商纷纷前来五寨堡,或坐庄五寨堡,或从渠源锐那分购粮米,再贩至各地。一时间,五寨堡成为了晋北地一个新兴米市,贩夫商客籴而转卖他地者,络绎于道。
当然,各个商贾将粮米从渠源锐那分购后,由于要积米盛粮,自然是这堆盛粮食的各色塌房与库房是所需不少,而这库栈自然是建在五寨堡内才是最安全,毕竟这是防守相对严密的军堡,有驻军数百,而且千户大人那一千余威武的新旗军一看就让人有安全感。
不过堡内除了营房外,这各处大多是五寨堡军户们的房子,要建塌房与库房,只能与军户们商议了。因此,这些时间内,各商贾们向军户们买房租房的人很多,让许多房子地点好的军户们大大地发了笔财。
房子买租来后,各商贾们又大力兴建各色库房。特别是大东街这一带,街道宽,路面好,所处地带又繁华,因此,这一带的房屋,更是商贾们关注地重点地带。
事实上,从六、七月份开始,在看到五寨堡有大丰收地迹象后,一些精明的商家就开始在大东街及娘娘庙街一带大力开设店铺,店铺后又建立塌房库房。他们先是经营其它货品,在五寨堡确定大丰收后,他们立时改为经营粮油米面。
现在,大东街及娘娘庙街一带,沿着祁县会馆,向两旁辐射,这一圈的地方,已经飞快地形成了牙行24户,其中粮行就占了18户,其它散户米铺不计其数,主要以小麦、大豆、食盐,米面等大宗原粮交易为主。每天这些米商们在粮行内进出不断,加上他们身旁不停忙碌着的伙计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颇大的粮米交易中心。
而从五寨堡大东街这个粮米交易中心出发,出堡后。北可至偏关,老营堡,八角所。西可至河曲,保德。南可至岢岚州。东可至神池,宁武等地,如果还要走得远,东北可至大同镇,西北可至榆林镇,粮米销量庞大。
当然,不是每个商贾都是经营米面地。一些精明的西商们,看到商机,纷纷掮货携银到这里做生意。他们带来了各种货物,如五寨堡没有地棉花、食盐、布匹、茶叶、煤炭等物。他们或是捞一把就走,或是长期设店经营,置地建房,定居繁衍。
商贾们地纷纷到来,让五寨堡市面更显繁华。这些天,堡内的各条街上。不断有各种布庄,药店,餐馆,日用地油糖杂货等店铺开业,近九月份时。每天都是鞭炮声不断。
而五寨堡越来越热闹,里面商人云集,也吸引了许多各地的流民,还有五寨堡外的民户们进五寨堡务工,各个粮行米铺都需要大把的伙计,而这些伙计,总不可能都自己带来吧,还不是要在五寨堡当地招聘?
很快。在堡内等待黄来福招募明年屯丁的堡内流民们。或是来五寨堡寻找机会地民户们,纷纷被各商家所雇佣。由于商家们需要的人手众多,只要肯干活,就会有工作,一时间,五寨堡内几乎找不到一个闲着的人。
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各乡堡,村堡的人前来五寨堡寻找机会。
五寨堡大丰收。对于粮食的存贮。这点上,是黄来福关心的问题。这天,他就领着何副千户,江百户,杨百户,刘百户,王启年等一干人巡视五寨堡内的军贮粮仓。
这军贮粮仓也是由五寨堡仓副使黄如镇看管。五寨堡各个农场中的粮食大丰收后,暂时先放在五寨堡各个农场中地仓禀中,然后,将小麦经由专门的人员挑选分类,进行杂质处理后,再慢慢运进五寨堡内的粮仓内储存,这样,更显得安全些。
不过由于粮食太多,也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五寨堡原来的军贮粮仓不够用了,需要再建几个军贮粮仓。从16号开始,五寨堡内便开始大力兴建各种新的军贮粮仓来。今天,黄来福来巡视,主要就是关心这个问题。
在屯丁们地努力下,各个新增粮仓的新建,还是快速的。不过黄来福又发现另一个问题。就是粮仓内关于各种虫害的问题。虫害,向来是各个粮仓的大敌,一般来说,此时没什么办法,只能针对麦蛾等蛾类害虫交配产卵时喜爬上粮面的习性,用竹扫帚扑杀了。
不过这种方法太慢,黄来福想起自己电脑中一个农业小知识,有一些后世关于民间防治虫害的土办法。
就是先在麦谷上面铺两层干净纸,把纸贴近容器四壁,然后把干燥草木灰,石灰等适量混合堆满纸面上,再加盖封闭,该法可使麦谷储存半年以上不变质,不生虫。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一些大口瓶里装上白酒,瓶口用纱布扎紧,放在打扫干净的储粮容器地底部,把晒干扬净地麦谷装进去,封盖后即可防虫。。
黄来福把这二种方法说了,黄如镇忙仔细地记了下来。
黄来福吩咐黄如镇仔细看管粮仓,然后又带着何副千户,王启年一干人,往堡外而去。
走在五寨堡的街上,眼见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将一个小小的五寨堡挤得满满的,各人都很高兴,黄来福当然也是如此。眼前的这一切,也证明了他的观点,只要农业发展了,交换的物品和原料多了,商业自然兴盛,农业,才是一切地基础啊。
经过大东街时,眼见这里粮行云集,米商们进进出出,黄来福敏锐地发现,由于五寨堡粮行地兴旺,还带动了其它一些副产业的发展,比如说以加工为主地碾米铺坊。
有壳的小麦自然不能吃,小麦要脱壳,要加工成米面,就需要椿米。以前五寨堡军户们的椿米过程,黄来福也有偶尔看到过,吗呀,那简直是太累了。
具体椿米方法就是,找一个石臼,用手举一根木棍。木棍一头是铁片牙齿,一头是石制,将麦子置于石臼内,一下一下舂,累个半死,才能将麦糠分离,多少搞些米面吃。
而这些商贾们来五寨堡后,也多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文化”,碾坊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五寨堡内已经出现了五家碾坊,共同由一些粮行合资开办。
这些碾坊所在的房屋较为宽大,里面设置一个碾池,碾池上面再置一石滚,将一头牛蒙上眼睛,沿着碾池无休止地拖着石滚转动,石滚压碾麦子后,就完成了加工。
这牛拉碾坊当然比人工椿米来得方便快捷多了,不过黄来福却想起了后世地椿米水车。这种水车,黄来福小时候在老家就见过,是利用溪流带动水车椿米,并不算什么高科技。
这种椿米水车,自然又比牛拉碾坊好多了。反正五寨堡水资源丰富。正好可以在清涟河边大建椿米水车。黄来福盘算着回去查看电脑,是否电脑中有这种水车的图纸。有的话,就吩咐刘总旗他们制作出来。
当然,牛拉碾坊椿好米后,此时米糠还是混在一起的,是不能吃的。
米糠要分离,一般此时的北方,是用一种扬谷法。就是将米粒抛入空中。最好是在有大风时。这样,糠秕被风吹走,而籽粒落到地上。或者是采用簸箕法,找一个簸箕,随着手腕有节奏的抖动,就能把糠秕与重的米粒分开。
而对这种繁累的方法,黄来福看到时。不由摇头。他记得后世有一种车,俗名叫旋转式风扇车的。可以很轻松地将糠秕分离,一天最少能加工米糠17桶。一直到公元18世纪初,西方才从我国学去这种车。
重要地是,这种车,在公元前2世纪时,在我国就已经使用,最初还是在北方发明的,用于除去小麦和小米的壳。几个世纪后传到了南方,但是在北方,却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农具被人遗忘了。许多农民重新使用传统的扬谷法,簸谷法和筛谷法。
黄来福以前是没注意,现在想起来了,自然这种车的制作方面,他也要回去查看一看。
北方有吃面的习惯,米、糠分离后,需要将米磨成面粉。一般来说,碾坊内都有石磨,石磨用花岗石制成,同样的,还是牵来牛,或是驴,蒙上眼睛,让它们沿着石磨无休止地转圈,经石磨磨压后,就得到了面粉。
对于黄来福来说,这种磨面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后世有一种水力磨坊,或许可以建造出来使有。
这水力磨坊使用方便,除了磨面外,还可以榨油,或用来捣鼓羊毛,或用来打铁磨刀,或用来碾压树皮或是碾压皮革,甚至制火药碾硝石等,大大地节省人力。
对于黄来福这种“高科技”的爱好者来说,有水力磨坊可以用,他就不用使用人力或是畜力磨坊。
出堡后,黄来福又去巡视了五寨堡各个畜场。
五寨堡各个农场已经取得了大丰收,眼下,让黄来福关心的就是,各大畜场和一些经济作物,能获得多大地收成。
五寨堡的田地中,大部分都是种植春小麦,除此之外,一些田地,还有一些农场的田间地头,还种上了大豆,紫花苜蓿和芜菁等物。
早在七月底的时候,紫花苜蓿和芜菁等物就开始收获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作物调配成地饲料优良,对五寨堡的猪养等养殖业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提高了各种家畜的繁殖率和育肥率。
而看眼下各处大豆已经到了完熟期,子叶将全部脱落,茎粒色泽,豆粒饱圆,等进入九月份后,应该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黄来福盘算到时这些大豆可以作些什么。
嗯,首先,这些大豆秸秆是很好的饲料,可以用来喂羊喂猪等。还有,大豆可以用来作豆腐,再作各种豆制品加工,如豆浆、豆腐皮、腐竹、豆腐、豆干、百叶、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榨油。还可做各种发酵制品,如豆豉、豆汁、黄酱及各种腐乳,豆瓣酱等,经济前景看好。
还有,豆腐渣还可以喂猪。说起猪,看过各个畜场,年初养的小猪仔二千头,现在都长大了,进入九月份,看来就可以大规模地杀了。嗯,到时这些猪肉怎么处理呢?除了罐头外,象各种腊肉、熏肉、火腿、还有西式的培根等,或许都可以做了。
还有年初养的鸡鸭等,现在也长大了,很多鸡鸭还开始下蛋了。现在地大明,蛋类可不好保鲜,这么多蛋怎么办,嗯,鸡蛋就制成盐蛋,鸭蛋做成皮蛋,就可以长期保存了。除了自己各吃外,还可以向外销售。还有马蹄坡圈羊场地两千只羊也长大了,相关的羊绒制物,也可以开始作了。
看来,等进入9月份后,相关的一些农副产业加工工厂,可以开始兴建了,这些农副产业,可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格局。又是一条大财源。
黄来福心中意气风发,只觉得无物不可赚钱,就是看到眼前田地中的麦秸秆,黄来福也是心想,这麦秸秆除了可以用来作燃料外,切碎燃烧还田也是不错。再不成,用来喂牛也行。五寨堡牛少,就喂羊吧。再不成,就用麦秸生产食用的花菇,或是用来沤制沼气也不错。好象在后世,花菇就是五寨堡的经济主柱产业。
而看着眼前地一切,黄来福身后地王启年,钱氏,何副千户,江百户等人同样也是神情迷醉,何副千户向黄来福恭喜,看着眼前的景象,黄来福哈哈大笑道:“老何啊,这只是刚开始,以后我们地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各人都是笑了起来,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笑过之后,对黄来福来说,他还要回堡内忙于练兵编伍之事,而到了九月份后,他将会更忙。何副千户等人会轻松一些,不过各人不知道的是,此次五寨堡的大丰收,在传到大明腹地和京城后,会引起了多大的反应。
第49章 编伍、练兵(1)
在五寨堡开始大丰收的同时,黄来福也在准备编伍练兵的事宜。
在15日那天,黄来福放了新招募旗军们五天假,到了20日,放假的新兵们陆续回五寨堡来。
杏岭子小山村,张大三家。
这是一间低矮的泥草房,不过此时桌上却是摆着大桶的汤面,还有些青菜鱼肉。在小山村中,这种日子,足以让人羡慕了,比前张家以前家中的生活,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有意无意的,这些天,来窜门的人都比以前多起来。
这都是张大三从五寨堡参军回来,带回的安家银,还有五寨堡送来的布匹米面改善的生活。而这五两安家银,如果省吃俭用的用,足够让张家过好几年了。
饭已经吃完了,此时,三子爹,三子娘,他三年前进门的媳妇儿,正在打点包袱,为张大三的出行做最后的准备。三子娘和媳妇儿都是哭哭啼啼的,颇为不舍。三子娘更是一边流泪一边交待张大三要注意些什么。张大三听了颇为不耐烦,他此时一颗心早已飞回了五寨堡,只是道:“知道了,知道了娘,这些孩儿都知道,不消您说。”
见老婆子交待个没完,三子爹也是道:“死老太婆就知道哭,三儿这次去是好事,别人求都求不来,还哭什么?真是女人家短见识。你们是不知道,那堡里的千户大人是多么亲切,三子跟着他做事,准没错。”说着三子爹呵呵地笑了起来。
这次的军属大会,三子爹到五寨堡去一次后,就认为儿子到五寨堡参加了旗军,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以后便成为张家中儿子的坚决支持者。参了军,儿子不但每月有丰厚的军饷,还有各种军属待遇,足以让家人活口,比地里刨食强多了,还拿了五两的安家银回来,这几年中,家人地生活更是没有问题。
再说。此次新军们随家属回家时,五寨堡的军官军户们,还一路敲锣打鼓地送回来,又送来了米面布匹等,当时连村长都惊动了。村民们围观时的羡慕神情,让三子爹现在想起来,还是乐陶陶的。这大头军平时三子爹也听多了,平时都是多么多么的惨,只有这一次五寨堡黄来福千户大人的兵,才有这么荣耀,个个是好汉。这个兵。当得值。
“我这不是高兴嘛,死老头子。就知道说我。”听了三子爹的话,三子娘了眼泪,回敬三子爹道。
“好了好了,时候不早了,三子该赶路了。”三子爹不和老婆争,只是呵呵笑道。
家人将张大三送出了家门口,便村头路口而去。一路上。都是闻讯来的村民们热情地向张大三打招呼,众人还一起将张大三送到了村口。
各人都道:“三子。好好干,不要给我们杏岭子村人丢脸……”
张大三脸上容光焕发,满脸地灿烂,他道:“各位乡亲放心吧,大三决对不会给你们丢人的。”
他对抱着三岁大儿子的媳妇儿道:“翠枝,好好照顾公婆,我走了。”
他又给三子爹和三子娘跪下磕了几个头,站了起来,整了整包袱,仰天呼了口气,昂然而去。
而这个情形也不断地发生在各个山村,各个村堡,各个民堡中。各个新入伍的旗军们,告别了家人,怀着各样的心思和梦想,走进入五寨堡地营房内。
公元1590年8月20日下午,五寨堡营房,较马场上。
随着军士们的陆续来到,黄来福也开始了对军士们的编伍,五寨堡是卫所军,当然不好僭越,还是一样的按小旗,总旗,百户的编队。
而黄来福虽然将五寨堡旗军中原来那些老油子军官们都打发走了,不过依那日的商定,他们家中的年轻舍人们还是顶替了他们地位子,不过好在这些舍人军官们都是些十几,二十几岁地年轻人,还没他们父辈身上的不良习气,黄来福大可慢慢调教,保证五寨堡新军地朝气。
而这些舍人军官们也是黄来福需要的,毕竟这些人算是军将世家,比起一些从来没有练过武的普通民户们强多了,不论是身体还是对军队的认识。黄来福也一下子没地方找那些优秀的军官苗子。
而黄来福虽有以前的记忆,父亲黄思豪也多少传下一点军将知识,但总体来说,他对军队练兵一事还是菜鸟,虽然这些天每天都在苦读戚爷爷的练兵实纪,这本兵书也随身携带,有空就拿出来翻翻,但和别地舍人相比,并没有多大地出众之处。好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对练兵之事,实在详细,大家共同摸索,共同进步吧。
依那日地商定,原来分管五寨堡屯田、营操等事的何朝勋何副千户退下了,换上的,是他今年刚20岁的儿子何如镇,协助黄来福练兵。
二个专管军纪的镇抚孙贵、韩名退下了,换上他们的儿子孙小保、韩虎。几个百户中,江百户和杨百户,李安、李成、韩炳、苏锐、李春、马文才、徐受、王堂等几个百户退下了,换上了他们的儿子,或是家中的年轻人。
这些军官眼下当然就是五寨堡军队的骨干了。而江大忠和杨小驴二人,除了他们各领着黄来福的20个家丁外,二人各还兼着父亲退下来的二个百户之职。十个百户架子就是如此,至于总旗和小旗,黄来福打算等编伍时依旗军们的武艺,再从旗军中慢慢挑选。
20日上午起,按照戚继光的方式,依先来后到顺序,黄来福吩咐众军官中,仅何如镇和杨小驴二个识几个字的人,再拉上了王启年和周文栋二人,临时作为执事,为各个来到的旗军们登记资料,并准备了许多白牌,以为制造兵册。
每个旗军们到来时,依那天选军时发给每人的悬带腰牌名字,一一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