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馆的王崇义带着一干晋商们站在后面,礼仪鼓吹,熙熙攘攘的,好一片热闹。
阜成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这个地方向来人流繁盛,从山西河南陕西往京师来的商客车马,从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也多出入此门,每天车马不断。城外过往的行人见亭口处如此多迎接的大人物,许多人都是驻足围观,或是打听原由。除此之外,亭边官路的两旁,更是挤满了许多看热闹的北京市民或是文人。不过他们都被五城兵马司派出维持次序的兵马拦开。
万历皇帝召黄来福进京筹备东征粮饷之事,百官们自然都是听说,京师内的茶楼酒肆也是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各说是各种说法想法都有。不过文人百官中对黄来福的嫉妒与羡慕,却是占了主流,观那黄来福以一介武人,却是如此受皇帝宠爱,自然是深深地刺痛了许多人的神经。
眼下虽是二次朝战将爆发,但对许多文官们来说,这是遥远的事,不重要的事,眼下京中万历皇帝下令开矿榷税等事,才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之整。在今年正月时,为了万历皇帝开矿権税之事,百官们继续纠缠。出名地人物大事中,便有吏科给事中戴士衡,翰林院庶吉士刘纲,巡按直隶御史周盘,翰林院检讨李腾芳等人的上疏,要求万历皇帝罢免矿事,起复被斥诸臣等,闹得不可加交。
在前些时间里,黄来福控制的山西镇《五寨堡新闻报》也传出几篇文章,为万历皇帝的开矿榷税之举辩护,引起了许多文官们的愤怒,不过他们发觉自己并没有什么应对的方法,眼睁睁地看着京师的舆论阵地被夺走一部分。
其实黄来福地《五寨堡新闻报》并没有什么闻名天下的主笔文人,论起报馆内绝世才情的人物,更是一个没有,大多地主笔记者都是些破落秀才或是小吏之流。但纳不住黄来福走的小白路线,大量的钱砸下去,大量低俗的言论信息被散发出来,每张报纸更是象不要钱似的散发,采用地又是白话文,也算是通俗易懂,自然夺走了很多小老百姓的心。
对于普通地老百姓来说,《五寨堡新闻报》那些记者们写的东西有趣不说,也算很有学问了,反正各人学问有限,更高级地文章他们也看不懂,有这样水平的文章看己经很不错了,事实上,大多的市民更是连报都不看,只是听茶楼酒肆说书先生唱地报,听着听着,《五寨堡新闻报》灌输的东西不知不觉便进入了他们地内心,越来越觉得报上东西说得很有道理。
说句客观的,《五寨堡新闻报》在眼下大明文人圈中并不能抢夺什么阵地,那些文人们购买《五寨堡新闻报》,也不是为了支持黄来福地观点,只是为了了解黄来福又要搞出什么花样罢了。《五寨堡新闻报》,走的还是迎合或是抢占底层百姓或是小市民阶层思想的路线,与传统文人思想阵地是两个不同的***。
只不过以中国传统地文人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自己抢占了道德致高点时。自然是希望天下所有地人都站在他们地一边。一同批判“昏君。奸臣。武夫”等。这就是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正义”地力量。虽然以前他们并不在乎小老百姓地想法。只要文人圈中持他们相同地认同观点便罢了。不过有道是失去才知道可贵。眼下大明地舆论权不能彻底控制在自己手中。他们才觉得失落。
不过他们不满归不满。又没有制约黄来福地力量。在很多舆论阵地上。又慢慢失去——指地是农夫与市民阶层。他们写地文章。那些文言文。小百姓们是看不懂。不感兴趣地。其实他们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只专心经营文人圈地舆论。他们可说是与黄来福井水不犯河水。
因为黄来福支持万历皇帝开矿榷税。加上黄来福以一个武人。深受皇帝宠爱。挑动了许多人敏感地神情。所以许多京师文官们对黄来福不满。眼下这个争议人物又来京了。还又将被授于重任。许多人自然过来围观。发泄内心地不满。当然了。他们虽然清议批判厉害。但要他们想法筹备粮饷。却是想不出办法。同时他们也是好奇。不知道黄来福前来后。要怎么样筹备粮饷?难道是提议皇帝增加天下赋税?如果这样。黄来福又定会被他们骂成残废。这类事情。他们提议可以。黄来福提议是不
种种心思。使得黄来福此次来京反响巨大。来“迎接”地各类人更是众多。各类人一多。亭口一段围观看热闹地人自然更多。使城门前这段路上。颇有堵塞地味道。当然了。看热闹地人群中。也有许多是对黄来福颇有好感地百姓市民们。
太阳越升越高。约近巳时(早9点)时。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呼:“来了来了。黄军门来了!”
立时人群中骚动起来。大家纷纷看去。只见几十匹快马腾起漫天地尘土。正滚滚而来。看前面地旗口。“写着山西总兵。黄”等字样。正是山西镇总兵黄来福地车马。
此行黄来福照例是带着自己的五寨堡幕僚班底,还有一些亲卫家丁护卫,黄来福不喜欢坐马车,到哪里,大多是骑着一匹快马,他地随员们,自然也是如此。
到了亭口前,黄来福停马下来,经过长途跋涉,他身上颇有种风尘仆仆的味道,不过却是精神极好,他身后的随员们,也是如此,个个神采飞扬,腰骨挺得笔直。
人群中有许多市民欢呼起来:“黄军门,黄军门!”
虽说很多文官们对黄来福不满,但许多京师百姓,还是对黄来福印象非常好的,国之重将,传奇人物,经常说书上可以听到,而且去年黄来福到京时,整出的一系列动作,让许多人新奇的同时,也得到了实惠。所以在京师内外,越是小市民,越是普通百姓,便越对黄来福感觉好。
王崇义更是赶忙吩咐吹鼓手们吹打起来,立进时一片的乐声。
众人相迎了出来,黄来福也是来到了亭前,他脸带笑容,向四周抱拳施礼,连道:“各位相迎,不敢当啊!”
户部与礼部地一个官员首先排众而出,二人对黄来福拱手作揖道:“下官奉命来迎,黄军门一路辛苦了!”
他们礼仪周到,不过却是神情平淡。黄来福此次奉旨来京,商议东征粮饷之事,户部与礼部的官员们,有责任派员相迎,特别在皇帝要求厚待黄来福,让他风光进京情况下。不过这几个文官们,虽说他们比黄来福品级底,但因为黄来福是武将,他们内心中还是有优越感的,所以在黄来福面前,还是拿着架子。
黄来福自然也是看出来了,这种小文官他看多了,他也是略一拱手,道了一声:“有劳二位了!”
便把目光转向他们身后,御马监监丞陈阳之,银作局掌印太监走上前来,二人神情亲热,都是笑道:“黄军门一路辛苦了,几个月不见,军门还是一样地风采依旧啊!”
接着是御马监奉御太监陈奉,还有上林苑监监丞等人纷纷走上前来,与黄来福寒暄。这些人自然是以私人好好友身份前来迎接黄来福。这些时间里,京畿一带的皇庄,皇店,工厂,超市等物经营顺利,他们得到了许多好处,虽然说他们在京师内一向骄横,也算是身份显赫,不过在黄来福面前,他们却不愿意拿架子,毕竟未来的黄来福对他们是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黄来福总兵身份,还有深受皇帝的宠爱,也是个未来潜力人物,所以此次几位首领太监更是一起屈尊出城相迎,可说是少见。
黄来福道:“有劳各位公公相迎,来福愧不敢当啊!”
银作局掌印太监笑嘻嘻地道:“以我们与军门地关系,军门说这样的话,就是见外了!”
几个太监纷纷称是。这情形看在几个文官及周边看热闹地文人眼里,自然又是黄来福与太监们勾结,祸国殃民的铁证了。与这些人见礼后,最后才是王崇义领着一干晋商们上前来拜见黄来福,黄来福略略点头。
最后在瞩目下,各人进城,如果是别地地方官进京,一般只是住驿馆。
不过黄来福有京中父母府邸在,自己是回父母那了。
五城兵马司的兵马前面开路,一路前去声势浩大,京师规定城内武官不得乘轿,黄来福也没有乘轿的习惯,因此大家都是陪同黄来福骑马(虽说两个礼部与户部地官员内心中大骂不己),加上与黄来福同行的几个首领太监都是京中重要人物,这情形有些显目,因此一路吸引了城中百姓纷纷驻足观看。
本来黄来福地事情,己经在京中成为热门话题,眼下黄来福又一次进京来,还阵势庞大,更是惊动了许多人。在阜城门大街其中的一处茶楼上,几个正高谈阔论地文人也被惊动,纷纷依窗往楼下而看,等车马过去后,其中一人道:“听说那黄来福奉皇上旨意入京,筹备东征粮饷之事,哼,他一个武夫,却得如此圣宠,真是天理何在?”
另一人也是愤愤不平道:“看那黄来福洋洋得意的样子,好是风光,却不知满朝大臣,满京的读书人,就没有一个能担此筹粮筹饷重任吗,非要让一个武夫来主理?皇上是怎么想的?”
另一人却是不同意二人的意见,道:“世人皆知那黄来福谋财厉害,我等虽不情愿,却也不得不承认。再说了,为国效力,何分文武?不叫黄来福来京,东征数万将士,粮饷又如何筹办?”
大声道:“只要政通人和,君圣臣贤,区区东征粮饷掌观纹尔!”
那人道:“反掌观纹?真是笑话,你以为动动嘴皮子,这钱粮就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地不成?说的容易做得难。”
立时几人大吵起来……
黄来福的再次来京,还被皇帝托于重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的人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人物。
大明京师城内外的街道格局中,以通向各个城门地街道最宽,而这些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被各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到万历初时,北京的内外城共有街巷一千余条,其中胡同四百余条。
整个北京城内,又分为五城,每城地居民区,皆以坊相称,坊下又分铺,牌等,居民都是典型的四合院。其中中城在正阳门内,由于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人口稠密,下设九坊六十八铺。
原兵部尚书石星的府邸,就位于中城的仁寿坊内,离他们府邸不远地,便设有中城兵马司的驻所。原先地石府是个车马盈门的所在地,眼下却是门可罗雀,一片地冷清。这时的石星,才感到世态炎凉,一天到晚,没有一个人上门不说,就是有时候出去访客,对方都是忙不迭地拒绝见客,怕惹上什么。
所以从二月初中起,在自己被停职待勘的几天后,石星便将自己关在府内不再外出,谢客静养,静等命运地安排,或许哪天锦衣卫就上门了。而出于对未来的恐慌,他府中地家人们,己是偷散去了一大半,只留下几个忠心的老家人看着空荡荡地府邸,还有就是府中整天拜菩萨的老妻与担惊受怕的子女。
两个多月下来,石星己是彻底的老了,头发己是花白,本来他今年六十二岁,在大明朝时,算是正牌的老年人,不过他以前还有个年轻的心态不是?眼下却是真正心如死灰了。眼下的朝中,没人敢为他说话,将来一家老小的命运如何,石星也不敢去想。
这天里,石星穿了一身的居家服,又是躺在书房的躺椅上看书,不过内心的烦闷与恐慌,又让他如何看得进去?就在他昏昏欲睡时,他的老家人轻声进来道:“老爷,那人来京了,您看,是不是?”
石星抬起苍老的脸,茫茫然道:“谁,谁来京了?”
老家人见石星变得如此,内心难过,提醒道:“就是那山西镇总兵黄来福啊!您说过的,若是那黄来福来京,便与你分说!”
从兵部尚书变成眼下的待勘之人,朝中又无一人敢为他说话,在绝望之时,石星脑中曾闪过了一个人的身影,那是山西镇总兵黄来福。此人眼下深受皇帝宠爱,自己也待他不薄,或许他可以……或许是为了捞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石星曾吩咐这个忠心的老家人,若是黄来福进京了,便立时告知他,石星希望到时黄来福可以在皇上面前为自己分说一二。若是放在以前的石星,如此厚脸皮去求一个人,那是决不可能的事,只是眼下却顾不得了。
只是以前一直盼望的人来京了,石星却忽然犹豫起来了,半响,他叹了口气,惨然道:“几个阁臣都不于老夫分说,惟恐避之不及,他黄来福只是一个武人,又愿意为一个不相干的人惹得圣上不悦吗?还是算了。”
老家人急声道:“老爷……”
石星无力地摇了摇头,道:“不必说了,什么都不必说了……”
黄来福一行人来到父亲府中,家人相见,自然又是一片欢喜。
那礼部与户部的官员在府中吃了几杯茶后,留下请军门静待皇上召见的话后,便匆匆忙忙地走了。黄来福没请,王崇义等晋商们自然是没资格到府上来,几个内监的太监们则是陪黄来福说了一会儿话,众人相约第二日晚上宴请,为军门接风洗尘后,便笑嘻嘻的走了。
在府上,黄来福沐浴更衣后,便陪老爸老妈吃午饭,说说家常话。而与黄来福随行而来的渠源锐,王启年等人,却是没这么清闲,众位幕僚四出,查整这几个月中,京中各项事宜去了。
第二天早上时,黄来福便听取渠源锐等人的报告,宛平三宫皇庄,还有上林苑监的一些畜场,自今年初时,己经正式经营,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上五寨堡似的经营方式,看起来效果还是很好的。与各位太监们合作的水泥厂,毛纺厂,玻璃厂,大超市等皇店,眼下也是处于蓬勃发展中,一切顺利。这让黄来福满意,他盘算是,如果上林苑监各畜场大兴后,或许可以在京畿之地,开办新的副食品厂了。京师这个地方人口数百万,对于各样肉食的需求肯定是巨大的。
傍晚时分,黄来福又兴高采烈地来到几个首领太监宴请他的所在地。
第224章 石见银山
师的市场沿街道布设,明初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楼、西四牌楼等地,到了万历时,商业繁华点主要集中在西城,还有大明门外的棋盘街、城隍庙市、内市等地。
外面喧嚣热闹,一片***,此时在城隍庙旁一家名为随宜坊的酒楼中,黄来福正大快朵颐,吃着正宗的北京烤鸭,旁边则是几位公公作陪。
这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就记有炙鸭,明初时,明宫御厨采用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鸭菜的风味,采用炭火洪烤,使鸭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腻,皇宫取名为烤鸭。后大明迁北京后,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遇在其撰的《胆宫史饮食好尚》曾写道:“……本地则烧鹅、鸡、鸭!”
烤鸭已成为眼下京师的一道风味名菜,不但宫中爱吃,老百姓们也爱吃。这家随宜坊可说是京师中大大有名,以经营焖炉烤鸭而驰名,利用鸭身的各个部位制作多种凉热菜,与烤鸭一起上席,很受欢迎。京中百官贵冑,都爱到这里吃一吃。而这家随宜坊,也有御马监监丞陈阳之在这里参股投资。
“诸位,诸位!”
烤鸭吃了数只,酒酣耳热时,御马监监丞陈阳之高声呼喊,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只见他又举杯道:“让我们为黄军门的到京,再干一杯!”
众人又是干杯响应,相互间都是笑容和气。虽说大明内宫二十四监,平时多为勾心斗角,不过在眼下的这几位大太监,看起去都是一团和气。
银作局掌印太监放下酒杯,对黄来福道:“此次军门来京,皇上对军门的器重可见一斑。眼下京中逆流滚滚,许多竖儒文虫对皇上多出不道之言,听闻军门在山西修文反驳,真是大快人心啊!”
在场几位公公纷纷称是,他们都是皇室的家奴,自然是与万历皇帝站在一边了。
上林苑监监丞道:“咱家书虽然读得不多,但听手下小子们读过报后,也觉得上面说得很好,到了街坊上后,许多百姓们也认为报上说得很有道理!”
御马监奉御太监陈奉道:“此报大快人心。让文虫们哑口无言。黄军门有没有打算在京中开设分馆。继续为皇上分辩效力?”
黄来福道:“当然了。黄某此次前来。便准备了在京中开设《五寨堡新闻报》分馆。除了继续为皇上辩明开矿榷税之必要外。还打算派出随军记者。随东征军入朝。记录我大明将士英勇作战地事迹。让百姓们知道。将士们是为皇上而战。为我大明而战。才在异域疆土上洒下自己热血地!”
几个太监都是吸了口气。内心暗道:“妙啊。这招果然是妙啊!”
他们互视一眼。都是看出对方眼中地意动。还有对黄来福地吃惊与佩服。说起来。大明太监们由于与文人对立。在民间印象一般都不怎么好。不过他们一般都是无可奈何。谁让舆论权让文人们掌握呢?虽说有些太监们有时可以依靠皇权。将文人们踩在脚下。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等人。不过事实上。他们地下场都不怎么样。在民间与历史上地舆论印象更是一团糟。动不动就是奸臣与勾结宦官祸国。太监们。在一般人地印象中。己经成了邪恶地代名词。
不过太监也是人。虽说是不完整地人。很多人也是有自己地理想。自己在历史中留下贤名。清名等追求地。但如果舆论权掌握在文人手中地话。不论他们如何挣扎。也改变不了在世人中地印象。以前他们不知道如何办。但自从见识了黄来福开办地《五寨堡新闻报》等手段后。他们却是眼前一亮。看到了另一条道路。
当下各人纷纷道:“这是利国利民地好事。想必皇上肯定是支持地。而只要军门一句话。能给地方便。咱家们肯定都会给地!”
黄来福道:“多谢各位公公了!”
各人又谦虚了几句,御马监监丞陈阳之道:“此次皇上召军门入京,商议东征粮饷之事……我等很是好奇,在群臣束手地情况下,军门该如何筹备这巨额的粮草吗?可否要我等助军门一臂之力?”
几个太监纷纷道:“是啊是啊,不知道军门可否为我们解惑?”
黄来福微微一笑,道:“这个事情嘛,我自然有自己的解决方法……”
……
在京中几天中,黄来福或是接受别人的宴饮,或是巡视在京中地产业,几天后,万历皇帝朱~钧召见了黄来福,君臣二人在西苑议事。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西苑就在皇城的西部,中部为太掖池(今中南海),历元迄明,苑池都是皇室游乐的场所,殿亭楼阁与太液池交相辉映,景色壮丽。
液池边,君臣闲雅散步,其实没什么重大事,大明皇帝大多不穿黄色的龙袍,经常身着青色或黑色的常服。今日万历皇帝也是如此,一身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地滚边,神情很是轻松。
“黄爱卿,年初时,你上疏要求复开东胜诸卫,朝中争论不休,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黄来福道:“敢问皇上,朝中反对者地意见大多是什么?”
万历皇帝道:“大致是补给困难,耗粮耗饷,兵马调防复杂。而且如果复设塞外诸卫,恐虏人紧张,兵火又生等,眼下东征在即,大臣们意思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黄来福冷哼了一声:“幕气!而且那些大臣们根本不了解边地的情况,若东胜卫诸卫一复,可将大明西北边塞防线大大北移,山西镇,大同镇诸镇,再没有直临兵灾之苦。说到补给困难,眼下塞外移民屯田大大起步,完全当地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再从内地千里运粮,何来地补给难事?还什么虏人紧张,去年边塞之战,那些虏人早己吓被胆了,哪里还敢再生是非?”
万历皇帝点了点头,道:“黄爱卿的意见,朕是赞成地,只是眼下黄爱卿在京,不能直临边地谋划,我看这个事情,便等你回到山西镇后再处理吧?”
黄来福的方法,很有可行性,而且将来成功,这复土之功,也可让万历皇帝名留史书,他自然是愿意的。不过眼下东征在即,事务繁多,万历帝却是想将这个事情缓一缓,等东征结束后,再与黄来福谈这个事。
黄来福拱手道:“皇上英明!”
万历皇帝看着黄来福道:“黄爱卿,朕此次召你入京,商议援朝大军粮饷供给之事,眼下国库空虚,不知道黄爱卿可有什么妙方?”
说话中,语气颇有热切之意。虽然现在万历皇帝在开矿権税,不过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在历史上,就算从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三年的八年中,他总共收到的矿税不过三百万两。而几次战争,动不动就是费银几百万两。宁夏之战,费银两百余万。两次援朝之战,费银六百万两。还有后面的播州之战,也是费银几百万两。
三大征,费银高达千万两,这沉重地军费,压得万历皇帝喘不过气来。
大臣想不出办法,向农民征税,万历帝也不愿意。所以想听听黄来福的看法。
黄来福微微一笑,拱手从容道:“皇上,微臣的提议,还是向民间发布国债或是债券,我大明富户极多,只要方法得当,筹款数百万两银子,也只是在区区之间!而且银子取之富户,不但与国无损,不需与民加税,还可以促进我国朝财富之流通啊。”
万历帝微微抚须,道:“朕也想过这个方法,只是,到时这债券如何偿付呢?”
黄来福道:“微臣的方法是,朝鲜乱平后,一是让日本国赔款,以解我军费所用。二是强迫日本国与我大明签订条约,开辟各个通商口岸,我大明商人在倭地享有种种特权,可以给于无限量的贩卖。要知道,我大明地商品,在日本国一向广受欢迎,大明的一个铁锅,在日本国都可以卖到一两银子一个,更别说别的大明商货了。如此一来,债券发行时,我大明的商贾富户定会踊跃购买,而以这样的条件互换,那些商贾们也是愿意地。我等也可不费一两银子,取得大把的钱财了。”
眼下大明沿海虽然与包含日本在内的各国贸易兴旺,不过大明对日本地贸易,还是有着种种限制,也不会深入日本内地,这也是为什么丰臣秀吉在明日和谈时,要加上准许两国通商贸易的条款了。如果如后世的租界一样,大明在日本各地开辟多个通商口岸,大量的大明商品向日本倾销,自然可以赚来大把地钱。这是许多大明商贾们乐意看到的。
万历皇帝惊惊讶地道:“与日贸易?这数年封贡之谈中,那倭人不就是想与我大明贸易,以前还未曾答应?为何打了胜仗后,反而要答应了?”
黄来福道:“皇上英明,一语中的。不过这其中是有区别的,以前是倭人不恭,也担心在贸易中,有倭寇借机上岸劫掠。不过在如在倭地开设通商口岸,这却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是胜利者,倭人丧胆,己不敢再起非份之心,商贾们又在日享有种种特权,扬眉吐气,且贸易之是在倭地,所以不会再有倭寇上我大明之地来!而且重要的是,以日人之利,换商贾们之财,这是两全其美之事啊。”
万历帝深思,最后点了点头,道:“如此也可行!”
虽说黄来福说话中用语有些古怪,不过万历皇帝还是听懂地,他心情愉快起来,从大明商人那取来几百万两银子,将来让日本人来还。加上可能的赔款,支付大明地军费之余,说不定还有赚。这让万历皇帝对黄来福暗暗赞赏,整个大明中,只有黄来福想得出这样的方法,真是人才啊。
黄来福又道:“此外,日本国虽然国小地穷,不过我大明如打胜后,有一倭地,是一定要让倭人割于我大明地,如他们不答应,就算派水师浮海硬抢,也要抢到手!”
万历皇帝哦了一声,道:“何地,如此重要?”
黄来福道:“据臣所知,日本石见国东部有一银山,名为石见银山,是日本国最大的银矿所在地,该地不但供给日本国内七成地白银,每年还输银百万两到我大明江南之地,除此外,该银山出产的银子,还大规模的被红夷人带往西洋,用于各国贸易,真正是一座银山啊!如我大明占得,每年获银百万两,只在反手之间!”
日本国石见银山,共开采四百余年,极盛时,这里的银产量占世界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真正可说是一座金山银山,不论谁占了,都立时富可敌国。
听黄来福这样说,万历皇帝朱~钧,眼中顿时散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第225章 朝会
伯章。皇上所言那黄来福债券之事。你认为如何?
回到内阁后。首辅赵志便问尚书杨俊民道。
刚才万历皇帝将内阁一干阁臣都召进宫内。就是为了商议昨日黄来福提出的国债等事。众人整整议事一个上午。才以回到内阁中。
“荒谬。”杨俊民的态度很鲜明。就是坚决反对。
他整了整官袍。正色道:“从三代起。便未闻有朝廷向百姓借债的。这传扬出去。有损朝廷体面不说。即使借到了钱。解了燃眉之急。将来又如何偿还?眼下国库空虚。数万两银子。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归还的。如若钱款还不上。引起什么骚乱。我个人声望官位事小。国朝体统为大。万万不可。”
笑话。这国债之。将来肯定算在户部的头上的。这么一大批钱款。如果将来出现什么意外。那可要丢掉一大批的官帽。这种大黑锅。杨俊民可不愿意背。
赵志也是须点头。作为内阁首辅。他也不能接受黄来福提出的债券等之前卫观念。更要的是。这笔帐将来可能要算在他们头上。
不过眼下急银子。于支付入朝军的各样开支。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他也倾向于百姓征收东征加赋。大明的大物博。就算…亩土的加征银几厘。也可收到几万两银子了。而且还保险无比。
算百姓怨恨。也只会怨到皇帝头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
者几个阁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可不分管财政这一块的。抱着看好戏的态度随口附合了几句。
文渊阁大学士陈于|皱;道:“黄来福身为武将。本应克尽职守。专事为国守边之事。怎可巧言诱惑皇上?府库竭当清积弊。革冗员。疏清内库所贮。以征折银两如此。东征粮饷便筹备……令朝廷发行国债。这体统何在颜面何在?”
众人纷纷点。认黄来福提议的这个方法非常荒唐。皇帝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竟会同意黄来福的意见。真是。
此后几天中。万历皇帝便是与几个阁臣。特别是内阁首辅赵志与户部尚书杨俊民扯皮发行国债之事。这种事情当然要户部挑起大梁不过杨俊民态度很坚决。就是一口咬定这个方法不行。
事情僵在这里而助朝大军入朝在即。粮饷的筹备。越来越急迫。而且关于国债之事出后。百官是议论纷纷。看来很有必要招开一个大朝会了……
万历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这天。万历皇帝下令召开朝会。
这天里。天刚微亮。百官们己是齐集宫门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