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逼上梁山-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铁豹微微一笑:“天大的事有什么是咱们姑爷解决不了的,你操那门子的心。”
“嘿嘿,那是,那是。”
而这时,李纲已是抢步闯进了李民的书斋。
李民虽然早从神识扫描中就已经知道李纲等人走得很急,可李纲这般的闯进书斋,还是有些出乎李民的意料之外。要知道,这李民对这李纲也是熟得很,给其启蒙共和理念时,这李纲没少缠着李民,都快跟李民的几个老婆抢跟李民的过夜权了。在李民的印象中,李纲除了对于共和理念痴迷了一些之外,那绝对是儒家大师,绝对的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可今天这般,连通报叩门都忽略,看来这事真的不小。
李民连忙安稳其道:“伯纪,莫要惊慌。且坐下来喝口茶,慢慢说来。”
随后,李民又招呼公孙胜等自寻座位坐下。
此时,不是正规场合,李民与这几个人都是惯的很。
不过,李纲虽然也觉得自身这样有些过于急躁,从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境。可却没有如往日一般,在李民的强烈要求下,入座以朋友的身份谈事。
而是径直的站在李民的面前,拱手说道:“国主,臣有火急军情呈报。”
李纲此番作态,显然是以行动坚决的告诉李民,现在就是正式场合了。而公孙胜等人,也全都如李纲一般的没有自寻座椅,而是齐齐的站在了李纲身后,拱手看向李民说道:“有火急军情呈报。”
李民一听,立时明白,这事绝对不小。当下也是正经的说道:“讲!”
李纲等四人看了一眼,当即还是由官职最高的李纲发言道:“臣得报,辽兵兴兵五万,由耶律大石为统帅,进犯中原,正自攻向大名府。”
李民闻言,微微一皱眉。这辽国进犯,虽然是不小的事,可现在他打的是大宋。李纲等人,就算有一致对外之心,可也不至于急成这样啊。何况,辽打宋,那还新鲜么。尤其是这会还只是出兵了五万,这就更是小打小闹了,连例行的骚扰都算不上。唯一有些烦人的,也就是领兵的耶律大石,应该算是我李民的一个记名徒弟。可这也应该是我烦,李纲不应该急成这些啊。
李民当即目视李纲,那意思,就这点小事就把你急成这样了?
李纲虽然耿直,可却也是一个聪明人。当即明白李民心气,随即又报:“辽兵进犯中原此其一,尚有金国出兵五万进犯我中原,由金国国主完颜吴奇买亲自率领,与辽兵遥相呼应。”
李民闻言又是一皱眉,要知道,李民来到大宋,最早为了生存,最担心的就是靖康耻,就是金国南下灭掉北宋的历史不可改变。为此,李民甚至不惜孤身犯险,只领公孙胜等几十人,就千里深入金国境内。雷劈了完颜阿古打,从而导致了金国的崛起之机因此意外而丧失,不仅没有借辽国内乱,吞噬辽国的主力壮大自身,反倒被辽国压着打地追击了半个草原。最终还是在大宋的支援下,这才逐渐缓过劲来,与辽国展开了游击战。
可如今,这半残的金国,竟然不记大宋恩典的反咬一口,真是打蛇不死必受其害啊。可这也应是大宋的烦恼,而且两国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万,大宋就算被他李民打的厉害了,在他李民不落井下石的情况下,那也应是应付的来啊,这至于李纲如此着急么?
李纲再次感觉到了李民的心思,随即又说道:“西夏也出兵了,出兵十五万,由太师李良臣率领,兵进甘肃。”
闻此,李民就由不得不重视了。要知道,如今的甘肃、西北一带,那可也是李民的地盘。李民的种家军与折家军的根基,可就在那里了。打西北,可就是相当于在打他李民。
李民不由的哼了一声:“这西夏倒是胆大,种师道、折可适可已经知道此事。”
李纲摇首道:“尚未得知。”
李民闻言,点了点头。知道李纲等一得报,就是先来找自己了,当下也是有点明白李纲等人为什么着急了。要知道,那甘肃西北一带,虽然因为种家军与折家军的关系,实际上归属他李民了。可那却是一块飞地,归了他李民,此时却是得不到他李民实际性的支援。不像江南,因为他李民的回援二龙山,已经是打通了。并且震慑得大宋军兵只敢固守,不敢反击。
更何况,此时原本镇守西北的主力,种家军与折军,也全都归了他李民,没地返回驻地,此时更是得不到大宋朝廷的支援。以种家军和折家军残留的兵力,守甘肃,真的是实在很难。很可能因此直接让折家军与种家军因此断根,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然而,李民虽然自以为已经了解了李纲等人的烦恼所在,可随着李纲等人进一步的分析和回报,李民这才发现,他想的还是少了。
李纲等人着急上火的,绝对不是什么辽国、金国对中原的进犯,对大宋的蚕食,更不是担心种家军和折家军的根基灭绝,以及西北一地之得失。
李纲等人担心害怕的却是一种势的形成,五胡乱华的重演!
第十九卷 第二十五回 分歧
五胡乱华。
对李民来说,可能不过是一段历史教科书上的记载。表诉了两晋时期,由于中原汉民族政权的腐败衰落,导致了北方大量游牧民族入侵,进而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众多的民族融入到了汉民族的这个大家庭。
可这,却仅仅是报喜不报忧的春秋笔法,而对当今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就是赤裸裸的一段被侵略史。即使过了数百年,也不能忘怀轻视的精神创伤,一段可以镜己的教训。
尤其是,大宋宿敌的辽国,也是趁着唐末汉政权的衰落,趁机崛起的,并由此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到至今。
那就更是教训深刻。
故此,李纲等有此惊慌,毫不新鲜。而且,这也绝对不是李纲等在杞人忧天。
这就象众人都知道的,却都未必正确。
就如大宋的军力,普通人都认为大宋的军力是历史上有史以来最差的。可实际上,北宋立国两百载,与辽为敌,与西夏为敌,与吐番为敌,同时与三方为敌的情况下,还能扩张东南以及西南的疆土。
尤其是辽、西夏、吐番,多是骑军,宋多是步军。辽、西夏、吐番等,打输了多半能跑干净,而宋军但凡打输,那就绝难脱逃。如此这般,宋军若是真的军力弱到极点,纵有百万大军,又岂能支撑两百年。
即使在李民没来的历史上大败给了金国,可那也是由于高层的策略错误,没有抗战的决心。没等援兵回援,就直接投降。可就那,在李民没来的那段历史中,能够彻底吞噬继承了辽国实力的金国,也没能彻底吞噬掉大宋。甚至遗留的南宋,直到金国被元灭亡了,也是依旧存在。
可这,虽然能说明大宋的军力,尤其是边军的军力并不弱之外。更主要地是,大宋的外交策略,一直相当的好。绝不同时三线或是两线开战。尤其是在澶州之盟后,安抚住了辽国百多年,更是一直拿西夏练兵。童贯更是大胜西夏之后,认为西夏短时间内绝难反攻大宋之后,这才起了实施大宋布局了百多年的百年大计。
只可惜,最终却是因为方腊的起事,最终功亏一篑。
而这一转折点,在李民立国之后,屡克大宋军力之后,彻底的被放大了。尤其是宋皇赵佶不仅引狼入室的请了吐番等国入境帮助平叛,更是调动了大宋的边军。不仅调动了镇守西北,防范西夏的种家军、高家军,更是把镇守东北,防范辽国的边军,也交给了高禛来打李民。
西北、东北的边军主力调移。短时期,哪怕是一两个月的,刚刚大败于宋的西夏,以及内部遭受金国骚扰的辽,都是不敢动心思的。
可这几路大军都被李民战败收服了,大宋的兵力捉襟见肘不说,众多征兵的地盘,也归了李民。这么长的时间边塞没有主力部队补充镇守,那西夏,大辽能不动心思才怪呢。
而大辽、西夏,以及新近崛起的金国,遥相呼应的三路进攻。很明显,三者之间由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已经是形成了某种默契。这再加上被宋皇赵佶请入境内,尚自与李民收服的大理兵力拼杀的吐番大军,以及与李民部下方腊厮杀的西南部落联军。可谓是大宋周边的国家,都看出大宋如今摇摇欲坠,想要来分享一杯了。
大宋,别说是如今这种状态。就是鼎盛时期,能顶得住大辽,那也绝对顶不住周边所有国家与蛮荒部落的同时入侵。
而最可怕的,不是大宋挡不住。对李民这一国来说,即使大宋灭亡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还能免了李民的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承问题。
可关键的是,就是这种游牧民族与南蛮民族由于灭亡大宋的胜利而形成的一种势,这就是五胡乱华之势。
都看到了胜利,都看到了掠夺中原的好处,光脚不怕穿鞋的。足够的利益,足以蒙蔽这些民族对中原的畏惧。无尽的贪婪,足以让这些淳朴的民族变成恶魔。就像五胡乱华一般,行军打仗不带军粮,直接以人为食。
而这种势一成,那就绝对不是仁义理智等言语可化解的,必须要足够多的鲜血,这才能震慑住贪婪。
那样的话,就算李民继大宋之后,能够拨乱反正,重振中华,那也是要不知牺牲多少人命的。这既有中原百姓的性命,也有那些被野心和贪欲诱惑而蒙蔽心智的异族者性命。
当然,这些异族者的性命,李纲等人是不会在意的。可李民作为一个新中国诞生的,却还是有些顾念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尤其是,李民手下的少数民族也不少,像什么折家军啦,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子弟。
故此,李民在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也是很急。不过,李民却也知道。他身为这些人的统帅国主,这些人能急,他却不能急。若是连他李民都急了,慌了。这些人还能信任谁,找谁?
此时就看出李民这些年的修炼没白费了,真是能装住事了,绝不是原先单纯的大忽悠脸皮厚了。遇此民族兴旺之大事,也是不动的声色的说道:“尔等有此远虑,甚好。只是尔等除此远虑之外,可思有何等解决之道?”
确实,李民立国之后,为了培养内阁,那真是放权的很。李纲这些人别说是大才,更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就是单纯打工的,那也是不能拿了李民的俸禄什么都不干。稍有事情,一点主意都不想的就都跑到李民这里来。
那样的话,那还要他们干什么?李民自己一个人全包了不就完了。
当然,若是那样的话,李民绝对会累死。不过,李民也绝对会再找一批有用的来替代李纲他们。
而李纲这些人,到也果真没有愧对李民的信任和俸禄。他们的远虑,不过是他们四人的共识罢了。而对此共识,他们几个人却有各自的看法与解决之道,各自争持不下。而这件事的演变灾害太过巨大,远超了他们能决策的范围,他们这才心急火燎的来找李民最终拍板。
故此,再给李民说完了缘由之后,闻听李民沉着的询问他们几人的看法。李纲主持内阁决议的次数比较多,习惯性的最后发言,当即点名让郑鹏先说。
这郑鹏乃是李民最初的情报主管,即使是后来李民收了神机军师朱武,朱武展现了强大的情报推算能力,让郑鹏自愧不如,让出了大部分的情报职能给朱武,这郑鹏仍然是李民手下的一大情报巨头,更掌管了内部官吏督察的廉政公署。同时也是内阁总理的常任理事之一,乃是李民身边的心腹老人。由他起头,最是应分。
当下,郑鹏也不推让。径直说道:“国主,臣下以为,外族入侵,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却正好借此铲除大宋遗老。以国主如今的神通,以及麾下的数十万大军,数百位上将。待大宋灭亡之后,驱除鞑虏,易如反掌。虽然因此,可能导致我中原的百姓,部分受苦。可没有黑暗的折磨,哪来有对光明的渴望。破而后立,建造一个全新的共和之国,绝对要比改造那些腐朽刁儒的惰性要容易。而且,我国尚有大理集团军抵住吐番,方腊集团军抵住西南诸部,我国南方根基稳固。故此,臣下建议,撤离西北折家军与种家军,容其侵略大宋。同时我军备战东北,只待大宋灭亡,随即借民心思归之势,一举反扑,驱除辽、金、西夏等诸国联军。”
这郑鹏原本为了一个出墙的老婆,能灭了岳丈满门。心虽有忠义,可性格却是偏激的很。他死忠李民,只考虑李民的名声正统,江山稳固,却是不考虑什么百姓死活的。
而对此,那朱武本是山大王出身,倒是没有什么无不可的。可那公孙胜却是侠义之心强盛无比,当初下山入世历练,只是看了百姓受苦,就忍不住与大宋官府为敌。甚至联合了晁盖,意图推翻大宋。在晁盖心无大志,梁山内部又有了不安定的迹象后,慕名拜访了李民。并最终追随李民欲建共和之国,那最是为百姓着想。
虽然公孙胜早已听过郑鹏的一番意见,可此时重听,依然暴怒道:“住口!我等追随国主,行共和大志。为的就是天下苍生百姓,岂能眼看其陷入刀兵之中而不顾。”
随后,公孙胜也不理郑鹏的反应。径直向李民说道:“国主,大敌当前,百姓受苦在即。为天下苍生计,臣恳请国主莫要顾忌与大宋的旧怨恩仇,兴雷霆之师,救援大宋,力敌辽金兵马。以雷霆之师,震慑宵小,不敢犯我中原。”
公孙胜说的相当诚恳,也很合李民的心意。毕竟外敌当前,一致对外,那才是正理。虽说这辽金西夏,日后也是中华的一体同袍,可那毕竟还是今后,就算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也就足够了。这些有着反作用的血仇,实在没必要继承。
不过,李民却没有妄下定论,要知道这里可有着四个人呢。
李民当下看向朱武问道:“朱先生怎么说?”
第十九卷 第二十六回 一致对外
“依臣看,当今局势虽有五胡乱华之势。可我等已是妥善部署,当可掌控局势演变。臣以为可采纳郑理事之策略。”朱武毫不思索的就投了郑鹏一票。
这些分歧,早在来见李民之前,他们就已经表决过了,此时自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何况,且不说朱武原本与那郑鹏一样,也是山贼出身,有受过郑鹏礼让职能的好处,在两厢决策对他来说都无所谓的时候,自然要偏帮一些郑鹏。就是单从事件本身来说,朱武这么一个唯情报论的布局者,在情报完备的情况下,对大局的掌控绝对自信的很。完全有信心能控制大局走势,借势灭掉大宋而又不发生五胡乱华的大势演变。
而至于其中百姓的牺牲,却是不在朱武考虑范围之内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布局者,连自身军队和友军,那都不过是大局走势上的一个棋子、筹码。那就更别提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百姓了。
虽然李民立国的宗旨是共和,是以民为本。可显然,无论是郑鹏,还是朱武,都是没有这个觉悟的。
对此,李民即使没有今天这件事,那也是很明白的。而且,虽不赞同,可也很理解。毕竟,李民在现代的时候,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可只看那些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中,都不加遮拦的描述为了取得某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叫嚣着:“死多少人,我给你补多少人。”
部队的实力能补上,死去的战士和百姓又如何能补上?那就更别提某位伟人为了胜利,发动人民战争,藏兵于民了。
故此,李民很理解,随之看向了李纲。
李纲很是肃穆的说道:“臣随国主起事,不惜身做二臣,皆为建立共和之国尔。国之子民,即我之子民,岂可轻言牺牲。且战局如水,千变万化,如不能防微杜渐,即使神人,又怎能将千般变化,万种人心,尽皆谋尽,掌控。故,臣以为,既有中原百姓遭受刀兵之现状,又有五胡乱华之大势将生。我等切不可只顾利益,谋略,而舍大义。而今,当舍与宋之恩仇,挥兵救援。”
李民听罢众人的言辞,心中主意已定。
这种事,看似两种选择,可实际上,对李民来说,根本没有选择。李民可没有某些人攘外必先安内的狭隘心态。外敌当前,自然是要一致对外。
而至于郑鹏,朱武等顾虑的要给李民一个完人的名声,不已前宋臣之身,彻底断送宋朝,而婉转一些的从异族手中收复。这对李民来说,根本没必要。
历史早就证明了,成王败寇。别说李世民那种逼父杀兄的都能千古传颂,就是元朝这种被侵略史。到了后世,都能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历史传承的一部分。以大宋前国师身份,推翻大宋,这又算得什么,也就是这些在大宋体制下传承了忠孝名义的人,比较自我在意罢了。
李民当即正色说道:“诸卿之意,我已尽知。本尊之见,唯战尔!外敌当前,我共和之国,当起民之表率。舍弃恩怨,一致对外。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李纲等四人,闻言当即精神一振,齐声应诺。
李纲这四个人,原本就没有什么个人恩怨。只是遇到这等大事,处理上,所在的角度不同罢了。
如今李民订下基调,别说是正合了李纲和公孙胜这两人的大公之心,就是那完全为了李民个人利益考虑的朱武和郑鹏,也是极受大义感召。
当下,有了大方向。朱武随即筹划了一番,提议道:“我军即立意援助大宋,抗衡外族,当兴堂堂正正之师,使我举国军兵,均明我国大义。当拟檄文,昭告天下,并严讨辽、金、西夏之不义。同时令高家军领第十五集团军,出兵东北,进攻燕京,以围魏救赵之势,逼辽国退兵。令岳飞,领蒙古军团,突袭金国国都,逼迫金国回援。同时,发函大宋,应允其和议。令其开放边界,令折家军、种家军,分别率领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十四集团军快速回援西北,救助西北边军,震慑西夏撤兵。同时督令大宋和议后遣使昭告吐番与西南诸部退出我中原。”
对于朱武的这个提议,李民大致上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过,在小地方,李民却还是想找他那个记名弟子耶律大石问个清楚。毕竟当初耶律大石立誓不进犯中原,如今违誓,若不给得果报,岂不是显天道无眼。
当下,李民补充道:“此策不错。不过,辽、金,西夏,多是骑兵,游击千里,迅捷无比,吾等救援兵势未成,其对中原的祸害,已是巨大。故,本尊亲自率领第二骑兵军,与文书檄文之前,先行一步,速击其先头部队。同时,在以此策并行。”
朱武闻听,一阵无语。他设计这个围魏救赵之局,本就考虑到了辽、金、西夏多是骑兵,以李民的主力步军正面救援对敌,很可能跟不上人家的脚步,只能吃灰。这才不理其进攻中原的部队,而是直接冲着辽金的老家下手,只有那有着西北根基,能拖挡西夏一两个月的西北,这才让折可适与种师道他们率军正面回援。
可没想到,李民竟然比他还激进,整个李民军,也就这么一个第二骑兵军。两万军兵,全是双骑。李民就这么惦着带着两万人就跟人家游牧民族玩马战。且不说这以少迎战倍敌有多么的危险,就是没有危险,以李民如今共和国主的身份,有这么国主老亲临第一战线的么?
可李民一贯胜利,以及李民自身几乎就可当得一军的强大神通实力,这还真让朱武没有什么可劝谏的。
甚至,就是老成的李纲,也是对这李民有着强大信心,在为了大多数百姓的情况下,也不觉得李民这样做有什么不好。而至于那任侠的公孙胜,虽然也算是一个军师,可他几个人都敢造反,本身也是那种武军师,对李民的这种态度,更是激赏了。而至于剩下的那个郑鹏,那就更别提了,虽有些智慧,可却是死忠李民,跟随李民这些年,早就彻底的对李民个人崇拜到了极点,早就盲目了。自然李民说什么都是对的。
故此,李民说完之后,却是没有一个反对的。
当下,李纲负责内部统筹,以及外交通告。朱武带领参谋部推演大局走势随即收集情报,完善大局走势。
立时,李民的整套班底都彻底的调动起来了。
当下,且不说,高家军,种家军,折家军三部将领各率集团军出征回援。
李民在放飞了海冬青,发出了给岳飞的第一行动指令后。随即也点起了第二骑兵军,带着曹淼,守一真人,灵隐禅师,以及公孙胜、乔道清、林冲、杨志、武松、鲁智深、卢俊义等数十位大将,快马向大名府进发。
大名府,大宋四京之一,北方的重镇。就算辽金能攻克边塞,最终,无论辽金,也是还要攻克了大名府之后,这才能一马平川的威胁到大宋的中央统制集团所在的京都。
而至于带着曹淼,一个是曹淼如今金丹大成,只服李民一人。另一个,李民为了快速行军,轻骑简行,只带了十天的军粮。连后续的补给辅军都没带,必须要在到了大名府之后,在当地取得给养,而这就要用上曹淼了。
老曹家号称大宋第一将门,那可不是白叫的,在大宋军中的关系人脉,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哪怕是曹家摆明车马的投靠李民,曹家在大宋军中的影响力,那也绝对不是那么好去的。尤其是如今大宋风雨摇曳之时,更是不敢用硬性手段驱除曹家在大宋军中的人脉,以免军兵哗变,彻底全盘倒向李民。
故此,带着曹家这位老祖宗,哪怕就是大宋朝廷在接到李民的正式檄文与外交通告后,依旧不顾全大局的配合,为出力的李民军提供给养,李民也可兵不血刃的在大名府当地取得给养。就算军中的给养没有,当地的富豪也能凑一部分。何况,李民还带着卢俊义。
那卢俊义乃是大名府首富,虽然被大宋拿下后抄了家,可其在大名府当地的人脉还在。光是那些土豪支援,也够李民这两万军兵打上一年两载的了。
故此,李民这主意虽然比较冒险,可朱武盘算之后,也不得不认定在敌国境内就地取养的可能性相当的大,同意了李民的这一举动。
一路上,李民大军,马不停蹄。
虽然沿途多有大宋的府镇,可李民这两万骑军,哪个府镇敢拦。别说李民军根本没有进城的意思,绕城而过。就是有进城的意思,那些没有数千兵马镇守的小城,小县,也是不敢抵抗的。甚至,有些看到李民骑军奔驰而来,直接就大开了城门准备献城。可结果,李民的骑军却是呼啸而过。
可是,即使是李民率领的骑军,如此的赶时间,可时局的演变,仍然出乎了李民的意料,以及朱武的意料,果应了战场千变万化,无一定之规!
第十九卷 第二十七回 计划赶不上变化
大名府失守了!
这等意外,大大地出乎了李民以朱武参谋部的推算之外。且不说边塞军兵能阻挡辽军、金军多长的时间。也不算辽军、金军突破边塞,强袭大名府又需要多少的时间。单单是大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城高墙厚,那城墙顶上的最窄处都能跑开马,足有八米的宽窄。城墙的底座更是有二十多米,那就跟一座放倒了的六层楼一般。这等宽厚的城墙,墙体又都是用大块青冈岩,以糯米水和泥古法浇筑。只要安心固守,别说是没什么强力攻城器械的辽军和金军了,就是拥有火炮的李民大军,那也绝难在短时间内轰破城墙。
理论上,哪怕就是辽兵和金兵的兵力以及战斗力在大名府守军的五倍以上,大名府也绝对是能固守个半半一载,安然无恙的。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任是朱武能推算一切客观因素,推演计算上几乎能达到算无遗策,可朱武却掌握不了人心、人性。否则的话,朱武当初没遇到李民的时候,就会只限于一个山贼的寨主了。而且就那,还会被一个神火将军魏定国逼的走投无路,投了李民。
事实上,耶律大石兵出燕京,实在是大辽皇权内争的结果。耶律大石原本留在燕云,那就为了躲避大辽皇权的内争,在那燕云做着半退隐的生活。可是那童贯兵进燕云,更暴虐无比,滥杀无忌,逼得耶律大石奋起出手。夺了燕云兵权,赶跑了童贯。
按说,耶律大石此举,虽说不怎么让大宋皇帝满意,可绝对对于他们大辽,那绝对是民族的英雄,大大的功臣。
可问题是,原本耶律大石的快速崛起,已经是让某些人感到不安了。为了打压他,这才把他安置在燕云,更限制了他的兵权。如今,这种绝地打反击的胜利,更是把耶律大石在大辽的声望推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
只是,在这个时代为臣者,无能不要紧,甚至贪污腐败也不要紧,最怕的就是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也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尤其是耶律延禧的身边还有着一帮小人忌讳耶律大石的崛起,耶律大石此次立功,反倒惹出祸来了。
所幸的是,大辽最近一段时间实在不顺,先是被金国打,随后又被大宋打。辽国百姓过了百多年的军力无敌的优越感,也需要一个英雄。耶律大石本身也是皇族,又有着一帮认定耶律大石乃是狼神转世,誓死效忠的亲族大臣帮衬。
那耶律延禧即使是再昏庸再偏听偏信,那耶律淳再狠毒,也是不能在耶律大石刚刚立下拯救燕云十六州大功的情况下,不封赏耶律大石,反倒要把耶律大石给灭了。
故此,这才在权相李处温的建议下,调耶律大石反攻大宋,你不是能打么,就给你五万兵,让大宋来杀。就算你打赢了,那对大辽也是有好处的。
只不过,也算是耶律大石运道旺,东北边军被宋皇赵佶急调去了讨伐李民,没有了这十万大军,整个东北防线,那是一个漏洞百出。甚至守边的军兵,由于军力不足,明明知道耶律大石领军通行路过,都不敢出城拦截,生怕丢了城池。
而这更合了耶律大石的心意,这耶律大石也许在钻研异能上,比不上李民这等有着无限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穿越者。可论军事素养,耶律大石绝对能在历史上排进前百去,那绝对是一个军事上的高手高手高高手。
尤其是耶律大石在燕云反击童贯之后,更是去除了心中对李民许下的誓言枷锁,心志在自我禁锢后,而后突破,那更是清明。
自知自家一路人马五万,尤其是还有身后小人制肘的情况下,强攻绝对不可能奈何大宋。故此,耶律大石,在发现了大宋防御的漏洞后,根本没有与大宋边军死磕的打算。而是径直联络了金与西夏,随即长驱直入,做好了掠夺一番就走的打算。
此时,即使是以耶律大石的野心和志向,即使大宋如今如此的内外忧患。耶律大石也没有想什么就此彻底灭亡大宋,甚至连金和西夏会不会响应,都没做百分百的考虑。只是本能的给大宋添麻烦,减少自身的压力盘算罢了。
毕竟大辽与大宋也对峙了两百多年了,别说是大宋的君臣麻木了,以为辽宋的对峙会如此长久下去。这辽国的君臣,如何不是如此。这本就是人的惯性思维。
只是,事情的演变,出乎了耶律大石的意料之外,不仅大宋边塞的军力薄弱,漏洞百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