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火中原-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亮了,在王屯做好的早饭送到了商城南门外。
架桥的物资不断被送到城下。
中午11点,辛兴一挥手,命令:“架桥!”
民兵立刻带领老乡们,把竹笼装好的石块和沙袋搬到了护城河边,投进了坦克前面的河水中,激起一片片的水花。
水中很快出现了露出水面的堤坝,不断加宽并向对岸延伸着。靠近城外的一侧,开始被铺上了木排。辛兴暗自赞叹,这架桥的速度真不简单。
一些人登上铺好木排的桥面开始向两侧打下长长的木桩。步枪手们举着枪盯着城头,搜寻着暴露的目标。
“咚!”土炮的射击声,浮桥左侧的水里又是一阵铁砂雨,有几个桥面上的民工显然是被击中了,摇晃了一下,脸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其中一个扑通一声落入水中。三团的几个战士冲过去把那个落水的民工就了上来,还好,似乎受的伤不重。就在这时,火光一闪,接着听到坦克炮射击的声音,城墙上烟火升腾,碎砖和残肢四下乱飞,刚才发射的那门大抬杆连同它的射手都被终结了。这个催命鬼,反应够快。城墙上又是一片惊慌的喊叫声。
浮桥在继续延伸,刚才那几个“中弹”的人可能也就是被少量铁砂击中而已,连那个被从水中救起的人也跑回去继续参加架桥,他主要是被土炮突如其来的射击吓了一跳,加上少量铁砂击中肩膀,猛地一痛,失足落水。
城墙上渐渐安静下来,陷入了死一般寂静。浮桥很快架到了对岸,正在加固。
一个骑兵侦察员跑到辛兴跟前:“报告辛团长,商城的敌人从北门逃跑了!”
怎么?跑了?这敌人战斗意志也太薄弱了吧?刚才不是还用弓箭和土炮抵抗的吗?辛兴觉得有点疑惑,难道是刚才坦克射击的一炮击垮了敌人的抵抗意志?
正文 第一百章占领商城
齐岳说道:“辛团长,我带骑兵追击吧,这些家伙跑不了的。”
辛兴问侦察员:“出城的敌人有多少人?”
“乱哄哄的,大约有150人左右。”
辛兴略一思索:“这样,齐营长,你带领30名骑兵到北面去看一看,追踪监视着或敌人的动向,注意不要蛮干,必要时可以抓个把俘虏弄清情况,这里仍然按原计划执行,注意随时联系。”
“是!”齐岳敬礼,带人去了。虽然骑兵营是直属部队,不是辛兴的部下,但是齐岳和崔明贵一样都对辛兴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
浮桥接近完工,城墙上仍然没有动静。有些战士忍不住跃跃欲试,想去爬城,第一个登城夺取商城县的荣誉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只是辛兴不想去冒这个险,因为他觉得这实在没有必要。
城北传来冲锋枪射击的声音,这是汤姆逊冲锋枪的声音,辛兴知道这里只有齐岳胸前挎着一支这样的武器。怎么?遇到麻烦了?辛兴赶紧派出一个骑兵去查看情况。很快这个派出去的骑兵和齐岳派回来报告的人一起回来了。
原来,齐岳到北门时,逃跑的敌人还没有出城多远,这伙敌人中竟然也有30多名骑兵,见到齐岳他们人少,步骑兵一起嗥叫着冲了上来要出一出今晚被动挨打的恶气。齐岳带的人都是用马刀装备的,有枪支的人都留在南门外掩护架桥,而身边的人训练时间不长,齐岳担心他们在与敌人近身肉搏时占不到上风,于是当机立断,操起冲锋枪,对着密集队形冲过来的敌人就是一通扫射,大部分敌人骑兵顷刻间被击落马下,少数落荒而逃。那些步兵吓得全都抛弃刀矛跪在地上发抖。
审问俘虏得知,商城的敌军已经溃散,县令已经在县衙悬梁自尽,残兵在马军头目带领下企图逃跑,已经被齐岳击毙。那个马弓手队长武艺不错,也颇有胆量,平日在士兵中也颇有威望,不料今日刚照面就被齐岳击毙,其他人如何还有胆量抵抗?
齐岳已经派人进城来南面开城门,放吊桥,城外也派人报告、联络,以免误会。
说话间,商城南门缓缓打开了,吊桥也在浮桥不远的地方放了下来。此时,浮桥也已经完成,坦克驶过浮桥,缓缓转向城门。
辛兴命令:“进城!通知到每一个进城的军民,如有违纪扰民者,军法无情!”
让俘虏辨认县衙里的那具穿着官服的尸体,原来这是县令的一个家仆。真正的县令应该已经逃掉了。再审俘虏,果然有人说有一个穿便衣的人在第一批出城的十几个骑兵簇拥下,向北跑了。这家伙,真够狡猾。
在县衙里还意外发现了整箱整箱未开箱的滑膛式步枪和一批弹药,很奇怪,这些枪敌人在守城的时候为什么不使用?那样的话,对我军的威胁可就大多了,这些枪比那些鸟铳、弓箭的射程、准确性都强多了。问了俘虏才知道,这些枪支是昨天才从安徽运过来的,这个县令以保境安民的名义向全县摊派购买洋枪的款项,几乎刮尽了商城县的民财,可是洋枪运到后,请的洋教习没有到,这些枪没有人会使用,暂时躺在了县衙睡觉。腐败的清朝各级政权成了洋人倾销淘汰旧式装备,牟取暴利的最好的帮凶。
不过这批装备倒是改善三团装备的一批好礼物,辛兴安排占领县城后的各项事宜。派人向王平报告情况。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占领固始
现在,辛兴和总部对信阳地区敌人的兵力情况了解得几乎一样多。甚至有可能更多一些。这个老侦察兵占领商城后立刻就向固始和淮滨派出了骑兵侦查人员。
光山、新集被我军占领的消息传到商城时,辛兴已经让齐岳带领攻击商城的大部分骑兵返回了建军村,只留下一个班担负侦察、联络的任务。因为三团一营已经奉命调往商城,而泼皮山一带的防务是不能有丝毫大意的,齐岳这些骑兵的战斗力足以弥补三团一营调走后的空缺。这些人中有经验的老兵占了大的比重。泼皮山一带也补充了一些各地方新招的兵,总人数并不少,缺的是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好在教导队在泼河镇。好歹可以帮上些忙。
崔明贵和齐岳一起回了一趟建军村,坦克和两外两个坦克手留在了商城。崔明贵回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两门山炮带到前线。下一步继续出击扩大占领区已经是明了的事情,坦克向北和向东攻击的地形都不有利,再说这唯一的一辆坦克也不宜过于频繁投入战斗,以后还有大用,比如攻击信阳之类的,那可是有瓮城的州城。
果然,崔明贵和一营一起回到商城的时候带回了总部要求继续出击攻击固始县的命令。
商城县要求参加中华军的人多的出乎想象。固然,很多人出于贫穷,基本的想法就是要吃饱肚子,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怀着对清政权的深仇大恨要求参军的,对于他们而言,中华军是干什么的并不重要,只要有一点,它是反清的,要和清朝的皇帝对着干的,就足够了,这些人本来就是想和官府拼命的,但是官府对于他们实在太强大。现在,只要有反对官府的力量,自然义无反顾地参加。清廷腐败,不得人心到如此地步,后来怎么还能支持的下去?可见个体的、分散的普通百姓的发言权是多么微不足道,无论是口头的,还是实际作用上。
新参军者虽然大多数没有明白中华军的政治纲领之类的,但是为了推翻清廷悍不畏死者却大有人在。
攻击固始县,辛兴只带了50名三团的士兵,全部是缴获的洋枪装备的。10个齐岳部下的骑兵以及催命鬼带的两门山炮也一并在进攻的队伍之中。进攻的部队总共有近三千人。
固始县的敌人应该不会超过300人,而且没有正规清军。
县城刚被包围,攻击者尚未做好攻城准备,固始县城头竖起了降旗。乞降的使者很快也出城来到了辛兴的面前。
占领固始县,兵不血刃。虽然没有达到辛兴战场上锻炼队伍的目的,但是这个结果也不坏。只是那些投降的清军当地武装倒是不好处置,辛兴可不想把这些个家伙编入自己的部队,简单甄别了一下,大部分发给路费遣散了事。反正这些钱也不用辛兴出,缴获的钱财足够用了。那些投降的大小官员可不能就这样遣散了事,辛兴让人把他们护送到泼河镇,先让李守业“招待”他们,以后看政委和军长的意思处置吧。
正文 102。淮滨(1)
炮弹越过淮河在南岸炸响,腾起阵阵烟雾,泥土和被击中的人体时而飞上半空。惨叫声声。逼近河岸的农军纷纷向后乱跑。最初冲到河边时被这些农军俘获的几个清兵被拖出来乱刀砍死。
辛兴占领固始县城后几乎没有停顿,立即将部队向北部署。新增加的近三千新兵分为二十队,委派了二十名三团的战士临时带领。这三团本来也是以新兵为主的,现在有的兵入伍还不到一个月就成了带百多人的“军官”,指挥、控制能力相当薄弱。辛兴也实在是迫不得已。这些新建农军用在商城和固始缴获的冷兵器武装起来。壮壮声势也好,有需要大量兵员的时候,他们会派上用场的。等暂时安定休整的时候再训练吧。从新兵中挑选出120名身强力壮又机灵的编成一个连由辛兴直接掌握,辛兴身边其余的三十名原来三团的官兵都混编到了这个新的连队,充当了班排长的角色。一营一连的纪连长临时充当了这个新编直属连的连长,这个新编连和骑兵侦察班还有催命鬼的两门山炮构成了辛兴占领固始县后的骨干力量。
处理这些纷繁的事务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占领固始后的第二天,辛兴就部署向淮河方向出击。新编骨干连队大部从固始乘坐缴获的木船沿史灌河北上,这史灌河从固始县城向东北方向在豫皖交界处注入淮河,辛兴的意思是先在淮滨的下游控制一段淮河,截断淮滨敌军粮船逃路,而且乘船行军可以让自己的主力路上休息一下,物资也便于携带。两门山炮以及骡马分别上了不同的船只,崔明贵对辛兴的这个安排也相当满意。骑兵侦察班在河两岸担任警戒任务。
同时让纪连长带领农军向固始西北方向与淮滨县分界的白露河进发,沿白露河布防制造声势。固始县城只留了一个排的兵力驻守。已经派人传令在商城的一营主力开往固始,再从建军村调二营大部分兵力进驻商城县。侦查报告的情况,建军村、泼皮山一带并无敌情,这主要是指东面和南面的方向,北面、西面大部地区已经为中华军占领。有齐岳的骑兵不断侦查,如有敌人进犯,建军村、泼皮山,部队大可以迅速回防,即使回防的慢一些,王平、朱贵、刘奋战他们也足可以坚持到援兵返回的。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需要兵力,特别是经过训练的老部队。三团,其实真的还算不上老部队,但是此时也只能当作老部队使用了。
相比新招的农军,三团也确实像是军队的样子,虽然没有进行过射击的训练,但是队列训练让三团有了军队的外在形象,突击的政治教育让他们有了点内在的东西,而最起码的一点,三团的官兵们知道服从命令听指挥,学会了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
那些农军却不知道守纪律、听指挥,他们的头领也不知道,这指的不是辛兴委派的二十个战士,虽然他们多数不具备指挥一个连队能力,何况是这样临时拼凑的队伍,但是他们还是知道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是他们下面的临时指定的或者自发形成的“班排长”甚至“连、营长”们不知道什么叫纪律,这里支的是那些信参加队伍的“能人”,有些是有武艺的。有些是能说会道的,有些则是原有的某些反清秘密团体的头目,总之,这些人都是在部分农军中有些号召力的任务,有些人在队伍中的号召力显然还超过了辛兴选派的临时队长。而纪连长本人参军也还不到半年,现在陡然间指挥两千多人,又是这样的队伍,结果向白露河的进军总体上只能用乱哄哄来形容了。
正文 103。淮滨(2)
辛兴并不担心淮滨的敌人向固始反攻。既然在围攻商城和固始的时候,淮滨的敌军主力都没有一点要增援的迹象,现在反攻更不可想象了。白露河与淮河之间的淮滨县南部三角地带的敌军数量也很少,作为侦察员出身的辛兴造就把这个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况且辛兴亲自带领的部队将于中午弃舟登岸转向西直奔白露河口,下午三点左右就应该可以到达。淮滨的敌人如果真的要进攻,渡过淮河和白露河都需要时间,此时商城增援过来的三团一营应该可以赶到的,而已经占领潢川的我军也不会坐视不管,如果沿着潢河出击,反攻的敌人必将在潢河、淮河、白露河之间被消灭。
农军乱哄哄地到达白露河右岸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行军速度实在不够快,到达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口以上15公里间的地带,一伙一伙的陆陆续续到达。弓箭和零星的步枪向对岸射击,喊杀声更是让对面的清军胆战心惊:对面密麻麻不知道到底要来多少人。没有反击,对岸守军很快就向淮滨县城方向逃去,驻守白露河口的敌军则乘船进入淮河,从水路逃向淮滨。
一些农军跳下水,游过只有几十米宽的白露河,对岸一些没有被敌军破坏的木船被划了过来。农军们争先恐后上船渡河。这一队的队长此刻也忘记了沿河布防的命令,跟着他的这些新部下们过河追击。邻近的其他几队农军也纷纷效仿,来来往往地忙着渡河。先过河的也不等后面的人到达完毕,就在一些临时头领的带动下,呼喊着追了下去。此时根本就不要谈什么建制了,只是一群一伙地跟着临时的头儿往淮河方向乱跑,每一伙三五十人不等。
仇恨,爆发出来的仇恨。对统治者的仇恨驱使着这些人,尤其是那些自发带头向前的人。世代受异族、受官府的欺压,种种屈辱,种种仇怨,忽然间爆发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卖儿卖女,苦役兵役,苛捐杂税……,洪水灾害,不但不救济灾民,苛捐杂税丝毫不减免,淮滨囤积了大批的粮食,洪水中封闭了城池,填塞了厚厚的护城大堤的入口,任凭外面的百姓在洪水中挣扎不许进入。灾害后,任凭百姓饿死也不出一粒粮食救济,一船船的粮食沿着淮河运往江北大营,靠近粮船的渔夫和农民又有多少被无辜打死、打伤?淮滨的官兵骚扰、抢掠,大小官佐哪个没有几个小妾?军营中还设立了军妓营,清军营里的狂笑震动着淮河滔滔的河水,河水中有多少百姓的血泪。
忽然间来了中华军,要跟清军、官府拼命的人手里有了刀枪,,天神般的辛天将派天兵领着大家去打万恶的淮滨大营,大伙怎能贪生怕死不敢向前?难道什么都要辛天将亲自出马?况且有天兵天将在,小小清妖还能如何?白露河边看见以往穷凶极恶的清兵望风而逃,农军的士气更加高涨,不由分说,纷纷渡河追击,杀声震天。纪连长见状急得乱搓手。只有十几个人跟在他的身边,看来他控制一个班的能力还是有的。
正文 104。淮滨(3)
忽然看见不远处河堤上有一队人在列队集合,急忙过去。正在整队的战士背着燧发式步枪跑步迎了上来:“报告连长,一连五班班长张玉祥正在集合队伍,请指示!”
纪中强说:“好,好,张玉祥,你带的队伍怎么在这里集合?”
“报告连长,出发时接到的命令是到白露河布防,刚才我的队伍里有人报告说,这里就是白露河,所以我集合队伍待命布防。连长,难道这里不是?那,我马上组织渡河。”
“不,这里就是白露河。”
“那,团长又来了新命令?”
“没有,张玉祥,你做得对,回头我报告辛团长。其他各队都是不听命令擅自渡河的。”
“那,要赶快阻止他们。”
“这个,张玉祥,你有没有办法?”
“连长,你看这样好不好,让我这一队人分头在附近河岸传你的命令,让没有渡河的人都到这里集合,另外把渡船也尽量都集中到这里来。”
“好,就这样办,赶快!”
“是!”
张玉祥立刻点了几个人的名字,命令他们分头带人沿河呼喊传令去了。
纪中强奇怪道:“张玉祥,这些人怎么这么容易指挥?”
“连长,我出发前把人员每五人分成了一组指定了组长,每五组为一个小队,指定了小队长,全队有六个小队,把队长集中起来强调了纪律和带队要点。六个小队长要看着我行动,组长要看着小队长行动,士兵要看着组长行动。再说,这里面有捻子上的人,这些小队长和组长也都是有点威信的人。”
“好你的,有两下子!”
这张玉祥是建军村山口外的难民队伍中参加中华军的,小伙子身上有家传武艺,小时候村上的财主为了不让自己的少爷在学堂受欺负,让张玉祥充当伴读,因此也认识字,后来帮少爷打架惹了祸,全家遭难逃亡他乡。到参加中华军的时候,已经是孤身一人了。
张玉祥的部下四处招呼,附近两三公里地段未过河的部队陆续集中过来四百多人,涉及了其他七、八个新编农军连队,其中有三个三团的带队战士,他们所带的人过来集中的人数也比较多。
紧急按照张玉祥的办法重新编组将这些人分为三个中队,让那三个三团的战士担任中队长,组织沿白露河布防。本来纪连长想让这些人沿河挖掘战壕,这可是他在军队学到的简单防守的办法。后来听了张玉祥的建议,分一部分人挖工事组织防御,大部分人以集中过来的船只为基础开始在白露河上架设浮桥。一旦过河的那些人出现意外退回来,可以迅速过河,而凭借河右岸的4支燧发步枪和一支七九步枪加上一部分弓箭控制一座浮桥比控制宽阔的河岸要容易的多。即使前面没有出问题,后面的援兵到的时候,又命令过河的时候有一座浮桥也便利的多。
这座浮桥的架设的位置在距离白露河口大约1公里的地方。
这个张玉祥从此开始在辛兴的部队中崭露出了头角。
正文 105。淮滨(4)
赫哲图的日子没有以前逍遥了。作为副将在信阳府本是最高级别的军官了,又不驻守府城,不受知府的牵制,在淮滨可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皇帝也不见得有老赫逍遥,这里远离战事,又是水陆码头,干的是屯粮的美差,地位重要,油水更不少。信阳地区尚算安定,三省交界处小小山贼匪患不足为虑,在光山以及新集驻守重兵足可弹压了。
这淮滨可是集中了豫省供应江北大营前线的大部分夏粮,如果平安运送出境,说不定总兵的顶戴很快就会落到头上的。这年头像老赫这样“智勇双全”的八旗子弟实在不多见了。老赫信心满满,尤其是听到皖省苗沛霖部最近和长毛打了一仗,大伤元气的消息后,更是觉得高枕无忧了,这小子和犯境的长毛肯定是两败俱伤的。原有的禅忌现在变成了觊觎了,等军粮全部运出后,是不是带兵到寿州再去筹些粮草呢?虽然那是安徽的地方,但是那个苗沛霖不也带兵到河南来筹集过粮草吗?想想自己的几千正规官军,几百人的火器营,十二门大炮的炮队,老赫觉得底气很足。听说苗沛霖的炮队差不多全部折损了,就算他不折损,那算什么大炮,哪能和老子的洋炮比?老赫心中引以为豪的洋炮,是花大价钱托人从澳门购买的法国造5英寸大炮,几经辗转才从东部沿淮河运到军中的,老赫在这两门炮演示射击后,觉得自己的腰杆忽然间硬了许多。日夜在淮滨城里在若干买来、抢来的成年、未成年的年轻女子身上变着法子寻欢作乐。
直到潢川逃来的官员报告乱匪攻破光山的消息才把他从美梦中惊醒。接着接二连三传来邻近各县失守的消息,与信阳间的音讯也中断了。乱匪来势如此凶猛,进军如此迅速,到底是什么来路?逃来的官兵没人说的清楚。派出的探子回来报告的消息也是五花八门,基本全是传闻,没人敢于深入乱匪占领的地方一探究竟。
乱匪数万?兵器精良?乱匪会妖法?乱匪是洋人为首?到底从哪里来的?怎么事先没有一点征兆?
不管怎样,保住军粮要紧,出兵剿匪的念头只是闪了一下,立刻就打消了。还是固守淮滨的好,这淮滨县为了防备洪水,城墙修筑的特别高大坚固,加上粮弹充足,守上一年半载应该没有问题的,城外那些粮船应该赶快打发走,只要出了我的管界再出什么差错就不干我老赫的事情了。其余粮食全部搬进城内屯放。另外,赶紧让师爷修告急文书火速送往开封。可是这一点上,赫哲图却明白,援兵一时半会儿是来不了的。巡抚衙门计议一番,是否上报朝廷再犹豫一番,派谁带兵增援,又互相推诿一番,邻近州府再观望拖延,见死不救……不过如果信阳知府也会上告急文书的吧,毕竟一座府城危机不是小事,嗯,淮滨屯粮之地也非其它县城可比,河南巡抚应该会立刻上奏朝廷的,可是朝廷上的计议、扯皮恐怕一点也不会比地方上少,最快的可能是严令河南巡抚派兵“剿灭匪患,保境安民”的公文。可是河南巡抚有兵可派吗?就算有,那也是至少一个月后的事情了。邻近的安徽以及湖北的援兵更不能指望了。那里发匪猖獗,自顾不暇呢。
正文 106。淮滨(5)
而要朝廷派大军征剿,至少要出现信阳城失陷这样情况,而且北方战斗力最强的蒙古骑兵目前或疲于追剿捻党或负责拱卫京师,即便出兵也是至少三个月或半年后的事情了。想到这里,赫哲图感到有些绝望。
焚毁粮草,弃城逃跑,老赫是不敢的,公道点儿说,这赫哲图在他这一代的八旗子弟中也确实算上个佼佼者,矮子里的将军,以淮滨的情形,如果失去粮食逃走,罪责恐怕不仅是杀头那么简单,灭门的可能都是有的。
老赫心烦。命令装好的粮船赶紧出发,师爷告诉他,这一批的三十艘船,已经装好的只有12艘,老赫叫嚷管他几条,装好的快走,另外,除了船上原有的船夫和护送的兵丁,另外给每条船派两个火枪手押船,等出了自己的防区粮船交给下一站的时候再让这些火枪手下船,搭乘拉接运粮食的空船回来,要是没有回来的船,就让他们走旱路回来好了,反正这些家伙手里有枪,沿途征集骡马、大车,甚至轿子都是可能的。
十二艘粮船驶出了淮滨港,老赫似乎安心了一点儿。大烟瘾上来了,躺在塌上让一个小妾伺候着过瘾,在鸦片刺激下,老赫忽然感觉自己很神勇,又把最近刚收的一个叫来给自己捶腿,看着那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低着头,强忍眼泪的样子,赫哲图欲火大炽,笑道:“哭丧个脸干什吗?你这个丫头,嫩是够嫩的,只是还太生了点,还不太够味道,今天老爷我兴致好,就教教你怎样伺候男人,在别处你可是学不到的。”
那女子嗫嚅着不知道说了什么。赫哲图也不管这些,叫道:“来人!到妓寨去弄两个功夫好的娘们过来伺候老子,快点!”
亲兵们答应一声去了,不一会两个妖艳的妓女就带到了。老赫一边继续让两个小妾捏肩捶腿,一边开始和两个妓女“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老赫兴奋异常,感觉自己真是聪明兼神勇,似乎军营里的那两门法国洋炮的威力也不如自己似的。
正在翻云覆雨地忙活,忽然师爷慌慌张张闯了进来:“将军,不好了!”
这一声顷刻间让老赫从巅峰间跌落,是否如当年赵构般从此阳萎不得而知。老赫见是师爷,大怒:“老子调教家室,你老小子来干什么?妈的,老子阉割了你个混蛋!‘
“将、将军,有急事,乱匪们从固始县渡过白露河打进淮滨县境了。”
“什么?守白露河的那些家伙是干什么吃的!”
“啊呀,将军呀,他们跑回来的说那些乱匪实在太多,而且还有洋枪、洋炮,实在抵挡不住呀。将军呀,咱们赶快准备迎敌吧,乱匪说话就要到淮河南岸了!”
赫哲图强自镇定了一下:“慌什么,一些乌合之众,看把你吓得这个样子!待本将军去看看!”这几句说出来,看来这小子比赵构是强上那么一点。
急忙穿戴,出门后命令加强四门防守,另外侦骑向西、北、南三面派出,特别是西面方向派出的最多,要求流星探马轮流报告消息。自己带着师爷和亲兵到淮滨南门城楼,举起西洋进口的长管单筒望远镜向南岸观察。
这个赫哲图,也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普通纨绔子弟。
正文 107。淮滨(6)
南门外就是淮滨港口的码头,此时停泊着十几艘运粮食的官船,一个水师参将带着一帮水兵驻守在那里,这些应该是大清长江水师的兵来这里接运粮食,在淮滨暂时受赫哲图节制,原本有三百多人,由于赫哲图强令已经装好粮食的12条船先行启航,一些水军兵丁随船出发,现在留在淮滨码头的不到二百人。这些水军大多数装备的是清廷自己制造的火铳和弓箭,船上还预备了近战的长矛之类兵器,一些粮船上还安装了清廷生产的铸铁大炮。很有些兵船的样子了。
此时是夏季末的丰水期,南岸大堤与河床间的滩地被水淹没,从城楼到对岸有近500米的距离,这样的一条大河在西欧的话可是数一数二的河流了。当然,这样的河流上,当时是不会有桥梁的,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道天堑了吧。
杀声震天从南岸传了过来,南岸的守军急惶惶划着小艇向北岸逃过来,没来得及坐上小艇的,一个个抛下武器。跪在地上求饶。再看追兵,赫哲图气不打一处来:什么天兵天将!?一群叫花子罢了,叫这些只会投降求饶的家伙吹得神乎其神,看那些乱民,连旗号都没有,队伍不整,衣衫褴褛,东一伙西一群队伍不像队伍,灾民不像灾民的,就这?手里的武器主要也是刀矛、弓箭之类,而且多数人似乎拿着刀剑的姿态并不自然熟练,就这些人?也敢来攻打官军?赫哲图陡然间胆气壮了起来:说不定是老天送我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
脑袋思路忽然也清晰起来:“把两门西洋大炮调到南城准备好,南城的原来的四门大炮也准备好!叫火器营统领准备300个弟兄准备上船出击。把水师的曹参将请到我这里来。”
这淮滨城虽然不算太大,但是城墙却是很宽阔结实的,几乎可以与省城开封相媲美了。四匹马拉的大车在城墙上行驶没有任何问题。
“开炮!”两门洋炮拉上南城,老赫的胆子更壮了,隔着淮河炮击,那些乱民能有什么办法。
“轰!轰!”5英寸大炮发射的声音确实很有威势,炮弹越过淮河,飞出很远在那些乱民中炸开。随着爆炸声,赫哲图从望远镜里看见有人在爆炸的气浪中飞了起来。
对岸出现了慌乱,但是河岸上的人还是不断增多。赫哲图命令西洋炮继续开火。四门旧式炮也加入了轰击的行列。但是这些清廷自造的大炮装填发射一次需要很长时间,射速很慢。射出的炮弹也是直接命中有效的实心弹或者铁砂、碎石之类的东西。射程近而且同一角度、同一位置射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