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火中原-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准备呼叫辛兴,步话机呼叫声响了起来:“南山呼叫1号。”

“我是一号。”

“报告一号,我们已经控制了后山,占领了了后山通向前山的吊桥,辛营长带人迂回到西面控制了西面下山的小路,另有7人从东面向西出击,辛营长命令打响后向您报告。”说话间,步话机里传来冲锋枪点射声和隐隐的惨叫声。不等我问话,宋福善又说:“有一伙土匪想向后山逃跑,已经被我们消灭了,敌人已经乱了,这些应该是被辛营长赶散的敌人。”

“好,知道了。”

这伙土匪完了。我刚要下令上山,二猛建议:“首长,先让我带两个人在前面当尖兵,等我们到达山顶,大队再跟上。”

“好,注意小心谨慎。土匪现在是困兽犹斗。”

“是!”

二猛带着两个老兵向山上们扑过去。这小子,身手真是可以,看那速度。

我对李哲道:“你准备好一个连后续上山,再让一个连准备接续,其他的部队原地待命,注意安排好警戒。”

“是。政委。”

当二猛快要接近山顶时,那里突然出现了几个土匪,二猛他们三支枪一齐开火,那些家伙倒下三个,其他人扭头往回跑。三人端枪追了上去。看来这些土匪慌不择路,其他的路都被辛兴封死,又想从前面的“楼梯”下山逃命了。

我冲又回到我身边的李哲一挥手:“上吧!”又叮嘱了一句:“注意不要和辛兴的部队发生误会!”

李哲亲自带着一个连沿着坡道向山上猛扑了过去。他对自己部队刚才的表现很不满意。现在说什么也想挽回一些二团的面子。我们部队兵力有限,现在实行的是二二编制,团下面只有两个营,营下面设两个连,所以每个连的兵力倒是接近正常编制。这一百来人冲上山去,我军不仅在火力上,而且在人数上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三面的下山道路全部被我军封锁,我知道,这泼皮山之战进入尾声了。唯一的悬念是,我军不会出现阵亡吧?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泼皮山(12)

  我是跟随李哲团的第二连上到泼皮山的第二道关口的。战斗已经变成了在林中搜索的零星战斗。沿着林中的道路继续南行,到了第三道关口,这里早已经被辛兴占领,原来这是前山和后山之间的咽喉。前山、后山并未连在一起中间有一段好像是地峡的山道,山道中间有一道4、5米宽的裂缝,类似在许多地方的景区的所谓“一线天”景点。这“一线天”上面有一座吊桥,辛兴他们就是用5支冲锋枪控制了这座吊桥,切断了土匪前、后山的联系。如果不是李右全力增援第二道关口,而是让第二道能守多久算多久,然后破坏这吊桥,这第三道防线恐怕也要让我们费一番功夫。只是一来土匪兵力不足,不得不集中使用,二来绝没有料到我们敢于用少量兵力在后山偷袭——这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找死!但是火力的优势彻底改变了兵力对比。

后山比前山地势要平坦一些,树木不太多,有不少的房屋建筑,匪首们的住处和议事厅都在此处。泼皮山的聚义分赃厅现在成了我的临时指挥部。战斗已经要结束了,二团大部投入了搜剿残余土匪的行动。

不久得到报告,李右和孙二娘都已确认被击毙。至此,泼皮山匪帮参宣告彻底烟消云散。泼皮山换了主人。和陈浩通报了情况,他也很兴奋。这泼皮山比建军村地域要大的多,而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占领泼皮山不仅消除了我部西面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休养整训的较为安全的暂时安身之处。我方没有人阵亡,有六个人负伤,其中崔明贵那点伤也算数。这让我颇为满意。

不久,陈浩带领总部也转移到了山上。王平军械所和大批的物资也渐次搬运上山。

建军村盆地不能放弃,那里构成了泼皮山有效的防御纵深,而且唯一一辆坦克无法向后转移,将来只有让它从建军村北面的山口出去了。一团一部和炮兵营一部负责那里的守卫,那些炮兵都是使用缴获的那些大炮,此时也临时配属张林统一指挥。

此战之抓到了三十多个土匪俘虏,如何处理他们也是个问题,杀掉?似乎不妥,可是编入中华军又怕他们的土匪习气在军中造成坏影响,算了,不伤脑筋,交给严学文全权处理吧,杀掉,释放或教育后留下,他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之所以这样,因为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土匪掳上山的在“花寨”中被强迫充当营妓的三十多个年轻女人如何处理。这些人很多原来是一些大户人家的小姐,即使是普通人家有些姿色的女子,被掳上山时多数家人已经全部遭到杀害,已经无家可归了,说起这些人的遭遇,去协助了解情况的指挥部的几位女官兵都流下了眼泪,连看上去有些骄傲冰冷的王曼丽也没能例外,倒是这些女士众口一词坚决要求把被俘的土匪全部处决,我和陈浩照例把皮球踢给了严学文。而且更麻烦的,这些不幸女子全部是裹的小脚,留在军中也颇为不便。看来,这个包袱似乎要背上一阵子了。只是,将来转移时怎么办?算了,到时候再说吧。

电话班随指挥部一到,花小莉就忙着给我布置住处。她是“我夫人”派来跟随我,照顾我的,这让被小花视为无物般的赵飞雪很是无奈。她这个组长。真是不好当。

这些事情,我暂时没时间理会,整训部队是当务之急。可是,不久,我们的整训计划又被意外地打断了。

正文 第五十四章 难民

  雨完全停了。山间、溪流的水位迅速回落。

不久,北面平原上受到水灾的难民开始涌来。最初,数量不多。毕竟山里的土匪是凶残可怕的。但是求生的本能欲望还是迫使一部分人向这个方向逃了过来。

没有遇上土匪。

却有一支奇怪的队伍。不是土匪,也不是官兵。虽然队伍中有人穿的似乎是团练的号衣,但头上没有辫子。

关键是,这支队伍一点儿也不凶恶。先是为难民提供饭食,后来又帮助难民搭建遮风挡雨的窝棚。后来难民多了,这支队伍又为那些不及搭建窝棚的难民提供军用帐篷栖身。只是不准难民进山。

这是什么队伍?难道是南方的发匪?当年长毛北伐时曾经有部队路过这一带,但是穿着打扮不是在这个样子的。

“我们是中华军,是上天遣下界帮助大家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仁义之师。”一个从团练入伍的新兵在给难民搭帐篷的时候很自豪地说。

“可是你怎么穿的好像是团练的衣服?”一个胆大些的毛头小伙问。

那战士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刚参加的,可是我们的徐政委、陈军长还有严主任他们可都是天上星宿下凡人间呢。”在这些新兵中,严学文这位军委会候补委员的地位还真是高。

“是吗?这位军爷,那些天神们长的什么样?是不是身高几丈,铜头铁臂?”

“哪儿呀,你们看”那战士指着较远处一个老兵。“看见了吗?那是我们排长,就是和徐政委一起下凡的天兵。”

“他和咱们凡人也没啥两样呀,除了衣服怪点,头上没有辫子。”

那战士有些着恼:“你们知道个啥!肉眼凡胎,不识真神。皖西苗大人的几万人马来打我们,我们政委、军长只带百十人一顿饭功夫就把他们打得丢盔卸甲。”这战士似乎忘了自己当初就是这“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中的一员,只不过“幸运”点,没有逃掉而已。

“前些日子,苗大人的队伍是和你们打仗?不是说来了十万长毛的军队?”那小伙子看来听说的还不少。

“哼,我们堂堂的中华军,岂是那些边远地方来的长……太平军可比?那李右匪伙盘据泼皮山为害多年,以往那些官兵老爷奈何他们不得,可我们首长带了几十个人不到一个时辰就攻破山寨把他们消灭了。”

“李右被你们剿灭了?”

“那当然。”那战士见到人们惊讶的神色颇为得意。

“听说李右这伙人飞檐走壁,百步穿杨,穿山过涧,来去如风,而且个个武艺超群,泼皮山天险,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人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看来泼皮山这一伙的影响力实在……臭名昭著了,“你们几十个人伸出手掌一个时辰就把他们灭了?那法术也太高强了!”

“不是手掌,是首长。首长就是我们的领导,比如军长、政委,都是首长。”

听了他的解释,那些人更不明白了。

“那你们中华军来这里干什么呢?”

“我们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后面的他想不起来了。“反正就是要赶跑万恶的满清鞑子,恢复我们大汉江山!”

“那就是反清复明了?”问话的小伙子可能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这话当时可是杀头抄家灭族的大罪。

“当然不是!”那战士有些急了,“我们中华军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吃得饱、穿得暖的社会。”

“那当然好了,可是能行吗?天有不测风云,比如遭了天灾,怎么办?”一个年纪较大的百姓问道。

“一处有难,八方支援,咱们中国地方大,不会处处受灾,受灾的地方当然会有我们建立的新人们……不,是新官府救济。看,现在我们还没有坐天下,你们这些人,我们不是也在救济吗?”

看来严学文这些日子的思想教育还是在卓有成效的,但是一些新改概念、新名词可以强力灌输,但是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则是很难改变的。

我带着严学文和魏辉巡视到此,在圈外听着这个战士的似是而非的解释,哭笑不得,知道他说新官府的时候,严学文忍不住出声纠正道:“我们建立的是人民政府,不是新官府。”

那新兵兴奋、又有点紧张。赶忙立正敬礼:“首长好!”

旁边的百姓见这战士没有下跪,悄声问:“这是你们的哪一级首长?”

那战士悄声说:“是我们最大的首长,就是刚才说的徐政委和严主任。”

那些老百姓一听,呼啦跪了一大片:“草民们见过徐大人、严大人!”

这是哪跟哪呀,我们这个民族真的是很容易下跪的吗?应该不是吧?

正文 第五十五章 扩军(1)

  难民越来越多,竟然有先来的难民稍稍落脚安顿就返回灾区寻找亲朋一同来到这个能吃上饭的地方。

王平开始为粮食消耗速度的迅速增加而担忧了。李哲则抱怨部队的训练受到了影响,他对上次二团在攻击泼皮山战斗中的表现极为不满,战斗结束后,对训练抓得极严格。而此次难民涌来,部队抽调人员负责救济难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训练。

我和陈浩在讨论这次难民潮给我们中华军带来的机遇。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这件事也不例外。

在这个时代,在我们计划中的未来军事工业还未建立起来的时候,部队兵员数量的多寡对部队的力量还是有极大影响的,尤其是在我们占领、巩固工业原料产地,以及建立军工生产的过程中,恐怕也要靠众多以冷兵器装备的兵员作为基础力量,而装备少数现代装备的精英部队只能作为王牌突击部队使用。

我们需要兵员。尤其需要那些朴实农民来源的兵员而不是土匪、兵痞。

但我们现在不是政府军,不能用正常的政府征兵手段。我们也不想以抓壮丁之类的强制裹挟手段增加兵员,那样的士兵没有战斗力,有机会就会逃亡。

朴实、善良、本分的百姓一般是不会主动参加反对现政权的军队的。

除非有足够的理由。

打土豪,分田地?

用财富再分配的方法促使他们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而战?

再有走投无路下得到了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两者都是为了利益。后者获得的利益更大,至少不会担心失去什么,因为他们本来就濒临失去一切的边缘,因而后者支持新政权的态度会更加坚决。

现在,建军村山口外那些越来越多的难民就是在灾荒中失去一切,甚至连生存也难以为继的人。只要充分宣传动员,一定会有人,会有很多人参加我们的队伍。我们对严学文那批政工人员在这些人中的宣传鼓动的能力没有丝毫怀疑。

问题是?

家属安置?首先招收那些没有拖累的,对于有家属又坚决要求参加的,可以考虑发放一些安家费,有苗沛霖送来的十万两白银呢,钱就是要用来花的,有钱不花,钱就成了累赘。还可以考虑在建军村,甚至泼皮山安置部分家属居住。

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原本缴获苗军的粮草加上攻占泼皮山又缴获的山上的部分存粮够我们这支千把人的部队用一年也不成问题,可是现在山口外聚集了近万难民,而且还在增加之中,这样下去,我们的粮食恐怕个把月就会出现危机。不行,不能这样救济下去。最后,我和陈浩商定。立即在难民中招收新兵。选择身强力壮,没有家庭拖累和家庭拖累小的,参军者和家属可进入山口,家属暂时在建军村安置。其他的难民在山口外滞留三日的,就要将其劝离,对特别困难的可以发一点银子作为路费。这也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

“救济难民本来就应该是现政权的事情。”陈浩也不知是在劝说我还是安慰他自己。

“而且扩军后,我们也要改变原计划,尽快扩大占领区了。泼皮山一带养不起数量较多的军队的。”我说道。

正文 第五十六章 扩军(2)

  招募新兵的工作进展顺利。严学文带的招兵宣传队第一天就在新兵花名册上添加了1千多个名字。

“饥寒起盗心”我和陈浩晚间听取汇报时,忽然脑袋里冒出这半句话来。TMD,老子们可不是盗。

民族解放的大旗加上“均贫富”的传统理想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憧憬,还有当“开国功臣”博王侯之位的希望。我知道这些人加入队伍不仅仅是饥寒交迫下无奈之举这么简单。当然饥寒是目前的直接原因。

第二天比第一天参加的人数更多。到了第三天晚间的时候,严学文的新兵册上已经记下了第4千名新兵的名字。扩军工作到此告一段落。

这些难民中符合入伍条件的已经不多了。这次迅猛的扩军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困难和压力也实在不小

首先是粮食问题。新兵连同家属有1万多人。我们现有的粮食存量最多够支持一个半月。如果再加上继续救济新增加难民的部分,恐怕连一个月也支持不了,

第一师改为三三建制,干部奇缺。有些当初在建军村突围时的战士都成了排长、甚至连长。连王平军械所中也不得不抽出人员充实基层连队,这让王平很是心痛。当然抽调的都是军械所原来负责保卫的战斗人员。陈浩师部的参谋军官有几个被派到部队当了营长。辛兴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第三团团长。他在泼皮山一战中的表现让任何人对此项任命无话可说。骑兵营,实际上仍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由陈浩师部的侦查参谋齐岳接任。

军装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现在部队的服装乱七八糟。从笔挺的美式军装到共军徐旅的军装再到团练的号衣。新入伍的人则穿着原来的杂色便衣,有些人衣衫褴褛,简直不成样子。

武器不足。王平军械所留存的步枪都配发到了部队。前些日子入伍的新兵在训练和战斗中表现较好的都获得了新式枪支。比如那个李黑娃,他现在已经是班长了,就弄到了一支七九步枪,高兴得不得了。

可其他的新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把缴获苗军和李右的那些刀矛之类的冷兵器全部分发之后,仍然有人没有武器。根据辛兴的建议,专门组建了一支弓箭队。

总部警卫连扩编为直属营,魏辉升任营长。

训练,紧张的训练。军事和政治训练同时进行。新入伍者凡是识字的全部被集中到政治部培训,准备充实基层政工队伍。

行动方案也在紧张酝酿之中。向北、向东防御,向西发展,获取必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点早已达成了共识。首先要解决部队的衣食问题。两种方略,第一种攻寨不攻城,向西占领鄂豫皖边的广大农村地区,扩大占领区,但是暂时不攻击县城以上的城市,也就是清政府正式官员驻节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引起清政府对我们的太大注意,边远地方的小小“匪患”,一般也就是申令地方官员剿灭,不会派大军来镇压。目前清政府对付太平军和捻军就已经够受的了,又加上正在和英法处于战争状态,不大可能抽调主力到三省边区去对付一些占据山寨、村镇的“小股山匪”。但是,这样做发展速度慢,有可能坐失良机。而且以边区的穷困,能否迅速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也未可知。这个时候,我和陈浩都不愿意采取强行剥夺占领取大户人家全部财产的政策。第二种办法就是乘着清军主力不在这个地区的时机,夺取三省边区大别山附近的多个县城,迅速壮大力量,甚至相机夺取信阳这样的战略要地。对于接受清朝官府的物资、财产,我和陈浩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但是这样可能迅速将清廷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我们身上。老部队在攻取各地的战斗中的弹药消耗难以补充,而新部队的战斗力能否适应大规模战斗还是未知数。尤其是我们准备在豫西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想成为“流寇”,必须要保有足够的力量占领并且巩固那个地区。

但是无论如何,第一步,西面山脚下的泼河镇必须拿下来。而且要迅速拿下,扫清西进的第一个障碍。

正文 第五十七章 泼河镇(1)

  泼河镇周围群山环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东、西、南三面山势较高,北面是较平缓的丘陵。再向北逐渐过渡到平原。南面和西面的山峰离镇子较远。只有东面的泼皮山似乎紧贴着镇子。离镇子最近的山头只有百米之遥。两山之间一条羊肠小道蜿蜒上山。

  山与镇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的小河,清澈的河水轻快地在鹅卵石间跳动、奔流。

  我带着一团一营的干部此刻正在离镇子最近的那个山头向镇子里观察。我初时觉得有些奇怪:这个对防守镇子至关重要的山头,这泼皮镇上的团练怎么不派兵力来防守?转念一想,冷兵器时代,距离镇子百米之遥的山头能对镇子有多大威胁?在这山沟里,土炮和鸟铳就算远射程武器了,从这山头都打不到镇子的围墙。虽然镇上的团练也购置了燧发式步枪,但是作战观念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况且镇上的团丁兵力有限,能派多少人守这两个山头?兵力太少简直就是等着让李右他们来宰杀了。依托寨墙用弓箭、鸟铳、火枪控制镇外的开阔地在此时此地对于泼河镇的团练而言的确是合理的选择。

  此时观察地形实际上是验证侦查人员绘制的地图。在图上,泼河镇的情形我早已熟悉了。贾山带了一个侦察班这些天几乎24小时在泼河镇附近轮流值守。

  此时的贾山已经是一团一营的营长了。宣布任命后,张林笑骂:“你小子运气真是好,老子从当兵干到营长用了7年,严学文干到教导员也是7年,而你小子才入伍一年多就混上营长了。好小子,好好干,别给徐政委丢脸!”

  这贾山据说是矿工出身,见了我似乎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似乎是让他为我去死也心甘情愿的那种。

  由一团一营攻击泼河镇在招兵结束的当天晚上就确定下来了。张林在会议上放炮:“谁也不用多说,上次攻泼皮山,二团全团拉出去操练了一回,辛兴也带人去过了一把瘾,就一团看家护院了。这次也该轮到一团出去活动活动了。”

  李哲对上次攻山时本团的表现耿耿于怀,本来很想通过攻打泼河镇找找面子。二团原来的人马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与当初泼皮山之战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可这张林是军委会委员,第一师副师长,再说他说的也不是没有依据,争不过呀。

  陈浩看他有些丧气的样子,笑道:“小子,好好在家练兵,仗有你打的。”说着在地图上大致一比划,“泼河镇只是个试点。不仅是军事,还有政权建设、经济政策一系列要解决的或者说要试验的问题。待这些问题初步有了答案,这个方向上我们的占领区会迅速扩大,而队伍的扩大会比现在这次更为迅猛。所以你们要抓紧时间训练出一支基本队伍,培养一批政治、军事骨干作为部队的种子。所以现在部队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训练,训练,训练!政治、军事双管齐下,训练出一支能打敢拼、政治可靠的钢铁队伍!”

  又笑着看了看我:“至于泼河镇那里,说实在的,没有多大的仗可打。在那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任务远远大于军事任务,所以我们决定还是由政委亲自带队指挥。董参谋长和严主任也都参加。你么看,攻城拔寨的事情,我这个军长都不和政委争,你们还瞎争个啥?”

  李哲等顿时无语。

正文 第五十八章 泼河镇(2)

  扩军时有意对一团一营作了加强,明摆着是要把它当作主力样板部队建设了。人数差不多有原来一团全团的人数了。光原来徐旅的骨干就有50多名,其他的人员也都是第一批入伍的新兵,其中首先参加泼皮山战斗的二十个新兵也全部放在了这个营。

  武器方面,先进步枪有80多支,连李黑娃这样的新兵骨干也配上了新式步枪。缴获的滑膛式步枪也配备了100多支,差不多占了总数的一半。其他人员大多也配备了鸟铳之类的火器,持冷兵器的人员很少。兵员素质也较高,训练情况也好于其他部队。

  此时在泼河镇外,董大海、张林、严学文都站在我身边用望远镜观察着。

  事实上,占领了这个山头,泼河镇可以说已经掌握在了我军的手中。武器的进步不断改变着战斗的方式。作为参谋长,董大海很有必要来看一看自己新的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的具体情形。张林把团部直接掌握的马克沁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以及两挺轻机枪都带了过来,杀鸡也要用牛刀,这是我军第一次攻打有居民定居的市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有任何闪失。连上次攻山没有使用的82迫击炮这次也带来了一门。催命鬼这次没有跟来,不过也有他高兴的事情:王平已经按照军委会的决定,把两门修理好的山炮正式移交给了炮兵营。

  泼河镇上也发现了我们,这些日子一直处于戒备之中。现在更是大敌当前的临战之势了。四面的围墙上都各有两门大树制成的土炮,其中东面面向泼皮山的一面还多了两门铸铁大炮,炮口指向镇外通向寨门的空地。

  寨墙上有不少的团丁,在东面更多一些。东门上面的门楼下立着几位乡绅打扮的人物,他们身边那个手持短枪的家伙大概是团练的头目,在他们周围的团丁都是装备了燧发式步枪的,再往两侧是一些弓箭手。

  从山上望去,镇子一览无余,寨墙上的活动也在视线之中,尤其是当使用望远镜的时候更是如此。我当即决定:等我们占领泼河镇,只要未决定放弃,就一定要在东面的两个山头修筑工事,派兵据守。

  形势很明了,方案也早已确定。我放下望远镜,轻声说了句:“开始。”

  没有炮击,没有机枪、步枪的射击声,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火力准备。两个山头上,几十个手拿喇叭筒的战士按照事先的训练一起喊了起来:“泼河寨的团练和百姓们!我们是中华军,是为了把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从满清的残暴统治下解救出来的队伍,是为了反击洋人侵略建设强大国家的队伍,请你们不要抵抗,请你们不要抵抗!”

  寨墙上出现了骚动,这种奇怪的进攻准备让他们摸不着头脑。前面的喊话在不断重复着,过了一会儿,严学文把手中的小旗挥了几下,那些“喇叭兵“喊话的台词变了:“泼河镇镇的百姓们:长期骚扰你们的李右匪帮已经被我们中华军彻底消灭,李右和其他匪首都已经被击毙!我们中华军是保境安民的仁义之师,进镇之后一定秋毫无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请你们不要抵抗!不要抵抗!”喊话声反复着。听说李右已经被消灭,寨子里又是一阵骚动,但随即又平静了下来。

  严学文挥动小旗,喊话的内容又变了:“泼河镇的百姓们,你们即将光荣地成为中华军从满清统治下解放的第一个镇子的居民,我们中华军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愿多有杀伤,在发起进攻前,再一次警告那些抗拒我军的狂妄之徒,赶紧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现在我们将展示我军威力,击落镇子东门上的旗帜!”

正文 第五十九章 泼河镇(3)

  夺取泼河镇是没有任何悬念的,至少在我们这些高级别的军官心目中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夺取它。不仅要把部队的伤亡减到最小,弹药消耗降到最低。而且还要在攻击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对方的伤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毕竟,对方多数是为了保卫自己家园不受李右一伙匪徒蹂躏而组织和武装起来的百姓。而我们这支来路不明的部队又不是官兵,让他们轻易放弃防御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我本想亲自操枪击落东门楼上写着“泼河镇”三个大字的杏黄旗。张林笑道:“首长,还是让我来吧。”

  董大海也手痒,道:“我也来,两个人更保险,这是第一击立威,务求一击中的。”

  两支步枪举了起来,瞄准了一百米开外旗子上的绳索。

  “叭!”张林的枪先响了,绳索应声而断,当旗子刚开始下坠,另一侧还与旗杆相连的绳子也被董大海一枪击断,那旗子忽悠悠飘落到寨门前的空地上。

  寨墙上又是一阵骚动。

  严学文的小旗不知怎么挥了几下,那些“喇叭筒”们又开始喊话:“团丁们请注意,团丁们请注意,我们马上就要开始进攻了。如果你们不肯开门投降,就赶快下寨墙到镇内躲避。请赶快下寨墙到镇内躲避!只要你们不抵抗,我们保证不伤害你们!”

  这是什么打法?要进攻了,先向对方预告一下?团丁中有些人惊慌起来,刚才旗子上的绳子都被一击而断,自己的脑袋、脖子等等露再墙外的部分,目标可比绳子大多了。现在很明显对方可以打到自己却没有打,自己这边无论如何打不到对方的。对方本可以出其不意地突然将团练大部分击毙后再发起进攻的。可是现在却事先劝告自己一方躲避……团丁们军心开始动摇,连门楼下的几个乡绅也交头接耳,犹疑不定。

  喇叭筒仍然在高喊着:“赶快下去躲避!赶快下去躲避!进攻开始后在墙头的人视为抗拒天兵,格杀勿论!”

  一些团丁开始惊慌地下了寨墙,向镇内逃去。那个团练头儿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站住!不准退!泼河镇生死在此一战,那些土匪进来肯定要屠镇,凡是当过团丁的,全家肯定杀个鸡犬不留!”见仍有团丁下墙逃跑,那家伙挥舞短铳,“砰!”地一枪把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