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火中原-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浩一笑:“我们原来是开封第四保安团,刚改编,没来得及换装。”

“保四团?就是那个攻兰封车站,守开封机场的保四团?”这少尉的消息倒也灵通,“看看这汽车、这大炮、这鬼子机枪,没错,就是你们,长官,我们愿意跟着您干!”

“好吧,上车!先到白沙镇集结地点再说。”

这些散兵遇上陈浩他们算是幸运。抗战初期,每次撤退都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与部队失散,找不到自己长官的散兵游勇;这些人如果遇上鬼子,往往会被残酷地杀害。没遇上敌人的,没吃没喝,无法还乡,为匪为盗者也不在少数。陈浩他们沿途收容散兵,快到中牟县的时候,汽车上实在挤不下人了。陈浩命令给直属队队长周勇留一辆摩托车,让他带一个排下车殿后,充当“收容队”,以后车队再遇到愿意参加暂六团的散兵,人少的,发张纸条,让他们等着后面“带着一辆摩托车的周少校”,人数较多的就留一名下级军官来带他们。陈浩让告诉这些散兵们,车队到了20公里外的白沙镇驻地就立刻返回来接他们。这些散兵听说后面还有殿后的国军部队,再加上衣食有了着落,不再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了。

下午,当周勇到达白沙镇宿营地的时候,暂六团新添了四百多人枪,其中还有轻机枪。

点击  收藏  投票  弟兄们快来增援!

正文 第二十七章 116团

  就这样,陈浩的部队只用了一天暂六团的番号就变成了116团。保安团和国军主力团,虽然名义上都是一个团,但其实各种地位待遇相差甚远,程潜此举其实也算是破格提拔了

陈浩一边布置警戒,一边与长官部联系,报告情况。陆陆续续,又有一些溃兵退到白沙镇,陈浩命令一律强行收编。到开晚饭的时候,暂六团人数已近千人。陈浩将队伍重新整编,编成了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和一个重机枪连,团部直属队也按一个加强连的兵力配置,所有冲锋枪仍然集中在直属队,迫击炮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放在了重机枪连。

当初带到巩县和从巩县兵工厂带出的兵以及最初从铁路工人中招的兵都当了各级军官,这批人经战斗减员加上跟着徐亮被阻隔于敌后的一部分,此时已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那些新招的兵其实不是“新兵”,他们给这支部队带来了种种国军的旧习气。

改编后的部队里仍有一些共产党员,而且都是军官,其中梁有田的老部下周勇当了三营长,竹沟派来的同志有两个新当了连长。

一战区程司令长官心情十分焦躁。司令部人员进进出出忙着西迁洛阳的准备工作。

程潜在地图前慢慢踱步,看见晏参谋长进来,忙问:“怎么样?新八师那边进展如何?”晏参谋长摇摇头:“正在加紧干,恐怕还要好几天,我又让后勤部门给他们送去两车炸药。”程潜沉吟了一下:“万一爆破后情况还不理想,可以集中炮火轰炸扩大缺口。再把榴弹炮团给他们调过去。”

晏参谋长:“司令,目前郑州附近可只有一个榴弹炮团,调到北边,我担心东面守不住啊。”

“无论如何要再坚持三天,三天,一定要守住!命令各部队从现在起坚守既有阵地决不许后退半步!否则军法从事!”

“可是现在鬼子进展很快,敌16师团已占领尉氏正在向新郑逼近,敌14师团已接近中牟,平汉路沿线快成了前线了,而我军在这一带的兵力薄弱,您看可否抽调一部分西线河防部队沿陇海铁路乘火车增援。”

“不行,如果鬼子趁机从洛阳以西强渡黄河,那局面就会比现在糟糕的多。无论如何正面要顶住,东线撤回来的部队集结的怎么样了?能不能马上转入防御?”

“颂公,别提了,一片混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这不刚才有一个团到了集结地点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竟直接派人开摩托车跑到总部请示来了,长官部怎么可能直接指挥到团一级?”

“哦?是那个团?”

“他们说是暂编第六团。怪事,我们的序列表里哪有这个番号?”

“哈哈!”

“颂公;怎么?”

“这事我知道,今天早上我和前线通话询问战况和部队损失情况顺便问了一下开封保四团。可这帮家伙说什么地方保安团守土有责,竟然没有通知他们撤退。什么狗屁话!明摆着想让人家在后面抵挡一阵掩护后退。我命令他们立刻将撤退命令传达到保四团,怕他们指挥这支部队送死,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已将保四团改编为暂编第六团,归总部直接指挥,让该团立即到白沙镇集结待命。没想到这支部队不仅跑出来了,而且这么快到达了指定位置。”

“颂公何以对这支保安团如此偏爱?”

“你应该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一个保安团,进攻兰封车站,防守开封机场,这仗打得怕是多数国军主力也难办到。”

“我怀疑这些战绩有夸大不实的嫌疑。”

“何以见得?”

“我刚才亲自询问来报告的那个中尉他们团现在还有多少兵力。他竟告诉我,他们团现在还有六七百人,您看看,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

“我让参谋们查了一下,这个保四团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七百多人,兰封之战后损失约三分之一,兰封二次失守他们的部队一半被阻于敌后,撤回开封的已不足二百人,再经过开封机场的战斗,人数顶多有一百多人,怎么还说有六七百人?”

“唔,这支部队我去视察过,很是特别呀,总能出人意料,没准他们真有这么多兵力呢。这白沙镇距郑州只有十几公里,位置重要,我问过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总工程师,花园口决堤后,洪水大致会演贾鲁河南泛淹没中牟、尉氏、通许等地,白沙镇大致是洪水的西部边缘,如果他们能在这里多顶一阵,那可真是好极了。这样,快从邻近的新八师部队接电话线过去,总部再派人带无线电台过去核实情况。”

“全团现有人数一千零六十三人。装备:日式山炮六门;82迫击炮1门;日式掷弹筒二具;高射机枪二挺;俄式马克沁重机枪四挺;日本九二式重机枪二挺;德式冲锋枪22支……”程潜读着手上的单子越来越惊讶,“这,国军主力步兵团也没有这么强的火力,这帮人是怎么弄得?这个陈浩是什么来历?”

“我查了一下,此人倒是正经的黄埔学生,参加过淞沪会战,去年护送一批重要物资到巩县,被李待琛强行留下,兵工厂迁出后,率部进驻开封,因防空作战有功受到委座嘉奖,后来因高射炮被调走,在开封组建保安第四团安置其部属。”

“嗯,是个人才。”

“不过……这支部队背景复杂。”

“怎么?”

“该部的副团长徐亮来历不明,据传和共产党很有瓜葛,而且他们又似乎在军政部有些背景。”

“那这个徐亮人呢?”

“商丘防线被突破后,此人率部据守民权车站,陷于敌后生死不明。据空中侦察,民权车站一带已成为一片废墟,估计守军凶多吉少。”

“国难当头,能打的就是好部队。这样,命令他们在白沙镇一线布防掩护新八师的侧翼,没有命令一定不能后退。嗯,咱们也不能让他们白出力,赏罚分明嘛。这样,给他们正式番号,隶属于新八师,按国军主力发放供应。让他们把军官名单报上来,注意一定要包括陷于敌后的那些人,大战在即,军心士气很重要。”

就这样,陈浩的部队只用了一天暂六团的番号就变成了116团。保安团和国军主力团,虽然名义上都是一个团,但其实各种地位待遇相差甚远,程潜此举其实也算是破格提拔了。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初到高粱洼

  程潜签署任命徐亮为116团上校副团长、梁有田为116团中校参谋长的委任状的时候,心中也根本不认为这两个人有到任的可能。给已经阵亡的人加军衔是旧军队中安抚军心的惯用伎俩。徐亮、梁有田当时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项委任,即使知道了也不可能到任。但是这道委任命令在若干年后的“文革”中却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这是后话不提。此时的徐亮正在为把部队带过黄河伤脑筋。

“麦田打靶”后当晚,他们路过一个叫蒋集的小镇子,眼前是怎样的一种场景!被烧尽的村镇还有一些房屋上摇曳着微弱的火苗,余烬冒着呛人的浓烟,村口、门前、院子里、井台边、断壁残垣之间,横七竖八地躺着百姓的尸体,老人、孩子、一具具赤身裸体的女尸……

战士们愤怒得眼睛要冒出火来。有几个当天刚入伍的新战士哇哇大哭起来。徐亮大吼一声:“哭什么哭!男子汉流血不流泪!攥紧你们手里的家伙,在战场上让鬼子偿命!”那几个战士止住哭声,擦擦眼睛,看着他们的带头人,咬住牙不作声了。

队伍一声不响穿过蒋集,沿途又过了几个村镇,一样的惨不忍睹。

离开大路,继续北行。战士们似乎忘却了行军、作战的疲劳,心中充满了怒火和复仇的渴望。

夜半时分,来到一片森森古柏之中。离约定的接头地点高粱洼应该很近了。徐亮命令原地休息,四周放了警戒哨。徐亮把部队交给梁有田掌握,自己叫上张林带了一个班的弟兄向东北方向出了林子。

天阴沉沉的,星月无光。徐亮一行穿过林外磷火点点的一片坟地,悄悄地向高粱洼村接近。高粱洼处在两省三县交界处,远离交通线,村子边上不远还有一座松林茂密的青松冈。快接近村口,一个战士绊到地上一根绳子,丁丁当当的铜铃声响了起来,紧接着一阵急促的梆子和铜锣声在夜空中响起,不一会,村边的寨墙上出现了手持各武器的老少爷们,松树明子照的四下通亮。这寨墙实际上是三米多高的防洪堤,墙外挖了一丈多深的壕沟,从村外的水洼引水放入,村子入口处修了吊桥、安了寨门。处于几不管地带的高粱洼,能在多年与洪水和土匪的斗争中生存下来,自卫的能力远非中心城市周围的村镇可比。围墙上土炮、鸟枪、旧式步枪以及弓弩、大刀、长矛、三节棍……武器五花八门,墙上一个银须飘摆的老者高声喊道:“老少爷们,倭寇不比一般土匪,这几天的消息大家都听到了,到村里来避难的,大家也见到了。今夜倭寇来犯,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全村老小是死是活,全看我们了!”“徐爷,您老放心,咱高粱洼没有孬种!”“好,大家不要乱,都听史先生和二虎指挥!”

徐亮在暗影中赞叹:“好一个高粱洼!好一个老英雄!上级让我们到这个地方接头落脚真是英明。”向前走了几步,喊道:“乡亲们,别误会,我们不是鬼子!”

“你们是干啥的?”

“我们是来买粮食的。”

“半夜三更的买啥粮食,离俺们远点,到别处买去,俺们高粱洼官兵、土匪都不认!”

那个史先生止住其他人,说:“客人想买什么粮食?”“我们想买八车陈年高粱。”

“陈年高粱只卖北边来的客人,请问客人你是那边来的?”

“南边来的。”

那史先生声音中掩饰不住兴奋:“徐亮在哪里?”

“我就是!”

“哦”那人迟疑了一下,“你们队伍里有姓梁的营长吗?”

“梁有田。”

“有姓李的连长吗?”

“李维明。”

“陈浩是干什么的?”

“开封第四保安团团长。”

张林看得直纳闷,忍不住叫道:“哎,你是干啥的?咋认识俺们部队那么多人?”

那人哈哈哈大笑:“徐爷,是自己人,我等的就是他们,眼睛都快望穿了。”

老者一挥手:“快快,开门放吊桥,让这位也姓徐的军爷快进来,哈哈,我们姓徐的一家子,还真是英雄了得呢。”

高粱洼像过节一样。梁有田接到张林通知把队伍带进村子的时候,男女老少都出来看热闹。手执刀矛的本村青年看着徐亮部队的迫击炮、重机枪和新式步枪,一个个露出羡慕的眼神。

徐爷拉着徐亮的手上下打量,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好后生,有出息,走,到徐爷家喝酒去,尝尝咱高粱洼的高粱酒,对了,叫上你们的梁营长、李连长还有那个…陈团长,史先生,你看我老头子记性不差吧?”

徐亮暗暗称奇,说道:“徐爷,陈团长没有来,李连长路上负伤了。”

“咋回事?”

“路上遇上鬼子,干了一仗。”

“快快,把李连长送到曹神医那儿瞧瞧。放心,我们这块地面舞刀弄棒的着实不少,头破血流,伤胳膊断腿的事常有,曹神医的医术那是多少年闯出来的名头,错不了。”

徐亮一听,心中欢喜:“多谢徐爷。”

“这后生,客气啥!二虎,快点叫家家生火做饭,腾房子给咱的队伍驻扎,你今晚让人惊醒着点儿,他们走了一天,路上又打了仗,累得不轻。”

徐亮望了一眼史先生。

史先生道:“你这顿酒嘛,徐兄弟是一定要喝的。这样,让他先把军务安排一下,另外,我们俩还有些事要商量。弄完这些就上您老那儿喝酒去!”

徐亮把几个连长召到一起,安排宿营和警戒事宜,他特别强调了群众纪律,临了以很严肃的口气说:“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是军阀的队伍,你们一定要告诉弟兄们,违反军纪者,严惩不贷,不要没有死在和鬼子拼杀的战场上,却因为违犯军纪死在自己人的枪口下,军法无情,到时候别怪我救不了他!”

半夜三更,高粱洼家家冒起炊烟。

徐爷家的院子挺大,院子中间搭起的架子上,葡萄、丝瓜、葫芦的枝蔓相互缠绕。葡萄架下摆开了一张八仙桌,徐爷的老伴和二虎媳妇在厨房里忙乎着。

徐爷家也不算富裕,只有一间砖瓦房,东西厢房是砖墙高粱秆顶,厨房是土坯房。有二、三十亩地在当地也算光景不错的人家。这个村子没有一户土地超过百亩的人家,还保持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堂屋前的刀枪架上,插着棍棒和刀枪。

这徐爷一身武艺,年轻时爱打抱不平,后来为防匪患,在村子里拉起了自卫队,大儿子大虎就是在一次土匪围攻中战死的。徐爷老了,在村人中的威望不减,二儿子现在又当了自卫队的队长。

这史先生叫史雨农,“七七事变”前就在这一带开展红色运动,是这一带革命运动的播火人。三乡五里无论老少都尊称他为史先生。徐爷对他十分的敬重。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滨河支队

  两位初次见面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者的谈话是在徐爷家的西厢房中进行的。史先生传达了党的指示,首先要徐亮尽最大努力把部队拉到豫北根据地接受整训;其次如果短期内过河确有困难,可在鲁豫边游击,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基层政权和民兵武装,争取在这一带建立游击区甚至根据地;第三在未过黄河以前,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滨河支队,由徐亮同志担任支队长,史雨农同志任政治委员兼地方工委书记,梁有田同志任副支队长。

  “太好了。”徐亮道,“总算回家了。”想起自到巩县以来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种种经历,不禁颇多感慨。

史雨农道:“现在鬼子对河岸封锁很严,渡船全部被鬼子征用了,过河联络的同志都是半夜在身上绑着葫芦带着芦苇管游过河去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队伍的旗号赶快打出来。旗子已经让人做好了,军装可没有,不过我发动群众做了400多个写有“八路军”的臂章,到时候往臂上一缝就行了。”

“史先生!史先生!快点请客人出来喝酒呀,话有的是时候说,他们累了一天,肯定饿坏了。”徐爷在院子里大声吆喝着。

徐连一笑,对史雨农说:“政委,你看这?”

“走,人家的一片心意不能不领。”

“说好,违犯群众纪律可是你政委的事了。”

“这是人家老乡真心实意请咱八路军,可不是你们国民党保安团仗势凌弱,强夺硬拿。”

“天地良心,我们部队可从来没干过一件欺负老百姓的事儿。”

“呵呵,开句玩笑还当真了?”史雨农原本是个很严谨的人,但是和徐亮一见如故,说的甚投机,不由得也开起玩笑来了。

杀了只鸡,正好白天打了只野兔,再弄些青菜、黄瓜、蘑菇,倒上自酿的高粱酒,夜半时分在乡村庭院的葡萄架下,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举起了盛着高粱酒的青瓷碗。

酒过三巡,相谈甚欢。

二虎道:“这几天风声一天紧似一天,来我们这里投亲靠友避难的也一天天多了起来,连离咱们二十里的普济寺也驻上了鬼子。”

“鬼子驻到寺庙里干什么?”

“我听逃到咱这儿的和尚说,鬼子要占寺庙当他们的伤兵医院。住持刚说了句佛门清静之地不宜驻军的话,就被鬼子一刺刀挑了。没跑出来的大小和尚都被鬼子强拉去抬担架了。看来鬼子在前线吃亏也不小,普济寺那么大地方,听说都快住满了,寺前也搭了帐篷。这几天鬼子到处贴告示征集人去抬担架,说是干一天给五斤小米,呸,谁会去挣这昧心的小米。”

“那也不见得,张家店的张沿水不就派人去了吗?”自卫队的一个骨干愤愤地说。

二虎一听也露出愤然之色:“前些日子,我派人到张家店和这小子联络,想让两边的自卫队缓急有个救应。谁知这家伙说什么‘只要护好村坊,躲过兵灾,等乱兵过完,日本人自会出安民告示维持治安’,还劝我们主动和日本人联系以保全乡里,还说什么‘谁坐朝廷不都一样?反正当老百姓的,谁来了给谁纳粮就是。’你看气人不气人!”

“我看这小子八成要当汉奸,听说他有亲戚在日本人那边。”那骨干道。

  “唉,我正担心鬼子来攻咱们村庄,咱这里会功夫的人倒是不少,不怕死敢拚命的也有一大群,可是这手里的家伙实在太差劲了。我爹说了多少遍倭寇不同一般土匪,我们战死没啥,可这一村老小……你们来了可太好了,这下就是来个三五百鬼子咱也不在乎了。听说你们在路上眨眼工夫就收拾了三十多个鬼子,咱这边就一个人受伤,真了不起。”

徐爷一拍腿:“哎,快叫人送一坛子酒到曹神医家,对了,告诉老曹,李连长想吃点啥、喝点啥,只要咱庄子里有的,尽管让找我。”

徐亮深为感动。

当晚,召开了排长以上人员和全体党员会议,宣布了成立八路军滨河支队的命令。

第二天上午召开了全体军人大会,正式打出了滨河支队的旗号。部队做了改编:一分队队长李维明;二分队队长倪德平;三分队队长于得水,这是巩县防空学校时的老兵;火力分队队长汪旺,也就是咱们的小旺子;支队直属警卫队队长张林。直属队的人数大致只相当于其他分队的一个小队,但是全部的冲锋枪和二十响盒子枪都集中在这里,队员也大都是练过拳脚和冷兵器的主儿,刘奋战此次也被调到了直属队。

高粱洼着实热闹了一番。

徐亮、史雨农、梁有田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首先还是考虑渡河问题。但是没有渡河器材,在敌人的封锁下,一大群带着武器装备的“旱鸭子”要过黄河谈何容易!徐亮提出一边训练部队,一边寻找战机在这一带打几个胜仗,鼓舞军心、民心。史雨农道:“上级让我们担这个政委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给这支部队解决衣食住行供应的问题,军事上的事听你的。不过,尽快把自卫队改造成我党领导的民兵武装,加强教育和训练也是刻不容缓的。不然的话,你们一走,这里的工作局面就困难了。”

“我们可以支援他们三十支换装下来的步枪。”

“那太好了。我这些天一直为自卫队的装备问题发愁。虽说我们的武器弹药主要应该来自缴获,但是有些装备基础比赤手空拳夺武器要容易的多。上级传达了其他地区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的经验,可我感觉在这里实行也有困难。挖地道吧,这里地下水位很高,挖不到五、六米就出地下水了。造黑火药、烟花爆竹的人和材料倒是齐全,可没有钢铁,也没人会造地雷。”

“这个好办。”梁有田道,“我们部队不少人是兵工厂出身的,用黑火药和石头就能造简易地雷,探雷器还发现不了。另外,我们还可以支援自卫队一些烈性炸药,增强地雷的威力。”

“那可太好了!”

三十支步枪发到自卫队员手里,虽然是些“汉阳造”、“老套筒”之类的老枪,但领到枪的自卫队员们个个兴高采烈,宝贝得不得了。徐亮专门又给二虎发了一支缴获的三八大盖步枪,这可是全自卫队唯一的一支新枪。二虎扛着这支步枪,对自卫队员发号施令,神气十足。

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热火朝天。制造地雷的工作也开始进行,高粱洼一片新气象。

周围三乡五里都有史雨农长期以来发展的骨干,不少人已加入了党组织。史雨农布置秘密收集鬼子的情报,及时报告。部队也派人到附近侦察、警戒。新成立的滨河支队在寻找行动的时机。

很快,普济寺落入徐亮的视线中。这普济寺坐落于青松冈西侧的一块平坦高地上,有一条三、四里长的青砖路通向西边的公路。寺的东面紧挨二、三十米高的悬崖陡壁。

鬼子的伤员在前线救护站简单包扎处理后,用汽车转运到这里进一步救治。别看徐亮他们从早晨一直走到半夜才到高粱洼,对于乘汽车走公路而言,这点距离算不得什么。普济寺内陆续已到达了几百名鬼子伤员,有些经过救治又过黄河转运新乡等地,一些伤重不治的就在南边架火堆焚化,骨灰也转运后方。这里应该是鬼子14或16师团的野战医院。为什么不设在某个县城?是怕大批伤员影响他们吹嘘的大日本皇军战无不胜的神话?管他怎么考虑的,反正,袭击敌人后方目标本来就是游击战的任务。

正文 第三十章 三战普济寺(1)

  徐亮道:“日内瓦公约可不是鬼子的规矩,日内瓦是瑞士国的地方,好多国家在那里一起订的关于战争的规则。”

徐亮亲自带人从青松冈上绕到普济寺后面的悬崖上观察地形,二虎自告奋勇充当向导。这青松冈上长了大片的松柏,在以榆槐杨柳等落叶乔木为主的地区,到冬天苍翠一片,别有风光。冈上当时有许多野生动物,松鼠、野兔自不必说,连金钱豹子之类的凶猛动物也时有出没。这并不稀奇,要知道当时连陇海铁路沿线,比如宝鸡车站附近还常有狼群绕火车的情形出现。

徐亮伏在崖边的林中,向下面观察。这普济寺规模还真不小,大门向西对着通向公路的那条青砖路,寺门前有三层青石台阶,每层约有十几级。寺庙构建在三层的台基上,每一层周围都有大理石栏杆。寺门前路两边的树木都被砍掉,靠近寺庙的路两边搭起了一些军用帐篷和一些木屋。二层和三层平台的正面转角处可以见到沙袋垒起的掩体。偶尔可见运送伤员的卡车进出。徐亮看完,一言不发带人返回了高粱洼。

晚上,派到公路边侦察的人员和派到张家店“串亲戚”的自卫队员也都回来了。

到张家店打探消息的自卫队员报告说,据张家店那边的人说,这伙鬼子约有三十来人,另外有两名军医,十来名男女护士,似乎是以军医的官职最大,这伙鬼子全听他们的。这伙鬼子对拉来、雇来的民工还算比较客气,很少打骂,而且伐树造屋的活干完后,放走了一批民工,许诺的小米也都如数兑现。张林骂道:“他妈的,假仁假义!”

在公路边潜伏侦察的战士报告:“我们从昨晚开始潜伏,发现敌人的卡车都是在白天进出普济寺,夜晚偶尔有过路的敌人车辆,但都不是到普济寺的。”

徐亮通知召开军事民主会,讨论战斗方案。

徐亮亲自介绍了敌情,最后说:“寺里的敌人虽然不多,但是离最近的县城只有20华里,敌人如果乘汽车增援,那援敌很快就会到达。所以我们只能速战速决。”

史雨农忽然插话:“老徐,我在干校学习的时候,好像有印象袭击后方医院违反什么国际公约。”

“是日内瓦公约。”徐亮道,“我们袭击的是驻守普济寺的鬼子战斗人员。至于鬼子的医护人员和伤员,只要不参加抵抗,我们不伤害他们。”

张林道:“什么狗屁日内瓦公约,这名字里有个‘日’字,准是小鬼子的规矩。支队长、政委,鬼子的规矩咱可不能守,上次麦田打鬼子完了,我去看李大哥,让他好埋怨我,我这才知道鬼子有拚刺刀不开枪的臭规矩,李大哥怪我守鬼子的规矩,可真是冤枉啊,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哇。”

大家哈哈大笑。

徐亮道:“日内瓦公约可不是鬼子的规矩,日内瓦是瑞士国的地方,好多国家在那里一起订的关于战争的规则。”

倪德平有些激动:“支队长,远说南京,近看蒋集,鬼子那里哪有公约的影子?咱可不能学宋襄公的妇人之仁!难道让这些鬼子伤兵养好伤再来屠杀中国人?”

列席会议的二虎也开言道:“他们杀寺里的老住持和尚的时候,可没讲过什么规矩。再说,到时候,谁来抬这些畜牲呀。”

小旺子说:“好办,交给蒋集一带跑出来的老百姓,想抬就抬,不想抬爱咋办咋办。”

徐亮把眼一瞪:“少废话!都谈一谈这一仗该怎么打?”

寺前这么大片的平坦开阔地,硬攻肯定不行。鬼子设在平台上的机枪会给进攻者带来很大伤亡。

有人提出派人扮成抬担架的民工去卧底内应,又有人提出先拦截鬼子运伤员的汽车,然后开汽车混过去,混不成就强冲。经过分析,这些方案都被一一否决了。最后小旺子道:“实在不行,我在寺南边用迫击炮点名鬼子的机枪,再用重机枪掩护部队从侧面硬冲上去算了。”

徐亮沉思良久,开始布置:“事不宜迟,今天后半夜行动。二分队到公路岔路口北边埋伏;三分队到岔路口南边的公路边埋伏。你们两个分队各带两挺轻机枪,要在公路上埋设地雷,伏击来援的敌人。鬼子兵力不足,估计来援的敌人也不会太多,如果有可能就吃掉他。一分队和火力分队潜伏到寺南边,看到悬崖上的亮光信号或者听到枪响就出击,一分队冲击,火力分队掩护,注意,敌人没发现你们时先不要开枪,这一路由梁副支队长带队指挥。直属队由我带领,多带绳索,绕到寺后悬崖上,准备从那里滑下去偷袭普济寺。事先要找逃来的僧人详细问清寺内的情况。”

“万一鬼子晚上在寺后加了岗哨怎么办?”

二虎道:“我这里百步穿杨的弓箭好手有好几个呢,我也跟你们去。”

徐亮道:“二虎,最好每一路都派一个自卫队员带路,天黑,路走错了可是麻烦。”

“那有啥说的,全去都行。”

“那不行,鬼子要是也来偷袭咱高粱洼怎么办?史政委,你带一个班领着自卫队防守村庄吧,另外还得组织部分老乡准备搬运缴获的物资,你也别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