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女婿-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敢插手,就算皇帝哥哥容得了他,本殿也容他不得。”

婚姻是婚姻,事业是事业。

说着,呼一声挥了一下袖子。

苏木心中一凛,这才突然发现,以前精灵古怪的太康公主今天却带着一股凛然之威,让人感觉是那么的陌生。

他一躬身:“那……臣就没有话说了。”

太康突然咯咯地笑了起来,眼睛里波光荡漾:“你吃醋了?”

苏木闹了个大红脸:“殿下慎言。”

“要不,本殿和皇帝哥哥说说,叫他下一道圣旨,让你顶替顾润做皇家驸马。皇帝哥哥一向喜欢你,估计会很高兴的。”

苏木大惊:“不可!”

太康公主才笑道:“放心好了,就算我要你,皇帝哥哥也不会同意的,你是他将来要使的人才。若是做了驸马,不浪费了吗?”

苏木心中叫了一声好险,才劝道:“殿下以后不可再同臣开这种玩笑了。”

太康公主却不回话,只抬头看着外面的夜景,笑道:“其实成不成婚对本殿来说也没什么区别啊!反正到时候,本殿依旧住在宫里,至于顾润,叫他自己呆驸马府中好了。”

说到这里,太康公主面上突然带着一丝怒气:“顾润浪荡,留恋风月场所,一想起来就觉得恶心,本殿才不会让他近身呢!就叫他在府中当个摆设吧!”

苏木摇头:这个顾花少真是可怜啊!

“倒是苏木你这人不错啊!”

苏木不知怎么的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殿下不要再扯到苏木身上。”

太康指着苏木道:“人说苏子乔诗酒风流,乃是浪荡不羁的才子。按说,如此人物,少不得有女子爱慕。可我见你却从来不去花街柳巷,平日里不是做事就是读书,严于自律。倒叫本殿佩服!”

苏木心道:我并不是不想女人,实在是不喜欢去青楼,心理关过不去啊!

这话自然不好对人言。

两人说了半天话,苏木将折子写好,就拿起太康的信,放进一个熟牛皮盒子里,用火漆封好,通过秘密渠道快递去了京城。

到这个时候,他才算是彻底地放松下来。

赈济银子凑够了,又说通了太康公主回家,他想不出又有什么理由再留在沧州。

这一场大雨之后,天气突然转凉。

然后,又是接连十来天的小雨。

时间已经到了弘治十六年九月底,一场秋雨一场凉,很快,街上就看到穿棉袄的人了。

苏木计算了一下时间,自己和太康的信送去京城之后,等到陛下圣旨过来,大约还有十来天。如果一切照常,十月中旬就可以回到京城。

回京之后,再等一个半月,就要过年。

过完年,再等上两月就是进士科会试。

也就是说,留给苏木温习功课的时间只有四个月左右。

来沧州之后,俗务缠身,一直没有空闲读书,明年的进士科能中吗?

老实说,自从历史发生重大改变之后,苏木自己也没有任何把握。

现在,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好在,有内阁三老的教导,苏木觉得自己如果努力上一把,拼上四个月,还是有可能上榜的。名次也不需要太高,赐同进士出身就可以了,至少能够保证自己有个正经的出身。

如果入不了翰林,那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至于盐司和银行的事情,一切都已经走上了正轨,苏木也不想去管。

银行这边有太康公主和孙臣,再加上一个宗真,红白两道通吃,绝对出不了乱子。盐司那边,苏木同吴大人一说,老先生深以为然后,正色道:“苏木你这话说得有理,科举才是正途,不要为了盐司的杂事耽误了功课,以后你也不用每日到老夫这里来,好好温习,争取明年考个进士出身。”

其实,自从那两百万两赈济款凑够之后,老先生也懒得再过问盐司事务。他已经写了折子上奏朝廷,说是自己乃是举人功名,无德无能,资历不够。以前之所以答应代转运使一职,乃是为了替朝廷和天子分忧。现在既然差使已经完成,请回扬州依旧任推官一职。

如果不出意外,朝廷的旨意应该很快就能下来。

果然,又过了半月,一支庞大的宣旨队伍准备启程来沧州。

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群人并不是一拨。

这个消息得自张永,张永派了个心腹过来联络苏木,说是,这群宣旨的人马中,一共有两批人马,两道圣旨。

一批简单些,就一个传旨的中官,圣旨是给吴老先生的。上面说,吴大人在长芦盐司任职期间,政绩卓著,扬州就不用回去了。着,免去他长芦盐司转运使一职,新的转运使不日就会到任。至于他吴大人,也回京城,去吏部候差。

“估计是要大用了,应该能够去一个好地方。”听到这个消息,苏木也替老先生高兴。

老先生在盐司的成绩有目共睹,明年皇帝亲政,又正好碰到官员政绩大考核的年份。各地的官员都会要动上一动。吴老先生举人出身,而盐司又是如此要紧,他无论是威望还是出身不适合担任这种要紧的职务。去职对他来说却是好事,也免得日后被人架在火上烤。

按苏木到处推测,老先生应该能够去一个县份做知县正印官了。

另外拨颁旨队伍规模空前,总数达到惊人的一百之巨,还带着各色仪仗。

原来这群人朝廷是来给顾家提亲的,要接顾三公子回京城等待大婚,并随带着在沧州采买各色嫁妆。

苏木听到那个张永派人的探子说起这事的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

自从自己不去盐司衙门,而吴老先生又不管事以来,顾花少最近的日子过得非常得意,大有独霸转运使官署,盐司第一幕僚的架势,衙门中的小吏们对他也是诸多奉承。这次要去给皇家做驸马,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也不知道到时候三公子会崩溃成什么样子?

苏木倒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他的表情了。

不过,笑了半天,苏木心中又莫名其妙地一酸,忍不住喃喃道:“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苏先生你说什么?”那个探子疑惑地看着苏木。

“哦,没什么,那两拨人马什么时候能够到沧州?”苏木问。

探子:“回苏先生的话,十月中旬应该能够到沧州,也就十来日光景。”

苏木:“太慢了。”

探子:“是有些慢,不过人实在太多,难免的。”

苏木:“如此说来,到时候我就可以回京城了。”

“那是自然,干爹说,万岁爷这半年来一直都念叨着您呢!”探子:“不过,干爹托小人给先生带一句话。”

“哦,张永有什么话?”

“干爹说,先生要将那人看好,别叫她又走了。到时候,可与那人随颁旨的队伍一道回京城。不过,在没回到京城之间,那位的身份不可暴露,免得失了天家体面。”

“那是自然,不过放心,那位也已经答应回去了,不会有纰漏的。对了,这次来提亲的颁旨大臣是谁?”苏木又问。

“颁旨大臣是礼部的田侍郎。”

“不太熟悉。”

探子低声道:“田侍郎这人是没什么名气,不过,他能够做到礼部侍郎位置,却同一人大有关系。”

“谁啊?”苏木问。

“寿宁侯张鹤令。”探子今日见到大名鼎鼎的苏先生,有意卖弄,道:“这个田侍郎不过是一个酸丁,中进士二十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在钦天监这种清水衙门做副监,混日子。”

“不过,也合该是他的运气。田大人有个侄子入了张侯的法眼,做了侯府管家,很是得势。有张侯的照应,田大人竟然被提拔成了礼部右侍郎。当然,田大人依靠后戚做了高官,名节上也有了污点。”

苏木笑了笑:“原来如此。”

探子:“对了,这个田管家此次也来沧州了,此人姓田名青,却是一个干练之人。”

“田青一个侯府管家跟颁旨大臣来沧州做什么?”苏木不解。

探子解释说:“田青此人能言善辩,经常替张侯办一些难办的事。如此得用的人物莫名其妙地混进这群提亲的队伍里,确实有点叫人想不明白。田侍郎是个腐儒,能力有限,这次提亲队伍的日常事务都由田青处置。”

张鹤龄现在是国舅,他上心侄女太康公主的婚事也可以理解。当然,这不是苏木操心的事情。

他现在只想回京城,越快越好。前提是,太康公主不能再出意外了。

第478章 密折

苏木并不知道,自己和吴老先生的密折交到皇帝手上时,又发生了什么?

时间推前十来天,大内禁中,司礼监值房。

已经进入深秋十月,眼见着大明朝弘治十六年就要过去。翻过年,就是正德年了。改元易敕,国之重典。过完年,正德皇帝就要大婚。皇帝大婚在封建社会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符号,意味着张太后的垂拱而治将告一段落,而正德帝要亲政了。

即便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礼部、钦天监等各大掌管意识形态的衙门就不断上书,要么是提出来年的大婚典礼该走什么程序;要么提出各地方官员进京朝觐的名单和礼仪;要么索性就上表预祝。

明朝政治实行的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们所上的折子要先交到内阁,由内阁三大辅臣先看一遍,提出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条子上,附在折子后面,上交到皇帝手中,这叫票拟;折子交到皇帝那里,皇帝根据内阁的意见,最终裁决。因为皇帝的处理意见都要用朱砂写成,所有,就叫着批红。

不过,大臣们的折子大多空洞无物,且这些家伙都是进士出身,下笔洋洋洒洒万余字也打不住。皇帝也不耐烦看,所以,索性将批红的大权下放到司礼监,让司礼监自己处理。毕竟,名义上来说,司礼监属于皇帝的家奴,相当于后世的贴身秘书。

司礼监一般有五人,一个掌印太监,四个秉笔太监。

内阁票拟的折子转到司礼监之后,得先由四个秉笔先读,然后提出处理意见,掌印太监同意之后,这才写下判词。

如此一来,内阁管辖百官,司礼监牵制内阁。内阁阁臣被人称之为相,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则被大家称之为内相,谁也管不了谁,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实际上,明朝的政治讲究的就是互相掣肘彼此制约。

司礼监五个太监中,除了掌印刘瑾刘公公,其他四人自领了一个监,都有自己手头的事。只每日过来看看折子,处理完就回衙门去。因此,一天中,很难有超过三人在值房坐堂。

今日却是怪了,竟有四人。

为首的正是刘谨,其他三人分别是马永成、高凤和谷大用。

没错,这四人都是皇帝陛下东宫旧人,除了他们,还有张永、魏彬、丘聚和罗祥。八人被外官称之为八虎,这个名声很不好听。不过,考虑到文官天生就仇视内官,东宫老人们倒不觉得有什么。

先帝驾崩,正德继位以来已逾九月。虽然张太后垂帘听政,一手把握整个朝局国政,但因为慈圣太后她老人家性子和顺,为人也谦和。因此,正德皇帝以未成年之身插手大政,张太后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此一来,整个皇宫各大衙门的管事牌子换成了正德的自己人。

按说,以刘瑾为首的那群宦官们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才是。只不过,太康公主出宫之后,张太后的心情一日坏似一日,一点小事都能惹得她老人家大发雷霆。

整个皇宫这几个月都笼罩在一片战战兢兢之中,生怕惹恼了太后老人家,被平白无故地打上几十扳子。

不过,今天在座的刘瑾和三个秉笔太监都是满面的春风。

下了几天雨,天气突然冷了下去,站在监中,抬头朝外看去,远处的青山竟不知道什么时候抹上了一片红色,想来定是香山的枫叶。

“皇上现在想必还在西苑。”坐在刘瑾右手的顾大用满面春风地说。

“应该是,万岁爷龙精虎猛,却最怕热,又有游泳的习惯。龙离不开水,自然舍不得中南海那一池碧波。”高凤接道。

刘瑾:“热了一个夏天,总算是凉快下去,咱家只觉得浑身爽利。不过,这天儿冷下去也快,把门帘子挂上吧!”没错,太监们因为受了那一刀,身体比起普通人要弱上几分。偏偏刚才过去的那个夏天热得厉害,据说辽东还热死了人。

紫禁城中因为安保的需要,别说大树,就连灌木也找不到一丛。太阳一照下来,光敞敞无遮无挡,闷得更是厉害。

这落了几天雨,突然凉快下来,大家都感觉心情极好,面上都带着笑容。

听了刘公公的话,马永成因为身材高大,就拿起帘子走到门口要去挂。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太监喘着气急冲冲跑进屋来,夹带着一股凉风。再看他的表情,满脸都是兴奋。

这人叫李能,乃是刘瑾的心腹,如今正在司礼监中负责分检内阁转来的折子。地位虽然卑微,却非常要紧。

李能一进屋手中捧着一个牛皮匣子,一进屋就扑通一声跪在刘瑾身前:“恭喜干爹,恭喜干爹,天大喜讯,天大喜讯啊!”

一看到他手中的牛皮匣子,马永成自然知道这是封疆大吏所上的密折,知道有大事发生,顾不得挂门帘,快步走到刘瑾身边。

说起密折,在真实的明朝世界中并不存在,要等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才会形成一整套严格的密折制度。每个督抚一级的高官都可以不经过驿站,又专门的信使直接送达皇帝手头。除了皇帝,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开启。如此一来,清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独裁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这个密折制度的提前出现其实也怪苏木,当年正德皇帝还在东宫潜邸的时候。在一次课业的时候,正德感叹说如今的通政司和内阁的权力实在太大,一个大臣如果想给皇帝说实话,所上的折子得先由所在部院的给事中观看,点头了,才转通政司。通政司分检,觉得妥当了,才发到内阁。内阁草拟,转司礼监。

也就是说,一份折子要最后落到皇帝手头,得经过给事中、通政司、内阁、司礼监四个部门。而明朝的文官习惯性地同皇帝顶牛,若大臣所在的折子中有不符合文官利益的地方,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被直接卡下来。

如果碰到心怀不轨之辈,阻塞言路,即便皇帝在英明,也会因为消息闭塞产生误判。

听到这个感慨,苏木习惯性的炫耀自己的见识,随口将密折制度说了出来。

他也就是顺口一说,却不想正德皇帝却记真了。

等到登基,就开始大力推广。

问题是,他这一推广,别的文官却不买帐,反上谏言说君子事无不可对人言,陛下这么做,那是鼓励小人风闻奏事,行唐朝武后告密乱政之举。就算万岁你要兼听则明,御吏台的言官可都是真正的实诚君子。有他们在,还需要密折吗,没得坏了陛下的圣誉。

如此一来,密折制度最后无疾而终。

在真实的历史上,清朝大臣们的密折在交到皇帝手头时,得先在军机处备案。

而在这个时空的明朝,则改到司礼监。

正德登基九个月,所发出去的密折牛皮匣子也有十好几个。可到现在,却没一份回来过。搞得司礼监也不记得有这么回事。

其他两个秉笔太监也意识到什么,同时围了过来,低头看去。

这一看,脸上都同时露出狂喜。

刘瑾哈一声:“皇上洪福齐天,千岁要回来了。”

牛皮匣子已经打开了,里面是两份密折,一份是苏木的,另外一份的落款则是太康公主。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马永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住摇头:“自从出了这么一挡子事,慈圣太后心情不好,咱们这些做奴婢的也是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高凤接嘴道:“太后她老人家心情不好,咱们这些做奴才的日子能好过?所谓主忧臣死,咱家见慈圣太后老人家一日消瘦于一日,这心里啊,就如同有刀搅一般。”

说到这里,他眼圈就红了,不住伸手去擦。

谷大用见高凤表演欲强烈,心中腻味,道:“如今,千岁总算来信了,既然有信过来,自然是想慈圣太后。刘公公说得没错,千岁要回宫了。”

刘瑾也是满面春风:“今天本是咱们司礼监议事的日子,就不议了。这天下的事再大,还能大过皇家?走,我等去见慈圣太后,将折子转到她老人家手上。”

“刘公公。”刚才过来报信的太监李能小声道:“刚才分检折子的时候张公公也在,压着大伙儿不许吱声,自己先去了坤宁宫报喜去了。”

“哪个张公公?”刘瑾一张脸黑得要滴出水来。

高凤、马永成和谷大用也抽了一口冷气,心道:这个张永为了争宠,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张公公以前也不过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普通太监,就因为结好了东宫第一智囊苏木苏子乔,在关键时刻立了功劳,摇身一边,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御马监管事牌,隐约有大内第二人的趋势。若是让他再得了太后的欢心,将来还得了?

谷大用本就是一个尖酸刻薄之人,顿时忍不住冷笑一声:“好的很啊,张永这次去报喜,说不定慈圣太后心中一高兴,说咱们几个都是无能之辈,将大伙儿给赶出司礼监了呢!”

第479章 抢头彩

高凤为人一向虚伪,连连摆头,道:“这报喜的事情谁去不都一样,只要慈圣太后她老人家心头高兴,就是咱们做奴婢的福气,谷公公言过了。”

谷大用冷笑声更大:“高公公高风亮节啊,反倒是我谷大用心胸狭窄了?”

高凤又摇头:“谷公公,是非多因争执起啊!依咱家看来,张永用不了片刻就会过来的。”

“哦,他还来炫耀?”

“不是不是。”高凤还在摇头,大家看得久了,都替他头晕。

高凤继续说道:“张公公去报喜,太后问起,太康千岁的折子里说什么呀,密折呢,他又该怎么回答?臣子的密折,按照体制,得先由我们签批才能发出去啊!”

刘瑾一指高凤:“高公公说得对,咱们就在这里等等,且看看那张永是怎么在我等面前装模作样的。”

就在他这句话说完,一个太监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值房,不是张永又是谁。

刚才刘瑾等人的话自然都落到他耳朵里。

按照张永的脾气,若是往日,早就向刘瑾发作了,搞不好二人还要拳脚相交。这样的闹剧,以前在司礼监可没少发生过。

“呵呵,刘伴都知道啊!”张永很随意地坐到刘瑾身边,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真是一个大喜事啊,太康千岁殿下有消息过来,想必是就要回宫了。千岁小孩子性情,在外面玩得累了,自然要回来的。有了这个消息,太后高兴,陛下龙颜大悦,刘伴和各位师兄弟们的差事必然办得更好了。”

他一坐下就是长篇大论,刘瑾不听还好,一听,顿时恶向胆边生。

原来,张永这话中却还有个梗。一般来说,宫里的高级内侍都是内书堂出身。早年,太监是不读书的,后来因为皇帝发现外官大多不靠谱,还是太监们贴心,使用起来放心,就逐渐让他们执掌机要。

为了提高太监们的文化素养和为政能力,就在宫中建了一个书院,名曰内书堂。来教宦官们读书的大多是犯了事的罪官,这些人可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学问极高。到后来,甚至连内阁的辅臣们如李东阳,也都亲自上阵充当教习———意识形态这种个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占领。既然不能彻底铲除太监这种生物,还不如直接将其洗脑,让他们骨子里接受文官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却不想这么一来,有了文化的太监变得更加可怕,到明中期开始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已经能够同文官系统相抗衡了。

同外官的非进士不得为官,非翰林不得入阁相同,宫廷太监的任免也有其潜规则。你不是内书堂出身,就不能做管事牌子,不能进司礼监。

内书堂出身的太监们平日间见了面大多以师兄弟相称,就好象外面的书生们的“同年”、“同学”一样。

张永当年也是内书堂的优秀学子,高凤还好些,刘瑾和谷大用文化水平极低,听到张永语含讽刺,同时变了脸色。

刘瑾一拍桌子,“陛下知道了吗?”

张永:“太后已经叫人去请万岁爷了,怎么了,刘伴你脸色好难看?”

刘瑾喝问:“慈圣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说什么?”

张永笑道:“太后也没说什么,只叫咱家过来将苏木和太康殿下的折子带过去,进呈御览。”

刘瑾厉声大笑起来:“咱家还以为慈圣太后心中一高兴,就让你顶了我这个司礼监的掌印。至不济也得将东厂还给你这个首席秉笔。”

其他三个秉笔太监都面含讽刺地看着张永。

谷大用也跟着笑起来:“张公公,咱家还管着尚宝监,要不,把我这个管事牌子让给你?”

一时间,倒有群起而攻之的架势。

张永却不惧:“不敢,不敢。对了,密折给我吧!”

说完话,竟一把将刘瑾手头的牛皮匣子抢了过去。

“你!”刘瑾一时不防,被他拖了个趔趄,几乎从椅子上摔下来,悲愤地大叫一声。

张永也不理睬,提笔蘸了朱砂,批了红,用了印,扬长而去。

“小人,小人!”

“狂悖,狂悖!”

值房中几人都破口大骂起来。

刘瑾这一骂就是好半天,直骂得气喘吁吁。

高凤小声提醒:“刘公公,方才张永说陛下马上就要过来了,咱们是不是应该过去侍候着?”

经他这一提醒,刘瑾连声道:“对对对,我们马上过去。否则,张永这小人见了万岁,也不知道要表多少功劳?咱们千万不能叫这鸟人抢了头彩,反显得我等无能!”

四个太监一振衣冠,出了屋,急忙赶到坤宁宫去。

正当午,阳光灿烂,晒到人身上却不热。清风中,反有阵阵秋意袭来。

大约是感觉有事发生,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也不知道是好是坏,都悄悄地立在一边侍候,宫中到处都是死一般的寂静,只秋风发出低微的呼啸声。

也是他们来得巧,突然,立在宫殿外的太监和宫女们同时跪到道路两旁。刘谨定睛看过去,远远地过来一乘九抬乘舆,不用想,就是正德皇帝赶过来来了。

刘瑾转头对身边人说:“今日之事要紧,无干人等都退下去吧,不要打搅了万岁和慈圣太后。”

“是。”那个太监就扯直了嗓子喊道:“刘公公说了,叫你们都退下去,离开坤宁宫十丈,不要打搅了天子和太后说话。”

跪在地上的太监和宫女们慌忙起身,飞也似的逃了。

不片刻,正德的乘舆停在大殿前,刘瑾先一步走上前去,扶住下车的皇帝。

正德一摆手甩开刘瑾,一边大步朝大殿里走去,一边一脸的激动地说:“刘伴,苏木和太康有信来了?”

“正是,折子如今正在太后手上。”刘瑾低声说:“恭喜万岁爷,可算得到太康殿下的消息了。”

正德撇了撇嘴:“太康疯丫头,她不回来才好呢!倒是苏木的密折叫朕很期待。”

“陛下慎言。”威严的声音从殿中传来。

第480章 光想占好处却不肯出钱

说话的正是大明朝第一有权势的女人,垂帘听政的慈圣张太后。

听到正德当着外人这么说自己的妹子,张太后恼了。

正德一笑,就示意刘瑾四人立在殿外等着,“太后说的是。”就朝大殿中走去。

张永也知道太康这事涉及到皇家隐私,不敢在里面逗留,匆忙走了出来,见到皇帝,低声道:“陛下,苏木和太康殿下的密折放在太后的案头。”

“知道了。”

皇帝大步走进殿中,里面再没有第三人,只听到太后一阵低低的哭泣声。

正德定睛看去,太后手上正捏着太康的那份折子。

正德:“太后还没看呢?”

张太后低声哭道:“太康这一走就是半年,音信全无,这次突然上折子,本宫反到有些怯了,生怕看到什么不好的事情。”

“太后你还真是,怕什么呀,太康着、这个小丫头精灵古怪,她不去害人就阿弥陀佛了。”皇帝走上前去,掏出手帕递给太后,然后随手拿起苏木的密折,就要看。

张太后怒道:“有陛下你这么说自己妹子的吗,自从先帝驾崩之后,哀家早已心如死灰,不过是一个未亡人而已。现在,就指望着你们兄妹二人活着,否则,早就随先帝去了。”

一提起弘治皇帝,太后的眼泪流得更多。

正德皇帝本就是个二货:“太后你也别哭了,实在不敢看信,朕帮你看好了。”

毕竟是个女人,听到久违的女儿的消息,前一阵子显得刚强的张太后突然软弱下来。

“好,陛下你帮哀家看吧,若是有好消息,就说与我听……反之,就……”

“太后放心好了,必定是好消息。”正德皇帝安慰着张太后,随手启了封,只看了一眼,就笑道:“还真是一个好消息,太康说了,她上这道折子过来给太后你请安,顺便请罪。她说以前荒唐胡闹,现在已经知道错了,若是太后你原谅她,就立即回宫。”

说到这里,正德皇帝口中啧啧有声:“这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野丫头也有诚心认错的时候。”

听到说太康要回来,张太后一脸的欢喜,含泪道:“有你这么说自己妹子的吗?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哀家不怪她。”

正德不以为然,又道:“太康说了,她这次之所以回来,主要是想回宫过年。”

张太后:“一家人毕竟要在一起过年才好,哀家就指望着陛下和太康活了。等过完年,陛下大婚,我就还政给万岁,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天家,其实和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区别。”

正德却笑道:“她哪里想得到这些,信里说了,过完年朕要大婚,她这次回来是想凑个热闹。这小妮子,最喜欢热闹了。”

光说话,皇帝倒不急着看信。

说起未来的婚事,正德皇帝本不上在心上。对他来说,结婚不过是一个仪式,他又不好女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张太后叫他娶谁,就娶谁。

如今说到这里,他倒是好奇了,问:“太后,朕未来的皇后究竟是谁,在哪里啊?”

张太后气苦:“陛下还记得这事啊,如今迎亲的队伍只怕已经到了地头,年后准回京城。”

“年后才能回到京城,看样子有些远啊!”正德感叹。

天子婚姻乃是当今最大的国事,张太后也顾不得抹泪。毕竟,这事关系到天子亲政,关系到未来朝局,只要皇帝一结婚,按照法制,她就再不能插手政治。但看正德那张年轻的面孔,张太后还是很不放心,觉得应该将这件事情同天子说得分明。

“未来的皇后姓夏,上元人。”

“上元,不是在南京吗,好远啊!”正德皇帝感叹。

张太后:“陛下大婚之后就要亲政,未来皇后的出身非常要紧,毕竟,将来皇后诞下皇子是要继承万岁你的皇位的。所以,这个皇后的人选得让百官们接受才好。否则,将来免不了有许多麻烦。”

正德有些恼怒:“朕娶谁做皇后,难不成还得看大臣们的脸色,这皇帝做得也真没劲。”

“确实得看大臣们的脸色,唐朝时,长孙氏之所以能做太宗的皇后,还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