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女婿-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我先去与同僚们见见面。”苏木接过条子,就同吴老二出去了。

他这几日急火攻心,槽牙发炎,又疼又涨,已经两日没有睡觉。听到苏木肯帮忙,心头一松,感觉也不那么疼了。

不知道怎么的,虽然不愿意承认,可他还是觉得有苏木在一切都不会成其为问题。

又抹了一把脸,吴老先生躺回床上去,不觉睡了过去。

这一觉竟然睡得分外香甜。

……

同吴老二离开后衙,走到转运使官署,却见得大堂的门口没有守卫。天气实在太热,几个衙役都歪歪斜斜地躲到大树下面乘凉,没有个正形。见吴衙内过来,连起身打招呼的姿态都是欠奉。

吴老二本就是个泼皮,什么时候受过这种气,自然忍耐不住就要发作。

苏木一把拉住他,摇了摇头。

如今,吴老先生威信未立,现在发作,不但无法立威,搞不好反要闹出笑话。

好不如先不管,等到真干出几件大事来,就算什么话也不说,别人心中也自生敬畏。

大堂里好多人,看他们身上的穿戴,有书生,有小吏,甚至还有几个八、九品的官。

不用问,这些人应该都是盐司的官员、书办和各房师爷。

这群人都在大声地讨论这什么,气氛很是热烈。

苏木也没想到人来得如此之奇,一愣。

身边的吴老二恨恨地小声道:“这里阴凉,他们都跑过来凑热闹,真真拿盐司当养老的地方了。”

苏木笑笑,也不说话,就那么站在大堂门口,定睛看去,却在人群中看到了顾润顾三公子这个熟人。

十几人都翘着二郎腿坐在椅子上,手中都捧着一个茶杯。

说的事情却正是《红楼梦》,说的正是他苏木。

“话说,这书真是绝妙啊,直将一个豪门望族的人间百态写得活灵活现,苏子乔大才,令晚生高山仰止啊!”就有人叹息。

听到有人提起自己的名字,苏木顿时留了意。

“是啊是啊!”又有一个师爷模样的青年秀才连连点头:“晚生见识浅,也不知道像国公一级的豪门里究竟过的是什么日子,读了此书,真是大开眼界。”

“问题是,谁也没见过真正的豪门,苏子乔此书未必是真。”

“我估计是真的,这写书,若是凭空杜撰,没有事实依据,越写到后面错漏越多。看这本《红楼梦》,写得有板有眼,应该是真的。蒋大人,你老在京城也识的些大人物,你来说说,苏子乔这书究竟是不是真的国公府的日子?”

这人口中所提到的蒋大人真是一个从八品的不入流的小官。

听到人问,他得意地一抚胡须:“当年在京城游学的时候,在下倒去张侯爷哪里做过一阵字请客。张侯乃是新贵,可看他的吃穿用度,同这本《红楼梦》中也有几分仿佛。相必,苏子乔这本书,也不是胡乱写的。”

“哎,我说各位,不过是一本小说书儿,咱们看书,看得是书里的人物和故事,至于那荣宁二府究竟真不真,却不甚要紧。”

“是极,是极,不得不说,这个苏子乔真能写。里面几百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叫人看了牵肠挂肚。咱们男人看了倒还不觉得,可女儿家读了这书,却不得了?”

一提起女人,厅堂里的众人来了精神:“快说说,又如何不得了?”

说话那人笑道:“这阵子《红楼梦》在沧州卖到洛阳纸贵,却有不少大户人家的小姐读了此书,竟入了魔。比如河西顾家大小姐,更是将那书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家里人怕她出事,就悄悄将那本书藏了起来。却不想,又生出事来。”

他故意卖了个关子。

其他人都是不满,连声道:“快说,生出什么事来?”

那人道:“结果,河西顾家的大小姐大叫一声,竟吐出一口血来,大叫‘还我宝玉’就晕厥在地。吃什么药都是无效,眼见着气息奄奄就不成了。后来家里人无奈,只得将那书还给顾大小姐。你猜怎么着,一看到书,大小姐就有了精神,喊饿了!”

听他说到这厉害处,众人都是骇然,皆道:“咱们男人家看这书的时候就看个新奇,倒不觉得如何,想不到女人看了这书竟然能疯成这样?苏子乔竟然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真是个妖孽啊!”

又有人叫了一声:“河西顾,那不就是顾三公子的本家吗?一雨兄,这事你听说过没有?”

顾润有些恼火:“这沧州姓顾得多了,同我又有什么关系?”

见他不快,大家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又有人笑道:“苏子乔大才,如果不出意外,最多十年,必然是一代宗师。却不想,连他的诗词也有人敢抄,胆子也够大的。一雨兄,听说你也在场,说说那日的情形。”

“对,一雨你说说一真和梅富贵的事。”

一说起一真,就出动了顾润的伤心事。

第443章 斯文败类四字

当初顾三公子对一真可谓是敬若天人,把她当神仙一样高高供在心头,不敢有丝毫的亵渎。

这固然是因为太康公主那倾国倾城的美貌,更是因为太康的诗词才华已经达到宗师境界,已经远远将同时代的所谓大师们甩在身后,更不用说是三公子这种普通小书生了。

用高山仰止四字也不能形容他岁一真的崇拜之意。

可就在太康公主的生日宴会上,她那大才女的光环被徐之升戳破了。

到这个时候,顾三公子在知道,这个一真不但不是仙子,反而变成了一个品性卑劣的抄袭者。

按说,一个饱读圣贤之书的读书人这个时候自然要拂袖而去,羞于与之为伍才是。

其他沧州士子也是这么做的,可顾三公子却舍不得离开,舍不得一真道姑的美貌。

他索性一咬牙,当场向太康公主倾诉思慕之情,内心中甚至做好了被沧州士林耻笑,冒着被父亲责骂,身败名裂的严重后果。

可做出这么重大的牺牲之后,一真道姑不但没有被自己感动,反说她已经同梅富贵有了私情,并翻脸叫奴仆毒打了他一顿。

这个时候,顾三公子心目中对太康公主的那一丝爱慕已经彻底被愤怒所替代了。

当这个堂上众人的面子,说起这事来也分外地不客气:“又有什么好说的,此乃我沧州士林之耻……想不到那梅富贵,竟然同一真这个贱人相互勾结。若不是徐之升揭穿了他们的骗局,我等还不知道要被那道姑蒙骗到何时?”

说到这里,他已经是一脸的愤怒了:“依小生看来,这种小人就该扭送去衙门治罪。”

“说去衙门治罪,此事只怕不甚妥当。”就有人摆头。

“怎么就不妥当了,难道说伍先生还怕因为这事传出去,坏了咱们沧州读书种子的名声?”顾润一脸的恼恨,不住地喊打喊杀。

苏木在门口听得不住摇头,这家伙还真不依不饶了,此事若被太康知道,将来这小子做了驸马,这苦日子就算是看不到头了。老朱家的人都性情乖戾,是那么好相以的?

那个姓伍的乃是盐司衙门的一个九品官,身上穿着一件草绿色的官袍:“一雨你这话说得没来由,一真贱人固然将我沧州读书人玩得团团转,可真报到衙门里去,又能用什么罪名?要知道,这个贱人出手阔绰,以前无论是置酒高会,还是出版文集、诗酒唱和,可都是人家掏的腰包。据本官算了,这几月,她至少扔出去了好几千上万两银子。说起来,沧州士子中,不少人还得过她的好处?”

“一个小小的道姑怎么可能身家如此豪阔,定然是非奸既盗……”这话也就说说罢了,也没有证据,顾润大约也觉得连自己都没办法说话,负气道:“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这那贱人逍遥法外?”

正说着话,顾润突然看到站在大门的苏木,顿时跳了起来:“你……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苏木淡淡一笑:“我怎么就不能来,三公子这话说得可笑,这盐司又不是顾家的产业。”

吴老二:“顾公子,这位梅富贵梅先生乃是家父新请来的幕僚,负责转运使官署的文书事务,说起来,以后也是你的同僚了。”

“什么,梅富贵?”大堂中的众人都是一脸惊讶地看着苏木。

苏木微笑着一拱手:“梅富贵见过各位大人,见过各位先生。”

“你这个败类!”顾润一看到苏木这个情敌,一张脸都扭曲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怒骂道:“斯文败类,衣冠禽兽,你也配进盐司做吴大人的幕僚?”

听到他骂,厅堂中的有官职在身的人还好,其他几个刚进衙门的书生也都同时指着苏木喝骂?

吴老二先前还劝上几句,可这些书生们对吴世奇都没有丝毫尊敬之意,更别说这个衙内了,连带着将吴老二也骂了进去。

老二平日间也就将盐司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对于里面的事务也从来不过问,被几个书生一骂,有些招架不住,笑了一声:“人我已经给你们带来了,至于你们以后怎么合作,自己商议着办。”

然后就很没有义气地跑了。

吴老二一走,其他几个有官职在身的人大约觉得再在这里坐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也纷纷起身,说是要去处置手头的公务,离开了。

大堂中只剩下苏木和顾润等十来个书办和幕僚。

顾润还在痛骂,其他几个书生也有助拳。

苏木皱了一下眉头,知道这么下去不成,就走到顾润身边,低声在他耳边笑吟吟道:“三公子休要再骂下去了。梅富贵是一个武人,斯文败类一说也按不到我身上。倒是顾公子那日在一真面前所说的那一段话,若是传了出去,只怕斯文败类四字要落到你身上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三公子,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胁迫我……”顾润好象被人打了一拳,脸一抽搐,变得苍白起来,再不敢骂下去。

其他几个书生见情形有些诡异,都在问:“一雨,你怎么了?”

顾润一咬牙:“没什么,这姓梅的品行卑劣,连停妻另娶这种丑事都做得出来,偏偏吴大人还让他入了幕,匪夷所思,匪夷所思。”

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是住了嘴,叫苏木得了难得的清净。

接下来,就是交接安排事务。

像苏木和顾润这种幕僚,说好听点是师爷,说难听点就是书办,类似于后世秘书一样的角色。

长芦盐运使司乃是省级部门,就其规模来说,甚至比偏远省份的布政使司还要大上许多。

如秘书机构者,总的来说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对盐巴司的转运使、同知和转运副使负责。

转运使办公室叫转运使官署、同知的办公室叫同知厅、副使的则叫副使官署。

三个秘书机构没有大小之分,但同知厅和副使官署则要对转运使官署负责,很多时候也要起到协助职责。

第444章 排斥

苏木这次入幕,执掌转运使官署,说穿了就是吴大人的二秘。

按道理,同知厅和副使官署有责任协助他的工作。可是,鉴于自己所冒名顶替的这个梅富贵的极坏名声,苏木并不幻想这些出身沧州豪门望族的书生们同自己一条心。

况且,还有顾润这个情敌在。

顾润如今正在转运使官署做书办,在其中自然会起到很坏的影响。

接下来两天,苏木就发现,整个盐司衙的人对自己都没有任何好感。有了事,都第一时间交给顾润处置,连知会知一声都是欠奉。

这事,苏木也早有心理准备。

对于他和吴老先生态度,衙门里的老人自然是敬而远之。毕竟,因为他和吴老先生,盐司的贪墨大案被揭了个底朝天,超过一百个人都逮捕下狱,解送京城候审。等到案件审问完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头落地。

这么多人受到牵连,一百多人中门生故旧、挚友血亲不知道多少,牵蔓动叶。可以想象,这盐司衙门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恨苏木和吴世奇入骨,自然不可能配合他们的工作。

至于新进衙门的书办和幕僚们,又鄙视梅富贵为人,多说一句话都觉得是脏了嘴巴。

就这样,苏木无形中被所有人都孤立了。

苏木却不在意,他这次进盐司主要有两个任务。其实,说穿了也就是一个任务:筹款。

为朝廷和正德皇帝筹集赈济水灾的款子,为太康公主筹集嫁妆。

两项任务加一起,四百万两。

必须在半年之中完成。

当然,如今最要紧的是先将这个月的三十万两给凑够了,否则朝廷那边须不好交代。况且,真定灾民还等着这笔银子救命呢!

无论吴举人对他苏木有种怎么样的盲目的信心,还是苏木有这个自信,眼前要解决这个难题还谈不上。

正如他以前所经过的数次难题时那样,首先需要的就是资料。

在没有彻底将长芦盐云使司的运作规律弄清楚之前,苏木也谈不上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主意出来。

所以,一旦进入转运使官署,苏木首先就将历年的往来文书档案、往来帐目都调了出来,准备花时间浏览一遍。

长芦盐运使司的规模巨大,所产盐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明朝每年太仓入项不过三百万两,总的赋税收入也就一千万两出头。

但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盐政查帐时,却发现各级盐司官僚克扣、提留的盐引银子就达到一千万两。可见,官盐之利之大,在国家赋税中所占的重要比例。

也因为往来数据和文牍浩繁,这些文件调过来之后,竟放了半间屋子。

作为苏木的同僚,顾三公子负责送档。

看到这么多文件,三公子一脸的讥讽。在他看来,梅富贵不过是一个粗鄙武人,又怎么看得懂这写文档,最后还不要求到自己头上来,到时候,自然免不得羞辱他一番。

大约是也抱着同样的心思,盐司衙门里的书办和幕僚、官员们也都同苏木保持距离,袖手旁观,都想等着看苏木出丑。

却不想,苏木一拿起文档,就一目十行地读起来。看架势,竟如同一个积年老吏。

刚开始的时候,众人心中还都咯噔一声。

但见到苏木每本文档都看得极快,只晃上几眼就扔到一边。

心中都是冷笑:装模作样而已,这厮就是个粗坯,根本就看不懂,也就是强撑做做做样子,不肯失了面子而已。等到最后,还不求到我们头上来。

于是,抱着这个心思,其他两个官署的书办和师爷们索性连自己手头的活儿也不做了,遇到事,就直接转到苏木这里来。

渐渐地,官署里的文书不但没有变少,反越积越多。

再看苏木那张本泛着健康红润的脸,经过几日几夜不眠不休地阅读之后开始显得苍白,顾润等人心头更是一阵痛快。

为了继续给苏木制造麻烦,这十几个书办更是不停地过来催促:“梅师爷,黄骅盐场那边的盐丁这个月所用的钱粮数字得尽快合计出来发放下去,否则,只怕要激起民变。”

“梅师爷,天津卫盐场那边缺少工具。”

“梅师爷,辽东盐场那件官民争地的案子如何处置,还得请吴大人尽快拿出章程。”

凡此种种,大大小小,甚至连盐场官吏两口子打架的事情都报上来让苏木所执掌的转运使官署处置。

看到堆积如山的公务,苏木揉了一把脸,心中冷笑:“这个下马威好生了得,想不到连个小小的顾润都敢给我下绊子,还真小瞧我苏某人了。”

“罢,吴老先生是指望不上了,这次就让我来一显身手吧!”

吴老先生自从三日前槽牙发炎之后,一直就没好过,半边脸肿成了馒头,还有点发烧,整天就躲在后衙门,将苦涩的药水一碗接一碗地往嘴里倒。

吃完药,除了叹息就只是看书,对于世事一概不问,仿佛在逃避着什么,又恢复起当初在北京时的老宅男本色。

他一个老儒生,圣人之言背得精熟。可盐司都是经济事务,孔夫子也没交过学生该怎么做生意,每月三十万两的款子让老先生崩溃了。

实际上,苏木也不指望他能帮上什么忙,老先生不来捣乱就算是好的了。

最后要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

一连看了三日文挡,苏木对长芦盐运使司该如何运作,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明朝的盐政总的来说实行的是纲盐制,也就是将天下所有的盐场按照地域分为十个纲,每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盐折三百斤,或银六两四钱,称之为窝本,另税银三两。

盐司征用盐丁开采出官盐之后,并不直贩卖给百姓,而是让盐商包销。

盐商要想合法贩盐,必须先向官府取得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取盐,到指定地点销售。

这其中,六两四钱窝本和三两税银就是商人每三百斤官盐的成本价。

第445章 身言书判

一引盐三百斤,成本将近十两。也就是说,官盐最后落到盐商手头只不过三四百文。再加上运输成本、人力成本、损耗、店铺的租金、商业税,大约是二钱银子。

卖三钱一斤,依旧有三成利润。

一个大的盐商,手握几万盐引也常见。

一年下来,赚上几十万两银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得出这么个结果之后,苏木倒是抽了一口冷气,心中大为震撼。

首先,这官盐实在是太贵了,竟然卖到三钱银子一斤,若是换到现代社会。你敢一斤盐巴卖两百块钱,老百姓不造反才怪,难怪这沧州城中这么多私盐贩子。实在是,官盐又贵质量又差,伤不起。

其次,盐商实在太赚了。难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为了巴结,拿出几十万两银子给皇帝早新行宫,眉头都不带皱一下。当时,仅在扬州一地,徽州盐商的资本就相当于当时国库存银的一大半。

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百万家产还是“小商”。

听人说起这事,乾隆皇帝和身边人都惊呆了,感叹道:“盐商之财力伟哉!”

也难怪那太康小丫头要想借自己的手在沧州狠狠地捞一票,为她置办下一大笔嫁妆。

实在是,这地方真是一快富得流油的风水宝地啊!

不过,说来也是悲哀,当皇帝和太康公主为两百万两银子动气上火的时候。这点钱放在盐商之中,也不过是一个小商人。

“或许,做盐商也是一条好路子,只不过……”很快苏木就否定了这个想法,主要是盐商都按照纲引都哟定数,现在涉足其中,动了别人的蛋糕难免要四面树敌。而且,皇族经商乃是打忌,是不合法的。最最重要的是,时间不等人,要想做盐商,今年是没有可能的。明年,我苏木可不想在沧州过年啊!

先将这个月的三十万两给对付过去再说,也好给朝廷一个交代。

“盐商,百万家产还是小商……”口中咀嚼着这句话,苏木在屋中转了一圈,突然有了个主意。

忍不住哈哈一笑,就对屋中正悠闲看着书的顾润道:“顾三公子,且将这几日积压的公务找来,咱们先处置完了。”

将这些琐事先解决掉再说,否则再积压下去,越来越多,将来再处理起来就麻烦了不说。若被有心人知道,参上一本,说吴大人尸位素餐,只怕他这个代理转运使也干不下去了。

顾润这几日见苏木天天看旧档,什么事情也不做,心中本就不屑:临阵磨枪,又派得上什么用场。如果没猜错,这个姓梅的对盐司的公务一窍不通,现在现学,又如何来得及?

成天和这个姓梅的情敌同处一室,顾润越看苏木越不顺眼,听他说话,激起了新仇旧恨,也不抬头,只讽刺地冷笑:“看梅先生你这几日手不释卷,一目十行,大有我儒门士子的儒雅之风啊。若不清楚你的人,还真当你是一个有功名的读书种子呢!顾某才疏学浅,只怕帮不上梅先生你的忙。就算强自去做,若是坏了事,也有损失吴大人的声誉。再则,先生大才,就连那苏子乔的那本《红楼梦》里也要借用你的诗词大作,顾某又如何敢在你面前献丑?”

听他提起梅富贵抄袭《红楼梦》诗词一事,屋中的其他几个幕僚、书办都小声地哄笑起来,笑声中极尽挖苦和讥讽之为能事。

按说,一般人听到这话,早就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却不想苏木却淡淡地苦笑一声:自己抄自己,这不算是抄袭吧?

见苏木如此镇定,众人心中更是鄙视:这人被人如此讽刺,竟是面不改色,这脸皮也太厚了吧?

苏木看了看堆积如山的案牍,又看了看其他人。

官署里几个书生都同时摇头,笑道:“有梅先生在,哪里以后我们置喙的余地,反要抢了你的风头。”

“是啊,我们怎么比得上苏子乔,自然也比不上梅先生!”

“哈哈!”众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苏木眉毛一扬,也不说话,径直走到堆成一座小山的文书前,将其一一抱到自己的案头。然后拿起手本,飞快地看了起来。

只不过扫过上几眼,就提起笔写下判词,快得惊人。

就这样,一本接一本,须臾,一口气就写了判了二十多道下面递上来的文书。

这个时候,官署中的其他书生们才感觉到一丝不对。

看这姓梅的的架势,正襟危坐,运笔如风,倒像是一个积年老吏,对于衙门里的大小事务都是成竹在胸。

“各位,装的!”顾润冷笑着小声对众人道:“这姓梅的就是个粗人,或许识得几个字,只是不愿意在我等面前失了面子,这才强撑罢了。不信,等下我等看他的字,必然是潦草到不堪入目。”

顾润等人也是嚣张,或许是为了故意气苏木,私底下议论,也不避他。

苏木听得心中冷笑,又过了一壶茶的工夫,就将三十来本文书判好,放在一起,道:“送去转运使大人那里,若大人同意,就用印吧!”

开玩笑,堂堂读书种子,有功名在身的举人,又经过系统的皇家教育。若说起处置具体事务,苏木自然要甩顾润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酸丁两条大街。

况且,朝廷取士,讲究的是身、言、书、判。

身是外貌,言是文章,书乃书法,判就是指处置政务的行政能力。

若是连个判词也作不了,苏木的书就算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也辜负了韶泰、吴世奇、刘健、谢迁、李东阳等名师的教诲。

顾润想第一时间看到苏木出丑,就一个箭步走上去抢过那叠文书。

苏木一笑:“那就劳烦顾兄送去吴转运使那里。”

顾这才醒悟,自己在苏木命令式的口气下,这么急着接过文书,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同是一个俯首听命的手下。

竟在不觉中吃了一个哑巴亏,一张脸气成了紫色。

接过文书,也不看,冷哼一声,大步朝门外走去。

几个书办忙跟上去:“一雨兄等等,看看这姓梅的字写得如何。”

“对,还有判词呢!”

“咱们都等不及看热闹了。”

很快,几人就将顾润围在正中,一人伸出一只手,各自抢过一本文书。

看到门口乱哄哄的情形,苏木难得地停下了笔,一脸玩味地看着他们。

“怎么可能?”

“这字……真的是姓梅的所写?”

“方才你等可是看明白了?”

突然间,众人都发出一声惊呼。

原来,这次苏木也没有藏拙,可说是拿起了全部势力,一字一字写得异常工整。

正常情况下,要想用书法震慑住众生,自然要用自己写得最好的董其昌体。董其昌虽然人品非常不堪,欺男霸女,鱼肉乡里,最后激怒了老百姓,一把火将他的家给烧了。可这人却是明朝第一书法大家,明清两朝少有的开一派新风的大师。

但苏木想了想,杀鸡和用牛刀,董体书法用来对付几个普通书生毫无必要。

而且,要让他们心服口服,就得用他们最擅长的书法字体。

沧州书生,或者说这大明朝的书生最推崇的字体莫过于三馆体,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馆阁体。

倒不是说这种字体有什么不得了的地方,实际上,这玩意儿根本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讲究的是一比一划,端正标准,最高的境界就是如同刚印刷出来一样。

馆阁体的出现主要是为科举服务的,为的就是不让考官看你的字不费劲。

在这片时空,练习书法并不想后世那么简单。只需报个特长班,买几本字帖照着脸就是了,所需的只是恒心。只要你有这份毅力,无论你想学什么,坚持个十来年,必然能写一手不错的毛笔字。

可在古代,要想练好书法却不那么容易。关键是字帖不好找,没有影印本,学生们只能照着先生的字依葫芦画瓢。好一点的书法字帖,那可都是真迹,价值连城,是世家望族的珍藏。

不像现代社会,一本王羲之的字帖也就十几块钱。

打开电脑一搜,也就花些电费。

穿越之后,拜这个时代不到一成的识字率所赐,就苏木看来,很多秀才一级的书生,那手字真是不堪得紧,也就自己小学时的水准。

就因为没处可学习书法,所以,明朝的普通读书人的字都写得不怎么好。可科举场上,书法不好可是要吃大亏的。

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院试一上的正式考试因为涉及到考生的功名,所作的卷子都要由专门的誊录重新抄一遍,然后糊上名字交给考官审阅,为的就是防止作弊。

如果你字写得潦草,誊录抄卷子的时候只需抄错一个字,你就完蛋的了。

到了殿试一关,卷面分所占的比例也高得离谱。甚至出现了,直接以书法好坏录取考生的情形。

所以,就算没有字帖,一般的书生都会拿一本书籍照着上面的字一笔一画的学,这就是所谓的馆阁体。

第446章 有了个主意

在场的所有书办和幕僚大多有秀才功名在身,最差的,如顾润者,虽然只是个老童生,却也是满腹诗书。

学而优则仕自来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对于科举,即便如顾润这种自暴自弃的纨绔也都曾经留意过。八股时文、三馆体更是每日必修的功课,如何看不出苏木这手字的好坏。

却见苏木的判语上所写的字,一个个端正标准,真真如用尺子一笔笔画出来一样,精确到毫端正。咋一眼看上去,竟像是刚出版的书籍,还散发着油墨的芳香。

这样的自机械工整,或许谈不上任何艺术性。可任何事物做到极处,却有一种叫人无法想象的美感。

只看上一眼,所有人都在心里抽了一口冷气,这种书法,即便是去到会试考场做誊录,也是拔尖的。

可见,这个梅富贵在这种字体上下了许多工夫。除有极高的天分之外,至少也在此道上浸淫了十年上下。

大家心中又是一真迷惑:能够沉下心在三馆体上耗费这么多年心血之人,多半是有志在科举场上一展身手。一般人若是对书法有兴趣,也不会选这种字体。这个梅富贵不过是一个粗鄙武夫,他怎么可能写得如此好的字,若单看字,还真要以为他是一个读书种子呢!

又同时朝屋中看了一眼,却见梅富贵端正地坐在那里,依旧提着笔写个不停。看他身形姿势,直如行云流水,有一种说不出的风雅之气。

这模样,还有那一点像是在大同前线厮杀的卑贱的一文汉?

一刹那,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心中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敬畏。

其实,读书人即便再文人相轻,对于学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