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蒸汽大宋-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江西地形多山,不利于骑兵大规模行动。李恒在赣州,不时派兵出城抢粮,被张浚的特种部队袭击,接连不断遭受损失。

话说,张浚部下有牺牲的,可以招募新兵补充,交战连年,张浚的兵不但不减少,越打越多还在增加;李恒远道而来,死一个就少一个,消耗不起。

长此以往,李恒玩不起,就领主力元军退到南康军,留下张荣实吕师夔守赣州。

这期间,天下形势又生变化。

一是蒙元内乱。南宋投降那一年(1276年),宗王昔里吉(蒙哥之子)、玉木忽儿等自阿力麻里举兵叛乱,东犯和林,弘吉剌部只儿湍等起而响应,漠南北震动。1277年,忽必烈命伯颜率军平乱。一些南下平宋的蒙古军也大部分被调回北方,留在南方的元军基本上是以蒙古汉军为主,只留下少量蒙古军监视。

当初去敌营谈判被伯颜囚禁的文天祥,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逃跑了。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建,在途中文天祥闻益王赵昰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州,拜右丞相。

当时,张世杰任南宋行朝“签枢密院事”,军权在手,大权独揽,刚愎自专。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内中详情不得而知。

究其原因,文天祥是个激进派,认为民心可用,主张利用江西福建百姓的抗元热情广招民兵发动反攻收复失地;张世杰是逃跑主义,认为敌强我弱,打不过人家,一心想跑;陈宜中认为如今小朝廷要钱没有,要兵也没有,单靠南宋小朝廷的力量不足以单独对抗蒙元,又不甘心放弃大好河山,首鼠两端。

于是文天祥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准备反攻。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

《宋史*文天祥传》:“遣参谋赵时赏、咨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冯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冯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

《元史*李恒传》:宋丞相陈宜中及其大将张世杰立益王昰于闽中,郡县豪杰争起兵应之。恒遣将破吴浚兵于南丰。世杰遣都统张文虎与浚合兵十万,期必复建昌。恒复遣将败之兜港。浚走从文天祥于瑞金,又破之,天祥走汀州。

文天祥分兵攻取赣南各州县,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

张浚驻兵万安,密切关注各路民兵和元军交战的战局,有心去投奔文天祥一起抗元,可是他的冒充“大宋江南游击招讨使”的身份,见不得文天祥这个正牌的大宋右丞相。

古人最重“大义名分”,自己这个自封的“大宋江南游击招讨使”的身份干犯天条。

万一文天祥一个不高兴,把自己这个“假李逵”喀嚓了,自己岂不是冤枉。眼下文天祥兵锋正盛,风光无限,张浚现在的兵力不过两三万,其中火枪兵不过一万,大义名分自己没有,实力也不一定被人家看重;没有必要去和文天祥合兵。还是看看形势的发展再说。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一年:“秋,伯颜在和林城北韩儿洹水上大破昔里吉军。八月,元李恒攻文天祥于兴国(今属江西),文部溃于空坑。”

蒙元解决了自己在北方的麻烦,就能腾出手来派蒙古军南下“平乱”了,于是,抗元形势急剧恶化。

文天祥所统率的民兵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战争经验,装备也差,打仗全靠一股热血,一出一猛,一旦陷入苦战,很容易溃散,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蒙古军的对手。

在真实的历史上,元军占领临安后,各地人民的抗元斗争此起彼伏。

宋景炎二年四月,淮人张德兴、刘源起兵抗元,蕲州人傅高举兵响应。义军用景炎年号,以司空山作为据点,克复了黄州、寿昌军。

一时间,大江南北诸城多乘势响应,义军声势大盛。夏,元湖北宣慰使郑鼎领兵征讨张德兴。两军战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境),郑鼎败死。义军乘胜逼近阳逻堡,鄂州(今湖北武昌)大震。

宋景炎二年七月,张世杰组织兵力围攻原闽广招抚使蒲寿庚于泉州,陈吊眼与许夫人领各寨畲军参与配合。

次年十一月,黄华聚集盐夫,联络建宁(今福建建瓯)、括苍山(今浙江丽水东南)等地群众起兵抗元,许夫人以兵响应。

残宋势力覆亡后,畲族人民仍坚持抗元斗争。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陈吊眼与叔父陈桂龙又起兵漳州,据有山洞山寨八十余处,固险以守,建号“昌泰”,声势浩大。至元十九年(1282),才被镇压。陈吊眼被斩首漳州。

。至元十四年(1277)四月,汀州(今福建长汀)人黄广德举兵反元,自刻都元帅印,称天下都大元帅。又自立为天从广德皇帝,下设铜将军、铁将军。起义很快被元军镇压。

文天祥失败后,他的部属仍在坚持抗战。其中李梓发坚守与南雄一岭之隔的南安,在江西全省沦陷之下,犹竭力苦撑,自景炎元年十月至祥兴元年三月,长达四年多,元丞相塔出率万余大军百计攻之不下,死者数千,最后才城陷被屠。

就是这个时候,李恒和张荣实、吕师夔领兵离开江西南下广东了:

“有旨令与右丞阿里罕、左丞董文炳合兵追益王。众议所向,皆谓宜趋福建,恒曰:“不可。若诸军俱在福建,彼必窜广东,则梅岭、江西非我有矣,宜从广东夹攻之。”众以为然。兵至梅岭,果与宋兵遇,出其不意败之,乃遁走碙州。十四年,拜参知政事,行省江西。”

李恒领兵离开江西南下广东,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也南下福建追击文天祥去了,张浚冷手捡到个热煎堆,发兵赣州,轻轻松松就占领了江西全境。

文天祥残留在江西的民兵还有不少,张浚低调收编过来。扩充实力。不声不响闷头发展。

张浚闷声发财,蔡统威也不闲着,出兵绍兴占领两浙东路绍兴、庆元府、瑞安府三府及婺、台、处、衢四州。高临兵跟进,把浙西路、江南东路全部收入囊中。

到此为止,南宋版图,除了福建两广以外尽数被黑龙寨掌握,忽必烈刚刚平定内乱,无力发兵南下逆转形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到嘴的肥肉又飞走了。

李正石在黑龙寨主基地,听说李恒南下,急忙召集在黑龙寨主基地的穿越者开会商量派谁去迎击李恒。

选来选去,程逆风和李修德都要去,只能是两个人各带兵一万出兵粤北雄州、韶州,迎击李恒。

黑龙寨主基地兴宁到雄州、韶州有两条路,水路、旱路。

旱路从广东北部的崇山峻岭翻山越岭到南雄有千里之遥;水路要从宁江入梅江韩江经海路入珠江再经由北江、曲江,朔浈水入南雄,急流险滩无数,艰险难行。

最后,程逆风选了走旱路;李修德选了走水路。

南雄是沟通江西和岭南的大庾道的南口。

大庾道自古就是入粤要道:赵佗入粤,即由此道下浈水;汉武年间南越相吕嘉反,“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晋末卢循、徐道覆发“始兴溪子”出南康下江淮,还有陈霸先北伐侯景,他们走的都是这条道。

但,直到唐张九龄开凿新道之前,这条走小梅关的路仍十分崎岖:“初岭南渡路,人苦极峻……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因之被视为畏途。中原人入粤,多走灵渠入西江直入粤中,或者由湖南宜章走泷口,下乐昌,由武水入北江,或者走桂阳,下洗水,入北江。

到六朝期间,甚至冒生命危险走海路。因此,早期广东的开发,粤西早于粤北、粤中,后来张九龄在大梅关开凿新道,一下子就改变了这个面貌。

“相其山谷之直,革其坂险之故……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大庾道开凿之后,走长江水系至南康上岸,走九十里陆路,便可下浈水,正如余靖所言“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成为南北交通最便捷的途径,“今天子都大梁,淳江淮而得大庾,故浈水最便”,“梅岭道九十里为马口之役,余皆篱工楫之劳,全家坐而致万里。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八焉。”

这条道路的开通,于岭南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明代丘睿说:“兹路辟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关,中原之声教日近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直到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还说:“梅岭自张文献开凿,山川之气乃疏通,与中州清淑相接,荡然坦途,北上者比皆由之矣。”由此可见,大庾道自张九龄开凿后,一直到清代,都是沟通南北的最重要的通道。

如果能抢在李恒到攻克南雄之前抢先赶到南雄,堵住大庾道。就能拒李恒与岭南之外,保住岭南。

第九十三章韶州基地

黑龙寨主基地的计划是程逆风李修德各带兵一万分水陆两路进军南雄、韶州。

临出发,程逆风李修德两个改了主意。他们两个都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下,一万人规模的行军,组织难度太大。

程逆风走陆路,一千里山路,一路都是崇山峻岭,翻山越岭穿越亚热带雨林,难度比当年远征军的缅甸大撤退还高,程逆风不认为自己是后世孙立人那样的名将,带领一万火枪兵,翻山越岭穿越亚热带雨林,走一千里山路到南雄州,还能不全军覆灭。

再说,到了南雄州,还有可能要和元军打仗。所以在程逆风看来可行的办法是只带三千精锐特种部队,携带一小批作战物资,开辟道路,轻装前进,到南雄州和李修德两军汇合以后再一起进攻元军。

李修德的意见是,黑龙寨到南雄州要经过多条河道,航道多暗礁险滩,复杂危险,中间有可能还要漂洋过海,一万人规模的行军,不仅船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航行风险也是太大,所以他也要只带三千精锐出征。

李正石建议李修德的部队都装备藤甲,藤甲质轻,有浮力,乘船走水路发生事故也不容易淹死,只要能保住物资,并且把绝大部分部队带到南雄州和李修德两军汇合,就算胜利。

李正石在现代时空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一种在黄河上航行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也叫黄河羊皮筏子,仅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最多,沿传至现代已有几千年。皮筏有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之分,是黄河上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

羊皮筏古以有之,《宋史》中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尤以兰州一带为多。后世修包兰线铁路时,有些铁轨就是用羊皮筏子运过黄河的。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一般用于长途水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日行200多公里,12天可从兰州抵达包头。

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五百只羊皮囊,能载重几十吨,串联起来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黄河上漂行,气势壮观,当地人有“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如同《三国志演义》中曹操伐东吴时使用的水军战船一样,可以视货物和河道的情况,把五六十只连缀在一起,运载量可达三十多吨。

如果有了“羊皮筏子赛军舰”,李修德只带三千人出发,沿着珠江北江曲江浈水逆流而上,行程就容易许多安全许多。

外事组的司天道正在黑龙寨主基地,当下李正石就和司天道联系,大量收购活羊,屠宰了制作羊皮囊,给李修德的部队做羊皮筏子用;并且紧急行动,动用黑龙寨的情报网络和各种关系高价求聘熟悉相关航道的船工水手,做好由水路进军南雄州的准备工作。

黑龙寨的情报网络工作效率很高,许以高薪重酬,很顺利的就雇佣到了熟悉相关航道的船工水手。

李修德带领三千精锐部队携带物资出发,下宁江韩江过海,入北江逆流而上朔浈水而进,一路穿越急流险滩,接近了南雄盆地。

一路上,逃难的难民不绝于路,这些难民拖家带口乘坐木排、竹筏,顺流而下,面有菜色,衣衫褴褛,哭天喊地,光景凄惨无比。

越是接近南雄,李修德心里越是警惕,这些难民不会无缘无故这样匆忙逃难。看来元军已经大举南下,杀进岭南了!

宋末,元军自大庾道入粤,引起闽、赣、粤军民的奋起反抗,雄、韶、虔、汀一带沦为战场,特别南雄处在战区的中心,双方互相争夺,数度易手,战况惨烈,这是南雄一带移民逃难的最大动因,查《宋史》及《元史》有下列事实:

德祐元年(1275)元将阿里海牙察兵攻潭州凡七十日,大小数十战。次年正月潭州降,遗使徇郴、全、道、桂阳、永、衡、武冈、宝庆、韶、南雄诸郡,守臣皆降;

德祐元年二月,以文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有众万人,遂入卫。是年元军尽陷江西诸郡县;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六月元将梁雄飞为招讨使,徇广东,广东经略使徐直谅遣将拒之于广州石门。九月宋熊飞复韶州。十月,文天祥遣赵时赏等将一军趋赣,以取卞都,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诛等皆自江西来会。十月,元将兴师夔等将兵度梅岭。熊飞及曾逢龙御元军于南雄,逢龙败死。飞走韶州,元军围之,守将刘自立以城降,飞率兵巷战,败,赴水死。

现在阿里海牙被驱赶到云南去了。李恒来了,宋熊飞、曾逢龙于南雄战李恒不胜退保韶州。

南雄、韶州一带沦为战场,当地居民开始逃难,按照历史发展,梁雄飞这个降将会率先南下!于是李修德要求部队加强戒备。随时准备战斗。

史载:至元十三年(1276)初宋廷出降后,宋广东经略使徐直谅派部将梁雄飞奉蜡书,愿纳其所部十四郡向元江西帅府请降。当年夏,徐直谅知赵昰在福州称帝,遂拒梁雄飞于石门(今广东广州西北)。六月,梁雄飞在元军支持下入据广州。

广州由此经历了一场浩劫。

很快,元军梁招讨的部队就顺流杀到,李修德知道自己的部队不善于水战,就命令部队登陆,把历经千辛万苦带到这里的仅有的几门佛郎机火炮架好,在岸上轰击梁雄飞的部队。

一时间枪炮声大作,硝烟弥漫子弹横飞,梁雄飞七拼八凑招募来的乌合之众被李修德一举击溃纷纷逃散,就连梁雄飞也跑得不知去向了。

于是李修德收拢部队继续进军南雄州,一路招拢难民,李修德的部队一路行进由于准备充足没有什么大损失战斗力保持得很好,李修德相信靠着三千火枪兵几门佛郎机火炮,去打远道而来和宋熊飞、曾逢龙交战多时的元军,没有道理会失败。索性让难民和自己的部队一起回转家乡,也省得百姓流离失所劳碌奔波了

自己将来要在南雄韶州一带立足,就必须拉拢人心,于是李修德的部队就怜贫惜苦扶老携幼帮助逃难百姓返回南雄。

李修德到了南雄,程逆风还没有到,李修德纳闷了,这个程逆风平时不是这样做事慢吞吞啊,这一次转性了?打电报询问,才知道程逆风还有几百里路要赶呢。

李修德只能放弃和程逆风汇合以后再一起进攻元军的原计划,单独行动,休整部队,然后兵进韶州,攻击韶州城下的元军。

和真实的历史上不同的是,那个梅岭御敌战死的曾逢龙和宋熊飞梅岭御敌兵败受伤没有死。

现在,元军兵围韶州,宋熊飞、曾逢龙、刘自立还在韶州城里坚守,看到韶州城下的元军发生骚乱,宋熊飞果断开城出战,内外夹击元军。李恒、张荣实、吕师夔在江西的时候早被张浚的火器部队给打得没有脾气了,现在被一支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那支“大宋江南招讨使张某”的部队一样的宋军进攻,无心恋战,夺路逃跑。

宋熊飞先前吃过元军的亏也不敢穷追。草草追杀一阵,就此收兵。

李修德报号“大宋呤东招讨使”,宋熊飞、曾逢龙、刘自立得李修德救援没遭大难,自然不好怀疑李修德的身份,是时南宋小皇帝刚登基,封官很乱,临时封赠的官衔满天飞,谁知道是真是假?实力才是硬道理!

李修德三千火枪兵打败元军,那实力是明摆着的,值得尊敬。

李修德屯兵南雄州,派兵到附近各地勘察资源做开辟新基地的准备。

韶州就是后世的韶关一带,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9种,煤铁资源储量甚至比黑龙寨主基地所在的兴宁盆地还要丰富。

开发这里的资源把这里开辟建设成一处和黑龙寨主基地一样的新基地,就可以壮大黑龙寨穿越者的实力。

在现代时空,李修德是学工科的,主持开辟建设新基地的工作,是人尽其才。

时隔不久,程逆风率部姗姗来迟。李修德追问程逆风迟到原因,程逆风说是自己一路翻山越岭一路行来除了开辟道路,还要测绘路线。

话说,程逆风出发前,黑龙寨的班委会开会研究决定,如果程逆风能够顺利拿下韶州、南雄州,就在韶州、南雄州一带利用当地资源开辟一个新基地,然后修一条铁路连通两地,就此把整个粤北山区纳入黑龙寨的势力范围。

一条长度五百公里的铁路,毫无疑问是个超级浩大的工程,前期选线测绘的工作量极大,程逆风的三千部队带着测绘队一路寻找开辟道路,一边还要和恶劣的亚热带雨林的险恶环境搏斗,走得当然不快。

不过能够在这个时空,穿越崇山峻岭把三千部队和测绘队从兴宁带到南雄州,虽然比绕道走水路来南雄州的李修德晚到了一个多月,也足以让程逆风自傲了。

李恒、张荣实、吕师夔和那个降将梁雄飞都败逃不知去向,如果不追击,必然会为祸岭南,程逆风自告奋勇去追击残敌,李修德把自己带来的部队和物资给程逆风补充了一些。

最后程逆风是带了五千兵去追击李恒,李修德就留在韶州、南雄州一带,招募流民,开辟新基地,筹建兴宁韶州的新铁路。

李恒、张荣实、吕师夔兵败韶州城下,不敢回师再战,也不敢退回江西,只能是由降将梁雄飞带路,以追击南宋行朝的名义,南下广州,打算“戴罪立功”继续给蒙古人做鹰犬。

第九十四章杀入广西

李修德留在南雄建设新基地,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李修德知道,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虽然现在元军已经退去,黑龙寨主基地不断添派人手过来,在李修德主持下,开始招募流民,测绘土地,最先要做的是发展农业,开垦土地,有了粮食,才会有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发展工商业和其他事业,一切都要按部就班慢慢来。

准备好粮种和农具,留下必要的口粮,招募流民垦荒,农闲时节还要顺便练练兵,没有武力保护的话,不管你开垦了多少土地,建设了什么工业,积累了多少财富,都是浮云。

程逆风追击李恒,一直没有追到。晚了一步。李恒有梁雄飞这个“带路党”带路,不走冤枉路,由浈水过曲江进北江直入珠江比程逆风先一步到了广州。'网罗电子书:。WRbook。'

宋末,广州城身为大宋的三大市舶司之一的广州市舶司所在地,已经是一座世界性的大都市,规模只比东方第一港的泉州稍逊,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

宋代,由于经济和外贸的发展,广州人口迅速增加,城垣的修筑变得格外频繁。据统计,宋朝300年间,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10余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1045)陆续筑起中城、东城和西城。中城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城以赵佗城旧城为基础;西城则是为了保护新发展的商业区而扩建,规模最大,周长十三里多。

广州三城东西相连,规模宏大,这一带直到后世现代仍是广州的核心区域之一。

与世界许多著名大都市早期因缺少规划和自然发展而形成的混乱布局不同,广州城很早便有了严整的设计。以宋城的街道为例,中、东两城以宫署为中心,呈丁字形,西城是外贸商业区,呈井字形。城内还挖有南濠、清水濠和内濠,既可收舟楫之利,又有利于城内的防火和排涝。

而且,为后人不太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广州,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并不只是一个孤城。例如在宋代,广州城附近修筑有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即著名的“宋八大镇”。这些“卫星城”与州城一道,构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壮观的城镇群。

作为一个国际性都市,后世的广州街头,随处可以见到外国人的身影。实际上,早在南越国时期,广州已成为南海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胡人商贾往来不断;唐宋元三代,在越秀区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蕃坊”,人数已达12万~20万人,呈现“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盛况。

广州的“蕃坊”设立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设蕃长进行管理,蕃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蕃坊”的日常事务和负责招徕商人。蕃长在实施蕃访的行政管理时,要根据侨居国的法令和本国惯例行事。侨民有信仰宗教和保持各自风俗习惯的自由,可以在广州购置田地和住宅。

“蕃坊”是广州城市中一个独特景观。有专家考证,宋代蕃坊最盛时,其范围大致东起朝天路,西至丰宁路(人民北路),南达惠福西路,北抵中山六路。他们的民情风俗给广州注入了一种奇特的异国情调。这里有“绕耳皆穿孔”,戴20多枚耳环的波斯妇女,有“西装革履”欧洲人,还有嗜嚼槟榔,“唾地如血”的东南亚人——这种习俗在广州本地受影响的居民中也延续到解放前。由于外来人口的主力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因此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怀圣寺。此外还有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和印度人等。

宋代,蕃坊内设有“蕃学”。这是应蕃人的要求,由地方政府兴办的学校。诸“蕃”子弟均可入学,学习中国文化。在蕃坊历代外侨中不乏学者大儒。他们的子女在广州上学,学习汉文化,并融入到社会上层。

有的外商还被中国朝廷封以官职,如南宋时外商海达被任命为广东盐司提举,泉州外商蒲寿庚任泉州市舶司提举。其兄弟蒲寿宬曾任梅州知州7年之久,为官公正清廉,颇得民心。因他在任期间建亭保护民众水井,解决吃水问题,后人曾赋联讴歌:“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地一般清。”

北宋时期中外可以通婚,但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规定外侨三代中有一代为官者,才有资格与中国女子通婚。一些“外来郎”想必也有“本地媳妇”。

在古代广州城的市政中,最经典的设计之一便是以“六脉渠”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和“白云山水道”为代表的城市供水系统。

六脉渠是用砖石砌筑上盖石板的大方渠,始建于何时已经难以查考。但至迟在五代南汉时已经有其前身形成。这组比照人体经络而命名为“六脉”的渠道,不仅经由人工筑造,更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势的起伏蜿蜒而成。这些渠道与城市中及周边自有的河涌以及护城濠等一道,构成了广州城市严密的排水网络。水经由六脉渠流到东、西濠涌,再进入玉带河,最后归入大海,起到排水、蓄洪、蓄潮、防旱涝的作用。至今这些改成暗渠的渠道仍旧是广州重要的排水渠道。

至于“白云山水道”则是广州城建史上城市供水的一大创举。古代广州秋冬季节雨水较少,珠江又受海潮倒灌影响咸苦,因此虽然临江,城中居民淡水却嫌不足。

三国东吴时,广州刺史陆胤便修建了引水工程,引白云山泉水入城,以解决城里居民的吃水问题。白云山泉水清凉甘甜,故名“甘溪”。宋代甘溪因水源不足而渐渐干涸。北宋时官府引流和疏导甘溪,使其除饮用外,还能够载船运货,排水泄水、灌溉农田。

北宋时,曾在广东任职的苏东坡接到好友广州太守王敏仲来信,谓广州发生瘟疫,尸骸枕藉。苏东坡认为这与饮水不洁有直接关联。因此他建议使用“万竿大竹”作为水管,从白云山引水入城。同时他建议设立专门的“匠人”,每日巡视管道,及时查漏补缺,并且要在每一根竹管上钻个小孔,用竹钉封上。竹管倘发生堵塞,就容易查出,便于日常维护。

而且,为后人不太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广州,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并不只是一个孤城。例如在宋代,广州城附近修筑有扶胥、猎德、大水、瑞石、平石、白田、大通、石门八个兼有军事和商业性质的城镇,即著名的“宋八大镇”。这些“卫星城”与州城一道,构成了珠江三角洲上一片壮观的城镇群。

宋末,广州人口估计不下百万,不过这个时期蒙元南下,一切文字资料都被兵火所毁,保存到现代的寥寥无几。

当时的珠江水面辽阔,有“小海”之称,城南的西澳(今南濠街一带)是重要的内港,商船往来,百货充盈,为“五都之市”,附近还有大市街(今惠福西路)、象牙街、玛瑙巷等街巷,时人程师孟诗云:“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

程逆风坐着羊皮筏子追在李恒、梁雄飞后面到了广州一带,看到一片烟波浩淼的水面居然以为是追过头了,进了大海,领路的船工信誓旦旦拍胸脯保证这里是广州,程逆风用手鞠起江水喝了一口,不咸不淡的,又用望远镜看到岸上远处的雄伟城池,才相信了这里是珠江口。

吐掉嘴里微带咸腥的江水,程逆风招呼部下登陆,直奔广州城。

广州是南宋闽广重镇,亦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真实的历史上,蒙元和残宋在广州展开了反复的拉锯争夺,广州城曾多次易手。

至元十三年(1276)初宋廷出降后,宋广东经略使徐直谅派部将梁雄飞奉蜡书,愿纳其所部十四郡向元江西帅府请降。当年夏,徐直谅知赵昰在福州称帝,遂拒梁雄飞于石门(今广东广州西北)。六月,梁雄飞在元军支持下入据广州。

不久,福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