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蒸汽大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师勇突围时,他弟弟的马陷入陷坑,跃不能出,“师勇举手与诀而去。淮军数千人皆斗死。有妇人伏积尸下,窥淮兵六人反背相拄,杀敌十百人乃殪”

南宋灭亡前夕,常州城军民为了抵抗外敌人入侵,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不仅常州城一个地方是这样,广西路马塈死守静江,‘四川虎将’张珏血战重庆,钓鱼城军民直至宋亡多年仍在抵抗,南宋军民抵抗外敌人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

这倒不是大宋朝廷多么得人心,事实是自理宗皇帝提倡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把皇权凌驾于“人欲”之上开始,赵家的大宋就已经逐渐开始不得人心了。

自从汉武帝大一统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天子”,自称是至高无上的“天”的代言人。

现在天下只许可有皇帝这个天的“理”,而苍生百姓包括官员士大夫的需要“人欲”落入了要被灭掉的地步。

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之初许下“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诺言”,现在皇帝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代天言事,治理天下,黎民百姓和文武百官只能当“人子”成为被动的单方面被“治”的群体。

仅仅是谈谈“心性”也就罢了,理宗皇帝还要搞“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推行“公田法”,低价收购土地,破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侵害有产者的利益。搞得士民离心,军民心无战志。

就南宋灭亡的历史看来,越是大宋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南宋军民抵抗元军的激烈程度越高,而南宋统治的核心地区浙东路和行在临安,几乎都是不战而降,对元军没有太多自发的抵抗,可见南宋朝廷和赵家在灭亡以前的一段时间是很不得人心的。

刘师勇得到高临兵和司天道的帮助,在焦山之战中全师而退,手下实力还有壮大,率领三四万精锐宋军前往常州协助姚訔修整城防,坚壁清野,准备迎击元军。

阿塔海、怀都、忽剌出等率军先取吕城,再围攻常州。守将姚訔、陈炤、王安节和刘师勇一起死守常州。

这一次,比起真实历史上的常州之战,常州城防的坚固程度提高很多,守城的兵力也雄厚很多。

元军分三路进攻临安,中路兵力虽然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万不到。

攻宋元军蒙古兵和蒙古汉军的比例一般是3:7的比例,进攻常州的元军中真正精锐的蒙古兵也不过就是三四万人,蒙古汉军的精锐就是张弘范的部下,降人汪良臣还能狐假虎威出点力,至于降人范文虎、吕文焕的部队都是虚张声势凑数的酱油众。

刘师勇有三四万精锐宋军在手完全可以出城袭击敌人,以攻宋元军的兵力,就算是野战,刘师勇以少敌多,也不一定吃亏。

奈何,主持常州城防的姚訔、陈炤、王安节等人都是军事外行,不同意刘师勇出城野战的建议。

在姚訔等人看来,放弃坚固城池和敌人野战是愚蠢的行为,刘师勇解释不清楚不开城袭击敌人死守的弊端,也只能听命死守常州,眼看着元军抄略四野,搜罗粮食物资胁迫乡民做劳役攻城。

坚壁清野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元军到来以前,任姚訔刘师勇怎么想尽办法,城外的老百姓就是不肯放弃家产进城避难。

大宋常州一带人烟稠密,人口密度很高,留在城外的乡民被元军捉到的很多,被胁迫着日夜运土堆垒,在城外堆砌土山,眼看着土山越来越高,就渐渐与常州城墙一边高了。

宋代的州城一般也就是十米高,驱遣过万劳动力堆垒一座十米高的土山,不过是十天八天的事情。

土山修好,元军在土山上安置火炮和投石机还放箭攻击城上的守城人员,给守城将士造成不少伤亡。

派遣刘师勇攻复常州的贾似道这段时间一直留在扬州,遥控大宋朝廷,主持抗元。

大宋朝廷主持政务的宋理宗的老婆太皇太后谢道清,当政以来,一直不满意大权旁落,趁着贾似道离开政治中心临安这段时间,在朝中提拔安插自己信任的文武大臣,文臣重用陈陈宜中,武将重用张世杰,都不得其人。

在此期间,陈宜中奉命诛杀殿帅韩震(《钱塘遗事》载:有言震谋胁迁都者,宜中与客潘希仁计议,乃伏甲士于枢密府,击杀之。以步军指挥使领其众。

殿帅,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国之重臣,说杀就杀!外敌当前,大宋朝廷内部倒先乱套了。

贾似道知道自己丁家洲兵败以后,再没有威望主持国政,就向朝廷推荐了扬州刺史李庭芝担任枢密副使,主持抗元。

在真实的历史上,风雨飘摇的大宋朝廷是同意了李庭芝担任枢密副使,同时任命夏贵接替李庭芝守淮东,而当时守淮西的夏贵不肯离开自己经营研已久的淮西,事情只能作罢。

现在夏贵在丁家洲兵败以后,再没回淮西,淮西被黑龙寨的张廋子统领十万大军鹊巢鸠占占据着,夏贵只能收拢残兵败将到淮东李庭芝那里暂驻。

大宋朝廷太皇太后谢道清、大臣陈宜中、掌握都督府的大将张世杰都不愿意李庭芝回朝改变现有的朝政格局。借口元将阿术兵犯两淮,两淮战场必须有人主持军务,不同意李庭芝回朝任职。

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边罢免贾似道的执政地位以便对天下有个说法,

此前,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

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

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看来贾似道当初秉承理宗的旨意推行“公田法”、“打算法”、“严覆试”,在度宗时“推排田亩”、“系籍秀才”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狠了,现在墙倒众人推,当初大权独揽的贾相开始倒霉当起替罪羊了……

贾似道丁家洲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认为,大宋历来是不杀士大夫,贾似道历事三朝,也算有功劳,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成例。

最后,大宋朝廷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

陈宜中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瀹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梦炎临事退缩,只知道见风使舵,凡事不管。王、陈之间勾心斗角不断。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王瀹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

陈宜中准备出师,但谢太后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王瀹以为报复陈宜中的机会来了,他提请辞职,并含沙射影地说:“大敌在境,吴门距离京师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以辞职要挟朝廷罢免陈宜中,谢太后没有答应,结果王瀹出走,只留下陈宜中和不管丞相留梦炎主事。

国家危亡之际,两个主政大臣不和,意气相争,不思抗敌,眼睁睁看着蒙古铁骑长驱直入。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

最后,到某一天,大宋朝廷早朝的时候,满朝文武居然只有六个人上朝,大宋朝廷落入名存实亡的地步。

第八十五章常州大捷

在真实的历史上,姚訔、刘师勇死守常州,大宋朝廷也曾经派兵救援。

先前丁家洲兵败,大宋形势危急的时候太皇太后谢道清以大宋朝廷和皇帝的名义下诏要各地举兵“勤王”。

“勤王”的意思就是去保卫朝廷和皇帝,按道理说,平时各地的官民的义务是要当差纳粮,朝廷和皇帝的责任是保护百姓,现在差也当了,粮也纳了,外敌入侵,朝廷和皇帝居然还要老百姓去保护他们,应该没有什么道理了,所以,史载:“各地无以应者”,没有人理睬。

可千千万万大宋官员里就是有那么一个特别的。

当时的大宋“知赣州”文天祥,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闻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润,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效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知恩图报,文天祥就是要“以身徇之”,死保大宋。

这个文天祥是宋度宗时科举的状元,在“知赣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妓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财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以前当官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都是拜大宋朝廷的政策所赐,吃过喝过,现在是出力卖命的时候了。

看来,大宋给这位高级公务员的优厚待遇,买到了文天祥的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卖命。

“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天祥陛辞,上疏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西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他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

虽然文天祥的政治军事主张无懈可击,但是主持朝政的人认为你的意见虽然正确可是远水不解近渴,不理睬,不采纳,你就是没辙。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占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作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馀杭。”

在真实的历史上,文天祥从平江府派出的援军被元军在五牧、虞桥阻击击败,没有起到解围常州的作用。

这一次,黑龙寨以最快的速度给在许浦的高临兵和司天道运来了武器物资。和在荆湖的张胖子在淮西的张廋子一样,也是一万支火枪,五十门佛郎机火炮。

黑龙寨的军工生产能力已经是开动到极限。一边全力扩军备战,一边支持前线(实际上是敌后)的抗元作战。

高临兵和司天道受到优待,不用堆肥积硝;这哥俩个还没打开地盘,火药的供应还要依靠黑龙寨主基地供应。

高临兵和司天道把在焦山之战中获得的白鹞战船的关键部位包裹了铁板,改装成铁鹞战船。用火枪和佛郎机火炮作为主要输出火力武装了作为运输工具和主力战船使用。

铁鹞战船轻便、快速、灵活,很适合在江南水网地区作战。

元军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其机动能力无与伦比能够实现大范围的穿插迂回机动作战,总是能够保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

现在,高临兵和司天道有了大批铁鹞战船,在江南水网地区作战就如鱼得水,比起元军不适合在水网和水田密集地区作战和机动的骑兵,在战略上具有优势。

,前线战事紧急,常州不容有失,高临兵在许浦整训部队结束就带兵出发去救援常州,留下司天道率领一部人马看家。

高临兵的一万多“许浦军”(新军号)经由运河水道迂回前进,途经虞桥,刚好赶上尹玉、麻士龙正率兵和元军苦战。

尹玉、麻士龙是文天祥在江西招募的民兵首领,手下一帮热血“愤青”一心杀敌,三千人做先锋一马当先,在虞桥遇到“打援”的元军,寡不敌众,被重重包围,陷入苦战

尹玉、麻士龙都是市井豪杰出身,武艺高强却不懂军事,性情桀骜不驯,和这一路援兵的军事主官张全不和,被张全派做先锋当炮灰顶在前面当先锋。

张全是正牌的大宋官军将领,武艺不错,通晓军事,看不起尹玉、麻士龙这样出身市井,一身江湖气的混混,有心让这哥俩个吃亏,见尹玉、麻士龙陷入苦战,偏偏见死不救。

高临兵赶到虞桥时,麻士龙已经是浑身多处受伤,还是咬牙领着自己从赣州带出来的“愤青部队”死战元军。尹玉的部下已经被元军杀散,领着一小队人在外围游击策应麻士龙,不忍心抛弃同伴独自逃跑。

情况紧急,救兵如救火,高临兵也顾不得理会在一旁袖手旁观的张全率领的宋军,指挥自己部队对围攻宋军的元军发动攻击。

这一次高临兵带出来打仗的大部分都是早先在许浦和焦山战场收编过来的大宋官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少部分是黑龙寨庄客出身的炮兵。

战场上宋军和元军交缠在一起,黑龙寨的佛郎机火炮也不好发威,怕误伤友军,火枪也不好射击,高临兵干脆就命令自己的部队步兵登陆发起刺刀冲锋。炮兵和水手们留下做预备队,准备支援登陆的步兵,炮兵时不时拣元军密集处打上几炮给步兵助威。

元军阻击宋军打了半天,虽然人多势众占尽优势,却总是啃不下麻士龙这个硬核桃,久战之下难免疲惫;现在看到宋军大队精兵杀到,纷纷丧胆逃跑,麻士龙身上带伤也无力去追,高临兵救下麻士龙,目的达到,也无意穷追不舍,尹玉的部下追杀一段路也是筋疲力尽。

高临兵见手下一阵杀退元军,也无心穷追,只是带了一队人上岸见过尹玉、麻士龙,慰问一番,取了一些药品给麻士龙疗伤。

黑龙寨的化工产品中,已经提炼出了能做医疗用的药品磺胺,有了消炎药,就不怕受伤后的伤口感染,要知道,受伤流血,顶多就是导致一时的无力虚弱,受伤后的伤口感染才会致命;大宋时代的细菌没有什么耐药性,有了消炎药吃,麻士龙绝对可以保住性命。

对张全,高临兵一点不客气,以大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身份直接命令张全率领他本部宋军去追击刚才战败逃跑的元军。

另一路救援常州的广军朱华部占领五牧以后,也受到元军反攻被包围,派人搬兵,高临兵也不客气,凭着冒充的沿江制置副使的身份命令尹玉集结兵力汇合追击逃敌的张全前往五牧救援朱华部,自己随后跟进。

待攻破五牧之敌以后,各部宋军合兵一处,先打吕城,再回师去解常州之围。

元军阻击麻士龙失败,退到五牧又被穷追猛打的尹玉、张全率兵追上,被广军朱华部里应外合打了个落花流水,败退到吕城,和投降了元军的大宋降将张彦汇合了,准备据守吕城。

高临兵到了五牧汇合尹玉、张全、朱华、麻士龙各部宋军,几个部分的部队合兵一处,差不多有三万人,挟连胜之威,士气高昂,开奔吕城。

到了吕城,本来以为会有一场大战,结果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被元军收降据守吕城的前宋军军官张彦居然直接易帜投降,开城迎接高临兵入城,还痛哭流涕说了一通“我本大宋之臣,心向大宋,一时屈身事敌,只为了日后恢复云云……

明摆着就是我曲线救国了……

高临兵对张彦以前投降元军的事情也不多提,高临兵不是“愤青”没有太多的大义凛然,人家当兵打仗,也算卖命,当初收复吕城也立过功,你大宋不给他好马骑,让人家陷入泥坑里被擒,最后为了保命投降了敌人;这事最多就是让人瞧不起,也不能算是罪大恶极。如今痛改前非迷途知返总得给人家个机会吧。

张彦的部下也有两三万,和高临兵聚集起来的兵力加在一起就有六七万人。六七万兵马在手,让高临兵过足了当大帅的瘾。

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高临兵升帐点将,就命令张彦领刚反正过来的兵力打出宋军旗号做先锋,兵发常州,攻击常州城下的元军。同时,高临兵还下令:尹玉、张全做一路,广军朱华部一路,迂回包抄,和张彦兵分三路出击,还遣人送信给常州的刘师勇出城攻击,里应外合,全歼围攻常州的元军!

结果高临兵还是棋错一着,摆了乌龙,大军合围以后,才知道围攻常州的元军统帅伯颜见久攻常州不克,顿兵城下,不是办法,就率领元军主力阿塔海、怀都、忽剌出、帖木儿等将领带领精锐元军重施郢州故技,绕开常州直扑大宋行在临安去了,只留下一个大宋降将汪良臣统领一部分新归附蒙元的“新附军”在常州城下虚张声势迷惑牵制宋军。

高临兵初做“大帅”张开大网摆出捞大鱼的架势,结果打到条小虾米,老大没趣。

这个汪良臣在元军围困常州期间做了鞑子的忠实鹰犬,胁迫乡**土堆垒做苦力,还把大宋百姓抓了熬炼成油膏做武器攻击常州守军,罪大恶极,如今看到大宋援军到来居然还要负隅顽抗,结果在突围的时候被高临兵的佛郎机火炮用葡萄弹给打成了筛子!

第八十六章许浦水战

高临兵在常州打了胜仗,围城元军纷纷投降。伯颜留在常州城下的蒙古汉军和南人新附军六七万人在汪良臣被打死以后,散的散降的降。一时间,灰飞烟灭。

刘师勇、张彦、朱华、尹玉、麻士龙、张全各部宋军招降收编大搞扩军忙得不亦乐乎。

宋元交战时期,宋元双方都常用招降收编敌方兵员的方法削弱敌人,一般是大宋一边收编蒙元步兵,蒙元一边收编大宋水军,不过看起来蒙元做得比大宋更成功。

著名的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就是“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结果,一路升迁做到保康军节度使、加检校少保、签书枢密院事;

蒙元一边用刘整训练水军,攻占襄阳,浮汉入江,连获丁家洲、焦山之战的胜利,逼降许浦水师、抄袭澉浦,迫使南宋朝廷投降,最后在崖山海战取胜彻底灭掉了南宋。

收编元军的事情结束,高临兵很惊奇地发现,常州一带集结的宋军兵力加上新收编元军的兵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万之众!大大超过了眼下攻宋的元军的兵力。

不过高临兵并没有脑袋发热,统帅大军挥师东进,和伯颜统帅的元军决一死战;高临兵不会认为自己领兵打了几个胜仗就是韩兵圣再世,将兵多多益善。

统帅十万大军,那需要极高的组织技巧和军事才能,就是当年的岳飞、韩世忠这样的名将也做不到。

贾似道的丁家洲之败殷鉴不远,自己没有必要自讨苦吃去做超过本人能力以外的事情。高临兵和司天道一起的时候,司天道经常说起拿破仑的名言,其中有几条让高临兵印象深刻:一句是,统治者最糟糕的,莫过于不道德。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要是不道德,就会影响风尚,毒化社会;拿破仑还说过,一切不道德事情中最不道德的,就是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

高临兵这个人小心谨慎,不会去做最不道德的事情。

还有,对于统帅的要求,拿破仑说过:统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智力上的素质:洞察力、远见、计算、果断、口才、对人性的了解。不过这些也都是使人们在文职中辉煌的素质。要是只要凭臂力和勇敢就能当统帅,任何英勇的士兵都可以统帅三军了。如今,武力屈从于道义,佩刀的人拜倒在有才能、有学识的人脚下。

高临兵不认为自己具有洞察力、远见、计算、果断、口才、对人性的了解;也不认为自己凭着在现代社会学校里道听途说和网络军事论坛上学到的那些杂七杂八的所谓“军事知识”就能算有才能、有学识,可以统帅三军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不狂妄自大,老老实实做人才是人间正道。错过一次统帅十万大军的机会,和避免一次灾难,孰轻孰重,高临兵一清二楚。

打仗的事情应该让武将去做,高临兵召开军议,派刘师勇、张彦率领五六万人马赴临安“勤王”。

高临兵担心的事情是,大宋朝廷会不会像真实的历史上一样,在蒙元兵临城下之时不战而降?

在真实的历史上,至元十二年(1275)十一月,伯颜分军3路,分别自建康、江阴、镇江出师,会攻临安。

右路军由参政阿刺罕率步、骑兵号称10万余人,自建康经溧阳(今属江苏)、广德(今属安徽)攻打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南);左路军由参攻董文炳率舟师号称10万沿江入海,经江阴(今属江苏)、许浦(今常熟东北),向澉浦(今浙江海盐南)进发;伯颜与右丞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骑军向常州(今属江苏)、平江(今苏卅)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

所谓的三路大军,号称三十万,吓破了南宋君臣的胆子,在“大军”压城的态势下,临安城内的宋廷君臣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片混乱。丞相陈宜中哭着请求太皇太后移宫出逃,遭拒绝。

张世杰、文天祥等请求三宫出走海上,自组织军民拼死守城,太皇太后谢道清不许。宋帝和太皇太后迫于海道和浙江(今富春江)已被元军堵截,整个宫廷人员南逃已不可能,如组织抵御,只能落得个生灵涂炭。故此,一面向元军表示准备投降,一面暗送赵罡、赵呙二王南逃,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拥入闽中,以留赵宋之根,欲图东山再起。陈宜中、张世杰等也率一部南遁,继续抗元。

事实是,伯颜的所谓大军根本就是虚张声势,自襄阳发兵东进以来,二三十万元军经过鄂州之战、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常州之战的连续激战,最后到了临安城下的,绝对不会超过五万人。

而当时集结在临安附近的宋军,文天祥部的民兵就有四万,张世杰、刘师勇率领的大宋官军也不会少于三四万;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临安城下元军的兵力

结果,面对劣势数量远来疲惫的元军,掌握优势兵力,备考坚城却一味乞和,将希望寄托于元军会接受议和条件,停止进军,妄图苟安于江南一隅。结果议和被拒绝,只能投降。

现在,刘师勇、张彦率领五六万人马赴临安“勤王”给大宋朝廷带去重要的精锐援军和常州大捷的好消息,三路攻临安的左路军董文炳又不可能夺取许浦直捣澉浦到临安城下和伯颜汇合;

只要大宋朝廷不要像历史上那样惊慌失措,“召天祥弃平江,守馀杭”。把守卫水陆要冲平江的文天祥的部队调回去“入卫”临安,这样,常州、临安、平江三路宋军就可以对孤军深入的伯颜的所谓“大军”形成合围,最后实现聚歼攻宋元军的伟大胜利。

如果黑龙寨苦心孤诣营造出现在的形势,还不能挽救大宋朝廷的话,也不能不说大宋朝廷灭亡是天意了。

就算是铁杆“宋粉”,到了这个方份上,估计也不好意思再苛求黑龙寨继续力挺大宋了。

刘师勇、张彦率兵入卫临安,姚訔、陈炤、胡应炎留守常州;朱华、尹玉与张全、王安节各自领兵去收复镇江、建康等地,麻士龙留在吕城养伤,待伤愈后进驻嘉兴府上海、华亭,防备元军逃窜时四处劫掠。伯颜主力尽在独松关和临安一线,后方空虚,正是收复失地和追歼残敌的好时机。当然,少不得还要派人给文天祥送信通报常州之战后的局势。

相对于大宋朝廷的兴亡,高临兵更关心大宋普通百姓的死活,大宋朝廷是战是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只要不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行。

做好该做的事情,高临兵带兵回许浦去,结果不等到许浦,司天道来电通知敌情:许浦水寨遭到攻击!

先前,董文炳受命从左路进军,道出江阴,江阴军佥判李世修出降,李世修看到董文炳兵少,顺便给董文炳推荐了亦官亦匪的大宋“游击军”将领张瑄。

“张瑄有众数千,负海为横,文炳命招讨使王世强及士选往降之。士选单舸至瑄所,谕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董士选是董文炳的大儿子,追随董文炳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

本来,董文炳的所谓“左路军”不过一万水军(见《平宋录》),对许浦水寨这样的水上要塞是不敢招惹也没有办法攻克的;现在得了李世修、张瑄的投效,实力大增,免不了就要去奉命按照预定作战计划攻击许浦水寨。

按照董文炳得到的情报,现在许浦水寨的主力大部出动去救援常州,留守的兵力不过几千人,战船几百艘,自己和李世修、张瑄合兵一处,两三万水军,千余艘大小战船,那还不是一鼓可破?

谁知道,等在许浦水寨的司天道刚刚得到黑龙寨主基地派来的张浚、蔡统威的增援,张浚、蔡统威率领的黑龙寨“远”字级黑龙战舰八艘,“镇”字级卡拉维尓帆船八艘。携带大批武器弹药。

张浚、蔡统威远道来到许浦,一路都是忙于赶路,没有机会见识到大宋的繁华,泡不到大宋美女,在船上也没有电脑可玩,没有让人蛋疼的网络小说看,没有游戏好玩,窝在水寨里闷得难受,正想找事,如今看到居然有人来摸老虎屁股,一时都是手痒,主动请战。

司天道也不拦阻,下令张浚率领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先发,当先锋,蔡统威率领“镇”字级卡拉维尓帆船在后接应,出寨迎敌!一边发电给高临兵,叫他截断来犯之敌的退路。

董文炳本以为,许浦的守军多半也会像其他地方的宋军一样望风投降,却不知道一脚踢到了铁板。

张浚的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出寨以后,一字长蛇阵依次排开,舰载火炮猛烈开火,一下子就把董文炳打蒙了!

“远”字级黑龙战舰堪称小战列舰,体积庞大,火力强大,和董文炳的战船交战,就如同虎入羊群一般,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打仗,八艘“远”字级黑龙战舰火炮总数超过一百门,连续发炮,那炮火密集得像钢铁冰雹一样铺天盖地向着董文炳的战船打去!

可怜董文炳的部下,哪里知道火炮的厉害完全,不知道躲避,傻愣愣的挨打。一轮炮击下来就遭受重大损失被打死打伤无数。

董文炳一生南征北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打法,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密集的炮火,碍于新归附的李世修、张瑄在侧,又不能丢了面子,只能率兵苦捱张浚的黑龙战舰的炮火蹂躏。

眼见得自己的战船一艘一艘被接连击沉,一个时辰过去战船被打沉多艘,连靠近敌舰和敌人接战的机会都没有得到。离远的,被实心铁弹和开花弹轰击,损失惨重;舍命冲击,靠近敌舰的,被葡萄弹大量杀伤甲板人员,还是得不到接舷战的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