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女音乐家:蔡文姬(1)
悲愤诗
  蔡文姬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她出身名门,却不能安享幸福人生,乱世中她三度为人妻,这与封建儒家正统思想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相悖,这也是她的大幸和不幸。幸运的是,她能嫁三夫而不受人指责,并成了中国古代女性史诗的第一人,不幸的是她却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悲苦之中。
    名门贵族
  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备、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蔡邕和曹操还成了挚友。
  蔡邕是个大学问家,在编写历史典籍方面贡献很大,同时他也很懂得音乐。他会作曲,古琴曲《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都是他创作的,他自己制作的柯亭笛和焦尾琴都是著名的乐器。其中焦尾琴列入我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余的三架琴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
  一次,蔡邕路过吴县,看见一个人架起大铁锅在江边烧火,火炉里火势很猛,柴火在烈焰中噼啪作响。蔡邕走到炉边,发现一块上好的梧桐木正在燃烧。他连忙把这块梧桐木抽了出来,将火熄灭。他仔细端详着烧焦的木头,连声说:“可惜!可惜!”弄得烧火的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蔡邕告诉烧火人,这块木头是制作琴的上好材料,烧了岂不可惜?烧火人说:“既然有用,就送给您吧!反正我拿它也只能当劈柴烧。”蔡邕欢天喜地的把木头拿回家,精心制作了一张古琴,他把木头烧焦的部分放在琴的尾部,所以将它取名为“焦尾琴”。
  蔡文姬受到家庭的熏染,从小也很爱好音乐,并且具有非凡的音乐听觉能力。一天,蔡邕在家中闷坐弹琴,忽然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在房门外说:“父亲!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一看,果然不错。他把第二弦接好,故意略去第四弦不弹,然后问蔡文姬:“又断了一根弦,你听是第几弦?”蔡文姬回答:“第四弦。”古琴共有七条弦,每条弦上都能发出数十个音,所以,能听出是第几弦断了实属非易,况且那时的蔡文姬只有七八岁。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是当时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沦落匈奴
  东汉末年,政府腐败,各路英雄纷纷起义,这促使以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迅速扩大。董卓进军洛阳,把持朝政,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后来董卓被杀,蔡邕也免不了一死。
  羌胡番兵趁汉朝局面一片混乱,伺机掠掳中原一带,在“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妇女被掳,并被一齐带到南匈奴。这年她23岁,这一去就是12年。
  
女音乐家:蔡文姬(2)
到达胡地,匈奴左贤王看上了蔡文姬,并封她为王妃。她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12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作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到胡地去赎蔡文姬回来,这年蔡文姬35岁。
  一旦要结束这种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还与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生生离散,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12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使蔡文姬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三嫁董祀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给了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因为思念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坐满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人说:“蔡伯喈之女在外,诸君皆风闻她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酸地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中肯地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恩爱有加,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这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品读:战乱遗恨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所谓“激烈人怀抱”,是说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生悲凉之感。为什么《胡笳十八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呢?总结上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出了主人公蔡文姬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蔡文姬一生命运多难,她悲剧的命运也正像汉末国运一样,她的身世正是汉末社会的缩影。当时的社会处于军阀混战的大背景下,蔡文姬作为一个上流贵族少妇都不能幸免,可想当时战争的残酷。据记载,汉初统计人口时大约二千万(不计女人),到三国归晋时,也只有四五百万,冷兵器时代不分兵民的杀戮是非常残酷,对生命的伤害一点也不比现代战争少。
  蔡文姬的诗是惟一的,《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都有极高的思想性。既有女性的细腻,又有男性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蔡文姬的诗质朴、沉雄,具有母性的包容,因此也更有震憾力,生命力更加顽强。
  生活的经历已经把所有生命之外的东西净化了,留下的只有最真的东西。蔡文姬的词赋让人感觉不是一个女人写的,更像一个男人的手笔。没有一个人能像蔡文姬这样处于战争一线关注社会,思索人生。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文明”女性:冯太后(1)
青台歌
  冯太后
  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着。
  冯太后又叫“文明太后”,这是冯太后的谥号,谥号是后人给她的称呼,也可看出是后人对冯太后的一种综合评价,然而后人为何会给冯太后“文明”的谥号呢?
    手铸金人
  冯太后是汉族人,姓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冯太后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最初作为贵人的冯太后,“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两度控权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是鲜卑族人,非常有头脑,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并且在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
  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冯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冯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冯太后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为了爱情冯太后放弃了权力,于是在公元469年,冯太后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
  公元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冯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同时,献文帝18岁的时候,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都反对,群臣发现献文帝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献文帝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又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献文帝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
  献文帝为何要把皇位禅位给自己叔叔呢?后人推测,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冯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这样冯太后又开始掌权。
  
“文明”女性:冯太后(2)
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孙子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的冯太后也知道自己老了,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冯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文明太后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但是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冯太后。冯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人们为什么对冯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
  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冯太后,她掌权的这20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冯太后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大量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
  事实上在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以前,孝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国家大事都是由冯太后做出决定。《北史·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说:“自太后临朝专政,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冯太后的这些成就有目共睹:
  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他们的官员都是没有俸禄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种,即,他们收的赋税,自己可以留一部分,作为薪水;另外就是打仗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给有功之人。所以鲜卑人愿意打仗,打胜了他们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官员们很容易形成对老百姓的重重剥削,而且贪贿成风,弱肉强食。公元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那年,冯太后就决定实行俸禄制。从此,北魏的官员根据各个不同的级别领取俸禄。
  二是均田制。这是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重新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12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面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达每个家庭。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地承担赋税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
  三是实行汉化制。孝文帝是冯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冯太后去世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
  四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人民负担减轻。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冯太后还亲自编写教材,来教育小皇帝。她编得还特别多,据史书上记载,她编了三百多章,叫《劝戒歌》,《劝戒歌》都是押韵的,让小孩背,又认字,又学到里边的道理,小孩也容易记住,编了三百多章。后来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历朝历代,国家领导人能亲自编教材,冯太后是第一个,
  
“文明”女性:冯太后(3)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逝世,其年49岁,冯太后是后人对她的称呼,而她的一生政绩不虚此名。
  
品读:较量文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对北魏冯太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国力达到鼎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亚于武则天”。特别提出了冯太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用,这与后人给她的谥号“文明”同出一辙。冯太后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文明女性。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人类告别了野蛮时代;文明是人类有了固定居所;社会有了分工;文明是财产分配由有序的社会管理而不是武力抢夺;文明是人类用文字帮助交流超越时间和空间;文明是使得技术发展有保障。北魏是西汉之后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这样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必须跟进中原汉族早已经进入的文明制度——封建制度的转变。冯太后作为北魏朝中的汉族女性就此承担起北魏这个历史性的转变。
  冯太后一步步独尊天下的同时,她也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才华的女性,临朝称制的冯太后扶持着自己的孙子拓跋宏,倚仗男宏王睿、李冲的辅佐,以及其他文武大臣的襄助,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今天所称的“孝文帝改革”,其中大部份都是由冯太后所执行或者是冯太后政策的延续。这些政治改革中第一个就是实行的官员俸禄制。
  文明改革的另两项就是户调制和均田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
  冯太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冯太后颁布的“均田令”,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
  冯太后掌权达二十年,这一时期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过程中,虽然古今历史学家一致都公认孝文帝拓跋宏推进了改革,但是,孝文帝真正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他的祖母冯太后。魏收在《魏书·高祖纪》的后论里说:“孝文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在男子居支配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要掌握政权是谈何容易的事,所以一旦女性掌握了权力,她不仅能玩权力也要能玩政治,这两者冯太后都做到了,她两度扶植幼子登上帝位,在帝位悬空,皇权将要处于混乱之际,自己力顶大厦,让皇权平安过渡。同时,在学习汉族先进性方面她做出了卓越成绩。特别难能可贵之处是,亲自为幼子编写识今古的教材,这一切都是冯太后的创新之举。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义难成:千金公主(1)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泊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千金公主
  历代和亲远嫁番邦的都是汉族公主,惟独千金公主是鲜卑族人后裔。她每一个出塞和亲的女子,都是十分忠诚地执行着朝廷赋予的安邦任务,独有千金公主特别,她怀着仇恨和壮志,一心要击败中原的王朝,实现自己酝酿已久的复国梦,而这个梦是否能实现呢?
    父死朝亡
  千金公主,字文芳,是北周宣帝的弟弟——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她不仅在当时美貌首屈一指,而且是宫廷内外一致公认的才女,才华出众,技压群芳。非常特别的是,因为她是汉人和胡人的混血儿,所以两类人种的优点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她的身上。那五官和身材有胡人的轮廓,大眼睛,高鼻梁,线条分明,棱角清晰,体态颀长,健壮丰满,浑身上下充满野趣;性情上既有鲜卑人的豪放健朗,不拘一格,又不失汉族大家闺秀的端庄贤淑,温文尔雅。千金公主自幼爱好读书写字,对于经史、诗文、书画、政治、工艺,甚至建筑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
  所以,千金公主这朵鲜花开得格外艳丽,与众不同。
  千金公主的美貌和修养,也得益于名门的造就和熏陶。北周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生活习惯和文化思想都已相当汉化,北周鲜卑人过的是汉族一般的生活,鲜卑人和汉人甚至通婚。千金公主的母亲就是一位汉族女子,她父亲却是鲜卑人,自然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诗书,尤其能作一手好画。
  可惜,她这一朵耀眼的鲜花却开放在###年代的狂风暴雨之中。当时,塞外的突厥国已经强盛起来,拥有骑兵百万,跃跃欲试要吞并北周,对北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北周皇帝为了保全边境安宁,保住国家稳定,就仿效汉代的和亲政策,把侄女千金公主许配给当时的突厥国王沙钵略可汗,想以女人的温柔安抚突厥国。
  沙钵略可汗很宠爱这位娇弱美丽的小妻子,在丈夫的帮助下,千金公主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并慢慢适应了新环境。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txt电子书下载
  然而命运是残酷的,就在千金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宣帝病死,辅政大臣、国丈杨坚以“禅让”的形式废掉并毒死了年仅七岁的北周静帝,于公元581年2月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北周的宗室诸王被斩杀殆尽,千金公主的父亲起兵反对杨坚,被诛灭九族。
  噩耗传来,千金公主悲痛欲绝,自己的宇文氏叔伯与兄弟一个个惨死在杨坚刀下,从此,杨坚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人,深仇大恨已经刻骨铭心,她要报灭族之仇。
    复仇公主
  隋文帝其实是个心怀大业、志向远大的人,建立隋朝后就有心要统一全国。首先他的计划是吞并南朝,把全国的军事力量都用在对付南朝,因忙于内战,忽略了与突厥的往来,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千金公主也日夜筹谋,精心策划,在“枕边风”的强大威力下,沙钵略可汗开始向隋朝提要求建立双边市场,以便互通有无,杨坚一口应允了;沙钵略可汗又要求南迁到隋朝的边土白道川,以逐水草进行放牧,杨坚也毫不吝啬地答应了。这得寸进尺、一步步的侵略行径,还只是试探。千金公主使出美女蛇的本领,又泪水婆娑地向沙钵略可汗诉说自己家庭与杨坚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跪地恳请他与隋朝绝交,攻打隋朝。沙钵略可汗不答应,她就不站起来,疼爱妻子的沙钵可沙同意了她的请求,先书后兵,直攻隋朝边关。
  沙钵略可汗对隋朝使节说:“我本是北周家的亲戚,如今杨坚灭了北周,自己当上皇帝,如果我袖手旁观,不是太无能了么?让我以后有何脸面再见我的王后?”公元582年,突厥正式向隋朝宣战。为了实现自己的复国梦想,千金公主亲自跨上战马随军出征,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英姿飒爽。凭她的才能,还亲自谱写战歌以鼓舞士气。40万大军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延安、天水等6城,长安震动。杨坚采取长孙晟的建议,以离间计挑拨突厥各部落的关系。离间计取得了极大成功,沙钵略可汗的叔侄纷纷反叛,沙钵略可汗腹背受敌,陷入困境。
  
大义难成:千金公主(2)
千金公主此时不到20岁,然而过往的经历早已经使她认识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奈,她早早地成熟了。她明白杨坚最希望看到突厥内部自相残杀。万般无奈下,千金公主决定暂时将自己的国恨家仇放在一边,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
  她向杨坚写去亲笔信,表示自己虽是北周公主,却十分钦佩杨坚的圣明,请求做大隋皇帝之女。杨坚此时也没有足够精力对付突厥,于是顺水推舟,赐公主杨姓,收为养女,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希望她深明大义,为隋和突厥安定做出贡献,此后,两国来往不断,取得暂时的安宁。
  当然,这样的安宁只是暂时的,杨坚表面上对公主恩宠有加,心中却无法信任;公主忍辱负重,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也确实做了一些事,但对杨坚灭其宗族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双方都只是利用对方,各藏心机,只要有机会必将对方一口咬死。
    明和暗斗
  这时的隋文帝正处心积虑地经营着江南一带:趁陈后主新立,派贺若迅出镇广陵、韩擒虎出镇庐江,伺机逼进陈都建康。眼看胜利在望,就在这节骨眼上,北方突厥人又出兵扰境,杨坚当然不愿腹背受敌。隋文帝忍住怒气,以缓兵之计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国,一方面向沙钵略可汗许下许多好处,让他停止进军,重归于好;一方面派人求见千金公主,劝说她以两国关系为重,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以免生灵涂炭。
  千金公主答应隋朝使者的请求,让突厥部队撤回本土。千金公主本来身负深仇大恨,其实不信隋朝使者的话,以两国关系为重,保持和平相处的局面,以免生灵涂炭,千金公主暗想,即使此举突厥国获得胜利,那取得统治地位的也只能是突厥人,绝不是她宇文家的人,自己的复国梦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趁机退下一步,再做更深入周密的复国准备。
  她想:要想恢复宇文家族的北周,必须先找到宇文家族的“皇种”才行。于是,千金公主暗地里派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四处明查暗访,才在隋国的僻野之地,找到了北周皇族幸存的一位宇文氏王子。于是,千金公主在突厥招兵买马,加强训练,企图攻入中原,灭隋复周。当时,沙钵略可汗表示坚决支持千金公主的行动。
  正当千金公主的复国计划在逐步进行之际,沙钵略可汗突然病死了。千金公主依照胡人风俗转嫁给继位的业护可汗。不久业护可汗也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