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908远东狂人-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詹天佑旁敲侧击,并没有直接将矛头对准那个站在蒙古王公身后的俄国,这话问得取巧。

司戴德也是聪明,没有正面回应,只是点了点头。

“虽然总统先生没有明说,不过他的意思显然是担心将铁路修建到归化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现在贵国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广东的战乱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日子,因此,在我看来,贵国的总统先生似乎是不想在这个时候挑战某些国家的远东利益。蒙古的事情牵涉太广,而且关联东北局势,总统先生在这个问题上谨慎一些,我是能够理解的。”

“既然司戴德先生也知道总统的难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通过我再次向总统先生提出这个张家口至归化城的铁路计划呢?”詹天佑问道。

司戴德沉默了片刻,然后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袋,交给了詹天佑。

“这个文件非常机密,我建议詹先生一个人看就可以了。”

司戴德的话让站在一边的蔡廷干有些郁闷,不过他还是很有礼貌的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客房,随后马文也离开了客房,现在,这间豪华客房里就只剩下司戴德和詹天佑两个人了。

詹天佑接过文件袋的时候就发现那文件上烫着火漆,上头还写着“绝密”的英文单词,心中很是诧异,等蔡廷干走出客房之后,他就迫不及待的将文件拆了,从里头拿出几张电报的抄稿。

这些电报都是美国国务院拍发给驻华公使馆的绝密电报,而且上头明确指出,除了电报官之外,只有美国驻华公使才有资格看这电报上的内容,而且看完之后必须立即销毁。

显然,司戴德违反了美国政府的保密规则,他不仅没有销毁这些电报,而且还拿给一个中国人看。

不论司戴德出于什么目的,詹天佑确实非常震惊,这倒不是因为司戴德对他的“信任”,而是因为那几张电报上的内容。

这些电报虽然拍发于不同时间,但是内容讲得基本上都是同一件事,而且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

电报内容归纳起来,大意如下:

根据美国政府得到的可靠情报,沙皇俄国政府曾在徐世昌通电下野之后召开过一次关于远东政策调整的会议,决定趁中国局势混乱之际,在蒙古地区策动蒙古王公发动武装叛乱,然后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施加外交压力,迫使中国同意蒙古“自治”。对于这个情报,美国政府通过多个特殊渠道予以证实,美国政府甚至知道沙皇俄国外交部门已经任命了一位新的驻外蒙库伦领事,那个人叫拉弗多夫斯基,以前曾是沙皇俄国驻中亚的军官,是个著名的沙文主义分子,派他去外蒙库伦,就是为了策划蒙古王公武装叛乱,现在,这个人已经从莫斯科出发,正由西伯利亚铁路赶去外蒙赴任。

对于沙皇俄国政府的最新动向,美国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指示给驻华公使,只是提醒司戴德注意蒙古草原的局势发展,并随时将最新消息传递回美国,以方便美国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詹天佑的震惊可以理解,毕竟,沙皇俄国虽然在日俄战争中战败,但是对于中国来讲,这个北方强邻始终是一个不好招惹的恶邻,而且沙皇俄国对蒙古地区一直非常觊觎,随时都在寻找机会将蒙古一口吞下去。

沙皇俄国对蒙古地区的蚕食早已开始,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蚕食”就变成了“鲸吞”,尤其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在东北问题上的让步,沙皇俄国逐渐与昔日的敌国日本联起手来,通过1907年签订的《日俄协约》,两国在瓜分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的问题上达成了妥协,各自规定了势力范围,日本取得了东北地区南部,俄国则将东北地区北部和几乎整个蒙古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戊申革命”爆发之后,趁着中国局势动荡,俄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决定再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谈判,以进一步增进1907年日俄协约的“效果”,于是才出现了日本政界元老伊藤博文的“出访”中国,伊藤博文本来是打算先与袁世凯进行谈判,以解决悬而未决的“蕲州事变”问题,但是由于他在北京大前门火车站被朝鲜刺客安重根刺杀身死,结果不仅“蕲州事变”问题久拖不决,就连俄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的高规格外交谈判也不得不推迟,这固然为中国争取了一点点的喘息之机,但是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北洋政府没有抓住,而接下去的南北大战也使日本与俄国又得到了一次浑水摸鱼的机会,这才是沙皇俄国敢于在蒙古问题上突然采取“大胆行动”的主要原因。

“司戴德先生,感谢您的提醒,我会马上将这个情报转告鄙国总统先生的。不过,我有句话还是想问一下,在您看来,如果沙皇俄国真的胆敢在蒙古采取行动,那么,美国政府会持何种立场?”

詹天佑将那几张电报抄稿装回了文件袋,然后向司戴德问了一个问题。

司戴德拿回了文件袋,将那几张电报抄稿又拿了出来,用火柴点燃之后放进桌上的那只烟灰缸里,看着那几张电报化为灰烬,然后才长长的叹了口气。

“请原谅我的直率,关于蒙古问题,我强烈建议贵国政府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虽然我现在不清楚美国政府是否会直接出面向俄国政府提出抗议,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美国政府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因为中国局势的持续动荡而影响两国之间的商业与贸易,而且,如果蒙古草原上也有美国商人的重大利益的话,我想,美国政府或许会在蒙古问题上更加强硬。刚才我之所以强调这条铁路关系贵国的国家利益,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

这话里有话,詹天佑听明白了。

此次司戴德之所以违反美国政府的保密规则向詹天佑透露沙皇俄国的阴谋,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醒中国政府,同时他也是想借此机会进一步增强美国财团在中国铁路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利益分享权,他刚才的那几句话已说得非常清楚,如果美国公司将铁路修建到蒙古地区的话,那么,美国政府将有充足的理由插手蒙古问题。

本来,詹天佑还想问一问,司戴德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个沙皇俄国的蒙古阴谋告诉民国大总统赵北的,但是转念一想,他很快琢磨明白了,司戴德现在是美国驻华公使,而现在的美国政府又一向津津乐道于自己的“中立”和“公正”,而且此事涉及刺探它国情报,因此,这件事情不能由司戴德来办,也不能由其他任何一个美国政客来办,而只能交给一个不相关的人去办,而詹天佑显然就是这个合适的人选,他既是中国人,同时也是民国中枢政府雇佣的铁路工程专家,由詹天佑向中枢转告这个情报最合适不过。

而且,看着司戴德信心十足的样子,詹天佑甚至怀疑司戴德就是奉命透露这个情报的,奉了美国国务院的命令,或者是美国国务卿向他下达的训令。

虽然司戴德这么做,多少有些掩耳盗铃的味道,不过考虑到他的外交官身份,那么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政治搏弈,国际政治搏弈,只不过美国政府不想站在前头,所以,美国政府决定将中国人推到前台去,而美国政府则站在背后,根据国际局势发展而决定自己的立场,当年满清朝廷与沙皇俄国政府交涉东三省移交问题的时候,美国政府就是这么干的,现在不过是故计重施而已,只不过当年的满清朝廷软弱无比,即使有美国撑腰也不敢得罪俄国。

不过想想也是,美国与中国隔着太平洋,而俄国却与中国在陆地上接壤,相比之下,满清不招惹俄国也是无奈之中的明智之举。

现在满清已经完蛋了,共和政府已经成立了,这一次能不能强硬起来呢?詹天佑心里也没有多少底,毕竟,沙皇俄国是协约国集团成员,与英国是铁杆盟友,一个俄国已是招惹不起,如果再扯上英国、法国的话,那么,中国恐怕连躲都躲不起了,更让人担忧的是,那个日本也是协约国准成员,而且也对所谓的“满蒙地区”垂涎三尺,现在的中国,那真正是被豺狼虎豹包围起来的一只绵羊,稍有不慎,就会被撕碎吞食,之所以现在还没被撕碎,只是因为这些豺狼虎豹互相之间的不信任。

司戴德虽然明确表示他在蒙古问题上支持中国,但是问题在于,这只是一个口头承诺,谁也不敢保证美国政府是否真有决心与沙皇俄国正面对抗,如果美国只是为了让中国为它火中取栗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来讲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司戴德先生,您的建议我记下了,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在铁路建设问题上向总统先生进言,我的立场与总统先生是一致的,现在这种财政状况之下,引进外国资本或许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詹天佑不动声色的向司戴德抛出一个鱼饵,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转变了以前的立场。

中国的铁路事业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中国的铁路要由中国人来修,这是他心中不变的信条。

第442章 以退为进

詹天佑与司戴德在六国饭店进行了一次为时半个小时的会谈,双方都急于结束这场不能走漏风声的会谈,于是詹天佑很快就与蔡廷干一同离开了六国饭店,乘上一辆没有任何标志的马车,匆匆离开了东交民巷使馆区,径直向总统府行去。

这一路之上,詹天佑眉头紧锁,一言不发,蔡廷干虽然心中有些好奇,但也耐住了性子没问,在外交部门呆的时间长了,这“守口如瓶”已经不是职业要求了,那已变成了本能,詹天佑既然不说,那么蔡廷干也就不问。

一路沉默,等到了总统府,马车停下,蔡廷干先下了车,径去联系拜会总统事宜,詹天佑依旧坐在马车里,继续琢磨司戴德说过的那些话,以及蒙古草原上的局势。

但是詹天佑毕竟不是职业政客,虽然前清的时候他确实有一顶四品顶戴装门面,可是他对政治也没太多兴趣,因此,他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吩咐助手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铁路发展计划书,拿着笔在上头批批改改,很快就沉浸在铁路强国的事业上了。

等蔡廷干返回的时候,詹天佑还在修改铁路发展计划书。

“眷诚,总统请你过去,你跟着我走。”

蔡廷干拉开马车的车门,向身后一指,那里却停着一辆美国造福特汽车,正是总统派来接詹天佑的。

詹天佑收拾了公文包,跟着蔡廷干上了汽车,两人就这么直接去了总统府后花园。

到了花园附近,汽车停了下来,蔡廷干示意詹天佑下了车,两人在几名卫兵的陪同下徒步向花园里走去,刚进花园,就迎面看见几个青年走来,身边跟着一人,詹天佑不认识,但蔡廷干却是认识的,那人正是军事情报局的局长田劲夫,以前他是赵北的卫队长。

蔡廷干急忙拉住詹天佑,两人站在路边,等田劲夫等人过去,而对方也是很有礼貌的向他们两人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说,就这么走出了花园,这帮人路过蔡廷干跟前的时候,那几名青年互相之间小声的交谈着,使用的却不是中国话。

“他们说得不像日本话。”

等那帮人走远,詹天佑才小声嘀咕了一句。

“朝鲜话,应该是朝鲜人。”蔡廷干点了点头,也没多罗嗦,拉着詹天佑就继续向前走。

等到了一座跨院,赵北的卫队长秦四虎已等在跨院门口,看见两人走过来,急忙将他们请了进去,并带着两人进了一间厢房。

赵北就在厢房里,正与几名副官整理桌上的一些文件,见詹天佑和蔡廷干走进屋,赵北迎上前与两人握手寒暄,然后指了指沙发,请两人稍坐,秦四虎也端上红茶。

等那几名副官离开厢房,赵北才坐到了两人对面,闲聊了几句之后便切入正题,向詹天佑询问京张铁路的建设事宜,这一谈就是半个小时,最后话题扯到了张家口至归化的铁路问题上。

这时,蔡廷干借口外务部有事,识趣的告退,这厢房里就只剩下赵北和詹天佑两个人,就连秦四虎也站到了门口。

詹天佑急忙将美国驻华代理公使司戴德在六国饭店里对他讲过的那些话转告赵北,并提醒总统先生,目前这种局面之下,最好能够把美国财团推到前台去,使美国政府可以有足够的理由插手蒙古问题,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詹先生,你的话未必没有道理,不过蒙古问题很是棘手,不是引进美国资本修建一两条铁路就可以解决的。现在,我们最危险的敌人依然是那个日本,虽然沙皇俄国也同样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但是目前来讲,我们不能两面竖敌,我们必须集中火力对付那个最危险的敌人。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我也明白,他们是想把我们推到对抗俄国的前台去,并使我们对美国更加依赖,但是我们不能被人当枪使,因为我们不知道美国政府对抗俄国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当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也曾试图利用满清朝廷对抗日本,但是后来却背着满清朝廷与日本政府达成了外交谅解,还签署了条约,把满清朝廷给卖了,现在我们必须吸取满清朝廷的教训,多留个心眼,在没有明确的好处之前,我们绝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为了拯救这个国家,我们可以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处境是困难的,所走的每一步都必须非常谨慎。”

赵北淡淡的叹了口气,讲出番道理,力图使詹天佑明白,为什么中枢政府不同意与美国财团联手修建铁路去蒙古草原。

其实道理很简单,作为一个知道历史发展大势的穿越者,赵北很清楚中国的主要敌人是哪个,沙皇俄国固然对中国虎视耽耽,但是自从日俄战争战败之后,沙皇俄国就将战略重心由远东地区转回了欧洲,而且随着德国拒绝与俄国续签盟约,因此,德国已成为俄国最危险的敌人,为了应付这个敌人,俄国不得不将目光始终盯紧欧洲大陆,至于在远东的扩张,俄国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侵略性,而作为俄国的最重要盟友,英国政府也不希望看到日俄战争之前的局面重新出现在远东地区,因此,英国也不支持俄国在中国采取决定性的步骤扩大势力。

所以,在赵北看来,即使他的穿越导致了所谓的“蝴蝶效应”,使历史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来讲,应该还不会对欧洲和世界整体格局造成大的影响,俄国依然是德国的敌人,德国也依然是英国的敌人,如此一来,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那个外强中干的俄国,而是那个还没有真正被西方列强平等看待的日本。

在历史上,日本是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崛起的,它一方面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扩大在中国的势力,逐步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排挤出去,另一方面也利用欧洲工业体系被纳入战争轨道的机会将日本的工业品倾销到整个亚洲地区乃至欧洲地区,这种很有战略眼光的政策使日本一举成为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同时也使中国“借力打力”、“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走向终结,从此之后,英国苦苦维持的远东战略平衡格局逐渐失衡,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就已不可避免了。

现在,赵北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尽量维持这种远东战略平衡,力图使列强在华力量继续保持平衡,并在这种平衡局面中为中国争取最大利益。至少在目前,赵北不希望与日本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即使两国之间必将进行一场战略决战,也绝不能由日本掌握主动权,什么时候开战,这得中国说了算。

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做出长远的战略规划,更需要赵北采取主动行动,使日本无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取得喘息之机。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赵北才否决了美国公使司戴德的那个中美合资修建张家口至归化的铁路计划,因为那会刺激沙皇俄国,按照沙皇俄国与清廷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早就被沙皇俄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沙皇俄国绝不会容忍其它国家将手伸进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也不行,前段日子司戴德执行的那个“诺克斯计划”之所以惨败,就是这个原因,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沙皇俄国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国日本联手对抗美国。

赵北不想招惹俄国,并不代表沙皇俄国政府会对中国心慈手软,现在,司戴德传过来的情报表明,沙皇俄国像历史上一样,在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主动进攻,沙皇俄国想利用中国的混乱将蒙古地区一口吞下。

对此,赵北担忧么?

赵北确实担忧,但是他并不像詹天佑那样杞人忧天,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要沙皇俄国不退出协约国集团,只要欧洲强国的军事动员体制不发生根本改变,那么,沙皇俄国终究是要倒下,倒在革命的红旗之下,而到了那时候,被它吞下去的许多利益都将重新分配,至于中国能不能从中也分一杯羹,赵北现在虽然没有多少把握,但是却也不是没有跃跃欲试的心思。

也正是这个原因,赵北才会对司戴德的“危言耸听”反应平静,至于那帮蒙古王公和僧侣们即将发动的武装叛乱,赵北也不感到意外,在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中,沙皇俄国就是这么操作的。

既然已经预见到了沙皇俄国即将采取的手段,赵北就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历史上,蒙古王公和僧侣们的叛乱表面上看是政治问题,但是实际上还是经济问题,清廷在蒙古地区推行新政,废除了一些王公的特权,这直接损害了王公们的利益,他们之所以在清朝灭亡之后发动叛乱,根本原因就是这个问题。

而现在是1909年,清廷已倒,尚未在草原地区广泛推行“新政”,因此,现在的蒙古王公中到底有多少人愿意替沙皇俄国火中取栗,这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综合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赵北决定对蒙古王公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策略,对于那些表现“老实”的,以安抚为上,继续维持他们的政治与经济特权,对于那些死硬分子,则采取雷霆手段,坚决予以肉体的消灭,就算是无法维持外蒙的平静,至少也要将内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方便以后的战略实施。

这是“以退为进”,迫不得已的战略,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日本的威胁,这是目前最好的战略选择,实际上,沙皇俄国与日本的接近并不代表两国已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它们之间的利益分歧还是很大的,这从1907年的那个《日俄协约》的条款上就能看明白,俄国与日本的接近,与其说是“和解”,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

这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美国,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赵北为什么不肯让美国财团将手伸到蒙古地区,如果美国财团想在东北地区南部修建铁路的话,赵北是会支持的,因为那里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他巴不得看到美国与日本在那里对抗,但是如果美国财团的兴趣在蒙古的话,那么,赵北就不能顺着美国的意思了。

现在这种局面之下,首要任务是避免给俄国强烈刺激,即使不能利用俄国制约日本,至少也要使俄国在中日对抗的时候采取“中立”立场,虽然赵北并不能保证俄国会上套,但是现在,他确实不能冒险激怒俄国。

虽然与德国、美国的合作非常顺利,但是现在的中国连重型武器都无法自制,又有什么资格到处竖敌呢?

“远东狂人”虽狂,但不是疯子,赵北的理智告诉他,现在不宜招惹俄国,如果因为招惹俄国而使欧洲局势发生剧烈变化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詹先生,蒙古的铁路我们可以建设,但是不能借助于美国人,必要时,我们也是可以与俄国人合作的。”

赵北的话让詹天佑大吃一惊,他立即提出反对意见。

“总统钧鉴。如果我们与俄国合作修建铁路,一旦这条铁路修建完毕,恐怕就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俄国与美国不同,美国可以放弃铁路的管理权,但是俄国一定不会同意由我们控制蒙古铁路,当年东三省的那条‘中东铁路’就是前车之鉴。”

詹天佑急忙劝阻,但他显然不清楚赵北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詹先生,我何尝不清楚沙皇俄国的狼子野心?但是目前的局势之下,我们必须安抚俄国,或许,合作修建铁路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一边是草原武装叛乱和中枢平叛,导致草原局势动荡,一边是中俄合作修建蒙古铁路,商业和贸易都不会受到影响,如果换了你是俄国沙皇,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攫取蒙古的利益呢?”

说到这里,赵北站起身,吩咐秦四虎从书房取来一份文件,交给了詹天佑。

“詹先生是忧国忧民之士,有些事情你也可以知道。这份文件是前几天外务部呈上来的,内容主要是与俄国谈判的事情,这都是当年满清王朝留下来的烂摊子,咱们现在虽然是共和了,可是这烂摊子咱们却也不能一脚给踹了,不然就是对‘国际公理’的公然践踏,便是连美国、德国也不会答应。詹先生,你好好看看这份外交谈判文件,看看俄国人都开了些什么条件,这已经不是‘贪婪’了,这是‘疯狂’,这是利令智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将来,沙皇俄国必将为它的贪婪付出代价,惨重的代价,说不好,就是一个王朝灭亡的下场。”

赵北后头的那几句话詹天佑完全没有听进去,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份外交文件上,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俄国人的野心已经不能用“欲壑难填”来形容了。

屋里一时有些寂静,赵北站在窗边,望着那花园里的萧瑟沉思,詹天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将那份外交文件从头至尾仔细的看了一遍。

良久之后,詹天佑放下文件,抬起头望了眼站在窗边的赵北,然后站起身,走了过去。

“请总统放心,京张铁路再过几天就可以举行通车仪式,届时,还望总统在车站亲自主持仪式。至于装甲列车的事情,总统如果确实不能将其派往口外的话,那么,我希望多派些骑兵过去。”

赵北转过身,向詹天佑笑了笑,点了点头,说道:“通车仪式,我肯定会去主持的,不过去不了张家口,只能在北京车站主持通车仪式了,现在‘广东事变’还没有平息,我确实不能远离中枢。关于护路队的事情,我也会与陆军部联系的,虽然在蒙古问题上我们‘以退为进’,但是我们的底线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主权在我’。另外,今天我们的谈话内容务必保密,谁也不要告诉,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利益。美国人那边,我也会直接与他们联系的,无论如何,多留条后路总是没错的。”

第443章 改订商约

在总统府后花园的这座跨院里,赵北与詹天佑一直谈了两个多小时,眼看快到午饭钟点,赵北热情的邀请詹天佑共进午餐,但是对方却婉言谢绝,告辞之后,便匆匆离开总统府,继续他的铁路强国事业去了。

赵北用汽车将詹天佑一直送到总统府正门,并目送载着詹天佑的那辆马车驶远。

站在总统府前,赵北望了眼那长长的西长安街,摇头叹息,现在不比过去了,身为一国元首,微服私访是不可能了,便是走出总统府也是一件麻烦事,没办法,大人物也有大人物的苦恼。

“四虎啊,咱们很长时间没有品尝风味小吃了,现在眼看着就到午饭钟点了,咱们今天就不叫厨房给咱们开小灶了,咱们派人去街上买些燕京风味的小吃,再喝两口酒。最近政务繁忙,烦心的事情也多,喝点小酒,解解愁也是不错的。”

赵北吩咐秦四虎了几句,这位卫队长自然不敢怠慢,急忙叫了几个士兵,让他们换了便装,去城里几家著名的酒楼、菜馆下单子订菜,等秦四虎忙完了之后,这才发现赵北已先一步返回了居仁堂。

秦四虎急忙赶了上去,护卫着总统在居仁堂附近转悠了片刻工夫,散了散心,顺便处理了一下几件不怎么重要的公务,等忙完了之后,那订菜的士兵已提着食盒赶了回来,赵北吩咐就在刚才接见詹天佑的花园里露天摆了张桌子,秦四虎又去厨房拿了几张现炕的葱花烙饼,这民国大总统的一顿午饭就算是妥了。

可惜翠旖姑娘不在这里,不然,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这顿午饭或许就会更惬意些。

秦四虎拿起筷子,再端起一只碟子,将那食盒里的菜一样夹了一点,放进碟子里,然后每样都尝了几口。

赵北愕然,问道:“四虎,你这是在干什么?你是怕人下毒?”

秦四虎点了点头,筷子往东一指,说道:“听那些前清皇宫里的太监们说,以前皇帝吃饭之前,都有小太监专门尝毒的。今天的菜不是咱们厨房做的,我就尝一尝。”

赵北笑了笑,也没再说什么,指指那张矮桌,示意秦四虎和另外几名贴身卫兵都坐下,这些人也常陪着总统同桌吃饭,倒也没有怎么扭捏,急忙在桌边规规矩矩坐好,等着总统先下筷子。

赵北拿起筷子,还没伸到菜上,就听屋里传来一阵电话铃声,秦四虎急忙起身去接电话,片刻之后走回,说道:“总司令,是外务部总长唐先生的电话,说是英国公使朱尔典先生想来拜见总司令。”

虽然赵北现在是堂堂民国大总统,但是像田劲夫、张激扬那些共和军出身的将领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是喊赵北“总司令”,只有正式的场合里才叫“总统”,秦四虎也就有样学样,没外人在场的时候也喊“总司令”,而且赵北也更喜欢这个称呼。

“朱尔典要过来?现在?”

“是的,现在。”

“他一个人?”

“就他一个人,不过唐先生肯定是要陪同着一起过来的。”

赵北苦笑着将手里的筷子撂下,说道:“这个朱尔典,倒是会赶时间,别的时候不来,偏偏吃饭的时候过来。去告诉唐总长,让他把朱尔典带到这里来,如果他们还没吃饭,正好,咱们坐一起吃了。四虎,你再去一趟厨房,叫他们再多烙几张饼,饼上多放点香葱,如果朱尔典吃不惯烙饼的话,就让他把这烙饼当成是馅饼吧。”

“总司令,就在这里见朱尔典?他可是英国公使啊,这是外交会见吧?”

秦四虎虽然没多少文化,可是在总统身边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也知道“外交无小事”的道理。

“你呀,也跟唐总长一样,都是‘教条主义’。现在朱尔典没有提前预约就赶了过来,这本身就是对外交礼仪的不尊重,也是对民国总统的不敬,他既然敢做初一,我就不能做十五?来而不往非礼也,诚哉斯言。更重要的是,朱尔典一个人过来,这摆明了不是正式的外交觐见,咱们又何必热脸贴冷屁股?”

赵北一通道理,秦四虎听明白了大半,也没再废话,急忙回屋给外务部摇电话,挂了电话之后,又匆匆走出屋。

既然这顿燕京风味十足的午餐是总统用来招待英国驻华公使的,那么,这恐怕就没这帮卫兵们的份了,于是秦四虎急忙吩咐厨房紧急开伙,烙了几十张饼,先让卫兵们吃饱再说。

卫兵们吃完了烙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