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月十五号,中华军八万大军开始向北猛攻,中华军从山海关出来之后,首先就要拿下清军在广宁前卫部下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当初明军建立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明朝末期,关外各卫几乎全部沦丧,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山海关,已经失去了坚守的价值了。

清军的防御可谓是煞费苦心,不仅修筑了大量的坚堡和要塞,而且在这些地方也都布下了重兵防守,尽管中华军拥有十分强大的火力,但是总体的进攻却很难打开局面,双方一连苦战十余天,最终,中华军终于拿下了着一座坚城。

清军这边在丢掉了广宁前卫之后,立刻将军队部署到广宁中卫,而之前从广宁前卫退下来的军队则回撤到了广宁后卫,清军很明显想要打车轮战。

双方在广宁中卫打的仗几乎跟广宁前卫是一模一样的,清军的抵抗依旧十分顽强,中华军这边的锐气已经被磨得差不多了,而这个时候赵登明的三万人也抵达了丹东南边的东沟一带,不过清军却早有防范,在中华军的船队快到的时候,岸上的烽火遂就已经将告警的信号传递了出去,而驻扎在定辽右卫的清军早已在岸上准备就绪,中华军一旦登陆,就会陷入苦战之中,偷袭战势必就会变成攻坚战,而起这个时候建宁卫、金州卫的清军也在朝着这边赶了过来,因此赵登明最终没有选择登陆,中华军的海上偷袭宣告失败。

再来看正面战场,清军依托着明军遗留下来的坚固堡垒,施行的层层抵抗战术十分成功,尽管他们付出的伤亡代价比中华军高很多,但是却成功的将中华军的推进速度给拖住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中华军仅仅只拿下了清军的三个卫,这个时候也只是打到了宁远卫。

这个时候辽东已经开始下起雪来了,形势对于中华军而言已经十分不利了,而在了解到前线作战不利之后,项玉也没有纠结,而是下令撤军,在他看来,一旦冬天到来,中华军的作战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清军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发动反攻,所以与其待在关外冒险,还不如果断一点,放弃掉关外的这些堡垒,撤回到关内来比较好。

不过即便是中华军撤军了,但是这得到的三座堡垒却全都被中华军摧毁了,清军如果想要再利用他们的话,就不得不跟明朝末期的做法一样,拿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修缮,这对于清廷的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第四百一十二章一战定蒙

冬去春来,经过了一个冬天时间的准备,这个是中华军已经做好了军事行动的准备,而这一次他们想要作战的对象并不是东北的清廷,而是北边的蒙古。

这个时候除了科尔沁部之外,其他的蒙古部族都还处在摇摆状态,自从他们之前的条件中中华帝国拒绝了之后,蒙古人就有点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降也不是不降也不是,而在去年的秋天,当中华军的进攻目标放在清廷的身上的时候,他们甚至动过派军从草原南下,趁着中原地带防守空虚的时候进行一番活动,想在冬天来之前打打秋风。

只不过蒙古人的动作迅速的被中华军发现,而中华军停止进攻北边的清廷,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

这也使得项玉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先解决掉这个大麻烦再说,这个时候蒙古人显然是留不得的,必须要将他们的全部军事实力摧毁殆尽,中华军这才可以放下包袱进攻清廷。

而且一旦解决了蒙古的问题,那么中华军对清廷作战的时候可选择的作战路径也就不再单一了,到时候既可以越过山海关向北推进,也可以通过驻扎在蒙古和清廷边界一带的军队威胁清军的侧翼。

四月份,中华军的十万大军开始向北推进,而为了防止清廷出兵策应蒙古人,所以项玉在山海关布置了四万的防守军队,这样一来如果清廷想要帮助蒙古人的话,从山海关一侧进攻是没有用的,只能直接出兵蒙古,正面的应对中华军的进攻,可是这样一来的话,那就正中了中华军的下怀。中华军巴不得清军从布满堡垒的地方出来跟自己野战。

中华军兵分两路,很快就收复了内蒙全境,在清军撤退到关外去了之后,这些地方暂时的出现了一个势力真空期,这让蒙古各部纷纷动起了心思,他们抢先出兵。在中华军的军队还没有到的时候就占领了这些地方,只不过这个时候在面对中华军的大军来犯的时候,蒙古人很识趣的放弃了这些地方,选择了后撤。

而不出意料的是,清军真的出兵蒙古了,虽然只有五万骑兵,而且并没有选择跟蒙古人的联军待在一起,显然他们不想跟着蒙古人一起正面对抗中华军的进攻,而是想要在侧翼寻找机会。如果中华军有什么破绽的话,他们肯定会选择出击,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破绽的话那就按兵不动,静待双方战局的进展,如果蒙古人的抵抗富有成效的话,清军依旧会选择帮助他们防守,但是如果蒙古人抵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的话,清军就会十分安全的撤回到辽东去。

清军的意思项玉看的很明白。那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前提条件是自己不能损失太大。

蒙古人当然也看得明白清廷的意思。所以各部族之间这才屏弃掉之前的各种矛盾,将部落的军队集中起来选择在蒙古的首都乌兰巴托这一代抵抗中华军的进攻。

蒙古人的这个选择可谓是相当的精明,因为北京距离乌兰巴托其实是相当远的一段距离,而中华军的进攻线路拖得越远的话,其面临的补给问题也就越严重,在茫茫的草原之上。骑兵的强大机动能力将会对中华军的后勤部队造成相当大的威胁。

而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中华军选择了节节推进,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之中不断的等待着后续的后勤部队的到来,在距离乌兰巴托还有四百里的距离时,两支中华军合兵一处。而这个时候后勤队早已将最后的一批也是最大的一批物资运了过来,中华军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将再无后顾之忧。

五月初,中华军已经抵达了乌兰巴托,这个时候蒙古人肯定不能困守孤城和中华军作战了,因为不同于中原的坚城,乌兰巴托虽然是成吉思汗下令筑造的都城,但是其规模和坚固程度跟中原汉人修建的城堡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而牺牲掉骑兵最大的优势机动性,而被动的在城内防守的话,蒙古人几乎可以肯定他们这一战必败。

此时蒙古联军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蒙古人在向全世界扩散的路上,虽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大的扩充了,但是造成了一个很不利的局面,那就是他们的人口和军队被分摊了,包括四大汗国和元朝的建立,都使得蒙古人的实力是被削弱了,而不是增强了,这个时候的蒙古诸部远不能跟成吉思汗那个时期的实力相提并论,这二十万大军其中能够称得上是精兵的也就只有八万人,仅仅是比清军的骑兵多出了一点。

中华军丝毫不理会蒙古人的袭扰,直接就奔着乌兰巴托而去,这个时候谁都知道蒙古人的牵扯能力很强,在运动战之中的消耗力是很厉害的,所以中华军就想利用自己的主动进攻,逼迫对手必须出来和自己硬拼,毕竟这个时候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作战,时间拖得越久对中华军这边也就越不利。

蒙古人被逼无奈只能在距离乌兰巴托不远的地方和中华军展开了决战,乌兰巴托对于蒙古人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

二十万骑兵进攻十万步兵,单从纸面实力上来说,双方可谓是不分上下的,可是实际上的情况却几乎是一边倒的,蒙古人的骑兵想要使用蒙古人射箭法来消耗中华军,他们都是轻骑兵,冲击力没那么强。

只不过这个时候中华军装备的步枪无论是在射程上还是精准度上面,都要远远的超过蒙古人的弓箭的,所以当蒙古人施展开他们最擅长的取胜方法的时候,却被中华军的火枪打的灰土土脸,再加上中华军的火炮的攻击,给蒙古人的骑兵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二十万人的骑兵直接被打死了接近两万人,超过五万人受伤逃走,而其他的军队几乎全被打散了,而最关键的是,中华军在这一战之后十分轻松的就拿下了乌拉巴托。

蒙古人这个时候联军被打散了,于是各自率军回到了自己的部落,但是他们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已经被挤压的十分厉害了,向北是气势汹汹的俄国人的地盘,向南直面中华军的进攻,向西是中华军控制的新疆地区,向东则是清廷,本来蒙古人是可以选择撤往清廷方向的,只不过因为他们在清廷退回关外的时候,就已经和清廷离心离德了,这个时候即便是退到了辽东去,对于他们而言依旧是一盘死棋。

蒙古人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向中华军投降了,只要有一个部落带了头,其他部落也就相继效仿,最后就连一直支持清廷的科尔沁部也倒向了中华军。

蒙古的收回对于中华军而言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这不仅解除掉了北边的这个巨大的威胁,历朝历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朝廷的最大隐患,这一局面到了这一天终于得到了改变。

而另外的一个好处那就是给中华军提供了一片养马场,尽管在占领了新疆西藏等地之后,中华军手中已经得到了一批马,但是其数量显然还不足以建立一支骑兵部队,而这个时候随着蒙古的拿下,整个蒙古草原都是中华军的养马场,而且还能就地招募到大量的善于骑射的士兵,再给他们装备上先进的马枪,这支部队势必将会比成吉思汗时代横扫欧亚大陆的那个骑兵军团更加可怕。

第四百一十三章锦州之困

在中华军占领了蒙古之后,形势对于清廷而言已经是越发的危急了,在拿下了蒙古之后,清廷西边的屏障也就失去了,而且中华军还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养马场,能够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即便是中华军的骑兵部队成军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中华军可以将军队调到蒙古草原靠近清廷的这边,绕过太行山脉和其他山势的阻隔,也绕过了辽东这一条狭长的走廊,不必花时间去一点一点的攻破清军的堡垒,就能够直接威胁到盛京的安全。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中华军的海军实力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其军队还有可能通过海上线路,乘船在辽东半岛甚至是锦州东边的这一带直接登陆,因此清军实际上是面临着来自三个方向的威胁的。

清廷经过一年的扩军之后,这个时候是终于从朝鲜战争之中恢复了过来,其军队的总数已经达到了二十五万人,不过要防备三个方向的威胁的话,这一点军队还是远远不够看的。

康熙皇帝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尽管他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无奈对方的实力要远超过自己,而且双方手中可以调动的资源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尽管这个时候中华的兵力四少于清廷的,但是其国内的人口数量庞大,军队的扩招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反观清军这边,除了目前的这二十五万军队之外,族内的几乎所有的成年男性具有作战力的壮年劳动力加在一起还不到十万人,这一仗如果消耗下去的,就算是拖,清廷也会被拖死,甚至满族也会被这场战争拖到男丁锐减。甚至有灭族的危险。

在结束了蒙古战役的两个月之后,中华军就发动了对清廷的作战,中华军这一次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其中山海关方向只有五万人,而北边则集中了八万军队,还有两万人准备乘船在辽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发动攻击。

清军的应对措施比较被动过。面对来自山海关的中华军,清军还是选择层层抵抗的方式延缓其推进速度,而在面对来自北边的八万大军的时候,清军在锦州集中了六万人,在盛京集中了五万人,在辽东半岛也布置了五万人,还有三万的骑兵部队作为机动力量伺机赶往各处去支援。

而中华军的北边的这八万大军的正面几乎没有什么阻挡,因此很快就向前推进了一百多里,这个时候来到了锦州城和盛京之间。只是这个时候选择进攻哪个地方都有点不太合适,因为这样一来很容易遭到另外一个地方敌军的袭击,清军的机动兵力加上驻守在两处城内的守军,能够瞬间集中十四万的军队对付中华军的这八万人。

不过清军的这个部署比较不利的一点就是,一旦中华军从山海关突破的话,其部署就将非常被动,锦州城内的六万大军就被限制死了,不可能北上支援。只能南下抵挡中华军的推进。

在看穿了这点之后,负责北线进攻的中华军也丝毫不着急。就驻守在锦州和盛京的中间,即便是两个城池的守军加上清军的机动部队全部出动前来进攻他们,也不会讨到丝毫的便宜,而他们这样的话等于是阻断了清军部队南下支援锦州以南的路线。

尽管中华军北边的部队没有南下夹击锦州的守军,但是从南边北上的中华军和从东面海上登陆的中华军对锦州城形成了一个包夹,使得城内的清军难以脱逃。

在这种情况下。驻守在盛京城内的清军显然就十分着急了,康熙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亲帅着五万大军和三万外围军队,组成了一支八万人的部队开始南下驰援锦州。

不过中华军这个时候已经在通往锦州城的必经之路上布置好了防御阵线,因此面对着清军的进攻一点也不慌。而锦州城内的清军六万军队刚想移动就被从海上登陆的两万中华军给堵住城内了。

双方的军队布置的犬牙交错局势看上去一片混乱,清廷尽管拥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却被分割成了三段,并且这三段军队都处于不利的被动位置,而中华军在南边由于阻挡住了锦州城的清军南下,所以南边的清军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之下只能疲于应付,因此自然是很难抵挡住中华军的进攻,很快就被拿下了五座堡垒。

清军这个时候连忙将部署在靠近朝鲜一边的五万军队调过来,加强对北边的中华军的进攻,意图尽快的打通这一条连同锦州城的交通线。

只是赵登明不慌不忙,中华军在锦州城的北边建立了三层防线,依靠着自己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牢牢的掌握着自己的阵地,尽管清军这边的攻势十分犀利,但是除了一次又一次的无功而返并且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之外,根本就没能取得丝毫的效果。

七月底,锦州城以南的所有堡垒已经全都被中华军拿下了,尽管消耗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清廷的援军依旧迟迟不能抵达增援,因此这个时候南边的五万中华军和早就抵达锦州城的两万军队一起包围了这座镇守着北国之门的坚城。

中华军发动了锦州战役,北边的清军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更加的着急了,一旦锦州失陷,中华军三个方向的军队就能够合兵一处,这样一来剩下的清军将万难抵抗了。

康熙此时正在军中指挥作战,眼下时间紧迫情势危急,他只能不断的催动着军队向中华军的防御阵地上进攻,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锐气早已丧失殆尽了,而且他们在之前的攻击之中已经付出了将近三万人阵亡四万人受伤的代价了,这个时候手中的军队已经折损过半,自然不会对中华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锦州城是一座原本就是一座坚城,在加上明军在这之前不断地对其进行维修和加固,使得其的城防设施齐全,防御能力极强。

中华军调集七万大军对锦州城展开围攻,锦州城墙十分坚固,都是大块的大青石堆砌而成,中华军的炮弹打在上面直接就被弹了回来,而锦州城的城墙很高,搭云梯强攻的话对中华军是极为不利的,也会造成极大的伤亡,而城内的清军这个时候兵精粮足,因此龟缩在城内不主动出战,而一旦中华军强攻的话势必就会落入到他们的陷阱之中。

情势似乎没有张聪预料之中的那么顺利,因此,在一连猛攻的五天之后,中华军终于暂时停止了进攻,部队开始轮番休整,而张聪这个时候则在想一个破城的良计,之前时间对于清军而言十分不利的,但是现在,时间对于中华军而言同样是十分不利的,负责北边阻击的八万中华军这个时候尽管部队的损失不大,但是其粮草弹药已经接近告罄了,而清军的两万骑兵卡在了蒙古进入辽东的入口,因此中华军的后勤部队是没有办法向战场上运输各类物资的。

第四百一十四章破城

而这个时候在收到了锦州城的守军发来的飞鸽传信之后,盛京这边的清军的心也就稍稍的放松下来了,尽管清军还不知道对面的中华军这个时候面临着弹尽粮绝的情况,因此没有继续发动强攻,但是他们依旧保持着对靠近蒙古那一侧的封锁。

张聪想了很久,最终决定采用挖地道的方式炸城,锦州城的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像这样毫无意义的炮击下去的话还不知道要拖多久,中华军根本就拖不起,为了尽快打通北上的通道,他的军队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拿下锦州城。

中华军士兵选择在距离城墙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建战壕,摆出一副长期作战并且打算困死锦州城的姿态,而实际上,在这些战壕里面,就有中华军偷偷挖掘的地道,因为这个时候战壕挖掘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泥土,使得城头上的清军根本就不知道中华军实际上在偷偷的挖掘地道。

但是战壕远比地道要浅,也要好挖的多,一条三百多米的地道至少需要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还是要投入巨大的人力昼夜不停的轮替作业才能达到。

因此,在战壕率先完工之后,中华军将自己的火炮对准城内的守军,开始定时的开炮攻击,以干扰城内的守军并且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发现中华军在底下的作业。

锦州城的清军果然被中华军的一系列动作所骗了,在这之前,他早就听说了中华军的火炮犀利,本以为自己的锦州城可能也会不保,谁想到锦州城的城防竟然这么坚固,对方的火炮虽然犀利。但是拿这道坚固的城墙丝毫没有办法,而他们之前试图突袭城墙,堆放炸药炸毁城墙也是被守军给挫败,因此这个时候应该是已经黔驴技穷了吧,所以才会摆出一副打算长期围困的样子,只不过自己手中粮草充足。军备齐全,根本就不怕敌军的围困,你想要围困你就围困好了,看看谁先坚持不下去。

清军主将这边的警惕性一松懈下来,张聪的最大一个担忧就解决了。

很快,底下的通道已经挖到了锦州城的城脚下,中华军的士兵沿着地道进行了横向拓展,在城墙边上挖出了一个大洞,然后将大量的炸药都堆积在下面。为了防止威力不足,这些炸药的重量加起来足足有两千公斤,运了半个小时才全部运完。

两千公斤的烈性炸药,其威力可想而知,就算是钢铁也会被炸的粉碎,更别说只是普通的青石砖砌成的城墙了。

很快,这些炸药全都被安放完毕了,张聪一声令下。士兵们点燃了炸药的引线,发出呲呲响声的火苗迅速的沿着引线一路燃烧。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根据计算,三百多米的长的引线全部烧完,需要至少五分钟的时间,而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中华军一共准备了五根这样的引线。

五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洞里面却没有丝毫的动作。锦州城的城墙那边也没有出现任何的情况,张聪心里微微有些紧张,又等了片刻,确认是引线熄灭了,然后下达了点燃第二根引线的命令。很快第二根也点燃了,五分钟过去了,正当张聪的心里十分忐忑,以为这一次引线又失效了的时候,锦州城那边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大爆炸!

中华军的士兵们听见爆炸声,迅速躲进战壕的掩体里面,以防止被从天而降的石块和碎屑砸伤。

这阵爆炸非常剧烈,整个大地似乎都在摇晃,剧烈的爆炸声几十里以外都清晰可见,

等到尘土散去,张聪抬头一看,只见锦州城的南边城墙被炸开了一道长三十多米的口子,大量的砖瓦碎块迸飞的到处都是。

张聪立刻醒悟过来,大手一挥,下令士兵们开始进攻!

城内的六万清军这个时候早已经被这阵爆炸给惊肝胆尽碎,靠近城墙以及城墙上的士兵大多数都丧命于这场爆炸,还有很多士兵被爆炸导致的坍塌给直接掩埋了,即便是没有受到爆炸波及的地方,士兵们也站立不稳纷纷被震倒震歪,有些人甚至被震昏了过去。

因此南边的防守出现了很大的空缺,中华军的士兵们迅速的从这道被炸开的口子中冲了进去,清军前来支援的军队已经来晚了一步,没有及时的堵住这条口子,双方在城中爆发了激烈的巷战,巷战的规模很快从南边的长街扩大到了半个城市,清军毕竟缺乏巷战的经验,他们也没有像中华军这样的专门巷战武器,所以根本就抵挡不住中华军的进攻,清军的防守阵线在交战中不断的向后退却,失守的地方越来越多,而阵亡的士兵也越来越多。

七月底,在北国的盛夏到来之前,中华军的军队终于拿下了锦州城这座要塞,包括锦州城和南部的几个卫所的清军,一共有超过九万人阵亡或者被俘,清军的兵力一下子损失超过三成,而在打通了锦州这条要塞之后,两个部分的中华军成功的合二为一,组成了一支在人数上已经不输清军的庞大军队。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只能下令让清军撤回到盛京城来进行防守,在野战之中他的军队已经不占优势了。

而在打通了通向北方的补给线之后,赵登明的八万大军的补给终于有了着落,双方合兵一处,显是收复了辽东走廊这一代的各处要地,做出一副稳扎稳打的架势,并不打算轻举妄动,因为对方此时手中还有一支机动力很强的骑兵部队,因此即便时中华军此时占据了先机,但是依然不能够掉以轻心。

而在拿下了锦州城之后,中华军也接连拿下了黑山和北镇和义县这几个地方,这样一来,清军对于辽东走廊一带的威胁将会彻底解除,大量的军需物资可以通过山海关一带向北源源不断的运输过来,缓解中华军目前面临的困境。

而清军这个时候并没有彻底的放弃在盛京城外的防线,毕竟如果将自己的军队全部都撤到盛京的话,那么在战略上就处于极大的被动了,因此,在双台子河的盘山堡依然驻扎着一部分的清军,他们的人数大约两万人,根据盘山堡的险要地形,清军想要在这里稍微的拖延和阻截一下中华军的前进。

在战争的主动权尽失的情况下,即便是将中华军的攻势拖延一时半刻,对于清廷而言也只不过是稍微的延续一下自己政权的存在时间,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第四百一十五章困守海州

在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华军终于开始继续向北进发。

八月处,中华军相继拿下盘山堡周围的杜家屯、平洋桥堡、西平堡、镇武堡之后,大军已经逼近了盘山堡的关下了。

八月上旬,中华军开始对盘山堡发动攻势,清军的抵抗并不是很顽强,士兵们似乎战斗意志并不强,只是稍作抵抗之后,发现中华军的两翼军队绕过了双台子河之后,堡内的守军就放弃了盘山堡,向东撤去。

这个结果在中华军的预料之中,毕竟一旦两翼的中华军完成了对堡内清军的后路斩断的话,清军就只能困守孤堡了,这显然不是清军高层想要的结果。

清军一路向东,一直撤到了营口,这才又停下不走了,而中华军依然是稳步推进,大军度过了双台子河之后迅速的占据了西宁堡,开始向大辽河一带推进。

大辽河这里自古就是清明双方争夺的焦点,历史上双方围着这一带地区爆发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过这些都是清军尚未发展壮大的早期的战事,等到清军发展起来之后,很快就将战线向南推进,一直到了锦州一线,1631年爆发的大凌河之战之后,明军彻底的丧失了大凌河城的控制权,尽管被清军拿下的是大凌河,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威胁到了锦州城,这也为日后爆发的松锦大战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候中华军成功的收复了大辽河,也就意味着被清军控制长达半个世纪的地区终于又回到了中原汉人政权的怀抱之中。

两天之后,中华军开始向东进攻营口。清军在营口只有一万军队。加上从盘山堡撤出来的不到两万人。加起来还不到三万军队,而中华军投入攻城的士兵总数则超过了六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清军也是没能抵抗多久,便被中华军攻破了城池,败军向北逃窜,一直逃到了北边的海州卫。

海州卫距离清朝的首都盛京城已经不足五百里,是南部重镇辽东卫的门户堡垒。一旦丢掉这一座盛京南部的门户的话,中华军将能够沿着官道直接威胁到盛京城的安危。

因此,清军在海州卫集中了五万军队,准备誓死捍卫这座南部的门户。

虽然清军的决心很大,但是这个时候清军的中下层士兵们普遍斗志不高,士气低落,前面的一系列作战失利的消息已经让他们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清军在丢失掉锦州城之后,其可以调动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二万人,而这个时候拿出五万人守卫海州卫,还有五万人守卫盛京。中间的辽东卫就显得有点空虚,因此。清廷在八旗之内大举征召年轻的族人参军,这个时候下至十五六岁的少年,上至五十岁的老人,都要拿起武器参加战斗,八旗之内的男丁数量顿时锐减一大半,剩下的都是毫无战斗力的老弱妇孺,谁都明白,这一战事关生死,一旦作战失利,那么祖宗打下来的基业不仅将全部丢光,而且整个满族都有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八旗士兵们都十分服从朝廷的调令。

即便是这样,清军也只是征集到了不到五万人的军队,近五十年的不断战争,使得这个小小的种族一直面临着男丁稀少的局面,而其不到两百万的总人口,却在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先后组成了超过八十万的军队规模,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被拉去参军作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一比例已经接近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

这五万新兵都被送到了海州卫,清军高层明白,如果将他们放在辽东卫的话,一旦海州卫失守,面对着敌军的强大压力,他们很有可能不战自溃,与其添油战术,还不如一拥而上,将他们全都送上战场,就算是拖,也能够凭借着人数上的优势多拖上一段时间。

这样一来的话,海州卫城内的清军人数就达到了十万人了,其中四万人是骑兵,驻扎在城外一侧,和城中的守军互为犄角,一旦中华军开始对海州卫采取进攻的话,这些骑兵就会出兵前来骚扰和袭击中华军的两翼和背后,牵制和干扰中华军的进攻。

针对这个情况,中华军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将大军沿着官道布置,在两翼修建一道战壕,分别布置一万名士兵防守,将军中的辎重和远程火力都集中在这一圈保护之中,使得他们能够不受清军的威胁,而负责进攻的士兵在进攻的时候是依托着强大的火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