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辛亥之钢铁基地-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怪不得英国领事会拉下脸来拜访自己,英国人可以为日本人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财政到军舰,但战争消耗的物资数量太大,截止到5月底,在前线交战的日本陆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以日本工业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而从其他工业国采购又太远,不论是运输成本还是时间,日本都承受不起。而新兴的中国南方工业区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只是,这个选择未免太尴尬了一些。

所有人都知道革命政府总理吕梁对日本的恶感,毫无掩饰的恶感,日本人觉得自己前来采购肯定不会通过,所以委托英国人前来,也不说用途,尽管明眼人能够看得清。而且,用来采购物资的金钱也是来自英国的贷款,英国人办这件事再好不过,所以,领事威廉不得不接下这个自己最不想干的工作。

“为什么不呢,我们非常欢迎所有的客户采购我们的商我没有意见。”吕梁终于露出笑脸,对威廉说道。

威廉还是那副冰山模样,对于吕梁的看法他早有准备,这个世界正是争夺市场的世界,要不是距离太远和时间紧迫,英国企业怎么会放过这么一个大单子!便宜你了!

“总理阁下,本人建议第一批货物在6月底前完成,并汇集到上海港装船,英国洋行负责运输。第二批和第三批也要抓紧时间。”详细的采购细节有专人负责,吕梁也巴不得这个西方人赶紧滚蛋。威廉离开后吕梁乐得合不拢嘴,日本人的采购清单对于正处于上升期的南方工业来说相当于一顿大餐,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大。没想到日俄战争也会有这里的好处,等到振参战,不知道日本人会有什么想法?

日俄战争如火如荼,从前线反馈的情况看,日本陆军从振身上吃了亏后立即进行了模仿,军队中机枪的数量明显增加,迫击炮也出现在日军装备清单中,不过,其战术并没有多少改变,人海还是最受日军军官欢迎的战术,另外,由于大多时候是进攻作战,防守利器铁丝网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与日军相比,俄军装备还要更先进一些,机枪的数量也不少,而且是防御作战,在旅顺地区经营多年,要塞初成。当年李鸿章也在此大兴工事,旅顺作为军事重地,对于进攻一方来说非常不利。要不是俄军的无能,也不会让日军轻易推进到辽阳、旅顺一线。

战争还引发了大规模的难民潮,在中国的国土上居住着的国民无端遭受着战争的威胁,两国士兵都视平民为补给征发劳力、劫掠财物、杀戮妇孺,朝廷将辽东地区划为交战区,竟然不得平民逃往内地!

暂时将高高悬起的心放下,有一件事是吕梁早已决定好的,在1904年必须完成,这就是建国!

将革命政府上升为国家政权,对于地方管理建设、对外交往都有重大的作用,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对日本宣战,最好是以国家的名义。而且建立国家对于凝聚人心、团结国民也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建立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结果,之前有此时建国和统一全国后建国两种争论,考虑到现实情况,吕梁认为此时建国更加有利,蔡元培、章台炎等人也非常同意吕梁的看法,国家蒸蒸日上,国力逐渐增强,建国势在必然。

建国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决定国家的体制,之前革命政府一直都由振国党把持,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振国党内部决定,权利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吕梁手中,这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国家需要一个强力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任何的内耗都会消耗国家的潜力、拖延崛起的时间。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但从长远来说,这样的体制并不适合和平时期国家的发展,战争时期掩盖的矛盾总有爆发的一天,共和制,才是最佳的选择。

第一百四十四章恐慌与阴谋

三年的时间,使得民主和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发展最早的广东地区,受教育程度最高,民族资本实力较强,对于参政的意愿很强。而加入到振国党的所有先进阶层都倾向于共和,这也是吕梁作出决定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比振国党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吕梁并不担心自己的权利会受到制约,并不是吕梁贪恋权利,而是自己的使命要求自己使权利集中。

1904年6月1日,宪法制定委员会将宪法草稿交给吕梁审阅,由十名基因人学者和五名普通人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的宪法草案,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吕梁的意志,很快就得到通过。另外,刑法、民法等法律也很快出台,建国前的筹备进入最后阶段。

新中国被命名为华夏共和国,简称华国,这是为了让人们不再以为自己的国家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国旗为两把刺刀交叉、之上是一个华字,底色为血红色。国歌为振*进行曲。

华国定都武汉,按照计划将在1904年7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吕梁力排众议,不举行广场庆祝、检阅军队,在吕梁的脑海里,阅兵没有任何意义,国力的展示最需要的就是战争,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阅兵。

“这样一来,开国大典是不是显得太简单了?”这是蔡元培等人提出的异议,查漏补缺是吕梁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吕梁多次对他们强调的事情,这些普通人组成的高层也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

“呵呵,说是开国大典,咱们这个国家。从历史以来就非常重视这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且有数不清的礼仪、仪式,没有意义嘛!大国意识靠的是一次次的战争、大国地位也是靠战争。咱们不是战争狂人,但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些展示。就像是给虚弱的身体披上华丽的外衣,除了给自己壮胆,没有任何作用。壮胆,只有内在虚弱的人才需要,我,振国党,所做的一切正是改变这种虚弱的内在,你们说。那些仪式又有什么作用?”

吕梁的决定得到了贯彻,开国大典分为制定宪法、组建议会、组建******和对外讲话。需要高层抛头露面的只有对外讲话一个环节,政府不组织集会,民间的集会庆祝活动将不受限制。而对外公告和讲话也会通过报纸、电台、张贴宣传单、宣传车等形式展开,没有领导人站在高高的地方接受民众瞻仰这一环节,吕梁不高高在上,也不需要民众瞻仰!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降低对个人崇拜的热度,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军队,不论是刚刚懂事的少年还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对于吕梁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必须警惕的高度。尽管官方没有通过任何手段推动这一进程,反而还不断的采取措施,但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成效。

高度集权带来个人崇拜。个人崇拜促进统治者权利的稳固,目前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一个缺乏理智的社会是危险的,吕梁不是基因人,无法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甚至可以说他经常意气用事。所以他经常提醒自己,他不是神,不是伟大的人。甚至不是一个聪明人,只是站在了钢铁基地这个高大坚实的肩膀之上而已。

但是。正如进行社会改革时面临困难一样,吕梁也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情绪、想法。当建国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在全社会引起了轰动。离预定的建国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南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行、集会、庆祝活动已经全方位铺开,在城市,在工厂,在学校,在乡镇,每一个人都会站在公告前面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然后和身边激动的同伴紧紧相拥。各大城市上万人的集会每天都有,这让维持治安的治安团和警察们劳累不堪——建国带来的喜悦不久便被劳累取代。

在农村,年轻人跑到乡镇里参加游行集会,年长者在自家最显眼处供奉吕梁的长生牌位,并将丰收的粮食、肉食摆在前面,祝愿大总理长命百岁。

制作烟花爆竹的企业在这段时间加班加点,产品不断脱销,尤其是那些赚了钱的工厂主、资本家,在这时出手阔绰,纷纷比拼财力,燃放的烟花彻夜不停。而且他们也是大多数游行集会的组织者和财政支持者,这客观上扩大了集会的规模。

外部的震动同样不小,列强甚至将关注日俄战争的目光分给了这边一点,各国报纸纷纷报道华国即将成立的消息,连带着介绍了这个新兴国家崛起的过程,历数华国经历的几次战争,重点报道了华国崛起使列强失去了在远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利益——尽管这个新兴国家承诺与各国展开平等的贸易和交往,但平等对于列强们来说就是最不能承受的,他们一向的风格就是掠夺。

除了利益攸关的人,西方民间对于这个新兴国家不感兴趣,但长江以北不同。华国的成立似乎预示着满清朝廷的覆灭,从北方各省日益活跃,甚至有些明目张胆的革命活动就可以看出,满清气数已尽,对于革命党在北方的活动地方上并不敢强力压制,生怕遭受秋后算账。而且朝廷对南方的封锁命令形同虚设,每天都有无数的民众从渡口乘坐小火轮、小帆船前往南方,大部分是移民,小部分是贩卖南方商品的生意人。从上海一直到湖北,长江上到处都是这种船只,自从振*长江分舰队成立之后,朝廷干脆解除了对沿江地区的封锁。

袁世凯代表的北洋利益集团被朝廷养肥,来自西方银行团以国家利益为抵押的贷款大部分用在了新军的组建,到1904年6月,除了新军第一镇外,其余五镇都被袁世凯的亲信控制,从1903年7月开始组建的第十镇和第十一镇也接近尾声,北洋集团此时拥有超过10万人的新军,虽然面对振****还是不够看,但起码拥有了与振*对抗的实力。

朝廷上层看得很清楚,慈禧太后这个老不死的甚至召见袁世凯时直言不讳:只要能够维持满族在朝廷上的统治,甚至是名义上的就可以。因此,袁世凯得到了满清内阁的大部分权利,从政权到军权,袁世凯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权利,成了北方事实上的统治者。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与吕梁之间的实力差距,如果发生战争北洋军必败,所以,他并没有对边界地区实施封锁,军队也没有离边界太近,尽可能的不要与振****产生摩擦。他的希望放在了洋人身上,在他看来,洋人不会允许一个如此强力的国家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列强在此地的利益太大,怎么能甘愿失去?所以他的精力都放在了游说列强、特别是英国人身上。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将来带给吕梁的麻烦更大,尽管现在看来没有危害,但吕梁不会放低对他的警惕。但他没想到,一个围绕着他和振国党高层的阴谋逐渐形成,而主使人恰恰不是袁世凯。

1903年底,同盟会孙革等人商讨对吕梁的刺杀行动,但每次都无法准确掌握吕梁的行踪,后来行政中心转移到武汉,失去了目标,继续呆在香港已经没有意义,孙革决定北上寻求新的盟友。黑龙会的井上腾三郎为其牵针引线,介绍了躲藏在上海英国租界底的徐润。

徐润在抵抗失败后就躲回到租借地休养生息,积极组织反对振国党的运动,但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1904年2月,孙革与徐润在日本会面,二人一拍即合,孙革具有徐润缺少的组织能力,而且同盟会虽然都是些虾兵蟹将,但组织比较严密。徐润具有刺杀吕梁的经验,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而且手里还有两名培养多年的杀手。井上腾三郎积极参与此次计划,并从总部调来十名上忍,确保完成此次刺杀任务。

为了确定吕梁的行踪,一百多名间谍被派入南方,主要是武汉地区,力求一次性锁定吕梁。杀手队伍分为三波,一处在武汉,一处在上海,一处在广州,不论吕梁出现在哪里,杀手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这次行动组织周密,有丰富刺杀经验的日本黑龙会在幕后策划,孙革和徐润负责组织实施,力求一击必杀!除了吕梁,井上腾三郎建议一起除掉在振国党内部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吴月、吕一、张之洞、陶成章四人,以防吕梁死后这些人继续维持振国党在南方的统治。

第一百四十五章建国第一大案

比起以前对吕梁的刺杀行动,这一次显得更有耐心。徐润从落魄的买办们手里筹集了一大笔金钱,作为行动的经费,南方新光复地区许多因改革利益受到损害的人被招募,参与到情报搜集、提供落脚点和传递信息等行动中。人、财、物的充足使得孙革等人信心爆棚,1904年6月13日,行动的主要实施人之一的徐润假扮货商乘船进入上海,做好刺杀前的最后准备。

两天后,汪精卫也潜入上海,与徐润汇合,随同汪精卫一起前来的,是黑龙会提供的十名忍者,这些人将与汪精卫一起负责实施刺杀行动。

“汉民,武汉的情况怎么样?情报站都建立起来了吗?”汪精卫一副上级对待下级的模样向胡汉民问道。汪精卫最近意气风发,他也确实有这个资格,此人虽然是同盟会的新人,但文采斐然、容貌不俗,非常得孙革的赏识,而且黑龙会的井上腾三郎对其另眼相看,日本人现在是同盟会的主子,内部谁也不敢违背日本人的命令。加上汪精卫年轻气盛,不免有些骄傲自大。

“兆铭,我们的行动进行的非常顺利,不但在武汉、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建立情报站,在芜湖、南京、长沙等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有站点,敌人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愿意追随我们的大有人在。”见胡汉民似乎被汪精卫的弄得兴致不高,不愿回话,郑士良赶紧替他回答道,胡汉民和郑士良两人作为先头部队进入南方,为刺杀铺路。

汪精卫撇了胡汉民一眼,心想早晚要把这个刺头弄出去,呆头呆脑,对革命事业一点用都没有!

“士良劳苦功高,就把咱们在这里的情况介绍一下吧,我和徐润兄都很想知道。”汪精卫说完徐润也暗自摇头。这个兆铭啊,同盟会派了这么个人来负责刺杀,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好,这段时间我负责招募情报人员、选择落脚点。汉民负责搜集情报并进行分析,还有就是搜集武器。其他方面进行的还算顺利,就是武器不好找,以前在民间的枪械很好找,但是现在敌人实施禁枪政策。民间就算有也不敢露出来。”

“能不能从外界运进来?我们在北方还有一点存货,段祺瑞与我也有交情,也能从他那弄来一些,要不就从英国租界买一些,他们应该很愿意提供武器。”徐润说道,此人财雄势大,虽然经历多次失败,钱、人都损失很大,尤其是失去了财源的核心沪杭地区后,财源顿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他经营的人脉关系犹在,这也是黑龙会选择与他合作的最主要原因。

“英国人吗,日本人在上海也是有租界的,能不能从他们那里弄一些,这件事可以问问井上君,让他协调。”汪精卫有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日本主子,徐润对此没意见,提起英国人也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至于从哪里弄无所谓。

见都同意。汪精卫继续说道:“弄武器的事情我去办,但从租界运往武汉、广州需要汉民想办法,能不能办到?”对于汪精卫的语气胡汉民并没有在意,点了点头。

井上腾三郎与十名忍者都躲在上海的黑龙道场里。胡汉民来访后说明武器问题,井上腾三郎不解的问道:“还需要枪械吗,不是全部使用我们手下的忍者解决吗?”

汪精卫一跪到底,低着头说道:“十名忍者要分散在武汉、上海和广州三座城市,以便得到吕梁的准确行踪后第一时间行动,这样一来每一地的忍者数量就少了。还要在同一时间干掉那几名高层。我们已经招募了行动者,都是当初的买办们攒养的死士,但缺少武器,那些高层的身边一定有配备武器的保卫人员,光靠冷兵器怕是不足。”

井上腾三郎点点头,问题是日本领事馆这边的武器储备也不足,驻扎在此的日本兵只有三百人,配备的还是上个世纪的单发步枪,最好还是使用先进一点的武器啊!

“要西,兆铭考虑的很周到,但是日本这边没有多少武器,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武器。这样,我从英国人那里搞一些,他们的洋行从这里撤出后留下了不少武器还没有处理,应该有不少存货。”就像徐润说的那样,最后还是摊在了英国人身上。

井上腾三郎口中的洋行存货确实不少,光复以前,列强在中国掠夺利益,大多是通过洋行进行,这些洋行代表着银行、资本家甚至政府的利益,国家的主权和财富被其一点点夺走。而武器也是洋行售卖的大头之一,晚清时期中国对于轻武器,尤其是步枪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地主们用来看家护院的武器全部都是从西方通过洋行购买。原本历史上革命以后能够迅速拉起队伍,一部分武器是从官方夺得,一部分就是从民间搜集。

革命政府的崛起不断的排挤洋行的生意,当北伐之后,洋行在南方的生意基本陷入停顿,他们能售卖的,当地也能售卖,而且质美价廉。再加上政策限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政府有意无意的推动国货运动,让洋行在国内举步维艰。没有利润反而不断亏本的洋行逐渐撤出中国市场,吕梁倒也没有激进的收缴西方人在国内的资产,市场手段足矣。

英国人手脚麻利,洋行留在租界仓库没来得及运走的武器被抽调一部分,卖给汪精卫等人。这批武器包括曼利夏步枪两百支,子弹五千发,美国产柯尔特左轮手枪10支,子弹100发。汪精卫将这些武器分发给武汉三地的站点,要求刺杀人员尽快熟悉武器操作。

胡汉民这次办得很好,运输武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一点问题,各处检查的革命政府海关人员没有发现这批武器,就连乔装打扮后一起前往的忍者也没有被发现。

6月19日,汪精卫抵达武汉后不久,郑士良就赶到了汪精卫所在的秘密站点,再次指出了计划中另一个不足之处。

“兆铭兄,咱们的武器都分发下去,但招募的那些刺客根本没有几个人拥有射击技能,大部分都是耍砍刀、斧头的帮派分子,我怕到时候他们会误事啊!”郑士良说道。那些刺客大都是打黑除恶行动的受害者,没了组织,没有赚钱的机会,又不想卖苦力、学文化、找工作,整日在社会上混吃混喝,还得提心吊胆的怕治安团和警察局的人。这批人的数目不小,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希望不劳而获的人,所以在徐润的帮助下轻而易举的招募到了这些人。

徐润总共招募了五百人,其中二十人是买办们培养的死士,会开枪、杀过人,其余的都是从当地招募的原帮派成员,砍人的事情没少做,但大部分没有开过枪。

“能不能在野外找个地方练练?”汪精卫问道。

“恐怕不行,武汉三地四周都是人口稠密的地方,很可能在练枪时被人发觉,地方上到处都是警察局、治安团分部,危险很大,要想找无人的地方,得到乡下偏远的山区,那就远了,我怕路上再出什么闪失。”这一点郑士良其实都考虑到了,要不是没办法,也不会来找汪精卫。

这处站点是一名当地人提供的,此人名叫王大龙,以前是个帮派小头目,后来侥幸躲过治安团对帮派的围捕,躲在了此处。这里原本是他为一个姘头置办的房子,被徐润招募后成了在武汉的情报站点。

王大龙就呆在一边听着两人的谈话,听到此处他插嘴道:“两位,咱们可以到射击俱乐部去练枪啊,那里只要花点钱就可以随意的开枪,就算是机关筒那里也有。”

王大龙的话让汪精卫两人惊讶不已,“什么叫射击俱乐部?在哪里?大龙你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郑士良接连问道,两人这段时间配合默契,比较熟络,但郑士良也不知道武汉有射击俱乐部。

“士良兄,之前你没有提起练枪之事,我也没说。那射击俱乐部是最近才建立起来的,听说广东那里有很多,这里就是跟那边学的。政府颁布禁枪令后,就颁发许可在民间经营射击俱乐部,政府监管。俱乐部提供枪械、弹药和射击教练,有新政府发放的身份证的人都可以到那里过开枪的瘾,花费按照子弹和时间算,打一百发也就五华元。”

第一百四十六章瓮中捉鳖

郑士良所说的射击俱乐部现在已经在两广和福建这些较早光复的地区遍地开花,革命政府禁止民间拥有枪支,但并没有剥夺普通人,特别是设计爱好者的机会。俱乐部比较低廉的价格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往。

除了射击俱乐部,还有驾驶学校、飞机俱乐部、航海俱乐部等等,其中驾驶学校是应用性最广泛的民间组织,在卡车等汽车普遍应用的今天,成为一个司机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这使得人们对驾驶学校趋之若鹜。而飞机、航海和射击则是军事性较强的俱乐部,吸引的都是爱好者,尤其是飞机俱乐部,就是在西方也没有几人听说过飞机这种东西,但在这里俱乐部已经能够提供成熟的双翼飞机和场地。

这是吕梁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参加的人数较少,在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也不能指望这些俱乐部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从现在起就开始培养,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时期,需要的军事人才数字太大,到时候再从军队里培养根本来不及。

带领刺客们分批前往射击俱乐部进行训练的郑士良没有遇到多大麻烦,伪造的身份证没有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认出,他们顺利进入俱乐部后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射击训练。在这期间有两百名刺客接受了射击训练,初步掌握了枪械知识。

1904年6月22日,建国准备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进行这份工作的大都是政府内部的行政人员。随着民间热度的逐渐消退,报纸上宣传建国的文章也日渐减少,这都是为了保证低调度过建国时期。在吕梁的命令和总参的努力下,军队中甚至没有因为建国引起多大的波澜。

22日下午,吕梁前往广州视察海军建设情况,这是五个月以来他第三次来到造船中心的广东。有太多的事情他放心不下,战舰的建造速度、运输船的数量、水手的训练、战争之前的保密、海军的训练等等。

特别是海军的训练问题。在广东附近有太多的势力,西南方向法属印度支那的法国海军、东南方向占据菲律宾的美国海军舰艇、从新加坡到日本沿海来回穿梭的英国海军舰艇、正在开战并取得制海权的日本海军舰艇、繁忙航线上的运输船,几乎让振**海军没有机会出海训练,被发现的几率无限增大。这对战争准备非常不利。

之前较小的巡洋舰、驱逐舰等训练是在夜间出海,一路战战兢兢,凭借着雷达躲避水面上的船只,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太平洋开展训练。就算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也得小心躲避,就算是渔船和运输船也是舰队必须躲避的对象。时灵时不灵的雷达让舰队官兵吃尽了苦头。当泰山号加入舰队后,需要做的保密工作更加繁重,出海训练也需要更加小心。

这不是无的放矢,最近在各国海军、尤其是远东各国海军中流传着一个传言,台湾以南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幽灵舰队,强大威武之极。消息是被一个台湾渔民传出来的,日本人首先得到消息,并派出军舰前往该海域巡查。因为根据这名渔民描述,那支不一定存在的幽灵舰队拥有庞大到可怕的战列舰,其吨位应该比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还要大。渔民的描述并不能成为肯定的证据。大海上什么样的传言都有,但大部份都是无稽之谈。日本人派出军舰巡查已经是万分重视了。

日本军舰在巴士海峡来回巡游了三次,没有发现所谓的幽灵舰队,并在返航后将这条信息列为伪信息。不知道谁将此事传了出去,引起了远东地区各国海军对日本的嘲讽,与其耗费心机寻找幽灵舰队不如去捕捉挪威海怪!

英国人起初对此事也有些上心,因为当年两艘英**舰的沉没一直没有得到答案,会不会是这支幽灵舰队干得?当然,谁也不会认真的以为那就是幽灵舰队,就算它真实存在。也不过时某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后来负责情报的英**官将此事上报远东舰队司令部后被重重训斥,此后便将此事放在一边。

振**海军逃过一劫,那是泰山号加入舰队后第一次出海训练,就在返航时于巴士海峡被一个渔船发现。当时两者距离超过三海里,而且风浪较大,舰队司令吕海没有命令追击那艘渔船,而是迅速返航。之后就传出了幽灵舰队的消息,舰队被迫暂停出海训练,等风平浪静后再作打算。

这条消息也让吕梁出了一身冷汗。有利的是,外界根本不相信会有如此大的战舰面世,海军最强国英国都没有它一半大的军舰,在远东怎么会有那样的战舰?

振**海军舰队自从泰山号加入后就被命名为华国太平洋舰队,母港暂定在湛江。广州和惠州都离香港和广州沙岛租借地太近,庞大的战舰很容易被众多的洋人发现。湛江是新开发的地区,被戒严后就连普通人都很少见,更别说洋人了,作为军事禁区,港口附近方圆二十公里都不允许进入,周围有一层铁丝网,里面有一个步兵团负责安全守卫。

吕梁这次来广东就是为了布置舰队保密和出海训练事宜,海军高层,包括大部分中层,还有造船厂的中高层,大部分是基因人,这里太敏感,还不便于让普通人参与到高层的决定。而基因人作出的决策往往比较呆板,应变性不足,让吕梁不得不多费心。

刚刚从武汉火车站登上火车,吕梁外出的消息就通过郑士良安排的情报人员传递到了汪精卫手里。

“立刻安排广州的人做好准备,坐火车,那一定要在广州火车站下车,看来最好在火车站动手了。吕梁这个逆贼的其他行动线路我们不清楚,在火车站动手有利于我们做好准备,给广东的胡汉民发电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汪精卫说道,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到来,到达广州的那一天就是吕梁的死期!

“吴月、吕一、张之洞等人的行踪确定了吗?”

“他们没有和吕梁一起,估计还在武汉,没能确定他们的具体位置,而且他们在武汉的寓所都有内务部的人保护,很难下手。”郑士良有些遗憾,逆贼高层行踪不定,内部又没有内线提供情报,很难找到他们。至于内务部,这是刚刚成立的保卫部门,专门负责高层人员的保护工作,人员都是从军中挑选的身世清白、意志坚定、素质过硬的优秀士兵组成。

“机会不能错过,先向吕梁下手,干掉他就是胜利,其余人不过是跳梁小丑,没有吕梁成不了大事。吕梁一死,振国党内部必定内乱,我们同盟会再趁机拉拢革命势力,取代振国党成为南方的统治者指日可待!”汪精卫越说越兴奋,仿佛看到了自己统领同盟会的那一幕,至于他的革命导师孙革,被选择性的遗忘了。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