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显耀大唐-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裨虻幕埃峙乱不嵯裎业日獍惚蝗伺偶罚蛘弑荒抢钕运蛋凳章颉!

武后却是呵呵笑道:“这一点你且放心就是,本宫派出刘景先、裴炎、范履冰等人前去东宫,可能镇得住场面?”

第255章请贱役来指点

大唐永隆二年正月二十,高宗因为老毛病头风发作,无法处理政事,天后武氏主动承担起政务来,以左仆射、同三品刘仁轨兼太子少傅,侍中郝处俊为太子少保,罢知政事武后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拉拢刘仁轨,然而借机打击郝处俊,以其年纪大为由,虽然给了一个太子少保的从二品待遇,却也终于罢免了他的相位,后来经过一番争议之后,又以雷霆之势迅速任命黄门侍郎裴炎为侍中,兼太子左庶子,又任命黄门侍郎崔知温、中书侍郎薛元超一同担任中书令,兼太子宾客。

除此之外,武后还任命范履冰为太子詹事(正三品),以统东宫三寺十率政令,刘景先为太子宾客。

如此一来,李显的身边要员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武后的党人,而且这些人都是朝廷大员,权力之大,地位之高让李显这个储君也为之侧目。

再加上李显之前费尽心机笼络过来的张文瓘、戴至德两位宰相先后病死,这让李显对于朝堂的控制力明显减弱,甚至还不如当初做周王的时候。

不过李显却像是没事人一般,毕竟安插人手也是武后的惯性使然,如果没有安插人手,反而才是咄咄怪事。

李显根本没有对武后的这些动作有任何的质疑,反而非常坦然的接受这些人的“辅助”。其实对他来说,这些放在明面上的掣肘虽然的确是掣肘,但对于他来说却算不了太大的事。

因为他的唐门现在已经在暗中崛起,虽然在宰相之中的底蕴还不够深厚,甚至几无底蕴,然而在中低层朝臣中,李显的势力其实已然隐隐超越了武后的力量。

在入主东宫的半年之后,李显终于开始了第一个大动作,他的这个大动作就是向皇帝上书,要求扩大各州县教育,扩建学校,培养人才,这份上书立刻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朝堂之上,因为皇太子李显的一封要求扩大州学县学的奏疏而进行了一场讨论。

与高宗并坐在尊位上的武后首先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太子昨日上疏,要求扩大州学县学,培养人才,为我大唐兴盛献一份力,太子有此好意,乃我大唐之福,诸位爱卿党要全力配合,玉成此事。”

武后这话一说出口,立刻就遭到了臣下的一片反对,只听得国子祭酒杨思玄首先出班说道:“天后容禀,扩建学校。培养人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受到圣人教化,太子本意是好的,然而这么多年来,为何臣等一直未能如此推行?实在是其中有诸多缘由,首先来说,各地皆有世家大族,其家中自有学堂,便是小富之家亦能请得起私塾,所以开办学堂的效果并不大……”

“不然,对于杨祭酒之言,微臣不敢苟同,天后娘娘,虽然杨祭酒说得也有不少属实,然而这并非是说开办学堂就没有效果,因为除了大族和富户之外,这天下还有许多贫寒子弟没有学上,并非不愿也,实在是家中贫困,无力承担束脩也,若是州县学堂能够像太学这般简拔优异者入学,并为之减免学费束脩,想必州县学堂定然也会兴盛起来,我朝人才鼎盛,岂不更加昭示我盛唐气象?”

说话的是侍御史骆宾王,他自己就出身贫寒,对于李显的这一提议自然是衷心赞赏,在听到国子祭酒杨思玄这么一番话之后,立刻出言驳斥道。

杨思玄见竟然有人否定他的观点,顿时不悦地说道:“骆御史说得轻巧,纵然是贫寒之士想要入学,然而地方上需要额外付出多少人力物力?即便刨除学生饮食安寝之费,便是请博士助教又需花费多少?即便是这点也能忽略不计,又需抄录多少经籍方能满足就学之需?学生就学无有经籍,便如同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能长久?”

“博士助教之事其实倒也不难解决,只需地方上能够为落第之士安排饮食住处,并且按月发放一定薪酬,便会有大批文人前来应募,如此一来不仅解决地方上师资问题,更能解决落第文人之生活问题,诚可谓一举两得。”

国子司业王勃不愧为聪明人,略一思索便将一个大难题解决了,而且还附带着解决了另一个困扰朝廷的社会难题。

可是杨思玄仍然不屑的一笑,然后拱手说道:“王司业,你也是我国子监之官员,自然也知学堂诸事,我且问王司业一句,纵然是你说的那些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本官方才所说的经籍问题当如何解决?你想动用多少人手抄写经籍?”

“这……”无论是骆宾王还是王勃,在听到这一句反问之后全都语塞,因为这个问题他们确实都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这时忽然见李显淡淡说道:“杨爱卿,此事本宫倒是能够解决。”

“哦?不知太子殿下有何妙计可以解决这等大难题?微臣愿闻其详。”杨思玄见李显竟然亲自站出来,不由得微微一愣,随即就是一阵狂喜,因为武后的阵营中只是出动了自己这一个,就把太子一党中的主帅给逼出来了,可见对方已然是黔驴技穷,如果自己再能把李显驳斥的哑口无言,那么这一次李显大张旗鼓的动作就只能宣告流产了。

这可是在李显成为太子之后的太子与天后两党的第一次交锋,如果初战告捷,自己立下大功,自然少不了加官进爵,荣宠一时。

不过杨思玄仍然稳住心神,平静的看着李显,看他能够想出一条什么样的妙计来。

却听得李显淡淡说道:“此事骆御史和王司业其实早就有了对策,然则却并不愿直接说出来,因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实在太简单,若是让这两位大才说出来,无疑是侮辱了他们的智商,只不过这么简单的方法,不知道杨祭酒有没有想到?呵呵,本宫估计,杨祭酒自然是想不到的,否则也不至于一脸懵懂的神情,也罢,看你这么一副求知若渴的样子,本宫便请一名贱役到大殿中指点你一番吧。”

第256章印刷术

“贱役?一个贱役能够解决这个难题?”杨思玄听李显对他如此戏辱,不由得一愣,随即轻蔑的笑道:“太子殿下有些言过其实了吧?若太子殿下所言为真,微臣宁愿向那贱役执弟子之礼,拜其为师。”

“好,这可是杨祭酒说的,那我们便一言为定,本宫倒要看看那个贱役解决了此问题之后,杨祭酒是如何拜其为师的。”李显闻言也是淡淡一笑,然后就传令让宫外等待的那名工匠进殿面圣。

片刻之后,就见一名头发凌乱的年轻工匠来到了殿中,一脸紧张的对着武后顿首行礼道:“小,小人刘,刘思礼见过天,天后,太,太子殿下。”

“嗯?就你这么一个寻常的贱役,竟然能有办法解决经籍不足的问题?”武后见来者果然是一名普通的匠人,不由得惊讶不已,连忙问道。

“是,小,小,小人能,能解决。”匠人刘思礼满身都是冷汗,结结巴巴的回答道。

却听得李显温和的说道:“刘思礼,你不必紧张,好好说便是。”

“是,是,谢殿下。”刘思礼见李显递过来鼓励的眼神,顿时感到了一丝心安,情绪也慢慢的平静下来,虽然心中仍然紧张,可是说话却流利了不少。

武后见那匠人一切都是出于自然,并非刻意为之,又见那匠人一脸的沧桑,两手都是老茧子,便知道对方就是地地道道的匠人,决计假不了,便开口问道:“刘思礼,你说你有办法解决经籍不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办法?可否为本宫演示一番?”

“是,小人遵旨,不知天后娘娘可否赐给小人一卷书籍,还有纸墨、刻刀等物?”刘思礼对武后行了个礼,然后恭敬的问道。

对于这点小小要求,武后自然同意,立刻下令将对方所求之物颁赐下来。

这一次武后所赏赐的书籍,只是一首数十字的诗歌。

只见那匠人刘思礼对着诗歌端详了一番,便请求武后派出来一位官员帮他写上这一首诗歌,武后便随手指定王勃前去,只见王勃走上前来,蘸满浓墨,挥毫又将那首诗歌写了一遍。

刘思礼拿出来一块木板,向着墨迹未干的那张纸正面贴了过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墨迹就落在了木板上。

刘思礼便拿出凿子,将没有墨迹的地方凿去,又在木板上轻轻的刷了一遍墨汁,然后拿着一张白纸往木板上贴去,又经过一阵拍大等动作,将纸取出来,便见一张引着墨迹的纸出现在众人面前。

刘思礼继续拿纸往上扑,然后重复着以上的动作片,很快便见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一张张带着墨迹的纸出现在众人面前。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人精,他们一看就明白,如果字数少,印的纸张少的话,还看不到优势,但如果是很多篇章,很多份这样的纸张需要重复的话,效率不知比抄写要快上多少倍,而且这里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只要第一遍不会出错,永远都不会出错,而抄写则是每一遍都有可能会出错。

“呵呵,母后,杨爱卿,不知道用这种方法印制经籍能不能解决经籍缺少的问题呢?”李显见所有官员都是一副了然的神情,不由呵呵的对武后和杨思玄问道。

“这,这个”,杨思玄根本没想到事情竟然能够这样就得到解决,心中不由得震惊不已,现在被李显这么一问,顿时尴尬不已的说道:“真没想到天下竟有这等奇才,这等匪夷所思的方法,有这等方法自然能够解决经籍不足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方法连一般的匠人杂役都能做到,还不容易出错,实在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微臣佩服。”

虽然心中很是不甘,但是杨思玄却也知道,这一回合的交锋他是彻底败了,一败涂地,再也没有任何反击的余地。

这样一来不仅是他,就连他背后的整个后党,都自觉脸上无光,一个小小的技巧,一个不经意的办法,一个低贱的杂役,竟然帮助李显力挽狂澜,夺取了这次交锋的胜利,这也不知道是李显的幸运还是他们的不幸。

其实这些人如何能够知道?其实这个主意哪里是一个普通的匠人所能想到的?实际上是李显根据近二百年后发明的雕版印刷术的历史记载把这个方法透露给了这个匠人,而这个匠人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杂役,实际上却是李显的唐门明堂(为了避李显的讳,在李显做太子后显堂被改为明堂)所吸收的一名拥有匠籍的人才,此人虽然拥有匠籍,却是聪颖好学,在明堂堂主陈子昂的帮助下饱读诗书,然而由于户籍的原因一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导致一身才学无法得到发挥,李显得知这个情况之后,便将他所了解的印刷术技能传给刘思礼,令其在这次朝堂上大显身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李显在这次交锋中取胜,他更可乘此为刘思礼脱离匠籍,并授予官职。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李显仅仅凭着这一个底牌就彻底的扭转了战局,取得了这次交锋的胜利,武后被迫同意了李显的上书,同意扩建学校,招收人才,并且将所有的一应事宜交给了李显全权处置,这样一来李显立刻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尤其是那些出身寒苦却又颇有才智的读书人,更是对李显感恩戴德,因为李显的一言而让他们看到了读书出仕的希望,使他们的人生从此充满了光明,当然,那个向武后、太子和朝臣们展示印刷术的匠人刘思礼也因此而脱离了匠籍的身份,被授予工部司掌故一职,虽然这个官职只是流外七等官员,可毕竟也使得他成为了众多官员中的一名,也算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武后在退朝返回宫中之后,顿时也是怒气满怀,她之前可谓是志得意满,胸有成竹,认为这一次一定能够阻止李显,却没想到竟被一个意外的匠人改写了战局,然而事到如今,就算是杀了这个匠人也都没用了,因为这个方法很简单,只要想到了,就算是一个普通匠人都能做到。

“哼,左右不过是收买人心而已,又没有什么大用,本宫倒是要看看你,还能如何的蹦跶?”武后无法阻止,如今也只能静观其变了,不过她在等着下一次交锋的机会,等到下一次,绝不会让李显轻易的胜出。

第257章线装书和折扇

李显关于扩建学校的上书被通过之后,立刻就开始大规模的推行下去,整个国子学的所有官员,各州县的学政、督学等官员们全都忙得团团转,忙着扩建校舍、招收助教、筹措钱帛等事,而除此之外,各地的工匠们也都在忙着印制经籍,这是目前最紧要的事情,因为学生就算招到了,没有经籍也是无用。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机构人员消极怠工,甚至也有人故意在上面刻错字,有的一卷都出现数十处错误,可是很快被李显发现了,然后遭到了李显重重的惩处,一律先是免官,再是罚俸,这样一来,纵然是后党的人想要阻止工程的进度,也都是束手无措了。

而在经籍印制出来之后,李显竟然又别出心裁,将每一卷书都按照一定的尺度规则用线装订起来,这让本来一卷展开数尺甚至更长、阅读起来极不方便的书籍竟然固定成了半尺宽一尺长、可以翻页的书籍,这样的改进竟然让阅读突然变得简单起来,阅读的乐趣也霎时大增,这导致不仅仅是那些新招收的贫寒子弟,就连达官贵人,仕宦名流也都在极力的搜索这种新改的线装图书。

恰恰在这时候,在洛阳、长安等大城市的几个大兴书肆之中突然大规模的售卖线装书籍,虽然每一个书肆都拥有书万册这样的线装书籍,可还是在短期内被售卖一空,全国各地的商家纷纷出现了制作大量线装书籍的热潮,但仅仅是这样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书人对线装书籍的追捧,这样的局面让之前流传了数百年的卷轴书籍迅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除了一些画作、书法作品、圣旨之类的特殊类型还在应用卷轴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在极力的追捧物美价廉、阅读方便的线装书,就连一向对李显心存抵制的武后及其亲信们,也都不由自主的加入了这场热潮之中。

“启禀太子,这一次仅仅是售卖线装书籍的收入,我明唐商号就赚了数十万贯,呵呵,这样的大生意咱们商号不是没有做过,可是这一次赚的实在是太容易了,兄弟们全都像是发了疯一般,只不过如今各处书肆大肆模仿,我们的利益也急剧下降,如今只是维持每日数百贯的收入,实在有些尴尬。”秘密向李显汇报消息的明唐商号(原本的显唐商号,为避太子李显的讳而改名)大掌柜倪莱满脸的欢喜,但说到最后却是一脸的不甘心。

却听得李显呵呵笑道:“我们吃够了肉,总该让他人喝点汤吧?更何况现在的这一锅汤已经都凉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吊着不放,数十万贯已经足够了,接下来尔等且准备另一宗新的商品吧,这一种商品乃是一种折扇,乃是文人雅士比较欢迎的东西,甚至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不过这东西如今还需要推广,待得你们生产出来的时候,大概也就像头些日子的线装书那般形成一股新的热潮。”

这一次扩建学校的行动,李显不仅收获了空前的声望,同时还收获了十万余贯的分红,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绝对的最大赢家。

不仅如此,李显更在不久之后就引领了更多的新风尚,比如有一天上朝,他拿了一把象牙折扇,上面还写着诗,字体乃是仿写的王羲之形体,这把折扇立马就变得高大上起来,被满朝官员所围观,并且时不时有人询问,这把折扇是从哪里买的。

当李显说是来自于西市某地一所新开的折扇店,顿时所有的官员全都沸腾了,以至于连早朝都上不好了,全都急切地盼着早点散朝,这让主持早朝的武后都有点诧异了,一夜之间所有的官员在上朝时全都心不在焉,这样奇特的场面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呀。

而好不容易盼到散朝,官员们竟然全都骑着马挤到了西市,一时之间西市里高官云集,将宽敞的西市挤了个水泄不通。

而西市的折扇店前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一个个的高官们不顾形象的挤在一起,挽起裤管,撸起袖子,纷纷挤到前排,准备购买一把精致时尚的折扇。

“挤个甚?一边排队去。”本来在一开始,面对这些高官们,店中的伙计们全都口干舌燥,心惊胆战,生怕一个伺候不好引起那些高官们的震怒,可是后来这些官员们竟然一个个没有任何形象的乱吵乱挤,终于引得伙计们开始发怒了。

却见一名胖胖的官员哼道:“我是礼部的郎中,来这里买一把折扇,给本大人挑一把好的,一定会不吝赏钱。”

那名伙计闻言嘿嘿冷笑一声,淡淡说道:“后面排队,你没看到连你们礼部的侍郎都在规规矩矩的排队?还有,你看,前面那个,是户部的尚书,那一位,乃是当朝宰相,还有,那一位,乃是堂堂郡王,那一位更是亲王,这些哪一位的地位不超过你?连他们都在规规矩矩排队,你一个小小的礼部郎中有何资格在这里大呼小叫?就凭你这句话,今天的折扇没了,不卖给你,多少钱都不卖。”

那名伙计一边喊,一边心中暗爽,自己做小伙计多少年了,哪里听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小伙计竟然对堂堂礼部郎中大呼小叫,那可是正五品上的高官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自己竟然说是“小小的”礼部郎中,这样的话竟然出自自己的口中,这不要说是自己,就算是历史上所有的店掌柜,恐怕也都从来没有像自己这样做过吧?自己今天这一壮举,不说绝后,也绝对是空前的。

不久之后,武后的案上也被放了这么一把折扇,这把折扇是上官婉儿买来送给她的,上面提着武后新近写的一首诗,看得武后也是心中喜悦,暗暗赞叹李显果然是好眼光,竟然发现了这样一件绝妙的物事,连自己都如此心动,无怪乎那些官员们在上朝时都是这么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第258章盛世当修书

李显的大动作当然不止是线装书和折扇这类的小打小闹,因为不仅仅是他,就算是一般的官宦世家在看到这些小玩意儿的时候,虽然也是心中欣喜,却也不认为这东西就能对李显这个太子刮目相看,他们最多只是赞叹一句太子聪明,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折扇其实就是李显所创造的,认为李显能够引领折扇的潮流只不过是眼光好一些而已。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在这个潮流下,李显自己就分到了近五万贯的红利,而这些钱被他用来悄悄打造武器装备了。

不过介于大唐对武器装备的控制,他的这些装备都是私人打造,将官方所发的那些武器装备悄悄销毁,又将自己私下打造的这些武器装备悄悄配发给自己麾下真正的亲兵。这些私下打造的武器甲胄在形制上和官方所发的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的武器甲胄,其真正的攻防能力早已是成十倍的提升。

而除了武器装备之外,李显的巨额财富也用来拉拢人才了,他自身的皇太子地位,再加上糖衣炮弹的威力,早已将朝中一多半的中低层官员和皇宫中的不少宦官侍女、宫中侍卫悄悄拉拢到了自己的门下。当然,在做这一切之前,李显早已将准备拉拢的人暗中做了调查,只有那些身份清白,性格忠直,并没有成为武后党羽的人才有被拉拢的资格,也有一些原本就是武后的人,李显是出于策略欺骗才进行的拉拢,目的自然是欺骗和麻痹武后。

李显现在是真的不缺钱花,不过他要想真正的崛起,光靠钱是万万不能的,要想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他必须要想办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要想这么做,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修书,通过修书来提升自己的威望。

所谓盛世当修书,这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每当盛世来临,总会有大规模修书的盛举,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时期曾命孔颖达负责修撰《五经正义》,还有魏征主持修撰《隋书》、房玄龄等修《晋书》、姚思廉等修《梁书》、《陈书》、李百药修撰《北齐书》,令狐德棻等修《周书》,还有太宗、高宗年间的李大用、李延寿父子修《南史》《北史》,后来传世的二十四史,仅仅唐初不足一百年的时间就修了八部,占了三分之一,可见唐朝修书的盛举是如何之大?

后来高宗朝,李弘和李贤两位太子虽然没有大规模修书,然而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李弘选编《瑶山玉采》,李贤为《后汉书》作注等等。

李显作为新晋太子,自然也不能免俗,而且在他看来,修书这样的盛举自然能够体现他作为当朝皇太子的巨大组织协调能力。

所以,李显也决定修书,而且是修一部空前的巨典,这部书的名字他也都已经想好了,名字就要《四库全书》,把天下所有的书籍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编撰到一起,形成一部规模空前庞大的类书,并且鼓励天下的士子、佛道等人将所藏书籍抄写备份,然后献给朝廷,朝廷将根据献书的多少以及珍贵程度进行适当的奖赏,或者是钱帛奖励,或者是勋爵奖励,与此同时命令王勃作为总修撰,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骆宾王、杨炯、卢照邻、道士潘师政、李荣、孙思邈、和尚神秀等人为副修撰,其中杨炯一开始因为“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而拒绝副修撰的职位,后来由于卢照邻的劝说以及在如此大的修书盛举诱惑下最终答应了下来。

而孙思邈则是因为他的医学名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完成,见李显提出如此宏大的修书计划,想着要将他的书稿加进去,以便自己这两部花了数十年心血完成的巨著永世流传下去,以便造福后世百姓,这才专门来到太子的东宫,被李显苦苦挽留,答应以近百岁的高龄做四库全书的副编撰,专管集类的医学书籍编撰和经类的道教经典整理。

其实原本历史上的经部只包括儒家经典,然而因为唐代皇族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对于道教的尊崇简直是无以复加,所以道教的经典也同样被列为经部,而佛门的经书则受到了排挤,只能被列集部,然而这时候武后为了收买天下佛徒之心,竟然坚决提出要将佛经也列入经部之中,李显本身就师出佛门,同时他最大的目的是致力于三教合一,并非是特意扶持某一教派,对此自然没有拒绝之理,所以导致最后经部竟然是儒佛道三派经典的大集合。

这其实也是和当时唐朝三教发展的状况相适应的,所以虽然其中也有少许的争议,最终却是都同意了这样的做法。

对于李显修书,尤其是修撰这么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其实武后原本是强烈反对的,因为她也知道这样的巨著一旦成功,李显的声望将彻底盖过自己,然而她也知道阻止根本没有用,反而给自己落下一个心胸狭窄的恶名。

而另外一个原因,她也知道像这样庞大的工程,绝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或许需要十年之功,甚至还要更多,如果能够借用这件事情多耗费李显的精力,她倒也乐得其成。

事实上武后的想法没有错,这件事确实是牵扯了李显巨大的精力,然而她却不知道,李显借用修书一事,虽然的确也要求进度,可真正的目的乃是为了自己暗中图谋大权作掩护的,而这样庞大而耗时的工程,正是掩护自己的最佳利器。

李显通过修书一事,将自己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们全都名正言顺的集中在一起,并且又拉拢了许多的精英文人,当然也在暗中利用像宋之问那般人品低劣而才华卓越的文人做出了许多大事,这些大事除了修书的进度之外,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历史也证明,后来李显人生中的许多重大决定,就是在修书工程的掩护下做出来的。

第259章公主的婚事

在李显努力为自己大造声势的同时,武后也没有闲着,她也在想尽各种办法来壮大自己的力量,除了加强宰相集团的力量之外,也在想办法争取中低层官员的支持,她的做法自然是慷他人之慨,通过大规模的授爵、加勋、封赏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威望,除此之外,还在拉拢皇亲勋贵,以图谋壮大自己的力量。

这其中包括为她最小的儿子,已经在永隆二年被改名为李旦的李旭轮挑选王妃,这个王妃的人选先是故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陕州刺史刘延景的女儿,后来武后见李显势大,又准备将李旦再婚配给某个大族,以作为帮助自己对抗李显的助力。

于是武后开始找各种借口来侮辱刘氏,虽然刘氏逆来顺受,她却仍然给安了个不孝的罪名,下令将刘氏关到了内侍省的女牢,不准下人送吃送喝,只送给了对方一些生菜,任其自生自灭,后来又派侍卫前去牢中对刘氏进行奸淫。

李旦自幼就懦弱柔顺,性格里完全没有李显那般刚烈,像李显那般直接闯入宫中营救自己女人的事,那是万万不敢干出来的,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去求高宗。

可是没想到就在他哭求高宗的时候,恰好遇到武后赶到,李旦浑身冷汗尽出,眼泪立刻不敢流出,同时拼命用眼神示意,不要让高宗向武后说起此事。

高宗自然知道妻子的剽悍,见儿子示意,心中正求之不得,所以乖乖的没有提起此事。

十余天之后,李旦惊闻噩耗,他的妻子刘氏惨死于宫中,浑身爬满了蛆虫,身体都已经腐烂了。

惊闻这一噩耗的李旦根本没赶去看,只能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和眼中的泪水,当做事情没有发生。

当消息传到东宫的时候,李显不由得轻叹了一口气,因为像刘氏这样的命运,本该发生在自己的妻子赵银月身上,但是自己在危难关头却是丝毫不顾自身安危,悍然直闯禁中,强行将妻子夺了回来,可是弟弟李旦却并不敢这样做,因此导致了这一幕惨剧的发生。

而赵银月在听说这则消息之后,则是在感到兔死狐悲的同时却存是庆幸不已。

因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是李显当初奋勇相救,自己也绝对是和现在的刘氏同样的下场,甚至可能还会更惨!

想到这里,赵银月都不由一脸的幸福,默默地想道:“我也就是赶上了他,才能有今日的幸福,若是我的男人也像老八那样懦弱,恐怕我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唉,一个女人,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男人能够靠得住,指望得上,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他,哪怕只是给出个主意,甚至只是说句宽慰的话,我们女人就已经很满足了,而像太子这样不够自身安危奋勇相救的,更是人间极品,数千年难遇的绝世好男人,而这样的好男人却被我遇到了,这岂不是我这一生的幸运?呵呵,这也就是他口中经常说的那种暖男吧?”

武后在害死了刘氏之后,又做主将河南窦氏之女窦妙香许配给了李旦,这窦氏乃是高祖太穆皇后的堂兄、前纳言、左武侯大将军窦抗的曾孙女,其祖父大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