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晶晶)-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展的潜力来。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升迁之路
    “大风起兮,云飞扬——!”
    空旷的山野,汉军集结的号角呜咽响起,一列列火红的身影从驰道的后方,向着灌婴的中军所在靠拢。
    与荥阳城下那支只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子豪气打仗的农民武装相比,灌婴麾下的这五千汉军士卒早已褪去了扛着锄头时的青涩,他们目光坚定,神情冷毅,面对生命,眸子里透着无情的冷漠。
    “给左翼周侯送信,请他速速赶来汇合。”灌婴驻足于扶风与武功交界处的地方,神情有些复杂的看了看西边的天际。
    “诺!”
    斥候依言领令,跃上战马向着茫茫驰道奔驰了下去,在灌婴的左翼,是刘邦麾下近侍周緤指挥的部队,与灌婴这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争来地位和荣耀的战将不同,周緤则是采用了另一种方法获得了地位。
    刘邦被封王之后,提拔了数名在他身边服侍的近侍,周緤就是其中的一个,没有经过生与死的搏杀,没有见识过血腥的人堆人一起赴死的残酷,就这么轻轻易易的获得了其他人努力了几年都得不到的权势,周緤的经历不只让没有发迹的汉军普通士卒感到愤忿,也让灌婴感到了阵阵的不平。
    “汉王,变了!那个平易近人,愿意为了寻访一位名士、一位勇士而折节下交的沛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无数恭维的话语包围在中间的汉王。”灌婴倏然间,感到心头一阵落寞,不只是刘邦一人,汉军中的许多人,包括象卢绾、郦食其这样的老人,也开始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拆台起来。
    仅仅占领了巴蜀和汉中两个边远的郡,有些人就满足了,而这些人整曰里包围在了刘邦的跟前,他们屏蔽了汉王的视觉,遮挡了汉王的眼眸,也让有识的人才被压制着,没有办法显现才干得到重用。
    “幸好,还有张相和萧相在,才使得汉王又一次振作了精神,这次汉军北伐,绝对不能再象上次一样了。”灌婴暗下决心。——。
    灌婴看不惯周緤,同样的,作为刘邦跟前近侍出身的周緤,对于象灌婴这样只懂撕杀的莽夫也瞧不上眼。
    这次出征伐秦,灌婴、周緤各领一支军队,名义上灌婴是先锋,周緤则是辅助的副将,而实际上,在汉军中他们两个正代表着两大派系的力量。
    灌婴的背后,是郦商、王陵等一大批在刘邦西征之后加入的将领,而周緤则代表着那些从一开始就跟随着刘邦的沛公老人,当然,在这两大派系之外,象曹参、周勃、夏侯婴等刘邦的故旧,则又是更上一个层面的较量了。
    渭水,西南。
    周緤军的驻地。
    一堆堆粮秣被堆放在了驻地的中央,就象被堆放在仓库中一样,整整齐齐,叠放一处,这是周緤要求的标准,这一标准曾经让当时还是蓝田关守将的周緤得到了汉王刘邦和张良、萧何等人的交口称赞。
    不管什么时候,就算是野外作战,都必须遵守严格的标准。这是周緤的信条,只有按标准做了,那么不管上司什么时候来检查,周緤也都能从容不迫。
    中军帐中。
    年近四旬的周緤趴在案上,正一字一句的写着行军作战以来的事件记录,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勤奋,让他得到了汉王刘邦的信任,刘邦跟前的近侍有二十余个,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周緤的勤奋与忠诚,与他赢得刘邦信任的最大臂助,在刘邦撤退到汉中的这几个月里,面对龙且、章邯等楚军骁将,身为蓝田关守将的周緤在执行张良瞒天过海之计时,表现得相当不错。
    当灌婴还在为如何击败对面的秦军而谋想时,周緤正在向刘邦汇报军队的近况。至于灌婴命斥候送来的从速靠拢的命令,则被周緤弃在了一边,灌婴不过是一个平级的校尉,要是换成再厉害一点的曹参、周勃这样的大将,周緤或许会卖一个面子。
    两者相比,灌婴的悟姓比周緤差了太多,这也是灌婴虽然多次先登并阵斩敌将,却依旧只能做一名陷阱的先锋,而不是独挡一面的大将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灌婴和周緤,尚不知道,就在他停驻不远处的武功山一带,韩信正带着一支决死的轻兵部队斜插到了灌婴军和周緤军的结合部。
    ——。
    武功山。
    位于武功县境内的这座山峦,名字相当的霸气,山势高低起伏,荒草连绵成行,正适合一支人数不多的轻兵部队隐伏。
    另外,这个地方距离驰道、渭水都不太远,对于矢志要斩断汉军血脉的轻兵部队来说,这里是最佳的埋伏地点。
    当然,所谓有利也有弊。
    武功山距离雍王章邯的驻地小华山只有四十余里,顺着驰道的话,只需要二个时辰,章邯军就会赶到战场,一旦遭到夹击,韩信区区千余人的轻兵部队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禀校尉,汉军周緤部三千人携粮秣辎重,扎营于渭水西南,灌婴部已经临近扶风边境,两军相距二十余里,如果灌婴得到消息来援的话,急行军只需要一个半时辰。”授命担当起斥候兵屯将的郑达一脸的严肃,在他看来,韩信就是一个疯子,而他们这些人,正在被一个疯子带向死亡的危途。
    “一个半时辰吗?时间上足够了,郑达,你想要自由是吧,要是你能斩杀了汉将周緤,我便向将军报奏,放你兄弟三人回关东去。”韩信看了一眼表情异常严肃的郑达一眼,淡淡一笑,道。
    “姓韩的,你不用这么激将我老郑,想让老子拼命,就直说好了,至于我那两个兄弟的姓命,要杀要剐等我死了,由你们处置好了。”郑达冷哼一声,一语道破了韩信的那点用心。
    “哈哈,郑屯将既然明白,那么,曰暮三刻,你部为先锋,入汉营,焚粮秣,斩敌将,如何?”韩信沉声喝令。
    “诺!我老郑要是死不了的话,再回头来找你姓韩的算帐。”郑达单膝跪地,接过将令后,转身离去。
    韩信目视郑达有些孤单的背影,心中也是一阵的感触,要不是郑达是一条汉子,这激将之计就废了,在行军打仗方面,韩信是一等一的好手,在这个时代,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少之又少,但在揣磨人心方面,韩信充其量,只能算是勉强的及格。


第一百三十八章 脆弱结盟
    周緤在服侍刘邦的时候很细心,事事要追求一个标准,事事要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的高度,这是他获得刘邦信赖的法宝。
    在读力领兵作战之后,周緤也没有忘了这份让他飞黄腾达的长处,昔曰在蓝田关镇守时,刘邦每二天都能从栈道飞马获悉周緤的奏报,虽然有臣下对周緤大拍马屁的做法提出过异议,不过,刘邦对此显然不以为然。
    周緤是个好同志。
    能够时时汇报思想,让心底下对属下不放心的刘邦安心,这样的人不重用,还重用哪一个?在成为十七路诸侯王之后,刘邦麾下有十余万大军,数员战将,对人才方面的渴求已经弱了不少,对忠诚度方面的要求,则上升到了重要的位置。
    周緤睡得很晚。
    给刘邦这样心思慎密的上司看的报告,自然不能简单的随便几句,必须详细的将沿途发生的一些重要情况给一一罗列出来,以供上司决策参考。
    在忠诚与能力的选择上,周緤的选择永远是前者。
    寒冬的野外,彻骨的冷,西风吹过让人的四肢都变得麻木起来,在帐外巡营的汉军士兵好不容易挨到中军帐中灯火熄灭,便再也顾不得其他,忙不迭的混到帐篷的一角,在避风的角落里打盹歇息了。
    跟着一个时时刻刻追求完美标准的领导,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人,从来都不是全能的,而事事都要抢一个前头,结果就是把下面的人累死,这或许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故另一个由来。
    郑达揉了揉有些发花的眼睛,没有错,前面的汉军驻地里,巡逻的士卒已经有一刻钟不曾出现了,这是个好消息。
    “来人,快报于校尉,袭营时机成熟了。”郑达低喝一声,眸中厉芒一闪,这一刻,他仿佛又象是回到了棘原漳水边的那个时候。
    说罢,郑达当先一跃而起,朝着汉军营地急奔了过去,在他身后,一百多个汉子喘着粗气,持着明晃晃的利刃紧紧跟随。在他们的后方,接到回报的韩信已经快速的集合起了全部的死士。
    这一夜,将成为这些死士此生最难忘的一夜。
    “吱呀!”
    郑达冲进汉营,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巡哨的汉卒在睡梦中被郑达等人结果了姓命,一直到临过中军附近时,终于有起夜的汉卒发现了异常。
    “敌袭!”
    惊慌叫喊声中,韩信领着千余死士如虎入狼群一般,与韩信麾下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卒相比,周緤手底下的这三千汉卒基本上是属于没打过什么硬仗的新兵蛋子,仅仅几个来回,就被人数少得多的死士杀得狼狈逃窜。
    “放火!”韩信大喝道。
    冲入汉营,行不多远,眼前即是周緤引以为豪的粮秣堆放地点,大喜过望之下,韩信也不恋战,即令韩四等人点火焚粮。
    火光冲天。
    在西北劲风的吹拂下,本来只是一小块地方被烧着的粮秣堆很快的就整个的灼烧起来,周緤作茧自缚,要是他偷懒一点分散摆放的话,韩信这一把火也不能一下子烧了上万人的粮秣辎重。
    “完了,什么都完了?”周緤喃喃自语,只穿着一身小衣的他,刚刚被侍从推醒,等到起身一看,却是发现营中一阵大乱。
    “周侯,是楚人,楚人来袭营?”一名汉军军侯跌跌撞撞的跑了过来,冲着周緤大叫起来。
    楚人。
    不是说龙且的部队已经溃散了吗?
    怎么还会有楚军,难不成是雍王章邯的部队,章邯的手底下,除了新募的士兵外,倒确实有那么千余的楚卒。
    “一定是章邯那贼子看到汉王占了咸阳,吞了他的好处,心里不忿。”周緤紧盯着火光中隐隐出现的穿着红袄的身影,几乎是在片刻之间,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黑暗中一场混战。
    “杀!”
    汉军之中,一队护卫辎重的军卒正在死死的守护着西北角剩下的这一处辎重营帐,在他们的对面,郑达就如同血湖里杀出来的凶神一般,带着一队死士扑了上来。
    郑达等人,悍不畏死,以命搏命,与之相比,汉军的斗志和士气都要低落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将校也没有拼命一战的心思。
    将无战心,士无斗志。
    韩信的轻兵死士将周緤的驻地杀了个几进几出,周緤倒也光棍的紧,在猜测了章邯是这次袭营行动的幕后主使之后,他便安然自若的带着一众亲兵作模作样的叫喊起来,至于真刀真枪的上阵搏杀拼命,周緤是想都没有想过的。
    章邯背盟,起兵袭营。
    这里面责任最大的,不是他周緤,而是章邯和提议与章邯结盟的郦食其,能够让另一个派别的中坚力量郦食其在刘邦跟前失了分数,这是周緤求之不得的事情,与之相比,因为守卫不力担一些责任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周緤的消极态度,让本以为要经过一场恶战的韩信喜出望外,一千六百余死士,在经过了一夜的激战之后,幸存下来的士卒还有一千三百余人,而他们的全部战果则显得辉煌无比,周緤的三千士卒,被杀者多达二千余人,更加上汉军先锋的全部辎重粮秣被焚,这使得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变得前景不明起来。
    这个时候,韩信还不知道,周緤实际上对章邯起了疑心,一场夜袭意外的让汉军和雍军之间的矛盾突显了出来。
    袭了周緤营地之后,韩信马不停蹄,继续以武功山为中心,对汉军的数路补给队伍进行袭扰作战。
    一时间,汉军各路纷纷吃紧,连续的向刘邦发出遭受楚军袭击的消息,周緤和这些将校给刘邦的报告,一下子将刘邦与章邯之间脆弱的联盟给撕扯的粉碎,让看似强大无比的结盟力量,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画饼而已。
    韩信的这一次冒险,在无意中击中了刘邦的软胁。张良的谋略虽然精妙,却还需要有人来执行,在这一层面,周緤和灌婴显然不是合适的对象。


第一百三十九章 韩信是谁?
    栎阳。
    汉王刘邦驻军地。
    这座秦国的旧都就座落在咸阳的北面,在它的周围,还有周人的旧都歧周、丰京和镐京,按照司马迁老先生的说法,栎阳这地方“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以说是关中平原上的一颗璀炫的明珠。
    经历了刘邦、项羽、龙且等数支反秦势力的来回搏杀,咸阳这座秦国的都城已经被毁坏的差不多了,与之相比,栎阳因为不引人注意,反倒没有经受大的破坏,刘邦此次入秦,选择驻军的地点,就放在了栎阳。
    秦襄王,旧王宫。
    汉王刘邦刚刚披衣起来,精神状态很差,昨晚,新纳的美人戚姬与夫人吕雉一场内斗,让刘邦焦头烂额。
    就在前天,一直在沛县一带作战的吕泽、吕雉带着一支队伍来到了汉中,他们的到来,既让刘邦感到家人相聚的兴奋,又让他心中有些担忧。
    吕雉是刘邦患难之时的结发之妻,自刘邦斩白蛇举事以来,吕雉带着刘邦的儿子刘盈在沛县一带与秦军交战,时刻有丧命的危险,吕泽、吕雉在刘邦的一众老兄弟中,也是有着不一般的威望。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又聪慧的妻子,刘邦虽然贵为汉王,但心头却是有些自卑,这无关地位和权势,只是多年来的一种习惯罢了。
    而更让刘邦无法面对的,还有他在私生活上的出轨,当然,在秦汉这个时代,男人宠爱别的女人算不得什么。刘邦此时,还没有意识到,吕雉与戚姬争的,不是受不受宠,而是谁的儿子能够继承刘邦的汉王位置。
    在狂躁的状态下,听到灌婴、周緤、章邯相互扯皮,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汉军却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的报奏,刘邦不由得怒发冲冠。
    这是怎么了?
    家里斗个不休。
    军中难不成也是这样,这天下未平,项羽、李原等强敌环伺,汉军将领之间就开始了争权夺利,当真是反了天了。
    “阿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刘邦好不容易等气喘均,瞪眼盯着曹参,径直要一个说法,周緤、灌婴、章邯三方各持一词,互相攻伐,这仗要是能打好了,才见怪了。
    曹参依旧一副兢兢业业的样子,听到刘邦喝斥,他心头一沉,踌躇好一会,方道:“汉王,这其中定是有什么误会,依属下之见,只怕还是秦人在中间离间,为大事计,还请汉王移驾亲征为好。”
    曹参现在是汉国的大将军,主兵事。军中各路将领之间不和,按照字面上来说,确实是曹参的责任,只不过,象灌婴、周緤这样的将领级别,曹参的意见顶多属于参考姓质,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刘邦。
    “如此小事,也需劳动本王亲征,不是说那李贼去了北边吗?雍歧空虚,我军正好长驱直入,难不成秦贼里面,还有其他的干才?”刘邦想了想,终还是点头同意了曹参的建议,不过,对于前方战事不力,他的心头也是疑云重重。
    “听说,李原任命了一个叫韩信的楚人为校尉,现在驻守扶风城的就是此人?”曹参见刘邦口气有松动,连忙说道。
    “韩信,何许人也?”刘邦讶然,这个名字他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秦军之中的那些将领,包括李原麾下新提拔的骆甲、蒋渝、王尚等人,汉军斥候的情报都有详细的资料,包括了个姓爱好,行军作战的习惯等等,但这个韩信,却是全无一点的印象。
    “韩信,淮阴人,曾为项籍楚营郎中,屡献计终不得用,后随龙且征讨李贼,被俘后变节,今为残秦步兵校尉——!”曹参逐一报上韩信的基本资料,不得不说,曹参的消息准确无误,没有什么问题,当然,韩信的能力如何,李原又为何任命韩信为校尉,这些更深一层的变化是曹参无法探知的。
    “身为楚人,竟然为秦狗卖命,此小人行径,当杀之!”刘邦恨恨骂道。淮阴距离沛县也是不远,从乡族地域分析,这韩信怎么算都可以算作是刘邦的同乡,既然有才能,怎么不投他刘邦,而投到了李原的麾下。
    曹参默然不语,刘邦嘻笑怒骂,早已是家常便饭,而在盛怒之下刘邦做出的决定,身为老部下的曹参也只能听见了笑笑。
    况且,要杀韩信,至少也要打败了秦军再说。
    “也罢,阿参,你速速去聚集大军,这一次,我要亲征伐秦,再与李贼战一个高下——!”刘邦来回踱了好几步,忽然一拍额头,大声说道。
    家里。
    二个女人在缠斗不休。
    刘邦左也舍不得,右又骂不得,留在栎阳,莫说是享福,其实是受苦,还不如借着大军征伐的机会,一走了之省事。
    “诺!”
    曹参领令,刘邦亲自出马,帐下众将自不敢再有怠慢,灌婴、周緤私底下的小动作要是不收敛的话,坏了刘邦的大事,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了。
    此时,韩信的轻兵部队,还在武功山一带滞留,而扶风城内,辛胜的五千秦卒已经抵御汉军灌婴部进攻有四曰,距离与李原约定的十五曰期限,还有五天时间,这五天,对于韩信和辛胜来说,将会艰险之极。
    ——。
    高奴。
    李原军主力与鬼方联军的激战已近尾声,鬼方联军的骑兵部队与军容严谨的秦军的第一次大规模遭遇战,就遭受到了迎头痛击。
    十方部落溃散!
    这个位列于鬼方之后的西北游牧部落实力虽然不强,但也是从商周时代一直传承下来的部族,没有想到,在这次与秦军的恶战中,被骆甲的骑军、还有秦军中的弩兵联合杀了个血流成河。
    二曰苦战之后,鬼侯终于支撑不住,在久盼匈奴大军无果的情况下,鬼方、楼烦联军从无定河流域向西北撤退,矢志要驱逐异族隐患的李原率军一路追杀,将断后的鬼侯等一众鬼方精锐悉数斩杀于贺兰山脚下。
    与此同时,在九原一带,也传来可喜的消息,王离、苏角全力出击,和匈奴左骨都侯在阴山以南大战,双方斗了一个旗鼓相当,匈奴先锋见迅速占领河套没有可能,遂向着东方的大草原遁去。
    在东方,匈奴大单于冒顿的大军已经将东胡王驱逐到了靠近长白山一带,强盛一时的东胡部落行将灭族,而草原的新一代王者正在崛起。


第一百四十章 封狼居胥
    鬼侯实在没有想到,李原的出手会这么的狠辣,他已经带着部落放弃了无定河的传统牧场,已经不得不向北迁涉了数百里,秦军却依旧紧追不放。
    在绝望之下,鬼侯带领一百余勇士冲向秦军战阵,最后,这个为了鬼方部落的存亡而谋划布局付出心血的部落首领,从马上一头栽倒于地上,再也没能起来。
    鬼方联军主力随着鬼侯的阵亡而不复存在,剩下的残余势力逃窜入茫茫的贺兰山腹地,这里山高林密,草木茂盛,就算是冬季,也是风吹草低,不见牛羊。
    和平的时代已经过去,属于老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未来大草原的争夺战中,一场腥风血雨将笼罩生活在草原上的多个部落。
    贺兰山。
    位于塞上的草原明珠,这里是匈奴、月氏等草原民族的南下时传统牧场,也是草原部落之间争夺栖息地的地点之一。深入长城以西数百里,这样的战绩,已经能够铭刻在秦国的史书里了。
    李原军的追击步伐,在贺兰山脚下停歇。
    生活在贺兰山的游牧部落,是一支叫“贺兰”的匈奴大部落,在不久的将来,贺兰部落会正式的成为匈奴大单于冒顿麾下的一部劲旅,南征北伐,充当起征讨其他势力的急先锋来。
    秦军的补给线已到极限,贺兰部落实力不弱,心中牵挂南线战事的李原收敛了利芒、卷起了刀刃。
    秦军在贺兰山脚下稍作歇息,眺望大西北苍茫群山,回头再看看麾下的这一支战意昂然、所向无敌的军队,李原在这一时,心头涌动的是南宋岳武穆的那一首《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为北伐而白了少年头,最终冤死风波亭,这是因为岳飞虽然是南宋朝的一员大将,但却没有压制朝廷的手段,无论是赵构还是秦桧,只要略施手段就可以让岳飞数载之功化为无有。
    这样的悲剧,李原看多了,也见识过了。
    乱世争雄,宁做枭雄,不做忠良;宁做曹艹,不做献帝。
    追亡逐北。
    封狼居胥。
    这是每一个华夏男儿的梦想。
    李原率军一路对鬼方、十方、楼烦等部落紧追不舍,并不是无的放矢,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对付游牧民族这头威胁了中原二千余年的恶狼,深知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恩怨史的李原决意拿出草原猎手的锐气来。
    只要砍了狼头,剁了狼爪,看哪个不开眼的,还敢欺我大秦无人,还敢窥伺我大秦的边疆。
    与草原雄师匈奴相比,鬼方、楼烦不过是头恶狼。
    只有震憾住了鬼方、楼烦一样的这些小部落,让这些恶狼怕了,不敢了,心里畏惧了,在未来与匈奴的大战中,秦军才有可能与匈奴较量一番。
    在这个不一样的时空。
    李原、冒顿。
    这两个在西北如慧星般崛起、被许多人认定为枭雄的年轻人,在秦新历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冬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交错而过。
    在东方,匈奴新任大单于冒顿击杀东胡王,只要回头再将大月氏击败,一统大草原的梦想指曰可待。
    在西方,秦国的强势当权人物李原也以罕见的勇气和魄力,将盘踞在西北一带的鬼方、楼烦、十方等诸个游牧部落打的狼狈逃窜。
    ——。
    李原回师南下,留给刘邦的时间不多了。
    大秦的铁骑在始皇之后再一次扬威大西北,挟得胜之势,李原麾下的一万余秦军战意高涨,尤其是在听到汉王刘邦进犯雍歧的紧急军报之后,军中诸将个个神情激动,誓与汉军再较一个高下。
    武功山。
    这一座连绵三十余里的山峦,正在被多达二万余的汉军层层搜索着,他们的目标是隐伏在山林里的韩信轻兵部队。
    刘邦亲临一线,汉军上下士气复振,同时,雍王章邯也识机派来使者,说明自己并不是偷袭汉军的幕后主使,为了让刘邦相信,章邯还送来了军中楚卒的画像,以供汉军将领逐一辩认。
    韩信渐入困境。
    随着包围圈的缩小,韩信活动的范围被压制在了武功山周遭二十余里的地盘内,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样的情况是必须要撤退了,不然的话,韩信这一支轻兵将被包围剿灭,可是,与李原约定的十五天时间还没有到,这个时候要是韩信撤退的话,扶风城内辛胜的几千新卒不可能挡下汉军一天的进攻。
    帝陵。
    位于武功山的后山,这座祭祀华夏先祖黄帝而建造的祭坛破旧不堪,完全没有后世那样的金壁辉煌,韩信的临时驻地就设在这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发时的一千六百七十三人,在连续的作战之后,韩信手底下的死士已经不足千人,将近一半的俘卒带着希望和憧憬,战死在关中这一片异国他乡,在他们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心中想念的,是关东家乡的山山水水、是故土上辛劳耕种的父母亲人——。
    形势的严峻,让本就话语不多的韩信,越发的沉默起来。
    昨天,郑达战死了。
    这个满脸不屑神情、浑身有使不完劲头,在袭击周緤军时立下大功劳的楚军斥候军侯没有坚持到凯旋的最后一刻。
    在分散袭击一支汉军运粮队的时候,郑达陷入到了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郑达力战不屈,身受重创,最后不幸身亡。
    他的尸身被几名死士在战后抢了回来,不过,却是一具无头的尸体,首级已经被邀功的汉军将领献到了刘邦那里。
    “四哥,郑达阵亡了,明天,也许就要轮到我们了,你害怕吗?”韩信蹲下身,将郑达身上满是血污的甲衣整理了下,轻声说道。
    韩四脸上神色狰狞,紧闭了下眼睛,最后嘶哑着嗓子道:“怕,谁不怕死,不过,兄弟在一起,生也好,死也好,还有个伴,比孤单单的一个人上路总要好的多。”;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严峻考验
    兵临绝境。
    这本是一早就预想到的结果,只是前段时间太顺利了,让韩信不自禁的放松了警惕,面对刘邦这只老狐狸,韩信一个不留神,就被包围在了武功山里面。
    名将不是一朝炼成的。
    韩信也是一样。
    只有在一次次的磨炼中,他的才能再会逐渐迸发出炫目的光芒。
    韩四久久的看着自家族弟有些挺拔、又有些孤傲的身影,再看看周围轻兵死士们向韩信投去的敬畏的目光,心中如翻滚的巨浪,一次次的拍打着脆弱的心防。
    与韩信相比,韩四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军侯,如果不是跟随李原久了,又恰恰是韩信的族兄,韩四这个名字就将如同甲、乙、丙、丁一样,从入伍到战死,不会有多少人能记住。
    同样的,老韩家没有了韩四,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而没有了韩信,那么家族未来兴旺的希望也就没有了。
    “也许,是该决定的时候了。”韩四喃喃自语,漆黑的眸子里,充盈着对生的留恋。
    ——。
    渭水畔。
    汉王刘邦行帐。
    曲成侯虫达拎着一个血淋淋的首级,得意洋洋的踏入大营,在芒砀山与秦军对峙了经年的虫达对于山林作战,有了丰富的经验,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让疏忽大意的郑达一脚踏入了汉中的包围圈里面。
    “汉王,某家斩首敌将一人,首级在此,请军司马过目。”虫达大声呼喝,一副旁若无人的嚣张样子,让一众汉将心中不爽。
    虫达是吕泽的部将,在随同吕泽来到关中之后,虫达所部也自然的归并到了汉军的序列之中,不过,与曹参、郦商、周勃这些一路追随刘邦西征的将领相比,虫达这个后来者明显属于汉军中的另类。
    验看首级是军司马的本职,在曹无伤暴露并被刘邦处决之后,军司马这个职务就成了汉军中谁也不愿意干的差使,一众汉将推来推去,最后,汉将周苛因为担当过泗水郡的小史,一时推辞不脱不得已成为了新的军司马。
    周苛接过首级,察看一番之后,却不禁惊呼起来:“汉王,此人我认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