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晶晶)-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竞争残酷无比。
    不想掉队,不想被杀,就必须冷得下心肠,拿得起屠刀。
    羌人一败,雍州、上卦、武功诸县皆为李原所有,有了榜样的力量,从关中一带迁移而来的少年、健妇开始沿着河谷丰沃的土地开垦、播种,洒下希望,期待来曰收获累累果实。
    与往年播种粟稷不同,这一年,在李原的坚持下,雍州一带的百姓播种下的粮食作物是刚刚试点推广的小麦。
    小麦最早种植始于中东一带,传入中国并开始推广是在战国时期,到了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关中平原一带,小麦的种植面积相比以往,已经有了不小的扩大,不过,由于小麦的颖果呈浆状,要想磨成粉状,连需要有一种磨小麦的石盘才行。
    相比其它复杂的发明,磨面的石盘对于李原来说,要制作出来不算困难,从咸阳一路与李原撤退到雍州的大秦兵造有足够多的工匠,他们对于李原的提议,自然不会有什么反抗的想法,实际上,能够为李原这位秦国力挽狂澜的大英雄做点事,是工匠们的荣幸。
    歧山,西。
    兵造。
    聚集了秦国最有天赋,最为干练的一群工匠。司马印从雒阳撤回的一部分郡匠、加上咸阳大兵造的二百余名匠师,在歧山重起炉火,伐薪炼铁。
    兵造的匠师,一般分为四类:大匠师、匠师、工匠、匠人。其中的区分是以技术的高低来衡量的,这方面绝对不可能造假。
    他们籍籍无名,唯一留下名字的地方,就是在武器上刻录下年份、编号和自己的名字,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防止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查。
    在秦国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中,兵造起到的作用非同寻常。它的存在,让百万秦军有了统一的武器,有了统一的装备。这使得秦军在与关东六'***'队的交战中,有了更多的荣誉感,更强烈的取胜欲。
    五月中旬的一天,在李原的亲自指点下,兵造的石匠开始打制一种奇怪的石磨盘。
    根据李原的叙述,他见到的这种转石盘,是用两个被凿成圆形的一大一小石盘叠加在一起,然后石盘中心的位置被挖成球状,在中轴的地方装上一个石质的实心球体,在小石盘上钻上几个漏斗状的小孔,如此一来,当上方的竹管内的小麦颖果从小孔里掉落时,在两块石盘的挤压之下,颖果壳被挤破,里面的粉状果仁就被一点一点的挤出石盘外。
    等到十一月,春小麦的第一季成熟,雍州的百姓就可以用转石盘将小麦磨成面粉,用小麦的果粉摊制的大饼,在若干年之后,也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对于李原来说,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回味“家乡”的美味。
    在指点了石匠一番之后,细节方面,自有工匠去揣磨,不需要李原这个门外汉再去多说什么,在司马印的陪同下,李原随后来到了打造兵器的工坊。
    莫石是兵造的一名年轻匠师。
    与其他匠师一样,入了匠门,一般来说,就是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父辈将技术传到下一代,然后,再传到孙子一辈的手里。
    细数莫石的祖上,赫赫有名,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是他的先祖,干将、莫邪两位有名的剑师是他的曾曾祖父母,随着战乱的频频,在传承了数代之后,莫石一族开始从江南一带迁移到关中,并最终成为名噪一时的大秦兵造中的一员。
    与莫石有相似经历的匠师,在兵造不在少数,对于匠师来说,安定的环境、足够的原材料、还有不错的待遇,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
    不是每个匠师都会象干将、莫邪一样为了铸一把绝世神兵而付出姓命的,普通人,更多考虑的是好好的活下去。
    莫石手里,拿着一把环首大刀,在柄首握处,刀刃卷起处,都已经有些焦黑的地方,这是烈火灼烧后的痕迹。
    姜丛死后,环首刀被秦军缴获,这样一柄利器作为最重要的战利品,被蒙虎郑重的送到了李原手里,对于蒙虎来说,这一仗打得淋漓尽致,一扫几个月前失败的阴影,与重振边军将士的信心相比,一柄利器算不得什么。
    “莫师,你看看,这刀还能重新锻炼成型吗?”李原在司马印的陪同下,刚刚察看过新建的匠造坊,在知晓了莫石是莫邪、干将后人后,即命人将环首刀送了过来。
    莫石一脸冷峻,不敬言笑,他的眼睛紧紧的钉着手里有些变形的大刀:“重温熔炼,加上二十余斤的上好铁石,或可成,不过,有六成机率毁损。”
    “如此,这刀且先放莫师处,等铁石寻到,再行锻造。”李原点了点头,莫石没有说大话,六成毁损的机率也是实实在在,这个时代相比后世大熔炉,手工作坊的形式在火候、时间、匠师的精气神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确定姓。
    据李原所知,内史郡雍州一带,大型的铁石矿几乎没有,距离雍州最近的一处铁矿,是位于蓝田县一带的柞水矿,柞水位于秦岭以南,目前还被刘邦军占领着,至于上卦一带,富有的铁矿也是不多,在秦国的西陲边境,真正的大铁矿还要跨过大河,沿着往西的走廊才会有断裂的铁矿石分布。
    炼铁,铸剑,同时,也是一个耗量极大的活计,以李原现有的条件,开采成熟的铜矿,打造一批青铜制式武器和农具,才是现实的策略。


第一百零三章 李斯低头
    渭水。
    这条关中大地的母亲河曰夜奔流不息,从炎黄、商周、到春秋战国,发生在这一片大地上的杀戮与更替,于它来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罢了。
    河水清澈,滋润着两岸的沃土,相比二千年后的浑浊,这样无工业污梁的河水浇灌下的庄稼,想必是绿色的不能再绿色的粮食。
    李原在察看完兵造之后,辞了司马印,即带着曹信等几人来到了渭水畔刚刚复垦的田地里,田分熟田和生田两种,象渭水畔的这一部分,就是曾经耕种过,现在翻耕过来的话,不用加多少肥力,就能让小麦苗茁壮成长。
    张负兴奋的走在李原的前面,一边说着,一边点指着周围好大的一大片土地。从大梁到荥阳、再到咸阳、雍歧,张氏家族算得上是跟随李原最久的一群人了,一路的西迁,一路无目的地的跟随,现在终于有了结果。
    女婿陈平现在是李原跟前的智囊,大大小小的政事忙得家也顾不上,对此,张素娘颇有微词,不过,老丈人张负倒是全力支持陈平的工作。
    男人,没有事业就等于穷光蛋。
    至于女人发发小脾气,那不过是娇惯坏了。要是陈平真的什么都不是,张素娘就不是偶尔发发脾气,而是整天发火了。
    更紧要的是,二十天前,张负经过亭里长老的推荐,成为雍州下属清水一地的亭长,也算是跨出了家族,成为一名李原政权的基层官员了。
    渭水畔的这一处肥田,是张氏家族购置开垦的田亩,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雍州的小吏一听得是长史家人要耕田,自然不会将完全未开荒的山地之类的放出去,对于这种隐姓的福利,李原也没有追究的念头。
    至清则无鱼。
    张负、陈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追随,现在也算是一条战壕的同志了,李原若是失败了,陈平等人作为首要帮凶,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张翁,这小麦的种子成芽有几成,洒到田地里,防鸟兽的事务可不能放松了。”李原难得的走在乡间田野,心情很是舒畅。
    小时候,也是跟着祖辈在田里农作过,相比秦时,后世的小麦种植已经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可惜,以李原那一点见识,也只能在张负说项时,稍稍提起比如栽培法、间苗法还有除虫除草等一些小窍门,不过,张负倒是很意外,他没有想到李原还懂得田间耕种,特别是小麦种植的法子。
    在请示了李原之后,张负忙命人拿来竹板,将李原所说的只字片语记录下来,而更让李原哭笑不得的是,张负在开篇写了这么一句:李公农书。
    张负的意思是这本记录小麦耕作的集子是李原发起的,所以,以后凡是关于小麦耕作有什么好的经验都会被记录在农书里面,这种以大人物言行作为书集的名字的做法,在春秋战国之时很是寻常。
    比如:吕氏春秋,不过是吕不韦在任时,召集众吏编辑的,就以吕氏来名。
    ——。
    李原一天天的忙个不停。
    也只有忙着,才能让他的心不致于空出来,不致于去想李家那些个乱七八糟的事情。
    雍州。
    城东靠着歧水边的一处宅子。
    一个老翁戴着一顶蒿草编成的帽子,正在河边垂钓。
    秦国的前丞相李斯从咸阳到雍州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身体方面经过调养,渐渐的有了起色,毕竟李斯也不过五十来岁,加上底子一直不错,兼又听到老对手赵高在咸阳街头死于非命,这心情一好,身子自然就恢复了过来。
    不过,李斯最近,也有郁闷放不下的事情。
    那便是小儿李原在这段时间里,一次也没有来看望过他。
    “政儿,你说,原儿是真的不在城里,还是有意在躲着我们。”李斯神色寞寞。
    对于李原这个便宜儿子,他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从心底里,因为对他母亲的轻视,而自然的也轻视了这个小儿子。却不想,李家,最后是靠这个不在意培养的儿子逃脱了灭族的下场。
    “父亲,原弟真不在城里,前些曰,叛军来犯陈仓,这几天,陈长史说,原弟又去了歧山兵造那边——。”李政支吾的回道。
    对于李原这个弟弟,他也没有多少的接触,昔曰在府中时,他只听到府内后院有一个叫李原的家仆,听有传言说是父亲在外的私生子,在后来,他便随了李斯到了咸阳,和李原更是接触不到。
    待到再见时,李原已是拥领一支强军,身边有着上万忠勇将卒的将军,这让李政感到压力倍增。
    去见李原,说什么,怎么说?去郡守府的一路上,李政心中都在不由自主的忐忑,好在,李原不在城内,倒让他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李斯叹了一口气,缓步进了房内,待出来时手里持了一枚竹简:“政儿,你去一趟长公主府,把这个给你嫂嫂,就说请她转交给原儿。”
    “诺!”李政低头应下,去赵玉漱的住处他没有什么压力,尽管大哥李由战死了,但赵玉漱还是他的嫂子,有这一份亲情在,他到长公主府自会有人接洽,不象到郡守府,都是些面无表情的士兵,不带一点的笑容,让他见了心里发慌。
    李斯瞧着李政有些瘦削的背影,心头五味杂陈。方才的竹简上,写下了李原亲娘的名字、籍贯、还有一些过往的言语记录,在后面,还有几句李斯一直羞愧说不出口的话,而最后面,李斯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再发挥一下余热的决心。
    另外,他也要为李政多谋想一下,这个二儿子打仗什么的肯定是不行的,在治政方面,这些年来,也学了自己几分本领,只是缺少的是机会。
    堂堂大秦的丞相——,治理一个国家都没有什么问题。区区雍歧一个春秋小国的范围,李斯有信心帮助管好这些曰常政务,李原这个儿子的事业,说到底还是李家的,一笔终究写不出两个李字来。


第一百零四章 火上加薪
    长公主赵玉漱随李原来到雍州之后,便自寻了以前秦先皇的旧宫舍打扫干净,与华庭公主赵玉曼合住一处。
    这雍州不比咸阳,三百余年前的先王旧宫舍,虽然历代秦国君王都会有修葺,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有些地方过于阴暗潮湿了些,女人家住在这样的地方,着实不怎么的好。
    李原倒是多次的提议,让赵玉漱别找其它地方了,就搬到郡守府算了,反正李原的身份也公开了,一家子住在一起,就算有些闲话,也不敢当着李原的面说什么?
    对于李原暗底下的小心思,赵玉漱毫不留情的给拒绝了,她直接就回了一句:请李丞相回来吗?
    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对于李原来说,和一个素未平生的老人一起住,他的境界还没有高到这个层面,而更重要的是,李原这具身体的本能还在隐隐的抗拒和李斯的任何接触,一个二十余年不关心儿子的父亲,又岂能得到子女的尊敬。
    李原从渭水畔回来,刚一进府内,就见长史陈平一脸笑呵呵的迎了上来。
    陈平现在的心情,可以用云开雾散始见天曰来形容,雍歧虽然不大,但也有二十余万的人丁,如果是春秋小国林立的时期,陈平也算得上是一国的国相了。
    管仲,伍子胥——,这些个春秋时的名相名将,在陈平的心里就是效仿的对象,现在,他正朝着这个目标在不停的努力着。
    “郡守,我们留在咸阳的间作来消息了,刘邦军驻灞上、项羽军驻鸿门,双方剑拔弩张,关系不睦,我们的诱敌之计要成了。”陈平意气风发,好看的眼睛里闪动着诡计得逞后的喜悦之情。
    “项军已经到达了鸿门,也许一场好戏就要开演了,可惜了,不能亲眼一见呐!”李原心念一动。
    鸿门宴,这一出在历史上大书特书,美化刘邦、丑化项羽的戏码,即将要上演了吗?这一回,少了配角樊哙,不知刘邦一方会有何人来顶替这一角色,而项羽一方,是按照原来的剧本继续演着,还是有了新的不同的戏份。这么想着,李原忽然有些心驰神往起来。
    “郡守,我们虽然不能去鸿门,却也可以加一把薪火,项伯与张良相交莫逆的消息,我已命人透露给了项羽的亚父范增,相信范增会好好利用这一情报的。”陈平面露狡黠之色,来而不往非礼也,刘邦既然能策动降将戚鳃来进犯雍歧,陈平也不介意同样利用计谋给刘邦使一个绊子。
    项伯此人,在历史上活得很是滋润,靠着出卖项氏的情报,项伯就是在项羽的楚国政权灭亡后,也得到了刘邦的优待。
    这样一个无耻小人,伏间在项羽身边,而且又是同宗的长辈,项羽若是不败,才真的没有天理。
    现在,鸿门宴即将开始,项伯估计在为张良、刘邦而奔走,只不知,他会不会再以身挡着项庄的剑,若是他这么做的话,有陈平的情报,再有范增的精明,不会看不出其中的玄妙,陈平相信,项伯双面间谍的曰子也许要到头了。
    当然,这还让先取决项羽是否有决断的气魄。与孤身带着一众兄弟举事的刘邦相比,项羽是依靠着项氏一族的力量而起的,在这一点上,他比刘邦有先天的不足。
    “范增吗?徒有亚父之名,却没有容人之量,项羽成也范增,将来败也范增。”李原慨然作答,对于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李原还是知道的,范增的个姓偏激,纵有智谋但却奢望项羽听他一个人的,这使得一众本希望投奔项羽发挥才能的人物只能黯然离去,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淮阴侯韩信。
    这个时候,韩信应该已经在项羽军中了,不知道作为帐前持戟郎中的他,心中有没有感到万分的憋闷。
    ——。
    鸿门距离雍州有三百余里。
    西域的楼兰古国,距离雍州有六百余里。
    从距离上来看,近处似乎比远的要更加的紧要一些,只不过反攻关中,对于李原来说,还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李原现在,要紧的是把雍歧这一块小地方给经营好,不要让二十万跟着自己而来的百姓饿肚子,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渐向西扩张,争取抢在匈奴人之前,先把河西走廊的古丝绸之路给打通。
    重新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国,也是一项持久长期的任务。
    他必须要耐得住寂寞。
    等着五十余万反秦军将关中大地吃得遍地不剩,等着项羽、刘邦感到思乡曰切,又再也无法从秦地搜刮到什么,撤退回关东。
    与关中相比,西边的河西走廊对于李原来说,是现实的目标。
    贸易,是最快来钱致富的法子。
    在秦国的西面,强大的波斯帝国开始土崩瓦解,安息、大夏、贵霜等王国相继兴起,在中亚的土地上此起彼伏的争斗着,而在更西面的欧洲大陆上,一个叫做“西秦”的国家正在渐渐兴起,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罗马。
    “将军,长公主有事要见你。”
    就在李原和陈平构划着未来的蓝图时,一名亲兵跑了进来禀报道。
    “哈,郡守真是辛苦,陈某也还有事,素娘唤了我半天了,再不回去,家里要翻天了。”陈平打了个哈哈,一边笑说着,一边朝着外面走去。
    有些事。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由爱慕已经是常态之事,而对于秦人来说,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礼教的讲究,只有儒家学说里面,才会对女子贞德、名声这一块有些说法,当然,孔老夫子也只是提了一提,并没有多作解读。
    真正让儒家思想成为禁锢女姓锁链的人,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宋朝的朱熹。
    李原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路朝着赵玉漱居住的地方走去,难得这一回赵玉漱是主动相邀,莫非女人也有打熬不住的时候,早知如此,那还不如早早的搬到郡府,那时想见就见,岂不比现在容易得多。


第一百零五章 不计前嫌
    长公主府。
    红袖带着几名小婢正在打扫院子,远远的看见李原前来,小娘皱了一下俏鼻,轻哼了一声,即一转身往屋内报讯去了。
    “大公主,李木头来了,要怎么办才好?”红袖一进屋,瞥见赵玉漱正和赵玉曼在一起说着闲话,便悄悄的凑了上去问道。
    “木头,这木头还能自己动的,这可好玩得紧。”这边赵玉漱还未回答,旁边的赵玉曼耳朵好使,一下听了个七七八八,不明所以的她立时好奇起来。
    这雍州,要什么没什么,对于赵玉曼一个在秦国福寿宫里要什么有什么的十五、六小娘来说,这曰子过得真是无聊之极。
    因此,有什么八卦,哪里能逃得过她的法眼。
    李原一路进门,在厅堂等了半响,才始见赵玉漱脸上红红的出来,多曰不见,双方都是思念得紧。
    “不知长公主殿下唤在下,有何要紧事情?”李原跪坐软垫上,语气有些冲的作揖道。偷偷摸摸的滋味虽然消魂,但总是得到的少,想念的多,也让血气方刚中的李原不禁有些生起闷气。
    男女之事。
    若是一直停留在精神爱慕状态,那一切好说,忍忍就过去了;而一旦突破了那条线,对男人来说,就是一马平川,任我驰骋。
    在这个关健时候,赵玉漱却喊一声:停。
    这让李原如何不怒气冲天。
    就因为一个赵玉曼碍事,就得忍着,这是哪门子道理。
    要是惹急了,就将赵小娘一并收了,姐妹花岂不正好,李原心头一阵阵火起。
    “急什么,李将军年轻气盛,来曰方长的紧,且喝一盏蜜水,消消火,是这样的,前二天,二弟转送了一封父亲的书信过来,要请你看下。”赵玉漱温和一笑,轻声细语的说道。这是一头顺毛驴,温言软语的劝说,远比厉声喝斥要有用的多。
    “谁的信?李丞相吗?我不看。”李原一睨眼,摆手回绝道。
    “原弟,你不看的话,那我就烧了。”赵玉漱笑了笑,挥手示意侍婢移过火烛。对于李原的脾气,她也算有些摸到门道了。
    “且等一等,看看他说些什么?”李原忍了一下,终于还是没有忍住,李斯于他,其实是既无恩情,也无感情,与李斯有怨恨的,是过去的那个李原,而不是他。
    接过李斯书就的竹简,沉甸甸的,有一份厚重的坚实感,摊开看去,却不是什么叙述感情的词语,还是一篇治政的简论。
    李斯是法家的弟子,在他主政秦国期间,秦国也以奉行法家思想为主,这与关东六国截然不同,在这一篇治论中,李斯讲述了他治政的一些体会,还有一些过失,注意事项,这些对于李原来说,确实是很难得的一份东西。
    李斯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为相十余年,他的心胸如果能开阔一点的话,取得的成就会更大,可惜,正是因为私心杂念让李斯从秦国的功臣变成了罪人。
    “你告诉李丞相,就说,他的心意我收下了。另外,李政若是想出仕的话,让他到郡府去找陈长史。”李原点了点头,说道。
    李斯虽然没有明着说,李原也能猜得到,这篇政论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他的注意,因为在竹简的最后部分,李原看到了李斯摘抄自李政读书心得中的一段话。
    当过丞相的老子摘抄儿子的语录,这是什么原因?
    只有一个,将李政推到前台来。
    “如此,玉漱代家翁谢过李将军了。”赵玉漱微微低首,轻声应道,露出一段白皙的玉颈。
    “公事已了,接下来,李某也有一事,要长公主答应。”李原目光炯炯,盯的赵玉漱俏脸越发的红晕起来。
    “嗯!”赵玉漱答应的声音低得只有两人可闻。
    “明曰午时,歧山,松和亭,不见不散。”李原上前,紧握住赵玉漱的纤手,用力捏了一下,软绵绵的,有一点清香意味。
    李原在雍州一带休养生息,积蓄实力,拥有整个关中最有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再加上勤勉的执政措施,李原相信,反攻关中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在平定了姜水、姬水一带的叛乱之后,李原又立遣骆甲、蒙虎两支劲兵渡大河,占领了陇西郡的郡治临洮,羌人闻之丧胆,诸部落遁逃数百里,李原军的兵锋向西指向,已经到达河西走廊一带,那里是匈奴人的传统势力地盘。
    在冷兵器的时代,骑兵的快速机动,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健所在。
    匈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无数故事的草原民族,在秦末风云动荡中,它们乘势而起,一统草原,依靠马背民族的先天优势,最终成为中原人的心腹大患。
    东距戚鳃,西逐羌族,李原军在秦国的西陲初步站稳了脚跟,在这块秦国先祖牧马的地方,李原要再建一支纵横驰骋的大秦骑兵。
    ——。
    关山飞渡。
    公元前206年,夏。
    关中大地上,两支反秦大军出乎意料的对峙着,就如同生死仇敌一般,就在一年前,他们还并肩作战,相互之间亲密如同兄弟一样。
    乱世的争霸已经开始。
    刚刚抵达新安鸿门的顶羽最近的脾气很大,主要的原因就是先入咸阳的人,竟然不是自己,而是那个狡猾之极的刘邦。
    比起年龄,刘邦足足大了项羽一倍,昔曰联合作战,项羽就没能从刘邦那里讨到什么好去,现在,实力上远远超过对手的项羽要一雪过去的恩怨。
    鸿门。
    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即将开始。
    李原、陈平的暗间之计虽然让项羽对项伯起了疑心,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项伯依旧活得很滋润,范增虽然号称为亚父,但在强大的项氏宗族面前,他的个人影响力还是太弱了。
    项羽端坐正中,正襟贯甲而坐,他已经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处得悉了刘邦在咸阳城中的所作所为,并且下定决心,这一回要让刘邦有来无回。
    面对重重危险,刘邦排除他想,毅然赴宴,在困难的情况下,刘邦枭雄的姿态终于开始显露了出来。


第一百零六章 鸿门宴
    鸿门宴上。
    项羽剑拔弩张,喜欢直来直去的楚霸王对于阴谋诡计天生的反感,这一次,虽然刘邦让他很不高兴,但想到昔曰同在叔父项梁手下共事的情谊,他还是决定在各路诸侯面前,给刘邦一个说法。
    对于项羽这种爱惜名声的“君子”作派,亚父范增几次力谏,却不被采纳,这让范增很是失望。
    项羽,说到底,只是一个武力蛮横过头了的姓情中人。
    一路顺风顺水的他,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成长为男人的年轻人。
    曰落西山。
    一支打着楚军旗号的小部队在一众联军诸侯的期盼中,来到鸿门的联军驻地。楚国的西征军统帅、武安侯刘邦终于来了。
    诸侯会盟,霸王号令,莫敢不从。
    刘邦却姗姗来迟,这使得本来准备给刘邦一个下马威的项羽脸色更加的不善。
    “霸王,秦狗猖狂呀,我军占领咸阳之后,一路尾追秦狗李原余部,却不想在陈仓遭敌火袭,三万大军全军覆没,此仇不报,非君子也。”刘邦刚一进帐,不等众人发问,对着项羽、张耳、魏豹等一众诸侯,就是一阵顿足捶胸。
    “沛公,你说什么,秦狗还有余力反扑,此话怎讲?”项羽闻言色变,面前的刘邦、张良等一众将校皆是一付吃了败仗、狼狈不堪的样子,看模样神情作不得假。
    帐中张耳等人也是面面相觑,要是真如刘邦所说,那么在关中还有一支秦军存在,而且实力不弱,这又是谁?在章邯的秦国主力部队、王离的边军覆灭之后,秦国还有哪一支军队能够抵挡住反秦诸侯的雷霆一击。
    “霸王,就是李原那小贼,细说起来,你我都打过交道,在雍城之战中,李贼就是从你我手里逃脱的。”刘邦恨恨说道,眸中闪过一抹得意。终于成功的将项羽等人的注意力从自己先占咸阳的话题引走,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原,可是那个窃占过荥阳的李原?”魏豹一声惊呼,在荥阳城下,魏军伤亡惨重,大将武蒲等人俱数阵亡,全军十不存一。实际的情况,魏豹还清楚,真正侵吞了魏军的不是李原,而是此时站在他面前的刘邦。
    “正是此僚。二个月前,李贼举清君侧的旗号,从三川郡一路打进咸阳,诛杀胡亥、赵高等人,然后,携了大批的财帛、粮秣逃到了雍歧一带,闻讯之后,某即以本部骁将戚鳃、王陵为先驱,举兵伐秦,却不想,在陈仓一带误中李贼诡计,先锋将士悉数尽墨,戚鳃等将领亡于斯役,如今,李贼势大,渐有反扑之势,我等实力不济,还请霸王兵入咸阳,坐镇讨伐李贼。”
    刘邦口才不错,一边诉说着,一边痛哭流涕嘘嘘。这个时候,他的样子已然见不到那个统御十万大军的武安侯的样子,他就是一个可怜的被人欺负了的老人。
    在表演方面,刘邦有着特殊的天赋。
    这一点上,不管是项羽,还是李原,都不及刘邦许多。
    刘邦这一番七分真三分假的话说将下来,听得众诸侯个个侧目而视,本来已经认定秦国没有抵抗力量,这次只是随着进关中劫掠一番,捞点实惠好处,却不想,秦人居然还有一支精兵留驻在关中,就连刘邦都吃了败仗。
    “李贼,某当替沛公伐之。”项羽一听,勃然作色道。身为联军统帅之首,强烈的使命感让项羽恨不得杀了所有挡路的秦军。
    在他看来,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已经覆亡,秦军再无力量抵抗各路诸侯的进攻,区区一个李原,又何足道哉,关健还是刘邦的军队太过于无能,要是换了楚军的话,李原只怕早就被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