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明朝生涯-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幸好刚才扬古利赶到,及时赶走了来追击的明军骑兵,而且刚才自己旗中还有一千百重骑骑兵,以及自己的二百巴牙喇亲兵没有参战,否则损失就更大了。
“十四弟,七哥悔不该不听你之言啊!”
看着损失惨重的人马,阿巴泰捶胸顿足心如刀割。
不提阿巴泰心如刀割,一旁的阿济格也是面沉如水,沉默不语。刚才的交战他都清楚的看在眼里,这支应州军确实就象多尔衮和岳托所描述的那样犀利。不过现在阿济格认为,多尔衮和岳托显然还是低估了岳阳和他的应州军,这支军队比他们描述的还要可怕!
“多罗郡王,怎么办,咱们还要打么?”一旁的扬古利看了一下依旧在己方阵前不断徘徊的五六千明军骑兵,一面低声问阿济格。
阿济格紧咬着牙齿,死死的盯着在前方耀武扬威的明军。从前面的明军的旗号上他已经认了出来,那些明军共有三支,一支是宣大镇的虎大威,另外两支则是辽东镇的吴三桂和何可纲,对于这三人阿济格还是听说过的,要是换了往日,这三人根本就不妨在他眼里,只要给他三千精骑他就有把握击溃他们,可今天自己坐拥七八万大军,竟然连让人欺到门前而不敢出战,这实在是一众莫大的耻辱。
阿济格面色铁青的望着前方,有好几次他都想指挥全部大军全部杀过去,一鼓作气将对方全部歼灭。说实话,如果不计损耗的话,他还是有把握将前面那些明军和岳阳率领的那支应州军全部歼灭,毕竟七八万人马一拥而上,就是耗也耗死他们了。可是他不敢,大清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如今的大清满打满算人口也不过六七十万,虽然大清实施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可全国凑起来的兵力也不过十七八万,就这么点人马还要控制广阔的辽东、蒙古和朝鲜一部。
此次南侵他带来的兵力就已经占到了大清全国兵力的一半,如果有什么闪失的话那么对大清来说就是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吗,很可能会带来连锁反映,那些不安分的朝鲜人、蒙古人和明国辽东镇的兵马很可能就会狠狠的扑上去,这样的后果阿济格只要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而在明军的本阵里,站在卢象升身边的杨国柱、王朴、唐通以及辽东镇各个将领却是看得直抽凉气。
卢象升的赞画兼幕僚杨廷麟站在卢象升后面,嘴里喃喃的说道:“这岳阳的应州军果真是犀利至此,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王朴也长大了嘴巴,连口水流出来都没发觉,刚才的仗他也看到了,他可以肯定,要是换了自己在同等兵力下和满清兵马这么打,他绝对撑不过半个时辰就会崩溃。
杨国柱也是一脸沉思,他是宣大镇的总兵,岳阳是北路参将,按理来说应该归他管,可岳阳实在太过强悍,这么一来自己就有必要重新考虑今后和他的关系了。
不提宣大镇的将领,那些辽东将领们也是看得目瞪口呆,隶属与辽东镇的他们和清兵打交道是最多的,何曾见过这样容易到来的胜利,更何况这打的还是清兵的正规精锐。
卢象升则是一脸的激动,他从刚才的这一仗中看到了希望,胜利的希望。此时卢象升也看到吴三桂三人的七八千骑兵正在清军阵前徘徊寻找战机,他心中的热血瞬间沸腾了起来,一把抽出了腰间的宝剑大声喝道:“将士们,一雪前耻就在今朝,所有人马立刻前出追击,杀啊!”
………………
崇祯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阿济格率领的南侵十万清兵和卢象升率领的明军在良乡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双方损失惨重,卢象升部以损失八千余人的代价歼灭了清军一万五千多人,取得了空前的大捷。
阿济格便战便撤一直撤到了昌平,卢象升率部一路追击,以五万余人的兵力和昌平的八万清兵对峙,期间双方又战了几场,各有胜负。
随后的日子里,明军的援兵纷纷闻讯赶来,明军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截至六月三十日,明军的规模依然超过了清军达到了十三万人。
阿济格看到再也耗不下去了,于七月一日夜间连夜率部从昌平撤军向渤海所撤退,军中的大部分辎重,还有掠获来的人口财帛也被他全部放弃。
崇祯九年七月六日,一名后背插着一面小红旗的骑兵骑着战马在北京城的街道上飞驰而过,他一路狂奔的飞驰到了永定门,一边嘶声力竭的大声喊道:“大捷……昌平大捷……卢督臣率领大军与昌平大捷,将建奴赶出关内,斩首无算!”
暖香阁里,崇祯看着手中的捷报,热泪终于夺眶而出……(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宣大总督人选(二合一)
看着崇祯的眼泪夺眶而出,在他身后的王承恩也忍不住跪了下来,哽咽的说道:“奴婢恭喜万岁爷、贺喜万岁爷,鞑子……鞑子让咱们给赶走了!咱们打赢了!”
“是啊……咱们终于打赢了!”感到脸上湿润了许多的崇祯赶紧用衣袖擦了一下眼角,笑了起来,“好了……大伴你也起来吧,这是好事,咱们应该高兴才是。”
高兴过后,崇祯也开始冷静下来,他对王成恩道:“对了大伴,你赶紧去看看,卢象升的请功折子到了没有,还有,你要派人去详细的查对首级,可千万别再闹出笑话来,明白吗?”
明朝初期的时候,核查战功的程序还是执行得比较好的,不但让兵部职方清吏司的官员严格核对,而且还会派出专门的人员到事发的战场找相关立功人员一一询问勘察,直到核查无误后才会上报兵部尚书,再由兵部尚书上报皇帝。可自从土木堡之便以后,朝廷的许多制度早已名存实亡,到了后期以至于杀良冒功之事更是层出不穷令人头疼。
“奴婢遵旨!”王承恩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狙捷报上称,此次歼敌人数非常多,其中蒙古人约有六千多人,满清鞑子也至少有四千余人,要是不好好勘察一下可要闹出大笑话。
犹豫了一下,王承恩才说道:“皇上,不知您打算派谁去核查军功啊?”
崇祯不假思索的说:“高起潜不是回来了吗,不如就让他去好了。”
“这……”
崇祯说完,却是好久没见到王承恩回答,不禁奇怪的望了他一眼,不解的问道:“大伴,怎么还不去,还有什么事吗?”
王承恩想了想,决定还是将事情说出来为好。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万岁,奴婢听闻前些日子高起潜去卢象升营中宣旨的时候和那岳阳起了冲突,当时闹得挺凶的,差点就打起来了,奴婢怕这次若是派高起潜去喝茶战功的话会不会有些不妥啊?”
“还有这事?”
崇祯的脸迅速沉了下来,他盯着王承恩说道:“你速速将此事缘由详细说来!”
“是,奴婢遵旨!”王成恩不敢怠慢,赶紧将前些日子高起潜道卢象升大营宣旨时和岳阳发生冲突的过程说了一遍,末了还加上了一句:“万岁爷,奴婢不时成心向您告密。而是奴婢以为发生了这样的事,再派高起潜去勘察功劳就不太合适了,毕竟听说此战中那岳阳立功甚多,若是……”
说到这里,王成恩就没有再往下说,反正他想告诉崇祯的都已经说了。
崇祯虽然是急性子,可并不笨,王承恩一说他就立刻明白了,感情王承恩是再隐晦的提醒他。要是派高起潜去核查功劳可是有风险的,原本高起潜就和岳阳有过矛盾,要是再核实战功的时候高起潜的笔杆子要是这么一歪的话……
想通了这点后崇祯沉着脸道:“你是怕高起潜去到昌平后会处事不公?”
“奴婢不敢这么想。”王承恩又跪了下来:“奴婢只是觉得,岳阳此人的性子您是知道的。再京城里拿着您的圣旨就敢杀了那么多人,此番奴婢可是听说他立了大功的,若是高起潜去了军中后再和他起什么冲突的话,以那岳阳的性子必然以为这是陛下所授意。那对陛下而言绝非好事!”
“嗯……大伴所言也有道理!”
崇祯点点头,虽然他没有召见过岳阳,但岳阳的脾气他也算是见识到了。说这家伙胆大包天也不为过,能在一天之内一口气连杀一百多人的家伙能是个好说话的人吗?高起潜要是过去再跟他起冲突的话,谁能保证会发生什么事。
想了想,崇祯扭头问道:“那大伴认为谁去合适啊?”
虽然王承恩深得崇祯新任,但是这种事他可不敢掺合,他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用谁不用谁那是皇帝和内阁大臣们才能决定的事,他一个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要是在这种事上多嘴可不是什么好事。他赶紧低头赔笑道:“此事自有陛下乾纲独断,奴婢不过是伺候主子的一个奴才,哪敢多嘴啊。”
崇祯说这话也不过是顺口一问,也没指望王承恩能给他什么建议,他思索了一下这才说道:“既然高起潜去不合适,那就让曹化淳跑一趟昌平好了,这个家伙这段时间也挺清闲的,就让他活动一下筋骨吧!”
王承恩赶紧跪了下去:“皇上圣明!”
接下来昌平大捷的事情也很快再朝野传开,以温体仁为首的内阁成员和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不敢相信,大明和满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向来都是输多赢少。要是能斩获几百颗首级的话已经算是大胜仗了,能斩获一千多首级那就更不得了了,妥妥的要传遍天下啊。可现在好了,斩首两万有余,而且其中满人的首级就占了小半,说是擎天之功也不为过啊。
随后,曹化淳带着内阁、兵部以及锦衣卫等大批的官员赶赴昌平,经过了半个月的紧张勘察,最后查实此事千真万确。再此战中,斩获蒙古鞑子首级六千六百二十四枚,满清鞑子首级五千七百三是二人,还有朝鲜人、披甲人以及被满人征集来的仆从军首级八千二百三十四枚。消息传出,整个京师立时全城都轰动了,不但朝野里的官员再议论纷纷,就连大街上所有茶楼酒肆的说书人都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个个口沬横飞,将一场大战说得活灵活现,大大夸张一番。在他们口中,大捷主角卢尚书与镇国将军岳阳,己经进化成了一种三头六臂力拿千斤的怪物。
再接下来的朝会里,百官们纷纷上贺表,将崇祯夸到了天上。自从崇祯登基以来,他收到的奏章不是这里大旱就是那里歉收,再不就是那里被鞑子入侵了,总之就是一片报丧的表情,象这几天那样收到如此多表扬信的还是第一次。
七月二十日,三千京营士兵押运着近两万首级浩浩荡荡的回到了京城。京城内万人空巷,几乎所有人都围在了大街上观看这次百年难得一见的景象,当押运着首级的数百辆大车经过大街时,整个京师都沸腾了,崇祯下令将这些首级堆放再西市的街口,垒成了数十座京观供人观看,每日来观看这些京观的百姓络绎不绝,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再一次到太庙向老朱家的列祖列宗报喜。
一连热闹了半个月,接下来的就该论功行赏了。
七月二十三日。从暖香阁出来后,杨嗣昌的脸色十分阴沉,虽然外面的天空一片晴朗,但却丝毫不能让他感到高兴。在满朝的恭贺声中他感到了威胁,是的,就是威胁。
由于阳光的刺眼,杨嗣昌眯起了眼睛呢喃的说道:“绝不能再让卢象升得意下去了,否则老夫这个尚书的位子就要拱手让人了!”
夜幕又一如既往的降临大地,一座屋子里。黑色而昏暗的灯光下。一名身穿青色长衫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张书桌上就着一盘花生喝着闷酒,酒是两文钱一斤的浊酒,花生是五文钱一斤的普通白水煮花生,这名中年人拿起酒杯一仰脖子。“吱”的一声,一杯酒下了肚。
“呃……”
随着一个大大的酒嗝声,一股浓浓的酒气从他嘴里喷出。
他提起了酒壶摇了摇头,刚想把酒杯重新斟满。一个声音在门口响了起来。
“深夜孤寂,对影自酌,陈大人好雅兴啊!”
乍一听到声音。中年人不禁抬头以往,即便是已经喝得有六七分酒意,他依旧吃了一惊。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对来人拜了下去:“陈新甲拜见杨大人!”
来人正是当朝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而喝闷酒的人正是被崇祯扒掉官服革去官职的原兵部左侍郎陈新甲。
只见杨嗣昌将陈新甲扶了起来,笑着说道:“陈大人快快请起,你我之间同殿为臣多年何须多礼!”
陈新甲闻言后满脸苦涩的笑道:“大人言重了,如今陈某只是一介草民,见到大人自当大礼参拜,所谓礼不可废嘛。”
陈新甲自从被崇祯扒掉官袍后就被革去一切官职,按理说要是他识趣的话就应该打点行礼回他的四川长寿老家度过余生,但是陈新甲却格外不甘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己太过轻视了自己的对手,加之没想到岳阳此人竟然不按理出牌,公然大白天的杀人,以至于让那岳阳轻易的翻了盘,这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不甘心失败的陈新甲将家里的媳妇孩子和仆人都赶回了老家,自己留了下来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企图能够东山再起。但是官场上的老话说得好。正所谓人走茶凉,褪了毛的凤凰不如鸡,那些官员又怎么敢帮被崇祯亲自赶出大殿的陈新甲呢。虽然陈新甲上窜下跳四处打点,但根本没有人愿意帮他,在这些日子里,陈新甲几乎将历年来的积蓄都花光了,但还是没有听到有重新起复的消息,最后他也绝望了,开始一个人喝起了闷酒,他决定再过几天就把这里的房子给卖了然后回四川老家,守着老婆孩子过一辈子,正想着想着杨嗣昌却来了。
杨嗣昌走了进来,四处打量了一下周围,看了看几乎可以被称为家徒四壁的屋子,他的眉头不可察觉的皱了皱,走到一旁的桌旁缓缓坐了下来说道:“陈大人,几日不见怎么偌大的府邸里连下人都没一个,而你却一个人喝起了闷酒?”
陈新甲惨笑一声道:“如今陈某已然被皇上革职,要这些下人还有何用?陈某已经将他们全部遣散了。”
“那你的家眷呢?”
“也让他们回四川老家了。”陈新甲一挥手大着舌头道:“住在京城什么都需要花银子,如今陈某已经是一介白丁,哪能维持下去呢,杨大人来得正好,跟我喝两杯,否则在等过几日陈某也回老家了想跟您喝酒也喝不着了……呃……”说完,陈新甲又打了一个酒嗝,顿时一股浓浓的酒味弥漫再空气中。
杨嗣昌皱了皱眉头。他挥了挥手,试图将空气中那股酒气赶走。过了一会他才问道:“陈大人,虽然皇上将你革职,但你也不能如此自暴自弃吧,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怎可如此颓废?”
“哈哈……哈哈哈……”陈新甲突然仰天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眼泪这才止住了笑声。
“用人之际,真是用人之际吗?杨大人,你这话框框那些书呆子还可以,难道你以为我还会相信这样的话吗?咱们大明朝廷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看着状若癫痫的陈新甲。杨嗣昌用力一拍桌子发出了“砰”的一声响声,然后疾声厉色的对他喝道:“哼……想不到昔日堂堂的兵部左侍郎不过是被革职而已,却变得如此颓废,真是让本官太失望了!本官原本还想向皇上求情,将你官复原职,但如今看来本官错了,你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本官去花大力气去保举。这样也好,你明日便回你的四川老家吧,就当本官今日没来过。”
说完。杨嗣昌站了起来转身就走,只留下身后呆若木鸡的陈新甲。
当杨嗣昌走到门口时,陈新甲突然扑了上去噗通一声跪了下来抱住了杨嗣昌的双腿哭道:“杨大人,求求您。请您帮帮下官吧,下官实在是不想就这样回去啊!只要您能帮下官官复原职,下官就是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的!”
被抱住了双腿的杨嗣昌停住了脚步,背对着陈新甲的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嘴里却大声叱喝道:“陈大人,你这是干什么?你好歹也做过三品大员,怎可如此失礼。你的圣贤书都读到哪去了?”
“杨大人,下官求您了,您就帮帮下官吧,只要下官能官复原职,您让下官做什么都可以!”
陈新甲死死的抱着杨嗣昌的双腿不肯放手,就象溺水的人抱着救命的稻草一般,享受惯了大权在握的人是很难再回到平凡的日子的,陈新甲也是一样。从一个曾经大权在握风光无限的兵部左侍郎,一下变成一个泯然于众人的路人甲,这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来说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原本经过这些日子的奔波,陈新甲已经渐渐死了心,现在突然间有人跑来告诉他说可以帮他官复原职,这如何不让他欣喜若狂呢。
听着陈新甲那焦急的话语和紧紧抱着自己的双腿,杨嗣昌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七月二十五日,暖香阁内,崇祯皇帝看着一封河南来的塘报皱眉不己:“贼寇肆虐,竟然兵逼洛阳?这个洪承畴是干什么吃的,竟然让贼寇跑到了洛阳?”
他将塘报扔于案上,负手在阁内来回踱步,杨嗣昌在下首恭敬站着,只是目光随崇祯皇帝的身影不时移动。
良久,崇祯才缓缓问道:“杨爱卿,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啊?”
杨嗣昌恭敬的说:“回皇上话,此事也怪不得洪大人,洪大人兵力不过七八万,又要围剿湖北的张献忠又要保卫河南,确实是难为了他,岂不闻孤掌难鸣呼!”
崇祯轻叹了口气道,“是啊,让洪承畴一个人看着河南、湖北两地这么大的地方确实是难为了他。”
听到这里,杨嗣昌赶紧说道:“皇上说得确实对,洪大人一个人确实是忙不过来,得派人一个过去帮他。”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嗯,那你说派谁去呢?”
杨嗣昌不动声色的说道:“依臣愚见,卢象升练兵有方,战功卓著,排他去最为合适!”
“卢象升?”崇祯皱起了眉头,经过此次大捷后,卢象升现在在他的心目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已经不亚于杨嗣昌,他还准备再过些日子把卢象升调到京城担任兵部左侍郎一职,准备日后接替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现在杨嗣昌突然提出要派卢象升调去剿匪,一时间他不禁有些犹豫起来。
良久崇祯才缓缓说道:“卢爱卿乃国之栋梁,且还兼任着宣大总督一职,若是长期到河南剿匪恐怕不太好。”
杨嗣昌微微一笑:“皇上过滤了,宣大总督一职您可以让别人来暂时担任,目前将建奴击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匪患剿灭,只要这样才能保得我大明的太平!”
“嗯……”
崇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权衡了一下利弊,最后才点头道:“如此也可,只是宣大总督一职却是个要紧的职位,目前一时却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啊。”
听到这里,杨嗣昌心中一紧,上前一步说道:“皇上,臣保举一人,可担任宣大总督一职!”
崇祯心中微微一愣,问道:“谁!”
杨嗣昌上前一步朗声道:“前兵部左侍郎陈新甲!”
“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崇祯的心思(二合一)
“臣保举前兵部左侍郎陈新甲为新任宣大总督!”杨嗣昌的声音在暖香阁里飘荡。
“什么……陈新甲?”
崇祯的脸色立刻变得难看起来,这个名字他如何不记得,堂堂的前任兵部左侍郎,被自己亲自下令革职回家不录用的人。就是这个人给自己出了一个昏庸的主意,竟然让岳阳去奉旨筹粮,然后惹出了一大串的破事,最后让自己好不被动。当然了,崇祯是绝不会认为那些事是由于自己决策失误造成的,他是天子,天子怎么回犯错呢?所以最后的黑锅自然要有人背了,还有谁比出了这个主意的陈新甲长短大小更适合呢?
“杨爱卿,你莫不是在开玩笑吗?”崇祯的脸色很难看,这个家伙今天是怎么了,往日里做事不时挺合自己心意的么,怎么今天这么鲁莽,竟然提议一个被自己革职的官员去担任宣大总督,难道我大明没人了么?
杨嗣昌早就料到今天提出这个提议回让崇祯感到不快,他上前一步对崇祯躬身道:“皇上请暂息雷霆之怒,微臣尚有话要禀明皇上。”
看着杨嗣昌,崇祯缓缓从牙缝了喷出了一个字:“说!”
“皇上,臣之所以保举陈新甲也是有私心的。”杨嗣昌不愧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他首先就想崇祯坦诚了自己的“错误”,皇帝都是爱面子的,加之崇祯皇帝向来又是刚硬急躁的性子,他最恨的就是别人欺骗他。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是很大度也很开明的,而且对大臣的一些小毛病很是能忍耐,他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缺点是非常可怕的,这样的人他也不会用。现在杨嗣昌向他坦诚了自己的“私心”,崇祯反倒很是赞赏他的这种做法,有什么话你拿到明面上来说嘛,只要不危害到大明江山。其他的都好说。
崇祯不置可否的点点头:“爱卿继续讲!”
听到这里,杨嗣昌心中一喜,他知道只要崇祯没有当场把他赶出去这件事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杨嗣昌在心里组织好了一番言辞之后才说到:“皇上,臣以为陈新甲此人行事固然有些鲁莽,但为人的能力还是有的,尤其是此人颇具御下的才能,微臣与陈新甲共事多年,多年来兵部被其打理得静静有条,足见其为人之能干,此番卢象升前往河南剿匪。宣大无人主持可不行。臣思来想去也只有陈新甲这位曾经担任过山西巡按御史,对宣大的情形也比较了解,加之又做了多年的兵部左侍郎的人担任宣大总督倒也算是物尽其职。”
杨嗣昌讲完后,崇祯一琢磨,却也颇有些道理。山西地处抗击鞑子的前线,抡起紧张程度仅次于辽东前线,宣大总督的人选就得要那种知兵的人来担任,可崇祯想来想去还朕想不有谁比陈新甲更合适的。
宣大镇的重要性已经是毋庸置疑了,不管是满清还是蒙古人都已经有过前科。要是派一个昏庸的人过去主持宣大防务的话恐怕用不了两年就会又听到满清从宣大入侵的消息了。
想到这里,崇祯的心中也浮现出了一个名字,“或许让那个人去当宣大总督也是不错的人选。”
只是这个名字刚一涌上他的心头,崇祯的就赶紧摇了摇脑袋将这个名字驱逐出去。开什么玩笑,自己只是给了他一道圣旨让他筹粮他就敢扯虎皮做大旗的杀了一百多号人,要是这个人要是当了宣大总督整个宣大还不翻了天?更何况宣大总督这个位子向来都是由文人担当,此人已经入了军籍。怎能担此重任,这和大明以文驭武的国策可是背道而驰的。
不过一想到这里,崇祯的心中不由得一动。突然问道:“杨爱卿,良乡、昌平之战已过去大半个月,不知兵部封赏各有功将士的章程拟定了没有?”
杨嗣昌闻言后上前一步恭敬的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份奏章双手递给了崇祯说道:“启禀皇上,兵部已然拟定出了章程,恳请皇上御览!”
崇祯接过奏章匆匆看了一下,当快看完时,他的眉头皱了起来问道:“这里面怎么没有岳阳和其麾下应州军将士的封赏啊?”
对于崇祯的这个问题,杨嗣昌也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的说道:“回皇上话,关于岳阳此人和应州军的奉上臣和兵部的各位同僚也很为难,按理说此人战功卓著,确实应该对其进行褒奖,但让微臣为难的是此人又太过嚣张跋扈,若对其封赏太过又恐加剧其狂妄之心,是以臣也很为难,特地来恭请圣裁。”
原本杨嗣昌对岳阳的感官还是不错的,有好几次他都替他说了好话,但自从对卢象升起了提防之心后,杨嗣昌对岳阳也开始警惕起来。岳阳跟卢象升走得太近了,而且杨嗣昌还听说这两年来岳阳不但资助卢象升大量的银钱辎重,有好几次卢象升遇到困难时他都毫不犹豫的鼎力支持,在前些日子跟阿济格打仗时,他更是一马当先的充当了卢象升的急先锋,这样的人他自然要加以警惕。
崇祯没有察觉到杨嗣昌话里的陷阱,他认真的思索了一会后问道:“如今岳阳和应州军所部在何处?”
“臣已然以兵部的名义命其返回山西原地驻防。”
“那也就是说如今他还是山西北路的参将啰?”
“回皇上话,正是!”
崇祯沉吟了良久这才缓缓说道:“这样,你替朕拟一道明喻。岳阳如今还是镇国将军吧,就加授其为奉国将军衔,再赏雪花银两千两,其余的部将也各升一级,就这样吧!”
崇祯说完后,绕是以杨嗣昌的城府也不禁被吓了一跳。心道:“我说皇上,咱不待这么抠门的好不好,此次大战岳阳可是斩首不下六千,如此大功在大明来说实属上百年来都是少有的,你就赏了这么点东西,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写了。这得有多恨他才能这样做啊?”
看到杨嗣昌没有回答,崇祯的脸一沉。“怎么?朕的话爱卿没听清楚吗?”
“臣不敢!”杨嗣昌吓了一跳,赶紧下拜道:“臣已然听清了,可……可……皇上,咱们如此赏赐是不是太薄了?”说到这里,杨嗣昌小心翼翼的偷偷看了崇祯一眼。
“哼,雷霆雨露皆为君恩,他是朕的臣子,难道朕怎么封赏他还赏出错了吗?就这样吧!还有,你适才说的陈新甲起复就任宣大总督一事朕也应允了,让他过几天就启程上任吧!”
杨嗣昌心中虽然隐隐有种不好的感觉。但他很了解自己这位老板的脾气,他要是决定了的事情是很少更改的,是以他也只能恭敬的说道:“臣遵旨!”
京城里的消息永远是最灵通的,崇祯下旨重新启用陈新甲的消息还没到傍晚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北京城,原本门可罗雀的陈新甲家门前立刻又排起了一条条长长的队伍,许多原本昨日还对他不理不睬的人立刻又腆着脸上门求见了……
崇祯九年九月十日浑源州镇国将军府
岳阳回到浑源州已经好些日子了,在这些日子里,岳阳除了忙着安顿战后事宜就是处理再出征期间留下来的诸多事物。虽然有海兰珠帮他分担了不少事情,但有些事是连海兰珠也不好处理的。只有留到岳阳回来亲自处理了,一直忙碌了大半个月这才把挤压的事情处理完毕。
今天,难得空闲的岳阳带着三个媳妇,带着十多名侍卫换上了便装从将军府的后门溜了出来。走到了大街上。
此事的浑源州经过岳阳近两年的治理,比起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经过了三四年的宣传和推广,水泥已经逐渐再山西北路推广开,原本不少商家只是为了拍镇国将军的马屁买了一些水泥回去。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东西确实就象宣传里说的那样好用,无论是用来盖房子还是修桥铺路都是好东西,经过两年的推广和适应。水泥很快就在山西北路一带热销起来。
水泥热销后,岳阳让顺宝的老子岳来福在浑源州开了一个水泥厂,专门供应浑源州一带,为了对浑源州的容貌进行改善,他甚至还调拨了一大批水泥将浑源城内的所有街道都重新铺了一遍,这样一到雨季就再也不用发愁变成泥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