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吴策-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沙沙沙……”一场大雨,席卷了整个北地,水滴落地,屋檐上的冻条也被冲下地面,在坚硬的地板上一砸,碎成无数块。
雨的寒意不逊于冰,此刻曹操虽靠着熊熊燃烧的火炉,心中却一片冰寒。
“苍天不仁,百般折磨吾曹操,可为何,为何连一正当壮年的儒士都不能放过。”曹操几步走到门边,指着窗外的雷霆霹雳喝道。
他面色铁青,鬓发间已有银丝,盛怒之下,脸上皱纹堆积到一处,脖子上的血管和面上的青筋连接到一处,看起来何等狰狞可怕。
屋内,一群文士和赶来的侍从们都跪倒在地,呜呜啼哭。
曹操骂了足足半响,突然跪坐在地,双手捂着脑门,朝着地面倒去。
“丞相”
“丞相”
府内众人顿时手忙脚乱,纷纷上前搀扶曹操。
半个时辰之后,曹操转醒,他一言不发地坐在郭府前堂内,身后已经布满白绫,荀彧头上系着白巾走到近前,“主公,该为奉孝留谥矣。”
“贞。”曹操心神早已离体,闭着眼,靠着灵堂下的一只桌角,徐徐出声道。
“喏。”
曹操在荀彧出门之际,突然将手边的香炉猛地朝前推倒在地,指着堂门外笑骂:“奉孝,汝且看,那南边的诸侯,似乎都在笑吧,这北边的袁本初怕也是大喜罢。”
他一拳砸在地上,“终有一日,吾会去汝坟前,将他们败于吾剑下之事告知于汝。”
笑骂后,曹操仍然没有挪步,瘫坐在桌角边上,直到天明后,陆续有人登门拜访,那正在与他幼子侍读的幼童披着丧服走进屋内,他热泪盈眶地抱起这孩童,将他搂在怀里,仍旧坐在原地。
每当有人入内吊唁,都须得拜一拜家人,他曹操,便是郭氏中人。
——
蜀南密林,天气转凉,寒冬腊月之后,大地已经回暖,随处可见的新叶,让诸葛南行虽是身体疲惫,兴致倒也不错。
这一日,他掀开窗帘,忽见天边一颗闪烁的星辰突如一道光束,划破天际,竟是离那北地帝王般的星辰远去……
“将星陨,这北地,又有何人能让老天悲戚。”诸葛亮心中幽幽一叹,放下窗帘,“幼常,命前军快些吧,且让吾用这些南蛮送他最后一程。”
车前的帘子略微掀起,露出一张小脸,“先生送何人一程?可是北地出了些变故?”
诸葛亮微微摇头,“无他,一故人尔。”
马谡闻言,面色一肃,朝着诸葛亮恭敬一辑,“还请先生节哀顺变。”
诸葛亮摆了摆手,便见马谡放下帘子,继续赶车。
马谡手中鞭子有节奏的落下,恍惚间,隐约听到身后的车厢内传来吊唁的诗歌,似乎……是先生曾讲过的颍川诗词。
南阳
下半夜,刘备辗转反侧,总觉得今日有大事发生,当他起夜如厕之际,屋外正有脚步声传来,在门边踱步,却又不敢惊扰。
刘备麻溜儿地提上裤腰带,凝声看向屋外的影子,“何事?”
“回……回禀主公,郭嘉于昨夜卒了。”
刘备闻言一惊,随后大笑,他取了衣裳猛地掀开房门,迎着屋外的寒风,几下穿好衣裳,“去议事堂,传军师与二将军、三将军。”
“喏。”
据吴卫南下的密报记载,刘备这一日在府内相邀司马懿、关羽、张飞等人,相谈甚欢,待到天明议事尚未酒醒。
第二日,他又寻着一件喜事,设宴款待府中群臣。
——
荆州,襄阳。
刘奇得到消息已是快到晌午,他拿着手上的密信,一言不发地递给戴良。
后者浑身微颤,他凝神看了一眼刘奇,“主公,此乃天赐良机尔。”
刘奇微微颔首,“传令罢,工匠坊加急改制的雪车即刻送往淮北之地,命各路兵马撤回预定之地驻守。”
“喏。”
“对了,去信各地,再命人上表天子,表其忠义。”
“喏。”
“那襄阳城北的铜钟,再命人去敲四千二百响罢。”
戴良微微一愣,他只闻天子驾崩三万响,何时听过这四千二百响?
当他抬脚行至北门,正巧遇到清晨便从军中大营而归的吕蒙,“见过司马。”
“长史何往?”吕蒙略微惊讶,戴良乃是吴王近臣,他何时这么早便出门?莫非有大事发生?
“昨夜郭奉孝卒了,吴王命吾传令北城门,命军士将那铜钟敲上四千二百响。”
说着,戴良靠近一步吕蒙,“吕司马可知,主公此举,有何深意?”
吕蒙思忖顷刻,笑着摇了摇头。
“长史,主公可趁此良机下令淮北大军北上?”
“未曾,主公只是命大军趁北地还未完全解冻之前,将百姓尽快迁往靠近淮河之地。”
吕蒙微微颔首,朝着戴良一辑,“失陪。”
戴良回礼一辑,目送吕蒙带着十几轻骑径直远去。
他登上城门楼,迎面遇到一名儒雅的青年。
“无邪为何在此处?”
“叔父。”是玉朝他恭敬一辑,“却是为勘察城上缺补墙面,准备随后一月命工匠再复修补。”
“此事吩咐下面便是,汝乃南郡郡丞,焉能为此事操劳?”
“叔父,吾在方山书院之时,几位山长便曾教导吾等,凡事当躬身而行,才能事事如意。”
戴良沉默顷刻,朝他一辑,“受教矣。”
“当不得叔父大礼。”
“汝受三位山长之教,吾受汝口之教,当得一礼。”
言罢,戴良便带着他在城墙上走动,戴良换来军士,敲响了城头上的铜钟。
“叔父,汝可知主公为何命军士敲四千二百响?”
戴良微微一愣,“莫非贤侄竟知?”
“叔父啊,那天子驾崩三万响,臣子驾崩从未有过敲钟之事,不过吾却记得三公俸禄乃是一载四千二百石。”
戴良恍然大悟,“主公竟是如此看重此人,竟以三公之礼为其悼念。”
他长叹几声,“为臣子者,若能得天下之人惦记如斯,亦死而无憾矣。”
当他匆匆回到府内,刘奇已带着侍从离去,他帮着整理长案时,正巧看到案上用精致的隶书写着一句诗:“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三百八十章 南迁移民
“主公。”戴良找到刘奇是在襄阳书院内,刘奇回眸淡淡看了他一眼,将一根手指竖在嘴边。在先生停下授讲后,他才缓缓退出门外。
“何事?”
“回禀主公,北边天气转暖,冰雪已经开始融化,雪车的用处会越来越小。”
“北地曹操游骑可有动静?”
“回禀主公,徐州任成国一线以张郃统帅八千精骑对吾军虎视眈眈,而高览已接管任成国镇守之职。”
“此外,夏侯渊引兵一万至梁国,曹纯的虎豹骑也秘密调动到济阴郡东南一线,曹操这是准备三路兵进。”
刘奇瞳孔微微收缩,“袁谭如何?”
“回禀主公,袁谭自即丘出兵东海,现于郯县屯驻三万青州兵,随时准备南下。”
刘奇带着他穿过庭院,来到马车内,压低声音,“袁谭之兵几万?”
戴良的思绪随着马车车轮驶动陷入沉默,“此前官渡之战时,袁绍兵当在二十万之众,可正面为曹操所斩、俘虏之兵不过十万,袁谭之兵若征伐县兵、郡兵,当在五万之数。”
“也就是说,除留守其余几郡之兵,袁谭是倾全力举兵南下。”
“主公,袁绍亦缺钱粮尔。”
刘奇背靠着身后的软座大笑,“袁绍数月之间招募训练新卒近十万之众,北地之民经官渡之战后,不知死伤多少,可这等新卒,却派不上用场,徐州乃四战之地,曹操想得徐州,缴获商贾大户钱粮,他原本易尔。”
“至于袁谭?亦有私心作祟,他想与袁尚争锋,便需借徐州、曹操之力。”
“主公,当真要先击最弱一路?”戴良面上还有些迟疑之色,毕竟袁谭也不是软柿子,更何况袁绍魏王,若想折其一子,怕是千难万难。
刘奇双手安放于膝上,一只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昨日公台传讯,汝可见之?”
闻此,戴良满脸复杂,“陈刺史呈上徐州众将请愿书,便是为与曹操、袁谭死战尔。”
“一为牵制兵力,二为保住徐州这一富硕之地,汝以为如何?”
戴良微微摇头,“此非上策尔。”
“那便命陈宫前往寿春,孤即刻动身东进,命臧霸率军撤入彭城国,命张辽于东海郡且战且退。”
“主公,蒋钦将军已于郁洲山岛招募水军新卒一万余众,陈戈岛上,倘若东海郡有失……”
“命张辽且战且退,一月之内,不得失守东海。”刘奇横眉看了一眼戴良,后者拱手应下,立即蹲坐在马车上,在车上记下这些话来。
“喏。”
“子义铁骑可至沛国?”
“主公,吾军三千精骑已尽皆抵达沛国相县。”
“命其南下,退至铚县。”
“再命徐元直,集中淮北数万大军,兵进沛国之地。”
戴良面色微惊,“主公这是要围剿虎豹骑?”
“非也,不过是请君入瓮尔。”
“那汝南之地,莫非吾军要弃守尔?”
“孤有朱治率水师战船巡视淮河,他刘备胆敢渡河攻吾汝阴,便命朱治已水师战船断他粮道,再命荆州吕蒙即刻出兵南阳。”
“喏。”
陆子峥合上眼,静静地听着车内戴良提笔写落在纸上的轻微动静。
马车抵达刺史府,刘奇带着戴良一路跨进几道门槛。
“叔鸾,北地南迁之城坚壁清野做得如何?”
“主公,虽是开春之前将这些百姓南迁,可如此以来,中原之地,所有百姓的土地全部无主,他们迁往淮北之后,耕地怕是供应不足。”
“淮北供应不足,那淮南、江东总有罢。”
“主公,吴卫潜藏于南迁百姓之中的探子汇报,这些百姓对主公之策多有怨言尔。”说完这句话,戴良站在堂内,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都有何怨言,且说说?”
“主公,陈国之民早因陈王与国相为袁术派人刺杀,后归于袁术,后袁术败于曹操,此地易主,后来又归刘备,如今却归吾江东。”
“前三任皆不曾迁移百姓,中原之地,治理的诸侯大多更换县长、县丞、县尉等吏,其余小吏皆从当地提拔,此次南迁,那些小吏亦虽军南下,吃睡皆与百姓一般无二,以至于……”
刘奇面色一冷,“命吴卫将这些非议之人揪出来,当众论处,此外,将那些南迁四百石以上之吏随所在地县民统一分配到屯田开垦之处,淮北战起,吾军无余暇屯田,那便请他们到淮南。”
“主公,坚壁清野固然是好,可中原之地地势平坦,倘若曹操命游骑朝前探路,再命大队步卒随辎重粮草后队跟进,又当如何是好?”
“游骑,吾军并不缺。”刘奇从长案上翻出一份竹简,“这是秣陵工匠坊上月的开支,汝且瞧瞧罢。”
“两千万钱?”戴良面色微变,“主公,吾军已于各州兴建工匠坊,又征召各地工匠,为何长江以南军械大多仍是秣陵工匠坊制造,如此运往淮北、徐州、益州等地岂不是枉费钱粮?”
“吾军军械,大多是随调拨前线的粮草一同送往,况且还有每日巡逻的江中战船也帮着载运,无须太多劳力与钱粮损耗,这两千万钱,大多是用于制造复合甲和制作弩车所用。”
“弩车?主公,江东历年征战,主公将原本司职江东各郡县的贤才之士都允以外派,臣下以为,新政之事,当尽早在吴中四郡封地施行。”
刘奇惊讶地看了他一眼,“那汝且说说,谁人可任户部尚书?”
“主公善出考题,不若以江东钱粮军械开支来考一考那些贤臣,只是,这军械打造莫不是归工部管理?”
刘奇微微颔首,“看来叔鸾对此亦有深究。”
刘奇沉思顷刻,“如此,汝便为孤三日内呈上一份六部任免名单罢,至于吴国相,便命孙邵首任,太傅由是仪任之,中尉便由太史慈任之。”
说完,刘奇深深地看了一眼戴良,“叔鸾,以汝之才可治理一州,亦可往六部任职,汝意欲何为?”
戴良闻言一愣,很快便反应过来,朝刘奇恭敬一辑,“良仍愿伴主公左右。”
“那汝便任长史。”
戴良面色微惊,随后大喜,恭敬地朝着刘奇跪拜一礼,“臣戴良,拜见君上。”
第三百八十一章 六部主官
吴王刘奇东进寿春之事,被荆州士林知晓后,出城之际,城内城外,几乎人山人海。
“叔鸾,这六部之事,主公可与汝有所交代,会征召哪些臣子入秣陵?”临行前,虞翻跟在戴良身侧,旁敲侧击地问询了许久,戴良一直掖着藏着,眼见着快要出城门,他面皮微微抽搐,终究是问出此言。
“莫非别驾有意回六部任职?”
“吴王治吴中四郡封地,六部则治江东五州之地,吾自然是想回秣陵。”
“未曾想别驾亦是这般看好新政。”戴良笑了笑,靠近一步虞翻,“不知别驾意欲哪一部任职?”
“自是那礼部尚书之职。”
闻言,戴良满脸苦涩,“别驾,汝这可是为难吾矣。”
“这两日莫非叔鸾已得各地传书?”虞翻闻言一惊,“亦或是主公早有属意人选,可吾听闻此事主公已全权交由叔鸾呈报,这……”
“别驾莫忧,以汝吾往日交情,良自当为汝酌情考虑,只是这吏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吾江东五州之地官员任命,亦掌管春闱科考,礼部尚书,位高权重,公怕是争不得。”
虞翻闻言面色一白,“那该如何是好?”
“公若当真要入六部,何不改任侍郎。”神神秘秘地留下一句话,戴良便策马前行,朝他挥了挥手,跟着车马出了城门。
“侍郎?莫非那史部尚书乃是方山书院三位山长不成?”虞翻得知昔日刘繇老臣孙邵、是仪都已于吴王府任职,早已是松了一口气,未曾想这吏部尚书之位,竟是引得众人争抢。
不仅是他,但凡是江东士族出身的官吏,上到州郡主官,只怕对着吏部尚书都有几分兴趣。
出城东进,行了十日,每一日戴良手中的书信都会堆积厚厚一叠,大多都是来自吴中各地的书信,每一份书信上的署名更是让他眼皮微微一跳,几乎每人都不好去得罪。
“兵部尚书,如今各位将军都在外统军征战,这兵部尚书倒是可以遥领,若论江东军中,以功勋、从龙资历论起,当是子义将军。”戴良坐在颠簸的马车内,提笔在兵部尚书一栏写下“太史慈”之名。
“左侍郎可由吴宪、朱桓二位将军中一人任之,此外这右侍郎,须得是吴中四郡之勇将,否则,前二者皆在外统军征战,怕是无人于秣陵理政。”
只是,戴良几乎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右侍郎该落到何人头上。
“户部尚书可由张昭代之,左右侍郎皆可从一郡太守调遣。”
“礼部当为长者代之,或许乔国老当是不二人选,再请一些下野之大贤担任左右侍郎即可。”
“刑部当明正典刑,须得刚正不阿之士任之,兴许毛孝先可任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可由君上族兄刘晔任之,左右侍郎则从秣陵工匠坊中挑选即可,至于次之的主事,更是有不少人选。”
次日,戴良小心翼翼地将各部主事的名册也整理出来后,呈送到刘奇的马车之内。
不多时,刘奇便命人将他招来。
两人同乘一车,刘奇看着窗外的景致,一边朝着带戴良说道:“汝挑选之人,皆为吾江东骨干,甚好。”
戴良微微抬手,“不敢得主公赞誉,吾只是将各地呈送来的各位重臣自荐之书翻看之后,一一列选尔。”
刘奇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汝深得吾心。”
这一次,戴良没敢回话。
“叔鸾啊,这六部尚书日后当于吴王府偏殿理事。”
“喏。”
“此外,除六部尚书之外,吾欲命步骘、徐庶在淮北之战后,亦回秣陵任职,官位可补于六部之上,与孙邵、是仪、可议吾江东大事。”
“主公,倘若调步刺史回秣陵,那荆州交与何人?”
“吕蒙虽年少,亦可代司马与刺史之职。”
戴良欲言又止,那吕蒙未过二十之龄便已官任一州司马,统帅七万北伐大军,若是再将荆州任免生杀大权的刺史之位交与他,只怕不太好。
“既然汝有异议,那便再命桓阶为荆州刺史,汝以为如何?”
“主公,桓阶乃长沙士族,只怕……”
“只怕他有偏袒家族之嫌?”刘奇轻笑一声,“那便让张纮任荆州刺史,如何?”
“此人甚好。”
“那淮北、淮南之事,汝以为,孤当交与何人?”
戴良思忖片刻,“倘若淮北息战,怕是蜀中征讨南蛮之战亦是捷报回传,主公或可命蒯越或诸葛亮二人为扬州司马,镇守淮南、淮北之地尔。”
“叔鸾,以汝这擢拔人才之贤明,当留任吏部矣。”
“承蒙主公错爱,吾仍是愿追随主公左右,在这吴王府任职。”戴良可不傻,取了吏部虽然看似风光,这江东之下五州的大小官吏和那些通过州试成为孝廉的士子们,都会对他使命巴结。
可一旦吴王刘奇能横扫天下,匡扶汉室,兴大业于江东,他便是这吴王府的从龙老臣,到时孙邵、是仪、徐庶、步骘等人可为三公之选,他再如何亦可入九卿之列尔。
“此份名册暂时留中不发,待淮北战后再议。”
“主公是想见一见那陈公台后再议罢。”
刘奇轻笑一声,“孤这心思,却都瞒不过卿。”
“主公呐,汝可继续以陈宫为将否?”
“张辽、臧霸、高顺三将,足以镇守徐州各郡。”
戴良面色如常,“可若陈公台尚在,此三将于其麾下,当犹如臂使,历年征战,亦连战连胜,为吾军收复不少徐州郡县。”
“且让他自行抉择罢,孤非小肚鸡肠之辈,他陈公台统帅徐州有功,此番徐州上下不欲撤军,有守土之责,有大将之勇,知败军之耻,孤何尝不知他们心中所想。”
“孤下令撤回陈宫,一来可迷惑曹操袁谭,二来则可让陈公台自行抉择,是否入秣陵出任六部之一。”
言及此处,刘奇突然摊开面前长案的一张纸,身侧戴良立即为他磨墨。
“封国诏令既已传达江东,日后这秣陵之名亦可改一改。”
“唤作何名?”
刘奇目光悠长,提笔写下二字。
戴良定睛看去,却是“建业”之字尔。
第三百八十二章 推心置腹陈公台
三月里,北地平原早已解冻,而南迁的数十万百姓只迁移了大半从浮桥入淮南,分得耕地的,亦只有大半,少数百姓还得跟随精壮一起自行开垦良田。不过当地官吏早已是为他们划分好田土,靠河的肥田,早已为他们丈量划分区域,自行前去开垦即可。
这一日,刘奇乘坐着挂着吴王府灯笼的马车进了寿春。
“吾等拜见吴王。”堂下,张昭、陈宫、许靖、刘晔、邓羲俱在。
此刻留守寿春的乃是九江营统帅纪水,其余兵马,俱在淮北守城。
“免礼。”
众人入座两侧,刘奇看了一眼为首的张昭,“子布,今淮南迁入之民,可有统计?”
张昭连忙起身朝着刘奇一辑,“半个时辰前的呈报送至后,臣即命刀笔吏统计,至今迁入淮南二郡之民,总计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五户,百姓四十一万余众。”
刘奇面色微惊,“中原之地,每户竟也有五六户之民?”
“主公,早年灵帝时,中原之地,人口密集,百姓多以七人为一户,公婆二人,夫妻生三四人。经历黄巾之乱与中原诸侯征伐,精壮大多为诸侯招募入伍,又多饥荒逃难,以至于如今大多百姓家中皆不过五六人尔。”
“原来如此。”刘奇微微颔首,“淮北十余县之民早已迁回,孤北上许昌之前便已有屯田校尉入淮北各县开垦耕田,如今可有小成?”
“回禀主公,自陈国、沛国北部、任成国迁徙来的百姓,安置在淮北、下邳等地多有近三十万之民。”
“曹操铁骑可有随队掩杀?”
“回禀主公,子义将军前日率三千重骑于铚县大破夏侯渊部一万精骑,斩首三千余级,俘获战马五千余匹。”
“虎豹骑可有动静?”
“回禀主公,曹操似乎有意命曹纯所部兵马配合张郃,收复任成国南部诸县之后,南下彭城国。”
“张郃,昔日河北四庭柱之一,尔等可莫要小觑,孤去岁便命徐州各部可择情挑选徐州精壮入伍,昔日陶恭祖麾下丹阳精兵便是如此,徐州可是兵源上佳之地,不知驻守彭城国的张文远,如今所部徐州兵现有多少兵马?”
“回禀主公,徐州之地可自北地马贩手中收购马匹,但自从吾军与曹操、袁谭同时交恶之后,马匹来源已被断绝,现徐州兵有马步军两万余众。骑军且大多是与袁谭、曹操军交战之时,吾军缴获所得。”
“骑兵有多少人?”
“一人一马,复合甲、双连弩、朴刀配置,当有一千五百余人。”
“一千五百骑,文远治军辛苦。”在座文武皆是一脸感触,江东战马稀缺,以至于在这中原之地,竟是历经两次数十万百姓南迁之事。
今岁,若非吴王刘奇打造的雪车,可以在冰天雪地里用马匹拉动木橇,载着这些百姓南下,只怕就算是江东军士将那些百姓强行赶出家门,走不到半路上,也会倒在雪地里冻僵。
“主公,最近几年征战,吾江东各军钱粮消耗加起来,也不过工匠坊一半,不少底层军士着实对吾军骑卒和淮南营精锐步卒有些羡慕。”
刘奇脸上露出几分苦涩,“骑军倒无妨,吾军进占汉中之后,来年开春,可挥师北上,攻下三辅之地,到时那北地茫茫草原之上,战马可由尔等任取之。”
“主公,三辅之地战马虽多,却多在羌人手中,吾等若是想要马匹,势必与其开战。”
“公台啊,汝以为,弩车配备之后,于三辅之地可能与敌军应战。”
陈宫闻声而起,朝着刘奇恭敬一辑,“回禀主公,出蜀中山道难行,吾军粮道虽有木牛流马供应,若想依地利徐徐推进,蚕食三辅之地,怕是须得二十万大军半载之粮。”
“族兄,不知淮南之粮如何?”
刘晔起身,朝他一辑,“回禀主公,去岁秋收有近十万石调拨淮北前线充作军粮,其余只够百姓家用,若是等明年开春,淮南二郡,淮北几郡之粮,当可抽调三十万石粮草。”
“这须得保证淮北不失。”陈宫接过话道。
言及于此,他抬手再朝刘奇一辑,“主公,自吾军屯田诏令下达徐州之后,徐州吾军治下数郡,有四十余万之民,今岁若再迁万户于徐州之地,尽早补种春稻,当可多得些钱粮,明年开春若要伐三辅之地,吾徐州之地亦可出三十万石粮草。”
“三十万石粮草?陈刺史,汝徐州之民与吾淮南二郡相仿,何来这么多粮草?”邓羲闻言一惊,要知道徐州征战可不少,常年有七八万驻军,高顺、臧霸、张辽三部兵马分别镇守北地三郡,每一次曹操、袁谭发兵,三路兵马都是齐头并进,便是半月之需,亦要十余万石粮草供应。
“徐州商贾巨富极多,且去岁春夏之际,主公便命下邳、广陵各地施行晒盐之策,更多于徐州沿海捕鱼贩卖往天下各州。”
“自主公下令将浅海贝类、海蟹、海虾、海鱼等海味每月送入吴王府起,各地士族纷纷好奇,食用之后,随即效仿,如此,吾徐州商贾以细盐,海味便可比往常贩卖衣帛、粮草之富。”
“此外,此前徐州士绅以卢义祖为首的数十家士族豪族,于此前捐粮纳爵之事主动请缨,光是卢义祖一家便捐出两万石粮草,如今下邳城内尚有五十万石陈粮,便是为应今次徐州之战。”
闻言,张昭露出一脸苦笑,“公台,汝徐州豪富如斯,几郡之地,当可比吾江东四郡矣。”
陈宫闻言,连称不敢。
江东四郡,沿海区域更为广阔,更何况刘氏父子在江东经营多年,如今山越尽没,不少山林也都被开发,江东渔鱼、山珍、晒盐、船贸更为便宜。
陈宫虽身处徐州,却也知晓,如今夷郡、朱崖郡二地驻军已经兴建水师出海,前往南海之地,占据岛屿,收拢蛮夷之民,亦于海外发现不少珍奇矿藏。
譬如此次淮北之战准备使用之物。
第三百八十三章 刘晔议工部
“在座诸位,都是孤治下州郡干臣,不日或将升任六部,尔等以为,这新政可有何疏漏之处。”刘奇目光环视一眼堂中群臣,新政颁布,便需纳言,在座的都是青史留名的干臣,他们的意见,刘奇自然不能忽视。
刘晔率起身,“主公命吾接管工部,据吾这些日调查,即便是吾淮南工匠坊,如今亦有数千人之众,匠作却不过五六百人之多。”
刘奇朝他压了压手,“都坐下答话。”
“喏。”
随即,刘奇便听到一声惊呼,“怎会只有五六百名匠作,那些匠作学徒平日里亦随同打造连弩与投石车,倒是复合甲和弩车不曾参与制作,但亦算熟手。”
刘晔缓缓回头看了一眼这名小吏,“汝有所不知,吾要提的并非是这些匠作太少,而是吾江东工匠坊耗资太过严重,倘若以吾江东征战损耗的钱粮为预估,今岁汇总之际,只怕各地工匠坊消耗钱粮只怕还要在各军总和之上。”
“尔等之见,当裁工匠坊民夫?”刘奇眯着眼道。
刘晔微微摇头,“主公既看重吾接管工部,当掌吾江东之下五州诸郡工匠作坊,臣下以为,光方山书院开设工科授课却是太少,倒不若让学子们多往秣陵工匠坊挂职,平日里亦可于工匠坊参与研究。”
“准。”刘奇微微颔首,身侧的戴良便立即提笔记下。原本平时刘奇的起居言论都是由一名侍从记录,但每当重臣齐聚,商议要事之际,却是他亲自记录。
“主公,工匠学徒之所以为学徒,主公可知为何?”
刘奇微微挑眉,“子扬但讲无妨。”
刘晔抬手一辑,“吾江东工匠作坊,如今分为数类,船坊为一大类,于徐州沿海郁洲山岛、鄱阳水师驻地、彭泽水师驻地、江陵水师驻地,会稽东冶、交州合浦广州驻地,以及海外夷郡、朱崖郡之地当有千人以上船坊。”
“造船特分为三类,一类于江海运输所用,可称为辎重船;一类用于捕鱼、潜水海捞所用,可称为捕鱼船;这最后一类便是吾军战船,如今多以车船、海军水师楼船为主。”
“南海一代船坊多引沿海老渔民与小船坊工匠为用,后得军中诏令,从各船坊之中挑选心灵手巧、家世清白之辈为匠作学徒,可主公呐,那些匠作并非所有人都愿传授技艺。”
张昭微微一愣,“这是为何?”
刘晔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