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承恩大声念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乃能忠勇体国,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尔南京水营副将杨潮,忠心可表,孤军北上,与虏战于海州,斩首赢万,张我大明国威,使虏不敢南顾,实有大功于国。又南下剿匪,剿灭叛贼,是有震慑南邦之奇功。兹特授尔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加授龙虎将军!锡之敕命于戏,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另加丕绩,钦哉。

王承恩念完,杨潮领旨谢恩,其实没听清楚多少,因为许多都是空话,最实际的是那个左都督和龙虎将军。

左都督意味着杨潮将武将流官当到头了,五军都督府分左右都督,这已经是顶级的武官了。

而龙虎将军是一个散官职衔。没有正式权力,只是一个荣誉象征,但是也不是那么好得的。

龙虎将军是正二品的官衔。正二品武散官初授是骠骑将军,升授为金吾将军。加授就是龙虎将军,算是正二品最高的将军,在往上就得是荣禄大夫和光禄大夫了,如果以杨潮海州那种战功,没准还会授勋成为一个勋臣。

杨潮这座将军牌坊,就是以龙虎将军的名义建立的。

杨潮领旨谢恩后,王承恩很快扶起杨潮。

“可惜咱家不能喝杨将军的庆功酒了。”

杨潮疑惑道:“怎么,王公公要走?”

王承恩面带忧色道:“那李逆作乱。僭越称帝,已经打到了山西,怕是想要进逼北京。这时候咱家想待在万岁身边。”

杨潮心里暗暗触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不是他信任的王公贵族,也不是皇亲国戚,更不是自诩忠君的文臣,而是这一个太监。

突然杨潮道:“王公公,末将愿带兵护送王公公北上。”

王承恩一愣。没想到杨潮有这个提议,但是他还是挺感动的。

“杨将军有心了,只是咱家同意。怕史大人不肯定答应啊。”

史可法笑道:“难得杨将军美意,可以护送到淮安,在远本官就无权调动了。”

杨潮继续道:“末将观看塘报,李贼作乱,怕是路上不安全,有本官护送,王公公也可大胆赶路,早日回到北京不是。”

杨潮的说法有些牵强,李自成还在山西呢。跟淮安有什么关系。但是杨潮一直在找机会北上,一定要赶在李自成之前进入北京。保住北京就是保住大明朝最后一口气。虽然只能到淮安,但是也许在淮安就接到了崇祯的勤王令。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北京了,比在南京等待要节省时间的多。

王承恩对尽快回北京很在意,哪怕路上没有李贼,那还有流寇不是,有杨潮保护,他还真可能早日进京。

于是点了点头:“那杨将军就送咱家去淮安吧。”

计议已定,杨潮立刻回身来到父母身边,父母脸上的泪痕还没有干。

大明百姓对牌坊这种事实在是太看重了,皇帝给立个牌坊,真能把一个小老百姓感动的肝脑涂地,别说老百姓了,就是当官的也很吃这一套。

“爹,娘!孩儿要北上了,若是遇到李贼,怕是很长时间都回不来了。”

杨潮知道自己北上就是去找李自成麻烦的,但是却不能直接告诉父母,直说可能会遇到。

没想到父母的表现跟上次杨潮北上截然不同。

两人竟然决然的点点头:“我儿你放心去吧,皇上带我杨家隆恩深厚,好男儿正是杀敌报国之时,切不可顾念家里。”

杨家夫妇的话,让周围一众文武大员都不由触动,纷纷赞许起来,称赞的是一品诰命夫人云云。

杨潮这才发现,母亲的官服确实变了,变成了一品诰命的。

原来随着杨潮成为一品武将,母亲的诰命也成了一品,圣旨早前就已经下达了。

现在杨母也是跟史可法的母亲一样品级的一品诰命夫人了。

杨潮又走到妹妹身前:“杨月,哥走后你在家要好好听爹娘的话,不要惹娘生气,知道吗?”

杨月乖巧的点点头。

接着跟一众文武拜谢,这些人也恭喜杨潮,杨潮也道歉说没办法请大家喝酒了。

一番准备,先是去了王义和杂货铺,将王家养在南京的上百只鸽子直接带着。

方便随时传消息回南京,毕竟杨潮这次北上不可能带大军,而且大军还没有全部回来呢,一大半还滞留在镇江呢。

到时候难免要传消息回来调兵,所以有这些鸽子会节省很多时间。

下午就离开南京,从新江口坐船,有张大桅的大船护送到瓜州。

接着不停歇的北上,第二日凌晨就到了扬州,接着又赶到高邮。

第三日过船闸,第四日早晨就到了淮安。

这种速度让王承恩惊呆了,他连说难怪杨潮这么快就从金华回来了,原来手下一个个都是神行太保啊。

可惜的是在淮安也没有受到崇祯的勤王令。

杨潮不能北上否则就是惹麻烦,这是最不能惹麻烦的时候,所以杨潮留在淮安借口休整。

但是却硬派了三十个人,一个旗队北上,说是要送王承恩一直到北京城。

这让王承恩又是感激了一把。

王承恩不知道的是,这群人除了护送他之外,又带了一百只淮安养的鸽子北上。

杨潮给他们的命令是,到了北京城,就想办法留在那里,然后随时关注北京城的动向,一旦有重大消息立刻放飞信鸽传递回来,尤其是李自成如果攻打北京的消息,更是直接将所有信鸽都放飞也不为过。

而且还给他们下达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杨潮没有及时赶到北京,要他们想办法保护皇帝南下,如果不能保护皇帝,至少保护太子或者一个崇祯的皇子南下。

杨潮知道,正是因为崇祯一家都没能够逃出北京,结果江南群龙无首,推举了一个福王还难以服众,结果就是党争不断。

如果有崇祯或者他一个儿子的话,那么情况就会好很多的,毫无争议的继承权是江南尽快稳定的最好基础。

当然这个任务让一众士兵都感到匪夷所思,他们实在是想不到杨潮如何笃定李自成会打北京,而且可能攻破北京城,但命令就是命令,他们必须得执行,而且还必须保密。

杨潮带着剩下的两百多人驻扎淮安城外,杨潮本人则在城里密切活动。

因为在海州的功绩,杨潮在淮安还是很受欢迎的,尤其是各路盐商对杨潮尤为热情。

这些盐商中也有不少沾了杨潮的光,海州大捷后,他们很快就恢复了从海州运盐的生意,甚至有的借助杨潮跟海州官府和商人结交,生意比过去做的更大了。

因此杨潮待在淮安,连日来跟这些商人交往,天天宴饮,同时跟漕运总督府、淮安知府等走动频繁,主动宴请这些文官。

倒不是杨潮贪杯,而是因为他得找一个理由赖在淮安,他这次来淮安用的是护送王承恩的名义,王承恩都已经走了,他还待在这里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大明朝的城池对待客军一般都怀有深深的戒心,而外地军官带着军队无故驻扎在别的城池,往往会遭到朝廷猜忌的。

这次在金华,朱大典家获罪,不就是因为他儿子擅自招兵吗,那还是因为保卫金华府,大明朝的文官别的本事没有,对武将的防备可是出了名的。

好在杨潮名头大,而且名声还比较好,又是护送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王承恩来到淮安的,所以淮安官府也得给几分面子,就默认了杨潮暂时将士兵驻扎在城外,自己在城里跟商人、官员应酬的事情,淮安的那些大官多数都以为杨潮这个武将只是贪杯和贪慕商贾们的贿赂,根本就没太放在心上,加上杨潮还给了他们一份仪金,就更没人找麻烦了。

杨潮不得不在这种事情上小心翼翼,虽说以他今时今日的势力,就是皇帝都不好动他,但是杨潮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得罪人给自己惹麻烦,因为自己要做成后面的大事,需要帮忙的地方太多了,官府的不合作显然会非常麻烦。

所以才只带了三百人,并且找各种方法留在淮安,如果带三千人,恐怕无论杨潮如何活动文官,淮安官府也早就催促杨潮回去了。

一连待了三天,到了三月十八日,总算是有几只鸽子飞到了淮安,王家在淮安的掌柜匆匆就找到杨潮,将迷信交给了杨潮。

杨潮打开一看,不是勤王诏,而是王承恩擅自发出的求援信!(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一节历史变了?

杨潮收到的密报是三月十六日发出的。()

王承恩一行速度飞快,在淮安杨潮出钱给他雇佣了八百个纤夫,这些常年在运河上拉纤的纤夫,脚力可比杨潮的民夫要好,在重金奖励下——十日内到北京每人赏白金——又拉着一艘漕船,因此跑的飞快!

他们从淮安出发一日夜就进入了山东境内,结果遇到了被崇祯皇帝派往浙江募兵募饷的兵部尚书张国维。

张国维是三月八日从北京出发的,告诉了王承恩北京城的情况。

情势十分危急!

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二月初二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汾阳)、阳城(晋城市阳城县)、蒲州(永济),隔日攻下怀庆(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十六日,克忻州,官民迎降,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

此后北京城断绝了跟山西的联系,崇祯皇帝忐忑不安之下,才让张国维去江南募兵,同时调辽东总兵吴三桂,总督蓟辽王永吉率兵入卫,召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

同时大封武将,封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吴三桂平西伯,平贼将军总兵左都督左良玉宁南伯,蓟镇总兵右都督唐通定西伯,凤虑总兵左都督黄得功靖南伯,各给敕印山东总兵左都督刘泽清进实职一级。

就是希望这些武将能够进京勤王。

杨潮知道大明王朝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了,河南山西的明军挡不住李自成不说,关键是根本没有心思抵挡,许多州县的官兵都是出城几十里迎接李自成,可以说崇祯皇帝在北方算是军心尽丧了。

杨潮收到王承恩的信,立刻转给淮安的文官们看过,表示自己要北上勤王,自己就两百来人。这些大官到也不太猜忌,但却犹犹豫豫既不支持也不阻拦,很显然是不想背负责任,大明王朝都到这时候了文官们依然没有担当,她也真是到了该亡的时候了。

但这就够了,只要淮安府不极力阻挠自己就够了,杨潮需要调兵到淮安。然后北上,就少不得淮安府的配合。至少是不掣肘。

同时放飞去南京的信鸽,转达消息给史可法,让史可法帮忙办理北上的行文,让自己的大部队立刻渡江北上。

只是民夫招募工作迟缓了一些,上次从淮安雇佣了八百纤夫,几乎将淮安的纤夫抽光了,一天时间竟然都没有招募到足数,让杨潮不得不耽误了行程,派人到附近沿运河招募。

不过杨潮倒也不太着急。他给了手下五天时间,杨潮记得北京城是四月二十五日陷落的,此时才三月十八,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以自己这次的行军速度来看,从南京到淮安第一批人马五日就能到。

只要第一批军力到了,哪怕只有三五千人。()杨潮也有信心跟李自成在北京一较高下,或许野战打不过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但是动员北京城的人力物力,应该能够防守几个月,足够其他地方军队勤王了,以江南左良玉、黄得功等人的兵力。只要到了北京,跟杨潮里应外合,将李自成击退不难。

所以杨潮其实并不算太着急,毕竟他收到的不是勤王诏,说明李自成还没有到北京。

但是山东的王承恩就急坏了,他着急回北京是想着在李自成造反的时候,能陪在皇帝身边。不得不说他是有小心思的,他知道崇祯皇帝貌似坚强,其实内心脆弱,因此而刚愎,能在危难的时候陪在皇帝身边,比立个大功都值钱。

其实他王承恩的认知能力,他是不相信李自成这样的流寇能打到北京城的,可是从张国维这里得到的消息看,李自成还真成了气候,在山西那几乎是无人能敌啊,打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一个周遇吉给了制造了点麻烦,要是周遇吉也挡不住李自成,李自成可就要一路往东进入京畿了。

所以王承恩顿时大急,将一众民夫驱驰的如同鸡犬,一边拿出自己收受的大笔贿赂,告诉每个人他再加三百两银子,要他们三天内赶到北京,如果赶不到那就统统杀头,一手重利yin诱,一手大棒威吓,这些纤夫们着实卖了死力气。

八百纤夫分作三班,日夜不息,拉着漕船在运河上飞跑。

一日夜就出了山东进入了京畿,同时通过山东的驿站,威胁当地官府发出最高级急报,通知皇帝他正在往回赶,还奏明了皇帝,他擅自做主让杨潮北上的消息,请求皇帝治罪。

王承恩的小聪明倒是很足,他知道皇帝不会治他的罪,反而会认为他办事果断。

驿站传递,有八百里加急的说法,一路马停人不停,过驿站换马,吃饭睡觉都在马上,一夜日可疾驰八百里。

王承恩的急报比他的漕船速度快多了,十六日出发,十七日就已经传到了北京城。

不得不说王承恩这封急报的重要性,因为此时崇祯皇帝已经绝望到极点了。

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阻挡李自成,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这是李自成在山西遇到的最激烈也是唯一的强力抵抗,因此周遇吉哪怕退守北边的宁武,已经给李自成让出了东进的道路,可是李自成却死追不放,大军转向北边攻打宁武。周遇吉据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李自成大怒之下下令屠城。屠城起到了震慑效果,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递降表,李自成紧跟着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李自成杀到北京近郊,崇桢大急,号召在京勋戚官僚甚至太监捐助饷银。

可是得到的是勋臣贵戚们的哭穷,一个个吝啬无比,不愿捐资,崇祯希望他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带头捐款。希望他能捐个十万两,结果他死活表示没钱。逼急了向自己女儿求助,周皇后私下给了他五千两,他扣下了三千两,把两千两交了上去。

崇祯的皇亲各个富可敌国,最后这个周奎被李自成拷掠,逼出了七十万两银子,可是自己女婿要钱却一分都不愿意出,在他的这个坏头的带动下,最后皇帝只筹得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只有一个太康伯张国纪助饷万金,崇祯直接晋封他为侯爵。

其实如果崇祯可以不要脸,把爵位拿到江南去卖,不多说一千万两银子绝对卖的到。

筹来的钱根本都不够发军饷的,更不用说招募新兵守城了,根本无济于事。

又召集文官议事,也拿不出主意。文官有三种态度,第一种以范景文、李邦华为首建议请太子抚军江南;第二种是御史光时亨等人,言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认为请太子南下的人居心叵测。第三种还是大学士魏德藻、陈演之类,陈演请求退休,皇帝担忧李自成,询问他。他为了平安离开,大言不惭告诉皇帝不足为虑,皇帝同意了他的退休,赏赐金币。首辅魏德藻则屡次提出希望出京仪饷,皇帝没有同意。

世态炎凉,文臣们各怀鬼胎,后来崇祯死后。范景文和李邦华都为他自杀殉葬,而时光亨等人却先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失败后难逃到南京,被小朝廷论死。陈演主动向李自成捐助几万两银子,被李自成任命为官,李自成败逃的时候,要杀朝臣,陈演又倾尽家财,但只比其他朝臣多活了四天,最后还是被李自成砍头。魏德藻状元出身,但是做官时间很短,是新晋重臣,做到了首辅。刘宗敏拷掠的时候,魏德藻大概贪污的钱不够多,刘宗敏大刑伺候,拿不出钱又承受不过之下讨饶,将女儿奉献给了刘宗敏,刘宗敏玩过之后赏给手下兵卒去玩,最后魏德藻还是被刘宗敏用竹板夹爆了脑袋,后来又拷死他儿子才罢休。

崇祯朝中勋臣不肯捐助,文臣吵闹不休。

李自成这边却丝毫没有耽搁,三月十五日,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李自成手下南路军刘芳亮东出固关,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的士卒溃逃,李建泰投井死。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

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李自成的大炮正是西直门外驻扎的明军襄城伯李国桢部,可惜这最后时刻最受崇祯信任的勋贵,根本就没有为国捐躯的觉悟,李自成一来,不但投降,还让自己的炮兵帮忙攻城。

三月十七日半夜,李自成军攻破广宁门。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

李自成提出的条件是,让崇祯皇帝封他做藩王,割让西北一带给他,并给他一百万两银子犒军。李自成愿意退守河南,还愿意帮助朝廷剿灭流寇和辽东满清。

李自成都打到北京城了,还想着让崇祯封他一个王,给点钱就行了,的确是很没有出息。

但是也不排除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打算,但是以李自成的政治智慧,大概还真的是想做一个土皇帝,毕竟看他占领北京后的行为,就不像一个政治家,倒像是一个十足的土匪。

只是李自成的要求,崇祯皇帝直接拒绝了。

他已经做好了死社稷的打算,只是抱着一线希望,让太监继续跟李自成谈判,目的是拖延时间,希望能够等来援兵。

而就在这时候,崇祯皇帝收到了王承恩的密信。

绝望的崇祯是来回急促的走动着看完了王承恩的密信,看完之后拿信的手不住的颤抖。

大声惊叹:“杨卿竟至淮安!”

崇祯还以为杨潮身在浙江剿匪呢,他打死都不敢相信,一个月的时间,杨潮不但剿灭了白头军,而且还回军到了淮安,而且正在奉王承恩的命令北上勤王。

已经绝望的崇祯不由升起了一丝希望,立刻让太监去跟杜勋联系,向李自成提出新的要求。

崇祯皇帝告诉杜勋,给李自成封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怕群臣反对,希望李自成给他三天时间说服百官,三天时间内希望李自成停止攻城。

杜勋大喜,回去向李自成汇报好消息去了,但是李自成不是傻子,他一面表示接受皇帝去说服群臣,一面根本就不放松攻城。

王承恩紧赶慢赶,终于在第三天到达了北京城下,那些民夫们到了通州后死活都不肯往前一步,王承恩最后的路程是在杨潮士兵的怀里,骑马度过的。

找到没有被包围的东门,亮出身份,喝令守城官兵将他吊上城,幸好此时城头上监军的是一个太监,这才没有为难王承恩,将他和三十个杨潮的士兵统统吊上了城。

王承恩立刻赶到皇宫。

而杨潮的三十名士兵,则留在皇城外帮忙防守。

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则是放飞了大半的鸽子,通知杨潮立刻进京。

此时是三月十九日夜!

杨潮收到北京传来的消息,已经是三月二十二日了,他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淮安南边半日路程的宝应,可惜杨潮已经等不及了,立刻挥军北上。

杨潮心中不由惊疑,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是四月二十五日北京城被攻破的,怎么现在才三月多李自成竟然就攻进了北京城,要么是历史出现了变化,要么就是北京城内城、皇城坚持了一个月时间,反正无论是那种情况,杨潮都刻不容缓要北上了。

留下让后续部队不用集结,立刻北上的命令后,杨潮率先出发。

第三百零二节来不及了

“陛下啊,奴才该死,奴才回来晚了!”

王承恩一到阙下就痛哭流涕,趴着跑到了崇祯的脚下。

崇祯此时见到这个奴才,心里竟然没来由的一暖,好似见到了亲人一般。

但是接着就是踢了王承恩一脚:“你这奴才,起来说话!”

王承恩听到崇祯口气中的焦急和严厉,不敢拖沓,一下子爬起来,顾不得擦脸上的鼻涕和眼泪,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崇祯叹了口气,说到底还是太监亲啊,他到死才明白这个道理,文官靠不住,一个个不是眼高手低,只会空谈,就是迂腐不知变通,还有**透顶,让他早就失望了,后来寄希望于那些勋贵,却发现一个个更靠不住,比文官还贪,还腐,关键时刻手握重兵不是逃了,就是降了。

没想到王承恩这个老奴才,竟然不顾安危,从千里之外疾奔回京,让人不胜唏嘘。

“杨爱卿到哪里了?”

但是此时崇祯最关心的,还是杨潮的位置。

杨潮突如其来出现字淮安,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王承恩忙道:“杨将军怕是已经北上了。奴才十六号发出的密信,想必他十七八日就能收到。也许昨天,最迟今天已经动身了。”

这时崇祯却叹了口气:“今日动身,何日能到啊?”

王承恩忙道:“陛下有所不知,这杨将军的手下,可都是神行太保。那日他护送奴才到淮安,只用了不到五日,就从南京到了淮安。从淮安到北京,料想也不出五六天。”

崇祯眼前一亮:“当真?”

王承恩用力的点头。希望皇帝相信。

但是崇祯还是摇了摇头:“你觉得杨将军回来吗?”

他实在是失望怕了,诏吴三桂,吴三桂磨磨蹭蹭。诏刘泽清,刘泽清赖着不走。要是这两人真心勤王。怕是已经到了吧。

王承恩看到崇祯的神情,也是没来由心疼,文武百官眼里崇祯是皇帝,可在太监眼里,皇帝有时候就是亲人,是家长。

王承恩此时受不了崇祯的绝望,口气坚定道:“奴才看杨将军是忠勇之人,必定愿意奉诏勤王!相信王将军此时已在山东。明日就能进入京畿,后日就能来到京城。”

崇祯抬了下眼,又耷拉下去:“三日!怕是来不及了。”

北京城的情况,已经坏到了极点,他怕是拖不到三天了,外城、内城都有城门被破,只有皇城还在掌握中,可是就凭皇城上那点人,是挡不住李自成的,而且崇祯怀疑。一旦李自成攻城,恐怕大多数人不是跑了,就是降了。跟外城、内城一样。

王承恩也没了主意,胡乱建议道:“要不奴才再去催催杨将军。他此次派人护送奴才,还带了一百多只信鸽。”

“信鸽?”

崇祯疑惑道。

王承恩道:“杨将军怕路上有流寇,所以派兵护送奴才。为了通消息,就从淮安的商贾哪里借了一百多只鸽子。”

崇祯叹道:“这个杨爱卿难怪能打胜仗,这心思缜密就有过人之处。”

王承恩小心问道:“那奴才这就去了。”

崇祯点点头,可是突然又叫住:“等等,我来写封迷信!”

说完,崇祯刷刷写就一封短信。同时还加盖了他的玉玺,这已经算是密旨了。然后才交给了王承恩。

王承恩怀揣密旨,立刻就小跑着出了皇宫。

皇城东安门下。余继业带着三十个士兵也是心急如焚,他们到了北京城,被安排在皇城下防守,但是却上不了城,只能站在城门外,杨潮交给他们的事情还不知道怎么办呢。

终于等到了王承恩,看着他从城头缒下,立马就围了上去。

王承恩此时一脸忧色,主动抱拳给这些兵头行礼:“各位壮士,咱家求大家一件事,千万帮咱家这个忙啊。”

余继业立刻道:“王公公客气了。王公公的事就是我义父的事,公公请吩咐便是。”

王承恩这才道:“这里有封密信,恳请各位立刻发到淮安去给杨将军知晓。”

说完拿出那封密旨,只是巴掌大一张宣纸卷成的纸卷,信鸽勉强能带动。

余继业点点头立刻就让人去发。

这时候谢飞却劝道:“余大人且慢。鸽子放十归一,已是侥幸。这封密信如果这么放回去,怕是大人收不到。”

余继业一顿,确实是这样,信鸽放十只,有一两只能够回去就很庆幸了,就这样一封密信发出去,怕是十有**是送不到的。

“那你说怎么办?”

余继业为难道。

谢飞又道:“而且大人此时未必还在淮安,大人收到我等的密信,怕是已经北上了。”

余继业点点头,他们都知道杨潮一直想要北上,只是找不到机会,所以才一直交代他们,一旦收到勤王诏,立刻飞鸽传书回去。

“有那么麻烦吗,拆开了誊几份不就行了,多大个事?”

一个士兵此时不屑道,脸上露出嘲讽之色。

余继业哼了一声,谢飞却道:“卞二说的也有道理。”

余继业这时候却看向王承恩:“公公,如何?”

这是密信,不知道写的什么,他得请示一下王承恩。

此时王承恩也慌了,杨潮可能已经北上根本收不到,这他倒是疏忽了,他更希望杨潮北上,但是也希望杨潮能知道密旨加速前进。

“拆拆,多写几份,要是杨将军在淮安让他马上进京。要是杨将军不在淮安!”

说道这里,王承恩不由停住了。

“那就让淮安的人立刻快马通知!”

卞二在一旁不冷不热道。

王承恩顿时眼睛一亮,没有在乎这个小兵的不敬口气,他也是急火攻心,才没有想到这种主意。

余继业在王承恩的允许下,立刻打开了密信,一下子就愣住了,上面的大印表明,这是一封密旨,而密旨的内容也让他怦然心动!

咽了口唾沫,让谢飞立刻抄录,谢飞边抄,心里的感觉也跟余继业一样激动。

连抄了十多份后,在王承恩的催促下,放飞了信鸽。

但是密旨原件,余继业却小心的收了起来。

几十个人就站在城下,仰着脖子看各自在北京城上空绕着圈子,然后飞向了东边。

这时候余继业才突然想起杨潮的任务来,他们一群人两眼一抹黑,要想完成任务,怕是不可能,只能请这个太监帮忙了。

于是余继业将王承恩拉倒了一边,小声的说了起来,越说王承恩的脸色越是惊慌。

最后一下子推开余继业:“杨将军这是要干什么?”

不由他不惊慌,余继业希望他能说服皇帝,要么立刻南迁,要么将皇子们送出北京城,他们愿意担当护卫,誓死将皇子们护送到江南去。

京城被围,危在旦夕,一个武将却要竟皇子们带走,这是何居心?

王承恩不由开始惊疑,怀疑杨潮是不是根本不想来勤王!

余继业却老实道:“我义父说了,万一北京不可守,陛下南迁江南还大有可为,若是陛下不愿南迁,皇子,尤其是太子需得南下镇守。”

王承恩叹了口气:“陛下也有心南迁,奈何那些文官不许。”

余继业皱眉道:“陛下怎能受制于臣子?”

王承恩叹道:“这些你不懂。你可忘记了于少保之事?”

余继业也是读过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