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自成进入陕西后,在西安称帝,他之所以敢这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继续流动。正是因为西北长达十多年的大旱终于走到了尾声,李自成在陕西招抚流民。复垦抛荒田亩后,很快就积攒了足够的资源。然后打出了陕西,接着就是一路受降,直到北京城。

如果这时候让明朝延续一口气,慢慢也就撑过来了,而杨潮立下大功,获取更大的权力,应该有足够的威望鼓动皇帝做些改革,不说别的改革,只要开了海禁,鼓励工商,以大明江南的商业形态,只要刺激起来,就不用朝廷去管什么事了,自发的就能步入商业社会,然后慢慢发展到资本社会。

最重要的是,阻止了北京城的陷落,在京畿地区没有任何根基的李自成就只能退回陕西,河南已经被打烂了,是不可能立足的,否则李自成也不会选择从山西到北京,明显河南更近吗,所以中间隔着一个河南这样的无人区,足够李自成和明王朝和平几年了,几年时间没有天灾,生产力就可以恢复起来了,接着明王朝可以扫平李自成,灭掉张献忠,然后跟满清决一死战,之后称霸东亚走向世界。

虽然这个构想可能太过理想化了,但是总有一个希望不是,而不是让中国第二次遗憾的在工业革命前夜倒下,第一次是在宋末,是被蒙古人打断的,大明则是被满清打断的。

只是杨潮的打算落空了,第二日王雄就派人来到杨潮的大营,带来了猪羊牛肉美酒,大肆劳军了一番,让杨潮失去了直接离开的借口,这点上这个王雄倒是比高良明高明了许多。

而且还派了连个文官来安抚杨潮。

其中一个还是杨潮的熟人,曾经在金钗楼见过的,松江华亭陈子龙。

杨潮当时在阮家河房筹款的时候,就见过这个陈子龙,他当时是跟着夏允彝一起来的。

不过后来陈子龙做官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杨将军别来无恙,几年不见,杨将军已经名动天下,真是让人慷慨唏嘘啊。”

杨潮拱手拜道:“陈公子不也做了大官了吗。”

陈子龙其实早就已经是进士可以做官了,但是此前热衷于做学问,一直在整理徐光启的巨著《农政全书》,因此无心做官,但是金钗楼一会不久,他就出任了诸暨县令,步入了仕途,也许是以复社领袖自居的周延儒上台后,不得不提几个复社的人,或者是陈子龙打通了跟周延儒的关系吧,否则怎么可能留在江南做官,而不是被弄到更缺少官员的某个北方战乱地带去。

陈子龙此时的身份是杭州浙江绍兴府司理,但是却带着一千浙江巡抚标兵正从江西剿匪回来,刚好就碰到了许都作乱,因此来到金华驻防。

跟陈子龙一起来的,还有金华知县徐调元。

两人客套了两句后,陈子龙就给杨潮介绍徐调元。(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节幕后交易

跟陈子龙和徐调元沟通一番,杨潮也借机下坡,表示会帮忙守卫金华。

反正上次佯怒,也是别有目的,但是金华知府的手段,让杨潮失去了发飙的理由,强说以为对方不让自己入城才走,那有些牵强了,大明朝的客军都是不能入城的。

所以索性就先留下,白头军确实也该平,不是因为他们比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更坏,造成的破坏更大,而是因为浙江是江南腹地,万一将来杨潮保不住北京,李自成依然攻破了北京城,杨潮还需要以江南为大本营,抵抗外敌呢。

因为李自成可以攻下北京城,但是却无法阻挡满清八旗,别提吴三桂投靠满清,就是没有吴三桂,满清真要动真格的,李自成也是挡不住的,吴三桂在宁远,满清去年还不是照样入关。

既然江南可能会成为最后的抵抗中心,那么江南就不能乱,所以杨潮也只能调整一下心态,咬牙做一回不义之人了。

但是要对白头军动武,那就不能延宕太久,养好必须在一个月后回到南京,最迟能拖延到四月,否则就无法在四月二十五日之前到达北京。

杨潮二月中旬从南京出发,现在已经是二十五日了,如果要打,杨潮希望能在十日内解决战斗,然后全军启程,赶在三月中旬回到南京,立刻筹集物资,同时武装现在这两万多民壮,在初步训练,接着就北上救援北京。

如果延宕二十天以上,就要耽误大事了,所以无论能不能剿灭白头军,十五日后杨潮都要回程。

能剿灭自然更好。因为至少保证了浙江这一带的安稳,这里的老百姓可还不像是西北那些百姓,起码辛苦些还是能活下去的。西北人造反那才是没办法,都要吃人了。还不反?

可浙江的气候、经济都是很好的,苏湖一带还是天下最富的地方之一,东阳等浙东山区虽然穷一些,也不至于吃不上饭,反而是白头军这么一闹,不知道要平添多少流民呢。

尽快稳定下来,对老百姓也好。

只是现在连白头军在哪里都不知道,杨潮是客军。这些情报只能求助于王雄这些地头蛇,因此既然要留下来,那就得跟他们处理好关系。

果然,第三天消息就来了,白头军果然像大家猜测那样,逃回了东阳县境内,不过没有进入东阳县城,这个消息很准确,因为消息就是东阳知县姚孙裴亲自送来的。

这个东阳知县官声很不好,贪腐成性。这些年浙江虽然没有百姓造反,可是浙江东南的闽浙赣交界处的汀州的山民却在前年造反,当时东虏入寇中原。江南无兵可派,只能自己募军,这个要姚孙棐借机大肆敛财。

杨潮这几天让手下去打听了一下百姓眼中的许都情况,结果就有许都是被这个姚孙棐给必反的说法,但是说法很不一致,有人说是姚孙棐借机勒索许都,要许都募捐一万两,许都不肯,结果结仇。之后许都给母亲送葬,送葬的人有千人。姚孙棐侮蔑许都谋反,上报金华府。金华府守备王雄带兵抓捕许都,许都迫于无奈这才造反。

还有人说许都结交江湖义士是为了自卫,姚县令斥其不法,许都献上千金仍不能脱罪,而且侮蔑许都隐匿吴昌时的赃银十万两,应该缴纳官府。许都恐惧获罪,带着熟人进县衙求情。下令依然怒斥他,还要将他立刻关押。

这两种说法前后不一,但是大家都说这是许都义军自己传出来的,所以说许都是被逼反的大有人在,毕竟中国的老百姓从来都不怎么信任官府,对贪官污吏更加憎恶,这个姚孙棐是一个贪官是错不了的,那么肯定就是他逼反了许都和手下的江湖好汉。

而且杨潮还打听到,许都的义军军纪倒是不错,抢掠百姓的事情倒是做的不多,当然他们打破了几个县城,光是从官库中得到的物资,就足以支持消耗了,再说了许家也是当地豪族,也能够供应白头军。

正是是因为豪族武装,相当于地主的团练,军纪反倒好过真正的农民军,而且许家家大业大,在当地名望甚高,也做不出那种抢掠百姓,抢掠其他家族的事情来。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许都真是临时被逼反的,否则怎么可能在母亲下葬的当天造反,那时候许都应该是极其痛苦,然后被县令一逼,是在忍不住了,头上裹着孝,立刻就拔了刀子。

但事后就冷静下来,毕竟自家一大家子人呢,造反的风险太大。

因此不抢掠百姓,其实也是给他留一条后路,然后放出去被逼反的消息,等同于希望朝廷诏安。

得到这些消息,杨潮立刻就判断出许都或者说他背后家族的打算。

但如果说这个许都对朝廷忠心耿耿,完全是被冤枉的,杨潮却一点都不信,没事招纳上万的江湖人物,没有野心才是怪事。

金华城中送来的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天城中有人派人悄悄告诉杨潮,这个许都曾经派人偷偷参加过前几年的括苍山起义。

那么很明显了,这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有野心的家族,想趁着乱世掘取更大的权力,老实说农民军闹了这么多年,信仰天命的大明朝,这样的家族绝对不止一个,恐怕很多豪族都暗地里准备着呢。

许家的打算很明显,如果能成事,就参与一把,最后捞取权力,毕竟历史上这样的家族多了,比如曹操起家靠的是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宗族势力,项羽起兵也是江东八千子弟兵,李世民的唐王家族,一次次改朝换代都少不了这些家族在背后角力。

所以许家大概也抱着这种投机的心态,未必想做皇帝,因为带头风险实在太大,但是能提前参与进来。那意味着事后可以分到一杯羹,所以他们悄悄的参与起义,却不带头。这次被逼的没办法了,但是被打败之后。立刻就放出消息,想要讲和。

杨潮相信,如果天下不能很快平定,许家还会再一次的闹事,这是肯定的。

只是许家还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所以才一边打,一边抱着其他心态,甚至连攻陷了东阳县。都没有杀这个姚孙棐,只是把他关了起来,而且攻击金华失败后,军队更是撤出了占据了县城。

姚孙棐带来的最新消息,许都集结军队,部署在了东阳和义乌交界处的紫薇山,而这里正是许家的家宅所在地。

“怕是要诏安了啊?”

杨潮得到这些消息后,不由得感叹一声。

许家也是官宦世家,已经开始运作,大概不久就有人替他们出声。要求朝廷诏安了。

杨潮很可能都不需要动手。

果然就在得到消息,杨潮向金华府提出要向东阳进兵的时候,有人提出诏安许家的建议。

金华城这次打开了大门邀请杨潮商议。也没有阻挡杨潮所带的亲兵。

由金华府一个小吏提出,说许都坐守紫薇山,兵雄势大,钱粮众多,强行攻打只能是两败俱伤,不如受降,许家果然派人跟一些官员打通关系,希望投降了。

金华府兵备道王雄让大家商议一下。

许都造反的这个时机非常可疑,正是金华府知府回家守丧。新任知府尚未到任的情况下发动。

此时金华府中大权在握的,就是守备王雄和金华府同知。金华县县令,以及外来的司理陈子龙。

“受降如受敌!”

陈子龙说道。其实许都跟陈子龙关系极好,陈子龙做了司理后,多次举荐许都,可惜没有被上面采纳,大概是许家出的钱不够,运作不成功。

但陈子龙和许都的交情堪称莫逆,许都想要诏安,怕是第一个就会想到陈子龙,没想到陈子龙竟然说出了这番话。

杨潮对陈子龙的认识立刻加深了一些,感觉这是一个原则性强,而且能够大义灭亲的家伙,也就是说他对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历史上好像此人最后也是烈士,抗清牺牲的。

接着其他人也纷纷各抒己见,有说受降的,又说剿灭的,但说受降的反而多了些,至于说剿灭的也就是姚孙棐一个最坚决。

王雄最后抚须笑了笑,看向杨潮道:“杨将军以为如何?”

杨潮知道这里面水很深,豪族许家跟当地官府之间的事情,恐怕早就达成了协议。

于是杨潮摇头笑道:“本官乃是客将,不太清楚金华之事,一切全凭守备大人差遣。”

作为客军客将,杨潮到了金华,理论上应该接受金华最高级的武官指挥,只是杨潮品级太高,名气太大,金华守备得给几分面子而已。

杨潮的意见显然让王雄很受用,他显然早就有了主意,唯一担心的就是杨潮这个外来的客将突然提出异议。

清了清嗓子后,王雄道:“许都一事自去年到今年,迁延日久,我军军粮实在不足,如果延宕下去,只会让百姓无法安居,本官倒是觉得,可以派人跟那许都谈一谈。”

姚孙棐丢失东阳在前,此时也不敢拂了王雄的意,皱眉道:“派谁去谈?”

王雄道:“陈司理与许都有些交情,不如陈司理走一趟如何?”

陈子龙眉头一皱:“如何谈?”

王雄叹道:“哎,上天有好生之德,我天子一向宅心仁厚,曾许下诺言,若贼人愿降,依然是吾赤子,天子既然应许,我等做臣子的也当体谅圣上的爱民之心。若许都自缚来降,当待以不死。”

陈子龙叹了口气道:“既如此,下官就去一趟。”

杨潮此时又有了新的看法,这陈子龙看来也不简单啊,三言两语跟王雄相配合就免了许都死罪,而且还搬出了天子,崇祯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不过杨潮可不相信崇祯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他连首辅都杀了不止一个,兵部尚书杀了七八个。宅心仁厚?这些当官的都不信!

崇祯之所以提出招抚流寇,只要农民军肯投降,就依然是皇帝的赤子。是皇帝的子民,那是没有办法。谁让造反的人太多了呢,数百万人是杀不完的,但是这样也给了张献忠机会,这家伙投降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文官都答应,过不久他就有投降了。

而且文官接受张献忠投降的时候,往往都收很多贿赂帮他说好话,张献忠最后反叛的时候。将接受他金钱财务的大官都张贴出了告示,其中不乏几个京官,倒是狠狠恶心了一把大明文官集团,让这些胆子大到连造反的农民军的钱都敢收的家伙一个个很不舒服,但却逃过了一劫,因为涉案的文官太多了,皇帝竟然到了不敢杀的地步。

难怪许都敢造反,大概也是觉得只要手里有兵,杀人放火受招安是一条做官的捷径。

然后这个王雄,跟陈子龙一出双簧。立刻就将他的路定好了。

方才还觉得陈子龙是一个忠臣的杨潮,顿时又感觉这个忠臣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杨潮也不说破,他们能够诏安。那么更好,杨潮可以早点回去,杨潮但愿他们能早点诏安,只是自己这一趟被白白折腾,似乎有些说不过去,你们浙江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官府和豪族讲和了,弄得不知底细的皇帝下旨传召杨潮来剿匪,最后却只是白白耽误了北上的准备时间。

想到这是一场早就编排好的戏码。杨潮就觉得自己是被耍的那个丑角,心里一动。觉得不应该然这些家伙这么顺心。

于是站了起来道:“陈大人此去危险重重,本官原护送陈大人前往。”

杨潮说的冠冕堂皇。让王雄等人也说不出什么,一时脸色古怪,表情极为精彩,仿佛吃下了一颗难以下咽的臭鸡蛋一样。

许久王雄才笑了下:“陈大人是去受降,哪里用得着杨大人这样的猛将,杨大人去了反而不好,荼蘼粮饷不说,若是那贼军见疑,反而对陈大人不利。”

杨潮却坚持道:“王大人所言诧异,若是陈大人孤身前往,身陷匪军,那该如何是好。有本官五千精兵护送,当能保得陈大人无碍。”

王雄继续道:“只是金华府实在缺粮,辛苦杨大人千里来援,都无法拨下军粮。大军调动,人吃马喂这可怎么承担的了啊。”

杨潮铁了心了:“大人不用在意,本官出征向来自带军粮,足可饱食仨月!”

王雄张了张嘴,也太夸张了吧,随军携带三月军粮,几万人的吃喝,这得多少钱?

但是他依然不死心:“可是那紫薇山是许家老宅,经营日久,又据险而守,怕是三个月是打不下来的。”

杨潮自信道:“大人放心。本官在海州不到一月,斩杀虏兵一万。自认那白头军虽强,本官也可三月破贼。”

王雄嗯了一声,露出不悦神色,这就是在暗示杨潮别搀和了,只是不能明说,未免落人口实,毕竟他从史可法的私信中也知道,杨潮其实是奉了皇帝的中旨来的,虽然这种圣旨文官可以驳回,但是证明皇上是知道此事的,皇上在盯着金华呢,所以没有合理的理由,他根本就阻挡不了杨潮,也不敢强行拦阻杨潮。

“就算三月内破贼,杨大人之后怎么办,回程也总得需要粮草吧。”

王雄刚刚说完,杨潮就哈哈大笑起来。

“本官听闻那许家是东阳豪族,在金华府也是一等一的人家,白头军据说有十万众,本官斩杀了白头军就吃他们的粮!”

杨潮说的凶悍十足,让这些人彻底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什么玩意,你要杀光人家的人,还要吃人家的粮,那不用说了,许家的财产你肯定也不会放过。

但是杨潮说完这句话,突然王雄就明白了,原来杨潮早就看透了他们的幕后交易,故意这么说,意思很明显了。

那就是:你们不能吃独食!

而且杨潮胃口很大,开价很高,那就是:许家的财产。

或者说许家得拿出他们家产等同的东西才能买通杨潮。

王雄等人不由捏了一把汗,暗叹一声,这才是大鳄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节比想象的复杂的多

最后王雄等人是在无法阻拦住杨潮,只能答应让杨潮跟着保护,但是暗示杨潮一切得以陈子龙的意见为重,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再次逼反了许都,杨潮要担责任。

但也有人不这么想。

第二日出发的时候,立刻就有几个人找上杨潮。

其中之一是东阳知县姚孙棐。

姚孙棐是东阳知县,陈子龙前往东阳受降,杨潮随同保护,姚孙棐表示他身为东阳知县责无旁贷,死活要跟着带路。

大军尚未开拔,姚孙棐就悄悄找到杨潮,暗示了一下告诉杨潮许都曾经操纵支持过括苍山叛乱消息的,就是他的人。

接着姚孙棐跟杨潮说了很多许都的事情,大意就是说这个许都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家里招纳了上万的亡命之徒,囤积了不知道多少兵器,向来不安分,就算招降了,以后肯定也要反,明里暗里的意思就是希望杨潮立刻就绞杀了许都。

第二个找到杨潮的是一个叫做朱万华的,此人也有些来头,他是朱大典的儿子。

朱大典也是一个朝廷大员,而且颇为知兵,在福建做按察使的时候,因为抵御荷兰红毛的劫掠,立下过功劳升到了布政司参政,后来调到山东,结果遇到孔有德叛乱,他临危受命组织兵力,将叛乱镇压,因功升任山东巡抚。

后来调到淮安做漕运总督兼任凤阳巡抚,结果在任上先是被弹劾坐失州县,评贼逾期等罪名,被罢免了漕运总督职务,但依然坐镇凤阳抵御农民军,可是依然被弹劾。这次弹劾他不能持廉,竟然直接被革职候审。

在大明被弹劾不能持廉,说他贪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得罪人了。或者说是政治斗争,因为真的找不到一个清廉的官吏,被人安上这个罪名,只能说明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真的贪污**,因为谁都是一扒拉一坨屎,都不干净。

但是平心而论朱大典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带兵的水平老实说比史可法要高。带兵经验也更丰富,此时实在是不该把他调走,他走后继任的就是马士英。

大概是朱家有传统,朱大典的儿子朱万华竟然也颇为有种,许都带兵攻打金华的时候,朱万华以自家家丁为核心组织了三千义军,帮助金华城防守,这才在周围县城都被攻陷的情况下,守住了金华,应该说是有功的。

他来找杨潮。也是希望跟着杨潮一起去紫薇山。

杨潮很能理解朱万华的心思,他想立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希望通过立功解救父亲朱大典,此时朱大典还在北京的诏狱里呢,如果朱万华能立下一个功劳,那么皇帝一高兴也许就释放了他父亲。

杨潮安抚了一下朱万华,允许他跟着一起去,朱万华千恩万谢的组织他的义军去了。

跟这两人一番谈话,加上手下在城中悄悄打探来的一些情况,杨潮突然觉得,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此次许都造反。肯定是地方豪强跟官府角力无疑,许都自然是代表地方豪强。而他的对立方却有些模糊,姚孙棐肯定是对立方之一。但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怕是没有资格跟这样的豪族对抗的,背后肯定有人。

杨潮又打听到一个消息,许都造反的时机,除了是金华知府空缺的时候,而且还是在两浙巡按御史左光先刚刚调任离开的空当,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更让人怀疑的是,左光先已经调任,刚刚离开听到消息后,半路折返回来,立刻指挥起来对许都的剿灭工作中。

如果换一个文官,自己已经离任,遇到故地叛乱,怕是正该庆幸,才不会去管后继者的麻烦呢,可是这个左光先却立刻折返,看起来颇有责任。

但是弄清楚左光先的身份后,杨潮就感到其中有鬼,左光先是东林巨头左光斗的七弟,安徽桐城人,显然他的身份肯定是东林党人,而且是东林党中一个大员。

同时跟许都直接冲突的东阳县了姚孙棐也是安徽桐城人,左光先去职折返,谁敢说不是来给姚孙棐撑腰呢。

而且杨潮还联系到,也许正是左光先在浙江做巡按御史,所以姚孙棐才敢跟豪族叫板。

《明史》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显然巡按御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员,有左光先在上面压着,姚孙棐还真有足够的底气跟这些豪族对抗。

否则杨潮是不相信地方县令会得罪地方豪族的,护官符的道理曹雪芹都懂,没道理姚孙棐这个做了好几任县官的家伙不懂。

杨潮想到后世一部电影让子弹飞,葛优在里面说做县长的门道:“要拉拢豪绅,巧立名目,豪绅交了税百姓才会跟着交,最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二八分成,豪绅得八。”

许家是东阳豪族,家里有三世尚书的牌坊,御赐三代尚书,这样的地位,显然是那种有资格分到八成的豪族。

可是看看县令姚孙棐的所作所为,张献忠军队攻入江西,浙江人心惶惶,地方官员借机要练兵,到处筹集钱粮,说是真想练兵也好,说是借机敛财也罢,但是怎么也不可能敲诈到地方豪族身上,可是姚孙棐还真的盯住了这个许家,许家是东阳第一家,姚孙棐就要求许家交最多的钱,让他们出一万两银子。

一万两银子,许家出不起吗?

这是开玩笑,许家养了一万多家丁,每年光是这些家丁的吃喝怕都不止十万两。

那么他们舍不得吗?能舍得花钱养亡命之徒,会舍不得给县令一万两银子。

只能说许家不想给,为什么不想给,因为这不合规矩!

向来都是豪族和官吏合起火来压榨穷鬼的,你姚孙棐要敲诈豪族,这是破坏规矩,所以不能接受,所以宁可花更多的钱玩一出造反,也不肯向县令屈服。

结果就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姚孙棐当真只是跟左光先是一伙吗,杨潮觉得也不尽然,他还打听到金华同知倪祚善也是安徽桐城人,跟左光先和姚孙棐是老乡,明代的老乡关系是极为紧密的一种关系,几乎是天然的同盟,显然在金华府这里,已经形成了上层以左光先为首,中层以倪祚善,下层以姚孙棐组成的东林同盟。

这个同盟跟地方豪族争权夺利,最后引起了许都的造反,而且选在左光先刚走的时候就发动,显然早就已经等不及了。

但是豪族也不可能是孤军奋战,起码那个王雄就十分可疑,杨潮认定这个兵备道跟豪族是一伙,也就是说他们跟左光先的东林派为敌,或许本来就是政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王雄选择站在豪族一边。

不过杨潮有一个疑惑,他打听许都葬母的时候,姚孙棐报告说许都要造反,结果王雄第一个迫不及待的派兵要镇压,结果许都趁势而反。

只是王雄动作太慢,他闹出的风声反而很大,许都都打下了金华周边的七八个县城了,他的兵还没有跟许都交过手,最后返回了金华,到底是王雄积极剿匪,还是借机给许都施加压力,让许都有造反的理由,这就不太好说了。

但以王雄后来的表现来看,肯定是跟许家有内幕交易的。

在杨潮心里不由升起这样一个脉络来。

许都葬母,姚孙棐“诬告”,王雄明里发兵,暗里通知许都,许都立刻造反,打败之后,许都退避家中,王雄说要受降。

显然许都受降此时是双方斗争的一个焦点,如果受降成功,则说明许都造反情有可原,时候姚孙棐肯定获罪,所以左光先不得不临时折返,来保护姚孙棐。

如果受降失败,那么许都就是真反,在左光先的保护下,姚孙棐弄不好还有一个剿匪的功劳,加官进爵。

杨潮感觉,王雄和豪族是一边,左光先为首的东林势力是另一边,而陈子龙因为跟许都的关系,跟王雄有默契,唯一的变数则是杨潮。

许都造反,十万人响应,虽然不想李自成、张献忠那样的巨寇造成的破坏大,可依然造成了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其中破产的百姓怕是不少于十万人。

最后金华一战大败,许都立刻就抛下了那些响应附和的外围流民,带着自己核心的一万家丁,逃回了家中,然后表示要投降。

守卫金华的王雄不但保护了金华城,而且斩杀颇多,自然是大功一件,而许家这样的豪族,还能够借此机会,兼并破产百姓的土地,同时还打击了姚孙棐等东林党人,也是一个赢家,弄不好许都还会被诏安做官,一举多得。

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杨潮最先的判断。

分析来分析去,杨潮自己感到头都有些发胀,还是得不出谁对谁错的结论,似乎只有权力斗争,而没有公道人心。

但是站在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立场,无论谁输谁赢,他们都输了,从这一点看,杨潮感觉这些趁乱闹事的地方豪强更可恨。(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五节红脸白脸

文官集团该捞的好处,杨潮感觉自己似乎挡不住,但是不能白白便宜了这些闹事的豪族。

所以杨潮坚持要出兵。

在陈子龙颇为不愿中,在姚孙棐心情纠结中,在朱万华磨刀霍霍中,杨潮的大军出发了。

金华府距离东阳县距离并不算远,只有三四十里路而已,又有东阳江相连通。

杨潮不给陈子龙等人丝毫延迟的机会,邀请这些人坐上自己的漕船,向他们展示了一番什么是急行军,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

这座镇子位于紫薇山下的黄田畈,此处是东溪、西溪和南江三河交界处,是一个物资集散地,连接金华、义乌和东阳,算得上是金华府境内一个不小的富余镇子,而这个镇子上一半的商铺都是许家在经营。

许家的老巢,就在黄田畈后面紫薇山上,在上面许家修建有豪宅,形成一个山村,就叫紫薇山村。

其实此山又有乌龟山之称,又低又平,就像一只趴在地上的乌龟,风景倒是山清水秀,下面就是三江河流,也是一个风水宝地。

许家非常看重此山的风水,因此才买下此山,在上面建筑豪宅。

黄田畈是一个小镇,自然是挡不住杨潮的大军的,直接就在黄田畈下船,往紫薇山上运动。

黄田畈有山路直通紫薇山村,基本上也就是专门给许家准备的,当然这路也是许家修建的,道路情况相当不错,从镇子到山脚都是石子路,到了山下还有石板路直通山上的许宅。

“有劳杨大人护送下官到此,不过还请杨大人就在此地扎营。待下官独自上山吧。”

陈子龙阴沉着脸总算说话了,一路上都一直保持沉默。

杨潮这次倒是好说话对了。

“就听陈大人的,我军就在山下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