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谁要杀人!刚出来,就想进去了?”

突然门口传来冷冷的声音,接着一个锦衣华服的贵公子,带着一穿着铁甲的卫士走了进来,顿时就让一群粗坯身子一冷,他们不是没眼力的角色,一个个都能看出那群铁甲卫士身上都带着杀气,都是杀过人的主,绝对不好惹。

郑鸿逵一看来人,顿时舒了一口气,忙走过来。

“杨大人你可来了。都是误会,误会!”

来人正是杨潮,郑鸿逵要在金钗楼宴请他的兄弟,杨潮也卖了他这个面子,否则这种人杨潮是不接待的,金钗楼的规矩可是很大的,现在不穿儒服是拒绝入内的。

这群穿着牢里衣服就能进来,杨潮已经给了郑鸿逵天大的面子,没想到还敢闹事。

所以几个丫头哭着报告了杨潮后,杨潮立刻让亲兵披甲,拿着武器,他是真打算如果控制不住,就要杀人的,反正这些都是通倭的要犯,手里弄不好都沾着血呢,杀了就杀了,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

“误会?”

杨潮冷笑一声。

看着为首的吴十六道:“是误会吗?”

这时候吴十六旁边“喝醉”酒的汉子,立马笑嘻嘻道:“误会,误会,绝对是误会。”(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五节抵押借款

架没有打成,吴十六看清杨潮一群手下的气势,甚至杨潮隐隐都带有一丝杀气,让他收敛了下来,说了个误会,这事这么了了

郑鸿逵灰溜溜派人带这群人去南市楼消费去了,转头来找杨潮赔罪。

“客气话不用说了。本官这次请你来,除了把这批人交还给你外,还想谈谈生意。”

找了个雅间,杨潮直接道明意思。

郑鸿逵点点头,再次恢复了海枭雄的本色,他刚刚理亏,赔罪是应该的,但他本来不是一个能忍的人,那群粗坯他也是看在为郑家坐牢的份一直容忍。

说不好以后还真不会再跟这群人打交道了,前提是能跟达成协议,这又要看杨潮能不能斗得过刘孔昭了。

“不知道这个生意,杨大人想怎么谈?”

大咧咧坐在杨潮旁边,郑鸿逵反问道。

杨潮笑道“本官也不瞒你,本官缺钱花了。不过三月之期未到,本官也不会提价,按你跟其他人的价,本官帮你送一批货如何。”

郑鸿逵呵呵一笑“杨大人小看郑家了。既然答应了,杨大人该提价提价。什么三月不三月的,这点钱郑家出得起。”

郑鸿逵愿意提前履行协议,杨潮还颇有些意外,他以为郑家至少要观望到自己跟刘孔昭分出胜负的时候。

但是杨潮正缺钱花呢,自然不会嫌弃钱多。

“好,郑家的心意我领了。不知道郑大人要多少货?”

郑鸿逵是武进士出身,还挂着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虚职,也算是官场的人了。

郑鸿逵呵呵一笑“那看杨大人能准备多少货了?”

郑家是郑家,这口气真不小。

杨潮也是做惯了大生意的笑道“那一百万两好了。”

说完,以郑鸿逵的城府都不由愣了愣。

拱了下手“杨大人果然是杨大人,好魄力!难怪敢跟勋贵叫板,冲这点,我郑老四服了。”

杨潮点点头“那郑大人是答应了?”

郑鸿逵道“一百万两而已。是再多一百万,我郑家也吃的下。”

杨潮轻轻摇头“不过本官需要三成定金。”

郑鸿逵眉头一皱“杨大人难为在下了。”

杨潮耸耸肩“我说了,缺钱了。”

杨潮说的真诚,郑鸿逵思虑了一下。笑了起来。

“杨大人痛快!我郑家也不能含糊了。三成定金三成。以杨大人的名头,还犯不着黑这点钱。”

杨潮点点头“那一言为定!”

郑鸿逵道“一言为定!”

杨潮这时举杯“谢了!”

杨潮真是缺钱了,有郑家这三十万两定金,又可以周转过来了。

郑鸿逵碰了一下“客气!”

两人一饮而尽。

虽然达成了这个协议,但是杨潮心里也清楚。到了十万两以的生意,讲什么交情那都是虚的,郑家依然不可能跟杨潮绑在一起,如果杨潮跟刘孔昭斗争输了,郑家依然会毫不犹豫跟杨潮撇清,然后继续跟其他豪绅勋贵合作。

如果杨潮赢了,他们是想不跟杨潮合作,大概也不行了。

杨潮这次抢刘孔昭的船,是郑鸿逵都吓了一跳,没想到杨潮如此胆大妄为。不过如果杨潮真能压服了刘孔昭家族,那么还真的像他说的,他有本事压服江南其他豪族,真能垄断长江的货运,那时候郑家不跟杨潮合作,还能跟谁合作。

但是提前跟杨潮做一次生意,这确实是卖杨潮一个面子,毕竟现在郑家还是能从其他豪族哪里弄来货的,而且价格杨潮的低一倍,之所以卖这个人情。除了因为杨潮帮忙捞人外,也算是跟杨潮结交一番吧。

郑家的银票第二日送到,不得不说郑鸿逵的能量,郑家派他来江南坐镇。百万以内他都能说了算,这份底气,江南九成以的豪族都强多了。

说到底郑家的实力,确实豪族们强,如果单纯看财富,郑家怕是大明第二富了。第一富是大明天子,只不过天子只是理论的最富,起码崇祯皇帝很穷,穷的要当宫金银器的皇帝,也是历史的独一份了。

已经是十一月多了,杨潮手里的银子只剩下了三万多两,如果不拿到郑家这三十万两,杨潮还真的是撑不过下一个月了。

拿到钱后,杨潮立刻在交易所大撒银子,一时间将交易所里的丝价抬升了一成。

采购了二十万两的生丝,接着又购买了五万两的瓷器,又收了一批云锦、皓纱等奢侈品,加茶叶、房四宝等,二十五万两基本花出去了。

杨潮会将这二十五万两以四倍价格,刚好是一百万两交付给郑家,然后郑家会支付剩余的七十万两给杨潮。

这利润简直是无本的买卖,杨潮没有投入一分钱成本,定金足够杨潮采购了。

但这是权力做生意的方式,蛮不讲理,还要求暴利。

谁叫郑家的船队不敢进入长江呢,谁让杨潮有底气敢在长江横行呢,其实以郑家的实力,他们是可以强闯进长江的,大明朝的水军拦是拦不住他们的,但是那样一来,郑家失去了大明王朝的庇护,得重新沦落为海盗,这是他们承受不起的。

所以这生意,只能是杨潮这样的长江边的土著势力能做。

用了十天时间,杨潮才从交易所筹集到了足够的货,也幸好有这样一个将南京大大小小的商人集在一起的平台,否则按照以前的方式,没有一两个月这么庞大的货物根本组织不起来。

杨潮的船队已经是十二月初了,但是到江**货短则十多天,长有可能一个月过去了,回来怎么也到明年了,所以杨潮其实资金依然没有转开。

再找郑家要求提前支付货款显得自己没道理了,而且还容易被人看轻,所以杨潮还需要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一笔短期融资。

杨潮要借钱,跟关系一直不错的王潇家族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王潇不在南京,他还没有把淮安的盐业理顺呢,那是一桩不下于杨潮海运的大买卖,因此全力留在那里经营。

找王家掌柜,王家掌柜还得汇报到王潇哪里,一来一去根本不是短期内能借到的。

其他人手里,却不是那么容易能借到钱的,大明朝又没有银行,借钱还真不方便。

想了很久,杨潮觉得,还是得从交易所这里想办法。

交易所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杨潮制定出了各种标准契约合同后,又涌来了一大批经纪行的经纪,这些惯常倒卖货物的牙行们,玩的是不亦乐乎,已经出现了各种低买高卖的现象,有了后世大宗商品交易所的雏形了。

既然已经把商品交易所的雏形弄出来了,何不把债券交易所的制度也引进来呢。

所以杨潮打算在交易所里发债券,以杨潮的名义,发行十五万两债券来应应急。

借期两个月,钱息一成,到期支付十六万五千两。

这些消息最为灵通的经纪们,他们一个个都很清楚杨潮正跟刘孔昭斗法呢,跟一个世袭公侯争斗,要是小老百姓家破人亡那是分分钟的事情,算是杨潮这样的实力武将,一旦输了,倾家荡产也不是不可能,他们得考虑杨潮万一破产,这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的风险。

而且杨潮哪怕斗争失败了,大概也不是好惹的,杨潮要是不还钱,他们还真不敢强要。

所以债券的概念在交易所由康小宝出面提出后,一时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接手。

杨潮随即又抛出来一个筹码,那是抵押!

杨潮用自己手里的三十股,加康小宝手里的三十股金钗楼股份抵押,借款十五万两来应应急,利息虽然放在大明算是很低,只给一成的钱息,但是借期很短,也只有两个月而已。

用金钗楼的股份抵押,这些人常年在金钗楼里做交易,非常清楚金钗楼的盈利,老实说很多人都眼馋不已,最大的经纪人何明宇更是早出手从王潇手里接过了十股,也算是金钗楼的大股东之一。

金钗楼每年轻轻松松盈利十万两根本不是问题,杨潮抵押的六十股,每年光是分红有六万两,因此算杨潮两个月后失败了,这些股份也值这个价钱,而且是超值。毕竟金钗楼的股份可不仅仅是银子那么简单,一定意义那还代表着身份。

这群经纪,也最有实力最雄厚的何明宇持有金钗楼的股份,其他从王潇手里接过股份的人,都不是简单角色,基本都是像徐青君这种勋贵子弟。

而且出入金钗楼的达官贵人那么多,自己一提是金钗楼的东家之一,那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

做经纪做的是什么,还不是面子,何家为什么是最打牌的经纪,不是因为他何家面子大。

于是杨潮抵押的话一放出去,并且写在债券的背面后,不出三天,十五万两债券被一扫而空,但是却让一些人不高兴了。

第二百八十六节情义

董小宛和陈圆圆是最先找上杨潮的,她们两人一人拿出了五万两银子给杨潮。

还颇不高兴的说,她们落难的时候,是杨潮冒着风险保护了她们,为此金钗楼都被砸了。

现在杨潮有难处,竟然不找他们,是看不起他们。

面对这种情况,杨潮还真是没想到。

老实说董小宛和陈圆圆确实算是两个大富婆了,金钗楼坚持的分账模式,让演员可以分到一半的收入,金钗楼一年能赚十几万两银子,演员们就能分到同样多的银子,而陈圆圆和董小宛两个台柱显然能分到大头,还真能拿出十万两银子来。

不过这十万两大概也是她们手里的绝大部分财产了,所以杨潮还是有些感动的。

但是杨潮却没有要她们手里的钱,告诉她们,自己之所以从金钗楼里的交易所借款,那是因为有别的目的,不仅是因为钱,至于什么目的,告诉这两个女人说启动证券交易什么的,她们也听不懂,所以也没有解释,只是告诉她们有其他用意就好了。

第二批找来的,还有李香君、顾湄和卞家姐妹,她们也责怪杨潮不去找她们,她们听到消息后,直接杀到了金钗楼,这几个人一共出资十万两银子。

其中卞家姐妹出了三万两,顾湄出了四万两,李香君拿出来三万两。

因为金钗楼的竞争,媚香楼和眉楼的声音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她们有自己固定的客户,而且也可以在金钗楼表演分红,因此总盈利倒是没有减少,李香君依然是南京城仅次于董小宛和陈圆圆的名妓。顾湄依然有南曲第一的名声,卞家姐妹在南京和苏州两地都很有知名度,因此她们赚到的钱。未必比以前少多少。

顾湄自己是眉楼的主人,所以拿出四万两不出奇。卞家姐妹就不用说了,她们是自由人,经济独立,倒是李香君是李贞丽的养女,媚香楼她说了不算,能拿出这么多钱来,估计也是跟李贞丽闹过。

杨潮依然拿出对董小宛和陈圆圆的那套说辞,拒绝了这些女人。

顾湄倒是很大气。瞪了杨潮一眼,说杨潮肯定又憋着什么坏呢,不过相信杨潮不会吃亏,就大大方方的将手里的银票收了回去。

卞家姐妹笑了笑也不坚持,拿回了自己的银票。

倒是李香君非常失落,最后表示既然杨潮卖债券,她也要买,死活不肯把钱收回去。

她带头后,其他女人也表示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留下银票。让杨潮印好了债券送到她们家去,而且嘱咐一定要杨潮亲自送,要是派一个什么不相干的下人。她们还要来找麻烦的。

迫于无奈杨潮只得又一次印了二十万两的债券,十万两给李香君等人,十万两留给董小宛和陈圆圆两人。

一下子借到了三十五万的借款,杨潮这是彻底不用担心资金压力了,在撑两个月没问题,到时候郑家的货款也该到了,这次金融危机就该度过去了。

杨潮不知道他借钱给某些人也惹了不小的麻烦,李香君回到媚香楼后,又被李贞丽好一番数落。

“女儿啊。不是娘说你。那个杨潮就是个没心肝的东西。你看看他从海州回来,来过媚香楼看过你没有。他说不让你跟候公子。可是却不来提亲,这不是白白耽搁你吗。”

李贞丽是很赞同侯方域梳栊了李香君的。不是为了钱,老实说侯方域还真拿不出多少钱来,侯家虽然是大户人家,但是侯询被关在北京的大牢里,上上下下都需要打点,侯家的银子花的流水一样,现在一心要把侯询捞出来,哪里顾得上侯方域风流快活的钱呢,所以这段时间侯方域的日子过得甚是清苦。

李贞丽是看到侯方域是真心对李香君的,虽然李香君不是她亲生的,可是她从小就将这个养女当成亲闺女养的,也真心希望她能找一个好的归宿。

李香君说急了直接顶嘴:“不就是三万两银子吗,我以后给你赚回来就是了。”

李贞丽的脾气顿时就怒了:“老娘是看重钱的人吗。你说说老娘什么时候指望你挣钱了。白瞎了老娘的心了。”

李香君马上就哭起来,李贞丽也跟着哭了,很快两人就抱到一起哭。

最后李贞丽知道拗不过女儿,只能让步:“哎,要是你真的看重那个杨潮,就找人去挑明了吧。再拖下去也没什么好事,你知道金钗楼里那个董小宛的心思,一心就想找个高门大户的,人家的心思可比你多多了。”

李香君这时反而露出小女儿姿态,羞红着脸轻轻点了点头。

李香君的竞争对手董小宛确实动作很多。

她收了杨潮的债券后,很快就悄悄的去了杨家,她在杨家住过一段日子,跟杨家人处的很好。

虽然后来因为身份问题,杨母对她颇有意见,可是她通过各种方式,将杨母又哄的很好,尤其是当杨母做了诰命夫人后,更是觉得杨家这样的小门小户穷人炸富,对大户人家那些礼仪还真的不通,出门弄不好就丢脸,因此已经有意让杨潮纳董小宛这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小姐为妾了。

所以董小宛这次上门,先是送了杨母和杨月一人一副从苏州托人捎来的姑苏老银铺的首饰外,接着就私下里将五万两债券交到了杨母手里,道明了杨潮因为缺钱在外面借钱的事情,还劝说杨母当不知道的好,不然伤了杨潮的脸面。

看着五万两的债券,杨母理解为借条,当即为自己这些天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有些悔恨,同时也暗叹董小宛懂事,拉着她的手叹息,要是杨家有这么一个媳妇就好了,让董小宛心花怒放一片甜蜜。

接着杨母就给丈夫杨勇试压,嫌弃杨勇挣钱少了。没出息了之类的。

杨勇也是一副委屈,他挣钱不少了。

回到南京后,重开了铁匠铺。买下了铁匠铺两边的铺面,雇佣了十多个人木匠帮忙。专门打造有轴承的马车,加上从金钗楼和媚香楼这些地方流传开来的名声,杨家马车的销量相当不错,去年一年杨勇可是赚到了上千两银子的。

只是这生意也不太好做了……

“什么?带人砸别人家铺子!”

杨潮在金钗楼待了没几天,借到钱后就回了军营,结果被派去保护家人的赵康突然找了回来,告诉说杨潮父亲让他带人把南京城里几家马车行给砸了。

“是,姑父说那些人偷学咱家的技术。不讲规矩!”

杨潮还是没听明白:“说清楚点,从头说。”

赵康一番详细的解释,杨潮这才明白。

原来杨家的马车生意很好,结果就有人眼红,当然模仿杨家的马车了,轴承这东西本身并不复杂,随便一个手艺过关的铁匠就能打造,结果城里几个马车行就开始模仿,而且他们低价竞争,搞得杨家的马车生意一落千丈。

以前父亲还能忍。不怎么计较,可是这几天跟母亲不知道为什么因为钱闹别扭,就想到了这个关节。要赵康带人去砸人家铺子。

这当然不能砸了。

杨潮苦笑道:“算了,我回去说说,也好久没回家了。”

当夜杨潮就回到家中,劝了父亲一场,果然是因为母亲的抱怨,但是不知道母亲为什么抱怨,连父亲都不知道。

杨潮又去劝母亲,说没有钱的话,找他就好了。

母亲也不答话。反而一个劲的劝杨潮花钱注意,不要大手大脚。还说家里什么都不却,以后不要再给家里钱了。

母亲还拿出自己的一些首饰给杨潮。说如果缺钱了,拿去卖了,当了也行。

这时候杨潮已经确定,母亲肯定是知道自己借钱的事情了,这也不奇怪,杨潮本来就没有隐瞒,借款而已吗,做生意周转哪里有不借钱的,越大的生意,借钱越多,这是杨潮的观念,但是不可能得到母亲的认同的,所以杨潮也不解释。

但是那首饰是真的没办法接的,尤其是看到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笑着帮母亲盖上了盒子。

在家里待了好几天,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

同时帮父亲梳理了一下马车生意。

父亲很郁闷,说他的马车生意最的很好,一辆马车可以卖二十两银子,现在没那么好做了。

杨潮不由叹气,自己剽窃了轴承这样的技术,父亲竟然一辆车才卖二十两银子,假如他肯卖一百两甚至更高的话,杨潮相信仿造的人反而影响不了他的生意。

第一如果一辆马车价值几百两银子,马车行都未必愿意买来分拆模仿,就算是模仿了,消费者也未必认账,因为一旦上了一百两银子,卖的也就不是纯粹的商品了,那意味着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地位的象征。

问过父亲一些详情后,杨潮立刻规划,让父亲以后专门造一千两一辆的马车,装饰要尽可能的豪华,材料要用第一等的材料。

最关键的是,轴承的技术,杨潮弄清楚,市面上模仿的马车,到现在为止用的轴承大多数都是外壳开缝,用铁箍套进的方式,否则滚柱就装不进去,而杨潮做的第一辆马车用的冬天热涨冷缩技术,轴套是完整的。

这项技术父亲也知道,但是制作起来麻烦,所以他也一直用外套开缝的技术,说起来这技术还是他摸索出来的,所以被人剽窃了才那么生气,不止是被抢了生意,还有那些抢生意的人实在是下作,中国手艺人中间虽然没有什么专利权的概念,但是还是形成尊重别人技术果实的传统。

要别人的技术,偷是最下作的,真想要,买一条肉,几盒果品登门,再摆一个茶话,直接开口,说想学您的技术来吃饭,一般也没有不答应的。就是那些唱曲的,说书的,要用别人的段子,也都是这样,上门求告,说用人家的东西求口饭吃,没有不答应的。

但是这几个马车行就是偷偷的做,还低价抢生意,所以才让杨勇有砸他们铺子的冲动。

杨勇其实也想把生意做大,做父亲的吗,儿子出息了自然高兴,可是用儿子的钱总是不太自在,尤其是张不开口,所以杨勇还是想着自己能挣点钱,现在家大业大了,用度实在是太大了,去年挣的钱竟然还不够老婆拿去给佛菩萨还愿上香的,危机感还是很大的。

但是一辆马车卖一千两银子,还是让杨勇有些胆颤。

“卖那么贵,不是坑人吗?”

杨潮笑了笑:“怎么能是坑人呢,我们卖的不是马车,卖的是身价!”(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七节白头军

崇祯皇帝收到史可法的奏折在前,收到刘孔昭的告状在后。

所以在接到刘孔昭的告状前,他已经弄明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了。

崇祯皇帝的反应是头大。

史可法倒是没有偏袒杨潮,将事情的原委老老实实汇报,同时也点出了刘孔昭在江南确实有些荒唐,所有的水军放在他手里确实废弛的厉害,当然本来就废弛,刘伯爷只是没有操练,倒也不能说更废弛。

但史可法受到杨潮影响,真以为是刘孔昭将这些水军玩废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杨潮一千人毫发无损的从采石带走了二十艘战船。

皇帝当然也后怕不已,要是换成张献忠弄走这些船,一天之内就能打到南京城下了,他也不得不感慨刘孔昭确实是一个废物,枉费自己这么信任他,以为他是勋臣之后,祖上历代都是带兵的,应该有一些家学渊源,可没想到这么无能。

但真正让崇祯头痛的,还是杨潮,这胆子也太大了,因为跟一个伯爵不和,竟然就敢派人到江防重地去抢战船,那些战船是刘家的吗?那是朝廷的战船。

至于史可法所说的,将这些战船干脆调拨给杨潮,让杨潮兼顾采石方向的防御这点,崇祯认为史可法太糊涂,看问题的出发点太简单。

杨潮实力已经那么强了,上次六百杀一万虏兵,这战绩放在大明朝,历代也就只有戚继光曾经做到过,有这样的猛将自然好,可是也得能控制得住,别又是一个左良玉就坏了。

而且看到杨潮敢抢朝廷战船的举动,也跟左良玉差不多了。这才是崇祯最为头痛的地方。

惩罚杨潮嘛?开玩笑,他现在手里五千精兵,六百就能杀一万虏兵。而虏兵的战斗力吗,崇祯心里还是有杆秤的。比明军强了不是一点半点,一万虏兵少说顶的上五万明军,杨潮现在五千精兵,那得多少明军才能弹压下来,十万还是二十万?

调动二十万大军去剿杨潮,傻子都知道不可能,起码当前是不可能的。

想来想去崇祯也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事情就一直压着。压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直到最近他有了一个主意。

“承恩啊,你去南京一趟吧。”

立刻就对王承恩说道,这才是他最信任的臣子。

王承恩一听去南京,立刻就跪倒在地:“陛下,可是奴才做错了什么,惹得陛下不高兴了?”

秉笔太监去南京,一般只意味着一件事,做了错事被发配去守陵,或者是因为某些才能被调往南京做镇守太监。

可是王承恩已经是秉笔太监了。他不可能向其他太监那样升为镇守太监,所以只能是犯了错。

“你起来吧。不是你的问题。朕让你去是交给你一件差事。”

王承恩这才起来,他也觉得自己没犯什么事。

“请陛下吩咐。”

崇祯点点头道:“你也知道江南那件麻烦事。还得你去走一趟!”

王承恩立刻就明白了:“陛下说的是杨将军那件事?”

崇祯点点头,不由皱了皱眉。

王承恩叹息道:“奴才也觉着,这杨将军这次是孟浪了些,这武将啊,就是比不得文臣,脑子一热什么事都敢干。”

崇祯也点了点头,他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他不认识杨潮,不知道杨潮在南京还是小有文名的。

“所以让你去瞧一下。”

崇祯说道。

王承恩道:“不知道陛下让奴才如何瞧?”

崇祯道:“你去瞧瞧这个杨将军是不是忠心的臣子。还有帮着他把海贸那件事给办了,交给别人朕始终不放心。”

崇祯要做海贸这件事。也就是王承恩和史可法知道,毕竟是不要脸面的事情。崇祯也不敢让太多的人知道。

王承恩道:“奴才明白了。”

崇祯有叮嘱道:“记住不可惹这个杨潮,可不要激他做出左良玉那样的事来。”

虽然杨潮抢了战船,可毕竟不像左良玉那样敢于大肆劫掠百姓,而且杨潮抢船也是事出有因,是因为刘孔昭惹了他,目前看来杨潮还不算太跋扈。

王承恩道:“奴才知道,绝不给陛下添麻烦。”

崇祯叹了口气:“现在也就是你做事,还能让朕放心了。”

王承恩又道:“奴才去南京,要不要给杨将军带点赏赐,毕竟上次他打了那么大的胜仗,却只升了一级,这人头赏一两银子都没拿到,心里许是有怨气。”

崇祯点点头:“还是你心思细。恐怕不无关系。这样吧,赏他蟒袍、玉带各一副,赏千金!”

说完又沉思了片刻,崇祯又补充道:“对了,告诉杨潮,如果他再打胜仗,朕敕命给他建造牌坊一座!”

王承恩一愣,打仗,怎么还打仗?他可是要去南京跟杨潮共事了,莫非是让他去做监军,那可是危险的事儿啊。

“陛下要杨将军打什么仗?”

崇祯白了王承恩一眼:“打什么仗,自然是去打那个什么白头军了!”

……

已经是十二月末了,又快到年根了,张大桅带去长江口的八艘船还没有影子,看来他们真的是赶不及回来过年了。

杨潮已经开始给军中士兵、军官放假,但是并不是一起放,今时不同往日,以前可以预见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现在虽然也不太有可能发生意外,但是却有潜在的风险,谁知道刘孔昭会不会发疯,军队吗,总是要做到有备无患。

而且杨潮也不想像以前那样一下子赶羊一般全都放了,军队不是企业,一刻都不能停止运行,所以杨潮打算借此机会推行休假制度:普通士兵三个月一休假,假期半个月。并且让所有军官间隔开,伍长休则队正不休,旗总休则百总不休,百总休则把总不休,把总休则千总不休。士兵也必须间隔,必须保证军队主体时刻处于完整状态。

现在是第一次实行,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过年时候休假,但是根本不可能排开,幸好本地官兵只有五百之数,根本不足三分之一,倒是可以放假,但是本地军官数量占了几乎全部,却不能够一起放回家去,只能轮换,过年那天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能够回家过年。

剩下的海州一千士兵,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因为十五天显然不可能让他们有回家的时间。对此杨潮决定允许外地士兵攒假,将一年的假期咱在一起,那样就有两个月的时间,两年攒在一起四个月,足够他们回家一趟了。

至于人数最多的三千五百难民出身的士兵,他们更没有休假的意愿了,因为他们的家就按在码头旁边的窝棚里,回家跟待在军营中没有什么差别,军营条件比窝棚还要要,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可以跟家人团聚在一起,但这样又得自己花钱吃饭,所以大多数难民根本就不想提出休假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没有到。

杨潮自己在小年那天也回家休假了,他打算一直修够十五天时间,然后再回军营处理军务。

反正没有意外,也没有仗给杨潮打,他也不想卷入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那根本就是一个漩涡,无论如何都是镇压不下去的。

倒是江南腹地的情况,让杨潮有些忧心,在浙江东阳爆发了气势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