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可法沉吟了半晌,突然盯着杨潮的眼睛:“杨潮,本官能信任你吗?圣上能信任你吗?”
杨潮一愣,史可法看来是打算跟自己说什么重要且秘密的事情了,只是他问好的方式已经将杨潮逼到了死角,哪里能说自己不值得史可法信任,不值得皇帝信任,那是取死之道。
杨潮点点头:“史大人请讲。”
史可法用力点点头:“好。本官就不瞒你了。其实圣上给本官下了密旨,想让本官开海取利,但是却又不能给百官知道!”
杨潮又不由一愣,这是什么事?既想开海收税,还不想让百官知道,这怎么可能啊,既然开了海禁,别说百官了,按照杨潮的想法,那应该是昭告天下,让大量的资本都进入其中赚钱,然后才能收更多的税啊。
史可法看到杨潮的神色,叹道:“一旦百官知晓,怕是又该弹劾了,圣上也甚是为难。”
说起皇帝为难,史可法口气带着一种悲凉,所谓主辱臣死,看到皇帝如此忧虑,百官的弹劾如同添乱一样,可是海禁是祖制,百官却也没有错,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不过杨潮却明白了,皇帝和史可法只想从海贸中抽银子,却根本不想把海贸做大,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看中的只是其中几百万两银子罢了,因此根本就是想秘密的参与进来分成。
但是具体怎么想的,杨潮就真不懂了:“陛下的意思是?”
史可法道:“能不能找人帮朝廷赚钱?”
杨潮一愣,他彻底明白了,皇帝是想找个人秘密的走私,然后给朝廷抓钱。
但是在,开什么玩笑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节瓜分海权
史可法点点头:“没错,找人替朝廷赚钱。既然海贸之利如此之厚,与其让那些通海的刁民白白赚走了银子,何不朝廷自己通海,取这些巨利解朝廷一时之急。若是海贸之力足够,圣上也可免了三饷,让天下万民休养生息!”
给皇帝分忧,让万民生息,相比前者,后者才更让史可法看重,作为一个真正信仰孔孟之道的儒生,他是有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使命感的。
杨潮点点头道:“我明白了,朝廷是想找个人,也去做海贸的生意,然后禁止那些私自通海的巨室豪绅,将海贸之里尽归朝廷!”
史可法点头道:“正是此意。”
杨潮突然感到有些世界观崩塌的感觉,这是皇帝啊,要在自己的帝国收取海贸利益,竟然需要自己走私,开设海关直接收税不是一本万利吗。
要是换一个皇帝,无论是万历还是隆庆这样不太在意百官态度,不太在乎民间评说的,恐怕早就迫不及待的搞起来了,但是崇祯却是一个极其爱面子的,他不愿意让人说他违背了祖制,或者让人嘲笑他与民争利,从他到死都不肯承认大明亡国是他的错误一样,这是一个太爱护羽翼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杨潮不由苦笑道:“那圣上和史大人,可想好要怎么做,想好要找谁去做了?”
这跟杨潮一开始的打算简直完全不同,杨潮就想着让朝廷开海禁,鼓励贸易,刺激工商业。
结果一个简单的事情,被皇帝弄得这么复杂。
史可法摇摇头:“要是知道本官就不找你商议了。实话告诉你本官想保举你。”
“我?”
杨潮既意外,也想的到。事情是自己挑起来的,最后落到自己头上也不稀奇。
可是原本杨潮是想推动开海这件事,然后自己顺理成章可以从贸易中分一杯羹。杨潮盘踞在新江口,这里靠近南京。还有自己控制的码头,加上越来越走上正规的交易所,杨潮可以控制一条物流链条,从组织货源到运输交易,一条龙服务,这样杨潮自己的财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倒时候养个几万兵恐怕都不在话下,那样也就真正有了自己的根基。
可是皇帝的想法太特殊。根本不打算开海禁,而是在海禁的基础上,偷偷组织走私。
这要如何操作,杨潮还真的没有想过。
于是杨潮轻轻摇了摇头。
史可法神色顿时安然:“你也不愿意替朝廷分忧,替圣上分忧啊。”
文武百官就知道推诿,就知道党争,却没有人肯站在大义方面想一想,越是看透这种时局,史可法就越是失落,连杨潮这个一直给他忠勇的武官竟然也不太愿意出面。
杨潮看到史可法的模样。心中颇为不忍:“不是末将不愿意出头,是末将实在不知该如何做?”
史可法却突然眼前一亮:“那么你是愿意了。不知道怎么做不要紧,你慢慢去想。既然你懂得海贸。就总能想到办法的。本官对此一窍不通,只能尽力支持你。”
杨潮张了张口,却找不出拒绝的理由。
只能咬咬牙:“那好吧,末将尽力一试。”
史可法这才欣慰了起来,神色都轻松了不少。
送走史可法后,杨潮突然发觉,自己接手了一个烫手的活,江南参与到海贸的势力不计其数,要知道西方人和日本人可都是挥舞着银子想要从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呢。这两样东西,整个世界就认中国的产品。
因此虽然朝廷一直禁海。但是明里暗里这些货物都在流出,走私这种事情。放在几百年后都禁不住,更何况明代了,想想后世美帝多么强大的海上力量,还阻挡不住偷渡的小船,而大明朝自废武功已经一百多年了,郑和船队连海图都烧了,怎么可能挡得住走私,说句不好听的,大明朝的海军实力还比不上那些海盗呢,拿什么阻挡人家发财。
也就是因为这个时代技术还不够发达,海上航行风险太大,所以贸易量还没大到影响大明物价,因此官府才没有彻底关注到这个事情,走私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但是别人都能做,皇帝不能做,朝廷不能做。
因此杨潮要想帮朝廷赚海贸的钱,近的要在松江府一带的豪族身上虎口夺食,远的要跟一个个海商势力明争暗斗,别的不说,仅仅福建的郑芝龙集团,动动手指头就能灭了杨潮了。
松江府的豪族还好办,他们一般也只是给郑芝龙这样的海洋势力供货罢了,真正可怕的还是郑芝龙这样的巨鳄,杨潮可以自己办货,可以自己造船出海,但是到了海上,命运就不在自己手里了,不但要看老天的脸色,还得看郑芝龙的脸色,郑芝龙一个不高兴,估计杨潮的船队只能是有去无回了。
别说杨潮了,连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还不得乖乖的给郑芝龙交税,换取郑家的令旗,然后才能在东方这片海域做生意吗。
很显然,杨潮没办法跟郑芝龙集团在海上竞争,而且就算竞争,手里也没有硬实力。
在陆地上,在长江上,杨潮还能有点作为,可是到了海上,光是操帆的船长杨潮就没有一个,张大桅在长江上驾船没问题,可到了海上,连方向都分不清了。
从软硬各种实力考量,杨潮觉得自己还是没办法跟郑芝龙这样的势力抗衡,那么就只能合作,依然允许他们分一杯羹。
这样一想的时候,杨潮突然感觉到,自己手里的山芋确实很烫,但是诱惑也非常巨大,因为这件难做的事情,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权力。
那就是,如果做好了,自己有可能跟郑芝龙瓜分大明的海洋贸易版图。想到郑芝龙集团每年传说上千万的利润,杨潮就感觉到这个险值得一冒。
一连计划了三天,杨潮终于带着写好的计划。再次找到史可法密谈。
“你要跟郑氏合作?”
史可法听完杨潮的意思之后,当即有些顾虑。
杨潮点点头:“没错。眼下大明朝。也就只有郑氏手里才有大量通海的船队。要是我们自己来做海贸,没有个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养出熟悉海情海况的水手的。所以想尽快从海里取利,就得让郑氏分一杯羹。或者说我们分郑氏一杯羹。”
史可法点点头,这倒是没有错,郑芝龙是海贼出身,后来投靠官府,靠着黑白两头通吃,接着官府的支持。扫平东南沿海一带所有的海寇,他手里战船上千条,亡命的海员数以万计,就是朝廷也不能轻易动他,只能默认他从福建广东一带破坏朝廷海禁,牟取暴利!
但是跟郑芝龙合作不是史可法忧虑的,史可法忧虑的是:“一旦跟郑氏合作,万一事情泄露,怕是圣上和朝廷都会很为难的。”
杨潮轻轻笑道:“与郑氏合作的明明是末将,跟圣上和朝廷有什么关系呢?”
史可法一听杨潮这话。也不由动容,杨潮这是在替皇帝和朝廷担这个干系了。
史可法心中暗自感到对杨潮有些不公平,不由嘱咐道:“杨将军还是小心为上。若是事情泄露,还是会很麻烦。”
杨潮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其中的风险,一旦事情泄露,肯定会有大批官员弹劾自己,尤其是那些出身江南,跟走私的巨室豪绅有密切关系的那些文官,他们肯定会疯狂的弹劾杨潮。
而崇祯皇帝可不是个能给臣子担责任的皇帝,陈新甲就是一个例子。杨潮不想做另一个陈新甲,但是陈新甲虽然贵为兵部尚书。却依然只是一个文官,杨潮却是一个武将。
以左良玉为例子。左良玉于去年朱仙镇大战败于李自成,然后带兵逃到襄阳,李自成攻占襄阳,左良玉又逃到武昌,张献忠几个月前攻略武昌,左良玉又带兵逃到九江,在九江府大掠,跟当地文官产生冲突,可是皇帝还不是默认了,熊明遇也只是派侯方域带书信去安抚。
左良玉可以做到让皇帝、朝廷和文官无可奈何,靠的是什么,是手里二十万大军,连抢掠九江百姓这种事朝廷都能忍受,区区跟郑芝龙做生意的事情,朝廷怎么可能忍不了,具体就看杨潮的实力如何了,如果杨潮还是现在这几百人,文官肯定想着动手,要是杨潮手里有一万兵呢,文官怕是就投鼠忌器,不能忍也得忍了。
所以杨潮下一步就是要扩兵:“末将不怕麻烦。只是要需要史大人支持一二。”
史可法点点头:“要本官如何支持你。”
杨潮条理分明的说道:“海贸取利有限,朝廷若是想要分一杯羹,那么巨室豪绅就少分一杯羹。巨室豪绅势必不会善罢甘休,江南一地,有哪一家豪绅,哪一家巨室中不是豢养了成百上千的打手,亡命徒和家丁呢。末将手里还只有几百精兵,即便能从海州招募到足够的民壮,也不过两千来人。这么些人,虽然可以保得住船运的安全,却根本无法禁止巨室通海。”
史可法突然疑虑:“所以你要想要扩军?”
杨潮点点头:“没错,末将需要扩军,不但要扩军,还需要一批船。”
史可法顿时沉思起来。
杨潮知道史可法的顾虑,自从出了一个左良玉之后,朝廷对武将的势力就十分戒备,轻易不允许武将扩充势力,因此这些年来也就出了一个左良玉,左良玉之后,掌兵上万的武将屈指可数。
许久史可法才道:“那你要增多少兵?要添多少船?”
杨潮一直静静的等着史可法,就等他选择呢,如果史可法不答应自己扩军,杨潮正好可以不干这件事了,毕竟这件事得罪人太多,而好处却是给朝廷的,要是自己不能借机扩充实力,那连自保都做不到,就不值得做了。
史可法总算开口,看来心中已经有了选择,那就是选择信任杨潮,毕竟一个奸臣是不能做到用六百兵去跟虏兵一万兵死磕这种事的。
见到史可法发问,杨潮早有准备:“其实末将也不需要扩兵太多,末将手里有三个千总部兵额,一共两千四百兵,尚且不够一营之数,末将想扩充满一营。至于船吗,末将手里只有三艘,若是要走海贸,至少需要三十艘大船。”
杨潮一直想要挤走左右千总部,挤走了他们杨潮才能独掌水营,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上次跟两个千总协商让他们运作离开,还给了他们每人一千两活动经费,结果那两人反而告了杨潮一状,告到了史可法这里。
现在杨潮也不说让这几个人走,就只说自己需要一营兵,史可法如果真想想要做海贸给朝廷挣钱,那他自己就得想办法将那几个军官调走。
杨潮不是没想过狮子大开口,一下子管史可法要个一两万的兵额,但是那样会让史可法顾忌重重,而且弄不好会让史可法将杨潮调离水营。
杨潮盘踞水营,可是一直将那里当做基地打造的,现在越来越有基础了,若是调走可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杨潮要一营兵正好,挤走了其他千总,手里的兵额就有四五千,以杨潮的标准练出四五千人的话,也不亚于别人的一万,甚至数万兵马了,到时候朝廷要是想动他,那大可以试试。
果然听到杨潮的话,史可法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虽然朝廷顾忌武将,可是掌握一营兵的将领,却多了去了,北方随便拉出来一个总兵,那个不是手握几千兵马,再说了杨潮的人品一直表现的非常好,史可法还是信任的。
至于杨潮说的船的问题,那就更不是问题了,朝廷有的是工匠,下达任务就好了,材料也有现成的好料,史可法相信自己挪用一下,皇帝也不会介意的。
于是他感觉深思熟虑之后点头道:“既然如此,本官应准你了。本官会奏明朝廷,许你招募一营兵。船倒是没有现成的,不过南京这里最近进了一批木料,本是圣上打算调拨给福王修建王府用的,只是河南又乱了,才一直没有发走。给你造成正合适。”
杨潮点了点头,史可法答应就好,现造的船肯定不可能马上到手,半年一年能全部造好就算快的了,但是杨潮也不需要马上就用这么多船,他还需要训练船长不是。
该得到手的都得到手了,也不算白白帮朝廷做事。
辞别了史可法,杨潮立刻就赶回金钗楼,第二日大早就让在交易所倒卖的何明宇来跟自己谈谈。
何明宇正是曾经介绍王潇给海商供货的经纪人,杨潮叫他只有一个目的,让他联络一下郑芝龙的人。
杨潮要跟郑芝龙谈谈,他要跟郑芝龙瓜分大明海权!(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节提价三倍
郑芝龙的人来的倒是很快,不到晚上就赶来了。热门【爱去】
来人五大三粗,尤其是脸,颇为浑圆,跟一般的江南人削尖的瘦脸完全不同。
“这位是四爷!”
何明宇介绍说道。
杨潮随手拱了拱手。
“这位是杨大人,在海州阵斩上万鞑子的勇将!”
对方也拱了拱手,眼睛中有一种别样的热切,就好像棋逢对手,好想立刻来一盘的架势,或者说他将杨潮当做对手,想要试一试身手了。
“真是久仰大名了。”
杨潮轻轻点点头。
几人坐下后,杨潮也不想跟这个四爷多客套,几乎直接摆明了意图。
“本官知道郑总兵的海贸生意做的很大,在江南也要办许多的货,怕是多有不便之处。本官恰好在江南有些门路,想跟郑总兵做一笔大生意!”
郑芝龙这个人是个传奇人物,以民家的力量,组建了一般需要国家力量而且需要倾国之力才能打造起来的庞大海上船队,连海上马车荷兰的海船,都要悬挂郑氏的令旗,否则就不敢在东方做生意。
但是杨潮却口气生硬,背后站着皇帝,站着江南第一权臣史可法,手里又有百战精兵,不强硬点也不符合形象,当然更重要的是,杨潮必须以强硬的姿态杀入市场,说白了他加入海贸,就是要跟豪族,跟郑氏口里夺食。
反正是不可能让这些人满意的,那么索性强硬一些,直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没准麻烦还少点。
所以才不用跟郑芝龙的人虚与委蛇,直接开宗明义就好,先给郑氏这个领头羊一个下马威,下面那些豪族什么的就更好办了。
四爷听完杨潮的话,不置可否笑道:“不知道杨大人想跟我家大哥做什么大生意?”
杨潮道:“今后江南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我替郑总兵包办了,要多少货就有多少货。”
郑芝龙虽然能从江南通过走私拿货。但是走私那种方式,总是数量不太够,所以常常郑芝龙需要付出两倍甚至三倍的价格采购。
四爷呵呵笑了起来:“杨大人就是杨大人,说话就是大气。不过杨大人怕不是那种白帮忙的人,开个条件吧。”
郑氏集团忍受着数倍的差价,但是苦于无法得到江南足够的货源,郑氏旗下大小船只几千艘,每年能够去日本的货船才不过十几艘甚至更少。而且为了得到生死这样的货源,甚至不得不在越南这样的国家拿货,越南货是什么档次,江南货是什么档次,大家心里都清楚。
所以杨潮号称能够提供充足的货源,仅凭这点,就足够让郑氏心动,答应杨潮一些额外的利益,也乐意接受,于是主动提了出来。
杨潮也笑了起来:“痛快!劳烦四爷回去给郑将军传个话。以后江南所有的货,他得抬一抬手,提一提价了。”
原来是要提价,四爷不由皱起眉头,郑氏从江南拿货本就付出了高价,现在还要加价,那郑氏辛辛苦苦还有什么利润。
但仍然耐着性子:“不知道杨大人想要提多少?”
杨潮干脆道:“三倍!”
四爷的脸色顿时就变了,郑家从江南各个豪族拿货本来就很贵了,是市面上的两倍甚至是三倍,现在杨潮还要涨三倍。就是六倍以上,郑家的利润也不过是十倍,这等于是将郑家的利润拦腰斩断,还要在拿一成。简直是从郑家手里抢钱的,郑家是海盗出身,从来只有他们抢别人,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抢他们了。
但是四爷反而哈哈大笑了起来,拱了拱手:“杨大人大气,我老四很佩服。不过大话谁都会说。可本事呢?却未必有!”
杨潮也笑了起来:“有没有本事大家拭目以待,反正今后从我手里过的货,那就得提价三倍,至于别人手里的货吗,以后怕是没有了!本官的大军将封锁长江,没有本官的允许,一根蚕丝也休想运到郑家的船上!”
四爷鼓起掌来,同时站了起来,双手突然趴在桌子上,死死盯着杨潮的眼睛。
四爷一字一句冷冷道:“杨大人,咱们走着瞧,我倒要看看,谁还能在江面上拦住郑家的船。”
杨潮呵呵一笑:“先别忙,你还是把我说的话,带给你们家头领吧,答不答应让他好好想想。”
郑芝龙的人色历任内,杨潮反而和颜悦色起来,郑芝龙海上实力确实很大,但是在长江上吗,杨潮还真用不着怕他。
郑芝龙雄霸海上不假,兵力二十万,包括了汉人、日本人、朝鲜人、东南亚人、非洲黑人等,而且都是亡命之徒,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与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地通商,过了马六甲海峡就是郑芝龙的势力范围,不挂郑家令旗没人能在这里经商。
郑芝龙富可敌国不假,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可这又如何,哪怕郑芝龙雄霸大海,哪怕他富可敌国,可是大明帝国真正的统治者是文官阶层,人家根本就不正眼看他,给皇帝的奏折中,直言不讳的称郑芝龙为海盗。
这种固有的对海盗、倭寇的鄙夷,让郑芝龙势力在陆地之上步履维艰,除了福建有些影响力外,在其他地方人家根本就不把郑家当回事,尤其是文人势力最强大的江南,在这里别说文官了,就是那些豪族都不太把郑氏当回事,否则也不会在货源上敲诈郑氏集团了,他们仗着走私这种事没有大背景做不来,因此吃死了郑家。
对于这种歧视,郑芝龙集团虽然恼火。却也没有好办法,毕竟他们能发展到这种程度,还是依靠大明庞大的经济实力,否则怎么可能养得起那样的船队。因此哪怕备受歧视,他们也只能含恨忍辱,不过以那群海盗的性子,恐怕真恨不能杀到江南来。
正因为郑氏不敢,也没有力量侵入江南。【爱去】所以杨潮就敢随意拿捏他们。
还就真敢在长江上拦截郑家的船,甚至是专门拦截郑家的船,直到郑家服软为止。
所以杨潮有恃无恐,让四爷带话给郑芝龙,让郑芝龙决定是打是和。
但是四爷却冷冷道:“不用了。我说了就算。”
杨潮心里这才一顿,一直把眼前的所谓四爷,当成了郑芝龙手下的小头目之类的,以为是派来江南办货的,所以人才会身在南京立刻见到自己,现在听他的口气。怕不是什么小头目能打发的。
杨潮直接发问:“敢问四爷贵姓?”
三爷道:“姓郑。”
姓郑?郑芝龙也姓郑!
杨潮问:“郑什么?”
四爷道:“郑鸿逵!”
郑鸿逵!郑家老四,郑芝龙的亲弟弟,郑成功的亲叔叔。
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郑芝凤,是郑芝龙起家的核心人马十八芝干将之一。
知道这是整个东方海上第一势力的核心头目,杨潮自然明白这不是一个什么办货的小头目,而且也是一个纵横海上的豪杰。
于是立刻收起了不在意的态度,拱了拱手:“原来是郑芝凤郑四爷,真是失敬了!”
见到杨潮终于收起了一直以来想立下马威的倨傲,郑鸿逵脸色终于和缓了些。爽朗的笑了起来。
“不知道郑鸿逵郑芝凤这个名字,能值多少钱?”
讲价钱就好,杨潮所谓的提价三倍,也不过是漫天要价。毕竟江南的货并不一定就要走长江。
生丝的中心产地苏湖一带,如果价钱足够高,大可以往南开到杭州湾去走私,只是走运河进入长江更方便而已,就像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可以通过赣江从九江进入长江。也可以往南走过梅岭到广东一带出海。
三倍的提价,显然是把货物往其他方向逼,这不是杨潮的初衷。
郑鸿逵现在还价了。
杨潮立刻道:“那就两倍提价吧。”
郑鸿逵却摇了摇头:“郑芝凤的名字不值钱,那郑芝龙的名字总能值点钱吧。”
显然郑鸿逵对一倍降价不满意,所以说他的名字不值钱。
杨潮笑道:“那就一倍提价。”
提价一倍,也意味着是过去的两倍价格了。
郑鸿逵笑了笑:“杨大人这么肯定,就吃定了我们郑家。”
杨潮笑道:“非也,郑家自然是不好惹的,不过本官一营水兵,也不会怕了。三个月之后,本官的大军就会浩浩荡荡沿江东进,要打要和就看你们郑家了。”
郑鸿逵脸皮抽了抽,杨潮六百破一万的战绩真是太唬人了,现在这家伙手里有了一营兵,那还真的不好惹,不过郑家也不怕,郑家纵横大海几十年,那是刀子见血自己拼出来的,不是靠别人赏的,要动刀子见血,怕过谁!
但是那也只是在海上,在福建郑家也有些根基,但是在江南就没有多少话语权了,否则也不用出高价从江南走私了。
偏偏江南又绕不过去,郑家虽然可以从福建,从广东甚至东南亚进口丝绸,可是这些丝绸也就是糊弄一下荷兰人那些没见过世面的番子,郑家真正的大买卖还是跟日本人做的,日本跟大明一样,也是产丝的地方,只是一来日本人喜好大明风物,二来日本人的丝确实比不上江南的丝,所以日本是大明生丝最大的买家。
而生丝也就成了郑家最核心的贸易,如果杨潮能控制江南物产,还真的就掐住了郑家的脖子。
“三个月?”
郑鸿逵语气轻了下来。
“三个月!”
杨潮虽然对郑鸿逵这样的海上豪强有些敬意,但是态度上却依然强硬。
郑鸿逵突然笑了:“不过在下做不得主,还是得跟大哥商议一下。”
杨潮道:“那三个月也足够了。”
郑鸿逵哼了一声:“好!三个月就三个月,不过在下有几个兄弟,陷在了牢里,还请杨大人给捞出来,三个月后在下想看到这几个兄弟。”
郑鸿逵的口气,其实已经打算答应了,不是他真的能做郑芝龙的主,而是杨潮的提议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杨潮只是加价一倍而已,郑家以前是用双倍价钱拿货,翻一倍也就是四倍,运到日本去就有十倍利润,被杨潮劫走的不过三分之一而已,大头还是郑家的。
但是跟杨潮合作的另一个好处是,他们不会在受到货源的影响,想要多少就有多少,那样生意翻一倍是没有问题的,算起来赚的还比过去多了。
至于杨潮有没有这个能力,郑鸿逵还真的不太怀疑,假如杨潮手里真有一营兵,而且都跟那六百精兵一个样子,怕是在江南就敢横着走了,就是左良玉那样的巨头,别说贩贩货了,就是直接生抢,怕是也没人能怎么样。
所以郑鸿逵觉得,杨潮的条件自己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他可不相信杨潮喊他来这里是说大话的,以杨潮今时今日的盛名,犯不着拿瞎话来糊弄郑家。
但是郑鸿逵还是要表示一下:“杨大人,你得知道,不是郑家怕了你,郑家的汉子在水上还没有怕过谁来。不过是敬重杨大人也是一条汉子,有钱大家一起赚罢了。”
杨潮也见好就收:“没错,本官也不认为是郑家怕了我。你等消息吧,你要的人只要你们跟本官谈好了,三个月后来领人吧。在给郑大当家的带个话,说我也敬佩他是一条汉子,希望他一直是一条汉子。”
杨潮记得郑芝龙后来投降了满清,而且生怕人家不收他一样,投降的非常积极,非常主动,结果一家子被软禁在了北京,只有儿子郑成功在南方不肯投降,跟满清周旋了几十年。
也许是老了,也许是怕了,投降时候的郑芝龙,可一点都不像是一个纵横大海几十年的巨寇。
听到杨潮的话似乎有味道,却听不出什么蹊跷,郑鸿逵只能冷冷点点头:“话我会带到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节要人
结束了跟郑鸿逵的谈判,杨潮私下狠狠的斥责了何明宇一番,恼恨何明宇竟然没有提前告诉自己郑鸿逵的消息。
何明宇是一个吃关系饭的,现在几乎靠着金钗楼交易所,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仅凭这个他就得罪不起杨潮,因此陪着笑解释,说他提前也不知道,没想到郑鸿逵会亲自出面。
然后细细向杨潮解释了一番郑鸿逵的情况。
郑鸿逵过去叫郑芝凤,那是跟郑芝龙凑对的龙凤组合,显然是郑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但是他为了参加武举考试,改了这个郑鸿逵,好去掉身上的海盗印记。
凭借着海上打拼出来的一身武艺,加上郑家财力的暗中保驾护航,郑芝凤如愿考取了武进士。
然后又在南京谋到了一个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虚衔,锦衣卫都指挥使看似很唬人,但也只是听上去好听,地位上连一个实职的百户都未必比得上。
但郑家千金算进也就只是想在南京给郑芝凤谋到一个位置而已,因此只需要虚职,并不打算真给他弄一个官当,然后去捞钱去。
郑氏将郑芝凤想尽办法安插到南京,显然另有图谋,所图无非是自己掌握稳当的货源罢了。
但是郑芝凤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