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潜力来了。

杨潮有时候对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的纳闷,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很多东西明明就那么简单,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开海禁多么正常,哪有一个上万里海岸线的国家不搞海外贸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们就是反对,隆庆、万历皇帝倒是为钱开了海禁,可是这两皇帝都被文官骂死了,两个皇帝一死,这些文官立刻就建议皇帝重新禁海了。

商税也是如此,很难让人想象,大明王朝宁可闹得天下沸腾,向最下层的百姓伸手,却不向富得流油的富商们征税,要是朱元璋在的话,恐怕别说收税了,就是直接杀一批富商抢钱他都做得出来。

后世的人很不理解,有各种专家的研究,有的认为不收商税是因为江南经商的大商人大都跟朝廷官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这些人操纵官员阻止皇帝收税的,不开海禁那是因为江南很多大官员家中就在做走私。

但是杨潮看到的情况,还真不是这样的,如果大明朝的官员有这样的执行力,那还不算坏。

杨潮感觉,皇帝不收商税,大概是看不上,大概是拉不下脸,因为看不起商人,于是不愿意向商人伸手,也有可能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商税能够收到那么多,那些迂腐的文官大概也想不到商税能收多少。

至于海禁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官员们反对开海贸易,绝对是保守的观念影响,总认为海洋充满了危险,开海贸易容易将海盗引来,倭寇之乱纵横南方数十载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于是矫枉过正了。

至于说那些因为走私利益,故意阻挠开海的,那就完全枉顾了经济规律了,对这些走私的海商来说,开海禁后,他们才是得到利益最大的一群人,巴不得早早开海呢。

海禁的影响只不过是造成了走私的成本上升,影响大明朝商品竞争力罢了,只是由于大明朝由于有最强大的内需,结果发展出了这世界上最庞大的手工业,加上丝绸、瓷器等独有的手工业品,才不至于在明代就让大明朝的手工业落后于整个世界。

大明朝禁海了两百多年,大明朝依然是世界第一国家,清朝时候又禁海了两百多年,结果就彻底的落后了,如果大明朝就开放的话,中国其实就不会失去大航海时代的机会,甚至会因为最强大的资本和底气,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收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开了海禁,级能收入几百万商税,还未大明的工商业打开了一扇面向全世界市场的窗口,促进大明的工商业,又能增加商税,这是良性循环,所以只要开了海禁,皇帝大概很多年都不会在缺钱花了。

皇帝不缺钱,就不会加税,甚至有能力救灾,然后慢慢的内部农民起义就会平息,在以强悍的国力,耗死关外的满清势力,大明朝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想到这里,杨潮自己都不由激动起来,但是怎么让皇帝同意开海禁呢?

自己说了肯定不算,起码得找一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向皇帝说这个话,那么史可法倒是挺合适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节皇帝心动了

杨潮的报告,一下子就让为朝廷困窘,江南这边又连年拖欠、偷漏税赋的史可法坐立不安了。

江南地区,一直是明朝的财赋重地,可也是偷逃赋税的重灾区,江南富庶,江南的读书人最多,江南的士绅也最多,太多秀才、举人和进士,就有太多的免税份额,结果就造成大量税款的偷逃。

有合法的偷逃,比如普通地主或者有土地的自耕农将自家的土地投充到有功名的士子名下,取得法律允许的避税权,但是更多的是不合法的偷逃情况,许多豪族大户隐匿人口,虚报地亩,好田变成荒田,而这些大族豪强又得到官府的保护或者说勾结,结果该交十两的,能交一二两就不错了。

就算这样,这些豪族还想着法抗拒缴税,拖着就是不交,而且越是势力大的豪强官宦人家,就越是脱逃的厉害,官府追缴他们根本就不怕,明目张胆的抗拒,打着什么水患了,旱灾等等幌子,就是不交!

这些人家一般家里都出过官员,而且子弟中还有不少有功名的士子,在本地是一呼百应的望族,官府也不好催逼过甚,反而要求着他们完成税额。

结果就是江南一年接一年完不成税额,朝廷也就越来越困窘,要是张居正在的时候,严格执行考成法,江南这些官员,十个里有九个都得被罢免,可惜张居正死了,而且死的很惨,被士大夫阶层骂的很惨,再也没有一任首辅有张居正那种敢于得罪全天下官员和士大夫阶层的魄力,也没有那种能力了,所以天下一天比一天坏。

这些做了半生大官的史可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可奈何。他反复的告诉自己,大明朝积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需要耐心。

可眼下天下大乱,军费总不能拖欠。因此史可法这种总是将国家命运当做自己使命人,那真是夜不能寐,日夜夙叹。

但是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不用加征,只需要朝廷放松一下禁令,就可以收到三百万两的税银,这如何能让史可法不心动。

哪怕他也相信开海禁不是一种长久之计,他也相信开海禁会引来海寇的觊觎。也相信开海禁是饮鸩止渴,但是现在真的要渴死了,也许饮鸩之后暂救一时之急,给大明朝缓口气还能救活过来呢。

于是史可法立刻就将杨潮召了过来,当面仔细询问,杨潮告诉他,松江府一带,无数豪族都在做着通海走私的生意,每年获利巨万,可是朝廷没有得到一分钱。

杨潮还告诉史可法。不需要禁止这些人贸易,只需要开海禁,让他们正当通海。这样不但他们能更方便安全的赚钱,国家也可从开海贸易中抽取丰厚的税金。

史可法又问,当真可以得到三百万税金。

杨潮表示,第一年或许不行,但是一百万应该有,第二年两百万,第三年及以后,三百万那只是往少了说。

杨潮还表示,如果史可法信任。他愿意立军令状,将海运一事交给他办理。他保证每年向朝廷缴纳三百万。

史可法确实兴奋了一日,但是夜里又想了一晚上之后。他突然退缩了。

向皇帝上这种开海的折子,过去不是没有人上过,可是这些人无不是被文官集团鄙视,骂做目光短浅之辈,往往会被正统清流排挤,从此身败名裂。

而且放在以前的史可法,他如果听到有人说开海禁,也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可是杨潮说有三百万两税银,这才让他改变了主意,可是自己这种改变,事后一想,却让史可法自己羞愧不已,这简直是一身铜臭啊,他堂堂兵部尚书,怎么能为了这么点钱就放弃原则。

于是他就沉默了,从此再也不提此事。

杨潮很奇怪的等了史可法好几天,结果发现没有任何动静,知道这个史大人也跟其他文官一样,对海洋充满了疑虑,不愿意打开通向大海的那扇门。

其实史可法比杨潮想的要多得多,但是杨潮是不会理解这种农耕文明中诞生,并且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保守文化的。

但是杨潮做事,向来不会轻易放弃,史可法不行,他会找到其他人。

显然杨文骢比史可法好忽悠多了。

让杨文骢这个兵科都给事中直接给皇帝上了一封密奏,先是弹劾一下江南许多高官与当地豪族勾结通海贸易,最后建议皇帝让朝廷开海,派遣能吏管理市舶司,每年可获利,嗯,五百万两!

反正杨文骢这个言官不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就往大了吹,但是杨文骢胆子小,没敢照杨潮说的往一千万两上吹,只敢写了个五百万两。

但是这也足以让皇帝动心了。

崇祯皇帝那是真穷,过去田贵妃之所以受到他宠爱,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田贵妃能够体谅他,知道皇帝穷困,田贵妃不用金银器皿,转而用各种瓷器,崇祯穿旧衣服,田贵妃就亲自给他洗衣服。

崇祯皇帝宫里的金银器都经常会偷偷拿出皇宫卖掉,而且不敢让人知道,实在是太丢人了,其实如果打着皇家用品的旗号,这些金银器的价值至少能翻个几百倍不止,但是出于面子,崇祯也只敢以普通金银送进了当铺。

现在有三百万两白来的财富,不用给老百姓头上加负担,不用担心会激起民变,这种好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不动心,但是还有一点,他跟史可法一样,担心自己的面子受损。

但是崇祯的急迫感比史可法可强烈多了,于是他受到了这封密奏之后,立刻就跟心腹太监商议起来。

“承恩啊,你觉得如何?”

曹化淳回家奔丧守孝后,王承恩就成了秉笔太监。

历史上这个王承恩最后陪着崇祯一起自杀身亡了,站在崇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好奴才。

“陛下,奴婢也常听说那些通海的巨寇富可敌国。但是依奴婢看啊,说每年能收五百万两银子,怕是夸夸之谈了。”

听完王承恩说完,崇祯刚刚因为兴奋而略显红润的脸色再次煞白起来。

暗暗叹了一声:“哎,杨文骢这个臣子,忠心是有的,但是不知道通海之事也情有可原。”

看到皇帝失落,王承恩也不忍心,有些后悔自己扫了皇帝的兴致,皇帝好容易看到一点挖银子的办法,还被自己给否定了,这天下百官现在一个个就知道张嘴要钱,谁都没办法给皇帝分半点忧。

王承恩想到这里,连忙推翻自己刚才的话:“奴婢其实也不通海贸,倒也是凭空猜测,做不得主。陛下何不命江南史本兵详查之后密奏上报呢。”

崇祯皇帝也感觉单凭一个开海就能收五百万两银子有些天方夜谭,如果银子真的那么容易收,自己还开什么三饷啊,三饷闹得沸沸扬扬他如何不知道,多少正直的言官反对过,他为此杀了多少人,为什么从老百姓嘴里抢钱,还不是为了这个江山社稷吗。

如果真能开个海禁,每年就能得到五百万两银子,崇祯就敢把三饷给停了。

想到这里,崇祯点点头:“你这奴才的话,才是老成持重之言。”

崇祯不由赞叹,登基之后,射击越来越艰难,崇祯也越来越不相信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文官了,又重新重用信任起了太监,现在他觉得自己真敢放心的,还真的只有这些奴才了。

“就依你所言给史可法去一封密旨,切记不得被外人所知,以免节外生枝。”

陈新甲奉命跟皇太极和谈,结果被言官得知,纷纷上书弹劾,最后皇帝只能杀了陈新甲平众怒。

王承恩立刻领旨,看着越发削瘦的皇帝,他也希望史可法能传回来好消息。

就在杨潮勾引史可法不成,直接通过杨文骢密奏勾引皇帝,而皇帝也心动不已的时候。

大明朝关墙之外,盛京城中相比紫禁城简直可以用微缩模型来形容的满清皇宫中,皇太极也一副病恹恹的形容正跟心腹手下说话。

“希尔根啊,不是朕狠心,实在是迫不得已啊。”

皇太极口气中也满是无奈。

一个穿着甲衣,但是没有武器的中年武将叹道:“可是图尔格一向忠心耿耿,这次奴才亲眼看到,他在败退之前,自杀身亡,也不算有辱我八旗威名。”

当时在海州城外大水冲营,希尔根安排了自己的亲人人马后,立刻就进入主官帅营,想要拉图尔格一起走,结果却亲眼看到图尔格在大水冲垮大营前,用刀抹了自己的脖子。

在希尔根看来,图尔格已经用他的血,洗刷了耻辱。

皇太极叹道:“朕又何尝不知。奈何图尔格这次大败实在是遮掩不过去。罢了,他手里的牛鹿,分三个给多铎,其他的给镶白旗各个贝子贝勒都分一些。”

阿巴泰带兵回到关外后,得知图尔格大败的消息,果然一个个旗主就跳了出来,因为图尔格手下损失的可不止是一个旗的人,其他旗还好说,只是向皇帝哭求,希望能够多分给他们一些包衣奴才,可是镶白旗的多铎却开始上蹿下跳,以图尔格战败为名,联合镶白旗中几个地位高的贝子一起上奏,要求罚没图尔格的家产,罚他的牛录补偿其他人,充他的家人为奴。(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七节皇太极死了

都知道图尔格是皇太极的心腹,是去制衡多铎的,可现在给多铎抓住了把柄,皇太极左右为难,如了多铎的意,惩罚了图尔格,这会让那些各旗中心向皇太极的小主子寒心,恐怕会造成连锁反应,让其他人转投他们各自的旗主,以后谁还会听他这个皇帝的。热门【爱去】

如果不罚,也实在是压制不住镶白旗的群情激奋,多铎借这次机会,可算是将整个镶白旗都调动了起来,而且随着图尔格的死,皇太极在镶白旗中的渗透也就到此为止了,今后镶白旗肯定又像以前一样,是多铎兄弟的禁脔,谁也动不得了。

镶白旗可是一个超级大旗,过去这是努尔哈赤的亲军,拥有四十个牛录,要知道皇太极当时亲领的旗才只有十八个牛录,多铎一个旗顶的上别的两个旗,就是到现在为止,皇太极手里正黄、镶黄两个旗丁口牛录也还是在八旗中排名靠后的。

就算上三旗加起来,跟多铎、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这次皇太极不得不让步了。

“罢了。图尔格的牛录可以交出去,但是他的家人就调到正黄旗吧。再让他一个儿子进宫,做侍卫吧。”

皇太极一番计划,总算不能给别人留下他对待奴才刻薄寡恩的印象,到底是顾全了图尔格的一家老小。

希尔根叹了口气,也只能接受了,其实他自己何尝不是在皇太极的保护下,这次才能逃过一劫,要不是图尔格承担了主要责任,他希尔根光是失陷皇太极一千护军,仅仅五十人浮木提前逃离海州,这种罪行他就该被打成包衣去。

希尔根正要走,皇太极突然叫住了他。

“对了,朕让你留心的那个明国千总,情况如何了?可曾升官?”

图尔格在海州折损一万多人马。这在满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皇太极都头痛不已,因此皇太极不可能不关注始作俑者杨潮的。

除了一开始大方的赞许杨潮,号称只要杨潮投靠。就封勤王的诡计之外,他一直都让希尔根派人探查杨潮的情况。

希尔根立刻汇报:“禀皇上,奴才只探听到,明国皇帝让此人升了一级,现在是副将了。”

“哦?”

皇太极微微点头。明军的军制复杂,虽然皇太极对此研究很深入,可是一个副将官衔也说明不了什么。

皇太极更关心的是:“他手底下现在有多少兵马了?”

希尔根道:“他统领的是江南的一个营,据说手下只有两三千人。”

“两三千人!”

皇太极略微失望,但是随即就叹道:“幸好明国皇帝昏聩啊,这等豪杰,要是用好了,就又是一个戚继光、李成梁。可惜明国皇帝不敢用,只给了他三千人马,这真是天佑我大清啊。”

希尔根顺着道:“是天佑我皇。”

皇太极拜了拜手。不在意希尔根的奉承,憋着口气道:“你退下吧,朕倦了。【爱去】”

希尔根退下后,皇太极才大口的喘气起来。

这一年多来,皇太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发的差了,发胖让他骑不了马,还伴随有剧烈的哮喘,同时每每感觉头痛。

从明国俘虏来的医官给他把过脉,说是年轻时候亏损过甚。

皇太极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员悍将。哪怕是当了皇帝,当年他还在蒙古作战,听到明军进犯,一日夜行军几百里。当时他正流鼻血,端着碗,最后愣是接了一大碗才赶到战场。

有多少血可以这么流啊,不亏才怪!

皇太极不怕死,他一生都想将满清打造成明朝那种大一统的皇权国家,可惜他想尽各种办法。成功做了大汗,组建六部等机构,但是依然改变不了努尔哈赤定下的八旗共议国事的传统,哪怕他借机杀了亲兄弟莽古尔泰,抢了莽古尔泰的镶蓝旗交给儿子豪格,但是加上两黄旗手里的上三旗加起来,依然不能够压制住多尔衮兄弟。

一想自己死后,豪格就要跟多尔衮这样的对手较量,皇太极就忧虑不已,可是却也无可奈何,多尔衮这些年装的极为恭顺,有一段时间他甚至都觉得多尔衮是真心跟他一心,可是老了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他跟多尔衮三兄弟的仇怨是解不开的,逼死三兄弟母亲的仇,不是说消就能消掉的。

唯一能够企盼的是,自己死后留给豪格的三个旗,至少不输给多尔衮兄弟的两个旗,自己这些年也拉拢了各旗不少高层,有他们帮助豪格能够争到皇位的希望极大,只要豪格做了皇帝,多尔衮兄弟就只能继续蛰伏,这三兄弟虽然比自己年轻,但是拼年纪还是拼不过豪格的,只要豪格耗死了他们,到时候就稳定了。

皇太极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他确实给儿子豪格经营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却忽略了这个儿子实在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相比多尔衮兄弟的众志成城,豪格反而犹豫不决,结果不敢冒险跟多尔衮兄弟发生直接冲突,妥协之下让福临做了皇帝。

皇太极当然想不到这些,因为他实在是给豪格做了一手好牌,要是当年他手里有豪格手里的牌,满洲势力早就被他整合了。

当年皇太极抢到大汉之位的时候,他手里的正白旗(皇太极做了皇帝后将正白旗变成了正黄旗)只有十八个牛录,而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三兄弟每人手里都有十五个牛录,掌握着努尔哈赤亲军三旗,实力最为强大。

当时皇太极连横合纵,将其他贝勒都拉拢到自己一边,不但压制了三兄弟,还将三兄弟的母亲逼死,同时逼迫代善放弃争位,转而支持他。

做了皇帝后,皇太极将手里的力量从一个镶黄旗十八个牛录,发展到了正黄、镶黄和镶蓝旗三个旗,一百一十七个牛录,已经成为八旗第一大势力,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九十七个牛录还要雄壮。

假以时日,皇太极有信心,将这三兄弟的实力削弱到他们直属的四十五个牛录,甚至更少。

只可惜皇太极看不到那一天了,因为不几天,皇太极一睡不起,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节哪有英雄做苦力

虏酋皇太极死亡的消息,如同狂风一般在大明各处飞快传递,从关外到北京,从北京到大明各处。

所过之处,无数百姓自发的放起了鞭炮。

而鞭炮声最响的几个地方,北京是第一,南京是第二,可是排第三的,却不是什么大城市,而是靠着海边的一个小小的海城。

海州城中鞭炮声声,一连放了十多天,前几个月虏兵围城对这个城市造成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便到了现在很多人梦中还会惊醒。

结果听到了大虏酋死掉的消息,怎能不让人高兴。

朐山群英庙里,更是供奉上了丰盛的猪羊祭品。

已经升任旗总的新江口水营军官谢飞此时也在庙里。

看着庙里那一件件用木架撑起的铁甲,上面还带着干后略显发黑的血迹,谢飞很熟悉这些铁甲,因为这些铁甲正是过去他的那一个个兄弟身上披着的。

海州大战之后,海州士绅在典史宋濂的带领下,在朐山半山腰上建了这座群英庙,正是用来供奉战死在海州的一百英烈的。

谢飞这次是奉了杨潮的命令,来海州招兵的,因为谢飞过去曾经训练和带领过一百个海州民壮,因此希望利用他的人脉,在海州招募到足够的士兵,像谢飞这样的军官,一共来了几十个,全都是当年带领、训练民壮的军官。

谢飞一来就听说了这座群英庙,谢飞开始很奇怪为什么不建在城里,反而建在城外的山上,最后一问才知道。

原来海州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一些出城大柴的人说常在朐山上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这时候一些参加过大战的民壮想到。当时杨大将军一炮轰到了朐山,埋了上千的虏兵在哪里,应该是虏兵的厉鬼在哭号。

好吧。杨潮炮轰虏兵大营,造成山体滑坡一事。已经从山神爷发怒,变成了杨潮炮打朐山,埋葬虏兵的传说了。

结果引申出了朐山上有虏兵的厉鬼,这个消息不断的得到大柴的百姓确认,因此一时间在海州城里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都没人敢上山打柴了。

这时候城中的士绅正在商量着筹建供奉烈士的庙宇,于是有人突然提议,不同在朐山山腰处。虏兵被埋葬的位置,修建这座英烈庙,用这些英烈身上的煞气,继续镇压虏兵的厉鬼。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因此他们就将英烈庙建在了半山上,其中供奉一百具沾血铁甲,同时还有这些英烈的牌位,并设了庙祝日日洒扫祭拜,因为供奉这一百个人的牌位,因此就被称作群英庙了。

谢飞已经是第二次来这个庙了。第一次来的时候,是他九月初刚刚到海州的时候,听说有这座庙后。立刻就来祭拜了一下战死的兄弟,这是第二次来,是因为海州士绅联合来这里祭祀,烧黄纸告知英烈虏酋皇太极死的消息。

皇太极是八月初九死的,消息传到海州,就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

谢飞是八月初一从南京出发的,到达海州是九月初三,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现在已经是九月二十八了,时间过去了快两个月了。可是谢飞招兵的事情并不顺利。

再过几天,谢飞就要出发了。杨潮给他们的世家就是一个月,在海州招兵一个月。然后无论招到多少人,都要立刻回程。

眼看着再有四五天,就要回程了,可是谢飞自己才招了二十来个人,而他们这次来的军官们一共也不过招了四五百而已。

“哎,都是英雄啊!”

谢飞正在敬香,突然听到旁边同在敬香的两个人叹息道。

这两个人长得颇为魁梧,而且一举一动颇有规矩,谢飞立刻就生出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是受过军训的士兵,而且肯定是接受过杨潮那种方式的军训,接受过杨潮军训的士兵,坐卧行走都有一定的规矩样子。

但这两人显然不可能是从南京来的水营士兵,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海州大战时期,海州城中的民壮。

“可惜死的早了,没有听到虏酋死的消息。”

另一个民壮说道。

两人上完香,还在下面蒲团,朝着摆着一副副铁甲的高架子磕头跪拜之后,摇着头退出群英庙。

谢飞也烧完了香,悄悄跟了出去。

“二位兄台留步!”

这两人出了庙门,往右一拐,就到了下山的山路,这时候谢飞叫住了他们。

两人停下脚步,诧异的看着谢飞。

“二位兄台可是曾经在海州城上,与杨大将军并肩御敌的好汉?”

谢飞说着,拱了拱手。

两个民壮看到谢飞穿着细布衣服,不是普通人物,举手投足间颇有一丝英气,也拱了拱手。

“兄台过奖,我兄弟二人不过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待了十来天而已,不敢说与杨将军并肩。”

这二人说起杨潮的时候,脸上不由露出一片敬仰。

谢飞笑道:“二位兄台说笑了。既然曾经跟杨大人在一起抗敌过,那就是英雄好汉。”

这二人此时诧异起来:“这位兄台如何认得我们?”

谢飞道:“但凡是跟杨大将军一起抗敌的兄弟,我谢飞都认得!”

两个民壮拱了拱手,尴尬的笑了笑,算是认下了这个英雄好汉的称谓。

其实他们确实也过了几天英雄瘾,他们是附近村里的佃户,兄弟二人,父母早亡,幸好兄弟二人有把子力气,也能够讨口饭吃,只是想要盖房子娶媳妇,那就是奢望了,因此已经年过二十,两人却都单身。

海州来了虏兵之后,这二人跟他们家的地主一起,逃到了海州城里躲避,可是地主有银子傍身,他们二人却穷的叮当响,海州的物价却一天一涨,这时候海州知州高良明征募民壮守城,兄弟二人眼看着天天挨饿不是办法,就横下心应募到了城上。

因此海州后来发生的攻防战,反击战他们都是全程参与了的,还因为这种事迹,二人战后回到村子里后,很是被一群同村的年轻人奉承了些日子,可是日子却还是要过的,地主生怕他们二人因此威望太大,就拼命的贬低他们,说要不是南京来的杨大将军,他们屁都不是。

说他们只是跟着杨大将军在城上站了十多天,根本算不得什么。

在盛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时代,村民们很快就相信了唯一有文化的地主说的话,也认定这兄弟二人没什么大本事,要不然以前咋没见识过呢,因此他们的英雄哥瘾没过多久就完了,依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窝在地里给地主家干活,否则就没有饭吃。

谢飞与这二人一起下山,一起聊到了山下,基本上打听到两兄弟的处境,知道他们过的不好。

于是在山下就要分别的时候,谢飞才亮出身份来。

“二位兄台见谅,小弟谢飞,南京新江口水营旗总官,这次奉杨将军命令,来海州招募过去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望两位兄弟不弃,加入我们水营,跟在下一起去南京投杨将军!”

结果谢飞一亮出身份,两兄弟顿时就傻眼了,他们两人炫耀了半天在海州的攻击,感情是李鬼遇到了李逵,眼前站着的这位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是真正跟着杨大将军冲杀过的勇士。

两人不由尴尬起来:“原来是谢大人,我兄弟有眼不识泰山,关公面前耍大刀了。”

说完还要跪下行礼,谢飞立刻扶起他们:“你们说的没错,也没有吹牛。杨将军说了,跟他流过血的,就是他的兄弟,所以他才让在下前来找寻这些兄弟。”

一听杨潮竟然专门派人来海州找他们这些流过血的民壮,两兄弟不由一阵感动:“杨大人真是这么说的?”

谢飞点了点头。

这点倒不是他乱编的,而是杨潮编的,目的吗自然是希望能把那些民壮哄骗到南京去,反正水营的士兵,杨潮也一直称呼他们为兄弟的。

两兄弟互相看了一眼,突然不顾谢飞的搀扶,硬是跪在了地上。

“杨大将军大仁大义,我等兄弟不敢不从,这条命就交给杨大将军了!”

说实话做过了英雄之后,回到村里他们也有些不适应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起先拒绝杨潮的招揽,那是因为大战过后,突然对平静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劫后余生的幸福感,可是真的又回到以前辛苦的日子后,他们心里多少都有些患得患失。

起码这两兄弟就没少聊天过,说如果他们当初选择了跟杨大将军去南京,是不是现在都领到一大笔军饷了,是不是年底就能成亲,还说要是军饷不够,就先紧着老大娶媳妇。

“甚好,甚好!你们早该如此,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

一直招人不顺的谢飞,看到这两人的态度,也不由信息,连连赞叹道。

是啊,哪有英雄做苦力的道理,两兄弟还没到南京,就已经有了一些被人重视的感觉,心里不由十分激动。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因为这种被人尊重的感觉,太让那些卑微平凡的小人物感动的缘故。

“原为杨大将军效死!”

两兄弟,掷地有声的说道,声音有力,又如金铁。

谢飞一把将他们扶了起来,这时候又问道:“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