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他们手里死死抓住自己私人的客户,不引入金钗楼中来,杨潮不相信他们可以永远控制住,金钗楼靠的是公开透明,靠的是效率,在这里可以以最优的价格取得资源,对于买方来说。可以付出最低的成本,对于卖方来说,可以取得最大的利润,这种竞争力绝对不是一个两个牙行手里的关系网可以比拟的。

那些牙行其实没有选择,如果他们坚持把持着自己的关系网,那么他们的那些私人客户时间一长肯定不愿意,毕竟跟这些人私人做生意,总是亏,时间一长,他们如果不把关系网介绍道金钗楼来。他们的关系就该自己散掉了。

所以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果然短短一个月时间,金钗楼的交易面貌就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开始确实有一些牙行保守,但是有了第一个,很快其他人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客户引荐到金钗楼来。

在交易平台和个人中介的竞争中,平台完胜!

金钗楼的事情处理完后,还有新江口的航运业务。

其实基本上都是一回事,现在杨潮的航运业务,都是通过金钗楼来联系生意,金钗楼理顺了,航运也就顺了。

航运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的竞争力。

自从杨潮离开南京之后,江面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模仿者。其中有的是镖行,镖行过去押镖是按照值百抽三的惯例。结果被杨潮开创性的护航费压迫,开始只能降低抽成,可哪怕变成了值百抽一,可对那些动辄数千两的大买卖来说,找他们押镖依然不划算。

结果镖行就只能接一些低价值的货物,可是价值太低的话,他们自己都不划算,更何况货主也不太乐意请人,毕竟货值低,就是被抢了都不太心疼。

最终镖行发现,还是只能模仿,模仿杨潮这种护航模式,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这又是新经营方式对老经营方式的冲击了,旧模式要么转变,要么死亡。

镖行模仿还算好的,他们到底是按照市场规则办事,顶多多了点江湖习气。

真正恶劣的模仿者,是那些水兵同行,南京附近,除了新江口之外,在燕子矶、采石等地都有大规模水营。

结果这些人看到杨潮利用航运,利用给货主提供护航业务发财了,于是一个个开始模仿。

模仿就模仿,大不了大家自由竞争,可是这些人不这么干。

他们通过各种卑鄙的手段,比如威胁货主必须让他们押送,否则他们就会抢劫,结果大大影响了张大桅的业务,杨潮走后,航运的行情时好时坏,利润大受影响。

结果大半年才挣了三万多两银子,不但没有增长,还连过去的一半都没有。

张大桅对此也没有办法,杨潮把兵都带走了,他手里没有人镇不住场面。

但是现在杨潮回来了,这种混乱的情况,就不能允许他们发生了。

杨潮告诉张大桅,带着从海州招来那一批新兵,完全可以采取强硬手段,不服就打,杨潮的生意那是打出来的,因为不怕江匪,才敢帮忙护航,现在路子趟出来了,结果一群人就来抢食,而且还用卑鄙伎俩,竟然敢威胁杨潮。

张大桅问,如果燕子矶等地的水营拦截他们的船怎么办,杨潮还是一个字打,不但要打,敢拦他战船的都抓起来,直接找兵部打官司。

到现在杨潮手里可还是有巡江的任务的,可以合法的出现在长江下游一带,可是这些水营没有,他们等于是擅自调兵,杨潮直接抓他们,打官司也有理。

这么一弄,结果江面上,一时之间是鸡飞狗跳,闹的南京物价都开始波折起来,影响甚大。

但是杨潮却没时间理会,他还有一大把事情处理呢。(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一节花出去的钱才是钱

自从接替了余承武的官职后,也继承了余承武留下的大量遗产。

余承武是一个老军伍,经营手段远远赶不上杨潮,因此他留给杨潮的,其实也就是过去大明朝在这里建设的资产,准确的说也就是那些营房和土地。

新江口大营辉煌时期,有四五万的兵马驻扎,几百艘宝船出入,因此这里的建筑规模相当庞大。

杨潮做左司把总时候,营房都很宽裕,甚至可以给人养猪。

升任中部千总后,就更加宽裕了,多数营房其实是闲置的。

而中部只不过是新江口大营向南,正对秦淮河的营房而已,中部大营面向西南,分为左司右司和千总大营,连成一体南北绵长三百多丈。

新江口这里,像中部这样的营房新江口大营还有五座,分别是左右部千总大营,副将中军大营,以及一些废弃前后千总部。

位置是这样的,西南边面对新江口就是中部大营,绵长三百多丈,西边沿着长江分别是左部千总大营、副将中军大营,右部千总大营,长度加起来超过一千多丈,面向东北狮子山方向的则是过去的前部千总大营,而东南方向面向龙江船厂的则是后部千总大营。

除非废弃的前部和后部大营外,其他大营都尚算完整。

杨潮上任后,立刻视察了一番,发现这些大营大概沿着秦淮河和长江方向延展,大营形状近似长条状,长为一千余丈,宽为三百余丈,而四面大营中央,则围出来一个长一千丈、宽三百丈的操场。这跟其他营房中的操场都不同,这是三军合练的大校场,过去军纪完备的时候。每一个月会有两次合练。

当然现在早就不练了,因此这个大操场也就成了农田。默认的规矩是,谁当新江口大营的主官,这里就是谁的私产,余承武是上一任主官,因此这里一直都是余家子弟在耕作,现在杨潮上任了,显然这里就成了杨潮的产业。

这么大面积的操场,划算成亩的话。足足有四千五百亩,但是并没有全部开出来,靠近营墙的地方,以及一些过去碾压的太硬的路面,实在是开不出来的,因此真正耕种的面积大概在四千亩左右,操场上还打着十多口井,满足了用水的需求,因此这里的农田收益还是不错的。

操场四面都是营房,南边的中部大营是最好的。因为杨潮掏钱彻底翻修了一边,北边的前部营房和东边的后部营房早已废弃,里面的操场上长满野草。营墙上的木头都被船厂偷偷扒了造船去了,里面的房子也基本上被船厂和狮子山附近一带的村民给偷偷拿走盖房子去了,因此基本上成了野地。

西面面向长江的营房还算完整,但也是勉强能住人,跟杨潮过去的左司大营一样,许多房子都能看到天,但是地基稳固,墙壁坚实,修修房梁。加几片瓦,就是很好的房子。

只是出了中军大营外。左右千总部都有军官,这却让杨潮不太好动。因此杨潮找上了左右千总,还有他们手下的一大群把总百总之类的小官,跟他们商议过一次,对于千总,杨潮希望他们能运作一下,从新江口这里调走,杨潮承诺,给每个人一千两银子运作费,至于是平调还是升官,杨潮就不管了。

虽然两个千总都很不高兴,可是却也碍着杨潮的威势,不敢太过反对,暗中活动去了,至于是活动挪位置,还是活动对付杨潮,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两个千总手下的把总等小官,倒是没必要让他们走,因为实在是太赶尽杀绝了,杨潮采取了跟黄冲一样的方法,允诺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大营外门开荒。

中部大营到秦淮河边就有一千亩地,大营西面到长江边的土地就更多了,这里绵长将近四千丈,距长江一千到两千丈距离都是一片荒地。

光是这一片经常被长江水泛滥的滩地就足足有五六万亩,足够这些人开垦了,同样的道理,只要修建出圩堤阻挡住雨季长江丰水期泛滥,就可以将这几万亩荒地变成良田。

跟不用说北面往东一直到狮子山,西面一直到船厂甚至护城河一带,都有大片的皇帝没有开垦,只要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得到土地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需要投资,而且是大规模的投资。

“大人,您何必这么破费呢,小老儿说句不该说的,您能在这里当几年官?弄好了,好不是平白留给了后面的人。”

在杨潮带人看过这一片地形后,工部的匠头不由劝说杨潮。

虽然杨潮花钱,他挣钱,但确实有些替杨潮考虑。

匠头是个实诚人,上次合作清码头的淤泥时,杨潮就发现了,于是这次又找到他合作。

“哈哈,白匠头,谢谢你提醒。不过本官觉得,钱还是花出去,才是钱,留在手里啊,就只是一堆银子。”

“银子不就是钱?比钱更值钱!”

白匠头心里暗自腹诽,老百姓说的钱,都是指值钱,就是那些孔方铜钱,有时候也指银子,但是明显银子比值钱更有价值。

“白匠头你就干吧,算一算从秦淮河口我修的圩堤哪里,一直沿着长江到狮子山下,大概要多少银子。三万两银子可够?”

杨潮修建新江口圩堤的时候,就花了一万两银子,不过那时候还加上码头清淤,长江边这一段圩堤比新江口哪里的长三倍多,因此杨潮说了个三万两。

结果白匠头摇了摇头,低头掐指算起来。

杨潮还以为不够,因为要一直修到狮子山下,跟眼神的坡地连起来,弄不好要超过四千丈,三万两不够也情有可原。

结果白匠头算完后道:“两万两银子就差不多了。”

杨潮没想到还少了一万两。

白匠头继续细细报账:“上次我们修新江口那一段,因为有清淤,要雇船,加上人工,所费颇多,如果单单修长江边这一段,也就只要雇人挖沟,还有就是一些石材费用罢了。”

杨潮明白了,这匠头根本就没算他的利润。

上次他是通过黄锦,从工部派过来的,做的是差役,因此从来没考虑过利润的问题,难怪他会替杨潮考虑,表示杨潮修堤是赔钱了。

杨潮笑道:“白匠头,如果本官包给你,你该要多少银子?”

白匠头一愣:“什么?包给我!”

杨潮点头:“如何?”

白匠头脸都涨红了:“不成不成,这活太大了,赔了钱怎好?”

明末的民间经济十分活跃,有大量的匠头从事包工头业务,白匠头也是知道的,只是他是一个修水利的匠户,水利大都是朝廷在修,是不可能包给私人的,因此他自己倒是没有包过活。

杨潮道:“我说成就成。到时候一动工,必然是成百上千人在这里干活,管理这些人也要费心的,不能让你白白费心不是。”

白匠头讪笑道:“小老儿可赔不起啊。”

包工就有赚有赔,哪怕赚的时候多,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承担的起风险的。

杨潮道:“谁说让你赔了,这样吧,给你抽成作为你的管理费如何?”

相对于这样的大工程来说,哪怕是值百抽一,利润也不少,一两百两银子是有了。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按照施工费抽取,白匠头如果不老实,完全可以虚报工程量。

当然一旦失去诚信,还牵扯到偷工减料问题,这点才是杨潮最不能容忍的。

“还有,就定两万两。我也不给你抽成了,剩下的都是你的,多余的你可以管我要,只要合理,我都认账。不过你要是弄虚作假,偷工减料,就别怪本官不客气了。”

虽然相信白匠头的人品,杨潮还是要给他打个预防针的。

白匠头连连躬身:“哎呀,大人抬举了抬举了,大人放心,绝对不敢亏了大人的钱。”

杨潮点点头:“好做。做好了,将来还有这些军营,我也都交给你修了。”

白匠头又连连拜谢。

修起一道圩堤,开荒几万亩田地,足够打发水营那些大小军官了,这样杨潮就等于从上到下,将水营中的官兵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新江口水营前后两个千总部没有废弛以前,有五六千的兵额,废弛了以后,就只剩下三千多,杨潮决定有机会一定运转一下,将规模恢复到五千的水平。

白匠头速度很快,都是南京的工匠,熟门熟户,一声招呼,有的是没活干的匠人。

不过白匠头精打细算,毕竟省下的都是他的,于是他本来打算招五百民夫的,硬是咬牙只招了两百来个人。

两百多个人已经是极限了,杨潮可是要求他一定要赶在明年春汛前修好的,否则春水淹了农田,可就要找他白匠头算账的。

至于开荒,已经零星有军官开始尝试了,趁着天干物燥,草木枯黄的时候,一把火烧光了野草,然后种下种子,至于能打多少粮食,就无所谓了,反正试一试,要是有圩堤,多少能收点,要是没有的话,他们死活都是不会让出营房的,更不用提辞官了。

官兵们垦荒,民夫匠人们修堤,几乎是同时进行,一时间长江边上一片忙碌。

但是很快麻烦就找上了杨潮。

史可法来人请他去一趟。(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二节大旗的召唤

果然是那两个千总,他们找史可法告了一状,告杨潮欺压下属,逼迫他们离开新江口,想要独霸这里图谋不轨。

这样的事情,可是很严重的,这几年哪一年不传出来几个军官闹事,公开扯旗造反的,打家劫舍落草为寇的多了去了,河南哪里就不用说了,乱的已经分不清官兵还是土匪了,就是江南地区都有这样的情况,徐州、永城,都有总兵级别的武官带头造反的。

不过起因往往都是因为积欠军饷,官兵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才造反,而新江口这里似乎不存在这种情况啊,杨潮新立大功,皇帝赏了一万两银子,又提升了一级,应该没有理由造反啊,可为什么刚刚上任就逼迫手下军官呢。

因此史可法不敢大意,当即派人召见杨潮,以他对杨潮的了解,杨潮不是寻常那些鲁莽的武官,应该是读过书,心里还装有国家大义的,不然在淮安的时候,也不会主动前往救援海州了。

同时史可法召见杨潮,也是想私下弄清楚,最后私下就解决了,等到惹出事端的时候可就晚了。

史可法可不希望自己刚刚上任,结果就遇到兵变这种事情,尤其是闹事的还是杨潮这样的猛将,真出事了,史可法还真的不知道该找谁去镇压,因为杨潮带人能杀一万虏兵,如果造反了,恐怕就不是一万两万官兵能挡住的。

史可法还有另外的心思,那就是他也不希望看到杨潮这样的猛将,也被逼的闹起事来,他还是有心保护杨潮的,前些日子上书跟杨潮绑在一起就是例子。

史可法派人来召,杨潮并没有多想。立刻就跟着去了,他其实并不知道史可法已经将他当成心有不满,随时会闹事兵变的武夫了。

到了兵部衙门。后堂中见到正襟危坐,眉头深皱的史可法。

“末将杨潮见过史大人!”

杨潮规规矩矩的行礼。

“起来吧。”

史可法轻轻说道。

杨潮站起来。看到史可法示意,立刻就坐在桌旁。

史可法这时候屏退左右:“杨潮,到底怎么回事,你为何逼迫新江口左右部千总?”

杨潮不由暗叹,这两人果然告状了,看来是不死心,不过史可法新官上任,跟那两个武官显然没有什么交情。可是跟杨潮却是有些交情的。

尽管杨潮不认为史可法会徇私偏袒自己,但是应该也不会是非不分,针对自己。

于是杨潮将早就想好的一套说辞拿了出来:“史大人明鉴,末将手下官兵此次海州大捷立下大功。可是朝廷一句话就将人头军官全都抹掉了,这些大头兵一个个可是颇有怨言啊。”

史可法点了点头,脸色更为阴沉,果然是因为不满啊。

但是史可法规劝道:“这是圣上的主意,为人臣子可不能心怀怨愤啊。”

杨潮叹道:“末将自然不敢心怀怨愤,可是手下有功不赏,一个个却满口怨言。这些人即是大明的功臣。又是末将的生死兄弟,责罚也不忍心,也怕激起兵变。所以下官就承诺帮他们活动一下。先将新江口两个千总的职位给谋到手里。这才跟左右部千总商议,希望他们能够去其他水营,将这两个位置腾出来。”

史可法听着点点头,但是其中的关窍,他一时半会也弄不透彻,比如为什么杨潮不给自己手下去谋求其他地方的武职,就盯准了新江口呢。

但是只要不是兵变,不是闹事就好,一切就都好商量。

史可法听到左右部千总状告后。还真的翻看过新江口大营的兵册文书,倒是发现原本应该是有五个千总部的。只不过两个废弃了,一直也没有恢复过来。

既然杨潮的手下是因为官缺的问题。那不如顺水推舟,将这两个千总部恢复过来。

想到这里,史可法张口道:“杨潮,你的情况我知道了,你手下将官多有战功,可是朝廷这次也有自己的苦衷,但你放心,朝廷一定不会亏待了忠良的。虽然朝廷一时间无法赏赐,本官倒是可以从权一次。新江口还有前后两部,本官可以做主,暂时许给你。你回去可将有功将士的军功战册报上来,本官自会为你做主!”

一听还有这种好事,本来不过是打着挤走那两个无所事事的千总,没想到却得到两个废弃的千总兵额,不过这种事对史可法来说,大概就是小事一桩,对杨潮来说倒是不太容易。

其实杨潮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千总部虽然废弛了,但是却没有在兵册上注销,依然存在,因此史可法不需要任何流程,就能将其恢复,如果早就在兵册上勾销的,就是史可法想要恢复,也没有那么容易,得报到北京兵部,甚至最后要皇帝朱批的,几千人的兵营,不是谁说立就立的。

不过恢复了这两个兵营,而且是两座废弃的兵营,那意味着不仅仅是两个千总,从把总、百总到普通士兵,都是空缺。

意味着杨潮可以安插两个千总,四个把总,这样就能起家的那批军官全部升一级了。

但不意味着,杨潮就放弃了左右部那两个千总部了,只是杨潮不打算在妥协了,那两个千总,各拿了杨潮一千两银子,结果不但没有让出位置,反而告了杨潮一状,如果他们当初不接那些银子,杨潮倒也不想逼他们,只会继续谈,可是他们拿了银子,反倒去告状,就不要怪杨潮不讲规矩了。

只是一时还没有好办法收拾他们,杨潮现在自己的事情还没有理顺呢,尤其是自己的军队,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首先是军官和士兵,有不少不想继续当兵了。

这不难理解,这次海州一战,杨潮光是缴获,最后就得到了几十万两银子。就是最普通的小兵,最后也分到了两百两银子,军官更是有人拿到了五百两银子的赏银。

过去是为了当兵吃粮而来的。结果一下子就发了财,如果不升起享乐的心思也才不正常了。

所以自从回到南京。就开始不断有士兵悄悄通过军官向杨潮传递歉意,透露出想回家的心思。

只是碍于情面和担心,在杨潮给他们放了一个月假后,还是陆续回营了,只是训练上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积极性,一个个聚在一起整天谈论的就是盖房子和娶媳妇。

士兵手里有钱,于是不想打仗,这种情况即便是放在后世都存在。

在明朝更是十分普遍。在大观念中,都把当兵作为一种最下等的职业,只有实在日子过不下去的人才会考虑当兵,那么在他们有前后,想退出那就非常自然合理了。

但是这种情况显然对军官极为不利,尤其是杨潮这种有目的的掌握自己武力,从而得到权力的野心家就更是这样了。

比如造反的张献忠和李自成,比如军阀左良玉和祖大寿那些人,他们也面对这种情况。

左良玉和祖大寿这种军阀,往往习惯抢掠平民。有时候确实是没有补给了,但更多时候则是为了抢掠财物,他们跟在农民军后面。农民军抢一遍,他们再抢一遍。

这些人手下自然也有发财的,左良玉和祖大寿应对的方法,是让士兵尽快将手里的钱花出去,他们允许,甚至是纵容士兵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鼓励他们大吃大喝,大嫖大娼,结果士兵抢来的钱往往很快就变成了享乐。接下来就有继续抢下去的愿望,就能继续给他们当兵了。

杨潮当然不想自己的手下养成这种坏毛病。跟自己当一场兵,杨潮希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精英。当然这很难,这些文盲级别的士兵想要培养成社会精英,恐怕一千个里头也没有几个,但是杨潮至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因此不会给他们惯那些臭毛病,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

盖房子、娶媳妇,是好事情,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可是也让这些人心变得求稳了,就更没人愿意要去拼命了。

所以杨潮一直没有找到好办法,也就一直放任自流,凡是跟他说过想回家的士兵,杨潮就允许他们回去,但是没有答应他们离营,只是给他们暂时放假,让他们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杨潮认为在海州的时候,自己的士兵已经培养出了基本的荣誉感,在接受过那样的荣耀以后,杨潮不认为这些士兵愿意踏踏实实回家种地去,杨潮希望他们心里隐藏的荣誉感能够将他们召唤回来。

所以才让那些士兵好好想想。

没想到还真的有点效果。

当时向杨潮间接表示过不想干的士兵,最初几天超过了一大半,一个月后,就有上百人改变了想法,他们在家里种了几天地,平静了一些日子过后,突然感到不自在,他们手里的钱似乎不足以改变他们的命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甚至有的连媳妇都没娶成,家里等媳妇的大哥都快白头了,当然要先紧着哥哥们来了。

他们手持两百两银子,依然感到贫穷,依然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却挣不到多少钱,这时候军营对他们的吸引越来越强烈。

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感觉平淡的生活,让他们年轻的精神感到消沉,好像活着一点劲头都没有,慢慢的那杆写着杨字的大旗,开始频繁的出现在他们的睡梦之中。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什么荣誉感,他们只是被这杆将旗召唤而已。

一直到八月,愿意回来的人已经有四百了,但是依然有一百人,铁了心的不愿意回来。

杨潮知道,这些人永远不可能再上战场了,杨潮这才决定重新整顿军营,这一次杨潮要更全面,更完整,也更正规,彻底将军事制度建立起来!(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三节军事调整

在杨潮房间隔壁,腾出了一间宽敞的房子,当做固定的会议室,里面有一张三丈长的长条桌放在房间正中,四周坐着十来个人,不但有王璞、许多男这样的军官,也有黄凤府这样的文职,还有老金这样的无职人士。

“本官升任水营副将,这中部千总的位置吗就腾出来了!”

杨潮刚刚说完这句话,几个手下的神色很明显的动了动。

王璞、李五六、赵康眼睛动了一动,然后低下头看着桌子,显然他们都打算争这个位置呢。

许多男、宋坤、吕末稍微一动,接着就露出一副惋惜之色,这三人当然也想坐这个位置,可惜的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军功不够突出,在目前还不足以跟王璞和李五六竞争。

杨潮笑了笑,军官中的明争暗斗他清清楚楚,不过一直都是良性竞争,还没有出现谁给谁背后使绊子,下黑脚等阴损手段,因此杨潮也没有干涉,这种竞争也不全是坏处。而且于私考虑的话,手下士兵们相互竞争,谁都不服谁,那就不会形成小山头,对杨潮这个大山头构成威胁。

出于权谋,有些统帅还会故意挑拨手下将领之间的争斗,但是杨潮显然不打算用这种自残式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杨潮更钟情于严密的制度,一个严密的权力体系形成后,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打破了。

“嗯,本官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调任——”

杨潮故意拖了拖音调,看到几人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来,颇为热切的看着自己。

这才笑道:“调任李五六为前部千总,负责组建火器部队!”

李五六顿时大喜。一时暗中用力过猛,竟然给站了起来,顿时尴尬起来。连连给其他人抱拳致歉,呵呵笑着坐了下来。

王璞不由暗骂一声:“小人得势。”

李五六是目前杨潮核心军官中。唯一一个不是出身孝陵卫的,也是第二批招收进来的,开始只是王璞手下的一名小兵,机缘巧合之下,从弓兵转而鸟铳队,结果屡立军功,论杀敌数量的话,他应该能排在第一位了。反超过去的长官王璞,这让心高气傲的王璞难以接受,只是人家军功在哪里摆着,倒也无话可说。

这时有人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

“前部?不是中部吗?”

吕末胳膊轻轻顶了一下许多男,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都察觉到这个问题了。

只见杨潮不紧不慢继续说道:“调任王璞为后部千总!”

王璞正暗自嘀咕的时候,突然一愣:“王璞,千总!”

这两个字让他有些迷糊,连后部两个前缀都没注意,一脸迷茫的朝左右一看。发现别人都好像不太在意,顿时感觉自己好像漏过了什么。

此时其他人哪里顾得着王璞,一个个都升起小心来。前部、后部千总都有了,唯独中部还没有着落,这个中部千总回落到谁头上?

以前除了王璞是把总,其他人大都是旗总,谁也不输谁,赵康虽然是亲兵旗总,但是手下士兵数量却最少,最多时候也就是三十个人,其他人可都指挥过百人级别的军队的。

也就是说。这个千总,吕末、许多男、郑永旺、孙长福等人都有希望。

“调任许多男。为中部千总!”

杨潮没有打磕绊,一口气就念了出来。

自然几家欢喜几家愁。许多男呼吸都有些急促了,其他人颇为惋惜。

尤其是赵康,他以为他作为亲兵队长,怎么也应该得到一个千总位置的。

接着杨潮开始念其他的任命:“调任郑永旺为后部左司把总,调任孙长福为后部右司把总,归王璞节制!”

这两人也算是孝陵卫起步的老班底了,一向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短板,因此让他们做王璞下属的把总,求一个稳字。

“调任吕末为中部左司把总,调任宋坤为中部右司把总,归许多男节制!”

吕末识字,指挥能力比郑永旺和孙长福两人稍强,宋坤这个小子,性格上其实颇为阴狠,虽然一直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但是关键时刻能够拉的出去,这两人的水平都比王璞手下两个把总强,可以说杨潮还是照顾了中部这个自己过去带领的千总部了。

许多男也是一个很稳重的人,而且做事十分仔细认真,踏踏实实,他练兵水平始终比别人都强,但是因为求稳,打仗的时候,就往往有些保守,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守营大将,杨潮又给许多男配上吕末和宋坤这两个好帮手,目的不言自明,就是希望用许多男的稳重将来作为镇守之用。

而王璞本人过去有些莽撞,但是经过海州血战,已经稳重了许多,可是依然是敢打敢冲的性子,给他配上两个不怎么出色的手下,就是希望强将手下无弱兵,希望他将整个千总部的气势提振起来,将来攻城拔寨依然需要他。

至于李五六,就没有靠谱的中层军官给他了,因为火器部队初创,就用李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