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夜,杨潮睡的格外安稳,一觉到天亮,连个梦都没有做。

第二天,杨潮甚至没有蹬城,他完全放心自己的军官会找到最佳的战术应对虏兵,士兵也完全会服从军官的指挥与虏兵周旋战斗。

所以杨潮在不在城上,根本就不会影响到战斗,王璞、李五六这些军官的指挥水平,比起杨潮,完全没有一点差距。

就好像昨天的战斗,是杨潮安排人潜伏在垛口将蹬城的虏兵一个个斩杀,但是最先想到这个方法的是王璞,杨潮只不过是将规模扩大,王璞只能够在一个垛口处埋伏三个人,而杨潮直接让埋伏了十个人。

所以城墙上缺少的不是一个杨潮,而是一个可以统管的军官罢了。

换一个人在哪里,未必比杨潮做得好,但是至少也不会差。

所以今天杨潮干脆不去城上,下了个命令,让李五六指挥,统管城头上三百多精兵,还有李瑞的上千民壮。

而杨潮自己则在城中开始想办法,虽然已经接受了战争会死人,必要的伤亡无法避免的概念,但是能够少死人,还是非常必要的。

杨潮必须想办法将护城河重新疏通,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所以打算试一试。

杨潮到的地方,是一个作坊。

这是一个制作烟花爆竹的作坊,但是作坊的主人却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匠户,现在被征用了,在官府的命令下帮官府制作火药。

杨潮就是来找他看火药的。

作坊的主人是匠户,所以他制作的火药,不是寻常的爆竹用的火药,而是军用颗粒火药。

只是他没有细密的柳木炭,只能用其他木炭代替,制作出来的火药威力是差了一些,但比民用火药还是为了大。

杨潮看到匠户带着几个学徒正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一些火药成品品相也算不错,比兵仗局中那些应付差事的火药还要好很多。

匠户见到杨潮过来,立刻停止了手头工作,都跪在地上给杨潮行礼。

杨潮立刻扶起他们,告诉他们自己的来意是要一批火药,表示自己可以按照行情付钱。

匠户却拒绝了杨潮的要求,他虽然没见过杨潮,但是杨潮身边几个人都穿着铁甲,自然清楚杨潮是武将。

匠户表示他的火药都是给军队制造的,料都是从官府拨付过来的,他没有花一分钱,也就不好要钱了。

杨潮告诉他,他可是付出了手工的,至少也该收一些手工费。

匠户却说,现在鞑子围城,强壮有力的可以上城跟鞑子厮杀,他年纪大了,没有了力气,但是有手艺,不能去杀鞑子,他做些火药给那些军爷打鞑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还要钱,那要给人戳脊梁骨的。

匠户的话说的很朴实,杨潮也不好坚持,只是看了一下匠户家的火药存量,告诉铁匠自己过几天会找人来搬,让他继续制造,多多益善。

接着要去一家铁匠铺。

这是海州城中最大的铁匠铺,铁匠也不是海州城里的普通人,同样是一个祖传的匠户。

现在正紧急帮助军队打造武器。

这样的铁匠,此时城中还有成百上千人。

整个海州城都在重压之下,开始为军事服务。

宋濂这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当然将粮食统管之后,他也有这个条件,但凡不跟官府合作的,就得考虑一下能不能获得口粮了。

因此无论是跟那个做爆竹的匠户一样有觉悟的,还是只是为了吃饭的,现在都得服从官府安排。

想想,像海州这样一个十万人的城市,全力以赴运转起来,给一个几千人的军队服务,那得是多么强悍,这才是农耕文明最强大的力量——协作性!

后世有专家崇拜游猎民族从小在一起打猎的协作性,认为这种军事化的协作性是无法弥补的,是优越性的底线,这简直是放屁,优劣民族的协作性充其量是能够培养一批战士,在单纯的军事性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可是当世界发展到动辄数百万人规模的战争时候,怎么就不见游猎民族的优越性了,那是因为当战争发展到百万规模的时候,单单后勤就需要一座座城市来服务,那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对比,而是整个综合国力的比拼了。

现在海州这种协作性被围城的恐惧和粮食的约束给调动起来了,很快就会显现出巨大的优势来,因此杨潮现在已近完全相信,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了,一个月后,哪怕虏兵依然不退走,自己也应该可以有能力反攻了。

很快杨潮就到了铁匠铺,这家硕大的铁匠铺,里里外外聚集了几十个铁匠,围在好几个铁匠炉前敲敲打打,杨潮还见到了一个熟人,那个老军匠。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八节交换俘虏

“陈老!你也在啊。”

老军匠姓陈,叫做陈金,年纪都六十岁了,可是耳聪目明,身体健壮,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不输给任何年轻人。

陈金见到杨潮,立刻就要跪下,杨潮眼疾手快忙将他扶起。

陈金略带拘谨的一笑,拱了拱手:“老可见过杨大人!”

陈金见过杨潮,知道杨潮是从淮安来的游击将军,来到海州后就跟虏兵前后几仗,打的虏兵闻风丧胆,他从心底里敬佩这样的好汉,最重要的是杨潮是为救援海州,这点让陈金心里多少有些感激。

杨潮拱手回礼:“陈老不必客气。”

怎么说都是一个花甲老人了,让这样的人跪自己,杨潮是受不起的,而且这老人一辈子打铁,经验极为丰富,仅凭那一手靠着榔头耳朵就能分辨金属里面有没有缺陷的本事,放在后世就是老专家一级的人物,或许学术上不那么专业,但是这技能水平可是国宝级别的。

只不过那是后世,放到明朝陈金的手艺却没有那么值钱,原因就是这时代打铁的铁匠太多了,不像后世都是靠机器,因此明朝人对金属的感觉更直接。

“不知道杨大人亲自过来,可有什么要事?”

陈金问道,知道杨潮这几天坐镇城头天天跟虏兵激战,打仗他帮不上忙,可是打铁就没问题了,哪怕是让他现在拿起铁匠锤子亲自打铁他也愿意。

杨潮道:“还真有事情麻烦陈老了。我想让陈老帮我几样东西。”

说着杨潮用手比划起来,告诉陈金他要做的东西。

陈金点点头:“倒是不难做,随便一个学徒就能做。”

杨潮自然知道不难做,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否则也不会找铁匠铺了。

陈金立刻就吩咐下去,让几个铁匠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开始帮杨潮做事。

接着又陪杨潮在铁匠铺里看了看。

这个铁匠铺是海州城最大的铁匠铺,本来就有六个铁匠炉,雇了十多个学徒和师傅做工。

巧合的是。铁匠铺的老东家跟陈金是师兄弟,当年是跟着一个师傅学打铁的。

而现在海州所有的工匠都被宋濂组织起来帮军队打造兵器。陈金这样的老匠头,也就被授予重要使命,他被授命组织打造一批新的鸟铳。

这任务下发后,陈金立刻就挑了一批手艺精湛的铁匠,都集中在这个故人的铁匠铺里,日夜不停的打造枪管。

“陈老,不知道鸟铳打造的如何了?”

既然来了,又碰到了陈金。杨潮自然要问问鸟铳的情况。

陈金立刻回答:“已经打造了十多根鸟铳管了,再有两日,就能造好十根!”

杨潮点点头,他来这里才四天时间,这些铁匠虽然日夜不息,轮流打铁,可是能造好十根枪管,也十分难得了。

要知道南京的铁匠也要一个月才能打造好一只鸟铳呢。

杨潮立刻鼓励道:“诸位辛苦,待虏兵退后,本官定然奏明。让朝廷给各位老师傅一个嘉奖!”

杨潮绝对不是欺骗他们,他真有这个心思的,如果这些铁匠表现好。在这次战争中出力多的话,是应该得到奖励的,到时候哪怕朝廷不在乎几个工匠的功劳,他自己也该意思意思。

陈金忙道:“都是应该的,我们这些人,打仗帮不上忙,给大人打些兵器,那也是分内之事!”

杨潮道:“那就有劳陈老了。对了,不知道陈老可按照本官上次说的方法。试过没有?”

陈金道:“大人吩咐,老可怎敢不从。都是按照大人的吩咐,这些人都是打造铳管的。其他的东西是在另一些地方做的。”

杨潮点点头,此时的工匠,很多都是一个人做完所有部件,然后组装起来,也没有什么标准化的要求,反正只有所有零部件能够组合起来,最后能用就好,因此每个零件按照的时候还会相互之间进行磨合,不合适就修一修。

这种手工作坊的方式,好处是不会浪费材料,坏处是速度慢,而且非常的不标准,每一只鸟铳都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现在要求标准化生产也不实际,杨潮只是要求在最耗时间的铳管部分,让人单独来做,这些负责打造铳管的铁匠,每天就负责打铳管,用的精铁都是别人锻打好的,省去了他们自己锻打精铁的时间,因此才四天三夜就打造出了十根铳管。

当然这些铳管还不算完全制作好,这些手工打造的铳管,是用双层精铁皮卷在一起,烧红锻打焊在一起,但是接着还要用一个钻架进行打磨和钻孔,因为铳管最后还是要钻的,而且杨潮要求几个钻床的钻头,都打造的一致,这样保证最后至少鸟铳口径是一致的,一致的口径就可以用一致的铅弹,会大大提升效率。

打造过程中,陈金需要每一根枪管都进行检验,保证最后不会出现次品。

因此陈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是质量的保证。

所以杨潮对他很尊敬:“那就辛苦陈老了,不过也不要太累着,该休息的时候也要休息。”

叮嘱了一番后,杨潮告辞离开。

虽然没有蹬城,但是不代表杨潮不关心今天的城防,回去后,立刻就让人去打探了一番。

今天虏兵的攻击,跟昨日不可同日而语,强度降低太多了。

毕竟昨天一天激战,虏兵损失惨重,也得调整一下。

虏兵甚至没有爬梯子攻城,只是派人在城下射了一天箭。

一天下来,明军竟然没有伤亡,当然虏兵也几乎没有伤亡,因为明军见到虏兵不攻城,也几乎没有反击,毕竟冒头跟虏兵对射是需要冒风险的。

一天平静度过。杨潮却不认为虏兵这是要放弃了,相反认为这是虏兵在暂时休整,是在为下一次更猛烈的攻击做准备。甚至今天没有发动强攻,也只是在进行试探。在寻找杨潮的破绽。

当然虏兵真实的意图,杨潮是想不到的,他的战斗经验,还是太浅薄了。

此时虏兵大营中,高级首领聚在一起,五个个巴雅喇纛章京,还有两个蒙古贝勒都在。

巴雅喇纛章京统辖各旗的巴雅喇精兵营,手下精兵可能只有六七百人。但是却是攻打坚城,摧城拔寨的主力,最关键时候才会出动。

至于蒙古贝勒看似爵位很高,实力却未必有多强,完全不能跟满洲贝勒相比,因此他们反而坐在靠后的位置。

坐在为首的,自然是图尔格。

两个蒙古贝勒分别是土默特左旗的固山额真善巴和土默特右旗固山额真俄木布楚虎尔,这两人手下现在各有一千五六百的蒙古战士。

对满洲八旗来说,这些蒙古人真打仗不行,抢劫的时候却跟恶狼一样。虽然同样作为强盗集团,满洲人还是有些看不上这些蒙古人,做贼也得有品位不是。总不能什么东西都抢。

因此满清出战的时候,跟随的蒙古人往往只是被当做炮灰使用,真正攻打坚城这种战斗,他们是不放心蒙古人的,而蒙古人也完全没有这种觉悟,往往崩溃的比明军还快,让他们攻城,还得防备被他们带散了阵型。

可是现在图尔格却不能忽视这些蒙古人了,图尔格心里清楚。虽然作战意志上,这些蒙古人早就丢失祖先成吉思汗时代的勇武。但是骑射的水平还是很高的,骑术自不用说。水平还远在满人之上,射箭的技术也相差无几。

弱就弱在战斗意志上,说起来还是因为没有纪律,这些牧民如果被成吉思汗那样的领袖组成严密的团队,那就是恐怖的战争机器,可是一盘散沙的话,就连明军边军都打不过。

所以满洲在打败蒙古后,就给蒙古也编练了八旗,可惜组织性还是远远赶不上满八旗,当然满洲人也没有认真的训练这些蒙古战士,真要训练成强军,那满八旗还怎么震慑的住他们。

所以有意无意中,在八旗集团中,蒙古八旗的战斗力始终赶不上满八旗。

图尔格之所以今天喊两个蒙古贝勒来开会,正是要用蒙古战士的时候了。

“两位贝勒,本固山有意明日强攻,不知二位可有什么建议?”

善巴和楚虎尔对视一眼,由善巴说话:“启禀图尔格固山。不可强攻啊。这明军有坚城护卫,易守难攻。我大清劳师远征,没有大炮,只利野战,不利攻城。强攻下去,虽能战胜,必颇多损伤,这些勇士白白折损在这里,回去不好跟博格达汗交代啊。”

皇太极在蒙古人中有博格达汗的尊号,并以此号令所有蒙古人。

图尔格心里冷哼了一声,跟皇太极交代,那是他图尔格的事情,他来这里就是为了给皇太极一个交代,这蒙古人之所以不想攻城,哪里是不好给皇太极交代,完全是怕死。

说起来蒙古人多死一些,皇太极才不会怪罪呢,人丁一直都是满洲人的死穴,这个奇怪的民族,人口始终无法繁盛,哪怕占据了关外那么多土地,有数倍的汉人包衣给他们劳作,生活上已经无忧,可是人口就是始终发展不上去,在生育能力上,南方的汉人就不用说了,就是高原上的蒙古人,也比他们强多了。

面对汉人皇太极是用强权控制的,可是对于蒙古人,则是恩威并施,毕竟同样作为游牧民族,皇太极知道把这些人逼急了,也是会咬人的。

因此图尔格对两个怕死的蒙古人心里很不屑,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

笑着说道:“善巴贝勒勿忧,本固山并非想要强攻坚城,但是被汉人抓住的贝子是一定要救出来的,不然没法跟奉命大将军交代。但是如果不把这些明人打疼了,他们是不会乖乖交出贝子爷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打疼他们,让他们怕,到时候他们不但会乖乖的交出贝子,就是要他们把城里所有的金银都交出来,他们也不会拒绝的。”

图尔格耐心的说着,必须让这两个蒙古人下狠心去打仗,否则单凭自己手下几千满洲战士和一群包衣,图尔格还真没信心,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手下死的太多了图尔格也心痛啊。

但是蒙古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善巴眼睛眨了下道:“图尔格固山,不是在下不想打仗,而是不想勇士们白白去死罢了。我倒有一个主意,或许能不打仗,就让明人把贝子爷和金银都乖乖交出来。”

图尔格一顿,噢了一声疑问道:“那不知道善巴贝勒有什么主意?”

善巴笑道:“为什么不跟明人交换呢?用我们抓来那些明人跟他们交换!”

图尔格作惊喜状,却狡诈的询问:“如果明人不同意,两位贝勒是不是就赞同攻城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节闹剧

蒙古人的诚意是放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书生。

这书生浑浑噩噩的被放过了河,然后恍若做梦一样,到了城下,被明军吊上了城墙。

这时候他才醒悟过来,他得救了。

但是他也记起了他的使命。

“将军将军,快放了他们的人吧。”

这个书生不认识杨潮,因此随口就叫将军,也不是冲杨潮叫的,而是冲着所有的士兵胡乱的喊。

杨潮这才走过来,问道:“放谁啊?”

书生道:“他们的什么贝子,说是被你们抓了。放了人,他们就放了高大人!”

杨潮不置可否道:“还有呢?”

书生道:“还有,放了人他们就不会攻城了啊。”

杨潮有些遗憾到:“很抱歉,人不在我们手里,已经送回了淮安去了。”

书生狐疑的看了杨潮两眼,顿时有些恼怒:“匹夫,你这是见死不救!”

他刚骂完,突然就看到章惇李良等几个亲兵围了上来,目色不善。

书生顿时收敛了气焰,低声哼着:“我要见宋典史,我要见宋典史。”

说着,从士兵身边溜走,快步走下城墙去了。

一刻钟之后,宋濂就走上了城头,急匆匆的找到了杨潮。

宋濂问道:“杨将军,你真的抓了鞑虏的贝子?”

杨潮叹道:“好像抓了,但是人送去淮安了。”

宋濂也是一脸狐疑,然后就关切的趴在垛口,看向河边一个个过去的同僚。

守备、主薄、师爷,他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最后目光落到最中间那个一脸凄惶,失魂落魄跪在河边的身影上。那正是海州知州高良明。

看到高良明的样子,宋濂是又气又怒,同时还满心的不忍。

深吸一口气。转向杨潮道:“杨将军,如果你手里真抓了他们的人就放了吧。就当我欠你一个人情!”

宋濂低着头。已经算是恳求了。

杨潮很郁闷,宋濂跟刚才那个书生一样,都认定杨潮抓了虏兵的贝子。

当然他有相信的理由,因为那书生是从虏兵军阵里回来的,虏兵没有道理给杨潮栽赃,而且杨潮跟虏兵谈了那么久,如果手里没有人,为什么要谈呢。

杨潮知道自己说在拖延时间也说服不了宋濂。为了救知州,他是选择性相信杨潮手里有人质的。

于是杨潮用另一种方法说道:“宋大人,如果朝廷知道我们私自交换人质,与虏兵和谈的消息,不知道皇上会怎么样呢?”

宋濂突然就愣住了。

是啊,陈新甲和谈,听说还是奉了崇祯皇帝的密旨,最后事情暴露后,还是被皇帝杀了,如果他们在这里跟虏兵交换人质。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可是真的眼睁睁看着高良明因此被虏兵杀死,他实在是于心不忍。

宋濂道:“鞑子还说了,只要放了他们的贝子。就不攻打海州城了。”

杨潮又道:“听说他们还索要巨额银两!”

宋濂道:“海州富庶,盐商众多,这些钱还是凑的出来的,不值一提。”

杨潮心中对宋濂这两天稍微建立起来的一点好感降低了一些,因为宋濂的口气很显然是打算拿城里的盐商开刀了,勒索也好,抄家也好,肯定要用非法的手段了,目的则是为了救那个弃城逃走的知州。

在宋濂眼里。知州跟他才是一路人,至于杨潮和那些盐商。不过是下等人罢了。

杨潮冷笑:“宋大人,阵前议和。你觉得国法能容吗,皇上能容吗。”

国法和皇帝在这些文人心中还是很重要的。

宋濂愣了愣,最后依然坚持道:“就当是为了海州十万百姓,这个干系我担了!”

宋濂给自己找了一条理由,为了百姓,嗯,这个分量理论上比皇帝更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吗。

可是只有找理由的时候,他们才会想到孟子这句话,平时他们眼里,恐怕只有皇帝,因为皇帝能赐予他们权力。

只是讽刺的是,宋濂口口声声说为了百姓,最后却要搜刮百姓的财富交给敌人。

也不是宋濂一个人如此,整个大明文官集团都是如此,这已经是制度化、理论化的虚伪了。

两人说话间,虏兵又砍了一个人的脑袋,宋濂顿时心痛。

对杨潮已经不耐烦了:“你到底放人不放?”

杨潮却继续询问:“如果我放人了,虏兵不肯退走怎么办?”

宋濂哼道:“到时自有本官负责!”

杨潮道:“怕你付不起这个责。”

宋濂突然怒指杨潮,他没想到杨潮这么不给他面子,虽然杨潮一直不像海州卫所武官那样对他们毕恭毕敬,但是也没有如此出言不逊过。

但是宋濂却还真的拿杨潮没办法,收回手指,咬牙道:“你到底怎样才肯放人?”

杨潮心里也郁闷,知道这时候跟宋濂不和,对守城没有好处。

于是煞有介事的说理由道:“虏兵真能退兵,宋大人真肯负责的话,放人我是无所谓的。但是鞑虏狡诈不可轻信!我得看到鞑虏先退兵才会放人。”

宋濂哼了一声:“这怎么可能?”

杨潮道:“没让他们全部退走啊,只是先撤围而已,以示诚信!”

宋濂沉思了片刻,恨恨道:“既然杨大人需要诚信,那好我会让虏兵给你诚信的。”

说完,他突然对刚才那个书生道:“继文兄,劳烦你回去一趟,告诉鞑虏让他们撤兵。”

书生顿时脸色一变:“宋大人万万不可啊,我们不先放人,鞑虏是不会撤兵的。”

宋濂道:“继文兄放心,你回去告诉鞑虏,我们可以先给他们十万两银子,然后他们在撤兵。”

书生道:“我们可以喊话啊,给他们十万两银子,他们肯定愿意先撤兵的,我不用回去的。”

宋濂道:“你得回去哪里,我们得先展示诚信,否则虏兵不会信的。”

书生脸色已经煞白苦求道:“我不能回去,他们会杀了我的,他们会杀了我的。”

书生好不容易脱险,好像一个快死的人,突然生还了,但是又一次让他死,他会比第一次更恐惧。

宋濂冷冷道:“必须回去,否则虏兵不会信的,你回去才能保住高大人。”

说完不等书生的反应,立刻命令道:“来人,送他下去!”

书生立刻就跪下了,抱着宋濂的腿:“求求宋大人了,我不能回去啊。宋大人,你忘了我前些天还送了你一张董其昌的画,还有年前那一千两银子!”

宋濂脸色已经乌黑,但是杨潮的兵却没有动,他立刻找旁边的民壮:“还不动手!”

杨潮的兵不把宋濂的命令当回事,但是那些民壮可不敢不听典史的话,立刻动手,将哭的没有人形,腿软的站不起来的书生硬生生塞进一个吊篮,推下了城墙。

然后宋濂就要下城,杨潮却笑道:“宋大人,其实你去,更能展示诚信!”

宋濂冷哼一声,拂袖离去。

被送下城墙的书生瘫软在地,趴在城墙上哭丧,最后被一个虏兵骑马抓了回去。

不知道是不是起了作用,虏兵停止了杀人。

“大人,宋大人真要给鞑虏十万两银子吗?”

李五六有些不能理解宋濂的做法。

杨潮苦笑道:“那还能怎么样,他都下去筹钱去了。”

李五六叹道:“要是给我十万两银子,我就下去帮他们把那知州抢回来了。”

其他士兵纷纷起哄:“那你去啊!”

图尔格面色冷清,他没想到明军竟然天才的提出来要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先撤军。

这让图尔格都不得不勉强的表态同意了。

因为十万两银子勾着,别说蒙古人了,就是他镶白旗的亲信们,也都倾向于拿钱撤军了。

这十万两银子的承诺,竟然一时间让图尔格调动不起来士气了。

图尔格眼前是一个瘫软在地的书生。

图尔格冷冷对那书生道:“给你们一个时辰,要是一个时辰后不把钱送下来,我就先杀了你。”

看到图尔格的眼神,书生打了一个冷颤,却连一句话都不敢说。

不需要一个时辰,半个时辰后,杨潮就看到宋濂带着衙役,挑着一个个箱子蹬上了城墙。

看来海州真的很有钱,十万两银子,宋濂不用半个时辰就筹集到了。

但是真的要把这些钱给虏兵吗?

杨潮很不甘心。

尽最后一次努力劝道:“宋大人,我手里真没有人,即便你送钱下去了,虏兵得不到人还是不会退的。而且就算有人,我断定虏兵也是不会退的。”

宋濂冷哼一声,不理会杨潮,只是让人将银子装进吊篮去。

杨潮摇了摇头,也不理会宋濂了,直接对李五六下令道:“开炮吧!”

其实城上的大炮早就瞄准好了,只是虏兵不攻城,杨潮也犯不着招惹他们,时间对自己有利。

一开炮就等于向虏兵发出一个信号:老子根本不想谈老子只想打。

一开炮谈判就破裂了,杀不死几个人,反而会让虏兵再次攻城的。

宋濂也明白这个道理,顿时一愣:“你,你敢!”

可他的话音刚落,李五六的大炮已经响了,而且正中虏兵营帐!

这一炮意味着这一场谈判闹剧结束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节夜战

虏兵的临时营帐并不是山腰的主营,而是位于距离海州城更近的山脚下,弗郎机炮是打不到这里的,因此虏兵认为这个距离是安全的。

可是对于大将军炮就不够安全了,那一晚杨潮用来炮击他们的,正是大将军炮。

这几天杨潮从没用过,让虏兵产生了误判,将前进营帐放在了过近的位置,结果遭到了炮击。

但是显然他们没有损失多少人,这种大将军炮装填缓慢,用来守城是没有多少密度的,杨潮认为还不如鸟铳呢。

但是这一炮也让虏兵坚定了决心,那就是打!

图尔格不知道是该感谢这一炮还是该咒骂了,这一炮虽然没有打到他,却让他很狼狈,在护卫的簇拥下,朝着山上的大营跑去。

“杀了书生,统统都杀了,杀光!”

一边逃,一边还给手下下令道。

宋濂失落的趴在垛口,看着虏兵一阵慌乱,营帐撤走了,但是有一些虏兵压着几个文人到了河边,然后手起刀落,人头滚到了一边,身子摔倒了地上,他没来由一阵恐惧,似乎那些人中也有他一样。

宋濂感觉自己失去了所有的力量,但是又不合时宜的生出一种庆幸,幸亏自己没有跟着高知州逃跑,逃走求生的死了,留下求死的反而活了。

爬了好久,宋濂才感觉自己有了些力气,晃悠悠失魂落魄的往城下走,理都没理杨潮。

杨潮却还不能放下城头防御,反而无奈的紧急部署起来。

本来是不需要如此的,本来是打算拖延一天时间,明天在跟虏兵激战的。

可是开炮打了虏兵,他们不怒才怪。虏兵很有可能很快就来攻城了,而天色已经不早,虏兵的怒气也许会让他们连夜攻打的。

图尔格确实统一了思想。在大营中,他找到了发火的理由。大发雷霆,手下的巴雅喇章京们,蒙古贝勒们都一句话不敢说。

最后下令全军连夜攻城,要求蒙古人全部出动,攀爬城墙,吸引明军,然后三个巴雅喇纛章京,趁机突然蹬城。一鼓作气将海州攻破。

杨潮在城上吃了饭都没有下城墙。

天已经黑了,而虏兵如期而至,果然是要连夜攻城了。

天不是个好天,已经连续阴了两天,空气中有些闷热,正在聚集着水汽,但是还没有下起雨。

这样的晚上,显然能看到的东西太少了,夜战双方都看不清楚,只能是一场乱战了。

乱战。对精锐的士兵来说影响显然更小,因为他们作战的主动性强,而乌合之众几乎派不上用场。因此杨潮知道,今晚作战的主力,还是只能是自己的士兵。

就连李瑞那些家丁,恐怕都不太用的上。

终于听到虏兵的号声,趁着有限的一点能见度,能看到虏兵一排排盾车出发,一架架梯子出发。

最后是在城墙下占据位置,摆好梯子,没有任何犹豫。就立刻攻城。

情况跟前两天没有不同,只是规模更疯狂了。虏兵整整架起了一百架梯子,在这些梯子后也有足足一百多个盾车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