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对卞老头开口道:“要是老丈真想给点什么,就把你这家丁给我吧,我带着他杀鞑子!”
卞老头却犹豫了起来:“那,那要看他愿不愿意了。”
说完低下头来,很明显舍不得。
杨潮直接问那家丁:“好汉,你愿不愿意跟着本官杀鞑子?”
家丁顿时放下了马肉,没有说话。
杨潮不由变色,叹口气,走了。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懦夫,一身武功,逼急了敢杀人,但要主动去杀敌,却畏缩了。
家丁沉默着不开口,王璞也感到很可惜,拍拍他的肩头,转头也走了。
杨潮又上了房顶,两个虏兵一直没走,停在距离仓库一百五十步外的城墙外,运河里边。
海州城四周有护城河,西边是蔷薇河也兼顾运河作用,其他几面都是护城河。
杨潮知道好几面都被虏兵驱赶百姓添堵了,根本阻挡不住虏兵,因此也没有费力气沿河布防,自己这点人也不宜分开。
因此也打消了隔河阻挡虏兵的打算。
让杨潮可气的是,城上有不少守兵,但是没有一个肯对着城下的虏兵放一箭。
如果城上敢放箭,虏兵未必能填了护城河,更不敢大咧咧沿着城墙来回跑了。
“大人,你看!”
一个鸟铳队正突然站起来,对杨潮说道,手指向虏兵身后。
杨潮也看到了,又有一些虏兵的身影出现,一队一队的正在赶来。
两个虏兵就是在等同伴呢。
看着一个一个虏兵增多,鸟铳手们按耐不住,脸上露出兴奋之色。
对自己士兵的表现,杨潮很满意,这些士兵打过虏兵,而且是隔着远距离射击,轻松就杀了十多个虏兵,此时已经没有了惧怕,有的只有兴奋。
而杨潮却冷静多了,冷眼看着虏兵,看到聚集了一百多人后终于停下来。
这么点虏兵还不够自己塞牙缝的,他们能攻破这个仓库堡垒才怪了。
杨潮隐隐有些期待这些虏兵来强攻了。
但是鸟铳手又喊起来,指向北边。
那边城墙外又拐进来一队队虏兵,还是一百多人,排成整齐的马队,在一百五十步外列队。
虏兵竟然分成了南北两阵,这是要围攻自己啊。(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二节射马
两队骑兵慢慢聚集在南北两侧,此时他们东边是海州城,西边是蔷薇河,中间是仓库区。
如果说包围的话,他们已经将杨潮包围了。
只不过杨潮从没想过要跑。
中原给游牧军队的对抗几千年未变,农业民族布置的坚固步兵阵总是要被游牧民族的骑兵包围,因此赢了也全歼不了对方,输了就死路一条,这是最大的劣势,在机械化到来前,农业定居民族始终无法解决这个劣势。
杨潮也没有办法,哪怕戚继光那样的军事天才,也没有办法解决,骑兵对战的时候,他结成车营,可是敌军逃跑的时候,他的车营就追不上了,追击的时候还是靠骑兵。
明代来说应该算是好的,因为大明朝是将蒙元赶出中原得天下的,因此一直以来兵部太缺骑兵,而且牢牢占据长城以内,又分化了蒙古人,甚至军队中也有大量的蒙古骑兵,因此大明是历代中原王朝中骑兵力量最强的,相当时期内都能够跟游牧民族骑兵对冲。
可惜杨潮没有这个资本,东虏犯事以来,大明朝的战马资源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尤其是现在蒙古人大都投靠了东虏,更是几乎切断了这个供应,北方还好些,依然能够保持大规模的骑兵建制,可是南方就很少见到上好的战马了,更不用说组建骑兵了。
杨潮虽然有钱,可是一直都无法给自己买来足够品质的战马,劣马他又看不上,因此一直都没有组建骑兵,现在面对骑兵根本就没有主动攻击的条件,不过就算杨潮有骑兵,他也不打算主动出击。他的兵大多是新兵,没经过战阵就跟这些自小打猎杀戮抢掠的虏兵对冲,那是找死。
因此防御就好。能防住这一次,自己的军队就算成长起来了。
所以虏兵不来攻击。杨潮是绝对不会出击的。
虏兵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南边突然杀出了一队骑兵,开始朝着南边的街垒杀来。
这只是一小股马队,人数大概三十个人,也不直接冲击,而是远远的一转马身,划过一个弧形,同时弓箭抛射。抛射后,骑兵转了一个弯,往后退去。
借助马力,对方的弓箭抛射,竟然能够达到一百多步,当真是让杨潮震惊了一番。
杨潮已经训练弓兵一年多了,对于弓箭是相当了解的,自己的士兵中,平地射击能射百步的不超过十个人,而且就是这十个人。百步距离的射击也没什么杀伤力,可是虏兵在一百二十多步外的射箭看来来还是有一定威力的。
杨潮听说过这些游民民族的训练方式,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练习。小时候射木弓,一天拉两百次,慢慢增加弓力,等长大后,强壮的能拉百斤的硬弓,能射中一百五十步外的目标。
不过就算是从小训练的东虏,在一百五十步外也没什么威力了,大多是用来骚扰,真正能在一百五十步外射杀敌人的。一个旗都没有多少这样的精锐,简直就是鳌拜那样的巴图鲁勇士了。
杨潮此时趴在屋顶。面对虏兵方向,跟自己一样趴着的。总共有三十个鸟铳手,看到虏兵射箭,慢慢的趴在房顶上,果然只有寥寥的几箭射到了房顶的瓦片上,发出叮当声响,却连瓦片都射不穿。
但是突然一个鸟铳手开了一枪,一整排的鸟铳顿时开枪,发出砰砰的响声,却无一例外没有一个打中敌军的。
一百五十步,就是鸟铳的射程,也很难杀伤敌人,关键是完全没有了准头。
鸟铳的射程也就是百步,最强大的杀伤在八十步才能爆发出来,因此杨潮一直规定只有到了八十步才可以开枪。
而开枪的时候,是队正第一个开枪,其他士兵听到枪声,才可以开枪。
可是一个士兵紧张之下抢先开火,其他人听到枪声根本不知道是不是队正,也就跟着开枪了。
杨潮稍微皱眉,那个士兵却满脸通红,随后从身后的士兵手里接过另一只装填好的鸟铳。
他刚才确实紧张了,但是有原因的,刚才一直箭直接打在了他的铁盔上,所以他才扣动了扳机。
杨潮看了那个士兵一眼后,就直接看向虏兵,结果那队抛射了一轮的虏兵听到鸟铳声后,立刻再次冲过来,同时在马上就拉弓。
杨潮心中暗道好机会!
刚才自己这边的一轮枪声让虏兵以为明军的鸟铳被他们骚扰的空放了,他们对北地明军的经验,知道接下来明军该装填了,而且装填时间很长,足够他们打马冲锋到阵前,只要到了阵前,在他们八旗勇士近距离硬弓直射之下,明军的鸟铳手只能是他们的靶子,其他的明军也会一瞬间溃败。
因此只要他们能够冲到明军跟前射箭,这场仗就赢了,接下来要做的只需要尾随追杀,收取胜利果实。
可以说这一招八旗兵玩的已经很溜了。
甚至他们的前辈蒙古骑兵曾经也在使用。戚继光的兵书中就记载过,戚大帅对付这种用抛射吸引明军鸟铳还击的办法是,严禁士兵自己射击,必须听到队正开枪后才能开枪,杨潮借用了戚大帅的办法,没想到被一个紧张的士兵给破坏了。
但是未必是坏事,因为自己的士兵可不是北方的边军,杨潮的士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而且坚持按照固定的模式训练,坚持阵列的运作,宛如机器一般。
杨潮的鸟铳手可不是北方那种,只用来打一枪,然后就准备短兵相接的军队。
杨潮可是一直在坚持训练鸟铳持续打击方式的。
因此他坚持演练明军中的三叠阵射击方式,第一排专门瞄准射击,第二排传递,第三排专门装填,加上开始的准备,其实每个士兵身后都有三只装填好的鸟铳。可以让他们飞快的轮转三枪,第三枪后,装填手很可能又已经装填了一枪。因此其实是可以连发四枪。
有了第一个人的经验,这次士兵们稳重多了。
哪怕虏兵已经开始加快马速。也没人射击,静静的趴在屋顶,等着敌人靠近。
虏兵骑在马上,身子随着战马起伏,他们也压低身子,紧贴在马背上,这是长久以来的经验,这样可以减少打击面积。可是这样就能避开吗?
一百步,八十步,放!
只见虏兵进入八十步,同时松开了拉紧的弓弦。
同时杨潮这边,队正率先开枪后,其他士兵才立刻开枪,枪声练成了一线,啪啪啪啪啪!
应声的是一片人仰马翻。
杨潮冷哼一声,以为趴在马上就打不到了?
老子打的是马!
射击的一共三队,杨潮所在这座屋顶。另外一边屋顶,还有两边屋子中间街道上的矮墙后,三队鸟铳手。三十发射击。
而虏兵因为冲锋,八十步外松开弓弦,速度依然不停,而且开始聚拢起来,直冲街口。
显然虏兵打算的是,用弓箭压制后,立刻冲上去厮杀。
一个冲锋就打开明军军阵的经验,他们深入骨髓,一点都不会怀疑。
可是他们碰到的不是以前遇到的明军。布置的军阵也不是北地明军的步兵阵。
最关键的是,一波八十步的鸟铳射击显然把他们打懵了。好像撞到了一堵墙一般,立刻就有三匹马被打死。还有七八匹受伤,最严重的是影响了他们的阵型。
而虏兵保持着冲锋的速度,混乱了一下后,散开了一个正面,并且失去了速度,这给了鸟铳手持续射击的机会。
整齐的排枪声不断响起,等虏兵分开队形,绕过几匹死马后,距离已经缩减到了四十步。
此时迎接他们的依然是一阵排枪。
而他们这队似乎是被挑出来的炮灰,坚持要来攻击一下杨潮的军阵。
杨潮这边就听到排头射击手不断的催促后边的装填手。
“快点,快点!”
然后是队正高声喊着:“射马,射马!”
接着就是一阵排枪声。
三十步,二十步,为了这二十步的距离,虏兵付出了十个人的代价。
而这时候他们终于忍受不了了,已经完全停下来,并且一个个打马吆喝着往回走。
这让虏兵露出了侧面。
又给了明军射击机会。
戚大帅训练鸟铳手,一百步三中二才是合格,杨潮的鸟铳手在淮安可是奢侈的实弹训练了一个月的,水平比戚大帅的鸟铳手只高不低,而现在虏兵距离他们只有三十步,这简直是百发百中,哪怕有一发脱靶,都算对不起在淮安城史可法拨下来那么多的火药铅弹了。
结果就是三队鸟铳手只各自射击了一轮,然后刚刚露出侧面的虏兵,就全部倒下了。
没有一个例外,第一波前来试探的虏兵,全灭!
而且大多数死的都是马,倒是有几个人躺在地上哀嚎,左右翻滚。
这几个人是因为他们的马被射杀,掉落马下,甚至甩出去的。
杨潮能看到最近的一个被甩出来的虏兵,距离自己的军阵,只有十步距离,在地上大声叫着,却连翻身都做不到,弄不好高速从战马背上甩出去,他的脊椎都摔断了。
看到有人朝着那个伤病射箭,是街道里的弓兵,弓兵因为射程的原因,只是在阵后,这次电光火石的战斗,他们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只是鸟铳手各自射击了大概五发后,就解决了战斗,让弓兵感到非常郁闷。
所以就拿伤病解闷。
杨潮立刻喝令停止,任由那虏兵在地上哀嚎,而他的同伴只能在远处暗自看着。
杨潮觉得,这样不可能不影响虏兵的战斗意志。(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三节声东击西
第一阵,阵斩虏兵三十。
这样的结果让大家都很开心,见到其他虏兵都不敢过来,有士兵忍不住欢呼起来。
李五六更是得意,他大出风头,这都是他训练出来的鸟铳手。
杨潮则暗自思考,在有防护的情况下,合格的鸟铳手确实能够做到对弓兵的压制。
难怪西方的鸟铳淘汰了弓箭。
但是平心而论,游牧民族的弓兵是很强的,强到足够跟火药武器对射。
火药武器要做到压制,第一得有一个好的防护,可以让士兵从容不迫的射击,而不用顾忌;第二得保持一定的攻击密度,必须整齐划一的在合适的距离射击,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射击。
这两点杨潮的士兵都能做到。
但是刚才的战斗,杨潮觉得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因为队正确实是在八十步处开始命令射击的,但是一枪过后对方就冲到了六十步,而三枪过后虏兵就能冲进到三十步。
也就是八十步内射击,基本上也就是三枪了,后面需要装填其实时间根本不够。
要不是刚才第一波打懵了虏兵,影响到了虏兵的速度,恐怕他们就能冲进街垒,然后隔着矮墙跟杨潮的枪兵来一次对刺了。
杨潮心道,看来戚继光在一百步的最大距离射击,还是有一定依据的,这样至少能保持多一次射击的优势。
想到这里,杨潮立刻下令,下一波虏兵骑兵冲击,一百步可以还击。
“大人虏兵冲锋了!”
这时候亲兵来报北边的虏兵冲锋。
“所有鸟铳手一百步内开始射击!”
“南边街口鸟铳队支援北边!”
杨潮冷冷的回了一句,很快屋顶下面街道上就有士兵开始匆匆移动,排成横队往那边跑步。这是南边地面街口上布置的一队鸟铳手,至于房顶上的,因为不方便运动。因此待命防备。
虏兵玩的还是简单的声东击西。
派了三十个人从南边攻击自己,突然从北边大部攻击。这样就能杀杨潮一个措手不及的话,杨潮也不会傻傻的在这里布阵了。
杨潮手下光是鸟铳兵就有一百,弓兵也有一百,但是自己需要展开的正面却非常狭窄。
也就是不到一丈的街口,加上两侧基本上也就是一丈的房顶。
一共三丈,杨潮布置了三十个鸟铳射击手,由于屋顶狭小摆不开,射击手后就只有一个装填手。并没有中间过渡的递送手,因此杨潮在一端只安排了六十个鸟铳手,剩余四十个则在没有受到攻击那一端待命,而且全都是趴在不方便移动的屋顶。
那么袭击过来的虏兵,至少要面对二十只鸟铳,从一百步外开始的四次连续射击。
同时这四次射击过后,他们还会遇到刚刚赶到的街口鸟铳射击。
如果他们这时候能够攻到街口,倒是可以跟杨潮的枪兵隔着矮墙对刺,跟杨潮的弓兵隔着矮墙互相抛射。
枪声已经响起来,杨潮趴在房顶。看到南边的虏兵似乎没有立刻攻击上来的打算,于是就走下了房顶,朝着枪声正密集响起的北边街口走去。
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
啪啪啪啪……
杨潮听到了隐约可以连在一起的四排排枪声。冒出一股白烟。
接着只停顿了大概十多秒钟,又是四排枪声,又是一股白烟。
一切都按照自己所想,前面四排枪声,是屋顶上二十只鸟铳射击手发出的,后来四排枪声,则是街口支援而来的鸟铳手所开。
杨潮走到街道中央的时候,又听到了啪啪响声,又是一阵排枪声。可以分辨出来这是两排枪声,应该是房顶打的第五轮排枪。
接着就是声音稍弱的一排。街口的第五枪排枪也响了,因为街口只有十只鸟铳。因此比房顶上二十只鸟铳排枪声要弱了一些。
往前又走了一半,第六轮排枪响起。
刚刚走到矮墙下,第七枪刚好响起。
“大人,不要过去了吧!”
赵康穿着铁甲挡在杨潮身前,前面正在打枪,显然已经跟虏兵交上了火。
杨潮点点头,一丈的距离内,十个鸟铳手排开,已经没有位置给自己了。
但杨潮随即爬上旁边的梯子,爬到半中央,就看到了北方依次而来的虏兵骑兵。
这些骑兵确实凶悍,他们排成一种楔形的阵型,如同钉子一般朝着街口扎过来。
这样暴露出来的正面很窄,跟鸳鸯阵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展开之前受打击面狭窄,展开之后自己的打击面积又变大,而且可以将对方阵型切开,可以说是最合理的骑兵阵型。
但是哪怕这样的阵型,也没办法冲击杨潮的阵型。
因为街口深入三丈后,正面就只有狭窄的一丈,对方根本就不可能展开。
如果进入街口,不但展不开,还要遭受两面屋顶持续不断的射击,显然冲进街口十分不利。
虏兵不是傻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直接冲进来的打算。
他们只冲了六十步的时候,然后用弓箭抛射,抛射一轮后,接着是直射,等到了四十步的时候,他们干脆直接拉住战马,下马步射。
他们主要的目标不是矮墙后的步兵,而是在矮墙后和屋顶上的鸟铳手。
虏兵的弓手确实强悍,四十步距离,无论是威力,还是准头,他们都丝毫不输给鸟铳。
结果一时间对射倒是不分输赢。
只可惜的是,杨潮这边有矮墙保护,屋顶上的士兵则完全趴着,头上还带着铁盔。
慢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虏兵的箭只大多数都扎到了盐袋上,少部分抛射进来的弓箭打在明军头盔上也没有什么杀伤力。即便射中肩膀的,射中脖子的,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杨潮变态的给每个士兵都配备了铁甲,更变态的是。这些铁甲每一个都还有护住脖颈的帽帘。
有矮墙保护,还身披铁甲,不知道要是虏兵知道这个结果,还会不会选择对射呢。
杨潮蹬上了房顶,优哉游哉的看着。
“大人,还是趴下吧!”
赵康也爬上了上来,他是亲兵,必须随身不离。跟他一起的有几十个人,现在攻击根本展不开,防守光靠鸟铳和弓箭就足够了,倒是一时用不上他们。
杨潮笑道:“放心吧,这里距离虏兵至少**十步,而且还是在房上,如果他们能从八十步距离还是仰射,还能射穿我的铁甲,那这仗也不用打了,直接认输就好。”
赵康道:“还是小心为好。”
杨潮道:“我知道”
说着往下看了看矮墙后的战斗。突然杨潮愣了一愣,接着眼神立刻热切起来。
他看到矮墙后鸟铳手自然是一刻不停的射击。
对面的虏兵则下马步射,以战马为防护。战马大多都打死了,他们也不心疼。
而矮墙后可不止有鸟铳在射击,弓兵竟然也在射击。
杨潮原本的命令是,八十步外是鸟铳射击,四十步的时候,才是弓兵动手的时候。
可是杨潮发现,虏兵在四十步左右停下对射,这边鸟铳手依然有条不紊的装填射击,而弓兵也同时还击了。
不过是鸟铳手在前面直射。弓兵只能跟在鸟铳手后面,拉弓以一定仰角抛射出去。
这样铅弹和羽箭等于同时落到了虏兵那边。而且一个是直冲身前的铅弹,一个是从头顶落下来的羽箭。打击部位还不一样。
杨潮心中不由跳起来,这不是说,鸟铳和弓箭在不摆开正面的情况下,可以兼容,可以同时发射,而敌人就有承受双倍的火力打击了吗?
造成的结果就是,虏兵不断的有人马被打死。
最后在杨潮这边的鸟铳手射出了十轮,弓箭手也抛射了五六轮后,虏兵承受不住,扔下了五十多匹死马,三十多个人的尸体后,缓缓退后。
杨潮不由冷哼,这既是声东击西,这样的声东击西倒是多来几次才好。
唯一可惜的是,杀伤还是少了。
虏兵这次借助战马,人力倒是大大保存了下来,直接射杀的战马就有五十匹,受伤的超过两百,而人才不过三十人,受伤的也不多。
虏兵退了,但是却不退远,在大概两百步外,沿河停下来。
而且还布置了一队队骑兵,留在一百五十步左右的位置。
虏兵的布置让杨潮军中的士兵非常不满,在距离仓库这边三十到一百步距离内,散落着不少人马尸体,除去那些已经被收走的,还有大概三四十个,这可是三四十个人头啊。
一个人头三十两银子跑不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头可是能让不少人升官的。
杨潮也很无奈,虏兵这样做,就是不想让明军出去轻松砍人头,如果明军敢去砍头,他们就冲过来砍杀,到时候双方搅在一起,明军的鸟铳也发挥不出威力,冷兵器交锋的话,骑兵可不会怕步兵。
杨潮心中暗叹,听说满清战阵之上,对待战死或者受伤的人,都是尽量救回。
甚至有救受伤的人回去后,可以得到对方一半家产的规定。
总是是尽可能不将自己袍泽的尸首留给敌人羞辱。
同时大部的虏兵,开始沿河扎营,一副不攻破仓库堡垒,就不走的架势。
用不知道是抢来的,还是随身带来的一些布匹,木棍虏兵搭起了简单的营帐。
同时一直没有撤走在前面监视的游骑,让杨潮这边始终不能出去砍军功人头。
对此杨潮除了惋惜外,还颇有一番感叹。(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四节抢尸
就连这个刚刚脱离野蛮的民族,对待战士的态度都如此尊敬,远远高过了汉民族,而汉民族文化中却越来越看不起武士,于是武力也就越来越弱。
杨潮可不认为汉民族文化中,就从来没有勇气这种良好品德的存在,相反春秋战国以前汉民族可是以勇武著称的,翻开史书春秋战国时期,充满了英雄色彩,武人的自尊心极为强烈,为了名誉一怒杀人的事情常常存在。
侠以武犯禁,显然这样的游侠勇武精神,不符合统治阶层的要求,因此一代一代压制这种文化,加上独尊儒术后,皇权和儒教结盟,开始压制各方学派,带有侠客精神的墨家被禁绝,刚直的法家,坚强的兵家被压制,勇武精神慢慢丧失殆尽,整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当兵为耻。
而国家也将各种无赖、罪犯、人渣统统往军队中塞,把充军作为一种惩罚,更是让军队素质普遍低劣,更让人看不起。
军人自己都没有荣誉感,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不用说让别人看得起了。
杨潮一直想改变这种境况,可惜发现自己的作为一直很徒劳,他手下的兵在军队中到还正常,可是一出军营,跟外人接触,总难免有些自卑感,走在人群中,不少士兵习惯性的都要地头走路。
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改变整个文化氛围,而要改变整个文化氛围,杨潮就要跟掌权的儒教,跟整个天下的文人对抗,阻力太大了。
杨潮心中对这种文化缺憾很遗憾,但是却更加坚定了改变的信念,因为不改变就得死。哪怕现在不死,将来还是得死,西方人都走遍了全球。可以说全球化的时代都到来了,可是中国你的军人文化却一步一步回到了奴隶制时期。士兵们犹如奴隶一般,没有荣誉感、没有自尊心,这样的军人组成的武装力量,如何能在大潮中为国挣扎,为民族开疆拓土。
这种军人文化逐渐衰落的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杨潮感觉好像是宋代。
汉代是独尊儒术的起源,可是汉代文化并没有完全文人化,而是带有很多的战国风气。汉高祖刘邦都是游侠出身,就难怪这个国家的风气了,因此汉代可以北击匈奴开拓西域。
从汉代一直到唐代,文人文化都不占有优势,唐代汉人依然很强悍,当时有一汉抵五胡的说法,将军们计算兵力的时候,通常都是将自己的兵力乘以五,然后才跟草原上的胡人军队对比的。
唐代之后五代十国混乱之后,文化几乎断代。春秋战国的刚烈之风慢慢消散,从江南卷起的南唐靡靡之音开始繁荣,最后宋代一统南北。为了统治的需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且开始重文轻武,从此中国武风日渐消散。
汉唐时候,还能够经略西域,到了宋明时期,中原王朝只能龟缩在关内了。
通过掀翻蒙元而建立的大明王朝,应该说是比窃取政权的宋代要刚烈的多,也比后世的清朝刚烈的多。很难想象大明的皇帝会割地求和,很难想象大明的皇帝在倭寇刚刚打到东北。就惊慌的赔款,就惊慌的把位于江南的地方割让出去。
大明朝的皇帝甚至议和都不敢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会有文臣指责他。
这是一个精神一直很刚烈的朝代,却是一个武力越来越虚弱的朝代。
要改变这种风气,通过整肃军纪,短期是可以打造出一个强兵的,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
可是长期的话,那就需要重新弘扬尚武之风了,否则即便有戚家军昙花一现,也难以维持持久的武力。
不过弘扬尚武之风这种事,杨潮也知道自己现在还做不到,因为那是要跟天下文士为敌的事情,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面对整个文人集团的反攻。
只有自己手里的力量到了可以跟整天天下的文人对抗之时,才能向传统发起冲击。
杨潮相信只要自己不死,能够改变局势,迟早有这么一天。
虏兵一直在一百五十步外跟杨潮对峙到了晚上。
很显然他们是打算接陈天黑悄悄的来抢尸体的。
“好打算!”
杨潮冷笑,虽然对野蛮民族这种出自野性本能的尚武精神表示赞叹,但是让对方拖走尸体这件事,杨潮还是不打算接受的,谁让大明朝继承了从暴秦时代就流传下来的野蛮砍头风气呢。
人都被你们收走了,老子砍谁的头去?没人头,老子怎么立功,不立功,老子怎么升官!
“大人,大人,虏兵出现了!”
天色已经很晚,但是杨潮的军队并没有全部休息。
白天其实也就只有两百弓兵和鸟铳手参加了战斗,绝大多数士兵都没有参与战斗,杨潮安排两百人值夜,其实不止是防止对方抢尸,最重要的是防止对方夜袭。
因此哪怕是深夜,虏兵出现后,依然被发现了。
尽管今天天色很不好,有些阴,可是人影的晃动,眼力好的还是能看到,声音的响动,耳力好的依然能听见,因此根本瞒不住人。
唯一有困难的是,看不清楚对方抢尸的人,如果凭借感觉开枪未必打的死多少人,平白浪费弹药不说,谁知道对方是不死故意派出几个杂役来骗铅弹呢,草船借箭的故事杨潮还是知道的。
但是,如果诸葛亮当年草船借箭的时候,曹军射出来的是火箭,那就有乐子了。
杨潮射出的就是火箭。
沾染了烈酒的火箭,飞出去四十多步,落在地上,照亮了一片区域。
杨潮军中其实一直带着大量的烈酒,是用来给伤员消毒的,此时派上了用场。
火箭照亮了几个正在拖尸体的人影,给鸟铳手指出了目标,鸟铳打放的声音立刻响起。
接着就是几声枪响,几乎是点射,打到了三五个虏兵后,其他人骑着马就跑了。
杨潮睡不着,巡视了一圈营房。
让杨潮担忧的是,他的手下一个个也都兴奋的睡不着,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就算是少部分老兵,也不过是杀过江匪,未曾跟东虏战斗过,更未曾经历过这么大规模的战斗,而且白天还打赢了一场战斗,正是最激动的时候。
因此就连老兵都兴奋的难以入睡,更不用说新兵了。
如果都睡不着,明天哪里来的精神继续战斗,杨潮不由担忧。
但是劝说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士兵从新兵到老兵,从老兵到百战之兵的必经之路,只有练到隆隆炮声中也能酣然入睡,那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