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公子身边都是自己人,四公子还怎么能赢,只能一步步被杨潮牵引着走。

所以从一开始,哪怕没有黄凤府出现,杨潮也能左右四公子这些书生骨干,唯一要做的是通过这些骨干控制整个书生群体,现在已经将四公子推向了实际首领位置,也就等于控制了书生。

而文官也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无能,已经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了,放手让杨潮帮他们处理了,这又等于杨潮暂时控制住了文官团体。

此次事件纠葛的四方实力,书生团体、文官团体、皇帝和锦衣卫,其中两方已经被杨潮暂时控制住了,那么要对付的人就少了。

对文官、书生、皇帝和锦衣卫来说,他们都是局中人,都很迷茫,杨潮却完全在局外,更容易分辨,更容易控制形势。

在杨潮看来,这四方势力,都是自己要对付的,要理顺的,现在已经理顺了四方中的三方,书生、文官和锦衣卫其实都已经是可以控制的了,那么大功就告成了一大半。

要对付的只有一个皇帝,在杨潮看来反而是最容易的,因此杨潮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九成。(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节圣贤书声传天下

杨潮的控制下,暂时让文官和四公子合流,暂时让江南文官团和读书人不再对立,杨潮接下来,就是专心致志对付皇帝本人了。

至于锦衣卫,则暂时被杨潮无视了,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锦衣卫其实根本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立场其实是皇帝的立场。

问题其实就是怎么让皇帝妥协的了。

这在江南文官集团,在读书人团体看来,好像是死结一样,但是杨潮站在局外却有办法。

而且非常自信,不然也不会让冯可宗立刻就去运作了。

一般情况下,文官比读书人强势,可是皇帝一般支持读书人,因此偶尔读书人可以爆发反制文官集团。

可在君权**的制度下,皇权自始至终都是超然的,谁都制不住皇帝。

当然活人是制不住皇帝的,文官不行,书生不行,杨潮也不行,在制度下唯一能制得住皇帝的,只有死人,或者说圣人。

孔夫子。

孔孟之道下,皇帝不是最大的,孔子才是。

但一个死的孔子,是无法威胁到皇权的,因此历代皇帝才敢放心的将孔子捧到万世先师的高位,高高的捧起来其实是为了给皇权瞠目的。

现在要在大明朝制度内压迫皇帝屈服的,也就是这个孔夫子了,但孔夫子不会说话,可是孔夫子曾经说过话。

死了的孔夫子无法跟皇帝说些什么,但是无数活着的孔夫子的门人,可以借助孔夫子的话跟皇帝说点什么。

杨潮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在杨潮的一番运作下,以二立社的书生为核心,整个南京城的书生们行动起来了。

最开始是二立社的其他生员们,在四公子的带领下。有的在夫子庙,有的在太学门口,十几个几十个一群。坐着草席,披头散发。也不哭也不闹,就坐在席子上不断的背诵圣贤书。

南京城几乎笼罩在一片壮烈肃穆之中,让看热闹的人群都受到感染,无不动容。

整个南京官场无不动容。

南京书生静坐孔庙背诵圣贤之书的举动传到了其他地方。

其他地方的书生也颇为触动,并且纷纷效仿。

从临近的苏州府、松江府,传播到南边的杭州府,北面的扬州府,沿着运河往北往南扩散。

一时间书生孔庙背书。竟然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谁都控制不住,也不敢控制,不能控制的运动。

毕竟书生没有闹事,当地官府不会弹压,也不敢弹压。

书生孔庙背书不出一个月,就已经扩展到了北京城,皇帝就是装不知道都不行了,大势已成。

与此同时张国维、凌义渠等高官,悄悄宴请四公子。

宴上感慨莫名。对书生孔庙背书非常感动,情不自禁的向四公子表示,他们也是读书出身。知晓大义,奈何此事事关皇亲国戚,事关锦衣卫权势,他们迫不得已。

说道动情处,凌义渠更是大义凛然的表示,他要辞官。

张国维立刻阻止他,表示辞官于事无补,若是有大义,大可冒死进谏。要求皇帝惩处田畹。

一番声情并茂的表演,当即让四公子感动。连连表示张国维和凌义渠两位大人,都是公义之士。而且也将二人赞颂了一番。

这两人也确实有些政绩,不然也不可能在应天府这样的重要地方,做府尹和巡抚了。

尤其是张国维,名声很好,他在江南这些年,整修水利无数,而且总能亲临前线,跟工壮一起,不但为自己博得了大大的名声,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实干经验,作为十府巡抚,竟然还有余力写出了一部水利专著《吴中水利全书》。

其他让人大赞的事情也干过不少,前年崇祯十二年,,张国维时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这年山东大旱,一石米售价八两银子,江南的苏州才三两,张国维就派人从苏州购米运到山东平价贩卖,赚取的少量利润也拿出来设立了十几个粥场,免费给难民施粥,文人称赞他救活灾民百万。

因此张国维是有大名的,而且是好名声,四公子在这样的人面前,屁都不是,但是被此人称赞,而且感慨他们忠义,等于是给四公子背书。

四公子自然高兴,也乐得得到这样的前辈表扬,见前辈同情他们,顿时就觉得跟张国维是同志,是知己,直叹相交恨晚,有悲叹他们就要慷慨就义,为天地公义舍身赴死了。

张国维立刻大骂锦衣卫,大骂皇帝身边有小人,言辞恳切,要四公子放心,他要拼死上书,替四公子辩驳,让皇帝分清十分,并且愿意上书弹劾田畹,要求皇帝惩治田畹。

并且要动员他的同年、同窗和师生关系一起上书,凌义渠也表示副署,也要发动他的关系上书。

除了这两位之外,在书生孔庙前背诵圣贤书的事情出来后,江南大批以正直自居的言官御史已经行动了,他们的弹劾奏章连夜就写好送了出去。

以江南御史打头阵,江南其他文官即可跟随,这股弹劾田畹的风头,与书生背书事件齐头并进,并且相互交融。

有的地方是文官先风闻奏事,弹劾田畹,有的地方则是书生先背书,文官接着受到感染才弹劾。

两股行动形成两股大势,一直往北蔓延,最终进入北京城,进入紫禁城,进入皇帝的耳中。

这时骑虎难下的就是皇帝了。

皇帝能怎么做,一边是病容憔悴的爱妃,一边是天下汹汹的舆情,据说皇帝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最后大骂田畹无能,接着就下旨罢免了田畹的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专门下旨夸张了一番书生,肯定了书生的大义行为,并表示自己是被奸人蒙蔽,接着皇帝就收拾了一大波奸人,其中南京镇抚司是重灾区,南镇抚使首当其冲,直接被罢免流放了事,五个千户只留了两个。

最后皇帝才派人去北京太庙等地安抚书生,并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祭文向孔夫子悔罪。

既然皇帝都承认了错误,并且惩治了奸人,尤其是表扬了书生们一番,书生们也满意了,于是两股大势,从北京开始,慢慢的和缓下来。

事态平息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二节(外篇)崇祯

崇祯皇帝是真想做一番事业的。

他尚未上任的时候,整天就躲在自己的王府信王府中,有人说他瑟瑟发抖,那是太过分了,但是确实日子过的胆战心惊。

因为魏忠贤如同一尊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北京城上,让当时的信王朱由检感觉到有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他生怕自己的哥哥天启皇帝会听信魏忠贤的谗言将他赶出北京城。

朱由检当时是深信魏忠贤会谋朝篡位的,第一是因为他年纪小,第二是因为魏忠贤竟然都做到了九千岁,这怎么看都是古代奸臣谋朝篡位的前奏。

而且整个朝野上下到处都是魏忠贤的阉党。

这种恐怖的儿时记忆,让朱由检养成了一种谨小慎微,并且多疑的性格。

虽然他哥哥临死的时候,将他叫到床前告诫他,魏忠贤是可用的。

可是崇祯皇帝一上台,还是雷厉风行一般,很短时间内就将魏忠贤收拾掉了,这时候他才发现,魏忠贤的势力似乎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原本笼罩朝野的阉党势力顷刻间烟消云散。

当时刚上任的崇祯还不太明白是为什么,他本来是做好了一番腥风血雨的战斗准备的,这种结果确实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现在的崇祯,已经做了十五年皇帝,他早就想明白了那个问题。

原来所谓的阉党,其实就是帝党,阉党的权力其实是来自于皇帝的,没有皇帝的支持,一个太监想要谋朝篡位怎么可能呢,这世界上很多人都有可能谋朝篡位,比如大臣。比如贼寇,但惟独没听过那个太监谋朝篡位过。

这种不被整个社会接受的残疾人士,不会生出继承者后代的阉人。他们不会得到别人真心支持,他们自己也生不出谋朝篡位的打算。

崇祯想明白了。魏忠贤的滔天权势,其实是来自他哥哥天启皇帝的宠信,他当了九千岁那是因为他哥哥太过宠信的缘故,而不是魏忠贤能力太强可以控制皇帝了。

而那些一直暗中告诉自己,魏忠贤有谋逆之心的文臣们,此时却成了崇祯皇帝最头痛的对象。

崇祯皇帝看来,文官都太贪腐了,这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太无能了。

但崇祯有时候觉得,不是文官无能,而是文官无心做事,无心给他做事。

因此崇祯皇帝时常恼怒,加上多疑的性情,总觉得是在针对自己,因此他常杀人。

他在位十五年,杀掉的首辅、尚书和各级文官,比整个大明朝除了开国的朱元璋和篡位的朱棣这两位皇帝外,加起来都要多。

可是这样严厉的刑杀却不能震慑住文官集团。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依然贪腐如故,依然不肯任事。结果就是关外满清势力一次一次兵临北京城下,结果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流寇集团越做越大,已经和明王朝成分庭抗礼之势。

不在相信文官的崇祯开始接近勋臣,开始接近皇亲国戚,在他看来,勋臣跟大明朝休戚与共,与国同休,只要大明朝尊荣尚在,这些人就富贵荣华。是可以信任的,而皇亲国戚更是得保他。甚至崇祯皇帝再次开始重用太监。

崇祯觉得不是自己不信任文臣,而是文臣太无能了。太让他失望了。

所以他身边的太监权势日重,周延儒这样的首辅要上任,往往都要贿赂太监。

所以被文官压制了上百年的勋臣再次扬眉吐气,在要害位置身居要职,南北二京的军队大多掌握在了勋臣手里。

所以皇亲国戚开始飞扬跋扈,皇后的家族,皇妃的家族,统统飞黄腾达,无恶不作横行乡里。

但崇祯依然信任这些人,不是他不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他觉得这些人无论善恶,都不会背叛他,这让他有一种安全感。

可是田畹这件事他没想到这么难办,田畹不就是抢了几个女子吗,而且是风尘女子,结果江南的书生就小题大做,开始勾连客串,将江南闹得乌烟瘴气。

但崇祯还不能杀这些人,他刚愎,他多疑,但他也爱脸面,不肯背负恶名,因此他一直给江南文官集团施压,要求文官集团妥善处理,同时要求文官集团不能杀一书生。

结果事情发展的出乎意料,在他的高压下,书生和文官竟然合流了,文官开始倒戈纷纷弹劾田畹,书生则不肯罢休,哄闹势头直上北京城。

书生不但在孔庙前闹腾,还在太庙前闹腾,在孔庙前向孔夫子哭诉,孔夫子奈何不了皇帝,甚至太庙里供奉的列祖列宗也奈何不了皇帝,可是却让皇帝脸面上很不好看。

崇祯皇帝是爱脸面的,他不能容忍身上有任何一丝污点,更不用说这种让天下人指责的事情了。

所以他别无选择,他只能惩治田畹,但是他还是尽力维护,只是罢免了田畹的官职,罚了一年俸禄,并没有施以刑罚。

但这也已经让他很痛苦了,因为此时正是自己的爱妃病重,却去惩治她的父亲。

更重要的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崇祯被迫做出来的,而不是他主动去做的。

崇祯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胁迫,受到了江南书生,受到了江南官场,受到了文官集团的胁迫,这再一次触动了他心中脆弱的危机感。

于是崇祯想要大开杀戒,看情况,江南文官集团暂时不能动,因为他们拧成了一股绳。

江南书生集团更是没法动,法不责众,但是崇祯皇帝却记住了四公子的大名,他们将永不叙用。

能让崇祯皇帝发泄愤怒的,最后就只有办事不利的锦衣卫了,南京锦衣卫倒了大霉,高层不是被流放,就是被收押,最轻的也罢官了事。

但是此时却有封不一样的奏章出现在崇祯眼前,让他眼前一亮,这封奏章不是像其他人那样弹劾田畹的,而是弹劾文官的,这奏章如果明发天下,显然此人就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

崇祯看后却没有发下邸报,而是将这封奏章烧了,同时记下写奏章的人。(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三节弹劾

南京书生如同过年,他们有理由高兴,因为他战胜了锦衣卫,战胜了文官集团,就连皇帝都在他们的大义面前退让了。

书生的中坚力量二立社,如同打了胜仗一般,天天夜宴,大肆欢呼,四公子的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从二立社内部开始流传出来,四公子以大义和自身的气度直接将谈判的文官直接折服,让他们不但不愿意害四公子,反而纷纷要冒死上书,要求惩治田畹。

接着四公子带领大家,在太庙、夫子庙前默诵圣贤书,气势感动上苍。

这才造成了大势,这才让皇帝妥协。

在外面,秦淮名妓则纷纷到处宣扬四公子,将四公子在谈判的时候将锦衣卫直接驳斥的哑口无言,愤然离席狼狈逃走的形象描绘的绘声绘色。

将四公子不惧个人安危,最终折服了文官集团,大义凛然的形象描绘的慷慨激昂。

将南京所有书生在官府门口,在夫子庙,在太学外同声吟诵圣贤诗书一事,编为戏剧大肆传唱。

四公子在这一片歌功颂德声中,都要窒息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人生巅峰来的如此之快,哪怕真让他们就此死去,他们也会含笑九泉。

而出了大量主意,尤其是建议他们让书生不做暴力抵抗,只是静坐孔庙默念圣贤书震撼天下这个主意的黄凤府,更是赢得了四公子进一步的信任,简直依为肱骨,虽然黄凤府没有功名在身,但是四公子却告诉他,他不但是二立社的正式社员,而且是二立社的核心社员。

而此时南京权力层中。再也没有人怀疑杨潮的能力了,尤其是黄锦和熊明遇这样的大员,他们怎么都想象不到。事情会是以这个结局收场,本来是皇帝压迫他们对抗书生。最后发展成他们联合书生对抗皇帝,而且还胜利了。

这样的结局,他们身在局中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因此不能不感慨杨潮操盘的能力。

但是这些大人物也很满意,宴请杨潮自然不在话下。

熊明遇做主,黄锦作陪。

三人喝酒,宾主尽欢。

杨潮也不由得佩服熊明遇的胸襟气度,虽然这老家伙一手太极打的圆滑。但是他出面帮杨潮对付勋臣顾肇迹落实军功,其实是迫不得已,他竟然也能咽下这口气,难能可贵。

虽然为人圆滑,可是却是有度量。

除了这些大员宴请杨潮外,青楼的姑娘们也纷纷宴请,感谢杨潮。

另外中层的文官就更不在话下,包括从巡抚张国维、府尹凌义渠,到县令杨文骢都主动结交。

其中有出于感谢的,比如十府巡抚张国维。他觉得杨潮暗中帮忙,解决了书生哄闹,保护是江南读书种子。也给官府解决了大麻烦,非常难得。

也有出于结交的,凌义渠就是这样,他之前已经跟杨潮关系不错了,多次捧杨潮金钗楼的场子,经过这次,他更看到了杨潮的手段,觉得杨潮是在官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还有的则是求杨潮办事的,比如锦衣卫千户冯可宗和县令杨文聪。

……

皇帝要罢免自己的消息。田畹提前就收到了消息。

但是他早有准备,即便被罢官。只要他女儿没死,他就不会有事。

“你放心回去吧。你要的锦衣卫千户本官替你弄好了。你要记得,是谁提拔你上来了。到了南京,好好替本官做事。不然即便本官将来不在锦衣卫任职了,哼哼,要收拾一个小小的千户,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田畹对面前恭恭敬敬的下属说道。

这人先后送了他一万两银子,虽然回到北京后风声就紧,但是田畹还是活动了下,帮他办成了,因为这人是南京人,图的也是南京锦衣卫千户一职,而田畹这次在南京吃了大瘪,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得给自己在南京安插一些亲信,而且是随时能够扔出去送死的人,其实就是炮灰。

眼前这个人看来极为合适,世代在南镇抚司做百户,根深蒂固的老南京油子,有他在南京,自己将来找回场子也容易一些。

“大人放心,小人懂事,绝不敢忘了大人的恩德。大人一句话,小人赴汤蹈火,绝无二话!”

刚刚拿到千户文书的锦衣卫笑呵呵道。

田畹点点头:“好了,回去吧,马上启程,明天就走,回南京!”

锦衣卫立刻站起来磕头作别:“小人谨遵大人吩咐。”

……

南京。

杨文骢宅邸。

“江南百官,天下文官都在弹劾田畹,本官是不是也该上个折子。”

杨文聪询问,前面江南文官开始,发展到了从南到北的文官集团都在弹劾田畹,他问杨潮是不是自己也该表态,结果杨潮让他等等,现在大局已定,连皇帝都妥协了,他觉得没什么危险了,就再次问道。

杨潮笑道:“有什么用?”

杨文骢道:“确实没什么用!”

杨潮笑道:“但还是要上!”

杨文骢却叹道:“本官区区一个县令,也没有专折奏事之权。既然无用,托人上书,就大可不必了吧。”

一般弹劾奏事是御史的份内,而一些不是御史的官员,为了让他们拥有奏事的权力,就给他们加一个御史或者按察使的名衔,比如熊明遇、黄锦这些人头上都有监察御史的头衔,应天府尹和巡抚也都有这样的头衔。

可是一个县令不可能有。

杨潮继续道:“老先生总有办法托人上奏章吧。”

文人通过同年、师生关系,也是一张网,杨文骢肯定能找到拥有奏事权的人帮他把奏折送到皇帝案头。

杨文骢却叹道:“又有什么用呢?那么多官员弹劾田畹,加上我一个小小的县令,能干什么?”

现在江南百官弹劾田畹给人一种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的印象,说白了都想捞功,或者借势扬名。

在这么多高官的奏折里,一个县令的弹劾确实很不起眼。

不过杨潮却坚持道:“可是晚生看来,老先生此时弹劾,正是时候。”

杨文骢不由奇道:“哦?真该弹劾?”

杨文骢觉得他弹劾的话,没有丝毫功劳可言,无论是安抚书生,还是打倒田畹他都没功劳可言。

杨潮道:“当然要弹劾,但不是弹劾田畹。”

杨文骢不由疑惑,但看到杨潮一副自信的模样,不是无的放矢。

好奇的问道:“那本官弹劾谁?”

杨潮道:“弹劾江南百官,弹劾他们尸位素餐,纵容书生!”

“啊!”

杨文骢不由惊叫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四节抢功不如表态

弹劾江南百官,等于是得罪整个江南官场,杨文骢不但惊讶,而且感到害怕。

但是经过杨潮一番解释,他由犹豫起来,激动起来。

因为杨潮的说法确实让他很动心,跟江南官场对立,换取皇帝的信任,值不值?

杨文骢还在犹豫的时候,冯可宗已经行动了。

冯可宗比杨文骢先找了杨潮,希望杨潮帮忙动用关系,让江南一些文官能够上书皇帝给他捞功。

这次跟书生谈判,名义上用的是安抚书生,冯可宗也是参与者,虽然他最后被书生轰走,但是也算是参与安抚了啊,文人一个个上书,不是弹劾田畹,就是争功,他冯可宗可不想让人被自己的功劳给黑掉了。

镇抚使答应替他报功,已经报上去了,这点上错不了,可是冯可宗还是希望能够得到文官的推荐,因为这次安抚到底还是文官衙门为主,因此文官的推荐更有说服力。

可是杨潮却阻止了他,不但让他不要找文官帮忙,反而让他上书弹劾文官无能,纵容书生打砸了镇抚司,要求皇帝惩治文官、惩治书生。

杨潮觉得所谓安抚恐怕明面上有功,而暗地里到最后是压迫了皇帝,皇帝是不高兴的,皇帝不高兴对这些文官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还得表彰安抚书生有功的张国维等官员,就是有责任的提学御史都将功补过既往不咎了。

可是对于天子亲军的锦衣卫来说,他们的荣辱可就是皇帝的一句话了,他们还是得顾着皇帝的感受,此时冯可宗让文官帮他请功,无异于是自杀。

杨潮把道理跟冯可宗一讲后,冯可宗惊惧了一番之后。立刻按照杨潮的要求去操作了。

结果很快皇帝就看到了一份不一样的奏章,是南京一个锦衣卫千户的密保,通过镇抚司报上来。奏章的内容跟那些文官颇为不同,几乎就是在唱反调。

文官的奏章中。不是在谈他们这次安抚书生如何出力,就是弹劾田畹,很显然都是在抢功。

可是这个锦衣卫千户不是这样,而是分析的头头是道,表示这次如果不是文官衙门应对不当,书生根本就闹不起事来,恳请皇上惩治无能的文官和目无法纪的书生。

这份密奏崇祯看完后就烧了,但是却记住了冯可宗这个锦衣卫千户的名字。

结果很快。田畹被罢免的同时,南镇抚司的镇抚使也因为受到牵连被罢官,继任镇抚使的正是冯可宗。

冯可宗的成功,最后让杨文骢下定了决心。

他也秘密运作了一番,拖一个在北京任职的同窗,将他的奏折交给了皇帝。

结果皇帝看完后,果然耳目一新,在江南一片报功和弹劾的文书中,极为显眼。

杨文骢先是弹劾百官举措失当,致使书生哄闹无法收拾。最后虽然成功安抚了,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应对得当,书生根本就红闹不起来。闹到现在虽然安抚了书生,却丧失了朝廷的威仪。

杨文骢弹劾了江南礼部、兵部、应天府、提学道等等相关衙门,甚至连御史都没放过,直言他们身为言官不能秉公直书,乃是误国。

在奏章的最后,杨文骢自我弹劾,表示书生哄闹县衙的时候,他没有下决心采取壮士断腕之举,将闹事书生一一抓捕。导致书生越闹胆子越大,最后几乎失控。杨文骢自我弹劾后,要求朝廷惩治。罢免他的官职,并且告诉皇帝,如果朝廷不惩治他,他就会上书辞官。

结果皇帝不但没有让冯可宗辞官,反而好好下旨安抚了他一番,而他那封奏折也没有发上邸报,没有让其他人看到,这让杨文骢大舒了一口气。

杨文骢就害怕皇帝会让他的奏章录入邸报,那样江南百官就都能看到了,那时候自己就把人都得罪光了,还怎么在江南立足。

可是现在皇帝将奏章留中不发,显然是出于保护他,又下中指来褒奖他,安抚他,显然皇帝已经知道了他,而且对他的所作所为很满意。

杨文骢不得不感叹,杨潮才是抢功的一流高手,相比之下,那些弹劾的御史,那些报功的文官,都差太远了,不但抢不到功,反而是给他杨文骢搭了梯子。

“杨公子真是诸葛再世啊!”

杨文骢宴请杨潮,不误感激的说道。

杨潮笑道:“若是老先生能跳出局,局外旁观的话,也能看透了。”

杨潮当时让杨文骢弹劾江南文官的目的,其实只是向皇帝表明,杨文骢跟江南文官不是一党,并且敢跟江南文官决裂。

以皇帝多疑的性子,肯定已经开始怀疑江南官员结党了,此时出现一个跟江南文官集团格格不入的杨文骢,自然就入了皇帝的法眼了。

杨文骢又问道:“敢问杨公子,本官可能升官?”

升官才是杨文骢最关心的。

杨潮笑道:“大概快了,今年恐怕太早,明年一定会升。”

杨文骢点点头,但是心中还是有些猫爪一样,又问道:“不知道本官会调往何处?”

杨潮笑道:“皇上肯定不会调老先生走的,还是在南京为官。”

“啊?”

杨文骢有些患得患失,如果在南京为官,一旦自己写的奏章暴露,自己就会被排挤的。

杨文骢不由摇摇头道:“那不知道能任何职啊?”

杨潮道:“小不了,也大不了,但肯定是权职!”

“权职?杨公子莫要骗老夫!”

杨文骢一听自己将得到一个权职,顿时将得罪官场,被人排挤的惊慌抛诸脑后。

杨潮笑道:“老先生还看不明白吗?皇上之所以安抚老先生,那是有用意的,那是因为他觉得老乡生跟江南官场没有同流合污,是想用老先生。既然要用,那就不能小用。可是老乡生目下只是县令,升迁太快不合官场规矩,因此会升迁,但是不能升迁太快。却不能小用,就只能安排实权职务了。”

又一次听到分析,杨文骢好像更放心了一点,其实这些道理他也明白,他就是想听杨潮说出来,似乎杨潮说一遍,他就安心一分。

其实杨文骢大可放心,这次安抚书生的功劳,被应天府尹、巡抚,提学道,礼部和兵部抢走了,应天府尹、巡抚、提学道(归礼部)直接参与安抚(谈判),因此这是直接的功劳,礼部因为分管学生所以分润功劳,兵部因为始终没有爆发武力冲突,也是有功的。

这些功劳都跟江宁县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杨文骢无论如何都是抢不到的。

可是有时候有功未必能够得赏,这点杨潮是深有体会,有时候关键不是你有没有功,而是你有没有用,你做的合不合适。

因此跟其他人抢功,其实远不如直接向皇帝表态直接,来的有效。(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五节父母归来

帮杨文骢和冯可宗搞定了功劳之事后,杨潮就离开了南京,驾船直奔镇江而去。

此前杨潮已经派王璞和赵康去了苏州,并且回信告诉杨潮他们已经到达,杨家一家人安好。

在书生哄闹结束后,杨潮就去信让这两人护送家人回来,两人已经回信说启程了。

算算时间,他们差不多快到长江边了。

因此杨潮直接去镇江,肯定能够接住家人。

一大早杨潮就启程了,可是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漫天大雪。

“老张,今冬年的雪似乎少了些”

今年的第一场雪竟然到了腊月下旬才下来,而这第二场雪,竟然是第二年二月才下。

放在后世,这还算正常的情况,可是放在明末,一年跟一年的天气都不正常,偶尔的一次正常,反倒显得不正常了。

老张道:“是啊。今冬雪少。但是今冬比去年冷,这都立春了还这么冷,希望江口不要结冰。”

后世长江边的人大概想象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