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又道:“此时还需要仰仗柳姑娘多矣,柳姑娘可愿意出面相助。”

柳如是当仁不让道:“此事因如是而起,累杨公子和江南诸士子于危难之中,小女子自然不能旁观,杨公子若有用到小女子的地方,尽管吩咐便是。”

杨潮点点头,如果南京名妓能够听自己调动,就更是把握十足了。

杨潮立刻道:“所以我们现在第一要务,是先将金陵四公子高高捧起来,让他们成为所有年轻读书人的领袖。”

不仅柳如是吃惊,其他名妓也都吃惊,不是说要让书生乖乖退走吗,那不打击书生士气,怎么反而要捧起书生中最有名望的四公子来,这不是助长了书生的势头,让他们更难退让吗。

平息书生哄闹,确实需要恩威并施,但是威吓也只是吓唬吓唬而已,不可能真的动武,说到底最后还是要谈判的。

如果谈判,杨潮可不愿意跟一大群失去理智的书生谈判,这四人也许同样的年轻冲动,但跟他们四个谈,总好过跟一群人谈的好。

就好像后世的拆迁一样,跟一个能镇得住场面的零头人谈,总好过一家家跟所有的住户谈的好,一家家去谈,最后的可能是根本谈不成。

所以杨潮只会跟领头人来谈,即便是收买,收买几个领头人也比收买全部书生更有可行性。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四公子只是名义上的书生领袖,他们其实完全控制不住书生的行为,所以杨潮现在得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掌控住书生,让他们成为实际的领袖。

明明是要收拾他们,反而要先帮他们扬名,要做成事情有时候不但没有捷径,反而要主动的走弯路,所谓预先取之必先予之是也。

接着跟几个名妓商定好,全力帮四公子扬名,统统捧四公子的场。

四公子聚会,所有名妓都主动凑热闹,帮他们捧场,帮忙他宣扬。

做这种事南京名妓极为擅长,哪怕这四公子文采平平,她们也能短时间让他们人尽皆知,更何况这四公子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作诗作文水平了得,那要给他们扬名,就更容易了。

甚至不惜主动邀请四公子,不断的在媚香楼、眉楼去聚会,把声势大大的闹起来。

杨潮则立刻回到军营中,这次熊明遇许了自己便宜行事的大权,但是熊明遇表明他不会派兵,因为担心失控,杨潮也能理解。

所以杨潮能动用的士兵,只有自己的一百来个手下。

自己这些手下训练的倒是很好,可是让他们打江匪没什么问题,但是让他们对付一群气势汹汹的书生,还不能打书生,不能伤了书生,这就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了。

没有详细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因此杨潮打算,暂时停止送货和护航,让所有人都先回来,自己会专项训练他们几天,然后才敢让他们进城帮忙平息书生闹事。

所以杨潮连夜就回到军营中,开始金罗密布的计划起来。

第一百二十九节欺心

上架前最后一周了,收藏惨淡,这周三更,希望大家帮忙收藏啊。

杨潮跟熊明遇的谈话,第二天就传到了礼部尚书黄锦的耳中,黄锦初闻一喜。

可是随即就问手下:“熊本兵可有行文下达?”

负责打探消息的手下摇头道:“不曾说有明文,却允那杨大人便宜行事。兵也要杨大人调动水营的兵。”

“便宜行事?没有明文!”

黄锦一连念叨了三遍,当即脸色一冷:“好一个熊明遇,竟敢欺心!”

黄锦为官一向有官声,论贪腐,他也贪,明朝的制度让文官不贪腐,就不能够养自己的幕僚,据说从不贪污的海瑞临死时候连下葬的钱都没有。

但是黄锦也只拿常例银子,也就是各个衙门利用本部门权力,挣到一些银子,受贿这种事黄锦是做不到的,也看不起那些大肆贪污受贿的同僚,他其实已经上书皇帝想要致仕了,只是辞职程序还没有走完,也不知道皇帝看到了自己的辞呈没有。

黄锦不但为官较为清廉,为人也比较刚烈,有正义感,魏忠贤当政的时候,他任职国学馆,魏忠贤要在国学馆中给自己立生祠,国学馆主事希望黄锦负责此事,黄锦非但不答应,反而冷笑讽刺“彼阉竖也,吾史官也,吾安能以好官预阉事而贻万世笑端乎!”

黄锦不但不答应帮魏忠贤立生祠,而且要求调出国学馆,调离翰林院,不肯同流合污。

魏忠贤伏诛后,他才再次回到翰林院。

接着在铲除阉党的战斗中,黄锦态度坚定,要求除恶务尽。

这样的人,此时看到杨潮被利用,当即非常不满。

“去通知杨大人,让他放心去做,有本官在,就不容别人欺心。告诉他,若有事,随时来礼部找本官!”

……

第二天一早,杨潮立刻找了些木匠,让他们帮忙打造一批棍棒和盾牌。

杨潮要带兵入城,平息书生哄闹,武器肯定是不能用的,那些书生可经不起杨潮的士兵杀戮,因此只能用木棒。

盾牌则是用来保护自己,杨潮既不想伤人,也不想自己人给人伤了。

另外杨潮还得跟提学衙门要一批告示。

“欺心!”

没等杨潮找上提学衙门,反倒有人来求见杨潮,传来了几句口信,表示了礼部的支持。

来人显然是礼部的人,是代表礼部尚书黄锦的家丁。

来人一个欺心,让杨潮有些莫名其妙的同时,脑子开始转动起来,等他想明白后,不仅满头大汗起来。

好一个熊明遇,果然是一个老官僚,玩弄心机的本领,杨潮是望尘莫及。

杨潮不由想了一想,当日的谈话,熊明遇确实答应自己便宜行事,可实际上却是什么都没有答应。

因为熊明遇没有给自己调兵的行文,这点杨潮能理解,他一个小小的把总,还没有资格负责整个南京城的兵务,如果有行文,自己也没资格接手,而是应该南京镇守武官来接手。

杨潮可不想看到自己的功劳被别人分走,因此这点上根本就没跟熊明遇计较,反而乐得如此,甚至还觉得熊明遇大概也是想提拔自己,可没想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熊明遇没有下达行文,真的是放心自己一个把总嘛,恐怕是根本不在乎杨潮吧。

杨潮做成了,当然你好我好大家好,万一失败了,最后恐怕所有责任都推到杨潮身上。

杨潮不由心惊,熊明遇一个兵部尚书,如果调兵,最后惹出事端,他是顶的住的。

杨潮一个小小的把总,如果调兵平息哄闹,失败后是不可能顶的住的,兵部甚至会把责任一股脑推到杨潮身上,根本不承认他们曾经允许杨潮动用士兵的。

因为兵部没有行文,这官司根本就打不赢,杨潮到时候不但要落一个做事不济的责任,甚至要承担一个私自调兵的大罪。

对兵部的官员来说,做事不济只是能力问题,最多免官而已,私自调兵可是原则问题,最轻也得落一个流放的大罪。

杨潮不经意间竟然被人如此算计,让杨潮不由得汗流浃背,不住的踱步起来。

堂堂一个兵部尚书,竟然如此没有担当,宁可不做事,也不肯做错事,明哲保身的态度让杨潮也十分无奈。

至于礼部的保证,杨潮也没有天真当真,礼部不也没有任何明文吗。

礼部尚书不也跟熊明遇一样,只派了一个家丁跟自己联系,如果到时候出事了,大可以推的一干二净。

杨潮最后心中恨恨:“好,既然你们都知道要明哲保身,老子也得明哲保身,老子好容易重活了一次,一直想着的是如何在明末的乱石中活下去,可不想给自己人倾轧死了。你们不出明文调兵,老子也绝对不会傻傻的私自调兵!”

杨潮打定主意,自己也不趟这趟浑水了,调兵之后,虽说万般小心,谁敢保证,到时候自己的兵不会伤到一两个书生,最后如果事态平息了,文官要自己交出伤害读书人的兵丁,自己到时候交是不交?

杨潮本来是打算利用书生闹事,攀爬上兵部的关系,那样一来自己升迁就十拿九稳了,可没想到要冒这么大风险,而且这风险要自己一个人承担,衡量利弊,哪怕有百分百把握可以平息书生哄闹,可是要是让自己付出交出手下士兵的代价,杨潮绝对不会答应。

自己出兵风险太大,自己不出兵谁做事,这件事让杨潮为难起来。

既想赚取大大的利益,又不想承担大大的风险,这样的事情世上少有。

不过走一步看一步吧。

礼部表态了,杨潮也不客气,立刻直接找到礼部。

本来只想找一下提学衙门的,现在礼部尚书派人给自己传话,表示要当自己的后盾,那就干脆直接找礼部尚书去,尽管自己可能用不上礼部的关系,多个朋友多条路。

于是第二天一早,杨潮就跑去拜会礼部尚书了。

礼部尚书黄锦没有食言,立刻接见了杨潮,态度比熊明遇诚恳多了,让杨潮多了些好感。

跟礼部尚书交流了一番关于平息书生哄闹的事情后,杨潮的想法得到礼部尚书的肯定。

接着杨潮将自己写的几张告示交给礼部尚书。

杨潮希望礼部以这几份告示为蓝本,复制出足够多的份数,并盖上提学衙门大印,让自己去吓唬书生去。

礼部尚书拿过告示一看,没看内容,抚须点点头赞了句:“好字!”

第一百三十节蚂蚱

兵部不肯承担责任,不肯出头,杨潮也绝对不愿意让自己的人冒险,好像陷入了僵局,没想到这时候有人主动找了上来。

锦衣卫千户冯可宗积极的找到杨潮,表示愿意与杨潮一起做事。

冯可宗表示,他得到了镇抚司的全力自持,让他全权负责此事。

可以说冯可宗是锦衣卫的代表。

这次事件是锦衣卫引起的,锦衣卫不得不出面处理,否则事后无论什么结果,锦衣卫都吃不了兜着走,锦衣卫希望通过将功赎罪,让事后皇帝不会过于收拾他们。

这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书生现在攻击的第一目标仍旧是锦衣卫,所以锦衣卫最为焦头烂额,谁也不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不知道冯可宗哪里来的信心,竟然跟南京名妓一样相信杨潮,他主动活动了一下,很快南镇抚司的镇抚使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还保证做好的话一定给他报功。

只是一旦做不好,冯可宗恐怕就是替罪羊了。

现在冯可宗对杨潮有信心,杨潮做不好他也要吃挂落,因此他表示跟杨潮一条心,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杨潮可不这么认为,分给冯可宗一些功劳他无所谓,可以同富贵,但是杨潮可不想跟冯可宗这只蚂蚱一起死,不能共患难。

杨潮打定一个主意,自己绝对不派兵,绝对不伤书生,这样无论结果如何,跟他都没多大干系,杨潮只会隐藏在背后,作为武官本来就没有功劳可言,武官的功劳在军功,在人头。

因此杨潮做好了,是让那些大官高兴,做不好还要惹祸上身,所以干脆不出面了,让他们想找自己麻烦,也无处下手。

至于军功人头,杨潮已经有了,只是报不上去,杨潮只需要一个报功的门路。

这次做的好了,自然什么都有了,做不好也可以在过程中跟六部一些高官牵上关系,后面绕过兵备道等衙门,直接把功劳捅到六部去,相信也不是难事。

毕竟剿匪这种事,六部尤其是兵部中也有文官想要分些功劳的,这是他们的政绩。

现在冯可宗自己跳出来主动找杨潮,那就让冯可宗这条蚂蚱去做脏活累活,杨潮躲在后面出谋划策,坐享其成好了。反正是他主动要求做事的,要死就让他一个人去死。

两人在媚香楼详谈,冯可宗一直非常客气,甚至近乎谄媚,希望杨潮带他一起玩。

杨潮也显露欢迎的态度,道:“冯大人既然有心,那在下也不客气了,还真有事需要冯大人帮忙。”

冯可宗一听有事做,脸上一喜,但是口风却很紧,他不是傻子,这次冒险向镇抚使要这个差事,是为了捞功劳,不是为了把自己搭进去。

冯可宗是外地人,不是南京本地人,也不是世袭锦衣卫,是一步步爬上来的,现在做到了千户,想要再上一层太难了,除非能立些奇功。

冯可宗小心道:“杨大人请说,如果能办到,本官义不容辞。”

如果将来成功了,他做的事越多功劳就越大。

如果失败了,那些太脏的活,恐怕就能置他于死地,是千万不能接的。

能白手起家到锦衣卫千户,冯可宗精明着呢。

杨潮笑道:“也没什么,就是让冯大人出些人,在南京城各门贴几张告示,吓吓书生。”

说着杨潮拿出了刚从礼部拿回来没多久的告示。

冯可宗一听是贴告示这种事,担心顿时少了许多,还仔细看了一遍告示,发现没什么危险之后,大包大揽的接过了这个活。

冯可宗痛快的带着告示走了。

杨潮一个人留在媚香楼,慢慢喝茶,心中仔细盘算着。

这个冯可宗杨潮已经认识过了,此人也是一个非常喜好秦淮风雨的家伙,对待生活很有品位。

家里的家具陈设都是红木打造,就连窗户窗楹都是紫檀打造,极为豪奢。

冯可宗不过是一个锦衣卫千户,按道理不可能支撑这么富贵的生活,显然此人也不是什么好人,大概跟许仲孝那样的锦衣卫百户没多少区别。

对此杨潮已经见怪不怪了,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大明朝走到如今已是世风日下,什么妖孽都有,一个**的锦衣卫千户算不得什么。

只要冯可宗没有惹到杨潮,杨潮也不会去招惹他。

要是正义感爆表,要对抗这种风气的话,恐怕杨潮只能是举世皆敌,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了。

冯可宗干活却还不错,晚上就来回报杨潮,所有的告示都贴出去了。

杨潮表示满意,赞扬了冯可宗一番。

这次让冯可宗张贴的告示,是去学籍告示,警告城内书生,限三日内散去,否则去除学籍。

这本来应该是杨潮计划的第二步,第一步是封四门,可惜兵部不出面,杨潮可不想拿自己的兵去赌,想让冯起震带锦衣卫去封门,冯可宗不是傻子,锦衣卫也不是傻子,他们也不会同意,因此杨潮索性不封门了,从第二步开始,至于效果,谁管他呢,先保住自己安全在说。

第二天一早,杨潮跟着冯可宗两人便服在街上转悠,想看看效果。

聚宝门、水西门外,果然有一些读书人装扮的书生,正低着头一脸沮丧的出城,这些是担心学籍被革除的童生,跟书生们起哄可以,让他们冒险就不干了,但是心里难免失落,公鸡斗败后都低落,何康这些书生呢。

显然告示是起了作用的。

在几个城门转了转无不是这样。

接着去了几个衙门。

结果发现,城门哪里有沮丧的书生离开,衙门这里的书生反而情绪更愤怒了,大吵大嚷着,甚至谩骂着叫嚣着。

告示确实能吓唬一部分书生,但是也激怒了另一部分书生。

杨潮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些书生中,大多年纪不算大,可能都不是秀才,去学籍对他们是有威胁的,可是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更加的肆无忌惮,要么是这些书生正义感爆表,要么是这些书生对自己考中秀才也没有信心,或者两者都有。

总之此时留下的,又没有功名的书生,基本上就是死硬份子了。

“杨大人,今天我们做什么?”

冯可宗见到告示起了作用,信心多了一些,可是看到书生哄闹更凶猛,却也更忐忑不安了,急着想做事,不然心里没底。

杨潮却道:“冯大人,稍安勿躁,等着吧!”

“等?”

冯可宗一脸担忧。

第一百三十一节投名状

求收藏啊!

三天一过,南京城内的书生,减少了一大半。

杨潮这才让冯可宗再次张贴告示,这次的告示是革功名,针对的是那些有功名护体的书生。

对于有功名的秀才和举人,去除学籍对他们的威胁不大,想去除他们的学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先革去他们的功名,然后才能去除他们的学籍。

同样的效果,有些书生隐匿了,但是剩下的更愤怒了。

南京的各大衙门,几乎都关门了,官吏全部放假,只留几个倒霉蛋看门,防止衙门被书生砸了。

“杨大人我们今天干什么?”

连续张贴了两封告示后,冯可宗既看到书生数量减少,又看到哄闹更加汹涌,心情越发复杂。

第二封告示张贴出去第三天后,冯可宗迫不及待的问杨潮。

杨潮笑道:“抓人!”

“啊!”

冯可宗惊叫了一声,没想到要在风头这么紧的时候抓人。

“抓谁?”

冯可宗神情严肃,毫不遮掩自己的紧张。

杨潮笑道:“谁名气大,抓谁!”

冯可宗还是不知道该抓谁,问道:“请杨大人明示。”

杨潮道:“金陵四公子!”

“啊!”

冯可宗再次惊叫了一声。

金陵四公子,全都是官宦世家,全都是豪族子弟,在官场中关系错综复杂,轻易动不得。

而且这段时间四公子天天夜宴,聚集各地的书生士子,形态恣意,放荡不羁,声势正盛。

又有南京城一帮名妓给他们捧场扬名,这四公子这段时间可是出尽了风头。

这时候去抓他们,可是要惹出大事的。

冯可宗劝道:“杨大人三思啊。”

杨潮笑道:“冯大人三思才对。”

冯可宗疑惑道:“我?”

杨潮道:“对啊,你。”

冯可宗迷惑:“请杨大人明示。”

杨潮道:“是你们锦衣卫抓人。”

“什么!”

冯可宗一下子站起来,没想到杨潮所说的抓人,竟然是让他去抓人,贴贴告示他没问题,让他去抓人,这样的浑水他可不敢趟,连兵部都不敢抓人,他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抓人,这不是找死吗。

而且这次的事件还是锦衣卫惹起来的,锦衣卫现在去抓人,岂不是火上浇油吗。

“万万不可啊。”

冯可宗站在一旁,连声道。

杨潮却神态自若的喝着茶。

“杨大人,你不知道,书生把我们锦衣卫镇抚司都围了半个月了。现在镇抚司除了监狱有人外,所有人都不敢去当值了。现在就是让在下去抓人,在下手里也找不到人啊。”

所有的锦衣卫都回家了,只有关人的监狱有人看守,衙门里只有几个老锦衣卫守着,大门紧闭,其他锦衣卫都不敢去当值,这是真的。

但是张贴告示,冯可宗就能找到人,让他抓人,就说人都回家了,找不到,这绝对是借口。

杨潮知道,抓人跟封门一样,都是苦差事,是容易跟书生直接冲突的,而且抓人比封门更危险,封门不过可能引起冲突,而抓人是必须直接接触的,或者说抓人本身就是一种冲突,还是主动挑起,不是被动接受的。

这苦差事冯可宗打死都是不敢接手的。

杨潮也不勉强他:“冯大人仔细考虑吧,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想要取大利,就要冒大险。在下不敢勉强冯大人,冯大人想好了,来军营找我吧。或者此事就作罢,让那些书生闹去,谁都不去管他,迟早会消停的。”

杨潮说完,拜别离开媚香楼。

却没有回军营,而是先去了一趟王义和杂货铺,去找王潇。

王潇这段时间非常低调,跟柳如是一起瞧瞧回到南京后,他就一直窝在自家的杂货铺里,哪里都不去,生怕被牵连进去。

杨潮这次来是想问一下,有没有杭州来的信。

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多了,按照父亲杨勇上次的信上所说,他们该回到南京了。

虽然现在南京很乱,但是不影响一般的老百姓,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书生闹事也就只是嚷嚷,真正动手的很少见,毕竟是读书人,身体弱,胆子小,如果没有人带头,既不敢,也不会用暴力。

“消息吗,倒是没有。不过杨兄稍安勿躁,应该是耽误了吧。杨兄你也知道,杭州的书生也在往南京赶来,他们仗着是读书人,聚集在一起肆无忌惮,凡是见到的船就敢强占了,要船家拉他们打南京来。我家的好几艘货船,都被读书人带头给占去了。不过他们也还算讲道理,答应给钱。”

王潇回答杨潮。

不过安慰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味道都有些不对劲,竟然最后还能扯到付钱的问题上来。

杨潮皱眉道:“你的意思是说,我家人找不到船回来?”

王潇道:“杨兄放心,我这就托人回去问问。按说,如果伯父伯母回家,家父肯定会安排船的。”

杨潮道:“王兄费心。如果真是因为船的问题,耽误了行程,请告知家父,暂缓启程几天。”

王潇道:“也好,反正现在南京乱糟糟的,谁知道会出什么事。”

杨潮也是这个担心,如果家人平安回来,自然没关系,如果因为船的问题没启程,干脆就晚几天,等自己平息了这次哄闹后,在接他们回来也不迟。

之后杨潮才回了军营,就安心等待冯可宗去选择了,杨潮相信他肯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冯可宗心理确实很挣扎,到底要不要抓人,还是去抓四公子那样的风云人物,还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抓那几个风云人物。

他向来胆大,不然也不可能以一个外来户,在南京立足,而且攀爬到千户高位。

但是这次着实让他为难了。

可是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些骑虎难下了,是他主动请缨,镇抚使才让他代表锦衣卫处理此事的,如果退缩了,导致最后锦衣卫受到打击,估计整个锦衣卫的怒火都会发泄到他的身上。

虽然事情不是他惹起来的,而是田畹那个王八蛋惹的事,但是皇帝不可能把他老丈人怎么样,杀他一个千户却一点犹豫都没有。

当然杀他大概不会,可是他以后的前途估计也到头了,到时候别说南镇抚司了,估计被镇抚司也容不下他,他只能灰溜溜的退出锦衣卫。

这些年唱够了锦衣卫的权力,让他衣食无忧,让他生活富足,最重要的那种随心所欲的权力感,真让他一朝放弃,真是舍不得啊。

本来是想借助这次大事,给自己捞足功劳的,只要能进一步,他大概就可以染指南镇抚使之位,爬到南京锦衣卫的巅峰。

但是没想到杨潮让他做这么危险的事情,这简直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吗。

冯可宗不由得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了,自己太贪心了,也是太相信自己的眼光了。

还责怪自己不该相信那些南京名妓的说法。

冯可宗也是一个风流人物,常常混迹在秦淮河,跟李香君等人关系密切,他发现李香君、柳如是等名妓,全都对杨潮充满信心。

但是关于杨潮会如何做,这些名妓也是三缄其口,只表示肯定能办成。

让冯可宗动心的,是这些名妓说杨潮连捧首辅上台的事情都能办成,怎么可能平不了小小的书生哄闹。

当然捧周延儒当首辅一事,冯可宗可不相信是杨潮一人之力,那是适逢其会大势所趋,首先是因为皇帝对内阁不满,已经有换首辅的打算,周延儒才有这个机会,其他人做的,不过是推动而已。

但是冯可宗也相信,杨潮起到的作用不小,而且杨潮通过那件事肯定跟周延儒有一定的关系。

想到杨潮身后有首辅背书,后来有听说南京兵部熊明遇全力支持杨潮的消息后,冯可宗才下定决心抱上杨潮这棵大树,借助杨潮的东风给自己捞一个功劳。

内阁有首辅,南京有兵部,这两大高层支持杨潮,冯可宗认为杨潮平息书生闹事的机会很高,因此非常主动的贴上来要求帮忙。

可是他没想到,杨潮直接把他当枪使了。

竟然让他干抓人这样的脏活累活。

而且杨潮很明确的表示了,如果冯可宗不干,这件事就此作罢。

冯可宗不认为杨潮会不管这件事,但是他认为,如果自己不去抓人,恐怕这件事就作罢了,不是这件事不做,而是这件事跟他冯可宗就没有关系了。

跟他冯可宗没有关系,将来就没有功劳了。

做事,就有可能做错事,可是不做事,就不可能有功劳。

而且让冯可宗更犹豫的是,杨潮是水营武官,他自己手下就有兵,却不派自己人去,而要自己带锦衣卫抓人,这让冯可宗隐隐感觉是不是在坑自己。

但是他随即就否认了这种猜测,因为大势上,杨潮肯定也是想平息书生哄闹的,这无论如何都是大功一件,如果能做到,没人不想做。

可是为什么要让自己带人抓人呢。

想来想去,冯可宗还是想起了杨潮最后告诉他那句话“要想取大利,就要冒大险”,现在想来,那是句真话啊。

杨潮恐怕是不想自己冒险,才让自己去冒这个险的。

冯可宗心中暗骂杨潮阴险,但同时也理解,如果自己不付出点代价,凭什么分这个天大的功劳。

如果自己不干,杨潮恐怕回去找别人,总能找到不要命的。

“看来这是投名状啊!”

冯可宗想明白了,这次抓人就是自己向杨潮递交的一个投名状,杨潮就不会老实给自己功劳。

想到这里,冯可宗才下定了决心,自己不交这个投名状换取功劳,别人就要抢走了。

第一百三十二节四公子

冯可宗的表现,杨潮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

他觉得冯可宗怎么也要犹豫好几天的,谁想到当天夜里,锦衣卫就将四公子给抓了起来。

杨潮不但感慨冯可宗做事果断,而且也有些佩服这个锦衣卫选时机的眼光。

如果大白天抓人,恐怕会引起很大的恐慌。

当四大公子在媚香楼饮酒作乐,喝的酩酊大醉的时候,冯可宗不费什么事就将他们一网打尽。

不过却没有全部抓住,特别留下了一个人,留下了四公子之中的冒襄。

“杨大人,下面怎么做?”

既然人已经抓了,投名状也已经交了,冯可宗认为自己算是杨潮的自己人了,做事也不考虑后果了,现在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或者说他冯可宗才是蚂蚱,而杨潮是站在一旁拎着绳子的俊俏少年。

看到冯可宗态度坚决,没有以前的畏首畏尾,杨潮明白这个家伙豁出去了,此时让他干什么他都不会犹豫。

能够忽悠到锦衣卫出面是最合适的,原来杨潮还打算,万一冯可宗最后退缩了,他就得去忽悠一下杨文骢。

因为杨文骢最近也很着急,南京六部似乎达成了一致,要让十府巡抚张国维全权负责处理此事,南京方面只会派出府尹凌义渠,还有南京提学御史,他一个小县官似乎有点插不上手了。

所以找过杨潮商议,杨潮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心想如果冯可宗不愿意干脏活,那就让杨文骢干,反正最后肯定能平息,只不过出现意外后需要有人交代,杨潮不想拿自己士兵的命去换功劳,杨文骢却不介意衙门里衙役的命,而那些衙役也没一个好东西,被杀了也算是报应,毫不可惜。

只是杨潮下不定决心,因为上次跟杨文骢合作过一次,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竟然首鼠两端,导致杨潮无法将许仲孝打倒,要是这次杨文骢中间又退缩,坏了大事的话,杨潮只能欲哭无泪了。

所以杨潮第一选择才让冯可宗去做,将杨文骢作为备胎选择。

现在好了,冯可宗决心很大,很痛快,不像杨文骢那样的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