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不气馁,相反还有些庆幸,这才刚开始,自己有大把犯错误的机会,现在犯错越多,将来付出的代价越少,前提是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
杨潮反思了一夜,得出了两点。
第一,这些人没有遵守命令的觉悟。
第二,自己没有完善服从和监督体系,也就是没有完成军官等级制度。没有军官带领谁会训练。
每人都饿了一天,包括杨潮自己,以示惩罚,这让所有人都很服气,杨潮都没吃,他们还能有意见?
当天夜里,杨潮第一个喊了自己的小表弟。
“赵康,舅舅把你交给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表哥,我爹让我来当兵吃粮啊。”
赵康想当然道,当兵吃粮,在孝陵卫是最好的职业,哪里的人有这种共识。杨潮却摇摇头:“我可不这么想?”
赵康疑惑道:“那还能干啥?”
杨潮道:“难道你不想谋一个出身?”
赵康继续疑惑:“谋啥出身?”
杨潮笑道:“难道你想当一辈子小兵?”
赵康道:“那还能咋?”
杨潮摇头道:“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
赵康摇摇头。
杨潮道:“说实话,我打算让你当军官!”
杨潮说的言辞恳切。
让赵康一下子就愣住了。
“我,我能当官?”
他有点不敢相信,他出身军户,自然知道军官比当兵吃粮要好,可是这年月当官可不容易,要花大笔银子运作,表哥也不过买了一个把总,难不成还能掏钱给自己买官?
杨潮点点头:“只要你好好练,我打算让你先当队正。我是把总,手下会有百总,旗总和队正。”
赵康立马道:“那我好好练!”可是立刻犹豫道:“当官要花钱的?”杨潮笑道:“那是我的事情。我们是表亲,亲亲的姑舅表亲,你可不能让我丢脸!”赵康立马狠狠点头:“我醒得。表哥你就放心吧。”
杨潮道:“这不是嘴上说说的,你得比别的人练的更好,得让他们服气,不然我提你当队正,别人不会服气的。”
赵康道:“表哥,你看好吧。”
杨潮立刻正色道:“立正!”
赵康啪一声并立双脚,挺立身姿,虽然还不够标准,也有一个样子。
杨潮又道:“记住,叫我大人!”
赵康道:“是,大人!”
杨潮笑道:“好了,出去吧。明天训练,我想看到你比别人都好。”
赵康笑道:“放心吧,表哥,哦,是大人。”
说完,就走出去。杨潮心中暗自满意,看来自己这个表弟,还是有上进心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想当将军,不过是一个士兵最基本的素养。最次的士兵是当兵吃粮,浑浑噩噩;二流的士兵军纪严格,敢打敢拼;而第一流的士兵,则是心中有理想,有使命感的士兵。杨潮没法激发这些大字不识,没受过教育的手下心中的使命感,但是能让他们产生想当将军的念头,也算是一个进步了。
果然第二天赵康就开始努力表现,但是显得太过用力,身子绷的过紧,反而变形了。
杨潮让所有人立正站立,手里拿着一根短木棍,看到谁站的不够直,就是一棍子。
“收腹!”
啪一声打。
被打的赶紧收紧腰腹,可是屁股撅了起来。
又是一棍子。
“提臀!”
又看到一个胸窝着:“挺胸。”
挺起了胸,肚子也跟着挺起来,少不了挨一棍子。
一天下来士兵都很累,其实站军姿本来不累,只是不会站的时候,不习惯的时候,身体就绷的太紧,这样消耗很大。
杨潮也很累,这才明白,大学军训的时候,军官运动看似很少,可却常常汗湿衣背,原来训人的和挨训的,都很累。
但是一天到晚,总有受罚的,也许是没有天赋,也许是太紧张,或者就是笨,就是有人掌握军姿特别的慢。
因此挨罚就多,挨罚最严重的,就是不给饭吃了。
“我不干了!我要回家。”
又一次被罚没饭吃,终于一个兵受不了了。
这个兵才十五岁,身子长得还挺结实,可是总犯错误。
都十天了,连一个军姿都没站好。
杨潮点点头也许真的是没有天赋。
“好吧。你回去吧,今天还早,现在回去,太阳下山前就能回家了。”
这个兵受不了了,眼泪都流了下来,其他兵都一副不忍,低下头去。
来当兵就是当兵吃粮的,被赶回家,家里可养不活。
这个兵倒也有点脾气,杨潮说完,他愣了一下,跺脚就走。
“慢着!”
杨潮叫住他,给他塞了一块碎银子,差不多也是两钱。
“说了一个月两钱银子,虽然还不到一个月,就算一个月吧。回家跟你爹好好说,都是亲戚,别伤了感情。”
说完一拍这小子的背,那小子握了握银子,最终没舍得退回来,流着泪跑了。
“这才刚开始,更苦,更累的,还在后面,受不了的随时可以走。过了今年,就是想走,也没那么容易了,明年,私自离开的,就是逃兵,别怪我不客气。你们可都知道,临阵脱逃是个什么罪!”
继续训练。
一个站军姿,基本上就练了一个月。
之后又有五个总是学不会,老是受罚,受不了走了。
杨潮的兵就剩下了二十四个。
第二个月开始,杨潮才开始操练剩下的人左右后转。
一个月时间,让所有人都更听话了,因为杨潮真的会不给饭吃,而且真的会赶人走。
那些走了的人,家人还来家里求过情,都是母亲的娘家亲戚,母亲也很为难。
但是杨潮坚持,绝不肯让这些人再回来。
————————————
今天三更,求收藏,推荐票!!!
第六十三节开除
“吃饭是右手,向右转是哪边?!”
一个士兵又转错了,杨潮怒吼的声音响起。
士兵的脸皮一抖,露出恐惧之色。
接着感受到右腿侧面突然一烫,一股火辣辣的感觉,但是士兵反而松了一口气。
棍子只有举起的时候,才让人害怕,落下后的棍子,就没有威慑力了。
杨潮反复强调,有些人就是分不清左右,这水平也就跟小学生一样。
杨潮想过办法,比如在右手上帮个布条,或者干脆一只脚不穿鞋。
可依旧有人弄错。
最后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最有效——打!
做错的就是一棍子,用疼痛让他们分出左右。
“向左转!”
啪,齐刷刷转身。
“向右转!”
继续转身。
“向后转!”
齐齐后传。
比自己料想的要好,也比站军姿情况好,用了十天时间,左右后转就都学会了。
却有五个始终学不会分不清,也回家了,因为做不对就没饭吃,实在是受不了。
杨潮还有十九个兵。
转步之后,是向前、左、右看。
“向——左对看!”
有些人脖子偏得多,有些偏的少,杨潮也没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四十五度之类的。
就一个个扳着他们的脖子,一次次纠正他们,三天后做不对的,按照惯例就开始惩罚,这次情况好多了,惩罚开始第一天,只有两个人被罚没饭吃。
过了五天就都会看了,杨潮觉得自己的淘汰制是有用的,留下的,都是听话、聪明的,理解力更高的,学习能力更强的。
之后练的是左右对齐。
“用余光,余光,就是斜眼看!”
先示范,在纠正,杨潮已经习惯了教授他们,他们也学习了这样训练。
又几个孩子,不知道是不是眼神不行,左右对齐时候,总是会走出队列,被裁汰了。
杨潮还有十五个兵。
进行新训练的时候,也不忘记巩固老训练,站军姿是基础动作,每天都要做。
然后是敬礼、转步、看齐。
第三个月,杨潮才开始练习走步。
走步显然比前面的动作更复杂,杨潮采用的是分解训练。
“齐步!”
杨潮一喊,所有人抬腿,单腿独立。
“高了!”
“低了!”
杨潮拿着找来的一块砖,让没个人脚下刚好容下一块砖的厚度,不能高也不能低。
“摆臂!”
一声命令。
所有人摆开手臂,一手在前一手在后。
慢慢的调整,那些分的太开给他们收紧,分的太紧的,给他们支开。
“齐步——走!”
用了二十天,杨潮才走到走步这道程序。
士兵迈着步子,还不算整齐,此时还有十二个士兵。
杨潮规定了步长,以自己的为准,划出线来,让大家遵守。
但是步频就没有规定,只要求所有人保持整齐,这样大家步调一致,自然会调整步频,听说到最后步频会跟心跳达成一个和谐的频率。
“哎,当家的。你说这小杨大人这是干啥啊。整天把这些兵喂得饱饱的,就让他们来回折腾,这不是吃的更多了吗。”
李富和陈宽一家见惯了杨潮在军营中训练,但是都非常好奇。
尤其是李富一家,经常要在菜地里干活,因此见到的最多。
李富的老婆宋氏不由的疑惑。
李富哼道:“大人的事情,那是你一个妇道人家能懂的。大人这是在练兵。”
宋氏道:“练兵?也没见过这么练的,这是练的什么兵啊。”
李富道:“说你是妇道人家。杨大人那是练的自己,你没听每天号子都是他喊得,大概杨大人这是练嗓子呢。”
宋氏恍然大悟,难怪杨大人天天喊,原来是练嗓子呢,这些兵不过是陪着杨大人练的。
“当家的,那你说杨大人会不会把咱家的菜地收了?”
宋氏总是担心杨潮会毁了他家的菜地,军营中的空地基本上都被开垦了出来,啃不动的,都是靠近营房的那些道路,不知道被大头兵们踩了几百年,地面硬的跟石头一样,挖不动。
李富也担忧,但是嘴里道:“收菜园子?他凭什么,咱家在这里种菜种了二十多年了,我爹那会就开始开地,地开出来了,他要收回去?每个这个天理!”
宋氏放心的点点头:“老天保佑,这个小杨大人看来是心善的,给大头兵都吃的那么饱,该不会断了咱家的吃食。”
……
“跑步——走!”
齐步走之后,杨潮开始演练跑步。
按说齐步之后还有正步走的,但是杨潮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个正步走除了好看,有气势之外,到底有什么实际用处。
齐步走和跑步走,还可以用到战场上有秩序的前进和后退,可是这正步走到底有什么用,杨潮始终想不明白,最多也就是用来阅兵吧,这应该是仪式性的阅兵步伐。
所以齐步走之后,杨潮直接训练跑步,而将正步走暂时先搁起来,等以后再练。
“立正!稍息。”
步调一致,所有人立正之后,撇除一只脚来,身子也跟着一升一降。
杨潮又道:“解散!”
顿时所有人软榻下来,可算训练完了,这一天可真累啊。
此时杨潮还有十个兵。
吃饭的时候,所有人就都有了精神,三大碗米饭那是基本的。
这时候有人闻到一股浓香。
“这是啥啊?”
“是肉啊!”
肉香味,不过不是自己的饭食,而是隔壁养猪的陈宽家的,他养猪也杀猪,杀好后,就拉到肉铺去卖,但也经常给自家留一点,因此陈家经常吃肉,基本上三五天就有一顿,算是明代难得的优越生活。
这可馋到了自己的兵。
“呵呵,想吃肉吗?”
杨潮也吃着自己的米饭,菜是一叠青菜,营养不算丰富,但是相比普通人已经很好了。
“想!”
“不想!”
杨潮问完,有人喊想,有人喊不想。
说想的,杨潮理解,谁不想吃肉啊。
说不想,杨潮就很难理解了。
而且自己的表弟也喊不想,立刻就问道:“赵康!”
表弟立刻站了起来,立正、敬礼:“到!”
这小子自从被杨潮许诺一个队正之后,心里好像有了无穷的力气一样,表现欲很强。
“稍息!”
杨潮喊道。
表弟这才放松下来。
“你说说,为什么不想吃肉啊。”
杨潮问道。
表弟道:“大人养兵也不容易,天天都能吃饱饭,大家都是有良心的,你们谁在家敢这么吃。谁家里天天白米饭,谁家里天天吃干的。还想吃肉,把大人吃倒了,看你们以后吃谁去。”
表弟其实是在对别人说的。
杨潮笑道:“这么说,你只是怕把我吃倒了,那还是想吃肉啊!”
表弟涨红了脸,他是替自家表哥说话的,没想到表哥反倒调笑自己。
“老实说想不想?”
杨潮提高声音道。
表弟轻声道:“谁不想吃啊。”
杨潮大声问:“想不想?”
表弟才大喊:“想!”
杨潮道:“好了,吃饭吧。想就是想,哪那么多理由,你是当兵的,又不是秀才,想那么多干嘛。都想吃肉,我也想吃。可是你们这样子,我吃不下去啊。明天等你们一天都不犯错,那就有肉吃!”
第二天全体吃肉,足足要了杨潮三钱银子。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三钱银子,从陈宽哪里买到了十斤肉,足足十斤肉啊,才十个人吃,一人就吃掉了一斤!
不得不让杨潮惊叹。
更让杨潮惊叹的是,在吃肉的鼓励下,训练的进步几乎是神速。
跑步训练只用了五天时间,杨潮都挑不出他们的毛病了。
一练就是三个月时间,杨潮也得出去了,王潇有没有回来,康悔的青楼怎么样了,都要去看看。
因此当面训话,任人唯亲的把自己的小表弟提拔,让他暂时代替自己训练士兵。
训练内容就是那些训练过的,杨潮不要求他超过自己,但是要求不要退步。
直接往阮家河房走,胡全果然就在哪里。
按照杨潮的要求,阮家河房的前院二楼,全都要打通。
河房靠近秦淮河,寸土寸金,因此基本上都是两层甚至三层,阮家河房前院是两层,后院就是三层了。
但是这是阮大铖家,阮大铖当时走的时候说过,后院得给他留着,他回来得住,前院随便折腾。
所以杨潮只能动前院。
前后左右四座二层楼,杨潮要求将前后左右,不分房间,全都打通成四座大型厅堂。
这意味着里面的许多墙都要拆掉,少了墙承重,屋梁就要加固,得新做几道屋梁。
请了木匠,用了这几个月已经完工,还完成了装修工作。
被四面高楼围出的幽深的天井里,也都遍植花草,但是不繁密,多了就俗了。
一圈走廊,也有紫砂装着的吊兰,也是不多,但是要让人转身的时候,偶尔能瞥见一盆。
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杨潮还是觉得哪里不够好,一直到晚上,才感觉到,不够富丽堂皇,虽然富丽堂皇在明代是俗的代表,可是不富丽,怎么扎眼,怎么引人注意。
想了想,杨潮还是给康悔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逗留了两天,杨潮就匆匆回到了军营,军营中就那么几个兵,可是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杨潮不敢保证自己的表弟可以震慑的住其他人,毕竟他年纪最小。
杨潮没有白白担忧,果然军营中出事了。
有两个兵不服气赵康,赵康却一心想要表现,一个不愿意训练,一个非要他们训练。
结果闹到最后,打了起来,赵康的眼眶都给打青了,这也幸好现在只是基础训练,要是后面的技能训练,发了武器,弄不好要出人命!
杨潮对此只有一个办法,开除!
两个兵开除。
两个兵都跪了下来,可是依然无法改变杨潮的主意,他们留着眼泪,恳求。
训练了三个月,吃了好几顿肉了,还得到了六钱银子,没人不满意这待遇。
别说吃肉发饷了,就是天天吃饱饭,这在他们以前都不敢想象。
而且这两个兵训练一直表现的都很好,只是这次杨潮走了,他们不太服气而已,说表弟是靠着他表哥,不算什么本事,因此不听话。
但是没想到这不服,换来的是被开除。
其他兵都很不忍心,本来就是一个卫所长大的玩伴,又一起训练了几个月,不可能没有感情,就连表弟都开口求情了,但是杨潮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赶走了这两个兵。
杨潮手下只有八个兵了。
————————————
今天三更,求收藏,推荐票!!!
第六十四节刺杀
“本官知道,我赶走那两个人,你们都想不通对不对。”
八个人都低着头,站在杨潮的桌前。
就连赵康都没了精神,杨潮让他带队训练,结果他搞砸了,不但没带好兵,反而把两个人弄走了,虽然那两人不服他,让他很生气,可他也不想让他们走。
这些兵都是一个百户所的,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年纪都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块长大的,所以两个人因为赵康的原因被赶走,让赵康心里很不舒服。
“都知道戚继光大帅吧?”
几个人稍微抬了下头。
“知道吗!”
杨潮大声喊道。
“知道!”
异口同声。
杨潮点点头:“是本官让赵康带兵的,他的话就等于是我的话,不服从就是抗命。你们知道戚大帅会怎么办吗?”
所有人摇头。
杨潮继续道:“戚大帅会让小兵跪在地上,然后割掉鼻子和耳朵。”
所有人露出惊恐之色。
杨潮这才道:“你们现在知道本官的责罚不算重吧。”
这时候他们才略带疑惑的点了点头。
杨潮道:“从现在开始,我任命赵康为你们的队正。”
赵康抬起头来,总算当官了,但却心中不忍,难道官就是要踩着别人上去吗。
刚刚被教训了一顿,还赶走了两个人,此时杨潮抬举表弟做了队正,没人敢反对。
其实也没有反对的理由,还都一副理应如此的样子,原因吗,那自然是因为赵康是杨潮的表弟,这年头照顾自己亲属,天经地义,没人觉得不对。
至于什么任人唯贤,那是盛世时候文人的叫嚣。原因是乱世打天下的时候,这些文人躲得远远的,只有亲人聚集在一起然后把头提在裤腰带上拼杀,可是当天下平定,文人就站出来了,说要任人唯贤,谁是贤人,当然是这些文人了。
可悲的是,中国文人掌握了话语权几千年,统治者还不得不接受这种说法,而且也希望用任人唯贤来标榜自己的开明。
可惜的是,任人唯贤对杨潮来说,现在还太奢侈了。杨潮现在只能尽量用自己的亲属,因为更放心,不是亲人就比别人道德更高尚,更忠心耿耿,而是因为亲人背叛自己的代价更大,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背叛主子,虽然也会被指责,可是一个亲人如果背叛亲人,那可就不单单是指责了,是要被戳脊梁骨,遗臭万年的。
杨潮现在迫切需要完善自己的军官等级制度,而且要优先提拔让自己更放心的人,因此不得不先将赵康提拔上来,虽然说赵康不比其他人更优秀,可也不比其他人更差劲,如果非得要选择一个军官,杨潮更倾向于赵康。
但其他人的心理,杨潮也不能不顾及,本来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说辞,可是现在看来是用不上了,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提拔赵康不对,那就不用解释自己的任人唯亲行为了,而是应该继续鼓动一番,让所有人都产生“想当将军”的野心。
杨潮笑道:“你们肯定在想,赵康是我的表弟,所以我提拔了他,对不对。没错你们想的不错,赵康是我的表弟,可是你们谁不是我的表叔侄、表兄弟的,赵康今天能当军官,你们明日也能当军官。”
杨潮说着,看到所有人心气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高,思索了一下继续道:“不过你们不会以为本官就只有你们这八个兵吧。本官可是把总,手下可以有四百多个兵。”
这时候果然有人神态有些动摇起来,杨潮趁热打铁道:“只要你们服从命令,等到招一百个兵的时候,你们就都是队正,甚至是旗总了。”
这时候那几个人才露出渴望之色,心中认定自己确实有很大的机会。
杨潮继续道:“明天,你们跟我去领兵器,然后我们练武艺。”
一听练武,几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期待,都是十来岁的青少年,有哪个不喜欢舞刀弄枪呢。
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趟兵仗局,父亲陪着拜见了监局太监、监局文官,提出自己希望领取装备。
领取军资程序本来是很复杂的,先要去兵部申请,然后兵部来核实,确定兵额、查实缺口,然后发文,拿着兵部凭证来领取。
但是有捷径可以走,那就是用钱开路。
杨潮有大印为证,签字画押,就能领到军资。
兵仗局的库房中,多的是兵器和铠甲、棉甲。
但是大明朝的士兵,却一个个破衣烂衫,很少有军官愿意申请换装。
因为兵仗局有自己的规矩,要从官库中领东西,必须给钱,管你是不是大明朝的军队。
杨潮直接给李公公,送上了一百两银子,李公公派人带杨潮去取兵器、军服。
杨潮带着手下,在小太监的带领下一起进入库房,领了棉甲一百件,腰刀十把,弓十张,箭一千只,长枪一百支。
其实库房中还存放着大批的鸟铳,让杨潮眼馋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没有拿,因为杨潮从戚继光大帅的记载中看到,明朝的鸟铳极不可靠,经常炸膛,这不是鸟枪的工艺不过关,而是兵仗局的工匠们偷工减料,而节省下来的钱都是军官贪墨了,因此军官根本不会去查。
身为匠户的杨潮,对这些门道清清楚楚,因此对兵仗局的武器质量不报什么希望,只敢拿制作简单的长枪,不敢去碰那些结构复杂的鸟铳。
最后一个小吏拿来了名册,验看登记造册之后,拿过来让杨潮画押。
杨潮看到在名册上,自己竟然领取了棉甲三百,腰刀一百,弓一百,箭三千,长枪三百。
这远远的超出了自己领取的数额,显然有猫腻,有水分,但这就是潜规则,杨潮现在还对抗不了,只能乖乖的签字画押。
自己画押之后,兵仗局的账上,就可以抵充今年的任务了,那些多报出来的东西,显然兵仗局不会去做的,但是却着实用账册向朝廷领了料,或者领了料钱。
那些钱自然是各级官吏分了,料则用来打造其他东西,然后卖出去。
杨潮心中虽然叹息,但是却知道,跟这些兵仗局的贪官分赃,自己也有好处,挖的是大明朝的墙脚罢了。
杨潮是水军把总,有权力从兵仗局中领用军资,但是领用这些也是一个把总的上限了,未来几年都没有权力来领取了。
等于是杨潮用自己几年的名额,加上贿赂,换取了这些物资。
但是对于杨潮来说也不亏,反正自己如果选择花钱找街上的铁匠订购,一百两银子远远买不来这些军资。
杨潮省钱,官员得利,谁都不吃亏,除了大明朝廷!
兵器拉回去后,分发下去,人人都很高兴,说到底都是男人,而且年纪并不大,最大的也不过十七岁,哪有男人,哪有少年人不喜欢武器呢。
要不是那些读书人从小受教育,产生一种鄙夷匹夫之勇,又忙于科举,恐怕秀才也未必不喜欢武器。
不过这些武器中,明晃晃的腰刀最受欢迎,其次是弓箭,数量最多的长枪反而不受欢迎。
腰刀只有十把,杨潮自己用了一把,给了赵康一把,其他的封存起来。
杨潮想用这种区别对待,让士兵们产生认识到官兵有别,有对比才有向上的动力。
长枪和弓箭,暂时都没有发下去,也都先封存起来。
然后带领士兵,清理出了靠近南墙附近,有三分地左右的一块菜园,在上面插上立木。
立木一人高,又给上面裹上茅草,外面用草席扎紧,用黑漆标画出胸、腹、头的位置,制成靶子。
用了三天时间,在墙根下弄好了九个靶子。
杨潮才每人发了一杆长枪,包括自己一人一杆。
杨潮练兵,也练自己。
因为练兵是为了让士兵拥有战斗力,不但是为了打赢仗,而且也希望士兵能够活下来。
打赢和生存,是一只军队最重要的两件事,两件事往往没有冲突,打赢的军队,总能生存下去,总打败仗的军队,一次两次侥幸能逃掉,总有被歼灭的时候。
杨潮为了士兵能生存,所以训练他们,他自己也不想死,所以自己也练。
“预备,刺!”
杨潮一声令下,自己也跟着刺杀过去,瞄准的是靶子的胸部,可是刺中的却是头。
可是杨潮自己可没有功夫,也不懂武功,但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片段,太假了。
只能一步步摸索,所以一人发了一杆枪,杨潮心想,刺的准,刺的狠,总归有用吧。
“预备,刺头!”
“杀!”
一个星期后,号令也改了,从开始的无序随意刺杀,变成了刺头、刺胸和刺腹等号令。
同时杨潮下令后,同时刺杀,嘴里也喊一声杀显得很有气势。
三十个兵,就剩下了八个,几乎是四选一。
留下的人,确实比走了的要强,不管是服从性,理解力都更强。
刺杀训练也掌握的很好,甚至有几个,比杨潮自己还好的多,刺杀的更准,更狠。
不出意外,这就是杨潮将来军队最基本的班底了。
第六十五节消息
为了这个班底,杨潮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三十个人,只留了八个,而且还耗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但是杨潮认为这很必要,兵员素质太低,就只能用这种高淘汰率来遴选,当然杨潮相信人跟人的差距并不大,只要合适的训练,都能掌握某些技能,可是杨潮没有时间,所以才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残酷方法,来挑选出那些更有天赋,更聪明,学习能力更强的人。
就是这样,杨潮也耗费了三个月,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
本来杨潮还以为自己时间充裕,距离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还有两年之久,但是现在看来,两年时间都未必够自己用来攀爬到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位置。
说白了,这也是杨潮是外行的原因,如果是一个正宗的部队军官的话,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就能练出一支精兵了,可自己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靠着兵书上面的文字来揣摩领悟,自己摸索练兵,能快才怪了。
士兵刺杀训练一直持续到了八月中旬,杨潮正打算过几天去给上级千总和副将送礼去,结果康悔找到了军营中来。
新江口的水营戒备并不严,但是而且靠近江边,非常潮湿,一般没人来这里。
杨潮以为是青楼那边遇到了急事,直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王潇送消息来了。
杨潮听完,立刻就跟康悔离开了军营。
事情成了。
周延儒再相板上钉钉。
王潇从北京发来急报,专门让一个仆人从北京连夜赶往江南,不过却也不是专门给杨潮送消息,而是给他王家送。
仆人到了扬州,过江后直奔江南,但是在镇江又派快船转到南京,来通知杨潮一下。
杨潮早就嘱咐过王潇,一旦事成,要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王潇做的算不错了。
相信此时消息未必传到杭州,距离更近的杨潮这里先知道了。
已得到这个消息,杨潮什么都顾不得了,第一时间先赶到了江宁县衙,求见县令。
……
上次的集会过后,江宁知县杨文骢时常烦躁,频繁的去青楼散心。
烦躁的是,上次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