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夔东十三家也不会认为四川亏待了他们。

因此最大的牺牲是杨潮要做出的,可是杨潮答应的很痛快,表示完全接受朝廷的任何命令,完全服从北伐的大业。

协议达成后,立刻开始操作。

文安之立刻北上夔东,联络夔东十三家,十三家很痛快的就答应了下来,他们日子过得也不好,占据的地盘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几百年后都是穷县,更不用说现在了。

杨潮答应的各种物资也源源不断的送到。

李定国也放回了张胜、王自奇,狄三品、王会、张光翠、张明志、关有才、张虎等孙可望嫡系人马。

孙可望挥军岳州接收了这些嫡系人马之后,兵力很快就恢复到了十万人。

而李定国挥军武昌府,同样带走了十万人,这些人马中四万是他的嫡系部队,剩下六万都是过去的中间派和终于朝廷的明军部队。

夔东十三家则合兵一处,人马达到了五万人,全都是南征北战后保留下来的战斗种子,训练有素、战争经验丰富,只要有良好装备,就是一支劲旅,而装备文安之给他们要到了。

这三家北伐军总计二十五万人。

而杨潮用于北伐的兵力七十五万,正好凑足了一百万大军,北伐的决心不可动摇。

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各家都准备充足,过年后,军事行动立刻展开。

李五六加山东都督衔节制山东兵团,下辖赵康骑兵一部、孙长福部,总兵力三十万人;王璞加河南都督衔,节制河南兵团,下辖郑永旺一部、谢飞一部,总兵力也是三十万人;杨潮亲领许多男部,以及胡全炮兵部,作为中军,总兵力十五万人。

此次北伐,杨潮志在必得,他自然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必然要亲自指挥。

只是这种安排让郑成功颇为不满,他亲自跑到了云南,向隆武皇帝请命。

隆武皇帝跟郑家渊源极深,当年正是郑家的扶持,他才能当上皇帝,这几年辗转多地,最后回味郑家待他其实也不错,早就没有了郑芝龙降清的抵触,好言安抚了郑成功,还给他赐姓国姓,同时允许他从海上攻打天津,有赐名成功二字,希望他能马到功成。

已经完成了郑氏内部整合的郑成功,又得到皇帝如此鼓励,感激涕零,誓要立下大功,取得旷世的功业来回报皇帝。

郑氏手下的江湖好汉一直保持在二十万人,装备精良,武艺出众,只是纪律太差,但如果约束的好,打起顺风仗来,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至此北伐军总兵力打到了一百二十万。

杨潮看不到清廷有任何逃过此劫的可能。

于是还专门给郑成功去信,希望他能从海上奇袭。直接登陆山海关。将清军堵在关内。也省的北伐后将来还要出关作战,告诉郑成功如果能够堵住清军,他就立下了北伐的头功,这让郑成功更加来劲了。

如此大张旗鼓的兵力调动,是不可能瞒得过清军的耳目的,清军的反应不出所料,极为紧张。

从北方传来的情报显示,多尔衮严令将所有的满洲人武装起来。又发布了当年入关前的那个命令,满洲旗人十岁以上,六十以下,统统都要出战,如此可以武装起十万满洲八旗,同时从漠南漠北再次抽调蒙古丁壮,从陕西征召汉人边军,满清也组织起了百万大军。

杨潮还开始在报纸上大肆造势,向老百姓信誓旦旦的宣传天下即将太平,王师北定中原之日不远。鼓励百姓踊跃购买债券,为北伐出一份力。杨潮准备了五千万两的债券,打算随时发售。

可谓是将能调动的力量都调动了起来,整个江南地区都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

正月二十日,杨潮在长江边杀三牲,渡江。王璞、李五六同时向北直隶和河南方向发动进攻。

正月三十,杨潮抵达扬州。王璞攻占开封府。李五六攻占德州,进入北直隶境内。

二月初四,李定国突袭攻占黄州府,五日攻占罗田,八日攻占麻城。孙可望包围荆州。

二月初十,杨潮抵达徐州。李定国突然横穿大别山,过五水关攻陷商城。同日,夔东十三家攻陷郧阳府,分兵攻打白河。孙可望继续包围荆州。

三月初一,杨潮抵达济宁州,李五六带兵攻占沧州,赵康前锋直逼天津卫。李定国攻占汝宁府,继续进军开封,打算在开封与王璞部汇合,休整之后,分兵攻打怀庆府和卫辉府。夔东军攻陷白河,一路向洵阳进军,一路向上津进军。孙可望还在包围荆州。

三月十五,杨潮到达沧州府,李五六兵锋被阻于天津卫坚城。王璞攻下卫辉府,李定国攻占怀庆府,准备翻越王屋山脉进入山西境内,攻取他的封地。夔东军攻占洵阳,次日攻陷上津,朝着商州集结,准备翻越武关从蓝田旨趣西安府。郑成功出其不意进入渤海,在山海关附近登陆,并且攻占抚宁。孙可望依然在包围荆州。

四月初一,在付出八千伤亡后,李五六攻陷天津卫,此战击杀八旗两万,俘虏一万人,北京震动!王璞攻占彰德府,开始合围北直隶。李定国受阻于碗子关。夔东军攻占商州后攻打武关,结果被击退,退守商州。郑成功开始攻击山海关。孙可望还在包围荆州府。

战斗打了三个月,各路兵马都十分困乏,相继转入休整阶段。

江南大发债券,全力支持各路军队所需,江南的生产力高速运转。

“山西号称表里河山易守难攻,以李定国之勇一时怕也攻不进去。陕西自古就有四塞之地的美称,暴秦的地盘不是那么容易攻陷的,夔东军毕竟势单力薄,他们本该是跟孙可望合攻陕西的。这个孙可望是怎么回事,三个月打不下一个荆州?”

杨潮对孙可望的进兵速度实在是难以容忍,虽然大局非常乐观,满清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听说洪承畴率领荆襄精锐坐镇荆州,粮草充足,孙可望攻之不下。”

杨潮哼道:“这怕是想保存实力啊。不过他怕是要失算了。让皇上给他一点压力,不妨放出风声,说先入关者为秦王!”

这可是当年楚怀王跟刘邦和项羽说的话,不信他孙可望不动心。

“我军休整一月,当直取北京。让水师从运河和海路两路运送物资补给,一个月时间,必须给我们送来足够物资,尤其是炮弹和火药,这是军令,不得有误!”

成功在望,杨潮已经在计划进入北京的时候,要不要办一个入城式了。

四月初十,突然有八百里加急从江南传来。

“不,不好了,吴,吴三桂攻打赤水!”

杨潮一愣吴三桂怎么跑到赤水的,四川已经是千里赤地,成都平原渺无人烟,进兵四川最困难的不是打仗,而是行军,路上可是有老虎出没的,蜀道又难,没有后勤供应的情况下,吴三桂还能飞到贵州去,虽然他外号是飞将军!

“查,查清情报在来回报!”

杨潮是不信吴三桂能打到贵州去的,之所以这次进兵没有选择四川,就是因为四川已经是蛮荒了,吴三桂上次在保宁打败了刘文秀,都没有趁机出兵南下,反而是退回了陕西,因为无法供给粮食,他需要在陕西就食。

四月十五,又有加急报来。

“吴三桂攻陷赤水!”

已经确信无疑是吴三桂了。

“还有,孙可望撤荆州之围,南渡长江,南下勤王去了!”

“什么!”

杨潮顿时一愣。

“这贼子!”

大骂一声,他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孙可望叛变了,又一次叛变了,四个月赖在荆州,等其他军队主力全都北上的时候,他突然南下了,而吴三桂也出现在贵州,如果其中没有什么猫腻才见鬼了。

“李国翰兵出武关,夔东军溃败,商州已经失陷。”

“昨天李定国南下。”

“郑成功部后方被清军八旗偷袭,又被山海关守军夹攻,溃不成军,已经逃到海上去了。”

从十五日到三十日,不断的传来各种不利消息。

李国翰是满清宿将,他爹李继学是辽东商人,曾跟随杨镐出兵讨伐努尔哈赤,杨镐战败后,李继学投降了努尔哈赤。

李国翰在皇太极时代得到提拔,成为皇太极侍卫,并且获赐墨尔根封号,跟多尔衮封号相同。此人一直配合吴三桂在陕西、四川一带,也是监视吴三桂,谁知道吴三桂突然到了贵州,李国翰则发兵攻打夔东军。

“阿济格从山西南下,攻占怀庆,直驱开封!”

这是最坏的消息,阿济格如果占领开封,王璞军的后路就被断了,没有了物资补给,就成了孤军,不过王璞在开封留守重兵,他如果能够及时回援,应该守得住开封。

而河南因为李定国突然南下,大部地区都十分空虚,阿济格很容易就重新占领河南。

四月五日。

“天子弃国了!”

最最坏的消息传来。

杨潮眼睛一闭:“功亏一篑啊!”

接着突然感觉到血气上涌,一下子昏死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六节一朝回到解放前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醒来已是三天后。

杨潮发现自己躺在一艘船上,旁边是焦急的将领,李五六、赵康和许多男等人都在。

“情况怎么样了?”

手下简略的汇报了一下。

郑成功已经逃回了福建。李定国从武昌已经回到了湖南,跟孙可望沅州、靖州一带激战。夔东军被李国翰追击一路溃败,已经被赶回了巴州,清军与洪承畴部回合。吴三桂已经占领昆明。

而杨潮大军情况也十分不乐观,阿济格率领四十万八旗包围开封府,王璞正拼命回援,双方在开封一带对峙。李五六的大军还在天津卫,但是面临三十万清军的逼迫。

“回军吧,清军并不想在天津卫开战。我军也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了。大势已去了。”

杨潮叹息道,三路大军北伐,结果两路溃退,这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天真的以为可以靠结盟缩短北伐的准备时间,到头来还是得靠自己,难道中国人真的就学不会合作?

“都是孙可望那贼,他罪该万死,回军尽灭孙可望!”

杨潮心中恼恨,又觉得头痛欲裂,喘了好久才平息下来。

“江南情况也不乐观吧?”

杨潮好像没有听手下讲过江南的情形,问完后就看到几个手下面面相觑。

“说吧,老子还死不了。”

许多男这才道:“洪承畴借孙可望兵道过江,湖南除武昌、长沙两府外。已经尽皆陷落。洪承畴正与孙可望夹攻李定国。”

杨潮叹道:“一朝回到解放前啊。许多男听令。立刻在滹沱河一带不妨,从真定到青县一线是我军防线。你布防稳妥之后,天津大军交替撤退。开封一定不能有失,赵康部掩护大军撤退后,立刻前去支援开封。”

事情发展到现在,在强撑着跟清军消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战争有时候打的就是一种势头。如果几路大军能够同心同德,一鼓作气,清廷怕是已经灭亡了,可惜人心隔肚皮,杨潮还是小瞧了孙可望的狼子野心。

所以只能撤退了,但是不能让撤退演变成溃退,保存实力就还有扳回来的机会。

一切的始作俑者孙可望其实也内心忐忑,虽然他重新杀回了贵州,但是李定国竟然千里回援,险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幸好洪承畴及时过江帮他稳定了局势,可是这时候洪承畴却决口不提三省之事了。

孙可望也不敢跟洪承畴讨要。毕竟现在湖南战局还要依仗洪承畴呢,洪承畴手里三万绿营,竟然比他十万大军还要好使,在对上李定国的时候,这只清军现在反倒成了主力。

其实孙可望的十万老部下何尝没有战斗力,只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心气,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为何而战了,前年他们刚出云南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知道自己要北伐了,可是突然几个大王自己就内讧了,孙可望打李定国,李定国打孙可望,打的这些士兵心里没有了心气。

尤其是李定国这个人一向都很有威望,打仗的时候冲锋在前,跟士兵能同甘共苦,这样的将领自然充满了人格魅力,很受士兵的崇敬,哪怕是孙可望的士兵,心里对李定国也很崇拜,于是对上李定国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就有一种不想打的念头,在这种情绪之下很难打赢。

可是李定国也不好受,他出兵十万,北伐过程中损失了一万多,可是撤兵途中,却损失了三万人,到了湖南的时候,就剩写五万多了,可是进入云南的道路都被孙可望挡住了,他不惜伤亡的猛攻孙可望,自然又损失惨重,尤其是许多跟随他十年以上的老弟兄都牺牲了,这让李定国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实力上都严重受伤,军中充满了一种悲怆的情绪。

后来被洪承畴偷袭之后,就实在是难以坚持了,只能被迫向广西运动。到达广西边境的时候,只剩下两万多人了,而且一个个丢盔弃甲,比当年在张献忠军中被明军追的溃逃的时候还要凄惨。

尤其是前途未卜,还不知道能不能进入广西,如果杨潮把他们挡在广西之外,李定国就只能等死,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承畴追上来,把他吃掉了。

当看到宋坤在广西,准备后了热汤热饭,干净的衣物,打开城门欢迎他们的时候,李定国干净自己的眼睛有些发热,他一直没把杨潮当做忠臣,但是这一刻他似乎能够远隔千里,跟另一颗赤诚之心相互感应,杨潮不是一个忠臣,但是杨潮是一个义士!

李定国强撑着将军队带入了广西,就在边境小城永州停下了,将士们早就透支了,不止是身累,最累的是心,不止将士们累,李定国更累。

已经进入缅甸的小皇帝朱慈焕反倒是松了口气,在叫他小皇帝似乎已经不太合适了,因为他今年也将近二十岁了,而且受到那么多挫折,无论是心智,还是能力都应该增加了,可惜他还是少了一样东西,他先祖朱元璋和朱棣那种,敢于拿着刀子杀人的勇气。

哪怕到了孙可望麾下,朱慈焕依然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在百姓中的威望也在,如果他能站出来,骑上战马,拿起战刀,登高一呼,是有无数人愿意为他去死的。

但是很可惜,明武宗之后就在也没有马上天子了,那个喜欢打仗的明武宗,后来被文臣骂的狗血喷头,当做反面教材来教育后来的皇帝。

没有勇气,朱慈焕在听到吴三桂攻打赤水的时候,就已经慌了神,之后孙可望打着救援的名义回来,反倒是降服了贵州守军,让吴三桂轻兵疾进,直驱昆明。

皇帝慌乱,大臣也慌乱,有的说该去广西,可是一些文臣说广西在杨潮手里,杨潮早有不臣之心,去广西是自投虎口。

然后有的说去四川投奔文安之,可是吴三桂就是从四川打到贵州,在打到云南的,没人知道四川的情况不敢贸然行动。

这时候马吉翔说去缅甸,当初在广西的时候,孔有德追他们,官员们曾经探讨过去越南,当时没有下定决心,此时看起来就只有这一条路了。

不等他们商讨个清楚的方案,吴三桂的兵锋已经到了云南府,结果朝廷慌不择路,没有任何计划,拉起人就往西南跑,数万昆明守军也跟着皇帝跑,一路上自相践踏,没有碰到吴三桂就已经损失惨重了。

终于带着几千人以及家眷到了缅甸,缅甸人又要求他们放下武器才能入关,朝臣们认为对方的顾虑有道理,就放下了武器,可是这时候缅甸人还是觉得他们的人太多了,尤其是拖家带口的文臣们,缅甸人觉得他们没什么用,于是就将这些文臣和家属分开安置在路上的百姓家里,给这些百姓家当奴隶,许多文臣受不了这个屈辱,忍受不了妻女被缅人侮辱,自杀而亡。

尽管这样,还是有三千人左右,被押送到了缅甸的东吁,这时候缅王派人送来了粮食,送来了各种物资,态度还算是友好,这时候心惊胆战的朱慈焕才松了一口气。

而将朱慈焕吓到缅甸来的吴三桂,却舒服的坐在昆明城中,过去孙可望打造的冀王府,后来隆武皇帝的皇宫中,他手下只有一万人,别说追击隆武了,就是占领云南都够呛。

他庆幸不已,没想到隆武皇帝竟然跑了,不然仗着昆明的城池,几万的守军,吴三桂长途奇袭,没有后勤,没有援兵,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可是皇帝的命他金贵了,金贵到他自己不敢冒险,手下的大臣也不会让皇帝冒险,于是皇帝跑了。

杨潮已经到了淮安,他的身体恢复了一些,急火攻心了,报的希望太大,失望也就越大,以前打着北伐的皇子跟清军交战,无论胜败,他都从来没有这样过,可是这次眼看成功在望,却突然功亏一篑。

杨潮觉得自己还是年轻,城府不够,就好像刚刚出逃的伍子胥,过不了关能够急的白头,要是后来当了丞相,报了仇的伍子胥,恐怕泰山崩于前也会面不改色的。

虽然城府修养还不够厚黑,但是智商却还在,杨潮早就清楚的认清了眼前的形式,知道事不可为,只能用最大的努力纠错,用最大的努力亡羊补牢了。

河南是不用想了,甚至湖广都丢失了,杨潮只能让宋坤稳守广西,并且让吕末坚守长沙和武昌府,尤其是武昌府这个链接荆襄汉水的枢纽,如果万不得已,长沙都可以放弃,但是武昌绝对不能放弃。

船队在清江浦要过船闸。

很多物质甚至卸下来从陆路转过去,然后船只轻身过水闸,到另一侧在装船。

杨潮看到一辆辆经历硝烟的炮车,拉着沉重的大炮在低头用力的马儿拉拽之下,犁出深深的车辙。

不久前下的一场大雨让地面十分泥泞,很快炮车就陷入了淤泥中,聪明的士兵们找来了一根根目标铺在了车辙位置,车轮在木板上终于可以正常行驶了。

两条长长的木板从车轮下往前眼神,形成两条木头铸就的道路,蜿蜒曲折,让人有一种不知道它通向何方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七节家族产业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大败的消息不可避免的传遍天下,杨潮没有试图封锁消息,反而将正确的消息通过报纸明发天下,告诉大家大都督府可以保护大家的安全,杨家军绝不放一个鞑子进入江南地区。

但这无济于事,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各种物价飞涨。

大都督府倾尽全力稳定粮食价格,只要粮价稳定,饿不死人,就不会乱。

幸好手里的粮食还有两千万担,段时间内遏制住粮食不理性的增长,将粮价限定在二两一担的范围。

但是这两千万担无济于事,用作军粮确实够一百万人吃个几年了,可是大都督府下辖的人口至少八千万,这点粮食两个月都不够吃,所以要打压下粮价,还得找各大粮商商议。

江南最大的粮商已经是王家了,王潇跟杨潮关系一直密切,但是王家却不是靠杨潮的关系起家的,也不是靠杨潮的关系发展的,他们本来就是很大的粮商,经营漕粮的大鳄,跟杨潮结交只是求一个安全。

因为背靠杨潮,王家不用担心被朝廷打压,因此这些年虽然市面不稳,但是他家的粮食生意做的反而是蒸蒸日上,没有湖广的粮食供应,江南地区只能自产自销,而王家恰恰在江南拥有无人能比的经营网络,运河上他们家的船每天都能看到,上万艘漕船让他们有能力十日内向任何一个城市输送上百万担漕粮。

杨潮紧急约见王家,只要王家肯出面稳定粮价。这市面就不会乱。

这次是王家当家人亲自出面跟杨潮谈。当然中间引荐的还是王潇。

只是这段时间王潇有些意志消沉。他帮王家开拓了盐业产业,并且开通了直接从海路从海州购进食盐的通道,盐业生意让王家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已经是江南当之无愧的大豪商。

可是功成之后,王潇却发现家族可以打压他,他可不想身退,他年纪轻轻正是开拓进取的年华,但是王家却要他回南京经营。继续经营那个小杂货铺。

王潇回到南京之后,哪里有什么心情搞那个小杂货铺,反而成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天天流连秦淮河,直到这次引荐他爹,他一直都没有跟杨潮见面。

王老爷叫做王义和,他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精神不振,甚至连眼神都有些浑浊。完全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年老之人的模样。

不过王义和年轻时候,也是一个人物。

王家先祖曾是元代的运兵。后来到了大明,依然是运河上小小的运兵,到了三代之前,王家人才摆脱了军户限制,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在杭州立足,变成了一个商户。

传到王义和的时候,家中本来已经拥有了良田千亩,商铺八间,还有漕船数十艘。

但王义和兄弟们闹分家,王义和眼光独到,他放弃了大家杀红眼的田产,只要了那几十艘漕船。

之后的经营,就是一个可以成为经典的中国商人发展道路了,他勾结当地的漕运衙门,倒卖官仓陈粮,扩大船队,开阔商铺,接着万历时期,虽然政治昏聩,经济上却十分平稳的泰平时节,王义和在杭州、苏州、扬州和淮安四大运河城市,建立了上百个粮铺,并且组建了数千艘漕船,成为了一个可以直接沟通户部,跟漕运关系密切的大商家。

但是漕运生意做到这种程度也就到头了,王义和就又开拓其他生意,南京的杂货铺,就是这时候开张的,目的是在家族南北商业网络之外,在开拓一条东西网络,只可惜太平年月结束了,崇祯年间的各种战争,让这个杂货铺一直都没有什么发展。

当然也跟这时候王义和已经老了,精力、魄力都有些不如以往有关系。

王义和见到杨潮十分的惶恐,杨潮却很尊敬他,请他喝茶、上了些点心。

然后跟他谈粮价的问题,王义和一口答应,表示他家的存粮都可以借给官府。

接着又跟王义和说了下王潇的事情,杨潮也一直对王家这种用人态度十分抵触,王潇立下那么多的功劳,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一切,人情上确实很让人难以接受,就是这经营理念也不太对劲,王潇这么一个人才,白白放过,不是什么经营之道。

王义和十分沮丧,他也觉得深深对不住王潇这个庶子,可是他有难言之隐。

王家作为大家族,内部关系复杂,王义和的嫡妻是当地望族,实力庞大,嫡妻所生的三个儿子在王家一直地位超然,早就有独霸家产的野心,虽然大明律规定无论嫡庶都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可以平分家产,女子都能分一半,可是大明律这种东西,到明末已经沦落到了权势人物手里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如果真正的跟嫡子争产,王潇别说争不到什么,可能到了最后性命都会不保。

当然现在的王潇也今非昔比了,跟杨潮关系莫逆,反倒有可能压制住嫡子们。

但是王义和不想看到众子争产,所以他只能一次一次的委屈王潇,他知道这个儿子能力很强,就算没有了家族产业也饿不死,所以将南京这个投资甚大的杂货铺交给他,希望他能以此为生。

而那几个嫡子,一个个都有豪族为后盾,自幼就沾染了当地的豪族习气,不喜经商,虽说打着耕读传家的旗号,但是读书科举是没有希望的,也最多会吟几首歪诗,画几副劣画,在就是勾搭青楼女子,自命风流之类的。

可即便如此,王义和还是只能将家产大多数交给这几个嫡子,只能分给一些像王潇这样的庶子一丁点产业。让他们自己开枝散叶去。至于王家的主业。只要那几个嫡子不是太过胡作非为,以王家在当地经营的人脉和势力,能够看到未来百年的富贵。

从汉代开始官府推行的推恩令,废除了长子继承制,当一个富贵之家当家人身死之时,众多子嗣平分家产,往往一个豪富就变成了大富,大富变成了中富。一年一年,中国就没有了累世巨富之家。

中国的家族产业也就很难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像这种有多家商铺、作坊的工商业家族,也往往会将商铺分下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在张小泉死后,就分成了许多家,都在用张小泉招牌,他的嫡子不得不在剪刀上打上自己特有的标志用以表示自己才是正宗。

扬州盐业在万历年间,徽州汪氏家族一度垄断了一半以上食盐销售。要不是后来汪家倾心于读书科举,家产分为数家。乔承望这种人物怎么可能在扬州做大。

“哈哈,王老爷多虑了。既然不想分产,何不分股呢?”

杨潮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立刻就建议道。

“分股?”

王义和显然没有这个意识。

“没错。家产不动,分为百股千股,各家分若干,留下遗书家规不得分产,只可分股。如此一来,则千百年家业也不会变动,后世子孙仅凭股份多少分红,岂不既保住了产业,又活了后世子孙。”

王义和浑浊的眼睛顿时一亮,明代已经出现了股份的概念,不然也不会有合伙做生意的说法了,晋商甚至出现了身股这种后世干股的概念。

但是王义和很快就又暗淡下去了,叹道:“立家规又如何?后世子孙不孝不尊又如何?败家多败于逆子。”

王义和的几个兄弟中,当年瓜分了大多数家产,那些可以传世的良田还不是被败光了,有几家破落的连饭都吃不起。

杨潮深思了一下,大明律有规定儿子无论嫡庶长幼都有权分到同样的家产,这是防止豪族做大,但是这在农业时代确实有用,从上杜绝了大诸侯的形成,汉代的诸侯王一次次分封土地之后,就无法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也不会出现秦汉三国时代项羽家族、曹操家族那种,动辄子弟数万的大豪族,可以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工商业时代,一代代财富瓜分下去,尤其是商铺、作坊这种产业也分下去后,一代人的积累顷刻间瓦解,然后后世继续积累,根本不能够形成大的规模产业。

杨潮突然道:“如果有法律保证呢。只要王老爷把遗嘱让官府保证,跟各方签下契约,官府世世代代的保证契约!”

王义和愣了一下,眼神闪烁,过了许久,他突然跪在地上,老泪纵横,他以为杨潮帮他帮到了要专门立法的程度。

杨潮赶紧扶起他:“这不是为你王家一姓,而是为了天下万家。”

杨潮就是要将一个个产业家族变成家族产业,让这种不断的分家分产的现象杜绝,杨潮认为,只要这种庞大的家族产业能够延绵一两百年,基本上不可能不过渡到产业资本,工业化肯定就会被推动起来了。

跟王家达成协议之后,很快就找其他大粮商沟通,有杨潮出面,这些人还不敢不卖面子,统统表示不会囤积居奇。

反正这次的物价飞涨,完全是因为恐慌而引起,并不是真的缺粮了,浙江、江西都是产量重地,江南也不完全是靠湖广才能养活,这三地加起来不输给湖广。

所以一个月之后,看到情况跟以前也没有两样,还不是大都督府控制江南等地,清军在外围包围,始终打不进来吗,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是几年前的老状态罢了,所以粮价就慢慢平稳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