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这些人没有响应,杨潮呵呵一笑。
“本督也不要各位立马掏钱。本督只是给大家提前告知一声。这些钱都是用来保护大家的安危的。也不要各位一次掏钱。本督只需要一个保证,如果明年官府缺钱了的话,本督希望各位可以随时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官府每年都会支付利息。”
承兑,杨潮需要一个类似的承诺兑现的东西,就像银行的授信额度一般,在紧急的时刻,让这些人来承兑那些债券。
这时候一个商人突然跪了下来:“大都督容禀,小人家的钱大多借给了同族的当铺。一时抽调不出来,小人愿意报效大都督。”
杨潮亲自扶他起来,笑道:“本督可不是强盗。既然汪老爷有难处,本督自然不敢强逼。”
这位商人姓汪,他说的也是实话,汪家经营典当生意是有名的,但是经营成功之后,很多人就退出了,坐拥巨额资产,然后培养家族子弟读书,向缙绅阶层靠拢。但是他们的巨额财产也不会闲置,一部分变成了良田,宅院,一部分还会拿出去放贷,有放给普通百姓的,也有放给当铺的,放给钱庄的。
徽州当铺的经营,一开始没有资本的,会借贷于大户,所谓“称贷于四方大家,偿其什二三之息”,年息有百分之二十以上。
汪老爷正是这样的家族,他父亲时候起家,到他这一代就专心读书,家财用来放贷给同族的当铺,每年也食用不尽。
但要说他拿不出五十万两银子,杨潮是不信的,这些家族往往会窖藏银子避险,以防万一,谁让这天下不太平呢。
“大都督,小人敢问,吾等的债券可能变卖?”
另一个商人小声问道。
杨潮笑道:“自然可以。”
商人立刻道:“如此,小人愿意购买五十万。”
其他人互视一眼,这才终于表态。
杨潮一开始还有些迷惑,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打算从杨潮这里购买债券,算是给杨潮一个面子,但是很多人随手就通过交易中心将债券兑现了。
不过眼下杨潮还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千五百万两债券出手了,其中一千万两都是白银,是这些人家里的窖藏,然后就可以用这些窖藏兑换银票投入市场。
不过年后杨潮就发现,江南银行出现了大量兑换银子的情况,而重点正是徽州的豪商。
原来他们转了一圈,先将手里的低息债券抛售到了市场上换来银票,又将银票兑换后,变成银子再次拉回家中窖藏起来。
反而在他们的大规模抛售和兑换过程中,让债券市场大规模波动,债券几个最低的时候,竟然跌倒了面值的一半价格,让江南银行出现了一波挤兑潮,而他们的兑换,也引起了挤兑,险些让金融系统崩溃。
让拿骚几乎不堪应对,紧急跑到南京来求助杨潮。
杨潮也不敢大意,立刻跟拿骚商讨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二节金融危机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刚刚过年,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这完全是一场人为危机,造成危机的自然是徽商,但是始作俑者却是杨潮。
杨潮这才明白,都是自己强行干预市场引起的,他以为可以将低息债券推销给徽商,岂不知道徽商对官府的信任还达不到让他们将窖藏银子拿出来换成债券的程度,那种低息的债券根本不能打动他们,而银票他们拿在手里也不是很放心,只有把银子放在隐秘的银窖中,他们才会感到踏实。
“银库存银已经不足一千万了,每天还有至少一百万两被兑走。忠义伯阁下,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大概只有破产一条路了。”
拿骚十分沮丧,而且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这都是因为杨潮通过江南银行尹帅了远远超过存银的银票导致的,如果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阿姆斯特丹银行,每一荷兰盾的银行券,都有银库中对应的一荷兰盾白银做保证,绝对不会多印一盾。
可是江南银行,只有两千万的白银,却印刷了五千万的银票。
“你不要着急。继续放兑。许多小额银票是不可能兑现的,没人会拿着一厘纸币兑现。百姓手里总得留着日常开销的银票的。”
江南银行虽然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分行,处理承兑业务,但也只是在苏州、南京、扬州,这样的治所才有,县城中就没有开设分行,各个县的业务。往往是由当地的当铺和钱庄经营,他们兑换了银票,然后拿着银子在从江南银行兑换银票。
而江南银行是不兑换零钱的,最低兑换的额度是十两,这意味着普通百姓是挤兑不到江南银行的,只有大商人。和这些将小额银票收拢在一起,然后一起承兑的当铺,才是从江南银行兑换的主力。
但是即便以兑换百姓手里小额纸币的小钱庄,一般也不可能兑换一厘银子给老百姓,因为根本无法称量,一般当铺最低兑换的额度是一钱银子,虽然老百姓可以将小额纸币攒起来一起兑换,但是手里总会留下一些这样一厘面额的小票的。
“我们一厘银子的纸币印刷出去了两千万两银子,就算有一千万两小票都不会被兑现。银库中的存银也无法支持下去。”
拿骚态度生冷的说道。
杨潮不由头大:“银行银库中除了银子还有什么?”
“债券!大量的债券!”
拿骚不无嘲讽的说道,一切都给他料中了,挤兑果然开始了。
“那就兑债券!这些高息债券可是一直很受欢迎的啊。”
拿骚道:“交易所里,债券已经跌破面值的一半了。”
交易所的债券市场一向很冷清,但是这段时间突然爆发了,随着徽州人抛售的上千万两债券,价格开始暴跌,引起了其他人的抛售。一开始还只是低息债券,现在已经连月息三分的三年期债券都开始暴跌了。
杨潮道:“兑换!就兑换债券。除了债券我们手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只要大家看到银票始终能兑换到东西。银票就不会废。银票才是最后一道堤坝。而我们依然每月支付利息,债券就不会成为废纸。”
拿骚虽然心里不满,但是这时候他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答应下来。
但是他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需要官府签发专利,允许江南银行用债券来兑换银票。同时需要官府给江南银行授予专利,各地的税收都由江南银行汇兑。”
其实各地的税收。一直都是交给江南银行的,只是没有明文而已,拿骚认为成文的授权书可以提高江南银行的信用。
杨潮很快就答应了,并且通过保证向天下公示。
不过此举没有制止挤兑潮,反而引起了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数量最多的十两面额债券,已经跌倒了三两银子。
杨潮在报纸上呼吁大家购买债券,表示购买债券就是借钱给国家,借钱给国家就是报效朝廷,就是为国尽忠。
同时联合盐商们的钱庄和当铺,希望他们保证一年时间内,不会出售他们手里的债券,稳定市场。
但是这种要求,反而引起了钱庄业的恐慌,抛售反而更加剧烈,一个月时间内,债券价格跌到了一两银子,债券几乎变成了废纸一般。
这时候淮安盐商杜守昌找到了杨潮,表示他愿意组织淮安盐商集团,借给官府一千万两现银。
杜守昌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过去是淮安最大的盐商,此时已经被淮安商人公推为行首,一直代表淮安商人跟官府交涉。
“好吧。你们淮安盐商这回想要什么?”
杜守昌笑道:“淮安各界同仁想给大都督做媒。”
我靠,开什么玩笑,这时候做媒。
“娶谁?”
但是杨潮却很果决,都这时候了,还想什么呢,就是嫁一头母猪给他,他也只能接受。
“舍妹杜虹影可一直待字闺中,对大都督念念不忘。”
尼玛,杜守昌这个老龟gong,又向杨潮推销他妹妹。
“好,娶了!”
但是杨潮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不过杨潮也颇为感叹,后世蒋委员长娶宋家女儿,得到了江浙财团的信任,没想到自己也需要娶一个淮安女儿,来得到淮安商人的信任和支持,联姻果然是无法避免的政治交易。
杜守昌不由一喜,杨潮的势头他可是非常清楚,这已经是帝王的势头了,能跟杨家攀亲,杜家可就是皇亲国戚,将来贵不可言,相比一点点财富,不足挂齿。
其实这一千万两用来购买债券的银子中。他杜家独出了三百万,就是用来换取这门亲事。
“不过大都督还得答应小人一件事。”
杜守昌得寸进尺道。
杨潮不耐烦道:“说吧。你现在就是把本督卖了,本督还敢说半个不字。”
杨潮不由有些郁闷。
杜守昌忙惶恐道:“大都督恕罪,小人绝不是胁迫大都督,只不过是淮安众商的美意罢了。”
杜守昌是在利用淮安商人集团来达成他的政治目的,当然淮安商人集团也觉得杜家能跟杨家结亲。会让他们得到更大的优势。
杨潮叹道:“说吧。咱都是亲家了。”
杜守昌这才道:“大都督可得答应小人,不可和扬州众商结亲。”
杨潮感觉自己脸皮颤抖,淮扬商帮在后世可是并列的,都认为是一股商人,没想到现在分化的这么厉害,依然成了两股激烈到刺刀见红的商业集团了。
不过老实说,淮安有杜守昌这号人物,而扬州的商业首领乔承望却是一个热衷于园林、书画的雅士,真斗起来。杨潮还真不看好扬州商人集团,虽然现在扬州商业集团靠着更为雄厚的资本,把淮安商业集团压制着,但是被淮安商人集团步步紧逼的态势已经出现了。
“好!”
得赶紧将淮安集团的一千万两银子拿到手里,银行的库银已经见底了,最大的银库,南京新江口银库中只剩不到一百万两银子了,苏州、松江等地早就停兑了。导致银票信用大大降低,黑市中银票兑换银子已经到了一两对三钱的价格。
这次金融危机可比上次跟勋贵集团的金融战更危险。上次的对手很明确,就是勋贵背景的金融业,而这次的对手却是自己,是纸币、债券的信用问题,解决不好是要出事的。
杨潮立刻登报,高度赞扬了一下淮安商帮的行为。将淮安商帮愿意购买一千万两银子债券的消息公之于众,并建议百姓不要抛售债券,告诉大家债券价格会升起来的,现在出售损失太大了。
淮安商帮的消息发出去后,第二天债券市场就有所回稳。十两面值债券一度涨到了三两,但是最后还是跌到了二两银子,第二天在二三两之间震荡,第三天突然又跌倒了一两银子。
但是其他商帮也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很快就打听出来杨潮跟淮安商帮达成协议的消息,竞争对手扬州商帮立刻就跑了过来,跟上次一样,他们也答应出资一千万两银子稳定市场,也提出了结亲的要求。
可是杨潮没有答应,已经跟杜守昌达成了协议,那就要遵守。
乔承望代表扬州商帮,屡屡步杜守昌后尘,总是这么被动,实在是太没有出息了。
没有答应乔承望,让乔承望更为恐慌,最后战战兢兢答应扬州商帮出资两千万两银子。
乔承望之后,徽州商帮也来了,徽商跟淮扬商帮都有联系,几乎是一股势力,但是也不完全相同,盐业资本在徽商中确实是第一大资本,但是资本额也只占了不到五分之一。
徽商四大产业,盐业、典当、茶业、木业,四大产业中,盐业之所以排名第一,是因为这是资本高度密集,高度垄断的行业,是暴利行业,但是总资本和总利润却还比不上典当,也比不上木业,仅比茶业高。
由于这次挤兑就是徽商引起的,因此徽商一直诚惶诚恐,淮安和扬州商帮行动之后,他们也找上杨潮,杨潮上次死乞白赖的找他们才借到了一千五百万两,现在他们愿意一次性拿出三千万两银子。
最后这三千万两银子的生力军入市,终于彻底将债券拉升了上来,十两债券终于稳定在九两的样子,也就是承销商的成本价。随着债券稳定,以债券为保证的银票也终于恢复稳定,江南银行中的白银存量开始增长,虽然只恢复到了一千万两银子,但是总算能够应对商业运转的兑换业务了。
到了隆武五年(1651年)四月,疯狂了三个多月的金融市场才开始稳定下来。
经过这一轮金融风暴影响,市面上物价大跌,很多商铺歇业关张,米价降到了一两银子,其他物价也都下跌了一半还多。
杨潮也老实了,再也不敢直接介入金融了,乖乖的以三分利息发行新的债券,并且很小心的只发行了一千万两,这只是用来支付往年债券利息的,并不是作为今年的开支。
大明朝的官府过去的信用是负的,那你就只能高息借钱,这是市场规律,妄图破坏的,就只有死路一条,杨潮大都督府的信用在细心呵护下,比大明官府高一些,可是还没有达到可以用三分年息借债的程度。
不但物价大跌,民生凋敝,杨潮连军事攻势都不得不停了下来。
在广东宋坤坐镇广州,收编农民军、明军和降兵,裁汰老弱,扩充到了十万人。
许多男一直在肇庆,整顿训练,没敢发动对广西的攻势,让孔有德将广西牢牢控制住,并且在边境布置重兵防守。
以杨潮的经济状况,今年税收还要大受影响,怕是连去年的三千万两税银都收不到了,今年一年都无法采取新的攻势,勉强只能支付近百万大军的军饷,炮兵和鸟铳兵的训练都无法保证。
不过杨潮的守势,却给了另一股势力机会。
大西军实力崛起了。
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的带领下,兼并了丞相和张献忠皇后,将大西军拧成了一股绳,然后退避到了云南,攻取云南之后,他们放弃了流动作战,而是封闭了云南通过外界的所有要道,踏踏实实在云南折服了三年。
孙可望等人对云南的经营是富有成效的。
第一采用严刑峻法,贪污的官吏处以极刑,很快就肃清了吏治。
第二铸造铜钱,禁止云南用了几千年的贝币,将云南金融制度拔高到了跟其他地区同等程度。
第三鼓励生产,对于云南跟全国各地一样的土地兼并情况,孙可望颁布政令,凡是租种土地的百姓,所得与官方平分,官府拿出一成给地主,也就是土地产出是民五、官四,地主得到一分的分配比例。
显然孙可望的各种制度,让财富分配上更为平均,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天公作美风调雨顺,三年时间,云南经济稳定,年年丰收。
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持,大西军有条件整顿,收编原来的明军,同时招募当地土司军队。
在昆明征发数万民工,扩建教场,“日夕操练士卒,三、六、九大操”,以大西军百战精兵为核心,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稳定的经济基础,加上训练有素的军队,三年蛰伏后,大西军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号称士饱马腾,积极准备向外扩张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三节统一战线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云南的情况,杨潮起先并不清楚,毕竟云南偏远,交通不便,只知道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余部借助剿灭云南土司叛乱进入云南,并且笼络云南沐王府很快稳定了下来,但之后这些人做了什么,却很少有消息传出来。
这次得知云南的消息,还是从广东传过来的,孙可望打着大明朝廷的旗号,派出使者假道越南走海路到了广东,联系上了宋坤,然后一路来到了南京。
这时候杨潮才知道,原来小皇帝朱慈焕已经跟孙可望联合了。
小皇帝封孙可望为冀王,授予他节制天下兵马的大权,让他出兵北伐。
孙可望立刻以这种名义,联络各地兵马,准备联合北伐。
他的主力已经进入了贵州,将贵州各地土司和明军军阀收编,兵力进一步扩大。
原本的历史上,孙可望就是打着大明的旗号,联合各部势力,比如联合郑成功,希望郑成功能够进兵长江,可是那时候郑成功拖延不决,错过了良机。
对于孙可望打着节制天下兵马的旗号到来,杨潮的手下一个个是愤愤不平的,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孙可望这样的农民军出身,更看不上孙可望的势力。
你孙可望凭什么,地盘就一个云南,而杨潮坐拥山东、江南、浙江和江西四省,云南是偏远蛮荒之地,而杨潮的地盘确实大明经济重心。你孙可望号称拥兵百万。但是大部分是家属。而杨潮却有百万铁甲兵。
手下自然不服气。
但是杨潮却客气的接待了孙可望的使者冯双礼。
客气的问道:“不知道冀王想让本督怎么做?”
冯双礼其实一开始并不抱希望。甚至有些战战兢兢,因为杨潮的名头太大了,压得满清都喘不过气来,也让这些军阀喘不过气,孙可望给他的任务实在是没有成功的希望。
杨潮的态度让冯双礼欣喜过望,不但很好的招待他,让他见识了一下江南的繁华景象,还带他参观新江口的军功作坊。观看杨潮大营的操练,又很和气的询问他孙可望的部署。
“冀王希望忠义伯能够在江西、山东一线牵制鞑虏,尤其是八旗精锐。冀王将分兵攻取湖南、四川!”
“哼哼,冀王算盘打的好精明啊。我军牵制鞑子主力,好让他左手渔翁之利!我军跟八旗死拼,他收取湖广四川?”
参与谈判的黄凤府阴冷的说道。
冯双礼正色道:“黄大人谬矣,冀王已归属朝廷,吾等皆为朝廷效力。何谈收取湖广,天下皆天子之天下,我等不过是替天子收复失地而已。”
黄凤府还要在辩驳。
杨潮直接开口:“好!本督答应冀王了。”
黄凤府一脸苦涩。他早就知道杨潮的打算,而冯双礼大喜过望。
“忠义伯此言当真?”
“当真!”
“可敢盟誓?”
“不用盟誓了。你们看着就好。本督即刻调动军队,佯攻山东、湖广,希望冀王抓住机会,趁湖广空虚,尽快攻入湖广收复失地。”
冯双礼忍不住的惊喜:“好!”
谈判就此达成,冯双礼即可启程回去,他必须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孙可望。
黄凤府哀叹不已,心里恨透了徽商,他以为杨潮只是限于经济困境才不得不放弃这个好机会,让孙可望势力占了大便宜。
他哪里知道,就算此时经济稳定,钱粮充足,杨潮依然会配合孙可望的。统一战线这种东西,杨潮早就有心建立了,只可惜一直以来都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调许多男回江西,和吕末一道在江西、湖南边境驻扎,吸引洪承畴注意。”
“调孙长福北上山东,做出北伐的举动。”
冯双礼刚走,杨潮就立刻下令。
他虽然此时没有攻取的条件,但是调动军队还是可以的,反正调动军队消耗的也只是粮食而已,粮食倒是充足,只是缺少银子罢了。
而且杨潮的目的,也不在于收复失地,而是在于稳定地方,刚刚经历的金融危机对经济打击太大了,如果不是很快稳定下来,恐怕私钱就又开始泛滥成灾了。
“凤府啊,你去一趟福建。告诉金声桓,要么接受我军收编,本督保证他的爵位俸禄,如果他想带兵也可以当一镇总兵。但是他的军队必须交出来。否则我军即将进兵福建。”
金声桓一直在福建,依然打着大明昌国公的旗号,杨潮也就一直没有对他动手,可是地盘中有这么一个另类,始终如鲠在喉,直接攻打福建,造成的恶果太大了,等于是内战啊,杨潮可是一直避免内战的。
至于金声桓的士兵,其实杨潮一直不怎么看的上,如果不是他打着昌国公的旗号,杨潮绝对把他灭了,他手里曾经数次参与抢劫、屠杀的兵痞们,绝对会让杨潮拉去做苦力,最后流放殖民地了事。
但是大局为重,处于政治目的,只能放过这些混账了,到时候加倍的操练他们,将他们身上的土匪习气彻底的消除,然后才会收编到军队中来。
“大都督放心,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月之间说服金声桓来投。”
黄凤府出发了,不用一个月,十天就足够了。
金声桓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在福建疯狂招降纳叛,手下有二十万兵力,但是打死他都不会相信是杨潮的对手,跟杨潮都只有死路一条,而现在福建的东边沿海是郑氏集团,西边是江西,北边是浙江。南边是广东。金声桓就是想跑都跑不掉。除了接受收编换一个富贵外,他们真的没有什么好选择。
不过金声桓留了一个心眼,他要求将他的爵位交给他五岁的儿子金乐聪,他继续在福建当总兵官,杨潮同意了。
接着宋坤部,派遣三万大军进入福建,展开了对金声桓部的裁汰收编工作,经过裁汰后。只剩下了十万人,这十万人也立刻送到了南京新兵营开始训练,金声桓除了留下一千家丁亲兵之外,暂时只能是一个光杆司令,即便将来他手下的兵额也只有五万人。
那一边冯双礼回到云南后,立刻将杨潮的态度告知了孙可望。
孙可望自然也是大喜,同时他的探子也已经查明情况,发现洪承畴确实将湖南的兵力主要部署在湖广和江西交界处的各个关隘,北方的八旗精锐也没有一个南下的动向。
孙可望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立刻就派遣李定国攻入湖南。刘文秀攻入了四川。
孙可望派冯双礼、李定国率领马兵一万余名、步兵数万、战象十余只,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芷江)。清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围如铁桶”。冯双礼奋勇攻城,当天就占领了沅州,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攻克沅州后,移兵上攻辰州,因清朝辰常总兵徐勇防守甚严,未能得手,湖南将军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冯双礼跟沈永忠在辰州僵持不下。
李定国率部南下靖州,大败清军总兵张国柱八千名援兵,斩杀清军五千一百六十三名,缴获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残部踉跄奔回。李定国顺势攻入武冈,开始威逼广西孔有德部。
此时孙可望坐镇贵州,不断的调派军队进入湖南。
李定国只带着四万大军杀入了广西。
当时李定国打靖州和武冈的时候,沈永忠向孔有德求援,结果孔有德置之不理,原因是出于私心,此时清廷已经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许诺广西为他的藩地。
孔有德把广西看做自己的封国,于是下了大力气经营广西,军队分散在各处驻扎,收编广西的土匪和溃兵,不打算放弃广西一寸土地。主力则驻扎在梧州防备广东的杨家军进攻,因此一时之间孔有德没有兵力支援。
而且孔有德根本不想支援沈永忠,因为他当初打进广西的时候,军粮不足,又不想劫掠自己的封地,曾向沈永忠求援,希望湖南借调军粮,但是沈永忠拒绝了,因此两人之间是有私怨的。
可是孔有德没想到,李定国用兵竟然如此激进,打下了靖州、武冈之后,刚刚打通通向广西的通道,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广西。
这时候孔有德自己有麻烦了。
但是他依然没有太把李定国当回事,坐镇桂林亲自阻拦李定国。
六月下旬,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李养性被击毙。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击败,“浮尸蔽江下”;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孔有德见定**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
镇守广东的宋坤见到广西大军救援桂林,他急着请示杨潮要出兵广西。
杨潮却告诉他,广西已经是李定国嘴里的菜了,此时去抢地盘恶狗抢屎一样太过难看,让他继续防守,必要的时候配合一下李定国即可。
宋坤表示孔有德集合主力,李定国未必打的过,杨潮却对李定国十分信任,表示孔有德必死无疑。
宋坤根本不信,可是没几天,他就收到了孔有德被杀的消息,不由对李定国刮目相看。(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四节英雄出世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宋坤坐镇广东之后,跟孔有德没少交手,他对孔有德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清楚的。
如果是野战,宋坤对孔有德有七八成的胜算,可是如果孔有德收场,这胜算就大幅度降低到了四五成。
在宋坤看来,孔有德调集精锐防守桂林,李定国无论如何是攻不下的,就是换做他也不可能短期内攻占,可是他没想到李定国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将桂林攻破,孔有德突围不出,自杀了。
这种战绩怎么能让他不刮目相看。
对李定国刮目相看的何止宋坤一个人。
“这才是英雄!”
杨潮看着战报,也不由兴奋地喊道。
“立刻上报。一字不改。以大都督府名义,恭祝西宁王桂林大捷!望西宁王再取新功,生擒洪承畴!”
杨潮完全是善意的,他是打心眼里敬佩李定国这样的英雄人物,历史上李定国在南明后期,可是跟郑成功平起平坐的风云人物,而且权势上是压过郑成功一头的,只可惜他没有郑成功坚持的久,但是单论忠心,李定国甚至比郑成功更胜一筹。
江南报很快就传到了各路势力手中。
多尔衮看到报纸:“明廷又添一员虎将,莫非天不亡大明?”
最近杨潮的军事调动确实迷惑了多尔衮,他将八旗主力都部署在北直隶和河南,一时间根本就没想到杨潮竟然是给别人做嫁衣。真正主攻的竟然是大西军。而且李定国顷刻间将广西攻占。连孔有德都打死了。他着实没有想到。
可是这时候多尔衮却异乎寻常的冷静,严令北方八旗严守城池,不要与明军野战,此时广西已经败坏,湖南也岌岌可危,多尔衮不敢冒险北方也失控的情况,他必须等洪承畴在南方决出胜负后,才敢跟杨潮动手。这时候如果连八旗兵都被杨潮击败,整个天下就倾覆了。
“问问洪承畴,这个李定国果真是我大清心腹之患?”
长沙,洪承畴坐镇这里,依然没有改变以防备杨潮为重心的部署,哪怕大西军已经在湖南西部取得了大量优势,甚至将沈永忠打的逃到了长沙,他依然不改初衷。
至于杨潮在江南报上大肆给李定国造势的情况,在洪承畴看来不过是别有用心罢了。
“如此诡计,也想让本经略中计?”
洪承畴认定杨潮颂扬李定国是想让清廷重视李定国。好让清军的注意力从杨家军身上转移到大西军身上。
到此时,洪承畴也没有太把大西军当回事。他过去就是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扬名的,知道农民军的战斗力是怎么回事,虽然李定国将广西的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