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就是,如果可以从福建和广东这两个大明铁质最好的省份得到货物,郑氏不但可以通过给杨潮供应铁来冲销一部分军事采购,同时也可以自己打造兵器了。
最关键的是,他们可以方便自己造船,只要两地向郑氏开放了,郑家的船队会再次称霸东方海洋,到时候荷兰人、广东海盗会再一次向郑氏臣服,每年的抽水也是数百万的进项。
所以如果开了两地市舶,就算没有杨潮答应的将福建关税都给郑氏,郑氏也可以恢复元气了。
只是开市舶司,福王虽然无所谓,但却不是没有顾虑。
“还望大都督明鉴,广东和福建眼下是昌国公和广昌候的藩地,若要开海贸,还需要两位藩臣答应才行啊。”
显然朱慈焕给的是口头支票,能不能在福建和广东还市舶,其实还是要看两个地方的军阀金声桓和王得仁的脸色。
但是杨潮想来不喜欢看人脸色,只要皇帝答应了,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打过去了,这两个小军阀敢说半个不字,杨潮不介意灭了他们,郑氏求之不得让杨潮出兵呢,估计连军费他们都愿意报销。
“这个就不用陛下操心了。二位藩臣与本督关系莫逆,相信不会阻挠本督为国出力的。就让陛下等微臣的好消息吧。”
关系莫逆?为国出力?
福王心里不由腹诽,这两条似乎哪一条都跟你杨潮扯不上边吧,金声桓和王得仁那两个家伙,哪一个不是被你杨潮暴揍过的,这算哪门子关系莫逆。至于为国出力,得了吧,谁不知道你开市舶司就是为了捞钱,别把大家都当傻子好吧。
虽然福王完全不信,但是谈判还是在友好的气氛下结束了,起码杨潮觉得气氛友好,因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福王当场就写下了诏书,命杨潮主持开福建、广东市舶司的诏书,朱慈焕早就给他发了盖着玉玺的空白圣旨,看来早就准备答应了。
之后就是福王如何忽悠朱慈烺的事情了,杨潮袖手旁观,绝对不掺和其中,这是他们皇族内部的事情,自己一个外臣不适合干涉,以此为名拒绝帮助福王劝说。
朱慈烺已经学聪明了,他不会不知道他离开南京,去广东后会有什么下场,或许有杨潮罩着,会想在北京一样不会死,但是想做太平王爷门都没有,落一个圈禁到死是最好的结局了,哪里有在南京自由自在,还有徐达、刘伯温他们这些开国功臣后代的伺候来的舒坦。
杨潮不管他们,他有急事要办,得赶紧抓紧开了市舶司,否则饿死了郑氏对谁都不好,南海局势其实已经失控了,荷兰人不在鸟郑氏,连海盗都不搭理郑氏了,放任局势失控,损失的是大明朝的海上权威。
没想到刚要派人送诏书去福建,让郑氏好好准备一番,结果郑家人倒先来了。
来的正好,杨潮打算把诏书直接给他们。
骑着马到新江口码头等候郑家的船队。
结果他们的大船刚刚停稳,从船上第一个跳下一个肌肤黝黑的大姑娘。
一下子蹦到杨潮马前,惊的马儿抬起了前蹄,要不是杨潮马术有长进,怕是就给摔了。
“你就是杨潮?你长得可不好看!”
黑丫头仔细打量了杨潮一番,然后品头论足道。
“娇妹,休得胡言。”
郑鸿逵很稳重的从梯子走了下来,一般呵斥黑丫头,一边给杨潮抱拳。
“伯爷恕罪,乡下丫头,不懂规矩!”(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八节洪承畴也扳回一局
杨潮当然不会跟一个小丫头制气,相反觉得这个野性十足的黑丫头,还是很有性格的。
但是很快杨潮就郁闷了。
“此乃在下的侄女,一直在乡下种田,几年前她爹病死了,就送到了我府上。虽然性格顽劣了些,做事倒是勤快,望伯爷不弃,放在身边做个使唤丫头吧。”
黑丫头顿时不乐意了:“三叔,不是做妾吗,丫头俺不做,通房丫头也不做。”
黑丫头说完噘着嘴不高兴起来。
此时杨潮怎么还能不明白情况,不由得苦笑起来。
上次郑成功在南京的时候,带来了郑鸿逵的信,说过他有一个侄女愿意送给杨潮做妾,但是当时杨潮也没有答应啊,现在郑鸿逵亲自直接把人送来了。
说起来还是郑氏不放心,或者说他们目前的处境,让他们十分恐慌,必须跟杨潮结盟,而结盟还有比联姻更靠谱的关系吗。
杨潮小心眼的大量了一下黑丫头,发现这个丫头除了皮肤稍显黝黑,但是肌肤很光洁,散发着一种自然的味道,一看就是真正干过活的丫头。
其实郑氏发家也就是这十年前后的事情,有几个穷亲戚也很正常,郑鸿逵还不是郑家的当家人呢,那就更正常了,应该是郑鸿逵说的,是一个堂兄弟的女儿,估计还不是特别亲近的那种堂兄弟,否则也不会让子女下地干活了。
但也不会太远,否则就失去了联姻的效果。弄不好还会惹恼杨潮。
同时这黑丫头其实还是很漂亮的,不然郑鸿逵也不会打这个侄女的主意,让她来给杨潮做妾联姻了。
收还是不收。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
虚伪一点,杨潮觉得自己已经有一妻三妾了,正妻还是公主,妾室都是名妓,现在在加一个乡下丫头,就显得有些贪心了。
现实一点。如果不收的话,郑氏始终无法心安,到了他们这种地位。婚姻中难免会有政治利益交换的味道在里面,如果能娶郑家一个闺女,将郑氏这架马车牢牢绑在自己这一边,无论如何这笔买卖都很划算。
“郑侯爷太客气了!”
杨潮笑哈哈的说道。其实已经做出了决定。
“如此佳人。做使唤丫头,岂不是唐突佳人了。”
黑丫头没听懂,狐疑的看着杨潮,不知道什么意思。
郑鸿逵却明白了,如释重负一般。
如释重负了,但是还有事情放不下。
“伯爷赶紧发兵吧?”
郑鸿逵迫不及待的恳求。
杨潮笑道:“发兵?不用了吧。本督已经给你们求来了开市舶的诏书,用不着发兵了。”
杨潮心想郑氏还是真是着急,又催促自己发兵福建。打内战算什么事,福建的金声桓。虽然是一个军阀,但也是一个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阀,内战的坏例子一开,万一有人效仿,杨潮也无法站在大义的高度谴责了。
郑鸿逵哀叹一声:“大都督,已经晚了。这诏书怕是没用了。清兵进广东了!”
杨潮一愣,清兵进了广东?自己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这不科学啊。
杨潮当即询问清楚。
原来清军是从湖广,偷袭了广东,接着立刻就封闭了各个关口,朝着广州方向疾驰。
清军之所以能得手,还得从广东明军内部问题说起,王得仁是火并了王体忠后,反正过来的。
他之所以反正,重新打起大明的旗号,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威望不足,无法驾驭王体忠的旧部。
而他之所以能够偷袭广州,将王体忠火并,也是因为王体忠当时的主力都放在了韶州和南雄两府防备许多男。
但是王得仁火并了王体忠之后,并没有力量彻底消灭王体忠势力,只能借助明廷来招降这些人,所以在韶州和南雄府的依然是王体忠的余部,兵力足足八万人,由高进库和胡有升以及南赣巡抚刘武元统领。
尤其是是这个刘武元,他本是明军参将,在辽东曾随洪承畴作战,战败后投降了满清,当时王体忠势大,他不得不投降了王体忠,结果王体忠被王得仁火并之后,他又跟守将高进库等人勾结在一起,把南雄、韶州等地经营的密不透风,铁板一块。
这其实也是一个人才,能文能武,但是问题是他跟过洪承畴,也投降过满清。
结果洪承畴从九江秘密潜逃到了湖广后,加上多尔衮在北京整合了八旗势力,洪承畴没有了掣肘,更是放开了手脚,早就秘密联系了刘武元,刘武元一开始还犹豫,但是得知多尔衮已经征服了漠南漠北蒙古,得到了二十万骑兵,还组建了十万新汉兵,尤其是挫败了大张旗鼓北伐的杨潮后,刘武元才铁了心跟随旧主,再一次投靠了满清。
结果就让洪承畴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韶州和南雄两道门户,关闭了岭南的关隘,阻断了消息。
但是陆地上的消息可以阻断,可是海上的消息可阻断不了,郑氏听到消息之后,郑鸿逵立刻蹬上快船,迫不及待的亲自来请杨潮发兵了,郑鸿逵一路疾驰,从福建到上海的时候才过了三天,从吴淞口到南京也才用了七天,这速度可谓飞快了。
“郑侯爷请详谈,广州现在到底有没有保住?”
一听到这消息,杨潮立刻就知道事态严重了,立刻就询问广州情况。
郑鸿逵摇头道:“在下来之前,广东尚未失陷,王得仁负隅顽抗,清军架设大炮攻城。”
杨潮又问:“那朝廷呢?是不是又跑了?”
郑鸿逵苦笑道:“陛下巡守广西去了。”
杨潮叹道:“还不如坐船直接来南京,去了广西,万一清军攻入广西,还能往哪跑?”
郑鸿逵叹道:“大都督要是有意,南京也可以有一个皇帝,我郑家绝对支持大都督。”
郑鸿逵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杨潮捧出朱慈烺,郑家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杨潮摇摇头:“不是时候啊。我今天能捧出一个皇帝来,明天福建也能捧出一个皇帝,后天四川也能捧出一个皇帝,满清未灭,我们反倒要自相残杀了。”
杨潮说的就是原本历史上出现的南明内讧,但是杨潮一直很克制,让朱慈焕打着旗号,而他是朱三太子,天下没有几个比他更符合的人物,所以就没出现军阀们各自立皇帝的情况,也让男方保持了安稳。
“福建的金声桓可有异动?”
杨潮又问到,刘武元等人投敌了,不知道金声桓会不会投敌。
郑鸿逵道:“还算老实。”
郑鸿逵的口气还有些惋惜,似乎巴不得金声桓投敌,那样郑氏就可以合理的攻击他了,再借助杨潮的兵力,两路夹击福建就又是郑家的了。
既然福建还没有投敌,也就是说,现在只有小半个广东而已。
“既然金声桓没有反叛。岭南就不算全坏。不过本督要是出兵,也就不能从福建过了,金声桓若是反叛,我大可从浙江打过去,他既然没反叛,大概也不会允许本督从福建过的,此时本督也不想逼反了他。”
如果杨潮打着救援广东的旗号,要从福建过去,金声桓难免生出假途灭虢的顾虑。
现在洪承畴恐怕早就展开了外交攻势,正在招降金声桓呢,不过碍于北方的杨潮金声桓才不敢投降,要是杨潮逼他,他恐怕真的投敌了。
“劳烦郑侯爷修书一封,让郑家的船队从浙江温州接应我军南下。我军当先救援广州,若广州已经失陷,则先攻占潮州。”
所以杨潮只能选择从浙江最南端的温州坐船,绕过福建从海陆进兵广东,而且走海路的话,速度上恐怕比从福建的山区穿过更快速一些。
郑鸿逵道:“大都督所命,郑家不敢不从!”
接着杨潮立刻给许多男发令,让他立刻让浙南防备金声桓的军队坐船去广东。
同时让谢飞从南昌出发,率部回南京,准备坐船去广东。
又命令在袁州府和吉安府的吕末,让他向湖广一带攻击,牵制洪承畴的兵力。
昨晚一系列部署后,杨潮才有时间反思一下。
这个洪承畴果然无孔不入,稍微有机会,立刻就会咬你一口。
在九江的时候眼看着就像是秋后的蚂蚱了,朝堂上被南四旗疯狂攻击,朝不保夕,军事上被谢飞和吕末两面夹攻,可是他最后逃走了,而且现在还反咬了杨潮一口。
但是有一个问题杨潮有些弄不清楚:“郑侯爷,你觉得,洪承畴此举有何目的?”
如果说洪承畴只是钻空子,有枣没枣打三竿子,杨潮打死都不会信的,这绝对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老狐狸,要说他攻打广东没有三个以上的目的,那他就不是洪承畴了。
可是无论如何看来,广东都不是什么战略要地,即便占领了广东,也对战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许是冲着朝廷去的?”
郑鸿逵疑惑的说道。
杨潮摇了摇头:“要是多尔衮没有放回弘光皇帝,那倒有些道理,但是现在弘光皇帝就在南京,洪承畴灭了广东朝廷,大不了我们另立新君,让弘光皇帝复辟,反倒是帮了我。”
老实说,杨潮不太把小朝廷当回事,清廷也不会把他们太当回事的。
洪承畴的目的到底在哪里?
杨潮开始深思起来。(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八节真正的目的
邀请郑鸿逵进入自己的军营,杨潮对着大明全图思考起来。
第一怀疑洪承畴又是故技重施,跟上次一样,从两面撕扯自己,然后从中央偷袭自己。
可是现在的态势跟上次完全不同了,上次洪承畴可以从江西突袭自己,可是现在整个江西都在杨潮手里,洪承畴想短时间打到南京是不可能的,反倒是吕末兵出袁州攻占醴陵后,可以沿着湘江水系直接攻打湘潭、长沙,将湖广拦腰斩断。
也就是杨潮有地利突袭湖广,而洪承畴没有机会偷袭江南。
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是洪承畴这种人,只要有机会,他绝对会抓住,佯攻、主攻可以随时调换,奇正结合玩的极好,哪怕原来没有这种打算,一旦杨潮给了他机会,他也绝对不会错过的,所以杨潮也不敢大意。
第二杨潮怀疑洪承畴之所以打广东,是因为他有把握可以招降金声桓,倒是从浙江和湖广两面夹击杨潮。
所以金声桓虽然目前没有打出反旗,但也不得不防。
第三,杨潮突然手一指北方:“这里,这次洪承畴不过是配角,主角是多尔衮!”
郑鸿逵看着杨潮的手在大明全图上指点来去,忽左忽右,忽东忽西,眨眼间就是数省,颇有点指点江山的味道,但是他依然不由惊讶,杨潮竟然会把目光聚集到远离战场的北方,会认为满清的目的是山东、河南!
战争打到现在这样,早就不是一城一池,甚至一省一府的争夺了,满清已经开始玩全国大战略了,洪承畴这次不过是打下手的。真正的主攻方向在北方。
“看来多尔衮认定他手里三十八旗兵练好了,可以跟本督一较高下了。”
杨潮对郑鸿逵叹道。
杨潮军,五十万,三十五万在江北,十五万都在山东和归德,郑永旺在凤阳、滁州等地。孙长福留在淮扬策应,江南才十五万人马,除了南京城留了五万,其他都在谢飞、许多男和吕末三个总兵和胡全手里。
郑鸿逵咽了口唾沫,三十万八旗啊,他心里也不由得犯怵,整个天下能跟八旗证明抗衡的,也就是杨潮大军了,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除了极个别十分浪漫的文官外,基本上没有人会在军事上挑衅杨潮。
郑鸿逵这样算是比较懂打仗,真刀真枪杀出来的人物,自然明白军队是怎么回事,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一两个文人出点小谋略就能翻云覆雨的,书中那些东西,讲的是道理而不是事实。
但文人不管这些。他们就相信什么曹刿论战什么的,好似三言两语就能打胜仗了。他们大概不会去管曹刿先生最后也死在战阵上的事实。
“所以本督大概不能派多少兵去啊。郑侯爷,此战排石得仰仗郑家的军队了。”
杨潮叹道。
郑鸿逵却是一喜:“伯爷有命,郑家不敢不从,全听伯爷差遣。”
杨潮对郑鸿逵的态度很满意,盟友吗,就该有个盟友的样子。像以前那样明里和和气气,背地里捅刀子的事情还是很伤人品的。
杨潮点头道:“此战,本督只能派谢飞部步骑炮兵三万人入粤。其余军队将留在浙江和江西防备洪承畴和金声桓。北方的军队更是一个都不能南下,恐怕得跟八旗精兵大战一场。所以郑家务须竭尽全力,与谢飞部一道收复广东!”
郑鸿逵道:“在下即刻写信。让森儿发兵广东!”
杨潮点点头。
北方。
已经是十月天气了,秋高草黄,王璞一路烧荒,从归德成功的打到了开封府下。
为了对付吴三桂的骑兵,他可是没少费脑子,他本来就是一个军事天分很高的人,过去能用墙阵破了老金练出来的正统鸳鸯阵就可见一斑,为了防备吴三桂,他挖空心思编练了圆阵,对付敌军偷袭果然别有效果。
宋代兵法有云:凡步兵与车骑战者,若遇平易之道,须用拒马枪为方阵,步兵在内。马军、步兵分为驻队、战队。驻队守阵,战队出战;战队守阵,驻队出战。敌攻我一面,则我两哨出兵,从旁掩之……
很显然以拒马枪为方阵,平地结阵,这就是西方的步兵方阵对骑兵的战法了,中国人对战法的研究比西方要深得多,可叹后世一知半解的军事爱好者大力推崇西方的方阵,却不想中国古代的阵型变化多端,在不同地形下会选用不同的战法,远比西方要灵活多了,西方人军事学研究一直很浅薄,所以才一套方阵用很多年。
军阵这种东西,灵活自然生活死板,更灵活的罗马方阵就将马其顿方阵打的大败。
王璞就吸收了这种经验,他专门打制了加长的长枪,以三百人为一阵,分为三阵,相互掩护,遇到敌人骑兵后,立刻结阵。但是他并不局限于防守,拒马枪组成枪林之后,应对敌军第一轮冲锋,如果敌人选择骑射骚扰,那就有阵中步兵弓手和鸟铳手压制,抵挡住敌军的第一波突袭之后,后面才是他最纯熟的长枪兵突刺,失去速度的骑兵,在这种突刺前没有任何抵抗的力量。
王璞以三千人,九个方阵押送军粮,遇到过几次偷袭,都被他轻松打退,同时主力大家跟辎重部队始终保持在三里之内,一旦辎重部队被纠缠,主力骑兵一刻钟之内就能赶到,所以他才轻松的打到了开封府下。
开封府守将高第,战战兢兢,他本是山海关总兵,后跟吴三桂一起投降了满清,放满清入关其实是他跟吴三桂一起的,只是他没有吴三桂名气大,后世的骂名就让吴三桂一个人背了,在加上他一直效忠满清,清朝写的历史也不好骂他,因此才逃过一个大汉奸的名声。
其实当时吴三桂在山海关跟李自成大战。高第手下的兵力跟吴三桂相差无几,驻守山海关这种地方的边军,即便比广宁军差,也很有限,因此是他跟吴三桂一起阻挡了李自成,然后满清十万八旗兵突然出现才将李自成打败。
高第投降后。也没有吴三桂那么显赫,同样也没有太被猜疑,他依然做了山海关总兵,之后又调到了河南,做开封、归德总兵,虽然归德府被杨潮攻占,多尔衮也只是罚了他半年俸禄,并没有解除他的职务。
后来还派吴三桂从辽东赶来帮助他,这两个老搭档又一次聚首了。高第负责坚守城池,吴三桂则负责在城外牵制。
正当王璞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开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江南来的军令。
“什么,让我立刻收缩兵力,防守归德?”
王璞对这封军令有些难以接受,他已经打到了开封城外,大炮已经开始架设,也许今夜就能破城。现在让他退兵,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但是杨潮也给了王璞解释。那就是猜想清军可能会集中兵力攻打归德和山东,让他小心为上,稳守城池。
“开什么玩笑,老子都打到了开封府了,清军还能去打归德?”
说道这里,王璞自己都愣了一下。冷汗顷刻间就下来了。
太容易了,太容易打到开封城边了。
“糟了,调虎离山!”
他突然想到,归德府兵力空虚,而吴三桂的骑兵始终只是骚扰。他知道自己上当了。
山东东昌府。
赵康也收到了命令。
但是他跟他的副将李元胤一致认定,骑兵就该以攻代守。
“打大名府,截断清军威胁我侧翼的道路,同时与归德连为一体互为攻守。”
这二人从芜湖开始配合,已经越来越默契了,都是胆大妄为之辈。
济南府李五六。
“就怕他不来打呢。鞑子攻我,一为德州,一为临清,我倒要看看他们怎么打我。”
李五六收到命令后,十分骄狂,八旗的骑兵很厉害,教训了赵康一顿,但是他李五六的步兵可不怕这些漠北苦寒之地来的,性情彪悍的蒙古骑兵,尤其是在守城的情况下,李五六认为那些人就是送人头的。
“果然是在北方!”
三天后,杨潮就收到战报,清军果然在北方发动了进攻。
先是王璞中计,被吴三桂偷袭归德府,守卫归德府的兵力不足三千,朝不保夕。
但是幸运的是,赵康带骑兵攻打大名府,收到了消息之后,一面让副将李元胤带兵包围大名府,当即派遣一万骑兵南下救援。加上王璞及时醒悟,疯狂的派兵回援,终于赶在清军破城之前,赶到了归德府,将吴三桂击退。
不过大概吴三桂兵力不足,偷袭的兵力只有两万人,见势不妙及早撤退了。
真正的大战,发生在山东和北直隶一线。
李五六的大军以守为主,而八旗调集了超过十五万大军集中兵力攻打临清和德州两城,可是在部署了足够多的大炮,还有几乎全部可以使用鸟铳战斗的坚韧步兵守城,八旗兵始终攻陷不了两座城市。
战争持续了二十天,八旗可谓损失惨重,人的损失倒不大,预计还不到两万,但是大规模的炮战却让清军损失了一千多门火炮,满清铸造火炮用的还是原始的方法,铸造一门大炮耗时长久,因此这一千多门红衣大炮恐怕比死两万人还让多尔衮心疼。
炮战结束后不久,杨潮就得到刁二斗的情报,多尔衮竟然拜托他们从江南,尤其是从澳门雇佣一批铸炮工匠,多尔衮愿意付出重金回报。
“多尔衮黔驴技穷了!”
杨潮心里暗自感叹,一个依靠个人蛮力,加上残酷军纪约束下的强悍冷兵器军队,竟然被自己逼得开始重视起大炮了,弄不好以后的战争就会变成先大规模炮战,然后才会冷兵器交锋的局面了。
一想到满清要开始跟自己进行热兵器的军备竞赛,杨潮就对他们充满了同情,这战争他们已经败了,在杨潮看来,八旗集团已经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
这次八旗北方攻势,被杨潮手下三个最能打的将领挫败了,但是代价也是很大的,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山东和北直隶交接之处,几乎变成了无人区,清军攻不下城池,在这一带烧杀抢掠,疯狂的屠戮百姓,还有驱赶百姓攻城等恶劣行为,让运河附近三十里几乎没有了人烟。
南方的情况也不太乐观,洪承畴显然取得了比他主子更好的战果,借着杨潮无力分兵南下的时机,洪承畴几乎攻陷了整个广东,除了广州坚守了半个月之外,其他地方几乎不战而降,拱手将城池交给了洪承畴。
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没有一个有节操的,从化县县令季奕声积极负责帮清军铸造火炮,正是他铸造的红衣大炮轰塌了广州城,清军进城之后,哪怕有洪承畴的约束,依然对这里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洪承畴作为一个文人,显然是做不出这种事情来的,但是他可以约束绿营兵,可约束不住八旗兵,尤其是八旗兵还是有三顺王这样的王爵统领的时候,根本就不听他的,最后的结果是这座广东第一雄城变成了“民尽屠戮,十存二三。”
“传令我军,但凡三顺王所辖军队,不接受投降,一举歼灭!”
杨潮收到这个消息后,长叹一声,对此他鞭长莫及,谢飞虽然已经赶到了广东,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兵力解救广州,而且洪承畴的部署显然比谢飞高明多了,谢飞在郑氏的配合下,虽然在潮州登陆,可是却一直被洪承畴牵制住,三次派兵救援,不是被伏击,就是被偷袭,三次无功而返。
小朝廷又跟上次一样,通过水路从西江上,从肇庆逃到了梧州。
据说首辅丁魁楚因为家财太多,装了一百多艘船,落在了后面,最后被清军骑兵追上,丁魁楚厚颜无耻的表示愿意归附,但是清军眼红他的财产将他给杀了,这批财宝传言价值几百万两银子。
洪承畴攻下广州后,立刻就让孔有德追击朱慈焕,留下尚可喜和耿仲明继续攻掠广东,孔有德一路追着杀进了广西。(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九节西贡
十来个锦衣卫,护送着一个穿着黄袍的人,沮丧的在雨中缓慢前进,后面的追兵已经甩开了。
为首一人穿着黄袍,自然是皇帝朱慈焕。
就在刚才,他从梧州逃亡南宁的途中,经过浔州时,被庆国公陈邦傅的军队突然袭击,所有携带着家眷跟随朱慈焕一起逃亡的大臣都糟了难,所有的财物、宫女甚至朱慈焕在广东选的妃子都被劫持了。
要不是朱慈焕天生对危险敏感,又有大雨掩护,他骑着马一冲而过,否则他也遭难了。
朱慈焕后悔了,他跟他哥哥朱慈烺一样后悔了,后悔不该把杨潮当成眼中钉,杨潮专权又如何,是曹操又如何,当年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起码还可以荣华富贵。
可是他朱慈焕呢,一次次逃跑,一次次以丧家之犬的身份逃遁。
平心而论,朱慈焕心里其实并不觉得杨潮有多么专权,在南京的时候,他哥哥朱慈烺似乎并没有被杨潮如何挟制,甚至在很多时候,他哥哥对杨潮都很不客气,可是杨潮却没有反抗过,虽然以不上朝躲避,可始终没有用手里的兵力威胁皇帝,威胁朝廷。
朱慈焕不由幻想了一下,要是他当初不是去了福建,而是在南京登基,杨潮是不是也会像对待他哥哥那样对待他,让他做一个完完整整的皇帝。
如果有杨潮在,他这个皇帝当得才痛快啊,起码他不用到处跑。
但是朱慈焕手下的那些大臣们,却没有一个给杨潮说好话。原来忌惮杨潮的并不是他这个皇帝。而是那些大臣啊!
朱慈焕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他看到了援兵,坐镇南宁的兵部尚书瞿式耜派南宁总兵焦琏来迎接朱慈焕了。
瞿式耜这个人还是忠心耿耿的,朱慈焕第一次逃到广西的时候,就是在瞿式耜的支持下才安稳下来,后来王得仁反正后,一帮立下大功的广东人把他迎接回了广东,瞿式耜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坐镇广西,声言要替朝廷镇守此地。
实际上是因为内斗。瞿式耜到了广东不会有好结果,果然朱慈焕回到肇庆后,这里很快就结成一党,借助王得仁兵力的广东派官员丁魁楚等人,不断的弹劾瞿式耜,因为他们在广西的时候,可是没少收到瞿式耜的气,现在风水轮流转他们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抱怨了。
不过那已经是过去式了,争权夺利的那批人大概永远也没有机会再斗了,现在就只剩下瞿式耜一党了。
南京。
杨潮可比朱慈焕淡定多了。
他手握重兵自然有更多的辗转腾挪的空间。
只是手里的兵力似乎还不太够。
那就召集预备兵。
早在去年杨潮就给各县派了练兵官。南直隶、江西、浙江和山东四地,大大小小三百多州县。每一县都设置练兵官一员,负责招兵训练,平时剿匪安民,一年多时间,已经让这些士兵完成了各种训练,补充进部队立刻就能作战。
三百州县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