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浪,光着一点,大明的船就比西洋船便宜了上百两银子。”
杨潮继续强调他的技术有益理论。
董小宛道:“两千两银子还是太贵,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用的起。”
杨潮道:“马上就能用的起了。你们看看,这第二架水车才建了一半,已经有人想出更便宜的办法了。用短木拼接,到底还要用原木,还是不便宜。有人打算用竹子,如果用竹子做辐条的话,成本能够压缩到三百两,加上工钱不超过五百两。五百两银子,浇灌一万亩地,而且还能将水送到各个水池子,让大家不用去河边就能洗衣服。将来在家里,打开管子,就有水流出来,那该多么方便。”
杨潮说的是现代输水系统。
“可是竹子怎么能转得动那么大的车?不会断掉吗?”
朱媺娖深表怀疑,无论怎么看,竹子的强度都不可能比得上一整根木头。
杨潮笑道:“谁说用一根竹子了。”
朱媺娖:“用两根也不行,十根也不行。”
杨潮道:“他们打算用一百根。将长竹子劈成竹条,然后将这些竹条一条一条拼对起来,办成原木那么粗的实心竹条柱子,甚至比原木更粗一些,想多粗就有多粗。一层一层,用麻绳扎绑起来,十分结实。虽然这样做的话,工价会高一些,时间会长一些,但是料钱大大降低。将来一个村子修建一座水车,就足够灌溉和饮水了。”
“还还要建一条条高架水渠,把水引到需要的地方去。”
“你那里这么多怪想法?”
“怪想法?这叫经天纬地之才!”
“父王要是早用你,北京也就不会被反贼打破,父王也就不会——”
“哎哎,郊游吗,你这什么样子,小宛,快劝一劝公主。”
杨潮看到自己老婆突然联想到他爹崇祯,联想到她爹很快就会联想到周皇后,联想到周皇后就会联想到被抓到北京去的太子,联想到她爹和弟弟他就会伤心哭泣起来。
杨潮可不敢让朱媺娖伤心哭泣,不是太宠她,而是因为她肚子里有了杨潮的种子。
几个小妾立刻围着公主,开始有一句没一句的给她宽心,让她以胎儿为重,可不敢气坏了身子。
杨潮也没心情看远处高大的水塔和转动的水车,没空看已经接近于完工的交易所大厅,看着是来丈外不断的巡逻,眼睛里看任何人都像是贼人的亲兵。
“章惇、李良,你们两个有必要把人都敢走吗,人家也是来郊游的!”
章惇和李良这两个老亲兵,如果按照资历,升到千总甚至更高都不是问题了,但是他们打死都不愿意离开杨潮身边,让他们去当官,结果两人在杨潮家门口跪了一夜,让杨潮不得不收回成命。
趁着秋日惠风和畅,杨潮带着家人来新江口郊游,这里由于修建了大水车和大水塔,俨然已经是一个名胜了,很多人都喜欢来这里看热闹,但是杨潮一来,章惇和李良带着亲兵,硬是将百步内的百姓都驱散了。
按照他们的话说,如果有人心怀不轨,一只鸟铳就能要人命。
但是杨潮说:“你们就是把人赶到一里外,大炮也能把人打死!”
这两个亲兵,完全打碎了杨潮与民同乐的心情。
“杨伯爷,杨伯爷。你们让开!”
一个女声突然响了起来,从军营那边急匆匆赶来,一脸的悲愤,但是被亲兵挡住了。
杨潮见到躲不开,摆了摆手:“让她过来吧。”
真不想见这个女人,已故淮扬总督卫胤文的女儿卫淑贞。
这女人现在已经转变成工作狂了,自从被杨潮带回了南京后,杨潮又给了她一个任务,让她带着扬州解救出来那一批无处可去的瘦马,在军营里教大兵头识字。
杨潮现在规定,从明年开始,把总以上军官,不识字不能升迁,逼着大小军官们现在疯狂的学习认字热情高的吓人,但是有时候杨潮却会怀疑,这群粗坯的学习热情来自于那些漂亮的瘦马。
这也是卫淑贞最近老是找杨潮麻烦的原因所在。
“你的兵这个月拐走了我十个姑娘,十个姑娘!”
刚刚挣脱亲兵的阻挡,卫淑贞就像一个红牌姑娘被人撬走的青楼鸨儿一样,痛心疾首的朝杨潮嚷起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三节休妻
杨潮大怒道:“这群混蛋,老子让他们读书识字,读书都读到床上去了。卫姑娘放心,你给我一个名单,我马上打他们板子!”
卫淑贞已经无奈了,那些扬州来的瘦马,一个个容貌标志,不但读书识字,而且礼仪、谈吐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本就是给大户人家培养的小妾储备,对这些穷苦出身的军官们,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就算已经成亲的,都想纳一个回去做小妾。
长相英俊,武艺过人,又是前途远大的新锐军官谢飞,第一个就勾搭了一个瘦马回家,其他军官有样学样,纷纷去勾搭,而且杨潮也没有反对,只是告诉他们,必须双方自愿。
但是很快就失控了一样,所有军官,但凡能够回到新江口的,都整天去教师缠着那些女老师,很快老师无心上课,一心想给自己挑选一个前途远大的佳偶,而学生无心学习,想的却是怎么博得佳人芳心,这样就变味了。
在杨潮看来,这些瘦马可是自己好不容易请来的女老师,女老师啊,怎么能够弄回家,放床上呢,那是得摆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
所以现在杨潮已经更改了制度,这些女老师不再教授军官,只教那些大兵头。
可是依然阻挡不了那些军官的热情,不能真大光明的去教师里勾搭,他们就想方设法,让学习的小兵给老师递小纸条,一开始还打着请教文字的幌子,后来直接往外面约,什么文德桥明月高悬,小生不见姑娘,宁可抱柱而死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杨潮也没有办法,总不能阻挡自由恋爱吧,但是卫淑贞反对的厉害。
她吵的太凶了。杨潮就拉出几个最嚣张的武官,拉出来打板子。这一招很好使,一般情况下不用真打,卫淑贞就会转过来求情了。
但是这次不好使了,卫淑贞态度坚决:“不管用的,你那帮兵痞根本不怕打板子。今天还跟我吵,要让我放他的情人出去游玩,他愿意领一百军棍!”
“谁这么浪漫,不。是放肆!大白天约女老师出去逛街?”
“还能是谁,不就是手下那个王璞吗,他说他家有一千亩地,三间大宅子,还要明媒正娶做正室,我手下的姑娘哪个受得了?最乖的王凤凤都受不了,最近跟他打的火热。”
王凤凤是卫淑贞手下最乖巧的一个姑娘,不是最漂亮的,却是最有才的,不但能作诗。而且会算账,其他做饭了,女红了。都是一流,显然娶回家肯定是一个持家有道的。
但是:“王璞不是成亲了吗,他女儿的满月酒我都喝过两回了。”
杨潮不由诧异,王璞早就成亲了,他妻子还颇能生育,不到两年时间,给他生了两个女儿,但是一般情况下能生育的女人,容貌上就要差些了。他妻子是林家姑娘,长得粗手粗脚。而且屁股大,堪称丰乳肥臀。
难不成王璞嫌弃糟糠之妻了。对于明代人娶妻纳妾杨潮不在乎,但是如果抛妻弃子做陈世美,那绝对不能答应。
“他家嫌人家生不出男丁,王璞打算休妻,妻家也同意了,只要求退回嫁妆就好。”
其实古代人嫁女儿,如果不能给人家传宗接代,休妻是合理合法的,甚至娘家人还会觉得对不起亲家。
但是歪风邪气不可涨啊。
杨潮觉得有必要给这群军官灌输一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道理。
“来人,把王璞给我抓回来,他敢干出陈世美的勾当来,老子打断他三条腿!”
杨潮立刻发飙。
一听三条腿,卫淑贞顿时脸红了,撇到一边去看风景了。
事实上情况没有杨潮想的那么恶劣,王璞人虽然糙了点,但是心眼不坏。
他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还是有感情的,他本人不想休妻,奈何他老爹、老娘着急,听说去找道士算了一挂,说人家女儿根本生不出儿子来,老两口顿时吓坏了,这不等于让给他家绝后吗。
“你不是还有两个弟弟吗。绝什么后啊。”
问过王璞后,杨潮不由纳闷。
王璞郁闷道:“是啊。我二弟的儿子都三个月了。但是我爹说了,我是长子,儿子就得是长孙,王家不能没有长子长孙!”
杨潮恨恨道:“都怪那个臭道士,八成是骗子,找到他打他一顿,让他给令尊令堂说,就说送子观音,呸呸这是佛教的神仙。让我想想,道教谁管生孩子的,算了,不管了,就说太上老君,原始天尊,反正无论哪路神仙托梦了,就说不能休妻,否则断香火!”
王璞猛点头,觉得这招好使。
“还有啊,你不能由着小妾。你看我家,公主是正妻吧,其实拿主意的都是董小宛。我家的小妾,那一个个都乖巧的很。而且这女人啊,那得是野生的才健康,你不能惯着——”
正说着,那边董小宛惊呼:“相公,快来啊,圆圆脚崴了!”
“什么?”
杨潮一惊,立刻撇下王璞,一溜小跑了过去,小妾脚崴了,这可是大事,咱家小妾,那小脚都娇贵着呢,别伤了筋骨,得揉揉。
只有王璞目瞪口呆,卫淑贞鼓着腮帮子生气。
王璞回家后,用杨潮的办法很快就劝服了家人不用休妻了,同时抓紧时间哄王凤凤,他时间有限,修建只有半个月时间,得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
王璞现在还是前线军官,驻地在宿州,职位也是宿州总兵,驻扎那里,防止清军南下。
总兵待遇是,三个月有半个月休假期,路途不算在内,比普通小兵只有十天多了五天。
不过军官的假期最不稳定,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军官的假期一律延后,正在休假的也会取消。而小兵的假期则很稳,哪怕就是前线正在打仗,该休假也要按时休假。诸葛孔明在打仗的时候就这样,宁可冒着风险玩空城计。也要完成轮战的承诺,更何况杨潮。
不过最近王璞显然不需要担心他的假期,因为清兵更怕杨潮打过去,在河南和山东布置了重兵,采取守势。
在江西也已经派驻了三万八旗兵,其中两万都部署在江西与南直隶交接的饶州府,比南昌放置的还要多,就是怕杨潮打到江西去。
杨潮此时也不可能打过去。距离上次南京一战,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之间除了一次往江西方向攻占了浮梁县外,甚至连南直隶治下的池州和安庆两府都还在清军手里,之所以攻占浮梁县,也是因为这里是关乎杨潮海贸要害的景德镇所在地。
景德镇属于浮梁县管辖,在浮梁官府设有浮梁瓷局,专门管理景德镇瓷器生产,大明皇帝对这里非常重视,甚至因为景德镇的关系。浮梁县的级别比普通县都高了两级,这里的县令是五品官。
除此之外,杨潮再也没有发动任何军事进攻。因为三个月时间还不够杨潮休整,更何况新江口的兵营中还在抓紧时间训练新兵呢,二十万新兵没有练好之前,杨潮不打算进行任何军事行动。
甚至只要清军不发动超过杨潮底线的军事行动,杨潮打算将休整期拉长到一年以上,这样就有时间将南直隶的各项政策落实了。
所以虽然这几个月,清军和明军在各条战线上都没有停止军事行动,南直隶一带却异常的平静,一片升平景象。
但是埋在升平之下的。则是快要喷发的火山,各种矛盾在杨潮的改革刺激之下。立刻尖锐起来。
给黄凤府派去了一万大军,让他在苏松清丈土地。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别说苏松两府,就是一个苏州府都还没有清完,反而跟当地大户爆发了三五十次大争端,小争端多了去了,一百次都有了,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有一次斗争。
可是杨潮态度很强硬,黄凤府态度就只能强硬。
其实黄凤府是硬撑着做这些事的,心里七上八下,充满了不安。
每天看到虎视眈眈的大户家丁盯着他,他就感觉到一股阴森,觉得自己这是在做得罪整个士绅阶层的事,在大明朝得罪了士绅阶层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连张居正那样,官居大明首辅,而且是最强权的一个首辅,最后都落了一个抄家灭族的下场,更何况自己一个连功名都没有的小瘪三了。
不过正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身份,黄凤府反而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抗豪族的恐惧,不把这些人打倒,他黄凤府就永远是一个没有身份的穷鬼,就永远是一个没有功名的白身,只有打到了这些人,他才能够成就功业,才能达到长孙无忌、寇准、范仲淹、李善长还有张居正他们曾经达到的高度。
杨潮已经不止一次的鼓励他,好好做,将来在苏松做的事情,要推广到整个南直隶,在南直隶做的事情,还要推广到整个大明朝,在黄凤府看来,这就是杨潮在暗示他,将来杨潮打下天下后,都会交给他治理,现在就是考研他治理能力的时候,他绝对不允许自己让杨潮失望。
可是豪绅世家的反弹实在是太大了,不但在当地采取各种不合作,甚至直接武力阻挠,但是在杨潮一万大军的威压之下,这些还没有疯掉的豪绅家族不敢明目张胆的作乱。
但是最近黄凤府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豪绅已经串联起来,打算在南京给杨潮一个大大的难堪,具体行动黄凤府已经打探出来,并且上报给了杨潮,在黄凤府看来,这件事很难处理,但是杨潮却风轻云淡。
风轻云淡到了按照军规休假半个月,半个月间不理任何政务和军务,全都交给了副手,给了豪族们充分的行动时间。
“好了,老婆们,该回家了!”
太阳西斜,杨潮大喊一声,带着一群妻妾踏上回家的路。(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节豪门的抗争
书生,又是书生!
江南别的不多,书生这种生物极多,而且极其跋扈,及其不好惹。
他们难缠到了乡下土财主互相之间的威胁都变成了“雇秀才打你”,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打官司有秀才帮忙代讼,偷漏税有秀才顶包,甚至连过个钞关,都有秀才帮忙压阵。
按照明代的钞关制度,大运河每年不至于只能收到三五十万两银子。
每一艘船一路到北京,不缴纳个上两银子是不可能的,每年来往运河的船舶漕粮船就有六千艘,民船怎么都不可能比官方的船只少,一来一回没有两百万两拿不下来。
聪明的船主有各种方法偷逃税款,运河上有三不收的成规,第一是官不收,官船过关,自然不可能收费,第二是有老爷不收,进士和举人这两种有资格做官,可以叫做老爷的人,也是不收的,但是秀才没有这个权力,可是明朝秀才太跋扈了,硬生生挤入这个产业。
在运河上船主们有的假扮官船,有的造一对假牌子,在船头竖起来,一面写“相府”,另一面写“通政司大堂”,冒充官船;有的请进士或者举人坐在船上当护身符,过钞关的时候,人家要钱,就让护身符出面对付。
但是冒充官船的风险太大,请进士或举人却非常安全,可是商船多,进士举人数量少,要知道进士已经百分百可以做官,最起码能做一个县令,极少会给商船去护航赚钱,举人数量稍多。但是谋取一个幕僚身份不难,因此进士举人护航的情况很少,就算有要价也不菲。
所以船主们就开始讲业务委托给秀才。给他们的回报也丰厚,明朝拟话本《文疯子传》里。一位秀才同时给两艘民船护航,拿了人家五两纹银的顾问费。
一个秀才可以赚到五两银子过钞关,先让船主过关肯定能偷逃更多的税,一个钞关就是这么多,大运河上有三十三个钞关,那偷逃的税款就是以百两计算的,弄到最后堂堂大运河,后世专家生成能顶十七条铁路的贸易黄金航道。每年竟然才给大明朝廷贡献区区三十万两银子,真不如后世的老爷们修一条高速路收过路费呢。
不过这一次书生们的业务拓展到了对抗军阀,准确的说是来对抗杨潮这个军阀,只是杨潮这个军阀太强大了,显然区区一两个书生对抗不了,于是豪族请来了一个万个秀才。
大明朝总共有秀才在册十余万人,而江南地区确实独占鳌头,竟然有在册秀才三万多,刨除老的走不动的,体弱多病的。豪族请来这一万秀才,几乎是将全江南秀才都请来了。
当然豪族也未必是花钱请的,因为他们各家本来就是产秀才的大户。除了个别城市富商子弟外,天下秀才都是地主阶级生产的,所以最大的可能是杨潮的清丈土地得罪光了大户,因此他们派出子弟来跟杨潮闹事,因为这些子弟身上有秀才功名,又人多势众,他们相信杨潮不敢杀光一万秀才。
杨潮一万大军在他们家门口,他们确实不敢跟这些精兵打,但是一万秀才送到南京去。他们相信杨潮也会头大。
杨潮会头疼吗,不不不。欢迎的很呢,军队中缺读书人缺的杨潮都要发疯了。
黄凤府清丈土地几乎带走了所有的文书。招募难民中的读书人加上自己培养,杨潮手下的识字士兵加官兵,现在仍然不超过三千人,豪族一下子给杨潮送来了一万有功名的秀才,他如何不欢迎!
麻烦的是这些秀才太乖了,竟然学会了和平抗议,不打不闹,就坐在孔庙前,太学前,甚至在各个菜市口,水桥边,凡是热闹的地方他们就在,席地而坐,口诵圣贤之书,尤其是其中那些渲染桀纣残暴的篇幅。
弄得杨潮想下手反倒找不到机会,恨不能教他们怎样打砸抢了。
说起来这还是杨潮出的馊主意,当年他教给二立社你帮书生的方法,当时一群群书生坐在太学、夫子庙甚至太庙门口口诵圣贤书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印象太深刻了,连皇帝都迫于压力惩处了皇亲田畹。
可是现在轮到杨潮了,杨潮却觉得他们不够激烈。
“得想个办法让这些书生闹起来!”
杨潮心中不无恶意的想着。
可是这谈何容易。
破题还得从黄凤府身上着手,黄凤府也是二立社出身,而且当年还是四公子身边的智囊,让书生默念圣贤书就是杨潮通过他教给四公子的主意。
这次组织上万秀才,这可不是普通读书人啊,是真真正正的秀才,读书人里的尖子生,如果单凭豪族怕是组织不起来的,没有二立社这个有组织的年轻书生团体,土豪们玩不转,所以不用想幕后组织的肯定是二立社。
这是一次豪族出钱,出人,二立社负责运作的,反抗杨潮暴政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而以黄凤府的出身,二立社不找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希望能够策反了黄凤府。
“凤府啊。吾等皆知,汝为杨贼幕僚,实乃迫不得已。如今圣上在福州受难,杨贼却在江南作威作福搜刮民脂民膏,吾辈身为读书种子,心中当有担当。汝该今早认清是非,弃暗投明才对!”
冒辟疆出面,几次游说黄凤府。
黄凤府叹道:“吾亦深知杨都督所作所为不得人心,奈何都督一向独断专行,吾实非得以啊!”
书生们已经在南京静坐了三个月了,眼看都快到年底了,可是杨潮老神在在,该干嘛干嘛,清丈土地,剿匪练兵,好像根本不搭理书生。
当年用来给崇祯皇帝施压的办法用在杨潮身上,好像完全没有用处,尽管书生们的运动已经发动到了整个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和浙江都在声援他们,可是对杨潮没有用。
崇祯当年出于皇帝脸面,还在乎这些书生在孔夫子面前告状,在太庙里给朱家祖先告状,可是这个杨潮根本就不是要脸皮的家伙,书生们爱闹腾闹腾,只要不犯法,他就不管。
就是骂他,他也从来不搭理,听说还得意洋洋的告诉朋友说,这叫什么开明**,就是“你说你的,我不反对,我做我的,你也别反对。”
简直就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四公子实在是没招了,所以才打算策反杨潮身边的第一幕僚,他们过去的智囊黄凤府。
时至今日四公子都不认为杨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心里把杨潮战场上那些奇迹归功于黄凤府,认为是黄凤府出谋划策,杨潮才能打那么多胜仗,否则一个武将懂得屁的水淹七军,懂得屁的夜袭暗战啊。
这全都是文人才喜欢玩弄的计策吗,多么高大上,武将如何玩的来,所以一切都是黄凤府的主意,这就能解释过去了,君不见黄凤府没在杨潮身边的时候,杨潮就是一个小把总,黄凤府去给他当幕僚,这才几年啊,就成了权倾天下的南直隶大都督。
如果能策反了黄凤府,四公子认为那杨潮屁都不是,以后还得被打回原形。
但是目前最紧要的,是如何让他们把杨潮搬到,他们实在是太想亲手把杨潮打倒了,至于以后杨潮失去黄凤府会如何,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四公子有恨杨潮入骨的理由,要不是杨潮让葛嫩娘那个臭biao子,当中撕烂了他们的衣服,把他们赶到接上去,然后从大街这头追着他们往头上倒屎尿,一直追到街那头,让他们实在是名胜臭到了极点,现在四公子应该还是在秦淮河风流呢,享受着风流才子的美誉,而现在就跟个过街老鼠一样,哪里都没有容身之处,安心在家里读书这种事,他们又实在是没有兴趣。
可是他们想进了办法,侯方域连说动左良玉清君侧都不好使,左良玉二十多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结果十天就被杨潮吃的连渣滓都不剩了,十多万人被杨潮弄去做苦工,现在都没有个人形,看着伤心见者落泪。
这次要不是杨潮太着急搜刮民脂民膏,把江南整个缙绅阶层得罪了个精光,四公子还真找不到机会给杨潮制造点麻烦。
可是气势张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搞了三个月没有半点效果,倒是福州的皇帝发言说同情书生,可是皇帝也制不住杨潮这个大军阀啊。
“凤府,吾不问其他,汝只管说,那杨贼的死穴在哪里?”
冒辟疆发现自己是策反不了黄凤府了,退而求其次,从黄凤府这里能得到杨潮的弱点,那也不算坏。
南京。
江西的情况让身处福建的小朝廷心惊胆战,金声桓和王体中拥兵十万众,一开始他们的进攻方向主要是浙江,显然富庶的浙江更吸引他们,可是八旗兵到来后,攻击方向立刻就调整了,金声桓和王体中两人的兵力在大范围朝着福建边境调动。
于是,无论多么讨厌杨潮,福建朝廷还是派出了使者,来跟杨潮商讨浙江、福建和南畿三路联合攻击江西的计划。
来的人中,包括了福建兵部一个侍郎,包括了郑氏代表郑鸿逵,还有皇帝代表皇帝的一个太监,浙江派出了一个兵备道。
如果不是这些人到来,杨潮真的不知道怎么对付秀才,这些人来了,杨潮立刻就有了主意。
不过还是得先满足他们的要求,杨潮专门把这些人请到皇宫中商议,理由是南京皇宫中有唯一一副大明皇舆全图。(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节秀才谋反
福建小朝廷成立后,很快就发展成了杨潮当年在南京时候的趋势,甚至比那时候更糟。
小皇帝跟郑氏的矛盾十分激烈,比杨潮在南京时候,朱慈烺跟杨潮的矛盾更尖锐突出。
小皇帝和郑氏各自都有责任,朱慈焕的性格比他哥哥朱慈烺还要独断一些,更受不得被人控制,而郑氏的出身是海贼,指望这些人能够像杨潮一样好说话,或者指望他们玩弄文官那种权衡把戏是不可能的,因此双方诉求都很直接的情况下,矛盾不尖锐才怪。
或许是出自明朝特有的政治背景,明朝皇帝向来不习惯被武将挟制,他们可以让文官操纵,但是对武将却十分不信任,而文官对武将那更是长达数百年有计划的压制,所以福建小朝廷中就形成了文官集团和皇帝联合起来针对郑氏集团的现象。
皇帝和文官希望控制郑氏手里的兵,而郑氏则希望接管文官手里的财,一个希望兵权,一个则讨要财权,但是郑氏是不可能将手里的兵权相让的,而一直以来都掌握在福建文官手里的财政大权也不肯交给郑氏,郑氏强行在一些关卡收厘金,并且努力扩大海贸,文官和皇帝则自己招募军队,同时试图将浙江和福建的明军调到福建。
但是皇帝和文官却又离不开郑氏的支持,郑氏更不敢把皇帝这个旗帜丢掉,因此双方又不得不在一起凑合过着。
在杨潮看来,郑氏和皇帝都有点想不开。
郑家想要钱还不容易,福建敞开了做贸易就是了,何苦盯着朝廷手里那么点可怜兮兮的粮赋,要知道福建可是一个贫瘠的地区,人多地少的。但是却不缺乏贸易品,福建龙泉窑敞开了烧瓷器卖给西方人,还有福建的铁拉到南京卖给杨潮都是大价钱。
而朝廷也太想不开。郑芝龙玩命招收的那二十万亡命之徒只是看起来唬人罢了,还不如找一个勇将。安安心心的把浙江的军队练好,浙兵在戚继光手里那可是天下无敌的存在。
当然这两方绝没有杨潮想象的那么简单,兵权和财权,不仅仅是兵和钱,其中还包含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意义在里面,朝廷不能控制郑家的兵,就意味着受到郑家的挟制,而郑家不能把文官和皇帝手里的钱拿过来。就控制不住朝廷。
所以说郑家其实不缺钱,朝廷也不缺兵,郑家要的是朝廷没钱,朝廷要的是郑家没兵,就是这样!
浙江的情况还算好,自从支持许都造反的浙江豪族被杨潮狠狠收拾过一次之后,这两年都很老实,因此浙江算的上天下少有的安乐之地。
小朝廷建立后,浙江的文官体系还非常完整,也都算支持朝廷。第一时间就表示支持,每年浙江的财税除了截留一部分养兵之外,其他都交给小朝廷。浙江的财富是小朝廷现在最大的财源。
可是浙江也有浙江的问题,跟福建一样,还是内斗,福建是朝廷跟郑氏不能和睦,而浙江则是文官之间的内斗。
阮大铖一直在浙江做按察使,算的上是大员了,但是他跟浙江巡抚却不和,浙江巡抚是东林党,阮大铖是阉党。不过现在的天下手里有兵,说话才硬。
以前浙江巡抚手里有兵备道的兵力支持。阮大铖一直处于劣势,可是马士英带兵逃走后。最后就逃到了浙江投靠阮大铖,阮大铖手里现在也有了兵,于是跟巡抚开始分庭抗礼,谁都不服谁。
还有广东也不太平,农民起义跟地主武装,就足够广东头痛的了,广西则是人少民贫,帮不上朝廷什么忙。
所以小朝廷看起来控制的地盘不小,但是各路势力热衷于内斗,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始终形不成合力。
因此在军事上不得不依靠杨潮支持,清军没有进入江西之前还好说,清军已进入江西,尤其是八旗兵到了江西之后,无论是浙江还是福建都有些慌乱了,压力之下竟然内斗暂停,所以这次皇帝、文官和郑氏能同时派出代表来南京,不知道等几路大军将江西的清军击败,然后他们还会不会继续合作。
“我南畿重兵出徽州府,攻敌饶州八旗,接着向南昌进逼,我军将歼灭三万八旗!”
杨潮在地图上指着跟南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